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农村经济发展策略论文
农村能源是我国能源的一个特殊领域,与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紧密相关。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发展,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必然带动能源消费要求的持续增长。
第1篇:农村经济发展建议思考
摘要: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决定了中国经济的平均水平是否能够达到工业化国家的基本水平。
在社会经济体制的要求下,要想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最基本的两点就是抓好对土地的利用和时刻观察农村市场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经济发展;基本原则;新模式;制度机制
随着农村大部分青年人远离家乡外出务工,老幼妇孺成为了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
因此,近年来我国工业化程度发展较快,但农业经济发展缓慢。
对于一个农业大国来说,只有农业生产、农村建设和农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发展和提高,才能促进中国经济赶上甚至超过工业化国家水平。
所以,在社会经济体制的要求下,要想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最基本的两点为抓好对土地的运用和时刻观察农村市场的发展。
而种植业是农村的基础产业,粮棉油糖等农业生产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因此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就是切实保障国民粮食的有效供应。
1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1.1种植业增产增收
我国已形成了14个以小麦、水稻、玉米、大豆四大粮食作物为主的产业带,生产集中程度分别达到了88.0%、98.0%、99.0%和81.0%;其中,13个粮食主产省粮食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75.4%,
与“十五”期末相比提高了2.2%;早在2010年,我国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四大粮食作物综合优质率达到71.9%,较“十五”期末提高19.9%,其中优质棉面积达到84.4%,提高了4.4%,“双低”油菜面积达到87.0%,提高9.7%,含油率提高1.0%。
西北内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为三大优势棉花生产区,棉花种植集中度达到99.0%;油菜优势产区位于长江流域,生产集中度达85.0%以上;滇西南、桂中南、粤西、琼北地区为甘蔗优势产区,
生产集中度为93.0%以上;西北黄土高原和渤海湾是我国两大苹果优势主产区,生产集中度为87.0%以上;长江上中游、赣南-湘南-桂北、鄂西-湘西、浙-闽-粤为四个柑橘产业带,
已经形成一批特色柑橘基地且发展势头强劲;黄土高原与云贵高原形成夏秋蔬菜基地,黄淮海与环渤海成为设施蔬菜基地,长江上中游与华南为冬春蔬菜基地,这些蔬菜基地迅速发展起来,而沿海与沿边地区成为蔬菜出口基地。
1.2加强对农村小型、微型企业的重视
在国家政策上,对于农村的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的发展,尚未引起足够重视。
现有的农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主要采用2003年国家统计局设管司制定的《统计上大中小型企业划分办法》。
由于县级及以下大型企业基本为空白,而且中型企业也寥寥无几,该办法划分标准过宽,对于中小企业政策性支持不强,缺乏有效的瞄准机制,针对现实中的中小企业来说实效性不高,不利于中小企业支持政策目标的实现。
如有些国有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统计,是按单笔贷款额度在多少百万,甚至多少千万元以下统计的,实际惠及的往往不是真正中小规模的企业。
在许多地方能够真正享受中小企业优惠政策的,往往是县域范围的骨干企业、龙头企业。
此外,在农村中小企业中,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往往处于最弱势的地位,同时在吸纳就业、促进和谐、稳定经济运行、培育创新能力及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等方面,又具有难以替代的特殊作用。
现有的中小企业特别是农村中小企业支持政策,很少考虑这些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对政策和服务体系的需求,甚至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扬大贬小”“以大挤小”倾向。
至于中小企业服务体系难以惠及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与此也有很大关系。
2农村经济发展趋势及建议
2.1农村经济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大量居民生活在城镇,农村不再是过去单纯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业逐步现代化,农民也不再仅仅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农业多功能性将会得到逐步开发利用,其中休闲农业已崭露头角发展起来,并在未来会呈现爆炸式的发展趋势,富裕起来的城市居民将会把农村作为理想的生态旅游、度假、观光的好去处。
2.2农村经济发展建议
2.2.1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和基本原则
发展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必须坚持以下原则:一是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二是要突出特色,民营为主;三是要统筹兼顾,强村惠民。
