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作文

中秋节的由来与习俗的作文

时间:2024-09-20 08:53:39 节日作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关于中秋节的由来与习俗的作文(通用10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还是对作文一筹莫展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中秋节的由来与习俗的作文,欢迎大家分享。

关于中秋节的由来与习俗的作文(通用10篇)

  中秋节的由来与习俗的作文 1

  农历的八月十五日,是我们万众期待的中秋团圆节,中秋团圆节由来已久,流传下来的习俗也数不胜数,我国古代就有观赏月亮的风俗,尤其是诗人文客更是对明月情有独钟,但是中秋团圆节赏月吃月饼的传统据说是在唐代盛行的。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这首诗是初唐诗人李峤所作,名为《中秋月》,是我国最早的中秋咏月诗。圆圆的明月跃上寒空,我们谁都说四海之内处处银辉洒地,但又如何知道千里之外有无风雨交加的地方呢?诗句字面写中秋月的清圆玉润,却隐含着作者对远方亲人的遥念:担心对方住处天气欠佳,不能在佳节观赏到可爱的明月。

  唐代诗人王建的.千古名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让我们感受到了中秋月色和望月怀友之情:“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庭院当中,月光满地,树栖乌鸦,露水悄落,湿了桂花,如此晶莹明彻的中秋朗月,该有多少不得与亲戚朋友相聚合的人在悠悠而生思念之情啊。中国人历来有“花好月圆人团聚”之谓,在王健的中秋望月诗里,我们看不到他的叙己之思情,却明了他“秋思在谁家”的轰然追问,这种明知故问,使人读之心动。

  欧阳詹的《玩月》,又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人赏月玩月的另一种心境,“八月十五夕,旧嘉蟾兔光。斯从古人好,共下今宵堂。”欧阳詹的玩月,使我们知道赏月玩月从来都是古人的喜好,赏月活动源远流长,迷人的月色惹人喜爱。可何谓中秋呢?据欧阳詹在《玩月》序中说:“此日为三秋之中,又为月之夕,故曰中秋。”所谓“三秋”,因秋涵三月,七月曰孟秋,八月为仲秋,九月乃季秋,仲秋正好居中。月夕,是指八月十五,明月之夜。十五又为月之中,所以叫中秋。

  月是中秋的魂。韩愈在《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里说:“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饮奈明何?”唐人武元衡在《八月十五酬从兄弟常望月有怀》中告诉我们中秋月夜时,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坐爱圆景满,况兹秋夜长。寒光生露草,夕韵出风篁。”宋人刘辰翁亦在《水调歌头》里说:“明月几万里,与子共中秋。古今良宵如此,寂寂几时留。”而曹松的“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滩;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之《中秋对月》,则把赏月的闲情逸致,写成了一首讴赞光明、追求平等的颂歌。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想起李白的《把酒问月》,是因为无意中读到了CCTV央视论坛上的一首《中秋望月》诗:“把盏邀明月,喜忧两依依。隔海遥远望,寄语诉相思。含笑泯恩怨,团圆会有期。双赢兴两岸,互惠弟兄怡。”诗人站在平民的角度,面对月圆中秋的良宵美景,抒发了两岸相通,互惠互利的美好期望。“明月千里寄相思”。

  其实,无论古今,人们在中秋夜里尽情赏月、望月之际,都会情不自禁地想念远游在外,客居异乡的亲人。

  中秋节的由来与习俗的作文 2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每当夜幕降临,那一轮高悬天际的明月,总是能勾起人们无尽的情思。中秋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中秋节的由来,有着许多美丽的传说。其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便是嫦娥奔月的故事。相传远古时期,天上有十个太阳,烤得大地干裂,庄稼枯萎,百姓苦不堪言。英雄后羿射下了九个太阳,拯救了苍生。西王母为了表彰后羿的功绩,赐给他一颗不死之药。后羿的妻子嫦娥,因好奇而误食了不死之药,结果飞升月宫。从此,后羿与嫦娥天人永隔,只能在每年的八月十五这一天,对着月亮寄托思念之情。

