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毕业论文

文化与经济的关系论文

时间:2023-12-04 18:25:18 经济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文化与经济的关系论文(精选16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论文是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文化与经济的关系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化与经济的关系论文(精选16篇)

  文化与经济的关系论文 1

  摘 要:

  文化和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两个基本的系统,是人类文明大河的两条支流。在社会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发展到文化发展到一定时期,文化与经济才得以相互融合。理清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有助于推动社会健康和谐的发展,也会使得文化和经济学得以更加完善。

  关键词:

  文化;经济学;文化经济学

  一、文化与经济的基点和内涵

  1.文化与经济学的含义

  文化,广义地说,一般是指在人类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 。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各种物质文明,包括日常用品、交通工具、装饰品等,是具体的客观物质。制度文化是指生活规则、家庭组织方式和社会制度等等。精神文化是指文学、政治学、哲学、历史学、伦理学等等,它们都深刻影响着人类思想和文明。

  在个体层面上,文化一词具有合宜性。例如某个人受过良好的家庭熏陶和教育,言谈举止优雅,并在某些社会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这都合乎社会主导价值体系,甚至是社会价值观所认可并崇尚的对象,所以被赋予了一定的社会地位而受到尊重。在群体层面上,文化是指在不同社会群体中产生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思维方式 。

  因此,文化具有物质的属性,也具有精神的属性,二者互相依存,相互创造和发展。

  经济,广义地说,是指人类为满足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而进行的一切活动。狭义上说,经济是指物质的生产、流通和分配,也形成了一门学科叫经济学。经济包含了物质属性和精神属性,文化也有着物质内涵和精神内涵,因此,二者在本质上具有统一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叫做文化经济学。国际上权威文化经济学刊物《文化经济学》杂志将文化经济学定义为:文化经济学是一门将经济学分析方法应用于一切公共及私有的创作艺术、表演艺术、文化遗产及文化产业的学问。它着重研究文化部门的经济组织以及与文化相关的生产者、消费者、政府部门的行为,它的研究主题涵盖了很广泛的范围,包括主流的及新兴的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福利经济学、公共政策及制度经济学。

  文化经济学的产生,标志着文化与经济学的融合和发展。文化经济学一般包括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文化产品的价值;文化资本的可持续性;文化遗产的分析;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文化产品的消费。

  2.文化产品的经济基础

  文化在整体性上表现为对满足人类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需要的产品,这种文化产品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流通,表现为商品化。

  文化产品具有社会实践的性质,脱离了社会现实意义的产品也终将会被淘汰。人们在最基本的日常生活中,都普遍凝结着文化因子,这种文化因子的普遍性正是文化产品进行流通的基础。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基础之下,人们选择相应的生活方式,建立完善一套相应的社会文化制度。人类整个的生产系统就是一个充满了文化意图的领域。也即,所谓自然,并非一种完全脱离于人的独立客体,而是由人的存在赋予了一定意义的、用精神的线予以贯穿起来的一种社会存在。这种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决定了人同自然界的关系直接地包含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直接地就是人同自然界的关系。

  马克思指出:“饥饿总是饥饿,但是用刀叉吃熟肉来解除的饥饿不同于用手、指甲和牙齿啃生肉来解除的饥饿。”人类的经济发展过程,既具有自然属性,也具有社会属性,既是真实存在,也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因此,物质的生产一方面具有客观实践性,也同时打上了文化含义的烙印;文化范畴一方面具有抽象和自制的性质,也同时拥有其物质基础。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文化事业的高度发展,市场中的企业不再单纯是生产的基地,而且也是不同企业文化相互碰撞和交流的地方。企业内的文化氛围,更具有维护社会稳定,实现人和人关系和谐的功能,这超越了仅仅是提供商品生产的功能。

  在消费领域,传统的物质消费已经无法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开始转向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化产品的需求。在市场营销中,不仅宣传产品的经济价值,也宣传其产品的文化功能和价值,从而使得市场营销开始提升文化层面的评价,最终使得文化产品快速地商品化了。

  二、文化与经济的基础性关系

  1.文化与经济的共生

  一般的说,经济是文化的基础,决定文化的发展;文化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支配和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从文化和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来看,两者具有共生的关系。马克思指出:“思想、观念和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作为人的本质存在的一种体现,无论是文化还是经济,它们都是人作为自然界本身的`一部分,为维持和繁衍自己的生命存在而生产人所必需的消费品的历史过程中产生的结果。

  人类活动具有自我意识和主动性,具有非常直接的目的性。这种目的反过来使得人类活动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也使得活动过程本身也具有意义和价值。生产作为人类活动最普遍的一种行为,也具有了意义和价值。因此,在生产过程中,既体现了经济性质,也体现了文化性质。

  因此,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上,人类的一切经济活动都具有文化的性质,都具有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而文化本身也蕴含着经济的性质。文化与经济是既有其独立性,又有其共生性。

  文化和经济体现了人类的发展进程,二者也体现了生命的延续,统一地指向一个对象。彼此交融,形成了一种文化经济共同体,也即文化经济一体化。在人类社会发展到在物质生活可以满足自身的需求时,文化开始逐渐繁荣起来,为了适应人类对文化的需求,文化和经济开始互相结合起来,并成为一种互动双方,不能离开彼此。真正自觉的、合目的的、现代意义上的以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消费和流通为主体特征的文化经济活动,则是在人类文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即在人类自觉地发现文化作为一个相对独立于经济之外的一种财富之源,以及成为对现代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之后才出现的。

  2.文化与经济的一体化

  人类的经济行为首先是为了生存,此后才是发展。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本身就具有了文化的含义,其行为也就有了文化的属性。每一次经济的革新,都代表了人类文化有了一次质的提高。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正是揭示了经过宗教改革之后的新教,对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所产生的作用和价值,也说明了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气质与该民族的社会进程有着直接的关系,从而也说明了文化与经济逐渐交融,形成一个强大的力量,推动者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文化系统的全面升级,其内容包括了人在进行经济活动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思想感情、思维方式等体系,也即文化和经济逐渐统一起来。文化有其结构,经济也有其结构,二者在共生的基础上走向了一体化。例如,农耕式的文化与自然经济相对应,工业文化与工业经济相对应。每一次经济结构的质的革新,必然伴随着文化结构的革新。同样,人类文化思想的每一次提升和解放,必然推动经济结构的的改变,二者一一对应。

  历史文化推动经济结构,经济结构改变文化,二者共生,并彼此交相影响,逐渐融合为一体。现代社会,商品体现了以人为本,并附加了更多的文化象征和价值,形成了文化商品的产业链,也形成了工程学、美学等学科的融合。

  当精神文化的消费需求实现了对于物质消费需求的本体性超越,使得一切关于知识和美的精神文化创造获得了财产和财富的价值认同,以文化的经济价值为追求目标的产业――文化产业应运而生,从而在全新的意义和层面上形成了文化与经济的一体化。

  三、文化与经济学的学科关系

  文化经济学一方面以文化行业、文化产品以及文化市场为研究对象,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对文化行业、文化产品以及文化市场进行研究和分析;另一方面以文化的视觉解读经济行为,二者互相结合,互相融合。

  文化学是研究文化现象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它是人类文化活动的总的概括,一般包括文化历史学、文化人类学、文化社会学和文化生态学等等。文化经济学是文化学的一部分,重点在于考察和研究文化活动中的经济要素,解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文化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一般也是采用文化学与经济学的一些研究方法。例如量化的研究方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科学抽象、理论联系实际、系统分析、动态研究、规范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总之,文化与经济有着各自内在的独立性、运动发展机制和规律,二者又存在着共生、互动和一体化的关系。二者的相互融合,一方面会促进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另一方面也丰富完善了经济学的体系,共同推动社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增进人类幸福。

  参考文献:

  [1] 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M].冯建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8.

  [2] 陈庆德.文化经济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2.

  [3] SchulzeGunther,Mark Editoril,Journal of Cultural Economics,2005,2.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5.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

  [6] 胡惠林.文化经济学[M].太原:书海出版社,2006:3-15.

  [7] 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苏国勋,谭方明,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文化与经济的关系论文 2

  摘要:

  中国文化对经济的影响包括两个方面,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本文通过对此两方面的阐述,并结合相关的数据提出中国的文化产业将成为中国经济一个新的增长点。此外,还对中国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中国文化;经济;积极作用;消极作用;文化产业

  一、前言

  经济和文化历来就是密不可分的,然而两者的关系从来没有像现代这样密切。在封建社会,我国主要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人和人之间的交往不像现代商品社会这么重要。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在这时候就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对于当代中国来说,经济变革所造成的社会变化是全方位的,这必然要导致社会的精神生活和文化认同的根本性的变化,打破既定的社会观念和价值评价体系。这种变化了的文化结构与文化意识伴随经济变革而产生,反过来又将影响甚至决定未来经济变革的走向与趋势。

  二、中国文化对经济的积极作用

  中国经济学的文化受到中国文化强烈的影响:一方面,研究中国经济问题的中国经济学不可避免地受制于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墨家、道家文化,能够为中国经济学提供丰富的文化营养。其精髓成为中国经济学的研究基础。另一方面,现代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也与中国文化哲学有着明确的渊源关系。此外,文化是经济发展的深层推动力,并渗透在经济发展的全过程。无论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还是精神文化,对经济发展都有巨大的意义。一个地区从经济发展战略的确定、方针政策的制定、体制机制的创新,到社会成员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经济行为,均会受到一定的文化影响。文化对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支持作用,当然这种支持作用主要是通过文化对经济活动的主体-人的影响来实现的。文化在经济发展进程中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作为一种“文化力”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的经济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就和成果,与30年来中国社会的`思想解放是紧密相关的。因为思想大解放为经济变革准备了深厚的思想文化资源,成为经济变革取得成功和胜利的前提与基础,构成产生巨大经济变革的社会文化背景。五次思想解放运动为经济变革准备了深厚的思想文化资源,使得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认识上、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认识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和中心任务认识上、社会主义动力机制和发展条件认识上、会主义经济体制认识上、社会主义工作衡量标准认识上、社会主义改革方法论认识上发生重大的转变。思想解放形成的思想文化资源成为我国经济变革的持久动力和不竭源泉,为改革取得成功和胜利提供了前提与基础。

  三、中国文化对经济的消极意义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有“促进”和“阻碍”两种。当上层建筑维护的经济基础是进步的时候,促进经济基础的完善,推动社会的前进;当上层建筑维护的经济基础已经落后腐朽,需要变革的时候,上层建筑不让经济基础发生变革,阻碍社会的进步。上层建筑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文化的一种具体形式。所以说,文化对经济的影响还是有消极的一面的。

  张明军分析了中国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法律和政策上的模棱两可、太多的政府干预、封闭保守、自立性差等消极因素与中国经济滞后性二者之间的关系。甄风荣通过对传统文化小农经济基础上形成的亲族主义、祖宗崇拜、等级身份制度和注重人伦价值等特点的剖析,认为传统文化同中国经济又消极的一面:文化的封闭性对中国经济有一定影响;等级观念阻碍了经济效率的提高;家庭观念使我们缺乏协作精神,不利于国际竞争。中国经济受封建传统文化影响很深,要想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就必须摆脱某些传统观念的束缚,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文化因素,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

  四、中国经济最大的增长点-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是以文化资源作为资本投资,以市场需求为产品导向,以文化产品服务于社会,并赢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种新型行业;包括影视业、图书报刊发行业、文化旅游业、娱乐业、电子出版发行业等;它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应经济与文化一体化的趋势而发展起来的。一方面,经济始终是文化发展的基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文化商品化和产业化,另一方面,文化又是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动力和源泉。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文化消费需求的增长速度远远大于对物质消费需求的增长速度。此外,文化产业的发展适应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趋势。文化产业是以精神为基础的产业,对自然资源、环境不构成威胁,甚至不造成消耗,具备了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要素。知识经济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中国的文化产品具有非常大的优势,但欠缺开发,潜力无限。中国拥有5千多年辉煌的传统优势,文化产业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文化资源。同时,中国文化产品市场广阔,拥有13多亿人口,具有巨大的市场优势。

  有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经营性文化机构27.2万家,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6%,从2004年起中国文化产业增长速度每年都在17%以上,北京、上海、广东、湖南等省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已超过5%,成为了当地的支柱产业。据统计,2008年,仅中国出版业就创下了自1996年后12年间纯销售数量的最高增幅;出版物印刷业销售总产值976.9亿元,企业利润总额50.2亿元。此外,2008年中国电影产量达到406部,跻身世界前三名。同年,中国的网络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为18.38亿元,比2007年增长了76.6%。中国的网络游戏用户数达到4936万,比2007年增加了22.9%。现实情况表明,随着中国经济的突飞猛进,文化消费与日俱增,中国的文化产业与发达国家一样,是个名副其实的朝阳产业,将成为中国经济一个新的增长点。

