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毕业论文

经济学毕业论文

时间:2024-05-17 16:58:09 经济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经济学毕业论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经济学毕业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经济学毕业论文

经济学毕业论文1

  举笔即将完成这篇致谢之时,两年半的研究生生活也即将走到终点。回首这两年半来学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导师对于我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教导,同窗间坦诚相待、相互扶持的情谊,生活中的美好与挫折都萦绕在我的心间。值此毕业论文完成之际,那些曾经引导过我、帮助过我、激励我过的人,我要表达心中满满的感激。

  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谢敏副教授。您在学习、工作及生活上给我的孜孜教诲、精心培养和悉心关怀。您严谨的治学精神,深厚广博的学术造诣,孜孜不倦的开拓进取精神,宽广的胸怀和坦荡的人格都深深地感染着我。您的言传身教,谆谆教导,让我在求学、工作和生活上受益匪浅。本论文从选题到完成,几易其稿,每一步都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倾注了导师大量的心血,这些都为我今后的学习与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我影响至深,终生难忘。

  我还要感谢杨水旸教授、刘魁教授、周建平副教授和王家传副教授,在我研究生学习生涯中的指导与帮助。在论文选题、开题及后续写作过程中,各位老师的不厌其烦的.指导,给出的指导意见对我来说都异常宝贵。

  此外,还要感谢各位同窗好友们对我平时的支持与鼓励。你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给了我很多建议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理想与现实是有一定距离的。硕士论文构思时曾豪情万丈欲写出一篇完美的论文来。但是由于自己的知识积淀和学力有限,论文最终成稿仍旧存在诸多不尽人意。在此感谢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阅读、给出意见的各位老师!谨以此文献给所有关心和帮助过我的人们!

经济学毕业论文2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我国太阳能建筑的面积日趋增大,建筑节能是近年来世界建筑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向,也是当代建筑科学技术的一个新的生长点。抓住机遇,不失时机地推进建筑节能,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国家发展的第二步和第三步战略目标,并引导我国建筑业与建筑技术随同世界大潮流迅速前进,太阳能建筑的节能具有很好的前景,大有可为。

  我国地域宽广,房屋建筑规模巨大,约有一半建筑位于北方"三北"地区,由于气候原因,每年约有4- 6个月的采暖期,该地区规定设置集中采暖系统,以往习惯称之为集中采暖地区。中部地区(冬冷夏热地区),即长江流域地区,虽然冬季平均气温高于0℃,但相对湿度较高,冬季湿冷,而夏季又酷热。该地区属于中国经济发达地区,包括长江上游在内,涉及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总面积180万k平方米,人口近4 亿。年工农业总产值占全国40%,人均产值及人均收入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以往由于经济上的原因,该地区一般城镇住宅围护结构无保温措施,也不设置采暖设施,因此冬夏季室内热环境条件相当差。南方属于亚热带气候,夏季气候炎热,降温则是主要解决的问题。

  与发达国家相比,集中采暖地区城镇住宅围护结构保温、气密性较差,供热系统效率较低,单位面积的采暖能耗要高得多。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建房最多的国家,近年来每年全国建成城镇住宅2 亿平方米以上,随着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人们对于建筑热环境的舒适性要求愈趋迫切,中部地区冬季采暖势在必行,各地"空调热"也日渐高涨。所以,如何尽量利用太阳能、合理建筑设计,对北方集中采暖地区可以减少采暖、空调能耗;而对于中部及南部地区,改善室内热环境条件,达到低水平的室内舒适参数,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我国从80 年代起,对城镇多层住宅应用被动太阳能进行采暖及降温技术已有研究,先后在石家庄、滩纺及杭州等处建成了试点建筑,较好的改善了室内热环境条件。当时的技术路线是由热工外算开始,进而建造示范建筑以验证效果。国外从70年代初期起,投入了相当的力量进行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工作,应用动态模拟计算,进行建筑热工参数计算分析,进而可以预测室内环境参数,获得应用被动太阳能的最佳建筑设计方案,同时也建设示范建筑以验证软件的可信性。这类从合理建筑及热工设计着手,在增加有限的建设投资下,尽量利用被动太阳能来达到低水平的室内冬夏热环境条件的住宅,这里称为"节能住宅"。

  一、各种参数对空温的影响

  为了进行参数研究,首先确定了一个基础方案,即对条状住宅建筑模型,取其南向主立面外窗的窗墙比为30.3%,单层窗,外墙与屋面传热系数均为0.83w/平方米,换气次数为1.1次h,不考虑内部蓄热量。在进行参数分析时,固定其他参数,仅变化一个参数来分析对室温的影响。

  1. 内部蓄热量

  蓄热量会影响室温,特别是对最高室温有影响。冬季,内部蓄热量会使月最高温度降低,而使月最低温度升高,至于月平均温度,则略有升高。显然,内部蓄热量可以改善冬季室内热环境条件。对夏季来说,蓄热量同样也降低了月最高温度及升高了月最低温度,而月平均温度则无多大影响。当建筑模型中一个住户内蓄热量相当于100平方米、200mm厚混凝土墙时,可使八月份住宅最高温度下降3c左右,可使一月份住宅最低温度升高2.8℃,这将对室内热环境有较大的改善。

  2. 换气次数

  可以预见,增加换气次数会使冬季室内热环境变差,但能改善夏季室内热环境。对夏季来说,换气次数由1.1次h增加到10次h,可使八月份月最高温度降低4.4℃、月平均温度下降4.8℃,月最低温度下降7.8℃。显然,冬季换气次数越低越好,如果园护结构、门窗密闭性好,换气次数可以降低到1.5次/h,此时与1.1次h相比,室温可提高2-3℃,

  3. 增强夜间通风

  降低夏季室温的`一个措施是增强夜间通风,计算了三种方案,一是全天以1. 1次/h换气,第二种方案全天以10次/hh换气,第三种方案则采取白天(早6一晚2l时)1.1次h换气,夜间(晚21一晨6时)加强通风至10次h.计算结果表明,对于内部蓄热量较大时,第三方案与第一方案相比,月最高温度下降3.7℃,月平均温度下降5.2℃,而月最低温度下降达7.7℃。可见增强夜间通风对改善夏季室内热环境是十分奏效的。

  4. 南窗面积

  窗户开启面积既与热损失量有关,也与通过窗户玻璃进入室内的太阳得热量有关。太阳辐射得热量与窗户朝向有密切的关系,相比之下热损失与朝向的关系就不那么密切了。这里分析南向窗户面积对室温的影响。计算三种不同的窗墙比,它们分别是9.3%、30.3%及60.5%。冬季工况计算表明,窗墙比由19.3%增大至60.5%后,一月份最高温度升高3.6℃,平均温度升高2.7℃,而最低温度提高2.5℃的夏季来说,月最高温度、月平均温度及月最低温度分别要提高1.6℃、0.9℃及0.4℃。

  由此可见,南向窗墙比大且具有较大内部蓄热量时,可以改善冬季室内热环境条件;至于夏季,南向窗户面积增大会提高一点室温,使室内热环境条件略为变差-点。

  5. 主立面朝向

  主立面朝向不仅对冬季有影响,而且对夏季也有影响。主立面朝东及朝西时室温相同,与主立面朝南及朝北相比,室内热环境条件都要来得差。对于冬季来说,主立面朝南为最佳。

  6. 水平遮阳板伸出长度

  夏季除了采用加大通风量来降低室温外,另一条途径是在窗户上方设置遮阳板,以减少太阳入射量。计算了不同伸出长度(水平方向)一月及八月份室温情况。由计算可以得出,水平遮阳板对夏季有明显改善室内热环境的作用,但遗憾的是,同时也使冬季室内热环境变差。夏季时,水平遮阳板的伸出长度由0,0.4,0.9及1.5m变化时月平均温度可分别降低1.0,2.0及2.2℃,但冬季却也相应降低了月平均温度0.2,0.7及 2.2℃。

  7. 窗户的层数

  增加窗户层数将减少热损失,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太阳得热量。采用单层宙及双层宙作计算比较,发现双层窗对冬季室温略有改善(一月份平均室温增加0.9℃),但同样使夏季室温略有变差(八月份平均室温升高0.7℃)。

  8. 外墙、屋面外表面颜色

  外墙、屋面外表面涂成白色会有助于降低夏季室温。进行二种方案比较计算,一种采用吸收率为0.8的深色外表面,另一种吸收率为浅色外表面。计算结果表明,浅色表面可使夏季室内热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但同时也使冬季情况变差。在二方案中外墙及屋面传热系数均采取0.83w平方米,八月份平均室温可降低2℃,但一月份平均室温也降低了1.3℃。外墙与屋面保温越好,这种影响将越小。

  9. 外墙与屋面热工设计

  采用三种方案进行比较计算。

  第一方案为外墙与屋面的传热系数及均为0.83w/ (℃。m),

  第二方案外墙K=0.83w/(℃。m),屋面K=0.28w/(℃。m),

  第三方案外墙与屋面K值均为0.28w/(℃。平方米)。

  由计算可以看出,屋面保温对降低夏季顶层室温的影响尤其大,第二方案与第一方案相比,八月份月最高温度下降7℃,平均温度下降0.4℃,但月最低温度上升了 6℃。从冬季情况看,保温改善有利于室温提高,第三方案与第一方案相比,一月份平均室温升高1.1℃,5最低温度升高了2.4℃,但月最高温度有所下降 (5℃)。顶层天花板表面温度受屋面保温影响甚大,对于屋面有很好保温的场合K=0.28w/(℃。m3),在年最热日下午14时,天花板内表面温度仅只比室温高0.5℃,但K=0.83w/(℃。m)的屋面来说,要高出3.8℃。如果采用外墙及=0.74w/(℃。m),屋面X=0.63w/ (℃。m),并具有较大的内部莆热量,应用双层窗,加强夜间通风(晚21时至凌晨6时,换气次数为10次/h),此时最热日下午14时室温为37.2℃,天花板内表面温度只有33.6℃,室内热环境可以得到明显的改善。

  二、节能住宅设计原则

  根据以上参数研究,提出如下设计原则:

  1. 冬季换气次数应该尽可能低,而夏季则尽可能高。

  2. 如果具有较大的内部蓄热量,对夏季来说,较好的方案是白天(早6时至晚2l时)维持较低的换气次数,面夜间(晚2l时至晨6时)宜加强通风增加换气次数。

  3. 内部蓄热量对冬、夏季来说均能减少室温的波动幅度,即降低最高温度,升高最低温度,但对平均温度影响甚小,总的来说,内部首热量能改善室内热环境。

  4. 采用水平遮阳板来降低夏季室温并不是好的措施,因为它同时较冬季室内效环境变差,除非遮阳板在冬季时可以移开

  5. 尽管外墙、屋面外表面涂以浅色可以降低夏季室温,但同时也降低了冬季室温,因面不推荐这种做法。

  6. 采取南立面大比例的窗墙比,并设计成具有较大内部蓄热量境,对夏季稍为不利。

  7. 主立面窗户朝南为最佳,朝东及朝西效果最差。

  8. 窗户、外墙及屋面保温能改善冬季室内热环境,特别是屋面保温可以明显地改善夏季室内热环境。

  三、几个推荐的节能住宅方案

  被动太阳能(房)节能住宅方案:

  参数研究优化计算了北京地区应用被动太阳能采暖的可能性,即研究了是否可能在不设置采暖设备时月平均室温达到16℃。计算结果表明是可能的,其建筑设计参数如下:

  1. 南立面宙墙比60.5%。

  2. 具有较大内部蓄热量,相当于户(建筑面积73.1平方米)具有200mm厚混凝土墙体的苦热量。

  3. 双层窗。

  4. 外墙与屋面的传热系数K=0.28w/(℃。平方米)。

  5. 冬季换气次数0.5次/h,夏季早6一晚21时换气次数1.1次/h,晚21次/h。

  四、节能住宅方案设计原则

  由参数研究的结果提出如下设计原则:

  1. 冬季换气次数宜低(v=0.8次/h),夏季换气次数宜高(v=20次h)(借助于打开宙户利用自然穿堂风)。

  2. 从防止出现结露危险性观点来看,冬季换气次数至少保持0.8次h。

  3. 增加内部蓄热量可使室内温度被动减弱,使夏季及冬季的最高温度下降,使最低温度升高,不过,内部蓄热量对平均温度的影响甚微。总之,内部蓄热量可以使室内热环境条件得到改善。

  4. 与较小的南向窗户相比,加大南向窗户面积,并配以相对较高的内部蓄热量,可以较好的改善冬季室内热环境条件。这种做法只是稍微使夏季室内热环境条件变差。

  5. 选择建筑南向主立面为最佳,而主立面东向或西向为最差。

  6. 南向窗户上部的水平遮阳板对改善夏季室内环境的作用不明显,除非在冬季时可以移开。

  7. 为了避免冬季卧室及起居室出现结露,在安排厨房、浴室、厕所位置时要注意与主要使用房间的隔断,并合理利用穿堂风,最好设置机械排风装置。

  太阳能建筑的节能具有很好的前景,大有可为。但是在其发展阶段,资金投入是一个主要的障碍。太阳能建筑的长远发展必须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简单来说就是要作到"分担投入、共享收益"。

  所谓"分担投入"就是要从多个渠道解决太阳能建筑节能所需要的前期投入。比如建筑业主承担主要部分,专业化的节能改造公司承担一部分,政府支持的低息银行贷款一部分,这样可以促进太阳能建筑节能工作的全面开展。

经济学毕业论文3

  1现代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①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缺乏明确的职责

  纵观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企业虽然引进了不少优秀的管理人才,但是,由于各部门之间存在一定的隔阂,难以实现很好的沟通与合作,导致出现管理问题时各个部门相互推诿责任,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管理职责的不明确,并且在企业内部企业经营者更多的是将管理重点放在生产经营环节中,而对经济管理工作则忽视,相关管理制度的制定与实施大多形同虚设,各岗位也没有制定明确的责任制,这样不但影响了经济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和质量,也抑制了部分积极上进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最终导致现代企业的经济管理部门出现管理混乱现象。

  ②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组织结构松散

  当前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组织结构松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企业经济管理组织结构单一。在企业规模较小的时候,直线式管理方式可以有效地执行相关管理命令,提高生产效率,但是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这种管理组织结构对于企业来说是弊大于利的,很容易造成人浮于事、机构重叠的问题;二是,经济管理组织结构中领导层次的缺失。这种现象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企业经营者一把抓造成的,但什么事情都由经营者管理注定会导致管理上的漏洞,而这种漏洞无疑会对企业的发展造成不好影响;三是,企业各部门之间的隔阂比较大,这种隔阂会严重影响到企业内部的交流合作,造成矛盾的增加,进而影响企业自身价值的实现,自身利益的提高。

  ③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制度不健全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开展。就目前而言,很多企业至今仍旧在使用传统的管理制度,而这种管理制度毫无疑问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的需要了。没有一个完善的经济管理制度就无法保证企业内部分工明确,进而影响到企业的资源利用率不高,生产效率不高,导致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2解决现代企业经济管理问题的方法

  ①实现经济管理理念的更新

  管理理念是实现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思想基础,也是引导具体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因此,在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中管理层管理理念的更新是十分重要的'。要尽快的转变传统守旧的管理理念,树立最新的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理念,在企业内部广泛的宣传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同时,积极引入危机管理意识和战略意识,也有利于企业在经济管理方针和目标的制定中形成科学的管理观念和全局观念。

  ②构建现代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

  现代企业作为社会主要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管理制度的创新过程中,不但要解决企业内部现有制度问题,更要为企业的发展和生产注入新的活力,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更好的服务。因此,构建现代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必须坚持全面分析、综合考虑的原则,结合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在原有的经济管理制度基础之上,对其进行一定的调整,使其更能够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

  ③优化现代企业经济管理体系

  经济管理体系是企业经营的组织基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工作开展必须依靠经济管理体系,例如,当领导确定企业的发展模式和方向之后,接下来就要依靠经济管理体系通过各部门的具体实施来进行经济活动,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由此可见,构建经济管理体系的重要性,而对于现代企业经济管理体系进行优化时,应该具有一种超前的意识和长远目光,充分考虑企业自身的优势和劣势,结合企业经济管理体系存在诸多特点的同时,采用分解评审和分层次优化的方法,然后将各个方面评审的结果进行综合,以辩证的手段使经济管理体系得到系统性优化。

  ④调整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方式

  笔者已经论述过粗放型的经济管理方式,以及无法满足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了,因此,调整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方式也是一件重要事情,其对企业发展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经济管理方式由粗放型向着集约型转变可以更好的实现企业和现代经济环境的接轨与融合。同时,集约型管理方式消耗较低、成本较低、产品质量较高、经济效益较高,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大力推广。

  3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有着重要的价值,企业的管理者应该从内心上接受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理念,并将其应用到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环节中。相比于以往企业管理模式来说,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更加的复杂和多样性,对此,在管理过程中,不仅要重视管理人才的引进和使用,更要建立一个良好的管理创新氛围,积极的吸收员工优秀的管理思想,进而健全企业的管理制度、优化企业的管理组织、调整企业的经济管理方式,面对管理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应及时的解决,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的提高现代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促进现代企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经济学毕业论文4

  [摘要]行为经济学由于对传统经济学的基础提出了挑战,在兴起之后就一直受到关注,频频被用于解释相关的现实问题。有鉴于此,本文就从介绍行为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及主要观点出发,进而论述行为经济学的相关延伸理论,并展示了行为经济学被借鉴来解释现实中一些传统经济无法合理解释的问题。

  [关键词]行为经济学理论延伸行为金融

  一、行为经济学发展历程的回顾及其主要观点综述

  行为经济学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它对传统经济学的基础,即假设人的行为准则是理性的,不动感情的自我利益,提出了挑战。在这种思维方式下,人类对外在事物的认识是清澈了,但是把人、人的行为、人的精神等非理性方面则舍弃了,并把其简化为一个个的点或一条条的线。人也成为了“扁平的人”。但是,不少经济学家的研究发现,这种以完全理性人假定搭起的优美的理论大厦无法通过检验科学的方法来检验与研究人的内在本性,也无法观察到现实中人的经济行为,因此更无法来解释许多人的经济行为之谜。这种局面到20世纪90年代才得以转变。莱布森等美国经济学家提出了一种名为“行为经济学”的经济理论新流派思想,向主流经济学提出了质疑和挑战。

  行为经济学是一门试图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融入标准经济学理论的科学。行为经济学尝试对非理性行为进行研究,打破了主流经济学的界限及视域,在现实人的基础上发展了主流学派的经济人概念。行为论者并没有抛弃主流理论,而是赞同其注重理性的,维护自身利益的行为。但是,他们坚持对这一理论加以修正。他们认为,经济人也对具有偏见的推理,自我沉溺、自我毁灭的行为和种种其它人类缺陷和长处做出反应。行为经济学理论还关注公平、互惠和社会地位等许多其他方面,因此,行为经济学试图对传统假定进行修正。丹尼尔卡尼曼(danielkahneman)、理查德塞勒(richardthaler)、马修拉宾(mattewrabin)及已故著名行为经济学家阿莫斯特维尔斯基(amostvesky)是行为经济学研究领域中富有创见,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家。概括来讲,行为经济学主要就是:预期效用理论;偏好的一些典型特征;偏离理性的特征分析这三类代表性观点。

  二、行为经济学的理论延伸范围及领域

  行为经济学之所以盛行,不是因为其敢于对传统经济学提出挑战,更因为是行为经济学能够自圆其说,其一些假设和理论观点能够更好地解释现实,能让大多数人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行为经济学在现实中的理论主要延伸到以下领域:

  1.当今市场竞争行为的心理特征

  标准经济理论描绘的市场供求关系和价格需求规律的适应条件非常有限和严格。而向当今全球市场新格局和竞争合作新特点,许多高新技术产品、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产品、符合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文化产品,以及电信市场、网络产品市场、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和文化产业等,引起了消费选择行为新的变化,频频表现出明显的偏离价格需求规律的现象:降低价格未必能保住市场占有率,屡屡奏效的一些非价格竞争策略和手段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在中国市场供应和秩序、收入和社会则富分布、消费观念和习性、生产力和科技创新水平处于相对落后和低下的情况下,消费选择行为与标准的理论描述相距就史远。无论是消费行为、企业经营行为和投资行为等,市场竞争行为选择中心理因素的影响特征非常明显。