  除了嫦娥奔月的传说,中秋节的起源还与古代的农业生产息息相关。在古代,人们为了庆祝丰收,往往会在秋季举行祭祀活动。而八月十五这一天,正是秋季的中间,月亮也最为圆满。因此,人们便选择在这一天举行祭祀月亮的活动,以感谢大自然的恩赐,祈求来年的丰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祭祀活动逐渐演变成了如今的中秋节。

  中秋节的习俗丰富多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赏月和吃月饼。在中秋之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一边品尝着美味的月饼,一边欣赏着那一轮皎洁的明月,是一件无比惬意的事情。月饼,作为中秋节的.传统美食,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 “太师饼”,此乃我国月饼的 “始祖”。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月饼的种类越来越多,制作工艺也越来越精湛。如今,月饼的口味更是五花八门,有豆沙馅、五仁馅、蛋黄馅、水果馅等等,满足了不同人的口味需求。

  除了赏月和吃月饼,中秋节还有许多其他的习俗。比如,在一些地方,人们会在中秋之夜举行猜灯谜活动。灯谜是一种富有智慧和趣味的文字游戏,它既能考验人们的智力,又能增添节日的欢乐气氛。此外,还有舞龙舞狮、玩花灯等习俗。这些习俗不仅丰富了人们的节日生活,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中秋节,是一个团圆的节日,也是一个充满诗意和浪漫的节日。在这个美好的节日里,我们可以与家人相聚,共同分享喜悦;可以品尝美味的月饼,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可以欣赏那一轮明月,寄托对远方亲人的思念。让我们珍惜这个美好的节日,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让中秋节的光芒永远照耀着我们的心灵。

  中秋节的由来与习俗的作文 3

  中秋佳节,如诗如画,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承载着千年的历史与情感,凝聚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中秋节的由来,可追溯至古代的祭月习俗。在远古时期,人们对自然现象充满敬畏,认为月亮具有神秘的力量。每逢八月十五,月亮圆满之时,人们便会举行盛大的祭月仪式,以祈求丰收、平安和幸福。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祭月活动逐渐演变成了中秋节。

  另一个关于中秋节由来的传说,是与嫦娥奔月的故事紧密相连。传说中,嫦娥是后羿的妻子,因误食了西王母赐予后羿的不死之药而飞升月宫。后羿思念妻子,便在每年的八月十五这一天,摆上嫦娥爱吃的食物,对着月亮寄托思念之情。从此,中秋节便成为了人们团圆、思念亲人的节日。

  中秋节的习俗丰富多彩,各具特色。赏月,是中秋节最为重要的习俗之一。在中秋之夜,皓月当空,人们纷纷走出家门,来到户外,欣赏那一轮皎洁的明月。此时,家人团聚,朋友相聚,共同分享这美好的时刻。人们在赏月的同时,还会品尝各种美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月饼。

  月饼,象征着团圆和美满。它的制作历史悠久,工艺精湛。传统的月饼以面粉为皮,包裹着各种馅料,如豆沙、五仁、蛋黄等。月饼的形状圆润,寓意着团圆。在中秋节,人们互相赠送月饼,表达着对亲朋好友的祝福和关爱。

  除了赏月和吃月饼,中秋节还有许多其他的'习俗。在一些地方,人们会在中秋之夜举行花灯展。各种造型别致、色彩斑斓的花灯,将夜晚装点得格外美丽。孩子们提着花灯,在街头巷尾嬉戏玩耍,增添了节日的欢乐气氛。此外,还有猜灯谜、舞龙舞狮等习俗。这些习俗不仅丰富了人们的节日生活,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中秋节,是一个充满温情和诗意的节日。它让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停下脚步,与家人、朋友相聚,共同感受那份浓浓的亲情和友情。在这个美好的节日里,我们可以回忆过去,珍惜现在,展望未来。让我们传承和弘扬中秋节的优秀传统文化,让这份美好的情感永远流淌在我们的心中。