  五、总结

  经济与文化的关系可以从它们之间的双向互动中表现出来。在当代,文化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与源泉。中国的文化产业将成为中国经济一个新的增长点。但是,中国文化产业还存在着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不相适应,与日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适应,与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应用不相适应,与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新形势不相适应等问题,中国的文化产业与国际水平有差距,缺乏明显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发展潜力很大。

  参考文献:

  [1]畅会珏.试论中国经济的几个基本问题.江西社会科学.2001,(7):36-38

  [2] 杨素青.市场经济文化与中国经济现代化.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3):83-85

  [3]刘勇.浅谈中国经济变革的社会文化背景.潍坊学院学报,2011,11(5):83-88

  [4] 张明军.中国经济的滞后性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2,6(10):14-18

  [5] 甄风荣.试析传统文化对中国经济的消极影响.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2(62):19-20

  [6]吕前昌,王蓉.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进中国经济发展.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8(1):24-27

  [7]魏霄.浅谈发展文化产业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南方桥,2009:28-29

  文化与经济的关系论文 3

  摘要:

  社会的经济行为实际上反映的是这个社会的文化特质,在这种情况下,现代的文化模式决定了现代的经济模式。

  关键词:

  社会发展;经济模式;文化模式

  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认为,西方民族通过宗教改革形成了新教伦理精神,这对于整个西方社会来至关重要,因为这种新文化为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障碍;而像中国、印度这样没有经过宗教改革的东方民族,其“儒教”、“佛教”等原有宗教的精神严重抑制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虽然韦伯的观点十分具有争议,但也从一个侧面点明了文化底蕴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即有什么样的文化模式就有什么样的经济模式,同样,经济行为也反作用于文化选择。

  在人类历史中,文化与经济时而相互促进,时而相互阻碍,究其根本,还是因为文化的形成虽然与人类的经济行为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但在成形之后就会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成为一种文化模式,从而对人类的经济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以中国为例,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商人的传统地位不高,《论语里仁》中的一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为商业活动贴上了道德标签。后来的儒家思想一直秉承这一论点。到了宋代,陈亮与朱熹辩论,认为“义”与“利”并非不能相容,可谓异数。此后,一直到明,“义利双行”还是行不通的。文化上的鄙视大大抑制了人们从商的热情,中国古代的商业社会得不到更大的发展。但到明朝中后期,这一情况有所改变,我们从明清两代大量的文人所作的商人墓志铭中可以看出,官僚阶层与商贾集团的来往密切。商人需要一定的社会身份充门面,士人也需要经济上的支持,甚至像钱谦益这样的大家在他去世那一年,还出现过因病中无力为文,无奈将到访的黄宗羲反锁于书房,求黄连夜写完三篇文章,解决丧葬费用的故事。到了清代中期,商人凭借雄厚的财力迅速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尤其是做官这样的事也可以公开用钱来办到,则是此一历史时期比较特殊的文化现象,在明清以前不太可能,也与商人的社会影响力显著提高有关。

  相比之下,在世界其他的农业文明中,发展初期也都不太可能把商业活动作为重要的社会活动。在很多国家的古典文学作品中都可以找到类似“夏洛克”、“葛朗台”这样的暴发户或守财奴的负面形象。传统的西方社会对于商人的印象也是相对比较负面的,这种思想从《圣经》中很多章节都可以看到,如西方谚语有“骆驼进针眼比财主进天堂容易”之说。在漫长的中世纪里,神学更是高于一切,公开标榜自己追求物质则被认为是魔鬼附身。但与中国社会相似的是,经过了15、16世纪宗教改革,商业社会发展得到了促进,商人地位大幅提高。由国家支持的经济贸易行为逐渐成为光荣的事迹,这也极大地刺激了航海业的发展,海外冒险在给别国人民带来血与火的同时,也为西方世界带来了大量的黄金与白银。西方文化借助强势的经济开始在全世界盛行起来,也是基于此,殖民文化才有了大行其肆的可能。这更加大了东西方社会的经济差距。

  文化不仅通过形成文化模式来直接影响经济发展走向,有时也会通过间接地方式对经济加以影响。在余英时先生2003年版的《士与中国文化》中谈到明清之际出现的“弃儒就贾”现象,这是文化对经济间接影响的典型事例,他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与科举名额并未因人口增长而相应增加有关。“士而成功也十分一,贾而成功也十之九。”以扬州的现实情况为例,在文化史上留下鼎鼎大名的两淮盐总商江春的经商缘起是“应试不第,遂全力治盐”。对于追求更高文化“价值”的梦想破灭后,使得一部分举子转而弃笔投商。这实际上也是人们对于扭曲的文化价值的`一种无奈的反抗。更有甚者,还主动放弃学业,如另一位两淮盐总商汪廷璋之子从商的因由是“顾见盐务繁重,不欲祖父殚其劳瘁,遂弃举子业。”其他商业巨头也多有离经叛道之举,则是对出于当时文化环境的不认可。这种对重农抑商的文化价值观的反叛,使得原本为上流社会不耻的经济社会活跃起来,使得文化无意中间接地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走向。

  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大,在经济领域中,文化作为商品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这使得文化本身就具有商业价值,会产生经济利益。同时,经济利益也会诱使文化品位发生改变,例如流行的艺术样式往往会获得巨大的消费群体,经济利益迅速扩大,一方面经济效益支持着流行文化继续发展;另一方面为了进一步获得更大的受众群体会吸引文化精英参与其发展,最终改变整个社会的文化取向。这也使得每个时代的俗文化都会逐渐适应更多阶层的审美需要,变成雅文化,再产生新的俗文化,看似文化内部循环,实际上是文化与经济互动,间接对经济行为产生影响的结果。

  对于现代社会来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文化模式正在受到冲击。世界越来越像一个地球村,在这个信息一体化的小世界里,当今的文化越来越类同,像《江南style》这样的歌曲能迅速红遍全球正是说明了这一点。在这种情况下,现代的文化模式决定了现代的经济模式,现代文化中的公平、民主等有价值的思想也渗透到经济领域中来,这实际上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是十分有利的。同时,文化与经济的关系结合的更加紧密,文化与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也势不可挡。我们应该充分把握住这一历史机会,与时俱进地推进我国的经济建设,使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可能的现实。

  参考文献:

  [1]马克斯韦伯.杨豫,赵勇,译.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陈桦,主编.多元视野下的清代社会[M].黄山书社,2008.

  [3]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文化与经济的关系论文 4

  摘要:

  本文首先对少数民族文化与经济的基本概念及特征进行说明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阐述少数民族文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即少数民族文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点,并更进一步说明在少数民族当中发展文化经济的基本构想,希望这样一种探讨能够对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有所启示和指导。

  关键词:

  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经济建设

  一、文化经济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特征

  文化经济并不是一个专业的术语,甚至于学界对其都没有准确而明晰的定义,在本文当中主要表示的是和工业经济、农业经济或者是商业经济相对称的一个概念,表示在少数民族内通过文化资源的开发而获得的市场经济价值增值,其基本特征可以简单的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文化经济是一种人类资本型经济

  文化本身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综合体,多方面的包含着知识、信仰、道德、习俗或者是艺术等,具体到少数民族,强调的就是人们所能够获得的所有能力。文化经济的发展是通过文化资源的生产、保护来实现的,因此在发展与进步的过程当中也能够对整个少数民族内的知识水平、道德高度以及艺术水平等起到非常好的提升作用,这实际上表达的就是人力资本的优质性。正是因为这样,我们认为文化经济是一种人力资本型经济,其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实现人力资本的不断增值。

  2.是低能高效的优质经济

  低能高效优质经济是现代社会发展和进步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文化经济正好能够达到和实现这样一种完美的目的。文化本身就是人类文明的积累和表现,它的进一步开发和再生都不需要大量物质资源的投入,只需要有文化有素质有能力的人来对其进行发掘和再现即可,而在我们国家这样一些方面的人才是并不缺乏的。这实际上也就意味着文化经济相比于其他的经济而言在投入上是大大减少的,尤其是在新世纪新环境人们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的现在,人们对于精神享受的追求更是使得文化产品成为了高附加值的产品。

  3.文化是一种扩散性经济

  文化资源在开发和利用的过程当中一方面是能够获得直观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还能够通过市场性质的展示来扩展出新的良性发展道路来,在此过程当中,民族文化的人流、物流、信息流都会大大加强,伴随之而来的就是交通运输、通信咨询、建筑商贸或者是商业金融等各行各业的快速崛起与发展,这对于整个国家经济的刺激、促进和保障都是非常有利的。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文化经济的发展能够对人们文化素质以及道德水平的提高起到非常好的激励作用,这也就意味着,文化经济的发展能够实现社会主义进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丰收。

  二、少数民族文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点

  1.少数民族特色文化是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

  中西部地区想要尽快实现改革开放和进步,就必然需要通过资源优势发展产业优势的方式来实现,而对于少数民族来说,最具有竞争力的资源优势就是特色文化,这是因为少数民族在较多方面处于不尽理想的位置,因此就只能够通过自身独特的部分来占据市场优势,如少数民族内独特的产品或者是独特的生产技能等,或者是其他更加别具一格的文化资源等,如新疆维吾尔族,就具备相当多这样的典型产品,农业产品如葡萄干、文化产品如新疆舞蹈,以及其他的旅游产品等,都是能够为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非常好的促进作用的。

  2.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由粗放型转化为集放型需要通过文化手段

  经济增长从粗放型向集放型的转型是我们国家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必然需求,而这样一种转变过程就要求我们不断增加新的要素来提高经济增长的效率,那么,经济增长效率的提高就成为了我们最为关注的问题。对于这样一个问题,很多经济学家进行过非常多艰辛的探索和分析,最终认为需要通过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来实现,其中最为强调的就是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本。具体到少数民族的经济建设,知识的生产力就成为了最为主要的生产力和竞争力,也成为了成就经济完美发展的关键所在。可以看到的是,少数民族内的文化积淀越深,则越有条件提高当地人们的知识水平和整个地区内人们的思想意识,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就能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3.少数民族的文化功能决定了文化能够成为经济发展的支点

  文化经济的功能决定了它确实能够成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点,在这里我们通过四个方面的具体内容来对其功能进行分析和概括。一是文化能够对民族风情和异域情调予以表现和展示,从而加强对外开放并带动经济发展,我们国家的少数民族存在着相当多历史文化遗产或者是名胜古迹,除此之外,在食物、服装、婚俗、礼仪或者是节庆等各个方面也有着各不相同的显著特点,这样一些特点的存在都使得少数民族非常具有对外开放的能力和必要性。二是能够有效带动其他产业的良性发展,从而使得少数民族内较为脆弱的经济结构能够得到良好的调整和改善,文化经济本身的综合性质比较强,且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使得人们对于文化产品的需求增加,文化经济就能够通过关联性质的作用来带动旅游、交通或者是邮电通讯等多行业经济的良性发展。三是通过文化的方式和手段发展经济还能够实现少数民族内的文明建设,可以看到的是,文化经济的发展所带来的不仅仅只是直接的经济收入,还有民族区域内产业结构的改善和优化,甚至能够使得整个国家内的经济都走上更加合理的道路。可以看到的是,通过文化手段发展经济已经成为了少数民族对外开放的重要选择,文化活动所构建起的健康、文明和高雅的形象,使得更多的人能够看到少数民族内的特色,这对于整个国家民族遗产的继承和发扬同样是有好处的。

  结语

  本文通过民族文化、经济发展等基本概念的阐述,以及少数民族文化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分析,指出少数民族内经济发展的重要支点就是文化,希望能够对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晓军.全球化背景下桂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几点思考[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9).

  [2]吴增毫.少数民族文化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J].商业文化,2011(4).

