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经济新常态下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研究论文
摘要: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直接影响和决定着高等学校生存和发展。在界定了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含义的基础上,深入分析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的特征。基于高等学校服务功能,从学科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科效益和融资能力等五个维度构建了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从高等学校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视角,提出了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培育和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
随着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创新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用信息化和工业化改造传统产业,传统产业通过产业升级成为战略性信息产业或先进制造业,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化,使我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得到进一步的提升[1]。我国高等教育已实现了历史性跨越,由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成为名副其实的高等教育大国。面对着环境的新变化,我国高等教育以数量增加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已经难以满足社会需求,已经呈现出由规模扩张和外延发展向以内涵发展为重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转变,以质量提升为标志的内涵式发展的趋势。在经济新常态下,要求高等学校要适应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需要,充分发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功能作用,在教学和科研中培育其竞争优势、形成核心竞争力,持续地培养出大批具有个性化、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高级专门人才或复合型人才。因此,关于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对于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发展,使高等学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具有竞争优势,满足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人才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1我国高等学校的发展现状及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1.1高等学校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通过实施大众化教育我国高等教育从办学规模、办学层次、投资结构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截止到2012年我国共有高等学校2442所,其中普通本科学校由1999年的597所发展到2012年的1170所;专科学校由1999年的474所发展到2012年的1297所,2013年发展到1321所;毛入学率由1999年的10.5%提高到2012年的30%,在校学生招生人数由1999年的160万人发展到2012年的688万人,到2013年达到699万人。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进一步增强了企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使中国经济成为世界经济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经济的发展,也吸引了国外的高等学校到中国招生,使我国高等学校面临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为了与世界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需要我国的高等学校办出自己的特色,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特色和服务领域特色,集中优势,重点突破。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形成自己的办学特点,即核心竞争力。
1.2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美国普拉哈拉得和哈默(1990)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认为核心竞争力(CoreCompetence)是以企业的技术能力为核心,通过对企业经济活动包括决策、制造、营销、管理等各项活动的整合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综合能力。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是基于高等学校所拥有或控制的独特资源、推进高等学校持续创新和持续追求卓越的积累性学识,是高等学校的组织学习能力,以及协调高等学校各种资源,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服务社会、创新知识过程中比其竞争对手具有更快速的市场响应能力、更好地满足产业或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对人才、创新成果和资源配置的能力。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是由硬件要素和软件要素组成。硬件要素主要包括为进行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所需要的教学实验设备、教学场地;软件要素主要是指为了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所具备的师资队伍、理念等,具体体现为大学理念、学科体系、学科水平、创新能力、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人才培养质量、学科建设等。核心竞争力是高等学校持续竞争优势之源,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高等学校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高等学校只有拥有核心竞争力,才能培养出具有特色的核心竞争力的人才,使企业研发和制造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对产品的个性化、人性化的需求,使我国企业在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处于持续的优势地位。高等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具有以下特征。
1.2.1延展性
核心竞争力是高等学校的“动能源”或“创新源”,可以使高等学校在建设发展过程中与大学环境、社会发展、企业需求保持动态平衡,并且能够不断向横向和纵向延伸,横向延伸是各学科专业的发展和建设优势,纵向延伸是在某一学科领域在世界的领先地位,从而形成特色学科、特色科研团队、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1.2.2核心性
高等学校的核心是教师和学生,教学以学生为本,办学以教师为本,只有一流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一流的学生。在高等学校中,拥有一流的教师团队是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使高等学校在竞争中所具有的持久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的竞争优势。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团队,是高等学校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的战略保障。
1.2.3独特性
高等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所形成的学科特色、领域特色、人才培养特色或研究特色,决定了高等学校在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其特色形成高等学校独特的竞争优势,进一步增强高等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因此,相对于其他学校而言具有稀缺性和难以模仿性,使其他学校在短时间内很难模仿或超越。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推进,我国高等学校不仅面对国内高等学校之间的竞争,同时也面对来自国外高等学校的竞争和挑战。因此,我国高等学校一方面要通过培育和发展其竞争优势来削弱原处于竞争优势的高等学校的优势地位。另一方面要不断地培育和发展其特色,使竞争对手在模仿或超越时会付出更多的学习成本或吸收障碍。因为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往往是大学文化的积淀、学科团队承接国家或行业重大项目的综合能力、学校实习实验设备的先进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和国际地位等因素的集成,从而最终以“高等学校知识”的形式变成高等学校自身的能力。