  2.劳动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是非自愿失业——为什么一部分人找不到工作(不包括自然失业率和工作变动时的摩擦失业)?原有理论对此给出了一个“公认”的理由,假定工资是在市场出清水平上预先给定的,以此为标准若劳动力过量供应,就会造成失业。但工资为什么要定那么高,而且还是刚性的呢?为什么有人频频跳槽,而另一些人则愿意终生厮守一个单位?这些不是能用劳动力市场供求规律简单解释的`。“有效工资理论”、阿克洛夫(20xx)的“交换礼物”等都试图给出合理的解释。理论和实践似乎证明了在工资和努力水平之间有很强的正相关性,并且在长期内是很稳定的。行为经济学的研究表明,现实中劳动力市场并不是简单地遵从工资水平提高、劳动力供应增加这一规律。如出租汽车司机并不只是由每人收入的高低来决定工作时间的长短;老师让一些学生参与科研课题,学生们不会仅根据报酬或津贴的高低做决定;幼儿园制定罚款制度是为了让父母亲及时地接孩子,但结果是适得其反。这些是因为当工资与价格变化的行为中包含道德和情感成分时,标准经济理论中的价格交换效应就应予以修正。因为劳动者对劳动与休闲的价值判断是因人、因行业、因时点不同而异的。另外,行为经济学还研究指出,承担风险、经营管理等活动也是一种类型的付出和劳动。

  3.行为金融学

  行为经济学在金融投资领域的应用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在金融学中,有效市场假设的作用是奠基性和举足轻重的。资产定价的标准均衡模型假定投资者仅仅关心资产风险,并利用公共信息尽可能准确地预测股票收益。这些假设在某些时候确实能做出确切的预测,但当价格变化的自相关性近似为0时,证券市场上却出现大量异常现象。这些不规则现象促使研究具有有限理性假设的资产投资者的“行为金融”(behavioralfinance)论应运而生(Baker,etal.,20xx)。金融学中一个重要的异常现象是“股票收益之谜”:股票的平均回报要比债券收益高得多,为什么高收益对应高风险,并没有令人信服的实证研究支持这一理论。为了说明其中的缘由,行为经济学假定投资者具有损失规避的行为偏好,这能更合理解释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对应关系。行为经济学的研究还发现经验不足的经纪人的反应如何迟滞,而长期操盘手的反应为何又过于敏感。行为经济学还通过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的年成交率的实例来研究资本市场规模问题,关于个体股票交易行为的数据表明,部分投资者的盲目自信一定程度上会导致股票市场规模的极度膨胀,股票市场上的许多现象都与投资者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有直接的联系。

  行为金融学的迅速发展,是由于金融理论把“宝”都压在“有效市场假设”上了:投资者有充足的理性以至能够观察和利用历史资料。有人曾将有效市场假设美誉为:社会科学中认识最完善的一种规律性,然而,股票价格波动太捉摸不定了,以至不能反映内在的真实情况。行为经济学发现了一种基于代理人心理活动的过度反应效应,客观、深入地研究一系列异常现象,有助于用事实更精确地检验市场有效性假设。当然,从发展的眼光来看,行为经济学也迫切希望尽可能地减少心理学的内容,正在努力探讨用一种统一的方式来解释金融市场上的异常现象。

  三、行为经济学在实际中的应用

  民工短缺的行为经济学分析

  沿海地区的“民工荒”打破了我国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神话,引起了企业界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理论界纷纷对此问题发表看法,并对民工短缺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综观这些分析,人多是运用市场、结构、信息、制度等分析力一法,基本没有涉及民工的心理与理性,民工是该劳动力市场的主体,在分析民工短缺的成因时,不能完全不考虑主体对劳动力市场的相关要素以及劳动环境的认知而采取的相应的经济行为。

经济学毕业论文5

  一、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经济是影响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对高等教育的发展也起着决定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约不断增加。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经济发展水平的支撑,同时高等教育发展也对反作用于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高等教育发展促进经济发展,两者之间存在着本质的联系。

  二、经济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具体表现

  (一)经济发展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办高等教育需要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巨大投入,办学条件和办学环境是学校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是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中学校必须首先解决的现实问题,也是影响和制约学校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问题。作为校园校舍及其配套设施的硬环境,作为校园自然风貌、人文景观和建筑特色的文化环境,作为办学理念、基本制度和校园文化氛围的软环境,不仅应满足教学、科研、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本需要,更应体现环境育人功能。然而高等教育在快速扩招的过程中,许多高校都存在低成本运行的情况,校园校舍、文化体育设施、教学仪器设备、实验室实习基地、图书资料等教育物质资源的生均占用紧张,另外,在新一轮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中,也将办学条件评估列为量化考核指标。

  (二)经济体制的变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

  经济体制,是指一定的'社会组织进行资源配置的机构和制度,是对一定经济运行模式的概括。经济体制作为制度性的框架体系,对教育资源的配置起重要作用。根据一定的制度安排,将有限的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到不同的部门、行业和具体的教育实施机构即学校,满足个体对教育的需求。任何经济体制,都是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来讲的。经济体制对教育体制具有一定的规定性,主要表现在经济体制能决定教育资源的配置方式,因此经济体制变革必会引起教育体制的变革。也即是说不同的经济体制就有相应的教育体制,经济体制对教育体制的影响表现在方方面面,主要表现在办学体制、投资体制等方面的不同。教育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协调发展,才能顺应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其实教育体制改革是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能大大提高资源利用率。

  (三)经济发展水平决定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该国或该地区同龄人口的高等教育在学率有直接关系。从世界上各个国家的教育发展历程来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教育经历了从普及初等教育到普及中等教育,最后实现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过程。高等教育必须符合经济发展的要求,随着经济状况的变化发展,根据地区和行业整体的增长效率和变化状况,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确定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积极主动的促进社会进步,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各类人才。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情况良好,就会带动居民思想状态的改变,同时也为许多家庭提供良好的经济条件接受高等教育。另外,该地区经济状况比较好的情况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可以得到缓解,在客观上就会提供更多的实习、就业机会,解决了出口问题,该地区高校的发展速度和规模也会相应的提高。

  (四)经济结构的变化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结构

  经济结构是国民经济大体系中各个部分的比例及联系方式,包括产业结构、行业结构、技术结构、消费结构、分配结构及区域结构等方面。高等教育结构要与产业结构、行业结构相对应的学科专业结构,与技术结构相对应的层次结构,与消费和分配结构相对应的形式结构,与经济的区域结构相对应的教育区域结构。经济社会发展促进高校发展,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多样性形成高校发展的多样性。依据不同的标准,多样性发展的高校,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不同类型的人才。也就是说,高等教育结构的发展变化、调整改革受到经济结构的制约。

  (五)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高校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高等教育除了传授科学文化外,还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反映现代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大学应结合实际需求,调整课程门类,优化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确保学生接受先进的知识。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大学的设备、教学仪器等都是经济发展水平的反映。高校加大投资引入新的科技成果,实现教育与科技的最佳结合,充分发挥科技的作用,有助于提高高校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三、结论

  综上所述,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经济体制的变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结构,经济发展的水平制约着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教学内容和手段。经济发展会对高等教育起作用,但是高等教育的发展还受政治、文化、科技、人口等的影响,正确分析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能够促进高等教育更好的向前发展。

经济学毕业论文6

  摘要:传统的经济学研究认为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主要是实物资本要素、人力资本要素和劳动力的投入,很少有学者研究健康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为此,就发展中国家在健康领域投入不足的现象进行说明,并从理论上阐述对健康的投入是决定发展中国家能否持续增长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健康投资;经济增长;发展中国家

  健康对个人的生活质量和福利水平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疾病和死亡的风险对于个人的生活和福利质量是一个很大的负面影响。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和衡量健康的数据的日益完善,健康作为一种人力资本越来越受到经济学届学者们的重视,健康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也越来越多。

  1对“健康”市场的经济学分析

  关于健康的市场是很特殊的,因为对健康的投入往往和政府有很大的关系。例如,对于传染病的制约很大程度上就是要依靠政府的力量。另外,突然的重病和由此引发的庞大的医疗费用就需要依靠于财政支出对于居民医疗保险的保障。然而,由于提供这些公共服务一方和消费者一方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往往导致对于像健康,保险和信用卡市场的供给出现市场失灵。政府对于像这类出现市场失灵的市场的管理和介入还需要做相当大的努力。

  当个人购买一件产品的时候他们就需要对于他们可以从这件商品中获得的利益和他们对这件商品付出的代价之间做出一个权衡。政府对于健康的供给的一个很大的缺点是他们必须在缺乏对健康的收益的了解基础上做出对健康供给多少的决策,而这样的决策往往是很难的。

  2发展中国家对健康的投入目前状况

  在发展中国家,最有效的改善健康水平的策略是公共部门的介入。在发展中国家,传染病是健康水平低下和过早死亡率高的主要理由。这种现象可以通过提供健康干净的水资源,高效的卫生系统等策略有效的解决。这种预防性的公共健康措施能够对于传染病的传播能够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甚至可以根除这种疾病。

  然而,发展中国家预算的短缺,特别的是比较不发展的国家必须集中政府支出用于投资和消费这种在短期内能够导致经济的增长但在长期内却无法解决国家贫困的项目上。政府投资于教育,交通运输,和通讯基础设备也对经济增长有一个比较明显的正的作用,但是政府对于健康的支出却由于有一定的滞后现象而显得对经济有阻碍作用。

  3健康影响经济增长的机制

  这篇文章主要讨论的是健康不仅仅是增加福利水平的一种消费品而且也是提高未来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率的一种投资性产品。健康对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有一个很直接的影响。而且,健康对于生产率的影响还有很多非直接的途径,这些不直接的影响机制,虽然不明显,但在实际中可能更加的重要。

  一个不明显的影响机制是,健康可以是其他人力资本的一个互补的因素。这是一个通过研究生产率、工资水平提升和教育水平,工作经验之间关系的大量的经验研究得出的结果。对健康工人的回归结果数值很大说明健康工人从教育和工作经验中获得的生产率更高。另外的,这些高的回归结果可以归结于投资于健康工人的教育和培训上面来。更低的健康水平和过早的死亡率在质上导致了投资于人力资本的浪费和减少了对于人力资本投资的动机。

  另一个不明显的影响机制是,更高的健康水平会导致工人的预期寿命更长。更长的寿命增加了退休收入的需求。在一些低预期寿命的国家,能活到退休年龄的比例并不高。一旦预期寿命变得更长,工人们就不得不为他们的退休做好金钱准备。在发达国家,工人们为退休准备的金钱是投资基金的主要来源。增加预期寿命能提高为退休准备的金钱,进而引发投资的快速增长。

  最后,降低死亡率转变人口的年龄结构。一开始,健康的改善倾向于减少婴儿和青少年这类特别容易受疾病影响的人的死亡率,这就必定引起一个生育的高峰。这个生育的高峰所产生的新的生力军一旦进入教育,参加工作,为退休准备金钱就将对经济产生很大的影响,因为这个比例较之前的是比较大的,更多的人参加工作将带来更多的产出,更多的产出带来更多的收入,更多的收入导致更多为退休的存储,更多的存储带来更多的投资,因此,经济将会经历一段高速发展的阶段。

