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毕业论文

城市建设生态经济的论文

时间:2022-10-09 04:33:24 经济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关于城市建设生态经济的论文

  1坚持一条基本思路

关于城市建设生态经济的论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面上保护、点上开发”,突出“经济发展优先、生态保护同步”,发展经济高效、生态环保的绿色产业,建设集山、水、林、峡、城于一体的山水园林生态城市,打造特色鲜明、引人入胜的生态旅游景观,建设健康和谐的生态文明社区,形成环境承载力强的城市生态系统和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

  2把握两个重要原则

  一是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重原则。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通过加快发展实现“重点开发区”建设要求,解决“双欠”基础上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成为渝东南区域经济核心增长极;通过加强生态保护,增强生态自我修复能力,为特色发展、加快发展创造条件和优势。

  二是深化改革与机制创新并重原则。通过改革生产和消费方式、决策和管理方法,实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发展,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着力点保护生态。建立健全重大事项定期研究制度,及时研究解决生态经济城市建设涉及的重大问题;要建立责任考核激励机制,明确重大工程建设和管理的领导分工,列入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要建立生态经济城市审计制度,全程跟踪审计投资造价,确保重大工程的投资效益;要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生态经济市建设。

  3正确处理三个关系

  一是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建设生态经济城市,就是要通过这一形式将保护环境与促进经济增长有效统一起来,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克服将保护生态环境与促进经济增长对立起来和“搞环保只有投入,没有经济效益”的片面认识,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相统一,开发与治理相结合,积极推广低能耗、集约型和循环经济模式,大力发展生态效益型经济,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双赢”。

  二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政府的规划、投入、管理、协调和规范的作用,探索生态补偿机制,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确保政府在生态优势发挥过程中的主导地位,让生态资源的一级配置权始终掌握在政府手中,最大限度利用生态资源。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引导民间和社会资本投资重点生态项目,扶持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产业化发展,科学运作生态资产。探索建立优化配置生态资源的长效机制,通过政府调控的及时到位弥补市场规律的调控缺位,通过市场的规律性控制减少政府调控的主观性干预,促进生态资源高效转化。

  三是处理好城市与农村的关系。城市“点上开发”与农村“面上保护”构成开放统一的城乡互动体系,要集中力量高强度、高品位开发城市,促进中心城区集聚优势资源,形成经济增长极。要积极引导城市资源向农村流动,加快形成城市资源要素向农村地区有序流动的市场驱动力,逐步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要建立健全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开发管理体系,为城市集聚发展提供广阔的生态战略纵深和产业空间依托,从宏观上协调城乡生态经济的产业结构和功能,逐步构建“面上保护、点上开发”有机统一的生态经济发展格局。

  4突出三项重点举措

  第一,加强生态治理,构建生态安全屏障

  一是加强大气污染防治。严格执行《重庆市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落实工业企业环保主体责任,实行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控制。改造提升现有产业,淘汰“三高一低”产业,发展低耗能、低污染的信息、汽摩、食品等节能环保产业。强化污染源监督管理,重点抓好建材、化工等污染严重行业的治理,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加快重点行业脱硫、脱硝、除尘改造工程建设。对新建生产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严格要求主体工程和防治污染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避免在城市发展的同时产生新的污染。严格城区建筑工地扬尘监管和渣土运输管理。加强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完善配套充电站、LNG加气站等设施,鼓励工业企业和客货运车辆使用清洁能源。探索建立大气污染防治联防联控机制,大力开展PM2.5治理、燃煤污染专项整治行动,探索区域污染防治管理新模式。

  二是加强水环境污染防治。开展小南海水库、洞塘水库、城北水库集中饮用水源地的水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恢复,推进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工程建设,确保饮用水源水质稳定达标。加强黔江河、阿蓬江流域污染综合整治,尽快实施清污分流、污水导流工程,在沿江河岸设立绿化隔离带,增强水源涵养、岸线保护和防洪治理能力。加快污水处理厂、老城区雨污管网改造等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深入实施清水河道工程,巩固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整治成果。全面落实城市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收费政策,强化对现有污水处理厂的运行监管,运用市场机制和价格杠杆推进污染治理进程。

  三是加强垃圾、噪音、辐射污染防治。制定完善垃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的相关办法,尽快建立和完善多渠道的可利用垃圾回收体系。突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探索构建“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的“以卫养卫”生活垃圾处置体系,采用生化处理工艺和综合利用、安全填埋、焚烧等处置方式将生活垃圾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处置,避免垃圾对水体造成污染。大力培育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产业,推广应用低能耗、低辐射、降噪型绿色建材;有序推进生态住宅建设,打造高效、低耗、无废弃物、无污染、保持生态平衡的城市绿色建筑环境。

  第二,加强生态保护,打造生态文明示范区

  一是加快生态绿色屏障建设。采取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措施,绿化全区城镇、乡村宜林荒山荒地,特别是对采石地段进行植被恢复,把广大农村建成黔江城镇的绿色屏障。按照“一周多点”的城周绿化布局,沿新老城区视线可及范围内建设生态连绵森林带,在城区300米高程内实施全面绿化,全力建设围城而生的城周绿化森林带;大面积、多节点穿插布局城中森林公园和绿化小区,建立以公园、绿地、花园式企事业单位为“点”、以沿路、沿边、沿河、沿江绿化为“线”,以广大城市居民住宅的屋顶、阳台、庭院为“面”的点、线、面闭合状的“城市绿肺系统”。