2.2.2立足实际,探索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
一是探索产业服务创收模式;二是探索入股合作分红模式;三是探索资源优势转化模式;四是探索存量资产增值模式。
2.2.3提高领导集体和带头人队伍整体素质
一是大胆选用政治素质好、发展能力强、能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优秀人才担任村干部,选优配强村委班子,不断改进和完善农村支部书记管理办法;二是建立长效考核激励机制;三是搭建村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发挥作用平台。
2.2.4健全制度机制,增强村集体经济发展后劲
一是健全村级集体资产管理机制;二是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机;三是建立资金和项目扶持机制;四是建立税收优惠机制。
将村内闲散资金集中起来,并充分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和闲置厂房等资产,入股外商或其他组织兴办的乡村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经济协会等产业化组织,发展农村第三产业,
所需办理的各种证照,免收除上交省、国家以外的一切规费;村级新办企业,自投产之日3~5a所得税地方留存部分,全额奖励返还给企业;对村集体开垦荒山、荒地、滩涂、水面所得收入,
从有收入时起按政策给予税收优惠或减免;对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所交纳税收的市级留成部分,增量部分按不低于30%的比例由市乡财政返还奖励村集体;村级通过招商引资、全民创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创办实体等方式创造的税收,按照现行财政体制,税收增量由市乡财政按不低于30%的比例返还奖励村集体。
第2篇:农村经济下能源技术发展策略
摘要:农村能源是我国能源的一个特殊领域,与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紧密相关。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发展,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必然带动能源消费要求的持续增长。
玉门市依托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农村能源项目发展太阳能热水器、太阳灶、小型风力发电、小型光伏发电,深受农户的喜爱,并有效地改善了农村生活环境,解决了部分农户的生活用能问题。
关键词:农村能源;技术应用;发展对策
1玉门市农村能源建设的背景、意义及创新
1.1背景
玉门市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南部为祁连山脉,北部为马鬃山北山山脉,形成了“两山夹一谷”的狭长地形,成为东西风的天然通道,被称为“世界风口”。
根据多年风力观测资料,境内风能资源丰富,70m高度平均风速为7.9m/s,平均风能密度为506W/m2;年平均有效风速时数为8085h。
风力资源综合评价是主风向与最大风能密度的方向一致,均为东、西方向,风能质量较高,利于风机排布,属于三类风场,是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玉门市区域内风能资源理论蕴藏量在3000万kw以上,其中可开发利用约2000万kw,位居甘肃省前列。
玉门市将按照建设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的目标,继续坚持以风电为牵引,以风电促网架、促调峰电源、促装备制造和资源综合利用的发展思路,着力打造“6+2”新能源产业群,即发展风能、光能、调峰电源、电网建设、新能源装备制造、资源综合利用和水能、核乏燃料处理等产业,坚持风电、水电、光电、火电、核电等多能并举、互补开发、综合利用、循环发展的低碳经济的路子,力争2015年把玉门建设成为各类发电装机规模达千万千瓦以上的新能源基地。
长期以来玉门市农村环境有待整治,移民乡镇和偏远乡镇山区农户生活能源短缺,今后一段时期内,能源供需矛盾还将更加突出,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发展。
为缓解农村能源短缺的矛盾,玉门市从2008年开始,依托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农村能源项目在农村大力发展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2012年项目还试点安装了小型户用风力发电和小型户用光伏发电。
太阳能、风电作为一种符合农村特点又能改善农村环境和生活用能的新型能源受到了普遍的关注,将成为今后农村生活消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2意义
通过玉门市实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农村能源项目多年来的经验,笔者认为农村太阳能、风能的开发利用将有效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农村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和农民健康状况及卫生条件的改善,
是引领农村脱贫致富,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生态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然选择。
1.3创新方向
1.3.1推广利用
目前,玉门市在昌马乡试点实施了2台小型风力发电机和2台小型光伏发电机,在黄闸湾、下西号、柳河、清泉等乡镇实施了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灶项目,而在移民乡和其他偏远乡村地区未能普及和开发利用。
力求在当地逐步建立太阳能、风能综合利用的试点,向玉门市农村推广,尽可能实现对传统能源的替代,实现太阳能、风能科学利用。
1.3.2创新模式
与甘肃省农村能源办公室、甘肃省农村能源协会、酒泉市农村能源办等单位探讨不同的太阳能、风能开发利用模式,以适应不同地域的资源条件和农民生活需求。
2玉门市农村太阳能、风能建设概况
2.1农村太阳能、风能建设现状
目前玉门市已连续5年实施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农村能源项目,安装太阳能热水器749台、太阳灶631台、小型户用光伏发电2台、小型户用风力发电2台。