  总结来说,我们讨论的这些直接和非直接的机制意味着对于健康的投资将对于经济的发展有一个很大的影响。这使得在那些解决传染病的理由的花费比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中,投资于健康变得很有吸引力。对于发达国家,投资于健康水平对经济的影响是比较不明显的。因为在发达国家中,对健康水平的投入倾向于有益于上了年纪的人,因此对于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只有一点点的影响。另外,对于治疗像心脏病和癌症等非传染疾病所需要的健康工人是相对来说比较多的,但是却不会对劳动生产率产生什么实质的影响。

  关于健康投入其实也是一种投资的说法意味着拥有很高的艾滋病的国家的未来可能会越穷。但是许多目前的预测认为艾滋病将会提高人均收入,这是因为死亡在减少总收入的时候也减少了总人口,这些收入必须在每个人中分摊,结果必定是人均资本增高。

  这个结论和坎托1991年的结论是本质上一致的,坎托认为1450年爆发在英格兰的黑死病导致了一个更高的人均生活水平。然而,这两者也并不完全一样。黑死病是一种大概在三年内会死亡的短期的流行病,它的影响是一种对于人口的一次性的减少。艾滋病却不一样,它既杀死患者本身同事也影响存活着的人。年轻人在一个具有更高的艾滋病的国家有更高的风险死亡或者得病。我们认为这将会使得他们对教育和存款的投入减少进而对经济产生一个很不好的影响,如此来看,艾滋病将不仅仅是一种疾病灾难,同时也是一种经济灾难。

  4总结

  这篇文章只是就健康和经济增长之间的联系做一个文字的表述,更多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一个主要的理由是健康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因果关系。是健康推动了经济增长,还是经济增长推动了健康?第二个理由是对于健康的衡量究竟该用什么指标比较合理?世界卫生组织的一篇研究讨论了大量的资金从发达国家转移到那些长期处于不好的卫生健康条件下的穷国,非洲大量的人民正在遭受那些本可以很容易预防的疾病。通过有目标的预防一些像肺结核一样的传染病,其实只需要提供简单的公共卫生措施像接种牛痘或者提供干净的水和卫生系统设备,我们就能够从相对较少的支出中获得巨大的收益。到20xx年止,世界卫生组织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援助也已经达到270亿美元。

  先不说这些增加健康的`措施只需要花费相对少的成本就能从中得到很大的收益的项目,对于穷国的直接的经济援助帮助他们改善卫生医疗环境依旧存在着很大的争议。现实是,从富国往穷国的直接的经济援助的数目还是相当少的,并且并没有任何将会增加的迹象。

  最主要的理由并不是花费在健康上是否有用,真正的争议在于对于发展中国家这种相对比较紧张的预算,是将钱花费在健康理由上还是将钱花费在食物,教育和公路建设上呢?相信大部分政府都会选择后者这种能够比较快见到效益,能迅速解决理由的途径上来。

  为了评定不同种类型的花费,我们必须区分能够带来直接的福利的商品和能够带来持续稳定经济增长的商品。传统的作用上大家都把资金关注在像教育和基础设施建设这类理由上,并不是因为大家不关注健康方面的理由,而是因为健康理由的收益是代与代之间持续稳定的,很难用数据衡量出来。

  经济增长减轻了很多社会理由,当一个国家变得富有,他们就有足够的资源用于衣食住行并为他们的人民提供健康服务。当经济增长起来了,国家就能脱离贫困,让人民达到富裕,并不在需要依靠援助。如果只是把援助用于那些只能够解决当前理由的项目上,这其实是不能治标治本的,应该说这其实是一个巨大的陷阱,这只会使这个国家今后更加的依赖于经济上的援助,并不能够得到真正的经济增长。

  虽然这篇文章只是直观的讲述健康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可能缺乏一定的学术研究和数据支持。文章主要是想引起发展中国家对于健康这个理由的重视,发展中国家其实更应该优先改善对健康理由的投入,因为对健康的投入拥有比他本身能带来的效用更大的潜在的收益。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健康投资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意味着这个国家的经济将不会正常有效的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就不能持续有效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弟海,龚六堂,李宏毅.健康人力资本、健康投资和经济增长[J].管理世界,20xx,(3):2739.

  [2]陈浩,丁江涛.卫生投入结构,健康发展与经济增长[J].公共管理学报,20xx,7(2):5462.

  [3]王俊.中国政府卫生支出规模研究[J].管理世界,20xx,(2):2736.

  [4]张芬,邹薇.健康、经济增长与收入不平等研究新进展[J].经济学动态,20xx,(3):98102.

  [5]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中国卫生发展绿皮书,中国卫生费用核算研究报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xx.

经济学毕业论文7

  摘要:文章分析了新经济时代企业所需人才的类型及素质,提出了新经济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方法。

  关键词:新经济时代 人力资源 创新管理

  一、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发展出现了与以往大工业不同的发展趋势,即商业的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这标志着美国开始进入新经济时期。此后经济学家及其他理论学者对新经济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认为新经济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新经济即信息经济、网络经济、数字化经济、生物经济、风险经济等等。狭义新经济是指美国于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在技术进步和全球化共同作用下所出现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它与传统经济的本质区别是在实现低通涨和低失业率较长期并存的情况下的经济持续增长。

  新经济是相对于“传统经济”或“旧经济”而言的,在全球化资源配置和市场开发基础上,以信息和网络技术为支撑,由高新科技产业驱动,以创新为核心,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次大调整。它具备了知识化、创新化、全球化、网络化、科技化和可持续化几大特征。

  二、新经济时代企业所需人才的类型及素质

  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人才资源成为新经济的主体。新经济时代所需人才,不同于工业经济时代,一般需要如下几个类型:

  (一)创新型人才

  创新是新经济时代的主题,新经济是创新化的经济,创新化经济需要的是具有创新性的人才。首先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不再要求我们有强的记忆能力,而是要求具有综合的研究、判断、逻辑推理能力,高度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

  其次在新经济时代,产品的知识含量增加,逐步形成知识产品。知识产品的生产,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不是设备和工具,而是人的知识能力,特别是人的创造能力。另外,商品的价值不再是劳动者体力的简单转化,而是劳动者知识的转化,要求劳动者必须有较强的创造能力。

  最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创新对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据科学家研究,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20 世纪初为5%——20%,70年代至9o年代为70%_80%信息高速公路联网后,将提高到90%。由此可见,科技创新是发展的关键。唯有全面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等,才能维持经济的竞争力。

  (二)个性化人才

  个性化是创新过程的一种表现形式任何一个创新计划都体现出个性化的思想。在工业社会,生产是标准化、大规模生产,而在新经济社会,生产是非标准化,甚至可能是单件生产。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中,谁能设计出个性化的'适应不同层次消费者需要的产品,谁就能在市场竞争中取胜。

  所以,有的经济学家把新经济称为个性化经济。个性化经济需要个性化人才。所谓个性化人才,就是让其个性得到充分发展,适合学什么,就让其学什么,适合干什么,就让其干什么,有哪一方面的兴趣与特长,就让其在哪一方面发展。当然,个人的发展必须与社会的需求相复合,必须与所在组织的需求相吻合,这是个人化发展的基本前提。

  (三)复合型人才

  所谓复合型,是指多种专业能力的复合,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复合,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复合。新经济时代很多创造活动是跨领域的,这种创造不可能依靠某种单一知识和单一技能来实现,它必须借助多种知识、多种技能的综合运用来完成。

  社会越发展,创造的复杂程度越高,高度复杂的创造需要高度发展的能力系统,也就是对知识面的要求越来越宽。有日本学者曾说“单一能力时代已经结束了只有具备综合能力的人,才能在现代竞争中获胜”。所以,复合型人才是新经济时代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同时也是企业的稀缺资源,企业需要努力的培养这种资源。

  (四)合作型人才

  在新经济时代,许多项目只有通过合作的方式才能实现共赢,信息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合作的组织,企业是链状供应,银行是网状服务,信息是网上共享,创新是网点协作,因此,新经济社会是一个人际关系高度社会化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需要更紧密的联系和协作,需要借助集体的力量和他人的力量,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功。美国学者比恩等人认为,竞争是工业社会的价值观,而新经济时代的价值观是合作。

  三、新经济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

  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重大改变,同时也对人力资源的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针对人才具有的创新型、个性化、复合型和合作的特点,企业在人力资源创新管理上应该做以下尝试:

  (一)营造创新文化

  在新经济时代,创新和时尚已经成为这个时期的主题,企业的发展需要这种创新的理念来驱动。企业的人才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也是管理的核心,吸引和留住创新人才已成为企业最关切的问题。伴随着中国经济与科技高速发展而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员工,思想开放、头脑灵活、技术专精、自信自强、流动性很高。

  要想吸引这些人中的精英,企业管理必须建立创新文化。首先,企业应致力于创造一个激励型的、充满创新气氛的开放环境,以利于发明、创造和企业未来的技术研究与展望,提倡挑战性思维。挑战性思维鼓励广大员工对现实状态提出质疑,不断思考和创新,企业为此可能承担一定风险,但企业这种文化氛围和对待风险与失误的态度会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增强员工的竞争能力,并会以此吸引大批优秀人才;其次,设立共同的远景目标。

  企业应设立可以激起人们奋斗精神、愿为事业共同努力的目标,包括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等,在这样的创新环境下,企业的发展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

  (二)实行柔性管理

  在新经济时代,知识型员工是企业发展的关键,真正才华横溢的人才,往往是充满个性而难以被驾驭,这就要求人力资源管理必须主动抛弃传统的管理方式,运用组织的共同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依靠共同的信念、互动的心灵进行柔性管理,给员工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和气氛,给他们更多的授权,让他们成为工作的主人,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从而激发员工的创造欲,使他们的潜能和天赋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

经济学毕业论文8

  论文应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以学生所学专业课的内容为主,不应脱离专业范围,要有一定的综合性,以下就是由编辑老师为您提供的经济学优秀毕业论文。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给企业带来了蓬勃生机的同时,由于客观体制上还存着一些漏洞,国有资产流失相当严重,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维护企业的国有资产,维护国家所有者权益,提高企业的国有资产运营效益,加快企业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强化对企业的国有资产的监管,防止企业的国有资产流失,既是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核心内容,又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与重点。探索企业的国有资产监管与经营的有效途径,深化企业的国有企业改革仍是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经济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企业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到底有什么途径?以下主要从二方面进行探讨就是:

一、政府宏观促进,就是政府给支持;

