- 相关推荐
十七察今教案模板
十七察今
《吕氏春秋》
一、教学目的:
1.掌握者的用法;
2.学习本文运用故事和比喻来说明事理的方法;
3.理解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这一观点的进步意义,进而明确人们的主观认识应该随着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而有所改变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本文的论证方法及论点的提出方式。
2.难点:本文的多义词、活用词、古今异同的词。
三、教学时数:
三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字词正音:
luán(同脔,切成块状的肉)镬huò(古时烹煮用的器物,像锅)表biāo(设立标记)雍yōng(河名)亏guǐ(同诡差异)悖bèi(背谬)殇shāng(未成年而死的人)镆铘mòyé(宝剑名)骥骜jáo(都是千里马的名称)
解题:
察:观察和了解。察今:明察当今的实际情况,它概括了题旨。文章主要说明制定法令制度要从当时的社会实际出发,重在察今,不能泥古。作者认为时代是变化的,社会是发展的,历史条件不同,法令制度必然不同,根本不存在一种适用一切时代的固定不变的法令制度。这种从发展变化上看问题的观点,是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但是一切法令制度都是为一定的阶级利益服务的。作者当时提出的因时变化的实质,也是维护新兴的地主阶级的自身利益,根本不可能为一切人服务,这是作者在认识上受到时代和阶级的局限造成的。
吕不韦与《吕氏春秋》
吕不韦(?─公元前235年)战国末年阳翟(河南禹县)大商人,因帮助秦始皇的父亲庄襄王获得继承王位权而有功。吕不韦当时在赵国都城邯郸结识了质于赵国的公子子楚,即秦孝文王的儿子,也叫异人。吕不惜以金钱美女给子楚,并为子楚立为太子贿通秦孝文王的王后华阳夫人。公元前250年秦孝文王死后,子楚果然即位,称庄襄王,吕做了相国,三年后,庄襄王卒,秦始皇即位后,吕继任相国,号称仲父,后因谬毒làoǎi谋反事受牵连而自杀。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吕不韦任秦相国时,集合他的门客们共同编写的。全书共26卷,分12纪、8览、6论,共160篇。内容以儒、法、道家思想为主,兼有名、墨、农、阴阳家言,实际上是汇合先秦各派学说,为当时秦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提供理论武器,故称为杂家。课文有删节,课文选自卷15《慎大览》。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⑴?非不贤⑵也,为其不可得而法⑶。
国君取法古代帝王法令制度(它)好因为后人没有可能取法
法:动词,取法先王:前代已死的国君它:代先王的法令制度而:表顺承
先王之法,经⑷乎⑸上世⑹而来者也,人或益⑺之,人或损⑻之,胡可
它是经过古代流传下来的人们有的增补删减
乎:句中虚词,不译,相当于于而:表修饰
得而法?虽人弗⑼损益,犹若⑽不可得而法。
即使(它的内容)还是
本段主要说明先王之法不可得而法,从反面证明必须察今。
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⑾。时不与法俱在⑿,法虽今而
一切是适应当时需要的时代不能一起存在即使现在还
凡:指示代词有同为:是而:表顺承,还,仍然
在⒀,犹若不可法,故释⒁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⒂。
保存下来(必须)抛弃现成取法他制定法令制度的根据
而:表并列其:代先王所以:用的根据
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⒃,而己⒄亦人也。故察己
明察
者也:判断句固定格式,者:用在主语后表停顿而:表顺承己:指当前制定法令制度的人
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有道之士⒅,贵
就推知是一样的相同明白事理人可贵
一、同:互文相见,耳:而已的合音,早为罢了
以近知远⒆,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故审堂下之阴⒇,
在(能)根据近的远的看到的没有看到的察看房屋(日、月
近、远:形作名所见、所不见:所字结构
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21);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
照射的)影子运行早晚和季节结冰变冷
四个之:取独冰:名作动寒:形作动
鱼鳖之藏⑴也。尝一肉⑵,而知一镬⑶之味,一鼎⑷之调⑸。
潜伏小块口锅里调味的好坏
本段讲述先王之法不可得而法的理由,正面提出察今的主张。
第二课时
荆人⑹欲袭宋⑺,使人先表(于)雍水⑻。雍水暴益⑼,荆人弗知,
楚国偷袭作标记突然涨水(这件事)
表:名作动,作标记益通溢:涨水
循表而夜涉⑽,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⑾。
顺着标记在夜间渡河(有)一千多人士兵惊骇的声音如同大房屋崩塌一
而:表顺承有通又而:相当于如,如同都:大
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⑿,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
样以前他们事先设立标记是可以根据标记渡水的水位涨了很多
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
还是君王同这种情况类似
尚犹:同义复词之:助词,无实义有:动词词头,无实义于:介词,同
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⒀,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以此为治,岂
那时代不适应但还说因而治理国家
亏通诡,差异不适应而:因果连词
不悲哉!
