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活动教案《测量》(通用10篇)
作为一名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大班活动教案《测量》,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大班活动教案《测量》 篇1
活动目标:
1、学习自然测量,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2、知道量具的长短与测量的结果有关,量具越长(或大)测得的次数越少,量具越短(或小)测得的次数越多。
3、同伴之间能相互合作,大胆的交流。
活动准备:
测量工具(各种长棍、尺、绳子、纸盒等)、笔、记录纸、黑板、摸箱、标记
活动过程:
1、 导入:将幼儿分成五组,进行跑步比赛。
师:你们知道刚才跑了有多远?有什么办法知道呢?(量一量)
2、 提出测量要求:这里有许多材料,每组商量一下选一种材料进行测量,并将测量的工具和结果记录下来交给老师。
3、 幼儿第一次尝试测量,教师观察幼儿的测量方法是否正确,并指导幼儿与同伴合作。
4、 请测量方法正误的.两组幼儿分别演示,师生讨论哪种方法测出的结果更精确。老师讲解正确的测量方法(第一次测量的结束处是第二次测量的开始,依次接着量)。
如幼儿测量的都正确,也请一位幼儿示范,教师加以解释。
5、 请幼儿反思刚才本组测量的方法是否正确,进行第二次测量验证第一次的测量结果。
6、 请每组推选一位幼儿介绍本组的测量结果。
7、 提出问题,引起幼儿思考: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一样?(因为用的量具不同,有的长、有的短,量具越长(或大)测得的次数越少,量具越短(或小)测得的次数越多。
8、 游戏:找宝藏。第三次尝试测量。
幼儿从摸箱里摸出一张画有宝藏地点的标记图,根据图进行测量,找到宝藏。
9、结束小结:今天我们学会了用各种工具进行测量,还知道了测量的结果和量具的大小、长短有关。除了今天用的量具外,还有哪些东西可以用来测量呢?小朋友回去后找一找、试一试好吗?
大班活动教案《测量》 篇2
教材第51~52页的内容。
1.再次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会用厘米为单位测量物体长度。
3.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限整厘米),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
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难点:能正确地使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课件(教材情境图)、直尺。
同学们,我们每天都在教室里学习,在教室里与我们朝夕相处、形影不离的朋友是谁呀?(课桌)那么,你了解课桌的长度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测量这位好朋友的长度吧!(板书课题:课桌有多长)
师: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来测量课桌的长度?
预设:
生1:用手来测量。
生2:用铅笔来测量。
生3:用尺子来测量。
师:同学们的方法可真多,现在就用你喜欢的方法量一量吧!
师:谁来说一说你的测量结果?
预设:
生1:课桌有6拃长。
生2:课桌有4支铅笔长。
师:同样的课桌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会不同呢?
生:因为测量工具不同。
师:所以在测量之前,要有统一的标准。怎么统一标准比较好?
生:用尺子量。
师:是啊,我们可以用尺子来测量物体的长度,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尺子吧!观察尺子,你都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尺子主题图)
预设:
生1:我看到了尺子上有数字。
生2:我看到了尺子上有很多竖线。
生3:我发现尺子上的竖线不完全相同。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尺子上的竖线叫作刻度线,刻度线下面的数字叫作刻度,它的单位是厘米。
师: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是用来作为度量物体长度的一种单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厘米。(板书:认识厘米)
1.认识1厘米。
师:说一说,尺子上从刻度0到刻度1是多长?你还能从尺子上找到这样长的一段吗?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
生:尺子上从刻度0到刻度1是1厘米。
师:其实厘米也可以用字母“cm”来表示。拿出尺子,找一找尺子上其他的1厘米,说说你的发现。
生:相邻的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2.感知1厘米。
师:找到这么多1厘米,你能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吗?(学生试着比划)
师:拿出你的尺子,试着量出你比划的长度,看看是不是1厘米。(学生操作)
3.生活中的1厘米。
师:在我们的身上或者生活中的物体的长度、宽度或厚度有很多大约是1厘米的,你能找到这样的物体吗?
(学生找,汇报)
预设:
生1:我们的手指甲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生2:我们的手指的其中一个关节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生3:妈妈项链上面的吊坠大约是1厘米。
……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符合条件的物体,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好习惯。同时也能够考查学生对1厘米的感知是否正确。
4.在尺子上找其他的长度。
师:刚刚大家知道从0刻度到刻度1的长度是1厘米,那么从0刻度到刻度2的长度是多少?