  中秋节的由来与习俗的作文 4

  中秋节,中国传统节日,为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古时称为仲秋,因处于秋季之中和八月之中,故民间称为中秋,又称秋夕、八月节、八月半、月夕、月节,又因为这一天月亮满圆,象征团圆,又称为团圆节。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一年有四季,每季三个月,分别被称为孟月、仲月、季月三部分,因此秋季的第二月叫仲秋,又因农历八月十五日,在八月中旬,故称“中秋”。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新唐书·卷十五志第五·礼乐五》载“其中春、中秋释奠于文宣王、武成王”,及“开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庙,以留侯张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乐之制如文”。

  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又因为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中秋节”;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习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遗俗。

  中秋节的由来与习俗的作文 5

  中秋节起源于中国,是东亚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为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中秋节也是日本、越南、朝鲜半岛等地的传统节日。

  中秋节是大家团圆的日子,每年的中秋节大家都会赶回家和家人团聚。我们家也不例外,我和姐姐、姑姑、妈妈都在我家过中秋节。这中秋节还有一个由来呢!

  从前,嫦娥是后羿的妻子,因为后羿射死了玉皇大帝的九个儿子,被罚下凡间,在凡间后羿除了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逄蒙也混进来了。一天,后羿到昆仑山,巧遇到了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就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不料被小人逄蒙看见了。第二天,逄蒙趁后羿出门打猎时,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没办法只好吞下不死药升天了。百姓们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料,祈求平安。

  现在也有很多人会在月下摆设香料。在中秋节最重要的就是赏月了,中秋节的晚上大家都要打开窗户,仰望天空赏月,那月亮又大又圆,可惜这次中秋节下雨,月亮没有出来,我们全家边吃月饼边看中秋晚会。

  我希望明年的`中秋节能看到又大又圆的月亮过中秋节。

  中秋节的由来与习俗的作文 6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的由来 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中秋节食月饼这一习俗的形成则是在明代。除了赏月、祭月、吃月饼外,还有香港的舞火龙、安徽的堆宝塔、广州的树中秋、晋江的烧塔仔、苏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

  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祝大家在中秋节快乐。

  中秋节的由来与习俗的作文 7

  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是一年一度的中国传统的节日――中秋节,这一天,人们都有吃月饼的习惯。

  在中秋节这一天里吃月饼,可是流传了一段传奇的故事。那是一个神秘的神话故事。说的是在七仙女急忙的赶着回宫的时候,因为疏忽,给董永留下了一个儿子,从此,董永的儿子就被丢弃在了人间,不得回到天庭。时间慢慢的流逝,来到了一年中的农历八月十五,这董永的儿子看到村庄里的小孩子们在村头的一棵大桂树下尽情地玩耍,他也想过去和他们一起玩,和他们一起欢欢乐乐,和他们一起凑热闹,但是,出乎他的意料,当他走过去的时候,这班天真无瑕的.孩子们,却没有一个人愿意和他一起玩,和他一起欢欢乐乐,和他一起凑热闹,反而是不理彩他,不放他在眼里,鄙视他,而且还用难听的语言攻击他。骂他是个没妈、没家庭教养的野孩子,他听了之后,感到十分伤心和失落,觉得自己十分命苦,于是,便产生了幻觉,昏倒了在地上。当他醒来的时候,他模模糊糊地坐在了大桂树下面,还是感到一脸的委屈,在一脸委屈过后,便是放声的失声大哭,好像响彻了这整个天际。或许是他真的有感动天神的能力吧!无意间,这嚎啕大哭的声音,惊动了天神吴刚,他忍受不了自己良心的消遣,便偷偷地拿出了登云的鞋子,轻声地对董永的儿子说道:〞若是你想见到你的亲妈妈,便把月下的鞋子给穿上。〞董永的儿子听了之后,便按吩咐穿上了登云鞋,不一会儿,这登云鞋便起到了飞行的作用,带着董永的儿子飞上了天空。