  文化与经济的关系论文 5

  摘要:

  随着近些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人们在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在慢慢开始更多的追求一些精神上的满足,而体育活动就成了他们放松身心的首选,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从另一方面就可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而如何实现体育文化和体育经济之间的和谐发展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本文就结合个人多年实践工作经验,对这一话题进行一个简单的分析和探讨,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

  社会经济;体育;国民经济;分析;探讨

  一、体育文化的概念

  从体育文化的本质概念上来说,体育文化是一种带有独特性质的人类文化,它带有着许多丰富的功能,在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频率越来越高,体育文化的功能也越来越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吸取了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的文化,这使得体育文化也带有一定的区域性的特征。从宏观上来说,体育文化的内涵概念可以理解为人类在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中不断形成的一笔精神财富,从微观上来说,体育文化可以理解为人们在体育发展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体育观念和体育意识。而体育文化的具体功能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同化功能。体育文化的同化功能指的是让每个参与体育活动的人都能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自觉接受体育文化所传达出来的社会观和价值观,然后通过体育文化的传播作用来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这样就可以把体育文化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从而实现体育文化的同化功能。

  2、政治功能。随着近些年来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体育文化所展现出来的政治功能也越来越明显,而且体育文化可以直接作用于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和国际关系,这使得体育文化的发展空间也越来越大,体育文化不断的发挥着其政治功能,极大的促进了国家之间的交流,同时带动着其他的相关产业在飞速发展着,使得国际之间的格局也在不断变化。

  3、辐射功能。由于近些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也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和金钱在体育活动上,这也就在另外一个方面体现出了体育活动的辐射功能,辐射指的是有某一个行业的飞速发展来带动其他行业也产生一种积极的影响。体育文化的辐射功能就很好的促进了周边产业的发展,为我国社会文化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体育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重要作用

  1、体育经济是一个新的增长点。我国的体育经济在国民经济上的促进作用相对于其它西方国家来说起步较晚,在西方的许多发达国家,体育经济早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增长点。而在我国虽然体育活动在近些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大多数人对体育经济的理解还仅仅停留在体育消费和健身娱乐等方面,广阔的体育市场发展空间还是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但是比较理想的一点就是体育市场的规模正在不断扩大,体育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正在逐渐成为国民经济中的支柱性产业。

  2、缓解就业压力。我国人口数量庞大,虽然近年来社会经济正呈现出一个飞速发展的形势,但是我国的就业问题依旧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就业问题也越来越凸出,而要真正实现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就必须要解决就业问题,以此来促进产业结构的完善。而从当前体育经济的发展来看,体育经济的快速发展可以很好的发挥出它所具有的辐射功能,极大的促进相关周边产业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成功的解决了市场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就业问题他。

  3、提高国民身体素质。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可以给群众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健身氛围,为群众的体育活动创造许多有利的条件,不论是从硬件设施方面来说还是从体育文化的发展方面来说,体育经济的快速发展都可以为群众的体育活动提供极大的.保障,群众在学习和工作之余,可以在进行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来放松身心,促进自身身体素质的强化,实现全民身体健康,从而更好的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三、如何有效促进体育文化与体育经济之间的和谐发展

  1、明确体育文化的重要作用。当前我国处于一个精神文明和意识形态受到各方冲击的时期,市场经济转型的特殊时期同时还有国际经济一体化增强的趋势下,而体育文化如果在全民中广泛推行扩大作用的话,则可以确保体育经济的健康发展。在体育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体育文化可以有效的扩大影响,在人们参与市场经济的活动过程中,可以拉动体育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体育文化有助于人们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并引导全民向正确的消费行为看齐,这些都可以是体育经济正确快速发展并且有持续的增长。在体育经济的投资运行效率方面,体育文化又可以发挥一个正确的导向作用,这一作用进一步确定体育经济的发展方向。

  2、培养体育经济管理人才。《天下无贼》电影之中葛优曾经说过:二十一世纪最缺的是什么?是人才!而在体育经济的发展中,体育经济管理人才也是稀缺的,而人才队伍的培养是推动体育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在体育经济与体育文化的和谐发展过程中,体育经济管理人才可以作为体育文化发挥作用的主要实践者和执行者。在当前情况下,我们要引进一批具有优秀的专业水平和管理素质的人才,其次还要强化人员的文化和道德培养,只有这样双管齐下,这些优秀的体育经济管理人才才可以促进体育经济的稳固发展,并在正确的未来发展趋势下,根据他们的优秀先进思想与对国外先进经验的学习,利用体育文化更好的促进体育经济的发展,并且形成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体育经济发展道路。

  3、加大体育经济的扶持力度。在国民经济中体育经济占据着重要作用,要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则可以加大体育经济的扶持力度,与此同时还可以支持我国体育文化的发展。要说体育经济扶持,首先应该靠政府,政府应该修改制定可以扶持体育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制度,推动体育产业的经济发展,在根据体育产业的经济规律制定相关的产业法规,特别是体育发展监管方面的法规,促进体育经济资源的综合利用。

  4、提高全民体育文化意识。首先,体育文化意识有利于促进体育消费行为的强化,而体育经济活动是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出发点的。从个人来说,增强体育文化意识有助于个人可以更加关注体育文化从而形成全民终身体育意识并指导人们的行为。从产业来说,通过一些措施来引领体育市场的繁荣发展,并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这为体育经济市场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5、明确二者之间的关系。体育文化与体育经济之间是属于一种相辅相成和互相依存的关系,体育文化的迅速发展让更多的人都了解到了体育文化,在学习、工作之余更多的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这就大大促进了体育经济的发展,而另一方面,体育经济的迅速发展同时也就在进行着体育文化的宣传,二者之间的互相结合可以出现1+1>2的效果,有力的促进了二者之间的和谐发展。

  四、结语

  从上文分析来看,体育文化与体育经济之间是一种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二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可以为我国社会市场经济注入更多的活力,体育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体育文化作为发展依据,体育文化同时有可以为体育经济的发展指明方向。本文就这二者之间的发展进行了阐述,但由于本人学历的局限性,尚不能做到面面俱到,希望能引起社会学者的广泛关注。

  参考文献:

  [1]史文生樊彩霞;《浅析体育文化与体育经济和谐发展的有效对策》[J];学术期刊《经济研究导刊》;

  [2]王玉辉;《我国体育经济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学术期刊《经营管理者》;

  [3]路明;《浅谈我国体育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术期刊《中国商界》.

  文化与经济的关系论文 6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是各个时代的文化精华通过不断的沉淀、积累,因而对经济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传统文化经济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对经济的影响在我国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个时代的文化精华通过不断的沉淀、积累,形成了我国的文化传统。我国传统文化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一、哲学文化传统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儒、佛、道三位一体建构的中国传统哲学虽然历经先秦诸子、汉代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及宋明理学几种典型的哲学形态,但其中的精华却体现出了继承性,这些便构成了中国的哲学传统,具体而言,主要有:

  1.以求善为主导,强调人与天的合一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一个根本区别在于:中国文化在于求善,西方注重求真。在求善哲学的指引下,孔孟提出了“仁政”说,性善说,这些学说对后世哲学及统治阶层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求善基础上,中国古代乃至当今中国人都强调天与人的合一。这里的“天”与自然意义的“天”有着根本的差别,前者更在于突出完善的道德属性及它与人的根本性存在的本体性关系。它有点类似于西方文化中的“上帝”,能化育万物,公正赏罚人间,天命是世间一切道德礼法的最高根据。“获罪与天,无所祷也”(《论语·八佾》)及宋明理学家提出的“居敬”“立诚”“格物致知”的修养法则都体现了人性与天理的沟通、融合、统一。总之,在中国的哲学传统中都潜存着这样一个逻辑进程:做人之始,当以德为本,修养身心,以成就圣贤,一旦得道,即与宇宙万物合为一体,上通天道,下化万民。这一信念,是为中华民族理想信念的核心部分。

  2.以道德为根本,强调寡欲中庸。中国哲学传统的另一大特点,是它始终以伦理观念、道德修养为主线。在古代,周天子提出了“敬德”,“保民”,孟子以“仁、义、礼、智”四端界定人性之本,这些均强调了德的根本性地位。在实现这一理想的途径选择中,中国人大都趋向于寡欲、去欲。孔子强调“克己复礼为仁”,董仲舒提出了“正视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在宋代,那些理学家们更是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律条。我国哲学克己寡欲的价值取向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了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内向、含蓄、中庸调和、注重平衡。

  3.在人生态度上,强调出世与入世的互补。中国哲学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出世与入世。出世主要为佛家与道家所推崇,强调修心养性;入世则主要为儒家所宣扬,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出世与入世的价值取向互相补充、融合,成为中国大多数人的人生选择。中国传统哲学文化源于社会的政治、经济,同时又通过对经济、政治等经文化形态的影响来制约经济的发展。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哲学文化传统决定下的民族的潜意识心理,它在哲学文化传统间接作用经济发展中充当着链条的角色。

  二、传统文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经济文化主要是人们的经济价值观念体系和人们的经济活动方式。一般而言,它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制度经济文化,公司或企业文化,居民经济文化。

  1.制度经济文化:制度经济文化就其内涵而言,主要是指一种社会经济制度的价值判断、发展总方略等方面的观念体系及实践方式。一般而言,它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在这个文化层面上,我国的传统应该还是以马恩构造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经济文化为主导,但还掺杂着小农经济的思维方式。在社会基本经济制度方面,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相区别,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并且认为公有制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一大根本差别,能实现社会公平,但在实践方式上,却采用纯而又纯的一大二公的形式。在社会发展阶段及总方略方面,认为社会主义源于资本主义,高于、优于资本主义,最终会过渡到共产主义。但在实现发展战略时表现为浮躁,急功近利。“五年赶英,八年超美”,以及为了达到预定的表面的数字目标而不惜弄虚作假。这些给我国经济乃至社会发展都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严格而言,社会主义是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但那浮躁和急功近利的心态及简单的思维方式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只能是破坏,这一点已为历史所证明。

  2.公司或企业文化:公司文化主要是关于如何经营管理企业的观念体系及其实践方式。集体主义和以德为本是为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此为基石而形成的企业文化,体现出以下特点:

  (1)职工的终身制。我国企业大都为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企业,为了体现集体主义精神及社会主义的仁爱思想,企业里的职工一般是终身制雇员,国家对雇员的生老病死实行全包。在这种管理体制下,职工工作经常总是出工不出力,积极性不高,企业则是负担沉重、成本加大,这些均影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企业发展不好,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也难以有好的表现。

  (2)缓慢的评价和升级方式。在我国大部分企业里,一个刚工作的大学生一般需5-7年左右的时间才能晋级,干部行政级别越高年龄越大。在这种晋级方式下,社会中青年人群体的积极性是广泛地受到了影响。

  (3)含蓄的、情感的'控制和协调方式。中国人含蓄、内向、注重情感。这种性格特征,在企业管理中就表现为领导者采取情感的控制和协调方式进行管理。在学术界,有人称这种方式是一种非理性化、非制度化的管理方式,用以和西方的理性化、制度化的管理方式相区别。这里的理性化制度化,主要是指围绕企业发展目标,为了实现持续稳定公平而严格制定的各种管理制度体系,如人事制度、财务制度,以这些制度体系为标准来协调、运作企业。在理性化方式下,制度严格,可信度高、有着法治的意义;在非理性化方式下,企业制度依据领导人及领导人意志变动而变动,企业管理运作的随意性、间断性强,具有强烈的人治色彩。在当今中国,许多民营企业,特别是家族式的民营企业在企业规模扩大时,就面临着管理方式的革新。

  3.居民经济文化:居民经济文化主要是指作为生活消费者和生产经营者的公民的价值观念体系及基本的行为方式。我国居民经济文化观念主要体现在:

  (1)消费观念:中国人历来崇尚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在消费时,一般实行“量入为出”。这种经济观念和行为在我国社会主义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对于筹集建设基金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当今的买方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观念却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我国消费市场的兴旺。

  (2)就业观念:中国人好安守命运,追求平衡,表现在就业上,则为害怕竞争,缺少忧患意识,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种就业观念在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带来的只能是落后、淘汰。

  参考文献:

  [1]唐玉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商业研究》;1999年12期

  [2]卢现祥:《论华人企业的家族式管理与传统文化的关系》;《道德与文明》;2000年第1期

  文化与经济的关系论文 7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 人们对生活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 旅游就成了人们排解忧愁、休闲娱乐的重要形式之一, 所以相关旅游产业也在不断发展。在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 旅游文化的建立与传播是推动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所以要想推动旅游业的经济发展, 最基础的是要推动旅游文化的传播, 通过文化传播, 促使人们加强对旅游地点的了解与兴趣, 从而促进旅游业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旅游文化;传播;旅游经济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 国际交流日益频繁, 我国的旅游业也逐渐呈现了多元化、多层次的文化交流格局, 这对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促进旅游方式的增加, 提高旅游文化的传播具有重要影响。旅游业的经济发展离不开旅游文化, 正是因为文化的传播, 才促进了各地游客对旅游地点的兴趣和了解, 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所以, 旅游文化与旅游经济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旅游文化的重要性