生:2厘米。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看到了数字上面写的是2厘米。
师:那么数字是几就能表示物体有几厘米吗?
生:不能。必须得从头测量。(订正学生从0刻度开始测量)
师:你还能在尺子上找到2厘米吗?说一说你是怎么找的?
生1:能找到。从刻度1到刻度3也是2厘米。
生2:从刻度2到刻度4也是2厘米。
生3:从刻度3到刻度5也是2厘米。
师:你们找得这么快的窍门是什么?
生1:两个数字之间有几个大格就是几厘米。
生2:用后面的'数减去前面的数,得数是几就是几厘米。
设计意图:学生从用不同的工具测量课桌到用相同的工具进行测量,在操作中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得出结论,找出用尺子测量的方法。
5.量一量。
师:认识了尺子,学会了怎样测量,聪明好学的小熊宝宝们也迫不及待地想动手量一量自己铅笔的长度了。瞧,它们这样量对吗?(出示课件:教材中小熊量铅笔主题图)
预设:
生1:第一只小熊宝宝的测量方法不对,应该将尺子的0刻度对准铅笔的一端进行测量。
生2:第二只小熊宝宝的测量方法是正确的,将尺子的0刻度对准铅笔的一端进行测量。
生3:第三只小熊宝宝的测量结果是不正确的,将尺子的刻度1对准铅笔的一端时,应该数一下刻度1到刻度6之间到底有几个大格。有几个大格就是几厘米。
生4:第四只小熊宝宝的测量结果是正确的,将尺子的刻度1对准铅笔的一端时,正好刻度1到刻度6之间有5个大格,所以是5厘米。
师:同学们说得头头是道,那么做得是否会更好呢?现在让我们动手来量一量,画一画吧!(生测量教材第51页最下面一幅图中线的长度,并画出长4厘米的线)
师:现在你一定可以准确地测量出课桌的长度吧!谁来说说你测量的长度?
生:58厘米。
1.教材第52页练一练第1题。
2.教材第52页练一练第3题。
在数学世界漫游,你一定收获了许多的财宝,快来跟大家分享一下吧!
课桌有多长
起点、刻度、刻度线
长度单位:厘米(cm)
1厘米也可以表示为1 cm。
“课桌有多长”是一节实践性很强的课。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明白了用统一、专门的测量工具测量物体的必要性后,知道了尺子的作用,从而有了学习的目的与欲望。这节课我设计了多种课堂活动,如看一看、比一比、猜一猜(估一估)等实践活动,使学生逐渐理解和掌握1厘米、几厘米。还设计小组活动,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中实现了合作交流。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并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索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及估量物体长度的能力,达到教学的目的。
大班活动教案《测量》 篇3
一、实习目的与要求
(1)了解DS3水准仪的基本构造,认清其主要部件的'名称及作用。
(2)练习水准仪的安置、瞄准与读数。
(3)测定地面两点间高差。
二、仪器与工具
DS3水准仪1台,水准尺1对,记录本1本,遮阳伞1把。
三、方法与步骤
(1)安置仪器:将脚架张开,使其高度适当,架头大致水平,并将脚尖踩入土中。开箱取仪器,将其固连在三脚架上
(2)认识仪器:指出仪器各部件的名称,了解其作用并熟悉其使用方法,同时弄清水准尺的分划与注记。
(3)粗略整平:先用双手同时向内(或向外)转动一对脚螺旋,使其水准器泡移动到中间,再转动另一只脚螺旋使圆气泡居中,通常须反复进行。注意气泡移动的方向与左手拇指或右手食指运动的方向一致。
四、瞄准水准尺、精平与读数
(1)瞄准:甲立水准尺于地面点上,乙松开水准仪制动螺旋,转动仪器,用准星和照门粗略瞄准水准尺,固定制动螺旋,用微动螺旋使水准尺大致位于视场中央;转动目镜对光螺旋进行对光,使十字丝分划清晰,再转动物镜对光螺旋看清水准尺影象转动水平微动螺旋,使十字纵丝靠近水准尺一侧,若存在视差,则应仔细进行物镜对光予以消除;
(2)精平:转动微倾螺旋使符合水准器气泡两端的影象吻合(即成一弧状),也称精平;
(3)读数:用中丝在水准尺上读取4位读数,即米、分米、厘米及毫米位。读数时应先估出毫米数,然后按米、分米、厘米及毫米。一次读出4位数。
五、测定地面两点间的高差
(1)在地面选定A、B两个较坚固的点;
(2)在A、B两点安置水准仪,使仪器至A、B两点的距离大致相等;
(3)竖立水准尺点A上的水准尺。精平后读数,此为后视读数,记入表中后视读数拦下;
(4)再将水准尺立于点B,瞄准点B上的水准尺,精平后读取前视读数,并记入表中前视读数拦下;
(5)计算A、B两点的高差:hAB=后视读数—前视读数
大班活动教案《测量》 篇4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它们的面积.