二、企业微观做,就是企业在具体实施。

  思想上保值增值

  政府在思想上重视、观念上转变是保障企业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根本因素,是内因。认清和适应企业的国有资产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理清思路,抓住企业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完善和巩固企业的国有资产基础地位、壮大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这一主要矛盾,才能保持头脑清醒,看清方向,做到提纲挚领,有的放矢。思想指引着行动,一切工作最后的结果如何,都要看政府官员对工作的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以及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工作实际。切实抓好做好企业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工作,把该项工作当作政府的工作重点来抓。只有思想认识到位,并付之以具体有效的行动,促使企业的国有资产实现保值、增值。

  政府应全方位提高社会维护和保护国有资产的意识和责任感,让全社会都认识到国有资产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和保障,与党、国家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利益休戚相关,消除各种不利于国有资产保值的消极心理,形成健全的防范意识。

  法律完善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更需要一个全面的、完善的、细化的法制的约束,而我国现在的法律不是没有建,是建得不完善,要与时并进。因此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完善国有资产监管的法规体系。建立、健全、落实国有资产经营责任的相关制度。要建立、健全重大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规范重大决策责任的追究程序、办法;要把企业负责人的经营业绩考核与薪酬制度改革更好地结合起来;认真做好国有资产基础管理工作。要按照全国统一的清产核资政策和资产损失认定的标准,规范开展清产核资工作。要加强资产与财务管理的`制度建设,防止产生新的不良资产;进一步加强国有资产的监管。

  强化监督制约,增强责任意识。

  (1)健全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与制约机制;强化投资决策监督制约,坚持民主集中制,即要通过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的方式,来对某一投资决策项目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分析、论证、只有这样,才能使投资决策真正做到科学、合理,从而避免投资失误。

  (2)建立与完善国有资本的监督体系,是提升资本运营水平、实现企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保证。随着国家与地方国资委的相继建立,国有资本监管主体缺位的问题已经解决,但是依法完善监管体系、加强监管的法制建设,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仍然面临严重的挑战。在牢牢把握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定位这个根本,促进国企改革由政府主导向出资人主导转变的前提下,维护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享有的各项权利,充分尊重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和法人的财产权,按照市场化原则配置企业各项资源,促进企业的发展。

  建立和健全企业监督约束机制。根据现行的法律、法规,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可量化的、可操作的企业监督约束机制,做到每年检查一次。财政部门要搞好企业年度决算检查,要评出优劣,分清责任,对损失巨大构成犯罪的,要追究刑事责任。

  强化政府对中介市场的监管,实现国有资产的准确评估。政府加强国有资产评估工作,资产管理部门应该严把资产评估关,明确界分非经营性资产与经营性资产,确保资产评估工作客观、公正、公平、合理。

  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了经济学优秀毕业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详情内容请点击经济学。

经济学毕业论文9

  一、 房地产业的现状与问题

  近几年,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及政府启动内需的政策,都为房地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总体分析我国的房地产业仍处在绿色景气区内运行,但是,局部过热和结构性问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1、房地产投资稳步上升,地域热点显现

  发展经济理论告诉我们,资本积累,投资增加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没有投资的稳步增长,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实现从农业国向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转变。对于中国一个人口快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保持一定的投资规模就尤为重要。近两年,全球经济增速放缓,我国经济实现7.3%和8%的高增长率,其中投资贡献率高达3.6%左右。在国内产业结构在调整中,房地产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从1990年的5.6%,逐步上升至2001年的20.7%(表1),弥补了传统产业投资增长率下降的遗缺,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慢慢显现出来。

  从总量分析,在1997~2001年间,全社会投资增长率分别为8.6%,13.9%, 5.1%和10.3%,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率分别为 -1.2%,13.7%,13.5%和21.5%,略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但并没有出现1992~1993年增长率高达117%和165%的过热现象(图1)。

  房地产开发投资结构基本合理,2001年住宅占投资总量的比重保持在66%,

  其中普通住宅占51%,别墅和经济适用房分别占6%和9%,办公楼为12%,商业用房为12%。

  从房地产持续投资热点的分布来看,它主要集中在以广州、上海和北京为

  主导的三大城市群(图2),从2002年1-9月的统计数据来看,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山东投资增长率分别为29.%,31.4%,30%,33.4%,31.4%和40.1%。客观地讲,这些地区房地产投资热有其合理的因素,也有令人担心的一面。三大地带是中国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的水平提高,消费升级换代,大量外资的进入和劳动力的流动都会增加对房地产的需求,但是,与其他产品一样,房地产投资也要以需求为后盾,没有效的需求,房地产投资就不可能持续的增长。那么,我国的房地区性投资稳步增长是否有需求的支撑?

  2、销售率空置率,地域分化明显

  近几年,购房低息贷款、减免税费、户籍制度的松动是刺激居民购房的三大政策因素,2001年商品房屋和商品住宅的销售率(当年销售面积占当年竣工面积的比例)分别是88.4%和75%,其中商品住宅的销售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图3)。

  但是,在销售率回升的同时,空置面积也在上升,达到12000万平方米,其中,空置期一年以上的为4000多万平方米,占当年房屋竣工面积的13.4%,高于国际警戒线10%。对于空置率需要我们做认真的分析。首先,空置率上升无论何种原因都不是一个好现象,空置率高意味供给与需求的不匹配、占压银行资金多,由此会影响资源的优化配置。其次,市场上任何一种产品都需要有合理的库存。房地产作为一种价值高的大宗商品,其合理的库存期、库存比率应该为多少?以住宅为例,我国房地产开发的房屋多是高层和多层,国外多是一家一户住宅,不同样式的住宅,其均好程度差异极大,因此,就有好卖与不好卖之分。那么,不同质的住宅空置率是否具有可比性,就值得商榷。此外,国外的空置率是以全部存量房为分母,而我国城镇存量房有多少至今仍是一个未知数。再次,地域差别。即便是在国内,不同地区经济实力的强弱,其对空置商品房屋的承受能力也大不相同。1998年东亚危机爆发后,海南空置商品房425万平方米,给当地房地产业和银行业带来重创,留下的'是满目疮痍的“烂尾楼”,而当时上海的空置房屋接近700万平方米,占全国的七分之一,却能使之化险为夷,绝处逢生。

  仍以房地产投资三大热点地区为例,1998~2001年,广东的商品房屋销售率为66%,69%,71%和68%,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在销售率走低的情况下,施工面积仍居高不下,这就不能不令人担忧。同期,上海的销售率为73%,90%。85%和100%。截至2002年9月,上海商品房屋销售面积为1404万平方米,当期竣工面积为1194万平方米,销售量大于竣工面积无疑有助于消化空置商品房屋。鉴于销售率和空置率是房地产前期投资经营活动的一个结果,因此,全面的、动态地分析新开工面积、施工面积、竣工面积和拆迁面积的联动关系,才能对销售率和空置率的变化做出正确判断。

  3、价格基本平稳,结构变化突出

  2002年1-9月份,全国一些大中城市的房屋销售价格涨幅较快,其中,宁波南昌、杭州、青岛、上海和厦门的销售价格指数分别为119.2、109.3、108.4、108.7、107.9和104.4,涨幅超前。但是,全国总体平均价格的走势力基本平稳,特别是与百姓相关的商品住宅价格涨幅很小,在北京等大城市还出现了小幅回落(图4)。

  可是面对走低的价格,广大百姓却仍找不到自己能负担得起的住房,这就需要我们仔细分析平均价的构成,或者说住宅的结构。我们的统计分析中,只提供住房价格的平均数,却很少提供不同价位住宅所占的比例,或每套住宅的价格。以北京为例,近几年为配合旧城改造,增加了经济适用房的开发建设,低价位住宅的供给增加无疑会拉低平均价格。此外,北京这两年炒“入世”、炒奥运会,城市建设摊大饼式的急剧扩张,大量远郊别墅、高档住宅星罗旗布,由于远郊土地成本低,别墅的平价为7583元/平方米,低于近郊区11605元/平方米,这样大量城郊楼盘的推出,也有压低整体房价的作用。

  因此,总体房价的合理并不意味着住房供给结构的合理,单位价格(元/平方米)的走低并不意味着每套住宅的总价位走低。北京等城市经济适用房单位价格虽有政府控制,但是由于每套住宅的建筑面积大、建筑标准高,造成每套住宅总价位过高,结果许多工薪阶层还是买不起。加之低价位住宅的地段不近人意,靠公交车上下班的工薪阶层多希望购买京城四环以内的住房,可低价位的住宅多在五环和郊外,在地铁、公交车等多种基础设施建设不配套的情况下,买经济适用房多为经济收入可观者也就不足为奇了。

  4、炒地圈地热,成为房地产业发展的隐忧

  实事求是的讲,北京等大城市房价高有其合理的一面,其中“五多”——常驻人口多、老外多、外来人口多、高收入者多和集团购买多都会推动房价上扬;但是,土地市场的不规范,炒地圈地热是造成北京等大城市房价盘升的根本原因。许多地产商借“旧城改造”之机或赶在2002年7月1日《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定》实施之前忙着圈地,以增加自己的土地储备,致使2001年北京购置土地面积增幅达到173%,在全国名列前茅(图5)。

  圈地炒地让地产巨头从中获得了暴利,地价经多次转手越抬越高,房价也就跟着上去了,这种圈地炒地热对北京房地产业的发展可以说是贻害长远。熟话说“没有能长到天那么高的大树”,房地产的价格也不可能无休止地长下去。因为任何来京创业的企业或个人都不可能无视生产与生存的成本,短期的涨价也许在可承受范围之内,但是,当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超过可接受的成本,那么,北京就丧失去了吸引创业企业和人才的优势。香港土地成本高、房价高已成为其经济发展一大制约因素,这难道不应该引起我们的警觉和深省吗?