  董永的儿子来到天空后,便一步一步地走到了天宫,当他来到一处没人的地方时,便看见了七仙女。这时候,七仙女左顾右盼,在确定旁边没有人的情况下,飞快地来到了自己的亲生儿子身边,那时候的七仙女,既是喜又是悲,不知高兴还是伤心好,为了补偿这孩子的失去的照顾,七仙女为孩子做了一个香喷喷的饼,让孩子吃上了。七仙女亲手把嫦娥送的桂花蜜糖,放上了一点花生米、核桃仁,用着美味可口的花生米、核桃仁做成了馅儿,把这些东西混合在一起,做成了一个圆圆的饼,就像天边的圆月一样,十分饱满,十分团圆,满怀兴致地端到孩子嘴边。但是,当玉皇大帝知道了这件事之后,感到了一身气愤,怒冲天地说道:〞这七仙女,真是太放肆了!〞说完,便立即命令他身边的麒麟,把董永的儿子放流到了人间,就这样,董永的儿子再一次沦落到了人间里,又继续过着寒寒暄喧的生活,但是,这一次,他没有选择放弃,没有选择秃废自己的生活,因为他终于可以看见了自己的亲生母亲,知道原来自己还有一个这么疼爱他的亲生母亲,在这一原因的促使之下,他有了更加坚定的信念,心里下定了决心,一定要成为一个有很大作为的人,让自己的亲生母亲在天庭上能够看见自己的辉煌成就,把这一份辉煌成就献给自己的亲生母亲,让自己的亲生母亲为他而感到骄傲自豪。之后,董永的儿子也慢慢地长大,变得聪明起来,十分吃得了苦,努力地学知识,努力地读书,最终,他得到了一个官位,历尽千辛万苦之后,终于过上了好的日子,开始了官员生涯,他也纷纷宣导他的理念,为了纪念他的亲生妈妈――七仙女,他叫齐了各个州、各个县的百姓们在农历的8月15这天,纷纷来效仿他,效仿他做的月饼,把这月饼摆在月亮之下,以示怀念自己的亲人。

  这月饼就像天上的圆月一般,所以,后人们就称它为月饼。吃了这圆圆的月饼,人们就能够和自己的家人一起共度平安,即使分隔千万里,也有着共同的心愿,一起向往美好,一起向往美好的憧憬。

  这个风俗习惯,一直流传至今,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人们都会约上一家老少,聚集在月光之下,一边赏月,一边吃着月饼,一起共度天伦之乐。

  中秋节的由来与习俗的作文 8

  相传嫦娥之夫后弈为神射手。上古时十日同现,庄稼枯死,民不聊生,神射手后羿请缨一气射下九日,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英雄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而他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当时,后弈的追星族不少,自然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只是鱼龙混杂,一位叫作逄蒙的心术不正之徒也混了进来。

  话说后弈成了知名人士后,还从昆仑王母处获赠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逄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逄蒙趁机闯入内宅,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无奈,将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仙药果然疗效惊人,嫦娥的'身子即刻产生离心力,飘离地面,夺窗而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后弈得知后已无可挽回,他悲痛万分之后。在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妻子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月宫。百姓们闻知后也纷纷效仿,一同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中秋节的由来与习俗的作文 9

  当世界还小的时候,郁郁葱葱的森林中一缕炊烟从一间小屋顶上缓缓升起。屋中住着一对恩爱的夫妻,男的叫生息,女的叫道没,他们心心相印。

  人们总说人生一波三折,生息与道没也一样。他们的国家发生了叛乱,“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生息决定参军阻止叛乱。于是他们在柳树旁道别,生息安慰道没:“小笨蛋,我告诉你,我打完仗后一定会挑着箩筐回来,为什么?因为箩筐里全是我立下的丰功伟绩。”道没说:“我不要你的什么丰功伟绩,我只要你平安归来。”生息说:“我不会死,如果你想念我了,就挂一盏彩灯在这棵柳树上,柳树会把彩灯放到我的手上……”生息恋恋不舍地离开了道没,跟上了参军的队伍。