教学重点:
熟悉所学实际测量的知识,能正确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P.145页口算(四).
3.5+7.6 12-6.2-3.8 7÷0.25 5.6×1.01
1.7+0.4 3+3.3 5.4-2.5-1.47 2.8÷0.8
(1.25+0.36)×0.2 0.99+1.8 2.56-0.37
500×0.001 3.2÷1.6 3.9+2.03 7.5×2.5×4
0.36÷12 0.75×4 4.9÷3.5 1.2×0.4+1.3×0.4
2.14-0.9 6.25×0.8
二、复习指导
1.实际测量的有关知识
(1)同学们已经知道在测量地面上较远的两点间的距离时,应先测定一条直线.怎样做才能测定这条直线呢?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看P.86页的插图及怎样做的步骤.
(2)在进行步测时,首先要知道自己走一步的长度.怎样做才能知道自己走一步的.长度是多少呢?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让学生看P.87页怎样算出自己走一步的平均长度.
(3)学生独立做练习二十第7题.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讲自己是怎样想的.
2.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
练习二十第5题.
(1)明确各是什么图形?再动手量出计算它们面积所需的数据,并算出它们各自的面积.
(2)比较它们的面积,你发现了什么?
(3)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说明,这四个图形的形状虽然不同,但面积相等.它们的高都等于2厘米,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底1.5厘米,所以它们的面积相等;而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以及三角形的底都是3厘米,比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扩大了2倍,但按照它们面积的计算公式底和高相乘后还要除以2,所以它们的面积与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
三、课堂练习
1.练习二十第6题.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2.练习二十第9题.
在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后,教师再强调:三角形的面积是由它的高和底确定的.如果两个三角形等底、等高,它们的面积就相等;如果两个三角形的高相等,而底不相等,那么它们的面积就不会相等.
四、作业
1.练习二十第8题.
2.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做练习二十第11题及思考题.
大班活动教案《测量》 篇5
教学内容:
教材第21页例1、22页做一做及练习五1-3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
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厘米=10毫米
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
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画线段.(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提问:用直尺画线段时需要注意什么?如何画出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画法
A、利用刻度尺先画出3厘米的线段,再接着画出7毫米.
B、在刻度尺上输出37毫米(3厘米=30毫米),然后画线段.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引导,注意线段从“0”刻度开始画和不从“0”刻度开始画的画法区别.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学生根据本课的新内容完成“做一做”第1、2、题.
第1题让学生根据图示读出刻度尺所测量的物体长度.明确先1厘米1厘米地鼠,不满1厘米的再1毫米1毫米地数,这样的方法更加的快捷方便.学生读数,再指名汇报.
第2题让学生先估算,再测量,然后集体订正,指名说说理由.
2、完成“练习五”第2题.
以毫米为单位测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请你用手势表示1毫米大约有多长.米不是的长度单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如果你们有兴趣,希望你们到书中或网上查查看.
板书设计:
毫米的认识
1厘米=10毫米
10毫米=1厘米
大班活动教案《测量》 篇6
一、活动目标
让孩子感受即使不用标准化的测量工具,我们用身体也可以进行测量。初步学习用手、脚印测量的方法。
2.了解手尺的概念,基本掌握手尺的度量单位“拃”。
二、活动准备:
绘本课件、记录纸、笔、测量关联的物品。
三、活动过程
有个小朋友叫豆豆,今天我们就来听一个豆豆的故事。 看课件,引导孩子认识、使用身体尺。
环节一:认识手尺,学习用“拃”进行测量
1.妈妈是用什么尺子给豆豆量尺寸,做裙子的?