2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发展是高等学校履行社会职责、实现高等学校使命的有效保障,科学的测度和评价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将有利于设计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培育的途径,促进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发展,保证高等学校在市场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是对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评价的关键。影响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因素众多、复杂和动态变化,因此,构建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要根据科学性、独立性、有效性、可获性等原则,构建高等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由于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人才培养目标的高等学校其目标市场定位不同,其服务领域和满足社会需要的层次不同,因此,其核心竞争力的表现具体评价指标有所差异。需要根据高等学校的具体特点设计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更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本文以教学和科研为主导的高等学校为研究对象构建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作为以教学和科研为主的研究型大学,其职责仍然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所占比重均等。因此,从学科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科效益和融资能力五个方面构建其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作为教学和科研为主导的研究型大学,学科建设是大学建设的战略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保证大学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学研究的基础平台。科学研究是大学水平提升的保证,是大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资源;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核心功能、是大学的主要任务,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反映了大学的综合实力,是大学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外在表现;学科效益是大学服务于社会的具体表现,体现了大学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贡献的能力,同时也反映了大学发展的潜力和适应能力;融资能力是大学基本功能实现的保障,反映了大学的社会信誉和学科发展的潜力,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对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的评价,可以找出高等学校在市场竞争中的战略环节,把握竞争的关键环节,培育和发展自己的竞争优势,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促进优势学科的提升和新兴学科的成长与发展,使之成为具有特色的和核心竞争力的高等学校。
3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培育和发展的对策
高等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是高等学校综合实力的体现,是高等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培育和发展高等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是高等学校长期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因此,对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发展提出以下对策:
3.1准确进行目标市场定位
经济新常态环境下,准确科学的目标市场定位是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培育的前提和基础,高等学校目标市场定位需要综合考虑高等学校的发展历史、服务领域特色、科研和人才培养特色,需要扬长避短。服务领域特色是特定行业领域高等学校明显区别于其他普通高等学校的独特办学风格,具有鲜明的特点、较高的公信力和赞誉度。这种赞誉度达到其他高等学校短期内难以匹敌的程度,才能突显特色优势,这种独特性和美誉度共同构成的行业特色既是普通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也是其生存之源、立足之根[3];人才培养特色是高等学校满足社会需求、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提供人才支撑的重要使命;科研特色是确立高等学校在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地位的重要责任。北京大学提出了在二十一世纪初跨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的目标,以世界上具有影响力的学科领军人才,带领一流的教师团队,培养一流的人才。清华大学提出“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层次、高素质、多样化、创造性的优秀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上,实施“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重视和创建有利于大学生的个性发展的校园文化环境,重视和强化对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清华大学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以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为契机,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以提升学科建设水平为核心,以打造高水平人才队伍为重点,以高水平科研产出为突破口,以国际化开放式办学为战略途径,以大学制度创新为强大动力,大力实施“十二五规划”,着力实施转型升级工程,显著提升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业界贡献力、学界影响力以及社会服务能力,成为我国三海一核领域最具品牌影响力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哈尔滨工业大学,以其为航天特色领域培养人才而闻名,成为我国航天领域人才培养的摇篮。黑龙江大学以俄语专业为特色培养中俄贸易亟需的高级专门人才,成为在俄语人才培养上具有特色的大学。
3.2大学制度创新
高等学校的成长与发展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遵循其自身规律,并且在相应的制度规范下办学,只有这样,高等学校才能健康稳定的发展。我国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和提升需要从制度创新入手,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构建我国的现代大学制度。在宏观方面,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是要正确处理好高等学校和政府之间的关系,即怎样保证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问题;在微观方面,要建立一种使高等学校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机制。高等教育改革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产业精神相结合的高素质人才。通过对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体系、评价标准等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建立一种具有现代化教育思想,能够自动适应新常态经济环境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一种能够充分调动老师和学生积极性的教学运行机制。本科教育是研究型大学教育的基础。