  游客在进行旅游地点的选择时, 最先考虑的就是旅游地点的旅游文化, 只有旅游文化足够吸引游客目光, 才能促进当地旅游行业的经济发展。另外, 旅游文化的传播体现了我国各方面对文化生活的重视程度, 相关旅游文化也促进了我国优秀文化的传播与传承, 有利于提高人们对我国优秀传统历史文化的挖掘和吸收。旅游文化也可以通过一系列的表现形式实现娱乐大众, 为提高人们生活的乐趣也有着重要意义。在当今的世界, 人们更加重视知识文化的作用, 更为强调人文素质, 所以在人们进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 对旅游文化的传播也保证了旅游文化在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物质成果和社会关系等方面的作用。旅游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 它不是旅游和文化的简单相加, 而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 它作用于旅游全过程, 主要表现在旅游者、旅游景观、旅游设施、旅游服务、旅游意识、旅游活动及其精神产品、旅游业、旅游管理, 以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等方面。作为旅游宣传的重点, 旅游文化对促进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如今改革开放发展越来越快, 与国际间的交往与交流也在不断提高, 部分旅游地点在进行吸引游客时, 通常也会对吸引国外游客有着相应的措施。首要问题是文化及语言的翻译, 只有解决了交流问题, 才能更加吸引国外游客前来游玩, 促进国内外文化的进一步交流。

  二、旅游文化传播与旅游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 旅游信息传播与旅游经济

  要想实现旅游文化的传播, 从而带动旅游业经济的发展, 就必须要实现旅游信息的传播, 这对文化扩散来说是一种重要途径。简单来说, 旅游信息传播就是在一系列旅游活动中, 将旅游文化表现成是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符号, 从而进行信息的传播, 信息中所包含的文化意义和社会行为, 随着信息的传播而得到进一步发扬。旅游信息传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在进行传播的过程中需要利用科学的传播方式以及能够准确表达某种完整代表意义的传播方式。如果运用不当, 就会造成人们对相关旅游文化的误解, 不利于文化的传播和经济的发展。另外, 旅游信息传播涵盖面非常广泛, 旅游传播中的一切活动都属于信息传播, 是由政府和企业等组织构建信息发布和交流平台。但值得注意的是, 旅游信息传播的目的是通过主动提供或传播旅游服务信息, 以达到吸引和服务游客、发展旅游事业。因此, 在旅游文化传播和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 旅游信息的传播无处不在, 并且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二) 旅游文化翻译与旅游经济

  进行旅游文化传播的`前提是保证文化在传播的过程,国内外的游客都能够准确了解文化的内涵, 进行旅游胜地参观时, 能够通过导游的讲解, 实现对参观地点文化的认识和了解。现如今是一个改革开放的社会, 为了提高国外游客在国内的旅游满足度, 必须要加强对旅游翻译的提高, 旅游文化的翻译属于专业翻译, 即是一种跨语言、跨社会、跨时空、跨文化、跨心理的交际活动, 是外国旅游者了解中国的重要途径, 其翻译质量对宣传中国, 树立中国的对外形象, 进行国际文化交流, 促进中国国际旅游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进行旅游翻译的过程中, 必须要将广告、书信、旅游日程安排、景点介绍等内容, 涉及社会、历史、文化等多种学科知识进行系统的翻译研究, 这就要求旅游文化翻译人员应该具有扎实的语言功底, 具有多种学科的专业知识, 这就表明了对相关翻译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较高, 否则, 译文就可能不准确, 甚至闹出笑话。所以, 在进行旅游文化翻译的工作中, 必须要根据旅游地点的现状, 结合国内外游客的具体实际情况, 把中国旅游品牌推向国际旅游市场, 以旅游促开放、促发展, 把发展旅游作为入世后的经济增长点。

  三、结语

  旅游文化的传播对旅游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只有推动旅游文化的发展, 才能进一步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提高相应产业的经济效益。

  文化与经济的关系论文 8

  摘要:篮球文化与体育产业经济的发展关系非常密切,篮球文化是体育文化的一部分,通过发展和推广篮球文化,可以带动篮球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而体育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可以为篮球体育事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为篮球文化的快速传播奠定基础。主要分析体育文化在当前体育产业经济方面的发展情况,以及篮球文化和体育产业之间的联系。同时,分析篮球文化对体育产业经济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以及体育产业经济发展推动篮球文化的传播等,以期给有关人士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篮球文化;体育产业;经济发展;体育运动

  篮球产业在文化方面的发展主要涉及精神文化,例如篮球方面的发展观。除此之外,还涉及到物质文化,主要是篮球设施方面的发展。同时,还涉及行为文化,就是在篮球行为方面的发展。篮球在当前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社会价值和社会地位,篮球文化的发展与体育产业经济发展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利用篮球文化内核可以带动很多经济产业的发展,其影响力非常大,下面就此深入进行分析。

  一、系统对体育文化进行分析

  1.对体育文化的具体分析。由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定,体育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由于物质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意识和观念也发生着变化,竞技型体育得到了一致认可,再加上俱乐部体制的出现,为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体育文化商品就是进行商品交换时,该产品不仅仅是文化产品或劳动产品,而且是有关文化产品的相关服务,只有当这方面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丰富之后,才能达到对体育文化的生产和传播,这就是文化的劳动产品,或者是劳动的文化服务。例如对于篮球迷而言,其会购买自己喜爱的球星或球队的球服以及其他纪念品等,这就是一种劳动文化产品。但是对于观看一场篮球比赛而言,这是一种体育文化劳动服务。由此可见,商品经营和体育文化商品有直接的关系。下面主要以篮球为例进行分析,所有从事和篮球有关的文化产品,无论是生产还是经营其都是在发展体育文化产业[1]。

  2.分析体育产业在经济方面的发展情况。对于体育产业而言,为了提供给人们足够的同种类的产品,建立了一种经济型的活动,从事这些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这些综合内容都是体育产业。体育文化产业中主要包括体育类的服务和体育类的物品,由此可见,体育行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是由其单独努力就可以完成的,还需要必要的产业同步推动体育产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于当前的经济发展而言,篮球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我国也已经建设了很多规模非常大的体育服务专业型市场,很好地满足了人们的竞技、娱乐、健身、观赏需求,这些都推动了体育用品消费的增长。由此可见,体育行业的发展和人们健康消费有直接的联系,再加上政府政策对体育产业的倾斜,直接推动了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篮球文化与体育产业经济发展的关系

  1.体育产业经济发展推动篮球文化的传播。体育产业在经济方面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其核心内容还是体育运动,也是体育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为了保证篮球事业的稳定发展,必须提高其经济价值。篮球文化传播中篮球运动是主要的载体,最终目的是让篮球文化的传播范围不断扩大。对于NBA都比较熟悉,虽然其是一场篮球比赛,但是对美国民众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2],在篮球比赛的基础上,还与相关的运动服有关,运动服还是一个球队形象的体现,篮球服饰不仅是一个球队的标志,也是经济的发展形式,也是运动精神的表现。

  2.篮球文化促进体育产业经济不断发展。篮球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篮球产品的需求,在体育产业中篮球产品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当篮球产品需求量增加后,可以有效促进体育产业经济的发展,由于篮球不断深入人心,热爱篮球的人们对篮球产品的`购买力会增加,进而推动体育产业经济的发展。体育产业经济集聚时需要篮球文化的作用,当在体育产业中存在集聚效应之后,可以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也正是篮球文化的不断传播,不断提高其影响力[3],才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二者之间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在以后的发展中,体育产业经济发展和篮球文化发展是相互推动、相互促进的关系。为了保持这一发展力,可以建立一支球星队伍,在篮球赛场中,篮球球星是非常重要的砝码和品牌,同时也是一个球队的核心,球星在比赛过程中,对体育产业经济发展、篮球文化发展都有积极的作用。明星的作用不仅仅使得比赛变得更精彩,更重要的是他们有着巨大的号召力,他们的名字本身就是票房的保证,这就是球星效应。业内人士都清楚,对于NBA而言[4],其有严格的选秀制度,在调度球队积极性的同时,还能让比赛变得更具魅力,在传播篮球文化时也事半功倍。对于球星而言,其不仅要具备高超的球技,还应该做伦理道德的典范,通过建立高道德、高品位的球星队伍,不仅可以提高篮球比赛的观赏性,还可以促进篮球文化的传播,带动当地的体育产业经济发展[5]。

  篮球文化的渗透力非常强,例如在各大高校都开展了篮球训练班,通过篮球运动,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体魄,而且其是一项团体运动,在练习、比赛过程中,增加了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甚至有些班级可以建立一支篮球队,在比赛和日常练习中,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生活,同时加强了彼此之间的沟通,在不断学习中,各自的运球水平、投篮技术都得到了提高,班级的凝聚力也得到提高。学生的购买力很强,一个热爱篮球的学生还会将篮球文化带入到一个家庭,甚至是更大的范围,因此篮球文化的渗透就是体育产业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在以后的发展中,也要大力发展篮球彩票事业,其是篮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中的资金进行集中,提高篮球比赛的上座率,进一步刺激篮球事业的发展。

  3.体育文化经济、篮球文化和篮球运动的关系。对于篮球文化的定义而言,其是人类社会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体育文化概念,例如在篮球影响不断加大后,在世界各个地区培养了很多篮球爱好者,这些人群在从事篮球运动中,针对篮球这一运动的特点,在练习、对抗和比赛中,不断地对战术、个人技术、规范等进行总结。同时在一定的历史中,对这些内容进行了一定的创新,逐渐发展成了一种文化,该文化不仅包括精神层面,同时也包括物质层面,它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篮球属于一种竞技性运动,尤其是现代篮球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于树立社会地位和价值有很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篮球文化属于体育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人们在进行篮球运动中参与和观察实现思维的方法。由于篮球文化的形态与体育产业有很重要的联系,对于篮球文化要从内、外两个角度分析,从外部特点分析,篮球文化具有很大的普遍性,篮球是一种体验活动,对于篮球文化而言在世界各地也都存在,但是在不同文化下表现出的形式也不尽相同。篮球竞赛的高质量播出能够实现赛事赞助、标志性的产品、球迷协会等相关产业的加入,这样就能够实现国民经济增长效率的不断提高。

  三、总结

  通过以上对篮球文化与体育产业经济发展关系的分析,发现二者是相互推动、相互促进的关系,在不断的发展中二者不能分割开。篮球竞技比赛的发展可以推动篮球文化的传播,而篮球文化的传播可以提高其影响力,扩大篮球产品的影响范围,从而增加篮球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推动体育产业经济的发展。由于体育产业经济的发展,因而积累了雄厚的资金,可以进一步完善体育设施建设,完善篮球竞技制度,包装篮球球星,开发篮球新产品等,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刘旭.浅析篮球文化与体育产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J].生产力研究,2015,(10):53-56.

  [2]潘宏伟.浅谈体育产业经济的创新策略———以篮球文化为例[J].中国商论,2016,(16):142-143.

  [3]张茜,黄滨.我国城市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以阜新建设篮球城为例[J].当代体育科技,2013,(1):96.

  [4]蔡佳宏.自组织理论视角下晋江市群众篮球运动开展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4.

  [5]卓明川.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影响———以东莞CBA联赛与广州亚运会为例[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12.