2.了解手尺概念,学习手尺测量方法。
3.请小朋友也试试用自己的小手做一把手尺,学说手尺的度量单位“拃”,同伴之间相互比较手尺的大小。
4.操作:现在请你用手尺量一量自己的手臂吧!
5.讨论:(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测量柜子)为什么老师和小朋友用手尺量的柜子尺寸是不一样的呢?
6.小结:因为手尺大小不同,所以量出的尺寸也不同。
环节二:学习用脚印进行测量
1.谁能帮豆豆想想还可以用我们身体的'什么部分量量大衣柜?
2.谁来说说怎样用脚印测量?
3.练兵:请你在自己的位置上练一练,用脚印测量的本领。
4.讨论:(老师和小朋友一起量柜子)为什么老师和小朋友用脚印量的柜子尺寸是不一样的呢?
5.集体
小结:因为脚印大小不同,所以量出的尺寸也不同。 四、实践操作 1.今天我们学会了用手尺和脚印进行测量,现在我们用新学到的本领量量自己的小椅子,然后记录在表格上。2.介绍记录表及记录表的填写方法。 五、发散引导 展示部分小朋友的测量结果,引导幼儿在课后尝试用手尺和脚印测量其它物品。
大班活动教案《测量》 篇7
一、说教材
1、教材来源:此活动来源于幼儿的生活游戏当中。在一次的游戏当中,发现两个幼儿在为自己测量的数值有了争吵,因为他们的测量结果不一样,也为测量的方法进行着争执,都认为自己才是正确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大班幼儿对于数的认识已经不对的加深,当然其中的测量也是他们认识数的一种方法。居然发现幼儿对于测量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就有必要使幼儿对于测量有个正确的认识,加深幼儿对于测量方法和记录方法的认识,激发幼儿对于学习数学的兴趣。我认为此教材有一定的生活性、必要性,就如《纲要》中所说"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的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强调了幼儿园教育活动尤其是数学教育活动必须回归于生活与幼儿生活实际密切沟通,以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的积极性,让幼儿在生活、活动中发现数学、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发展数学。
2、目标定位:数学教育目标是数学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规定教育发展的方向,也是教育评价的依据。《纲要》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的探究对象。"且根据纲要的有关精神我从幼儿的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这几个方面制定了以下四个目标:
1、尝试借助自然工具测量周围的物体,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感知测量工具的不同,测量的结果不同。
2、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幼儿对测量的兴趣以及积极的探索精神。
3、学会做简单的测量记录。
4、体验活动的乐趣,愿意参与活动。
5、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6、培养幼儿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习惯。
根据目标,我们把活动的重点定位于: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通过幼儿自由探索和发现,使活动得到深化。活动的难点是:学会做简单的测量记录以及用不同测量工具,感知测量结果的不同,主要通过幼儿的自主操作,通过集体评价,使幼儿了解到如何进行正确的记录。总之,我们树立了目标的科学观、系统观,力求形成有序的目标运作程式。使活动呈现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情景、游戏之中。为此我做了如下的准备:
1、测量工具:吸管、筷子、毛线、编织绳、粉笔等自然测量物2、记录工具:记录表、铅笔全方位的准备为活动的成功开展提供可能。
二、说教法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教师除了以饱满、积极的情绪影响幼儿,以自己良好的教育感染幼儿之外,还通过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来引导,激发幼儿观察认知:
1、操作法:操作活动是联系幼儿周围环境和心理结构的纽带,皮亚杰发生论认为:儿童的逻辑数理知识都是来源与幼儿与物体相互作用中建构起来的。所谓的操作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索学习。本次活动我安排了两次的操作活动。第一次是引起幼儿的兴趣后的第一次操作,主要是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探索物体的长度,通过看一看、量一量、记一记中获得感知。第二次操作是让幼儿根据正确的测量方法和记录方法进行不同材料对于同种物体的测量。感知测量结果的不同。
2、交流讨论法:交流讨论法指让幼儿之间或是幼儿和老师之间的交流发表自己的建议和看法,大家共同讨论出一个结果。活动中,我请个别幼儿上来分享自己的测量方法、记录方法和结果,通过交流、演示和讨论,得出正确的测量方法和记录方法。
3、比较观察:比较观察即对相似事物中的不同因素,对事物进行对照和辨别——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在本次活动中,才用此方法,一是让观察和比较个别幼儿的测量方法和记录方法和老师的有什么不一样,哪种方法更好,更准确。二是让幼儿用不同的操作材料,测量同一种物体,感知测量结果的不同。