  二是加快生态宜居城市建设。以“延续山水自然生态景观,营造城市亲水自然环境,传承黔江峡谷峡江美名”为理念,采取“溪水灌城”和“景观提水”等方式,将自然水源引入城市水体公园、峡谷公园等主题市政设施,把亲水柳堤滨河廊道延伸至下坝与峡谷公园接壤,实现“城在山水中、山水在城中”。从建设旅游城市的角度,将峡谷峡江旅游和民族风情建筑风格融入城市建设之中,在观音崖大峡谷中打造峡谷公园,使公园贯穿和连接黔江老城、新城,并成为新城的“肺叶”,着力塑造“峡谷峡江、清新清凉、养生养心”特色城市形象。突出休闲宜居和民族特色,统筹规划城市景观与市民休闲设施,拓展公共广场和休闲绿地,依托优美的城市环境集聚人口,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深入挖掘土家族、苗族文化内涵,立足山地峡谷和土家特色,依山傍水建设“木结构、小青瓦、花格窗”为主格调的民族特色吊脚建筑,构建深沉厚重、积极向上、质朴纯真的城市人文风尚。

  三是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整合统筹城乡配套政策和涉农惠农政策,继续实施以“4个1”相对集中居住体系建设为载体的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工作,引导“高山农民下山”、“富裕农民进城”,推进农民相对集中居住。加快推进4个市级中心镇、3个国家级重点镇建设工作,强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切实增强集镇集聚辐射带动能力和搬迁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大力实施行政村环境连片整治,建立以“种植业—养殖业—沼气(能源)—种植业”为一体的农业生态循环经济产业链。

  第三,加强生态发展,建立生态经济产业体系

  一是大力发展新型工业经济。加快重点能耗行业技术改造,有序推进传统工业向新型工业过渡转型,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加大新型生态工业的政策优惠力度,鼓励生态产业向园区集中,大力培育信息产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生物医药产业等循环节约型产业,形成生态优势产业链。大力实施资源综合利用工程,加快渝东南再生资源回收、废旧塑料资源循环利用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页岩气开发利用,加强企业“三废”管理,严格执行排放标准,多渠道创建低碳循环经济示范园区。

  二是培育壮大生态旅游经济。坚持“以城为景,以城为主”,加大城市峡谷公园、仰头山森林公园以及城郊生态农业观光园等建设力度,打造一批具有土家民族文化元素的城市人文景观,积极创建小南海5A级景区和城市峡谷峡江、武陵仙山、濯水古镇蒲花暗河3个4A级景区,唱响“峡谷峡江、清新清凉”城市旅游品牌。加快发展避暑纳凉乡村旅游,大力开发森林探险、生态观光、民俗体验、美丽乡村等休闲旅游产品,形成由观光型、品尝型、休闲型、体验型、综合型组成的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完善“食、住、行、游、购、娱”旅游要素,提高旅游配套服务能力,实现生态旅游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努力把旅游业打造成为全区重要的支柱产业,加快建成武陵山区重要的旅游集散中心、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

  三是积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巩固和提升生猪、蚕桑、烤烟三大骨干产业,因地制宜发展红心猕猴桃、高山生态蔬菜、鲜甜玉米、高淀粉红薯、中药材等山地特色高效生态农业及农副产品深加工,打造红心猕猴桃、珍珠兰茶叶、武陵山丝绸等绿色品牌。围绕把黔江打造成市级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目标,推行“两园三片”的山地生态农业布局,高标准打造以沙坝乡为重点的山地特色农业示范园和以水市乡为重点的生态乡村旅游示范园,统筹建设仰头山、武陵仙山、蒲花河、阿蓬江等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推进种养结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实现生态农业优势向经济产品优势转化。

  四是大力繁荣商贸物流经济。以大十字核心商圈和武陵山综合批发市场群为龙头,河滨路游憩商业带、正阳商业中心、舟白商业中心、正阳物流园为重点,以社区商业、镇级商业为骨干,形成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层次分明、特色突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商贸流通体系。结合交通枢纽布局规划、大市场、大商圈以及正阳物流基地建设,加快形成以城区为核心,重点镇乡为片区配送中心,若干村镇为配送点的城乡一体化配送网络。加快设立黔江海关,降低进出口物流成本,促进区域周边人流、物流、信息流、商流在黔积聚,不断增强城市区域集聚辐射能力。大力发展城市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第三产业,为农村劳动力进城提供就业机会。完善科技、教育、卫生、金融、通信等城市公共服务体系,为生态经济产业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城市建设生态经济的论文】相关文章:

关于经济转型下的城市建设管理经济研究论文10-08

生态农业沼气经济应用论文10-10

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方式研究的论文10-09

生态经济学与传统经济学差异辨析论文10-08

高效生态经济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10-09

谈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度论文10-11

发展生态城市建设美好家园调研报告10-05

新时期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思路探析的论文10-12

生态旅游经济管理的重要意义和措施论文10-08

生态城市建设责任书工作方案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