  文化与经济的关系论文 9

  摘要: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当前,区域文化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已经越来越重要,它已经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区域文化影响着人们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所以区域经济的发展不能忽视区域文化的作用,两者应有机结合起来,让文化和经济融为一体,最终实现文化和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区域经济;区域文化;发展

  1.文化与区域文化的概念

  文化的概念最早是由Tylor提出的,他认为文化是社会全体成员所能够共同接受的信仰、知识、习惯、道德等的复合体。文化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概念,本文所要研究的区域文化主要是指在特定区域经过很长时间所沉淀下来的人们某种性格和特质。所谓的区域文化是指某个特定区域的人群所拥有的具有当地地方特色的价值准则、思想观念、行为习惯、民族艺术、道德规范等的总和。它是由地区的特殊地理情况、人类生产水平以及长久的历史积淀所决定的。其中,最容易被人忽视的就是区域文化观念,它是心理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在的人们普遍只重视技术、资本这样的有形要素,却忽视了对文化背景和思想观念的分析和运用,这样的结果往往都事与愿违。

  2.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

  2.1传统地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传统地域文化是一个地域经过很长一段时间以及数代人的共同选择所最终形成的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影响地域发展的深厚底蕴。它推动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激发出了各种活力,营造出了一个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社会环境和氛围。因此,在我国广大疆土里的不同地域所体现出来的特色地域经济总是藏着不同类型地域文化的深刻印记。如长江三角洲受到了吴越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浙江江苏为两翼的“长三角经济圈”。这是历史形成的地域文化和地域经济完美契合的必然结果。又比如珠江三角洲,形成了以广东为中心的改革开放前沿阵地,这是岭南文化和该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国家政策的扶持下的产物。

  2.2文化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

  德鲁克曾说过,今天的真正优势资源不是资本、土地和劳动,而是文化。这句话其实并不难理解,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文化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了,文化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也逐渐变得密不可分。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对于区域综合竞争力和实力来说都是不容小觑的。文化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生长点。文化资源对于经济发展影响体现在许多地方。一是作为经济发展之重要基石。自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政府就提出“文化搭台,经贸唱戏”这样的形象说辞。全国各地都在不断利用自身文化来促进自己的经济发展,民俗文化、自然景观都能够为招商引资、经贸发展带来很大的机遇。如江西的庐山、井冈山,贵州的黄果树瀑布、丝娃娃、肠旺面,重庆的火锅以及广西的桂林山水和刘三姐文化等都成为当地旅游文化发展的自然人文资源。二是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文化资源能够给产品带来知名度,形成一定的品牌效应。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于文化的内涵和底蕴也越来越看重。很多企业为了提高自己的实力,不断打造和升华自己的企业文化,提高产品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2.3文化创新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动力。而创新是一个社会性和地域性的互动过程,它有着独特的区域文化底蕴。经济文化能够对创新的模式起到促进作用,并以此提升区域经济水平。当代社会,区域经济的发展已经离不开创新,它能够将劳动和资本这些物质要素完美地整合在一起。

  3.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的制约

  3.1文化的交互性导致各地资源争夺,不利于区域经济的整体化发展

  如著名的江苏宜兴和浙江宁波“梁祝文化争夺战”充分显示了文化整合之间的混乱。一些省份为了艺术节的开展,大规模地修建场馆,花费高达几十个亿。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区域经济的一体化有序发展。

  3.2落后经济背后往往是落后的文化

  (1)我们国家经济文化的发展并不是平衡的,东部与西部的差距明显。当然,这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但区域文化的差别是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2)经济落后的地区的人总是有一种保守和不思进取的心态,总以为小富则安。究其根源就是他们保守的文化和不开放的思想观念所造成的。

  (3)儒家文化让人轻视经济的发展,现实生活中的吃喝玩乐的氛围比较浓厚,越是欠发达地区这种现象就越突出,这些是跟当地绿林好汉式侠文化分不开的。

  4.区域文化特征与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联系

  区域文化一般具有以下特点:时空上传承和兼容性以及本质上的地域性和同化力还有内容和形式上的可塑性和创造性。正是因为区域文化具有这样的特征,才导致区域文化不仅具备当地的特色,而且还时刻在变化和发展,在不一样的时间和地点表现出不一样的特色。在我国的东部沿海城市一直以来都对各种文化是非常包容的,它原有的中原文化和外来文化做了很好的融合。自改革开放以来,这种文化所展现出来的力量前所未有。这种文化模式给沿海地区带来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使得沿海地区能够很好地顺应改革开放的大潮,不断地提高生产力,从而更好地发展自己。中原地区的区域文化形成于小农经济,它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主要表现为重农轻商、重义轻利、中庸和谐、安于现状、推崇道德,进取意识和冒险意识严重不足。儒家文化对于公有制的发展起着良好的促进作用,但是,对于市场经济却起着抵制作用。这些落后、保守的思想观念将会制约区域经济的转型发展。西部地区资源丰富,人烟稀少,农业和畜牧业经济占据主体地位,因此商业意识相对淡薄。

  它的区域文化主要分为三种,一是自古就有的农耕和游牧文化;二是中原人所带来的中原文化;三是外来的宗教文化。这三种文化的交织导致西部地区的文化呈现多元性特性并且还带有宗教主义色彩。该地区的人们对于市场经济科学技术有一定的抵触,并且很多人还在苦苦追求宗教。长三角地区由于历史原因,吴越文化成为了这个区域大家普遍认同的文化。吴越文化具有很强的兼容性进而使得长三角地区的各种文化能够共同发展。长三角地区的文化具有典型的时代性和先进性,它的开放性结构和强烈的自主创新精神是江浙地区各行业竞争力的源泉。在这样的一个氛围下,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成功的诞生。另外,吴越文化的开放性让各种技术和生产条件能够得到很好的运用和交流,各行业相对公开透明的对外合作,这为企业创新营造了一个很好地条件。虽然竞争很激烈,但是中小企业能够不断地从自身出发不断地进行管理方式、技术、资本等各方面的创新,所以这也使得这些企业能够在迎接挑战的同时,自身也得到发展。

  5.重塑区域经济文化,实现区域经济与文化协调发展

  5.1充分发挥文化整合的作用,以文化认同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文化资源整合和共享是各国实现共赢的选择。通过更加广泛的交流和切磋,将资源共有和市场共享落实到实处。通过文化的传播,增加相互之间的文化认同感、管理理念和科技认同感。此外,我们更要利用文化的认同感来降低成本和提高管理的效率,进而实现区域经济的健康有序可持续的发展。我们当前应该做好以下几点才能实现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首先:要打破市场体制的阻碍,做到以市场经济为导向,构建一个大家都认同的体系和规则;第二,要加强文化的宣传和建设,加深各地区的文化交流,打造一个文化和经济共建和共同发展的平台。比如,中国打造长三角经济圈目的就是整合各种各样的资源,带动长三角甚至是全中国的经济发展。总而言之,我们要加大整合文化资源,以文化认同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5.2以区域文化为基础发展特色经济

  在文化整合基础上发展特色经济就要求我们把区域文化灵魂带入经济里面去。利用各区域的相对优势,设计出一个特色区域经济模型。再者,要根据区域文化的特点生产和创造出具有区域特色的产品和服务,并以此打造出一个新的产业,建立一个别具一格的经济格局。

  5.3文化建设要向产业化迈进

  文化作为一项对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宝贵战略资源,主要体现在文化产业建设这方面。文化产业是通过文化的宣传和运用,为消费者提供服务以及产品的行业总称。文化为这些行业或者企业注入了强大的力量,推动了这些企业的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推进,全世界越来越强调经济竞争本质上就是文化竞争,如:美国的好莱坞文化渗透于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我国每年都要上映十几部好莱坞的大片,这些大片除了给美国带来票房也就是带来了经济增长以外,美国的文化也随之被带入了各国,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许我们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这点。这就充分说明了文化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我们应该加强文化的学习和交流,将自己的优秀文化塑造成一个产业走出去。另外,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要求文化成为一种经济,这对于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华民族具有伟大的现实意义。毫无疑问,文化是我们普遍追求的东西,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了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途径,为此我们应该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教训,依靠市场经济不断推进先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最终实现区域文化和经济的一体化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庞敦之.论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山东社会科学,2006(8).

  [2]李明波.长江三角洲地区文化认同的历史与现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1).

  [3]侯景新.论区域文化与经济发展的相关关系[J].生产力研究,2003(1).

  [4]高云虹.区域发展软环境分析[J].兰州学刊,2004(02).

  文化与经济的关系论文 10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文化在企业建设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需要充分认识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不断地加强整体把控,从多个方面采取措施进行优化,不断地加强企业文化创新,从而能够获得更大经济效益,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发展。基于此本文分析了企业文化对当代企业经济发展的作用。

  关键词:企业文化;当代企业经济发展;作用;

  一、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在精神活动和经营行为中所形成的极具特色的精神就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建设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也是企业发展理念以及经营理念的一个分支,包含了企业精神以及制度和物质方面的模式。精神层面属于非物质文化,其能够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凝聚力,为企业的发展指明道路。而对于制度层面,主要是针对企业的发展制定的相应制度文化,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基础,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物质层面的文化属于“有形文化”,其涉及的内容非常多,包括企业的产品、内部的环境以及企业的外部建筑等方面,企业的物质文化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企业文化是员工精神风貌的主要体现,与企业的发展具有一致性。企业文化的存在是企业的发展灵魂,每个企业都具有一定的文化理念,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需要充分体现企业文化的价值,从而才能够更好地促进企业建设。

  二、企业文化在当代企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企业文化是一种竞争文化

  如今社会竞争力越来越大,企业文化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对于企业的发展非常关键,能够有效地体现企业的形象和荣誉,同时也能够确保企业的经营发展。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社会的企业不仅代表一个经济组织,也体现出文化组织。对此,在应用过程中需要重点加强企业文化的构建,从而能够更好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二)可以提高企业的凝聚力

  企业建设中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深入到每个员工心中,从而形成一定的凝聚力,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发展。企业文化影响着企业的发展,是企业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目标,对此需要重点进行分析,从而最大程度发挥其优势,凝聚员工,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发展。

  (三)可以在精神上激励员工

  企业文化主要是在内部构建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从而能够起到激励的效果。企业文化形成的文化和工作氛围,能够进一步激发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从而能够投入到工作中。另外企业文化也能够更好的明确企业的发展目标,将其应用于管理机制中,并对其进行不断地完善,从而能够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效果,更好地促进企业发展。

  (四)可以起到约束作用

  企业文化能够进一步引导企业,能够明确企业应该做的和不应该做的,企业管理能够有效地体现企业文化的特点,达到约束的效果,同时其也能够提高人员的自觉性,明确自身的责任,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

  (五)可以起到潜力发展作用

  每个企业在发展的过程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其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非常大的作用。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企业发展过程中要高度重视经济发展,并且依靠相应的机制和结构来进行完善,更好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六)可以起到导向作用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具有自身的价值观和精神观,能够对企业发展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发展,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

  三、当代企业经济发展中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一)创新企业科技,增强竞争力

  科学是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在当代企业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创新企业的科学技术,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整体竞争力,更好的立足于市场。

  (二)不断完善管理体制,提升效率

  完善管理体制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进一步优化员工管理。企业文化具有一定的凝聚力和激励性,将其应用于企业发展中非常重要。企业文化能够进一步培育团队合作精神,将其应用于企业发展中非常重要,从而提高整体效率。

  (三)创新企业文化,吸收对企业有营养的价值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的文化建设需要适应当时的环境,同时还需要不断地对其进行创新,从而才能满足市场需求。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摒弃传统的文化,接受和创新文化,最大程度发挥其优势,才能够更好地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只有建立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企业文化,才能够更好地符合具体发展需求,促进企业发展。

  (四)多途径培养管理人才

  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人才是非常关键的组成部分,对于企业的成败非常重要,为了能够更好的发挥其效果,需要不断加强员工优化,从而更好地满足发展需求。但是在应用过程中人才缺失问题越来越凸出,对此在应用过程中需要企业设立相关部门,注重内部培养,加强培训,从而满足发展需求。

  总之,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文化是非常重要的部分,企业文化在我国的企业发展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企业文化建设本身对企业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因此进一步加强对其的研究非常有必要,从而才能够在实际应用中将企业中的工作人员有机凝聚在一起,将企业内部工作人员的需求和兴趣整合在一起,进而达到增强企业员工凝聚力的作用,促进企业的建设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军.基于企业生态的绿色企业文化战略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0.

  [2]温永强.技术创新与企业文化相互作用的哲学思考[D].武汉科技大学,2007.

  [3]包立峰.以人为本企业文化的价值生态与建构[D].东北师范大学,2012.