4、演示法:是指教师通过讲解谈话,把实物或是教具展示给孩子看,帮助他们获得一定的理解。本次活动,教师演示了如何完成简单的.记录表,让幼儿初步感知简单的记录方法。
三、说学法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与探究活动,不仅提高了认识,锻炼了能力,更升华了情感,本次活动幼儿采用的学法有:
1、多通道参与法:新《纲要》科学领域中的目标明确指出"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活动中我们引导幼儿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说一说、写一写等多种感官参与,不知不觉中体验到测量的乐趣。
2、尝试法:陶行知先生说过在"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通过两次的操作活动中我们就鼓励幼儿自由地去探索测量物体从而感知测量的基本方法,伴随着动作,幼儿的思维就会灵活起来,因而就有了更丰富、多样的测量方法、记录的方法。通过介绍性评价,把大家的经验汇合,总结出正确的测量和记录的方法。
四、说教学程序我采用环环相扣组织次活动程序,活动流程为:
活动反思:
《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的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而且,我为幼儿也准备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性及积极性都很强,探索活动中个个都表现地很投入,许多平时比较不爱动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动中也显得活跃多了。幼儿通过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动,已能掌握比较准确的测量方法了;幼儿在测量中,各项能力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动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大班活动教案《测量》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电流的大小,知道电流的单位、符号,关心生活中有关用电器工作的电流值。
2.知道电流表的用途、符号,知道正确使用电流表的规则,并会将电流表正确接入电路,画出相应的电路图。
3.能认识电流表的量程,正确读出电流表的示数。
过程与方法
在认识和使用电流表的过程中,学会阅读说明书,对照实物,掌握正确使用测量工具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注意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作风和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
正确使用电流表。
难点
正确连接电路。
教学方法
实验法、类比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多媒体展示:
下雨天狂风暴雨和淅淅沥沥的小雨对比,黑夜里闪电的光亮和街上彩灯的闪亮对比,水龙头出水多与少对比。
师:自然界中强与弱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如大雨与小雨;强光与弱光;水龙头出水的多少,即水流有强弱。那么电流是否也有强弱呢?
演示:由一节和两节电池分别供电的一盏灯的发光情形。
师:灯为什么会亮?灯光亮度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生:灯亮是因为有电流流过灯丝。用两节电池比一节电池灯的亮度大,表示电流流过灯丝的强。
师:电流与水流一样,也有强弱的不同,怎样表示电流的强弱呢?我们本节课就来学习电流的强弱,即电流。
二、新课教学
1.怎样表示电流的强弱
师:刚才的演示实验中,灯泡发光说明电路中有电流,灯泡的亮度不同说明流过的电流强弱不同。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一部分内容。
师:电流就是表示电流强弱的物理量,通常用字母I表示,它的单位是安培,简称安,符号是A。
教师简介安培:安培是法国的科学家,他在物理、化学、数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安培在电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尤为突出,被后人称为“电学中的牛顿”。为了纪念他,物理学中用安培作为电流的单位。希望同学们能向安培学习,刻苦钻研,勇于开拓和创新。
师:除了安培之外,还有其他单位吗?
生:还有毫安、微安。
师:它们如何换算呢?
生:1A=1000mAImA=1000μA
师:不同的用电器工作时,电流大小一般不同。请阅读课文中的小资料。
教师组织学生看课本上“常见的电流数据”,让学生读数据并讲明意义,比较不同单位的电流值,体会日常电路中的电流值。
2.怎样连接电流表
师:小资料中的电流值是怎样得来的呢?我们用什么测量电流的强弱呢?
生:利用电流表来测量电流的强弱。
师:现在请同学们用你桌上的灯泡、导线、电池组成电路。先用一节电池供电,再用两节电池供电,灯泡亮度怎样变化?说明了什么?
生:用两节电池供电时灯泡亮一些,说明电流大。
师:现在每组发一个能直接测出电流值的电表——电流表。在刚才的`电路中,再接入电流表,就可以测出灯泡的电流值。不过,大家要先阅读课本,讨论一下,要注意什么原则才算正确连接电流表?