  5、房地产信贷发展 有喜也有忧

  房地产是一种投入大、价值高的资产,无论其投资与消费都不离开金融的支持。从住宅消费信贷方面分析,将抵押信贷机制引入住宅市场,对于多年来习惯于追逐的“大企业”、“大项目”、“大笔贷款”的中国银行业来说无疑是一重大突破,对于习惯了“量入为出”的广大百姓来说更是消费观念与行为的一次巨变。个人住房抵押信贷的迅速增长,不仅改善了银行资产结构,提高了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性、盈利性”,也促进了住宅生产与消费的良性循环。

  从房地产开发信贷方面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几年银行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贷款增幅很小,致使国内贷款占企业资金来源的比重一直在22%徘徊。相比较,自筹资金和其他资金来源所占比重却不断上升。那么在企业自有资金不足、多年负债率高达76%的情况,自筹资金主要是依靠预售房款和银行的流动资金贷款。而消费者购房的预付款除一部分个人储蓄金外,相当一大部分来自银行贷款。因此,无论资金以何种形式出现,多是从银行的口子出去的。

  那么,靠银行信贷搞投资是否会诱发房地产泡沫、金融风险?在现代信用经济社会,银行借贷作为一种融资的手段,其本身并不是泡沫,能否诱发泡沫取决于资金的投向和使用效率,如果将资金投向市场需求潜力大的中、低档普通住宅,投资的结果可以满足社会需求,增进社会的财富。反之,盲目地炒地、炒高档楼宇、高档娱乐设施,表面上热得不得了,实际上供求关系严重失调,泡沫就不可避免了。因此,分析房地产业是否存在泡沫,银行信贷的规模、增长速度只是一个变量,关键是看资金的投向和资产的质量。

  此外,银行自身体系是否健全也是抵御房地产信贷风险的关键。衡量银行体系健全的基本指标包括: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坏帐率)、经营管理水平、收益率和流动资产比率等。在1997东亚危机中,香港和新加坡的房地产信贷占银行资产的30~40%,却能在房地产价格大幅缩水时安然无恙,因为香港和新加坡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高达15~20%,不良资产率仅为3%,而韩国、菲律宾和泰国银行的资本资产比率在6~10%,不良贷款率高达22%,因此,房地产价格的波动使这些国家的银行陷入前所未有的灾难(collyns,2002)。在我国银行资本金不足,不良资产率居高下的情况下,个人住房信贷和房地产企业贷款应在银行资产中应占多大的份额才有利于优化资产结构?在我国信用制度、抵押保险制度不健全的情况,如何提高房地产信贷的质量?这些都是急待解决的问题。

  二、防范房地产泡沫的举措

  上述分析表明:我国房地产市场总体形势看好,且此轮房地产热主要是消费需求拉动的,与1992~1993年单一的投资热有质的区别,但是,总体形势看好并不意味着不存在问题和隐忧。我们认为,我国房地产业潜在的风险不在总量,在结构;不在速度,在质量。因此,对于不同的房地产热,政府的调控方式也应有所不同。根据房地产泡沫的生成机理,我们认为,防范房地产泡沫应采取如下措施:

  1、从土地源头入手,规范土地市场

  土地资源短缺不仅是困扰我国房地产业发展,也是困扰城市化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大问题,如何利用相对贫乏的土地资源为全体国民提供一个公正、平等、富足和安定的发展与生存环境,在一定意义上讲,都有赖于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我们认为:首先,应通过立法确定城市规划的法律地位,以防止朝令夕改、急功近利,保障土地使用结构的合理性,为城市和地区经济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其次,加快建设有形的土地市场,实现国有土地使用权交易的公正、公开、公平。今后,国有土地无论使用者是谁(政府或其他企事单位),土地出让都应纳入有形市场,避免“黑箱”操作的诸多弊端,且招标并不是简单的价高者得标,政府可用综合指标,包括企业的资质,以往的开发业绩、土地使用方向、开发项目的市场前景等,来确定中标者的资格。这样,政府才可以有效的调控土地供给的规模、条件、时序和位置,同时,有效地保障百姓急需的普通住宅用地供给。再次,建立土地信息系统,各城市政府应对所有待出让的土地、现有土地使用结构、规划、评估价格等信息公开,防止信息不对称为一些人圈地、炒地谋取暴利便利;第四,对违规违纪者应给予严厉的制裁,以保障市场秩序的正常运行。

  2、灵活运用利率、税收政策,调控房地产市场

  近两年的房地产热,在一定程度是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刺激下形成的。在经济紧缩时,低息、减免税政策有利于刺激有效需求,本无可非议,但是,长期实施一种政策,或无视受益对象实施同一政策,就可能给市场一种错误的信号:多次降息、资金成本低会诱使许多企业、个人涉足于高风险的投资,从而导致市场资源配置的失误。为引导企业投资与开发更符合市场的需求,政府应适时调高投资别墅、高档公寓、高档娱乐设施、商厦写字楼的贷款利率,调高个人非自住房的贷款利率,使低息政策更好地向中低收入者倾斜;各城市政府还应对高档不动产开征不动产税,并可采取累进税。这对于中国一个仍处在发展阶段的国家来说,有利于抑制奢靡之风泛滥,而将有限和宝贵的资源用在实现城镇和工业化上。此外,完善市场信息的供给,也是政府调控市场的重要内容。

  3、完善房地产金融体制 防患于未然

  我国银行业是在金融体制不健全的情况下涉足房地产信贷业务,从外部环境上讲,我国的个人信用制度、抵押制度和抵押保险机制不健全,从内部机制上讲,我国银行自身存在着许多脆弱性,如资本不足、不良资产过高,资产负债管理水平低等,这些都会加大房地产信贷的风险。但是,面对金融全球化的冲击,多次下调利率利差收益缩小的压力,我国银行业迫切需要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新兴的房地产信贷特别是个人住宅抵押信贷则成为银行业理想的选择。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是一种好资产,但持有比例过高,也会增加资金成本和经营风险,这就是“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的道理。在美国,人住房抵押贷款仅占商业银行资产的18%,占抵押银行资产的50%,银行资金来源不同,资金的运用也会有所不同。在香港,银行要及时动态踪贷款的质量。因此,我国的银行业应从基础设施建设入手,提高自身抵御金融风险能力;金融监管部门应从制度建设入手,完善信用制度、抵押制度、抵押保险和抵押二级市场的发展,这样才有利房地产业与金融业的共同发展。

  4、努力提高企业竞争力,迎接21世纪的挑战

  21世纪全球经济结构的大调整、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加快,都为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我们的房地产企业应该认清自己的使命与责任:我们不仅是未来城市的开发建设者,还是未来城市、地域空间设计者;我们为人们提供的不仅仅是实物资产、价值的载体,还有全新的知识技术、全新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因此,我们的房地产企业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投资与经营中少一点盲从,多一点理性;少一点炒作,多一点真诚,给消费者多一点实惠。认认真真的在产品的质量、功能与服务上下功夫,我们的房地产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主要参考文献:

  徐滇庆等,“泡沫经济与金融危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版。

  林毅夫,“东南亚金融危机值得推敲斟酌的几点经验教训”,《经济学消息报》,1998-05-08。

  刘树成、汪利娜、常欣,“中国经济趋势分析”,《经济研究》,2002年4月。

经济学毕业论文10

  住房公积金个人贷款风险准备金是抵御风险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当前对其准备金的金额总数是否完备、提取的方式和使用是否合理的这些方面的问题还是有很多的不同意见。可想而知这些问题处理的妥善与否直接关系着贷款风险管理的合理与否。所以,本文就是基于住房公积金贷款需要面临的风险和其机构当前拥有的风险管理的系统问题考虑,分析研究合理的准备金提取的办法,从而找到贷款风险管理的相应策略和办法。

  自1992年以来,住房公积金制度在全国设区城市陆续建立起来,不仅深受广大城镇职工的欢迎,而且逐渐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截至20xx年底,全国住房公积金缴存职工达11184.05万人,缴存总额20699。78亿元,累计为961。17万户职工发放个人住房贷款10601.83亿元,住房公积金使用率达到72。81%。住房公积金制度已经成为关系国计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制度。随着住房公积金使用率的不断提高、个人贷款业务的不断发展,其风险也不断加大。

  《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规定,住房公积金本金用于缴存职工的提取、个人住房贷款和购买国债。因此,住房公积金在运作过程中面临的风险主要有个人贷款风险、利率原因造成的国债投资亏损风险、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在进行资金操作时的违规形成的损失及具体操作人员工作失误产生的损失等运行风险。因为住房公积金这样的贷款还贷款的时间较长,所以随着时间的逐渐推进,贷款人的实际收入、还款金额的出处和房产市场这些多方面的因素的变化,都是使住房公积金贷款面临的风险更加的多样和复杂化的因素。所以做好这些方面问题的处理,找到更好的规避风险的处理策略才是住房公积金贷款管理风险系统需要做的,需要面对的问题。

  第一,住房公积金有其自身的政策特性,这就制约了其发放贷款的人员不可能像商业性的银行那样可以随便的选择,它依靠的是那些缴纳住房公积金的广大职工,更加重要的是很多职工收入不多,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用工制度的发展,职工的工作调动变化逐渐的加快,工资的收入自然也就不能稳定,在加上其贷款的时间很长,还款人员在此期间有着不能预想的变化,这样势必会影响贷款的安全和质量。

  可见正是因为住房公积金贷款这样的特征,其贷款人员特殊的类型,以及还款方式的不同造成了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影响着住房贷款管理的成果和贷款质量的提高,那么这就需要相应的策略和计划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尽量减少这些不确定因素对住房公积金个人贷款风险管理的影响。

  第二,住房公积金抵押贷款中,比较严重的风险就是信用,那是因为当前国内没有对职工个人建立一个完善的资信情况的研究,估计组织,这样在具体的借款中就只能依靠借款人提供的具体信息作为资信的情况来实行检查,这样对于借款人真正的收入情况没有一个确切的评估,即便是合同签订之时借款人是有还款的`能力的,但是正是因为住房公积金规定还款的时间较长,那么这样期间还款人的收入变化和信用情况是不能估计的,所以对于住房公积金管理机构来说是不能对贷款的具体内容予以说明和控制的。

  第三,住房公积金必须严格按照《条例》的规定运作,贷款业务单一、动作范围狭窄,不能像银行那样可以根据自己的资产状况及风险水平设计相应的贷款品种,以分散风险。房地产市场的波动直接影响住房公积金贷款的风险,房地产业直接受宏观经济和政策的影响,因此,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也是一种宏观性的、系统性的风险。他的产生是按照时间不同来分布的,这就是说有可能某一个时间段内什么都不会发生,这个时间段甚至可以是十年,但是在其他的时间内发生了。正是因为整个系统存在这样的不稳定的发生危险的概率,所以对于将要发生的风险的可能和具体损失的情况都是很难进行估计的,从而对于这样的系统存在的风险没有比较合适的办法进行防范。

  第四,很多不能够预见的灾害或者意外事故所造成的伤病残疾或者人员的失踪、死亡等这些不能控制的因素都是会影响住房公积金个人贷款的那些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加的。

经济学毕业论文11

  经济学在职研究生同等学力申硕考试刚刚结束,接下来考生面对的就是准备论文的写作和答辩了。那么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都有哪些要求呢?下面几点是我们在准备论文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几点。