  文化与经济的关系论文 11

  摘要:浅谈经济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摘要] 从社会历史发展进程来看,文化和经济总是彼此联系、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然而,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并不总是这样,有的时候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甚至成负相关性,即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并不自成逻辑。这就要求我们正确看待文化与经济的关系,以更好地促进社会发展。

  关键词:文化经济发展负相关性自成逻辑

  长期以来,人们的传统观念,总是将文化与经济割裂开来,认为文化与经济就像两条道上跑的车。事实上,文化与经济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看待文化与经济的辩证关系以促进其更好地发展,便成了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突出问题。

  一、文化为经济增长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价值导向和现代人力资源

  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三大系统中,文化起着导向作用,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有理性的精神支撑和价值导航。这种理性的精神支撑就是社会先进的文化,这种先进的文化反映现代工业文明精神,满足人们物质精神生活的需要,提高人们的主体意识和思想文化素质,同时也提升人们的价值观念。今天,文化已经渗透到现代经济活动的一切过程和环节。特别是普遍文化认同在减少和克服由于文化差异带来的贸易冲突和经济摩擦方面,以及在适应贸易环境和投资环境方面,都具有其他系统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能够起到其他系统所起不到的独特作用。

  经济发展的基础是人力资源,尤其是在当代经济全球化体系中,经济的增长和发展对高水平人力资源的倚重就显得更为突出。新加坡的经济发展被称之为第三世界经济的“奇迹”,尽管“奇迹”是多种因素促成的结果,但有一点是不容置疑的,那就是新加坡在建国之初就确立了“教育立国”、“科技兴国”的发展战略,建立了一个多元文化相辅相成的`良性结构,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文化力”。当我们把目光转向国内,也不难发现这一现象,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资源丰富的地区往往也是区域生产力水平较高或区域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

  文化对经济的重要性远不是文化在经济领域、经济活动中的现实作用,更重要的是文化对经济还具有久远而深刻的意义。可以预见,未来世界的竞争不仅是经济优势的竞争,更是文化优势的竞争。

  二、文化的发展有赖于经济的发展

  在文化和经济彼此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过程中,经济为文化提供赖以生存、发展和进步的物质基础和保障。

  当我们从经济对文化发展的作用的视角来看,一方面,经济为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提供物质基础和丰富的创作源泉。另一方面,经济为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提供动力和流通市场。经济对文化的需求是促进文化发展和进步的动力,恩格斯就曾说过,生产发展的需要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胜过十所大学。在经济的刺激作用下,文化内部产生强大的驱动力以促进其自身的发展和进步。同时,由于文化艺术具有多方面的审美价值为人们所需要,而当这种需求量逐渐增大时,必然会使其物化成为产品,从而转化为商品价值,并由市场的供求关系形成价格,这样,文化就以商品形式在市场上流通。文化产品正是在这一流通过程中实现其价值,并为其自身的再生产积累资金以实现自我发展。显然,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文化建设的发展规模” 。

  正是因为经济对文化发展和进步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我们完全有理由说,文化发展的根本在于经济。经济发达,以此为基础的文化就会处于相对强势的地位;相反,经济落后,以此为基础的文化就会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我们只有发展经济,增强国力,变更我们的经济基础,传统文化才能够战胜强势的西方文化。因此,现代化最重要的,也是首要的,是经济现代化,只有在经济现代化的基础上,我们才可以构建政治现代化,上层建筑现代化,从而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强势文化。

  毫无疑问,正是因为经济对文化的作用是直接的,并且,这种直接作用的存在为人们所普遍接受,所以人们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首先关注的必然是经济的发展,并且坚定地认为,只有经济繁荣,才能促进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三、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的负相关性

  从社会历史发展进程来看,文化和经济总是彼此联系、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然而,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并不总是这样,有的时候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甚至成负相关性,即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并不“自成逻辑”。

  我们注意到,文化发达,与之并存的经济有可能非常落后。我们不能简单地把文化优势等同于生产力优势、经济优势。因为文化作为一种潜在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变为经济优势还需要通过许多中介和环节。

  同时,经济的发展确实能够促进文化的发展,然而,就像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一样,经济发展对文化的影响除了正面的效应之外,也有一些负面的效应。例如“快餐”式的文化使人们的文化鉴赏水平逐渐下降。应当看到,经济发展在促进文化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客观上也制约其扩大的内容和质量。

  经济发展的自成逻辑并不能证明文化发展的自成逻辑,正如生产力是由低向高渐次发展却并不意味着文化也是由低向高渐次发展一样。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非自成逻辑性,也即负相关性,正是说明了两者关系的复杂性,也就是说,文化繁荣并不意味着经济繁荣,同样,经济发达也并不意味这文化发达。

  综上分析,为了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发展,我们必须正确地看待作为人类文明发展两大车轮的文化与经济的关系,这就是,一方面,文化与经济虽然其发展各具自己的规律和特点,但是它们彼此依存,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的密切关系是毋庸置疑的,即经济对文化具有基础性作用,文化对经济具有导向性作用,二者具有互动效应,并在相互作用中发展。另一方面,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非自成逻辑性要求我们在制定社会发展政策时应充分考虑到文化与经济关系的复杂性,以促进社会快速、有序和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陶一桃:经济文化论[M].冶金工业出版社,2001

  [2]程恩富等:文化经济学通论[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3]陈占彪:试论文化发展的三大外因[J].中华文化论坛,2006,134

  文化与经济的关系论文 12

  摘要:当前,农村经济飞速发展,农民在日渐提高的农业生产中极大的改善了自身物质生活,但相对滞后的文化事业与农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严重失衡,落后的文化发展同时也影响着经济发展的活跃程度。本文旨在通过对农村经济与文化协同发展内涵的阐释,分析二者协调发展的必然性,并观察当前二者失衡的现状和产生原因,进一步探索其完善策略。

  关键词:农村经济;农村文化;协同发展

  中国是农业大国,伴随着中国的不断前行,围绕着中国经济的关键与重点始终是农村问题,如何更好地解决农村地区的经济问题、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然而当前中国农村在发展过程中,只侧重于各项经济指标的提升,忽略了更为重要精神层面的发展,同时也忽略了文化对于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带动作用,因此我们应当转变发展思路,全面促进农村地区的各项发展。

  1农村经济与文化协同发展内涵与必然性

  农村经济与文化协同发展,即以人为本,研究农村经济与文化之间相互促进发展的有序性、协同性与和谐性,以及二者之间配合的广度与深度,从方向上来讲,二者应具有一致性,从发展状态上来说,二者应能够相互配合、和谐进步,整体上促进农村经济与文化健康高效发展,进一步深化农村地区社会进步。促进农村经济同文化和谐发展是社会必然发展趋势:首先,协同发展是新时代的选择。当前全球处在知识经济环境中,经济与文化不可分割并呈现出二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发展的新趋势,实践证明,文化与经济的协同发展能够产生巨大的生产力,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农村经济与文化是中国在推动二者协同发展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经济时代的客观反映。其次,协同发展是解决农村矛盾的关键。目前,我国农村各种社会问题的根源来自于落后的社会生产同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若解决此矛盾,必须将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工作双管齐下,物质为发展之根基,精神是其动力,二者协同发展是经济繁荣的必经之路。

  2中国农村经济与文化发展失衡现状与原因

  当前,中国农村经济与文化发展失衡主要体现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飞速而文化产业相对滞后,农村经济产业全面繁荣,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逐步提高,农民收入显著增加并且收入类型呈多元化态势,生活条件改善明显;但对比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投入欠缺、文化机构尚不健全、文化设施极度匮乏等现状,经济的发展并未带动文化事业的共同提升,农村地区文化发展较为落后。究其缘由,主要有主客观两个方面:第一,农村经济发展仍较为落后。尽管我国农业在新时期发展迅猛,但由于人口基数大、生产力水平较低等因素困扰,我国农村经济整体上仍较为落后,导致对于文化事业的支撑能力有限,部分农民尚处脱贫阶段,对精神文化需求远达不到,而农村经济发展状况也直接影响了对文化事业的投入程度,经济基础的薄弱,使得文化建设举步维艰。第二,农民整体素质偏低。我国农民人口数量众多,但综合素质普遍偏低,制约了文化事业的发展。首先,村民文化意识较为淡薄,消极的文化传统观念,潜意识中对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忽视使得其对于文化的需要缺乏积极性;其次,村民文化汲取能力低弱,他们对于学习、内化、实践文化知识这一系列程序接受度较低,不能很好的完成,导致文化事业发展较为缓慢。

  3中国农村经济与文化协同发展策略探究

  我们应当合理借鉴现有的先进建设经验,充分结合我国农村文化与经济发展结合现状,科学把握农村经济与文化协同发展相关原则,提出符合国情、行之有效的科学发展模式。第一,政府领导农村强化经济建设。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想要实现经济与文化的协同发展,首先应强化农村地区经济建设。政府应领导发展现代农业,严格保护耕地,重视粮食生产工作;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条件,加强农村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各项建设资金的投入保证到位,着力提升科技元素在经济建设中的地位,不断完善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以期为文化繁荣发展奠定可持续的、强有力的后盾。第二,加强农村地区文化理论建设。思想建设是国家、地区文化内涵的重要标志,因此,针对当前农村地区思想意识复杂、文化素养较低的现状,应当不断加强思想文化理论建设,将正确的'世界观与科学理论落实在农村文化的灵魂与精髓之中,让每位农村居民都能够用科学的思想体系武装大脑,理性看待经济文化协同发展策略,更好地配合各项工作的展开。第三,完善相关制度与政策。首先应当完善农村文化的法律制度建设,从实际出发,以资金、文化工作成果、人员调配等具体立足点为主,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实施法律保障,维护农村文化部门的权益;其次,要对农村文化建设工作实施有效监督,完善考评机制,对于私自挪用文化建设款项、不能完成文化建设工作的组织实施追究问责制。与此同时,还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文化特点制定不同的文化政策,保证政策的弹性与灵活度。中国农村地区的发展是中国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关键环节,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发展以愈发倚靠文化发展,在各方面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亦是如此,经济与文化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如何更好地带动其协同发展,未来仍需各方努力。

  【参考文献】

  [1]李宗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文化建设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7.

  文化与经济的关系论文 13

  摘要: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类型一起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创造上均做出了突出贡献,相当程度实现了我国在文化振兴和经济腾飞过程中设定的目标与规划。文化产业作为重要的产业类型,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巨大,产业的升级与发展牵动着经济增长的势头和速度。因此,以我国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为研究对象,在简要阐述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其和经济增长间的关联性,进而通过相应的实证研究得出相应结论,并为我国的文化产业和经济发展提出了相应建议以资参考。

  关键词:文化产业;经济增长;影响;实证

  文化产业是以满足居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基础,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作为支撑,将文化创意和经济产业全面结合的产业类型,其在拥有文化属性和精神价值的同时,能够为我国总体经济的发展提供有益支持,在兼具知识密集属性和价值导向的同时为经济增长贡献着一份力量。要想实现我国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保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就需要明确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明确两者关系之后做出相应的政策调整。

  一、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在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充分尊重市场规律,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多个产业复兴发展,逐步由孱弱发展壮大,为国家财政总收入创造着巨大价值。其中,文化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代表,逐步成为拉动消费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新的亮点,推动了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由以出口导向、生产制造为核心向倚重内需导向和消费服务的转型,加速了消费结构由基础物质消费向精神文化消费的转变。文化产业满足了百姓对于文化创意产品的巨大需求,也在精神价值方面获得了相对的满足[1]。2000年,我国提出文化产业的概念;2005—2014年,中国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1.3%;2014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23940亿元,比上年增长12.1%,比同期GDP增速高3.9%,占GDP的比重为3.76%,比上年提高0.13%[2]。核算数据表明,文化及相关产业在经济稳增长、调结构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中国文化产业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

  (一)文化产业在

  GDP中的占比越来越高从我国文化产业近年来的发展情况来看,其产业规模在不断扩大,文化创意产品无论是在设计水平、生产品质乃至经销层面均取得了较大进步,文化创意能够真正融入到产业发展当中,由精神理念渗透到产品设计制作,并由生产销售体系实现经济转化,创造着越来越多的经济价值。自2005年起,我国的文化产业真正起步腾飞,到2014年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占比在不断增加(见图),不仅实实在在地实现了自身产业规模的扩大,还在夯实基础、实现持续发展的同时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3]。文化产业当中的影视产品发展最为显著,电影行业的生产价值在进一步提升,对于整个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影响作用。从文化产业在GDP中的占比变化情况可知,文化产业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较为显著。

  (二)文化产业持续且较长地影响经济增长

  从我国近年来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看,近十年其产值无退减的表现,经济效益在不断提高,创造的财富相较于其他产业增速更为明显。从文化产业在GDP中的占比同样可以看出,文化产业的产值由不到5000亿元上升到25000亿元,短短十年左右的发展推动着总体经济的发展,其在经济增长上的影响为持续的,且时间较长[4]。通过对社会发展的观察体验也可明确,文化产业在社会和市场中的影响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广,文化产品渗透到各个行政区域,上至大中型城市小至县乡地区。文化产品的消费更加便捷,且在互联网技术不断普及的情况下能够将不同地区间的信息隔阂逐步消除,文化产品不再是城市居民的独享品。文化产业的发展辐射面更广,其产值的增长在不断延续,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也在不断持续。

  三、中国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

  (一)指标选取与数据处理

  为研究文化产业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特选取我国自2005—2014年的相关数据,以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增加值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指标,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作为经济增长的指标,对比两者之间的数据信息,通过相应的数据处理办法得出相应的实证研究结果。从数据处理的研究方法来看,由于现实数据存在一定程度的物价因素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影响,因此,本文把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和人均GDP的实际数以2005年为基期进行平减,以消除物价因素的影响。同时,由于数据存在异方差,分别对平减后的数据再取自然对数,表示为Ln(CCI)和Ln(PGDP),相应的差分序列分别为ΔLn(CCI)和ΔLn(PGDP)[5]。