讨论之后,总结出以下几条规则:
规则1:使用前要校零;
规则2:电流表必须和被测的用电器串联;
规则3:电流必须从“+”接线柱流进去,从“-”接线柱流出来;
规则4: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学生用电流表有两种量程,电流值小于0.6A时用标着“0.6”的接线柱和“一”接线柱;电流值大于0.6A且不超过3A时用标着“3”的接线柱和“—”线柱;
规则5: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使电流表直接连到电源的两极上。
师:掌握电流表的连接后,两人一组开始把电流表接入电路中,要注意规则。
(学生实验,教师给予帮助和指导)
3.怎样在电流表上读数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
总结:要能读出电流表的读数,应该看清三点:一是看清选用了哪个量程,从而知道满偏度所表示的电流值;二是看清每一大格分成几个小格,以及它们各表示的电流值;三是看清测量时表针停在哪个大格、哪个小格上。
学生活动:安排两个同学一组做游戏,用印刷的无指针的表头当电流表,竹签当指针,一个同学指一个刻度,并说出选择哪个量程,让另一个同学读数;或一个同学说出一个电流值,另外一个同学指出选择哪个量程,并把指针指到相应的位置。看谁读数准确、迅速,看哪个小组合作好、学习愉快,作为奖励,让这样的小组在展示台示范。
师:用电流表测量电流时,如果灯泡上不标电流值,那么我们该怎样测量?
生:可以用试触法解决,即两根导线和电流表的两个接线柱只要一接触(不要固定),就可看出电流表的表针是否超过你估计的量程。如表针正好在你估计的量程内,你只要把导线固定好读数即可;相反,不在你估计的量程内,则换成另一量程的两个接线柱即可。
大班活动教案《测量》 篇9
一、教材分析:
《科学》新课程初中第一册第一章安排了四个基本物理量的测量教学,并顺理成章地对四个基本测量工具作了介绍。测量是《科学》这门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各种测量工具又是《科学》学科多方面知识的结晶,让学生科学地使用这些测量工具,是教材赋予教师的一项基本任务。第四节《温度的测量》,就是其中之一。这节课集温度概念的初步认识、温度的常用测量工具——液体温度计的剖析以及其他多场合使用的温度计的介绍于一体,并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来进一步掌握常用温度计的使用,学会正确地测量物体的温度。对照教材中四项基本测量内容,可发现有所侧重。如果说“使用天平”强调了操作步骤,那么“使用液体温度计”则在制作原理、基本结构方面作了较大的关注。因此液体温度计的制作原理、结构(包括刻度)的剖析,是本节的`探索目标,处理好这部分内容,将直接有利于学生学会正确地使用常用液体温度计的最终目标。
二、学生分析及学生课前准备:
学生通过上节“长度的测量”的学习,已经知道刻度尺和量筒、量杯的刻度及长度测量值和体积测量值的一般读法,这对温度值的读取有利,可以也应该作知识迁移。另一方面,学生已经知道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是长度测量的起始值;作为温度计,学生在小学常识课及其生活中虽然已经有所触及,但常用温度计的零刻度线却不是起始值而是个相对值,这对学生的认识来说,是个全新的问题。在这节课前,要求学生:1﹒上课自带一支体温计;2﹒观察家里的气温计和体温计的结构,发现并准备提出一些有关结构的问题。
三、教学思路:
1.通过情景的再创设,在对物体温度的“感觉”中,让学生自行发现凭感觉对“物体的冷热程度”的判断有时是不可靠的,从而有了对温度计的迫切需求,自然地进入新课。
2.从学生现在的需求联想到人们早期的需求,出示并介绍温度计发展史中最早的温度计——伽利略气体温度计。从简叙其测量原理、使用,到指出其误差大、不方便,引出今日常用的液体温度计;同时为温度计的发展埋下逻辑之伏笔——随着社会生活和科技发展的需要,将产生更多种、更新颖的专用温度计,从而有助于学生形成学习《科学》的价值观。
3.让学生对自己手中的温度计再作最近距离的观察,去自主发现、提出、交流有关温度计结构的问题,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4.最后通过使用温度计及有关使用温度计的问题的练习、讨论,让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思维、辨析能力,尤其是创造能力得以升华。
四、教学目的:
1.知道温度的高低是表示物体实际的冷热程度。
2.通过体验,能知道准确测量温度需要温度计。
3.能知道常用液体温度计的制作原理、构造及其刻度方法,了解常见液体温度计的种类,学会常用液体温度计的使用。
4.了解一些其他温度计。
5.通过对温度计的观察、分析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同时为后面“科学探究”的教学打好前站。
6.通过以上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科学现象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的科学原理的兴趣。
五、教学流程:
(一)引入:让学生体验对物体(水)冷热程度的感觉并说出感触。
第一步:请一个同学蒙上双眼,同时用左、右手的食指分别浸入靠得很近的两杯冷水(10℃左右)和热水(50℃左右)中1分钟左右。
教师:请该同学比较左右两手指所浸两杯水的冷热。
学生:左边是冷水,右边是热水。
教师:凭什么得出这结论?