  太阳不知与月亮在天空交换了一次又一次,柳树上的彩灯挂了一盏又一盏。战火足足烧了七年,七年后,军人们都回家了,可却没有生息的半点影子。慢慢地,太阳好像不想看到这样的`悲剧,徐徐落下,只剩月亮坐在柳树的枝上望着星星。而道没还在苦苦等候着生息,街上的人慢慢少了,而道没的担忧像一个慢慢加重的哑铃压在自己的心头,最后从军人们的口中得知生息已战死沙场。而这一句话像一只手把道没的泪闸打开了,道没的眼泪喷涌而出,“笨蛋,我不是说了吗,我只要你平安归来啊。”道没大哭道。心中与生息的种种往事成了一串串走马灯在脑中闪过,道没是有多么希望再看到生息脸上的一抹微笑啊。“如果你想念我了,就把一个彩灯放在柳树上,柳树会把彩灯放到我的手上……”生息的话在耳旁响起。

  当彩灯放在柳树上时,柳条缓缓向上托起彩灯让它飞到天上,穿过层层云朵,飞到生息面前。他接过彩灯,在上面写道:如果说这个国家是一棵树,那我就是一滴水珠,一滴让树更茁壮成长的水滴;如果说这个国家是一栋屋子,那我就是一面围墙,即使被狂风吹虐轰然倒下,屋子却巍然屹立;如果这个国家是一幅画,那我就是一盘颜料,虽然我们终会用完,但我们却让这个国家更五彩斑斓。道没,来生再见。

  道没泪眼盈盈,她知道,生息在天上看着她。柳树上的彩灯成了他们的信使,也成了人们心目中最美得风景。

  中秋节的由来与习俗的作文 10

  我们都知道月饼是中秋的节令食品。但为什么要在中秋这天吃月饼呢?有人说,因为月饼是圆形的,象征天上的圆月;也有人说,圆圆的月饼应和天上的月亮,反映了人们期盼团聚的美好愿望。

  月饼,又称胡饼、宫饼、小饼、月团、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沿传下来,便函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

  月饼,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是我国月饼的“始祖”。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核,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

  唐代,民间已有从事生产的饼师,京城长安也开始出现糕饼铺。据说,有一年中秋之夜,唐太宗和杨贵妃爷望皎洁的明月,心潮澎湃,随口而出“月饼”,从此“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逐渐传开。

  北宋皇家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月团”。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宋代的文学家周密,在记叙南宋都城临安见闻的《武林旧事》中首次提到“月饼”之名称。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饼才在民间逐渐流传。当时心灵手巧的饼师,反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作为仪器艺术图案印在月饼上,使月饼成为更受人民青睐的中秋佳节的必备食品。

  中秋节吃月饼据说始于元代,当时,朱元璋领导汉族人民反抗元朝暴政,约定在八月十五日这一天起义,以互赠月饼的办法把字条夹在月饼中传递消息。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传开来。英语拼写为:Mooncake(月亮蛋糕)。

  后来,朱元璋终于把元朝推翻,成为明朝的第一个皇帝,虽然其后清朝人入主中国,但是人们仍旧庆祝这个象征推翻异族统治的节日。

  相传我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风俗。“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名谚道出中秋之夜城乡人民吃月饼的习俗。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象征,慢慢月饼也就成了节日的礼品。

  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

  当时有人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

  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一书,已有“月饼”一词,但对中秋尝月,吃月饼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会》才有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到了清代,关于月饼的记载就多起来了,而且制作越来越精细。

  月饼发展到今日,品种更加繁多,风味因地各异。其中京式、苏式、广式、潮式等月饼广为我国南北各地的人们所喜食。

【中秋节的由来与习俗的作文】相关文章:

中秋节的由来及习俗10-02

中秋节由来及习俗10-04

中秋节的由来与习俗(附各地习俗)09-27

中秋节的由来和习俗10-02

中秋节由来和习俗作文素材10-07

端午节的由来及习俗10-29

中秋由来和习俗简介(附各地习俗)08-02

国庆节的由来和习俗10-05

迎紫姑习俗的由来故事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