  (二)实证分析

  利用上述的数据处理方法,在实证分析中分别采用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的方式,结合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对比文化产业增加值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分析得出的相应结果显示,经济增长对于文化产业发展的脉冲响应呈持续正响应,并逐步向着正向稳定效应收敛;文化产业发展对于经济增长的脉冲响应同样为持续正向响应,也有着正向稳定性收敛趋势。分析可知,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紧密,文化产业的发展能够直接影响到经济增长的幅度范围,而经济增长的结果同样对于文化产业发展有着相应影响,但影响的关联性不是彻底和完全的,文化产业的发展能够相应不受经济的增长而实现自身的不断发展。

  四、结论与建议

  (一)实证研究结论

  通过以上实证研究可知,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十分突出,基于关联度的分析结果也能够明确文化产业对于经济增长的巨大拉动作用。从产业上的对比分析结果来看,文化产业作为第三产业,其在第三产业中创造的经济价值占比巨大,对比第一产业的产业类型创造的经济价值来看,不仅在影响度上出现超过的情况,在影响的持续性上也十分显著。同时可知,在三大产业当中,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于第三产业的影响巨大,对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影响力稍逊,而对第一产业的影响又超过第二产业。总结来说,文化产业突出于第三产业,对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均产生了相当的影响。此外,就文化产业的自身发展而言,要想实现产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还应注重创意创新的力量,只有将文化创新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原动力,才能确保经济增长的高速稳定。

  (二)政策建议

  基于以上研究结果,笔者认为,要想实现我国文化产业的长远发展,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就应当充分认识到文化产业在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认识到文化产业对于三大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基于文化产业对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巨大渗透压作用,应当在今后的产业发展当中注重产业间的结合,充分发挥文化产业的文化价值属性,努力实现产品创意元素的丰富以及产品附加值的提升。同时,还应当注重文化产业相关层的发展,将核心层和外围层的同步发展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目标,适时进行产业的调整和升级[6]。另外,关注并重视文化创新的必要性,拓宽文化创意的提升空间,充分结合现代科技的力量,将文化创意的转化能力和影响能力扩大,进一步推动产业的升级发展。结语我国文化产业在近年来的表现抢眼,不仅在第三产业中起到了领头作用,还影响了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发展,带动着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产业对于经济的影响作用明显,要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的健康可持续,保持当前的发展水平并力争突破,就需要充分关注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加强文化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同时实现产业间的结合,使得总体经济发展在文化产业的带动下获得更大成就。

  参考文献:

  [1]成学真,李玉.文化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3,(3):114-117.

  [2]李增福,刘万琪.我国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J].产经评论,2011,(5):5-13.

  [3]李春影.中国文化产业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时代金融,2016,(15):30,33.

  [4]王长寿,李国强,李会丽.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之间的关系研究[J].现代商业,2010,(2).

  [5]李玉.文化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J].甘肃金融,2012,(6):38-42.

  [6]蔡旺春.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产业结构优化的视角[J].中国经济问题,2010,(5).

  文化与经济的关系论文 14

  摘要:以茶村游览、茶历史景点观赏为主的茶文化旅游越来越多。在庞大的市场需求下,茶文化旅游必须与时俱进,研发出契合大众情感需求的特色旅游方案。基于此,本文主要论述了在体验经济下,茶文化旅游线路的开发的创新策略。

  关键词:体验经济;文化旅游;开发

  1“体验经济”相关论述

  1.1旅游体验经济。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生活的丰富,人们在旅游中更加注重精神化的美感享受。在体验经济的发展下,旅游业逐步从地标性参观游览转为体验型深度游览。人们不再以去过某个城市的地标建筑作为游览目的,而是以在城市中深入生活、体验最原始的城市文化而增强旅游感受。旅游体验更加在注重旅途的个性化、情感化和体验化。在茶文化的旅游中,人们由普通的制茶设备参观、茶园采茶活动衍生出了深入茶乡生活、与茶乡人民同吃同住,甚至在山区帮助茶乡人民采茶制茶的活动。由此可见,体验型旅游并不以享受、观看为主导,而是要让游客在亲身实践的过程中,对旅行产生深度的自我情感升华。旅游体验经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茶乡和除茶文化之外的其余特殊文化体验型旅游的发展,将传统的茶乡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获得旅游市场和茶叶市场的共赢。

  1.2体验型茶活动。体验型茶活动包括感受体验型和实践体验型。一方面,现代的茶村游览、茶文化博物馆游览等,都是以参观为主的感受体验型茶文化活动。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翻阅、茶文化演变脉络的了解以及在现代茶村的游览,人们能够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并在传统优秀文化的氛围中,产生出对文化和社会的思考。另一方面,现代的制茶体验社、茶叶冲泡学习社以及泥塑茶具制作社等,都是以实践为主的深度茶文化体验活动。在此之下,人们不再是旁观的客体,而成了实践的主体。实践体验活动相比感受体验类活动,更能激发人们的深度思考,提高人们的精神格局。通过实践,人们对茶文化的记忆和感触更深。现代茶文化旅游旨在将感受型活动和体验型活动相结合,最大限度的优化人们的旅游体验,提高旅游产品的口碑。

  1.3茶文化旅游价值。文化旅游不同于景观旅游,文化旅游是在特定文化载体下进行的特定主题旅游,在开发旅游经济的同时促进文化繁荣。首先,现代人在茶文化旅游中,能够摆脱经济高速发展所带来的'焦虑,在行程中愉悦精神、放松心情。茶文化旅游以茶道“人本主义”为基点,注重每个游客的个体感受。其次,茶文化旅游线路的开发能够复兴茶叶文化,繁荣茶叶市场,并带动茶文化下的其他传统元素,例如茶戏曲、采茶舞和茶器乐的开发。茶文化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其文化旅游体系的构建也能够为其他优秀传统文化的旅游线路制定提供良好的参考。最后,茶文化旅游能够繁荣少数民族以及山区茶乡的经济,并提高茶乡市场化效益的同时加大民族交流,促进各民族的团结和谐。综上所述,茶文化旅游的开发对游客个体、旅游业本身以及旅游点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以及经济价值。

  2茶文化旅游开发分析

  2.1旅游购物环节分析。在政府对旅游购物的规划管控下,旅游线路中导游对产品的推销逐渐规范化、隐形化。一方面,在茶文化旅游中推广的购物产品必须由国家审核通过,政府对打着山区茶乡名义的三无产品进行强烈打击。尤其是茶叶类食品的销售,更需要有关部门的批准认可,顾客能够根据公章对食品质量进行分辨。除产品的规范化之外,旅游购物的推销环节也逐步严格。部分茶文化旅游公司已经取消了顾客在旅游中的货物交易量与导游提成挂钩的方式,以导游介绍、顾客自愿消费为主,营造旅游中的和谐氛围。另一方面,以体验经济为主的茶文化线路多以潜移默化的引导式文化灌输,来促进顾客的茶产品消费,而非直接带到购物点进行单一产品介绍。旅游购物环节的隐形化,能够提高顾客的体验感,拉近顾客与旅游公司之间的关系,让游客在轻松、舒适的团队氛围下进行游玩和消费。

  2.2旅游主题内涵分析。茶文化旅游以“茶”为主题,进行旅游线路的开发和制定。现如今比较著名的茶文化旅游线路以中亚万里茶道以及武夷山茶乡为主,其余各地区也有自己的茶文化线路。整体而言,我国茶文化旅游主题太过宏观和宽泛,各景点线路虽地域不同,但主要模式和体验的主题内涵基本雷同。基于游客对多元化旅游的需求,旅游公司必须跳脱茶文化的“大主题”,多开发以茶元素为主的“小主题”。例如茶道旅游、茶画线路、名人茶事等与茶相关的茶元素主题旅游。在荆楚茶文化旅游线路的制定中中,荆楚公司便主要针对魏晋时期的名人茶事作为旅游线路进行开发。游客在体验多元茶文化的同时,也对我国古代历史以及茶礼演变有了一定的了解。综上,茶元素的小型主题体验旅游,丰富了茶文化旅游的内涵,促进了茶文化下小众元素的传承和发展。

  2.3重叠复合旅游线路。茶文化主题旅游目前在我国正处于上升发展期,相对于其他主题旅游来说,线路开辟较少。因此不同地区的人民大多都是体验同样的旅游线路。随着茶文化的繁荣,参加茶文化旅游的人群基数过大。目前的旅游点无法满足人民的体验需求,造成旅游点饱和,影响游客的体验度。首先,对于旅游线路的重叠问题,必须在每个省市相应的开发出契合本地特色的旅游点,挖掘出本民族茶乡的茶事文化,让游客对线路有多样选择权。其次,在开发好不同线路的基础上,将这些线路进行有机整合,打造出复合型的茶文化旅游线路。根据顾客旅游的时间长短和兴趣、情感的需求,在数百条单一线路中进行复合分析,为顾客打造出独特的个性化线路,满足不同游客的个体需求。

  3茶文化旅游开发的策略

  3.1转化旅游商品价值。在旅游中,购物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旅游点购物产生的经济效益,几乎占整个旅游点的二分之一。如何在政策范围之下对产品进行有效输出和销售,是目前旅游开发的重点研究问题。基于此,旅游公司可以转化旅游商品的价值,将商品进行文化包装,让普通的商品变成具有情感表达价值的纪念物。首先,选择相应的茶乡主打商品,并赋予其符合大众心理情感需求的价值标签。通过互联网进行宣传推广,让游客对茶乡商品进行预先熟知。经过旅游APP上的旅游体验软文推广,将商品打造成来茶乡旅游必不可少的“推荐购买商品”。其次,在主打商品推广成功的同时,进行其他商品的推广。在公众认知中形成茶乡自有商品体系圈。并且茶乡的特色价值商品不仅能够在旅游点购买,还可在网络上进行预订购买。综上,通过转化商品的价值,为商品赋予情感。能够在推广茶产品的同时繁荣茶文化旅游,提高茶市场经济效益。

  3.2建设城郊茶村。基于现代体验经济下人们对“旅游体验”的情感需求,政府可与商家合作,进行城郊茶村的建设。一方面,借鉴龙坞茶村农家乐、黄龙砚茶文化旅游村的成功范例,将茶文化的各个元素都设计在度假村中。并在整体仿古茶文化村中,加入适宜现代人居住的基础设施。打造居住舒适性、审美观赏性为一体的旅游村。另一方面,减少旅游感,增强体验感。即在茶村中,增设原生态的农人制茶、村民采茶以及茶习俗的活动,减少旅游景点的打造,让游客在旅游之中忘记“旅游”,全身心的感受茶村生活。城郊茶村的建设,能够促进茶文化体验型旅游的深入,培养人们爱护茶乡生态环境的人文素养。

  3.3开发市区体验线路。市区旅游线路的开发与城郊茶村建设相辅相成,其线路可以互相独立,也能够有机衔接。市区茶文化体验线路以智能AR茶历史投影、自动化茶叶冲泡工具使用以及高级茶具鉴赏为主。少数线路还有茶叶碱观测以及茶微生物学习等有关茶科学的体验活动。市区的茶文化体验线路不同于茶村的古朴,它更注重现代茶文化的诠释表达以及对现代科技的应用。通过电子计算机的图像分析系统,茶体验社能够还原古代茶服饰、图画及文献。因此,市区茶文化线路的开展,必须以科技创新为主,在科技的基础上融合不同的茶叶元素,打造出“高智能”的旅游体验线路。

  4结论

  通过转化旅游商品的价值取向,人们对旅游商品与购物的接受度更高,促进了茶乡当地优秀产品的推广与发展。在建设茶村和开发市区旅游线路的策略下,城乡得以同步发展茶文化旅游,促进了茶文化旅游线路的多元化,提高了茶文化旅游体验经济的规模与标准。

  参考文献

  [1]何婷.体验经济视角下历史文化名村旅游的发展[J].现代营销(经营版),2018(4):23-24.

  [2]林海.体验经济视角下的茶文化旅游开发模式探讨[J].福建茶叶,2018(4):102-103.

  [3]刘晴.基于体验经济的文化旅游产品组合开发研究———以无锡灵山小镇·拈花湾为例[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7(11):17-22.

  [4]宗敏丽,祁黄雄,吴健生,冯喆,黄秀兰.茶文化旅游模式研究及开发策略——以浙江顾渚村为例[J].中国农学通报,2012(3):315-320.