  一、选题要恰当

  1、符合专业要求。最好写经济管理与企业管理方面的内容。

  2、选题要是自己相对熟悉的。选择相对熟悉的选题起码有两点好处或必要性:一是有利于写出较高的质量,二是有利于顺利答辩。

  3、要有新意。要尽可能研究新情况、新问题,跟上时代的脉搏。

  4、选题不要太大。选定一个大致研究范围后,可从一个特定角度、一个特定领域入手,定位到一个较小的具体题目上。例如,江阴市加强企业自主创新研究就可以细化出许多小选题:江阴市企业自主创新的'人才支持体系研究;关于江阴市加强企业自主创新提升产业层次的思考等等。

  5、研究对象的地域范围不能太小。研究对象的地域范围应在县级以上,一般情况下尽量不要以一个乡镇、一个企业作为特定研究对象。

  二、确定具体题目要恰当,安排内容的结构要合理

  选题范围明确后,要恰当地确定具体题目,重点注意两个关键点:其一,论文题目只能围绕一个中心、体现一条主线。其二,论文题目与内容要完全相吻合。特别要重视让题目能涵盖内容,避免“大头戴小帽子”。

  论文内容的结构安排要严谨、合理,每一部分内容相互之间要有密切的逻辑联系。

  三、要有一定深度的理论阐述,从而强化论文的理论支撑

  可以有三种做法:

  1、集中介绍、评述相关理论。

  2、穿插在论述过程中进行理论阐述,用相关理论原理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3、建立理论模型。

  四、要强化现实针对性

  可以采取两种方法:

  1、进行相关的实证分析或案例分析。

  2、多用事例、数据来说明问题。

  五、重视技术要求:

  1、论文各部分内容序号的标注

  应该用“ 一、 (一) 、1、 (1) ”而不要用“第一章、第一节”作序号。

  2、数据、资料的运用

  数据、资料要新,最好是近三年的,重要数据、资料要注明出处。

  3、年份的标注

  年份的标注要用四位数表示,如1999年、XX年等。

  4、论文的字数

  每篇论文一般应在XX0字左右,不少于18000字。

  5、参考文献

  标列的参考文献不能少于15篇。

  6、论文几部分内容的分布

  (1)封面;(2)目录,一般为三级目录;(3)正文,正文部分首先是题目,题目下面是内容提要(200-500字),之后是关键词(3-5个),再后是正文的具体内容。(4)参考文献,要列出论文或著作、作者、出版或发表单位、时间。

  7、论文打印字体、字号

  一般以宋体、仿宋体四号打印。

  最后的论文准备和答辩也是重要的一个环节,希望考生不要忽视,用心去准备,把握好每一个细节,这样才能顺利通过申硕考试,取得最后的硕士学位!

经济学毕业论文12

  摘要:

  农业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经济有重要影响。但是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农业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会和挑战。本文主要对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农业经济;经济管理问题;探讨对策

  1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国家对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视不断加强,并且投入也逐年加大。本文主要就如何加强新时期的农业经济管理进行探讨,内容如下。

  2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不健全

  现阶段,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水平不高,制约了现代农业经济的进步。诸如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不健全,经济结构与发展速度不匹配,导致了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存在诸多问题,也给农村经济的发展带了许多制约。特别是经济管理活动中执行力差,管理体制存在不足等现象。这些不仅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在整体概念上也影响着国家经济的全面进步[1]。

  2.2农业经济管理人员水平有限

  对于农村经济管理的主体主要是人才,而在现代农村经济的改革中,农业经济管理者水平有限,专业知识不高且缺乏培训,导致他们在观念上存在偏差,认识不到农业经济对于国家主体经济的重要作用,再加上本身的执行能力较差,缺乏相关经济管理经验等客观因素,导致了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滞后[2]。

  3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

  3.1管理理念日趋现代化

  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将会发生相应的改变,现代先进的管理模式必将替代保守落后的管理模式。当前,现代农业经济管理理念已经渗透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中,农业经济管理将越来越注重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3.2管理模式日趋信息化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信息化改变了各行各业的发展模式,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将成为实现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农业管理信息化便于收集整理农业生产和农业科研等多方面的信息,不仅能够为农业经济、生产和管理提供服务,还能够为农业经济政策提供支撑。信息化的发展,推动了农业科技的进步[3]。

  4新时期加强农业经济管理的对策

  4.1建立完善的农村经济管理制度

  建立完善的农村经济管理制度,是国家对于实现农业经济高速发展的主要动力,也是真正实现国家惠民政策的根本保障。首先,农民对农村经济产业发展期待值较高,但由于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的不足,导致了很多制约经济进步的.现象。所以,要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就要整合和优化农村农业资源。其次,建立民主决策机制,实现民主管理的自律机制是十分有效法方法。对于一些普通事务,可以由集体讨论决定,而较重要的事务,由重要决策部门如监事会来决定,通过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充分整合各项资源[4]。

  4.2因地制宜选择发展模式

  在发展农业经济时,不但需要改革创新,还必须符合当地发展实际,选择合适的发展模式。实践证明,实现专业的集体合作是有效的发展模式。首先,这符合我国对于保证土地归属问题的政策规定,还可以实现资源整合。再次,这也符合农民的自身意愿,从而实现了土地规模化经营,机械化生产,从而促进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

  4.3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培养

  人才的匮乏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可以引进或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强化对于农业经济管理的相关人员培训,不断更新科学有效的管理理念,并根据每个人的自身能力进行针对性辅导,使其成为具备农业经济管理高水平的人才,发挥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4.4强化科学技术的支撑的作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发展农业经济产业过程中,重视科技的推广和运用,加强对整体的农业经济发展和产业规划布局等进行指导。不但可以有效实行对于农业经济的科学管理,而且还可以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降低劳动强度,减少劳动力成本,提高单产质量,增加农业经济收益[5]。

  4.5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首先,要寻找一个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吻合的基层组织建设模式,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其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实际发展农业经济管理是,需要顺民意,尊重民意、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基层组织的号召力,从而更好的指导农业经济管理建设的工作。

  5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重视人才作用,运用科学技术手段,并且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在新时期整体经济引导下,重点关注现代化的农村农业建设,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管理理念和运作模式,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胡艳丽.新疆扶贫开发中的农业科技创新问题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xx.

  [2]李俏.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xx.

  [3]卢金玲.农业经济管理现状与发展趋势浅析[J].科技与企业,20xx(17).

  [4]王中.高端特色品牌农业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xx.

  [5]何平均.中国农业基础设施供给效率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xx.

经济学毕业论文13

  摘 要: 经济法作为直接与国家经济管理、运转与监督有关的法律,对国家经济和管理有着非常直接的联系。随着经济发展的方向与趋势变化,消费者正逐渐作为经济法的主体而存在。为了保障消费者权益的维护,不仅要在直接有关消费者权益的法律法规上进行完善,还应当利用经济法的有效制约对企业和国家经济管理行为进行改善,实现对消费者权益的多方保护。本文就将主要对经济法视野下的消费者权益保护进行探析。

  关键词:经济法 消费者 权益保护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水平迅速发展,企业经济生产能力大范围提升。带来经济利益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因追求利益而使产品质量产生理由、消费过程受到影响等现象,使消费者的权益受到直接的影响。由于经济法是对经济行为与企业的直接立法与管理工具,因此通过经济法实现对消费者权益的维护是一项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作用的立法改革政策。

  一、经济法和消费者主体

  近年来消费者正在逐渐作为经济法的主体而存在,主要是由于市场与经济不断发展而决定的。经济法作为国家的重要法律,其所针对的直接管理和制约对象就是市场经济行为和经济权力。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当今社会形势下,消费者正在逐渐树立起完整的主体地位。

  我国传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企业与销售方的主体地位异常突出,而消费者作为经济行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并不以主体地位而存在。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经济竞争形势的加剧,使消费者的主体地位日益鲜明与突出。在目前的经济发展与市场水平下,消费者正在作为市场主体而存在着,因此与市场的经济行为直接相关的经济法,必定要与市场主体有直接联系,消费者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经济法的主体。

  二、经济法价格管理与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契合

  经济法有关价格管理的内容占据着重要的管理部分,其对价格的制约与规定是为了避开恶性市场竞争,避开市场垄断行为而制定的。经济法的价格管理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是相吻合的。由商品的价值作为基准,商品的销售价格不得与商品价值相差比例过高,需要满足一个合理合法的浮动区间,这就是经济法价格管理的目的。

  经济法对商品价格合理性的管理与制约,无疑形成了一种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但是由于法律规定产品价格要定位在一个合理的浮动区间,因此在消费过程中所获得的商品从很大程度上可以说其价格有一定的合理性。所以就保护了消费者以合理价格购买与消费商品。经济法中排除对市场价格进行的管理直接起到了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效果外,对于规范市场经济行为与反不正当竞争的管理职能也从一个非常重要的角度为维护消费者权益提供了基础。

  三、经济法视野下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策略

  1.建立完善的市场竞争机制

  经济法在保持市场正当竞争关系与行为的过程中,要通过对企业经济竞争行为的合理监管,实现公平与稳定的市场竞争环境,避开和杜绝发展非法竞争行为的可能性。

  这就要求建立完善的市场竞争机制,以确保市场竞争下竞争过程中能够对企业生产行为进行严格监管,严格监查企业的生产行为与质量保证。让企业从原料采购到生产过程、从加工生产到流通销售实现通过全面与严格的监督管理,完善的市场监管。面对市场竞争行为的多种多样,经济法应当对正当竞争的行为进行宣传表扬和适当的鼓励与奖励,通过企业之间的有序竞争形成良好的市场环境,使国家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在对市场竞争行为的管理过程中,除了对各企业的生产行为进行有力监管外,有必要对市场竞争的途径和手段进行全面的管理与规范,在保证以优质产品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上,通过正当的途径与手段,实现市场竞争的目的。

  2.加强经济行为监管力度

  在市场经济行为的监管上,主要是以经济法作为立法标准来进行监管行为的,经济行为的监管除了对产品生产与价格进行全面的监督管理外,还需要对产品流通与销售过程进行管理,避开因某一环节失查而造成市场混乱的后果。除了给国家经济带来严重影响,更会造成消费者权益的严重损害。经济法的目的就是要保障一切经济生产与流通销售行为符合相应的行业标准,而不至于出现直接的行业生产理由和销售流通中的理由现象。对于不同的行业应当建立相应的`详细标准,从生产、销售、服务、质量等多方面严格制约各个方面的水平与标准,使经济行为能够在全面与严格的市场管理机制下,实现有效监管与良好的市场环境。