为下一步实施农村太阳能、风能项目奠定了基础。
2.2太阳能、风能的多重效益
高效率的太阳能、风能一方面可帮助农民增收节支,减少使用高成本低效率的薪柴燃料等(薪柴燃料不仅用着污染,而且在新建移民乡和山区使用相对低效,使生活环境得到改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使部分劳动力得到解放,
得以更多地从事生产率更高的劳动;另一方面,当地相对脆弱的环境在薪柴方面有了替代燃料,有助于生态环境的后续恢复,野生动植物等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降低、减少相关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
不仅可为社会提供大量就业机会,解决当地劳动力就业,增加当地人民收入,还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若借此机会,因地制宜地采取积极措施,促进文明进步和资源利用的良性循环,可节约生活用能成本,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
因此,搞好农村能源工作,特别是因地制宜利用太阳能、风能,是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生活用能的一项重要工作。
3玉门市农村能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在太阳能、风能项目具体实施过程中,主要存在着项目资金有限、政府资金投入不足,技术推广速度缓慢等问题。
3.1扶持性资金投入不足
根据目前的趋势,农村能源工作面广量大,推广经费不足,从而推广进度直接受到限制,尤其是小型风力发电、小型光伏发电和太阳能热水器农户需求量大,而列入项目建设的补助资金数量有限,这对于经济条件较差的移民乡和偏远贫困村,无疑形成很大的经济压力,成为制约实施太阳能、风能项目的瓶颈。
3.2技术推广工作进行缓慢
玉门市农村能源建设发展潜力巨大,任务艰巨。
农村能源办在每年的各项应用技术推广和项目建设中承担的工作量大,涉及面广,但是政府未安排配套工作经费和交通工具,工作条件相对较差,技术推广工作难以进行,能源工作的开展步履艰难。
4对策
4.1加大资金支持,提高资源综合利用
希望国家进一步加大资金支持,大力推广农村太阳能、风能项目的发展。
要从长远利益考虑,节约能源,减少污染,进一步减轻农民劳动强度,实现农村能源合理供给,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社会、生态和经济和谐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强化“三农”,拉动内需的有效措施。
各级政府应认真研究,在关于移民乡和偏远乡村太阳能、风能资源综合利用政策制定方面给予一定的倾斜,加大资金、技术的扶持力度,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益。
4.2加强部门协调,宣传引导
为了让太阳能、风能项目进村入户,切实为群众服务,必须大力开展宣传发动工作,使参与的农民变被动为主动。
各级领导要加强对农村能源建设的重视,提高知识,更新观念,把农村能源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同时,为农业产业增效及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做贡献,不应局限于解决能源问题,而是利用太阳能、风能大力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发挥出太阳能、风能建设的系统性综合效益,以利于农村太阳能、风能综合利用的长远发展,利于全市生态建设,形成科学的良性循环。
4.3强化技术创新力度,引进不同模式的农村太阳能、风能项目
由于农村经济和自然条件各地有别,太阳能、风能的发展也要因地制宜,与当地农民需求和能源需求情况、地理资源、经济水平保持一致,可利用自然环境实施不同的户用太阳能、风能项目。
4.4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工程人员素质
一方面为了保证太阳能、风能项目顺利进行和正确使用,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和交流活动,培训农民技术员,与当地能源服务公司签订服务协议,建设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安装维修队伍。
另一方面市农村能源管理部门要制定项目管理办法,明确规划工作、实施安排、检查验收、后期服务等环节的责任,从建设到使用都真正做到对农户负责到底,提高使用率,降低报废率,巩固农村能源建设成果。
5结语
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玉门市农村能源建设取得了明显成就。
然而,随着农林产业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农村能源的发展在前进的道路上也遇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新问题。
解决问题的重点在于,以综合利用取得较高的效益来充分调动农户开发能源利用的积极性,因地制宜探索符合农村太阳能、风能综合利用的发展模式。
通过加强技术服务体系和产业体系建设,面向基层,进村入户,以政策推动、市场引导、科技创新、强化管理,充分发挥各类市场主体的作用,以农村新能源的巨大发展潜力吸引更多的市场主体投入到农村户用太阳能、风能项目中来,
依靠政府、农户和其他社会主体的共同作用,推进农村太阳能、风能的综合开发利用,实现太阳能、风能资源多层次、全方位利用,并形成良性循环,达到能源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促进玉门市农村能源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整体农村经济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农村经济发展策略论文】相关文章:
农村经济发展策略论文10-01
农村经济发展策略论文模板10-01
农村经济发展策略论文范文10-01
农村经济发展策略10-01
农村经济发展现存问题与应对策略论文10-08
农村经济发展论文10-01
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水利经济发展策略论文10-12
浅谈农村经济发展论文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