  文化与经济的关系论文 15

  [摘要]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农村地区建设的力度,并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加强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改革,传统的农业思想在农业生产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传统文化的引导下,结合其中的有效因素,使自然与人类和谐相处,从而推动农业经济的顺利发展。

  [关键词]传统文化;现代农业;经济发展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发展是我国社会发展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国的传统文化主要是儒家文化,人与自然的稳定、人与社会的稳定和家庭的稳定,深刻的影响着我国人们的三观,并且融人到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对中华民族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传统文化与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结合点

  1.1高度重视开发农业经济

  我国的传统文化与农业生产是相依赖的关系,这是因为农业生产是衣食的源头,只有保证衣食无忧,人们在农业社会中生存才能有所保障。我国是典型的农业经济大国,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农业经济的创新发展。现阶段,农业经济发展战略的积极指导,引导我国现代农业经济在初步已经取得良好的成绩,未来还会有更好更大的发展前景,从而为传统文化与现代农业经济的有效结合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1.2提倡勤俭节约

  我国的儒家文化思想背景下,更加注重勤俭节约的思想,从而使国人形成勤快、奋斗和节约的性格品质。这对于当前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具有很大的好处。因此,需要国人坚持发扬吃苦耐劳、积极乐观的精神,从而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遵从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并节约农业经济发展的成本,进而实现农业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思想。

  2、我国现代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当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有多高的时候,通常将农业的发展水平作为关键因素进行考量。而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资源的利用率与贡献率都是衡量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的因素。

  由于我国在农业方面发展慢、起步晚,所以我国未来的发展还有一段比较漫长的过程。首先,我国农业经济的产业结构存在不健全的情况,这就导致了现有的经济产业结构无法适应未来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其次,农业经济在深加工方面可以再深入挖掘,充分提高农产品深加工行业的发展,再加上农民的意识也跟不上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因此,需要调整现代农业经济的产业结构,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转型和现代化农业的良好发展。

  3、传统文化视野下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途径

  3.1对现阶段农业经济中存在的问题作出客观分析

  我国在农业发展要想实现突破,就必须对当前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作出客观性的分析,从而确定我国未来现代农业经济发展与管理的正确方向。由于我国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经济占的比例最大,我国曾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标,以农民的需求为基础,提出有针对性科学性的`政策方针,从而带领我国现代农业经济能够顺利发展。

  3.2针对现有的土地制度进行创新

  现有的土地制度已经无法适当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所以要加快土地制度的改革,尽快适应我国农业发展的要求。将市场经济作为土地改革的方向,可以有效地推行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形式,这种形式的实施符合社经济发展的要求,同时也符合农村土地的应用情况。

  3.3帮助农民树立观念

  政府要大力宣传农业产业是第一产业,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体系的重要发展,农民正确树立自身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广大农民群众要坚定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信心,把握市场发展中的各种商机。要让广大农民群众明确农业生产可以实现创业致富的理念,并且通过积极宣传以往的小农经济由于规模过小而在现代社会中显得不够经济的状况,得出小农经济并不适合于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于农村土地闲置户要积极动员其流转自身的土地,从而使土地能够发挥更大的经济收益。

  3.4生态资源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资源与环境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重视保护珍贵的资源是人们永恒的课题。首先,保护资源与环境能够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早在古代就有的优良传统,在古代国人就已经明白天人合一、与天地自然和土地和谐相处,对于土地要有所取,也要有所给予。其次,如今我国人口膨胀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导致生态环境出现恶化,水土流失变得越来越严重,从而给现代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所以现代农业的可持发展要注重土地的合理使用以及水等各类的自然资源,进而形成良好的再生循环机制。

  4、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水平相对较慢,因此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要加大力度,推动农业经济的进步。同时通过有效的政策调整与政府相应的支持,以此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顺利发展,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有效的保障和基础,并且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并为我国农业现代代经济管理工作提供有效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康佳琼.传统文化视野下的现代农业经济发展途径[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6).

  [2]耿志刚.传统文化视域下现代企业伦理探析[J].社科纵横,2017(10).

  [3]王文刚,吕晓军.传统文化视域下农业经济发展途径探析——对绥化市异地经济发展战略的新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5(26).

  文化与经济的关系论文 16

  【摘要】区域文化是区域内形成的思想意识的总和,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反映了一个地区特定的人文历史境遇,也构成了这个地区基本的人文特色。文化与经济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经济与文化一体化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历史发展趋势。文化与经济的基本关系表现在经济的决定性作用和文化的巨大反作用。文章就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探索。

  【关键词】区域文化;区域经济;影响;作用

  一、区域文化的形成

  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1871年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指出,文化即“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由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合整体”。哈耶克认为“文化乃是一种由习得的行为规则构成的传统,这种规则可能起始于人类所拥有的不同的环境情势下知道做什么或不做什么的能力”。虽然人们对文化有各种各样的定义,但普遍认识到文化是由物质、制度、行为和精神等多个层面构成的一个完整体系,文化的内容不仅包括生产、生活用具和其他物质产品,而且也包括最基本的价值信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宗教、思维方式、人际交往方式、风俗习惯等。

  在同一个国家内部,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因素及历史发展进程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并进而形成整个国家民族的文化。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各地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不断演变,各个文化群体流派的交流碰撞的深度、广度、频度的不同,以及各地长期以来独特的不对称的文化心理积淀,都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不同区域内人们各有千秋而又相对稳定的传统习俗、风土人情、性格特色和心理特征,也创造了丰富多彩、千差万别的文化成果。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某些地理区域出现了相似或相同的文化特质,其居民的语言、宗教信仰、艺术形式、生活习惯、道德观念及心理、性格、行为等方面具有一致性,区域文化就这样产生了。区域文化是区域内形成的思想意识的总和,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反映了一个地区特定的人文历史境遇,也构成了这个地区基本的人文特色,与其他区域的文化相区别。

  二、文化与经济的基本关系

  文化与经济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经济与文化一体化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历史发展趋势。文化与经济的基本关系表现在经济的决定性作用和文化的巨大反作用。经济发展决定文化发展。经济的决定性作用表现在:

  (一)经济发展为文化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文化的发展需要较多的投入,无论是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供给,还是文化人才的培养,都需要资本的投入。

  (二)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对文化发展起支撑作用

  文化的发展以社会文化消费需求的存在和增长为前提,文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靠文化消费需求的刺激和拉动来实现,而文化消费需求的形成和增长又以一定的居民收入水平为支撑。

  (三)经济发展过程决定着文化发展的结构、类型

  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发展思路不同,对文化发展的投入不同,文化发展的规模和集约化程度就不同,文化的服务能力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必然不同。

  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反作用,先进的、适应现代社会的文化能推动经济的发展,而落后的、与时代经济不相符的文化则会阻碍经济的发展。文化的反作用体现在:

  (1)文化建设通过对反映社会群体利益、愿望和意志的理想信念、价值标准、道德风尚、行为规范等的确立,有利于形成适应经济发展的先进文化理念和文化环境,支配人的行为,调节社会关系,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激发起经济主体巨大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产生创造力,推动经济迅速发展。

  (2)文化建设通过对制度建构的指导,实现社会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优化,以此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体制的建立及运行需要文化的指导和保证,需要通过文化增强凝聚力,需要通过经济主体在价值观念上对制度有内在的认同。

  (3)文化建设通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经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市场经济在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使经济、社会充满各种矛盾,经济发展缺乏人文关怀。解决这些社会病症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加强文化建设,通过文化的作用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引导人们追求更高尚的生活意义,使人不仅在物质生活上,而且在知识、道德、审美诸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

  三、区域文化认同影响区域经济发展

  文化认同指个人与个人及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对共同文化内涵的确认,是特定民族、国家、区域范围内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心理状态,它是一种可以将一个共同体中不同个人团结起来的内在凝聚力。文化认同通过很多方面体现出来,如可以通过语言、文字、建筑、服饰等浅层次的方面体现出来,也可以通过行为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深层次的方面体现出来。

  文化认同是区域内经济合作中必不可少的因素,对于跨越行政区域的更广泛层次的区域合作,文化认同更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区域经济合作需要两方面的基础:一是经济基础,即区域市场体系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城市体系与区域分工;二是政治与文化基础,即基于行政的区域整合或基于共同文化特征的区域性认同;这两方面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缺一不可。区域经济合作与文化认同密切相关,没有文化认同的黏结,区域经济合作也就难以整合。文化认同有助于降低风险成本、磨合成本和加强区域凝聚力,从而推动区域经济合作。

  四、区域文化特色形成区域特色经济

  区域经济发展决定区域文化的发展,为区域文化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决定着区域文化发展的结构、类型和特质及发展水平的高低。与此同时,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反作用,会推动或制约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文化渗透进特定区域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形成区域特色经济。特色经济以分工理论和优势理论为基础,以区域为空间载体,通常包含了特色资源、特色产业、特色产品、特色技术和特色经济区域之内容。区域经济具有整体性、关联性、相对独立性和空间差异性,差异显出优势,优势形成特色。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区域经济即特色经济。

  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形成有特色的区域经济模式。地域特色文化渗透进区域经济中,立足于资源优势等,可形成有特色的区域经济模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三个最有特色最有影响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即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和珠江模式。不同的区域文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资源,深厚的文化资源的积淀可转变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文化资本,增强区域竞争力。许多地方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开展各种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来招商引资,文化主动为经贸服务,带动经济起飞。不同的区域文化形成有特色的区域产业。文化作为产业在经济过程中直接运作,创造经济效益。区域文化资源还可形成特色旅游产业,提供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与品牌。

  五、科学运用文化杠杆发展区域经济

  经济和文化是区域社会发展的双翼,文化的滞后会使经济发展缺乏后劲,经济的落后又会限制文化的深度发展。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文化建设必须结合起来,让文化融入经济、服务经济、促进经济发展。在运用文化杠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制定协调一致的经济发展战略和文化发展战略

  区域经济与区域文化是每个区域发展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因此要坚持两者发展并重,以达到文化带经济,经济促文化,二者协调发展。特别是落后地区,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的同时更要制定文化发展战略,以使该地区的人们从精神层面上跳出传统文化保守、排外、安于现状的固定模式,实现文化意义上的“传统人”到“现代人”的过渡,从而保证地区经济迈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加强区域文化建设

  从价值观念、能力水平、道德品质、精神状态、思维方式等方面塑造主体形象,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推进区域经济发展进程。高层次的、含有多元文化的环境建设能够提高区域的品味和亲和力,高素质的、有文化底蕴的人才能够增强区域的吸引力和发展潜力。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可以提升区域的综合竞争力和发展后劲。所以,加强区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通过社会经济生活文化含量的提高,能提高人们的素质,提高生产力水平和消费力水平,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通过加强区域文化建设,激励民风民气,树立信心,改变观念,开拓进取,在提高人们文化素质的同时,解决社会发展中经济自身不可能解决的诸如精神需求、观念转换、民族团结、人才素质、文化复兴等种种社会问题。同时要加强区域新闻传播、文娱体育、科学教育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扩大人们对现代文化的接触范围,加快区域文化的发展,发挥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

  (三)大力培育、传播与弘扬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构成社会凝聚力以及提升文化品位和区域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因此,要把人文精神的培育同区域文化建设紧密联系起来,积极塑造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全新的、具有时代特征的人文精神,并将其内化成人们的信念,引导人们的经济观念和经济行为,外化为经济政策、法律,规范经济运行和经济秩序,以提高区域经济发展的自觉性,减少盲目性。为此,在区域文化建设中,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创建活动,做到商业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的协调发展;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强化人文精神在人的各个阶段的培育,力争把人文精神的培育融入区域经济发展之中。

  参考文献

  [1]赵红英.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文化因子研究——以五金文化与永康发展为个案[J].价格月刊,2000,(3).

  [2]於凡,欧向军.区域文化资源与江苏省南北经济发展差异[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6,(3).

  [3]王兰.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的关系浅析[J].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2).

  [4]高彦彦,杨德才.区域经济增长的文化分析——温州文化与温州经济的崛起[J].温州大学学报,2006,(2).

  [5]李庆松,董四代.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社会现代化[J].前沿,2004,(4).

  [6]欧人.关于地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几点思考[J].经济经纬,2004,(5).

【文化与经济的关系论文】相关文章:

区域文化及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论文10-12

浅论文明与文化的关系论文03-25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研究论文10-09

文化经济论文10-09

区域经济发展与齐鲁文化关系探讨论文10-11

巫文化与傩文化关系新探论文10-08

金融结构与经济发展关系论文10-08

公共经济管理与民生关系论文10-08

农村金融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论文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