要树立一种“办大学以教师为本,办教育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为学校的广大师生提供优质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进一步理清本科教学工作思路,制定出具有工程大学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的、既有利于提高学生质量,又有利于创新思维和个性成长的本科生培养方案。坚持“宽口径、重基础,强能力、重个性,倡综合、重创新”的培养原则;强调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通识教育与特色教育相结合、人才培养质量总体水平与个性化培养相结合、指导教学与自主学习相结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以人为本的专业选择制度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素质教育中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经典阅读,以及工程教育的素质教育同时开展。重点搭建通识教育与公共基础教学平台,学科、专业基础、特色平台,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选课、自主考试平台。在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同时,加强创新能力与个性化人才培养。加大对教师的培养、进修和监督力度,建设具有特色的本科教学质量监管体系,要把这些理念融入教学管理体系和工程中。要严格按照“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点建设”的方针,加大力度推进迎接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各项工作。研究生教育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关键,必须在教育观念、体制和运行体制上创新。观念创新,就是要转变观念,真正认识到研究生就是通过研究工作进行学习的学生,要通过在研究中学习,从根本上提升研究生教育的质量。要改革培养体制,以学科项目和学科团队为基础,鼓励研究生参加科研活动,充分挖掘其创新潜力;改进研究生的教师指导制度,由具备科研能力的教师和团队承担主要培养任务;在研究生选拔过程中,推免学生由过去单一的以学习成绩为考核标准发展为学习成绩和创新能力综合考核的个性化推免,重视对推免研究生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核。实行研究生培养导师负责制,要求和鼓励研究生参加科研课题的全程训练,为适应未来工作岗位的需要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鼓励并资助研究生的科研创新,大力推进研究生教育创新平台的建设,努力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3.3增强知识创新能力
高水平科技自主创新体系,包括以高水平创新团队、优秀学术带头人为核心的创新人才体系;以国家实验室、国家和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实验室、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为主要平台的科研条件保障体系,以正确引导、自主创新、科学评价、科技创新、有效监管科技质量为主体的制度体系。高水平自主创新体系的构建,必需要集中优势资源,形成鲜明特色,以“有所为、有所不为”为基本战略,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承担高等学校重要职责,在服务产业和行业科技创新体系中,通过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培养和锻炼一批批高水平的科研团队,具有承接重点领域、重点项目和尖端技术的能力。创造原创性的科研成果,形成协同创新和集成创新为主导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格局,在区域发展领域和专业领域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和竞争力;必须强化创新队伍的培养,特别是高水平学术领头人和创新团队的培养和发展,满足学校科技自主创新的要求。高等学校是知识创新的重要场所。知识创新的主要功能就是知识的生产即进行应用性基础研究和基础性科学研究,对新技术的产生、知识的转移和应用产生新的启发。由于不同类型高等学校的学校层次及办学目标的不同,所以不同的高等学校在知识创新功能方面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4]。以教学为主导的高等学校可注重知识的传播,而以教学研究为主导的高等学校可以更注重知识的转移。高等学校的知识创新能力的提高更多的取决于科技成果转化。努力推进教学观从“知识导向”转变为“创新导向”。在继承和创新的关系上,创新是集成的发展。如果不继承前人的知识,就没办法进行创新。因此,努力推进高等学校从传统的以科学文化知识为主导的教学,向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主导的教学转变。
4加强特色学科建设
高水平创新型学科体系的构建,必须建成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的梯队,做到学术队伍的整体协调发展。要以国家发展战略为指针,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取向,努力实现学科优势与国家战略的无缝对接。提升团队对重大标志性成果的策划能力和培育能力,使团队不断焕发出创新的持久动能性。要积极推进学科带头人加入创新团队的组织模式,努力促进团队整体、学科带头人、骨干力量三个层次的协调发展、保证整体优势的发挥;要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大力支持教师出国参加学术交流和学习培训,积极主办高水平国际会议,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必须培养和汇聚出一批能够进入高端、站在高峰、具备战略建议能力的高端领军人才;必须面向未来,加快培养和造就一批具备学科重大方向创新与凝练能力、能支撑学科体系整体升级的学科带头人与高水平学术骨干;必须以一种发展的眼光着力打造出一批攻关能力强、基础素质特别优良的高水平创新团队[5]。要从战略的高度把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培养作为建设师资队伍的战略重点,认证研究学科梯队的人才队伍选拔、培养和管理三个环节的标准、措施、政策、职责及评估方法,不断优化学科梯队的结构,壮大实力,增添活力。学科建设不仅是高等学校提高层次、寻求发展的需要,也是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培育的核心,因此,高等学校需要不断锻造学科优势,凝炼学科方向,形成基础研究与工程应用良性互动,逐渐发展成兼具鲜明专业特色和明显行业优势的优秀团队。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对高等学校服务功能的发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高等学校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科技和人才保障。因此,高等学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有准确地进行目标市场定位,实行大学制度创新,增强知识创新能力,加强特色学科建设,才能增强核心竞争力,提高培养的学生在市场竞争中的竞争力,从而提升高等学校的市场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有利于实现高等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占斌,周跃辉.关于中国经济新常态若干问题的解析与思考[J].经济体制改革,2015(1):34-38.
[2]杜军,马永红.科研院所核心竞争力分析与测评[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4(9):116-122.
[3]闫建璋.我国高等学校竞争力及其培育战略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9(6):7-9.
[4]周激流.融合开放助推地方行业高校特色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4(22):51-53.
[5]吴兰平.高等学校教师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学术生态[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94-97
【经济新常态下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研究论文】相关文章:
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研究论文10-12
新常态下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探析论文10-09
经济新常态下电力工程施工及管理分析论文10-10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竞争力集群构建研究论文10-12
新常态下企业资金管理的思路论文10-11
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研究经济论文10-11
问道南通工业经济发展新常态论文10-10
新常态下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思路论文10-10
企业竞争力研究管理研究论文10-09
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竞争力评价研究论文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