  3.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经济法属性

  虽然《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为了保证消费者的利益而制定的,但由于其直接关系到某些市场经济行为的方面。所以加强其经济法属性,是实现与经济结合,共同完成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目的的有效手段。

  消费者的权益保护归根结底就是指在经济行为中由于消费者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因此容易受到合法权益上的侵害。通常而言,商业经济行为的不合理与不规范会使得消费者直接受到经济和身体上的损害。消费者权益保护应当根据使消费者权益受伤害的根本理由,进行有关经济行为的监督和管理事项规定,从经济行为管理与制约角度实现对消费者权益的根本维护。另外消费者权益保护还包括了在消费者利益受损后的维权。这除了用法律本身来规定生产经营者的责任与行为外,还应当结合经济法的角度来完善消费者权益维护机制,制定合理的经济赔偿制度,使消费者能够得到全面的权益保护。

  4.完善消费者权益维护制度

  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一方面应当根据消费者在市场经济行为中可能受到的利益损害实行全面的救济方案,通过拓宽司法救济渠道,使消费者在维护自身合理权益时能够有路可循,使消费者在经济行为中的弱势地位得到有效保障。另一方面在消费者诉讼制度的建立上也要进行相应的改革,避开因繁琐的过程而造成消费者诉讼困难,通过降低诉讼费用、减少诉讼环节、简化诉讼流程,使消费者的诉讼过程更加简单易行。另一方面,相关部门应当采用合理与科学的判定标准,尽力维护消费者合理权益不受损害,实现从多角度为消费者权益维护铺平道路。

  结束语

  我国目前的市场多元化发展在带来经济的迅速增长和提高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消费者权益受损害的现象,针对越来越普遍的消费者维权困难。应当从除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之外的其它立法角度同时对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做出努力,才能全面的实现完善的消费者权益保障机制,实现社会的和谐环境和关系。由于经济法与企业的销售行为之间有着直接了联系与制约关系,因此通过经济法的相关规定对企业的行为进行严格的约束,对国家的相关管理机制进行建设与完善,对实现消费者权益保护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辉.经济法价值视野下的消费者权益保护理由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xx,10:106-107.

  [2]孟庆刚.经济法视野下的消费者权益保护[J].中国市场,20xx,27:46-47.

  [3]赵悦竹.经济法视阈下的消费者权益保护[J].商,20xx,19:128.

经济学毕业论文14

  1.某旗县某特色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2.某地产业集群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3.某工业园区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4.某地循环经济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5.某地产业布局优化问题及其对策

  6.呼包鄂产业协调发展研究

  7.锡赤通产业协调发展研究

  8.某地区农民收入现状、问题与对策

  9.某地区农民消费结构现状、问题与对策

  10.某地区农业合作社经营机制研究

  11.某地区畜牧业经营现状、问题与对策

  12.某(地区)牧业合作社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13.某旗县牧区专业养殖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14.某地区蔬菜产业的发展前景分析

  15.某地区肉牛/羊产业的经营状况分析

  16.某畜产品产业链延伸个案研究

  17.某地绿色畜牧业产业体系构建研究

  18.某地区乳制品企业面临的问题分析

  19.当地生态农业及其发展模式研究

  20.(某农村)农村金融发展问题研究

  21.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等在支农方面的作用分析

  22.农村牧区高*贷问题研究

  23.家乡(或你熟悉的某一地方)土地流转问题

  24.建设某地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25.某银行/证劵公司 经营发展相关问题研究

  26.某省市实现低碳经济的制度、体制和机制研究

  27.当地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收费政策研究

  28.(某县市,如二连浩特)边境贸易或边境城市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29.某地区劳动力市场分析

  30.少数民族转移就业的制约因素

  31.某城市社区养老/农村养老的需求与供给现状调查研究。

  32.当地人口老龄化过程中的劳动力供求状况分析

  33.某地劳动者权益与保护问题研究

  34.(某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

  35.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研究及实证分析

  36.某地工业旅游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探析

  37.某地自然生态旅游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探析

  38.某地人文旅游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探析

  39.某地农家乐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探析

  40.某地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探析

经济学毕业论文15

  [摘要]对成本核算进行了简单的描述,阐述了成本核算对于企业经济管理的作用,提出企业经济管理中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完善企业成本核算的对策提出几点个人建议。

  [关键词]企业;经济管理;成本核算

  1成本核算概述

  企业成本核算就是指企业以一定对象为参考依据,分配并归集生产与经营中的何种耗费,计算单位成本与总成本的工作。在企业经济管理中,成本核算的正确性在很大程度上会对企业的生产与经营的成本预测、计划以及考核产生直接的影响,并且也是企业决策、经营决策的关键因素。

  2成本核算对于企业经济管理的作用

  2.1成本核算有利于实现科学的产品定价

  成本对于企业产品定价而言是一个重要的参考依据。随着产品的产出,为了确保产品价格在消费者接受范围内,同时能够为企业带来利润,或者不给企业带来损失,产品定价必须遵循科学性与合理性的原则。因此,企业必须充分参考产品的成本,并对消费者心理、目标利润、企业品牌、产品竞争力以及相同产品的市场价格等多方面因素加以细致的分析与考虑,而作为最关键的因素,对成本因素的把握有利于企业实现科学合理的产品定价。而企业决策层主要是通过成本核算这一环节获取成本数据,因此一旦成本核算出现偏差,那么就给企业决策造成影响,产生严重的后果。

  2.2成本核算影响企业的利润产生

  利润扣除成本即企业的经营效益,一般情况下,利润的核算工作是相对简单的,不容易出现偏差与错误,然而与之相比,成本核算的难度则相对较大。然而成本核算的结果对于利润数据而言有一种杠杆效应,一旦成本数据出现微小的变化,其在利润数据变动上的反应是非常大的,对于企业利益分配而言,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2.3成本核算有利于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企业成本核算水平的提高即意味着管理水平的提高,随着成本核算的及时性与准确性不断增强,企业的成本分析就更加科学合理,进而使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得以及时发现,管理者以此采取相应措施,使问题得到解决,最终使企业的管理水平得到间接性的提升。

  3企业经济管理中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

  3.1成本核算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缺失

  成本核算工作的技术性要求极高,其精密程度较高,必须基于科学性与合理性的基础之上进行。然而现阶段我国很多企业在成本核算的过程中存在科学性与合理性缺失的问题,成本核算方法缺乏针对性,导致企业成本费用与收益的准确性难以得到保障,进而使企业的经济效益的预测与估算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出现较大的偏差,不利于企业的决策与经营,限制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3.2缺乏规范的成本核算对象

  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存在成本核算对象的规范性缺失问题。为了使产品费用消耗以及产品收益形成良好的关系,就必须加强对成本核算对象的规范。现阶段,许多企业的成本核算对象的规范性并不理想,导致企业难以实现对产品资源以及能耗的科学计量,进而无法科学准确的评估企业的经济效益,对于企业的经营与发展而言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3.3成本核算人员的整体水平偏低

  现阶段,我国企业管理人员在成本核算这一环节的整体水平以及综合素质相对较低,有的企业在进行成本核算人员的招聘过程中对企业的成本管理予以高度重视,然而却没有突出相关人员的职业技能与专业素质的发掘与培养。由于缺乏扎实的专业基础以及较高的职业技能,使得企业成本核算的工作效率难以得到保障,限制了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对于企业的经营与发展而言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4完善企业成本核算的对策

  4.1强化成本管理意识

  只有企业全体员工对成本控制予以高度重视,才能够使成本核算工作的开展得到强有力的支持与保障。在过去,受到历史、经济体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企业普遍存在成本控制意识缺乏的情况,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逐渐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使得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基于这一大背景下,企业管理人员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对成本核算与成本控制的重要性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与了解,并予以高度重视。传统的企业成本管理工作大多为算账、报账,其工作仅仅停留在对支出成本的计算,而缺乏有效的成本核算,这种重视结果轻视过程的成本管理模式显然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4.2加强成本核算制度建设

  为了确保成本核算得以有效实施与执行,就必须建立在健全的成本核算制度的基础之上。企业管理人员应基于成本管理意识的强化,建立健全成本核算制度,同时设置科学的考核指标,加强对成本费用的考核,并在企业实践过程中对其加以充分运用,使企业管理人员、投资人员以及相关利益方能够有充分的依据来对企业进行深入的了解,为其投资、计划提供充分的参考资料,实现企业投资、经营管理的有效性与科学性的提升。

  4.3对成本核算对象加以明确

  企业成本核算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科学、全面以及系统地反映出企业生产环节产生的损耗,并基于此使企业生产经营中的损耗控制得以加强。因此,为了使企业成本核算工作得到有效强化,首先就要对成本核算对象进行明确,必须对期间费用与成本的界限予以明确的区分。其中原材料费用、制造费用以及人工费用都属于企业成本核算对象的范畴,而期间费用主要指的是管理、销售以及财务等方面外产生的费用,其与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费用有着本质的.区别。在开展成本核算的过程中,还要严格遵守法律规定,并坚持可靠性原则,以此为成本数据的真实性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4.4改进企业成本核算方法

  站在企业实际生产的角度来看,为了确保企业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就必须不断改进并选择科学合理的成本核算方法,如此才能够做好成本核算工作。成本核算的方法主要有定额法、分步法、品种法、约当产量法等,根据不同的环境,采用的方法也有所不同,并且这些方法都存在一定的优势与不足,在进行成本核算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这些方法的优点,规避其缺点,并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个与企业自身发展相适应的成本核算方法,以此为企业的经营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4.5加强企业日常管理工作

  为了确保产品成本的消耗情况得到及时准确地反映,就必须选择有效、科学的成本核算方法,同时还应基于基础数据真实性、完整性以及可靠性展开成本核算工作。这就对企业的日常管理工作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在企业日常工作中,首先,要对成本管理部门的岗位职责予以明确,对企业内部部门的成本管理工作提出严格的要求与标准。其次,应加强企业员工队伍建设,提高成本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使其在成本核算过程中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实现成本核算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最后,还应对绩效考核制度加以完善,加强对员工的考核,并采用与工资挂钩的方式,使员工的积极性得以提高,进而提高成本核算工作效率与质量,确保成本核算数据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5结论

  综上所述,在企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成本核算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与作用,这是保障企业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必须针对此展开深入研究,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以此推动企业的进步与发展。

【经济学毕业论文】相关文章:

经济学毕业论文04-01

经济学毕业论文内容10-09

经济学毕业论文的范文10-01

计量经济学毕业论文04-01

经济学毕业论文校园贷10-08

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模板10-08

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10-01

经济学类毕业论文选题10-09

微观经济学毕业论文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