可悲
本段举循表夜涉的故事,嘲笑荆人涉水的荒唐,实际则是说法先王之成法的悖谬,从上下文关系看,上文是下文的理论基础,下文是上文的一个例证。这个故事阐明条件起了变化。
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⒂。
(如果)混乱(如果)死守旧法行不通治理
世易时移⒃,变法宜矣⒄。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
社会变了时代变了是应该的了比如病症千变万化下药
譬之若:譬若,比如
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⑴矣。故凡举事⑵必循法以动,
本来可以长寿的人变成短命鬼凡是作遵循来行
之:助词,无实义
变法者因时而化(之)。是故有天下七十一圣⑶,其法皆不同;
动随着时势来改变(法令制度)因此(古代)统治天下的君主
因:介词,随着而:表修饰关系
非务相反⑷也,时势异也。故曰:良剑期乎断⑸,不期乎
不是一定要有所不同时代形势不同期望(它)能斩断东西(一定
相反:互不相同乎同于:不译
镆铘⑹;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⑺。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
是)日行千里千里马完成功业树立威名这是追求
里也⑻。
的目标
本段用良医行医打比方,对文章的中心论点时变法亦变作了全面的诠释与发挥。通过这简单的比方,把法令制度与现实的关系,阐述得既浅显又透彻,既概括又具体。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于)其舟⑴,曰:是
从上掉到水里急忙用刀在船上刻个记号这里
契通锲,刻
吾剑之所从坠⑵。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⑶之。舟已行矣,而剑不
是掉下去的地方停下那刻记号的地方下寻找开走没
之:取独所:地方从:自、由,介词
行,求剑若此,不亦惑⑷乎?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时已徙矣,而法
有移动糊涂吗用旧治理自己同这种作法相同变
求剑若此:若此求剑不亦乎:不是吗
不徙。以此为治,岂不难哉!
治理国家怎么困难呢
本段借刻舟求剑讽刺那些不能因时变而变的迂腐之徒。这个故事阐明地点发生了变化。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⑸婴儿而欲投之(于)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
路过从江边正拉着过路人投
而:表顺承
曰:此其父善游⑹。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⑺善游哉?以此任
的缘故以孩子的游泳难道就处理
物,亦必悖矣⑻。荆国之为政,有似于此。
治理政事同这种情况类似
本段借引婴投江讽刺那些不能因时而变的迂腐之徒。这个故事阐述对象改变了。
第三课时
简析:
第一部分(1自然段)阐述时代改变了,过去的法令制度不可拘泥。
分论点:先正之法不可得而法。
分论点一,解决为什么不能泥古的问题,紧扣中心论点。
┌经乎上世而来,人或损益之。(已经有变化,不是先正本来的法)
说理论证┤
└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法。(退一步更加强调)
论证方法:先用设问句提出问题,作出回答,分两层论述。
第二部分(2─3自然段)阐述法为人而设,应当从今人的需要出发,制定适合当时的法令制度。
分论点:故察己可以知人,察今可以知古。
分论点二,在分论点一的基础上向前推进,回答为什么必须察今的问题,为第三部分提出中心论点作势。
论证过程:
1.先分析说理。
┌有要于时┐┌今
先王之法的产生┤├当时的┤
└为人而设┘└人
2.写出分论点,再用三个日常生活中的事例作证:审阴、见冰、尝肉(设喻)
3.再以循表夜涉事例来反证。(可悲,运用故事反面论证)
不知客观形势已改变而仍然照老方法办事必败,有力证明不能拘泥于古法,必须察今。
4.最后,着重批判不知时变,死守古法的做法。
第三部分(4─6自然段)强调指出:世易时移,法令制度必须加以改革。
中心论点:世易时移,变法宜矣。
中心论点在分论点一不能泥古,分论点二必须察今的基础上推出的,解决了察今的最终目的──因时变化的问题。
论证过程:
1.承上先从反面阐述──守法而弗变则悖,然后得出中心论点。
┌病变(时移)药变(变法)┐
2.以医生治病为喻┤├设喻、正反论证
└病变药不变(误人)时变法不变(误国)┘
3.以历代帝王本身都在变法作证──举例,反面论证。
4.以对良剑、良马的期望为喻──设喻。
5.以刻舟求剑的寓言故事作反证──可笑,运用故事来反面论证。
客观形势已变,而主观认识不肯随着改变,是十分糊涂的,应守法而弗变则悖。
6.再以引婴投江的寓言故事来反证──可怜,运用故事来反面论证。
直斥不去察今,因循守旧,盲目蛮干的做法。
比喻和寓言的异同:
先秦散文常用比喻和寓言。从修辞角度来看,寓言也是一种复杂的比喻。比喻和寓言都是运用一个浅近具体的事物,去比拟另一深奥抽象的事物。但是比喻和寓言又是有区别的:
1.比喻通常只取喻体的某一个类似点设喻,不必描述它的发展变化过程。如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向之民阳,今之殇子矣。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这三比喻都没有比较具体和完整的故事。寓言则不同,它用来比拟的事物,必须是比较具体和完整的故事,如循表夜涉刻舟求剑引婴投江。
2.比喻通常以句子形式出现;寓言往往以句群或段落形式出现,把它从全文中抽出来可以独立成篇。先秦以后的某些寓言,篇幅较长,有的原来就是独立成篇的,如《中山狼传》《黔之驴》等。
3.比喻的主要目的是使语言好懂、具体、生动,加强表达效果。有的比喻有哲理性,有的没有,如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寓言的主要目的是讽劝、劝诫或教导,一般含有鲜明的哲理性。
4.比喻中的喻体,可以是正面的,如良医、良剑、良马,也可以是反面的,如如狼似虎如鸟兽散;寓言中的人或事物往往是反面或者是愚蠢可笑的。如循表夜涉的荆人,刻舟求剑的楚人,引婴投江的某人,以及螳臂当车的螳螂,狐假虎威的狐狸。
作业:
[思考和练习]第三题、第四题、第五题。
【十七察今教案】相关文章:
《察今》教学教案10-07
关于察今的教学教案10-07
关于察今的教学教案设计10-07
察今教学方案设计10-08
《察今》教学方案设计10-08
《时间篇:“今”·匆匆》教学教案10-07
识字6《古对今》教案及教学反思范文10-08
察颜观色的面试技巧10-08
十七岁作文06-06
散文日志随笔:曾今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