学生:凭手指的感觉。
第二步:将两杯水混合成温水倒入第三只杯中,再叫蒙眼同学用左、右手的食指浸入这杯水中。(要让这位同学以为仍然是分别浸在两杯水中)
教师:请该同学再比较左右两手指所浸“两杯水”的冷热。
学生:左边是热水,右边是冷水。
教师:凭什么得出这结论?
学生:凭手指的感觉。
大班活动教案《测量》 篇10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
第3节长度时间测量
教师寄语: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学习目标:
1、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正确测量长度和时间········
2、知道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结果由数值和单位组成,知道测量有误差,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3、知道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4、通过测量过程,激发操作兴趣,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素质及良好的实验习惯。
学习重点:
长度的测量
学习难点:
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误差
学习过程:
一、思维启动,提出问题
根据速度公式,求速度应知道和。
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思考一下对这两个物理量应如何测量呢?
二、进行新课,科学探究
(一)长度的测量:
1、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生举例说明)
2、长度的`单位及换算
(1)复习小学学过的长度单位及单位间进率。了解长度单位还有微米、纳米等。
(2)单位及换算
1Km=m
1m=dm
1m=cm
1m=mm
1m=um
1m=nm
3、实验探究:刻度尺的使用
总结刻度尺的使用注意事项:
4、分组实验:测量物理课本宽度和长度。
(1)测量物理课本的宽度
(2)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度
5、特殊测量方法
(1)如何测硬币直径。
(2)测量一页纸的厚度
(3)测量细铜丝的直径
(二)时间的测量:
1、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符号时间单位还有、
1h=min1min=S
2、秒表的使用
(三)误差:
1、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误差产生的原因:由于仪器本身不可能做的非常精确,实验者对实验的观察总会有偏差,因此误差总是存在的,不能消灭,但尽量减小误差。
3、误差与错误的区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怎样减小误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随堂检测
1、给下列各物体的长度填上合适的单位:
(1)中学生的身高1700;
(2)一个墨水瓶的高为0.65;
(3)一课桌的高为0.52;
(4)物理课本的宽为1.85。
2、使用刻度尺测长度时,下面做法不正确的是( )
A、放置刻度尺时,刻度尺应沿所测长度放置,并必须从0刻度线量起
B、看刻度尺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并要正对刻度线
C、读数时,根据所测长度末端靠近的刻度线来读取数据
D、记录时,要记下测量的数字和单位
3、下列关于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认真细致的测量可以避免误差B、测量时未遵守操作规则会引起误差
C、测量时的错误就是误差太大D、测量中错误是可避免的,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5、怎么测量一个乒乓球的直径?写出你需要的辅助器材,画出你的测量方法。
6、要比较准确地测出京珠高速公路的里程,比较科学而简单的办法是( )
A、做一根分度值为1m,长为100m的长度的刻度尺进行测量
B、打开地图,根据图上给出的比例尺,然后用毫米刻度尺量出北京到珠海的距离
C、利用汽车行驶中里程表计数的变化
D、将公路等分成n段,测出每段的长度s,再由ns算出
一、课堂小结
我的收获:
我还存在的疑惑:
二、课下作业
【大班活动教案《测量》】相关文章:
大班数学测量远近教案06-10
大班数学我会测量教案06-09
大班数学活动《有趣的测量》通用11-08
大班活动教案12-31
大班活动教案11-17
大班活动教案树叶03-17
大班手工活动教案06-12
大班生活动教案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