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关于事业单位经济管理论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事业单位经济管理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事业单位经济管理论文1
一、新形势下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主要目标
(一)新形势下事业单位筹资管理目标
新形势下,事业单位目标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社会公众服务领域,而是以社会公共服务为重点,在凸显事业单位社会公益智能同时降低国家财政负担。一般来说,提高事业单位服务,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加大成本投入,但是在投入既定的前提下加大服务质量,就需要强化事业单位经济管理质量,缩减不必要的经济支出。除此之外,事业单位也需要不断扩大资金来源渠道,实现资金来源的多元化与效率化,充分利用市场环境开拓更多的经济来源,例如转化科研成果为收益、利用社会援助或是在部分服务性项目上收取少量手续费用,以更好的维持事业单位社会服务的质量与效率。
(二)新形势下事业单位投资管理目标
事业单位投资管理的主要目标是针对一系列资金的使用与管理,包括单位办公楼的采购或是修建、相关办公用品、设备的采购以及人才、技术等等领域的投入。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许多事业单位经济管理质量不断上升,使得事业单位每年结余资金越来越多,这样更多的资金可以被用于投资管理,既不会对资金造成浪费也能够获得较好的经济收益,为事业单位的日常运转提供了不竭动力。
(三)新形势下事业单位成本管理目标
事业单位成本管理目标是以最少的成本投入做更多的工作并在此基础上提高服务工作质量。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事业单位经济管理模式也得到了根本性的革新,采用高效、高质的经济管理措施能够明显的降低事业单位日常运营成本,也能够为社会公众群体提供更为全面、更为优质的服务。另外,事业单位也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管理系统,利用计算机进行日常办公,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能明显缩减日常工作成本投入,降低了国家财政的负担,又明显的提高了服务质量与效率。
二、新形势下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目标的完善途径
(一)制定绩效考核目标提升工作效率
事业单位需要制定合理的绩效考核目标,进而让工作人员能够为了得到相应的绩效奖励提高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同时也能够实现薪酬待遇的公开、公正与公平。制定合理的绩效考核目标,月底对员工工作情况进行考核与评定,根据考核结果下达合理的绩效资金。同时,不同的事业单位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考核目标,考核频率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定为每月、半年或是一年。考核的`制度要确保合理,杜绝任何偷钻考核漏洞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提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二)实行有效的内部经济管理措施
事业单位在采购的时候需要按照既定的采购制度进行,但是目前许多事业单位采购制度尚不健全,需要经过多方讨论不断完善方可。一般来说,需要根据政府设立的经销人,将采购资金审核人员与物资验收人员分离开来,全面落实权责制,不允许出现跨权限范围工作情况的出现。另外,采购需要采用招投标的方式,参与招标的商家不得低于三家,这样能够降低采购人员徇私的可能。值得一提的是在招投标之前需要申报相关部门审核通过后方可进行公开招投标采购。
(三)全面公开经费支出项目
事业单位需要全面公开经费支出,具体到每一个支出项目以及支出金额,单位公车报废或者维修前需要经过严格的程序审批通过后方可执行,杜绝公车私用情况的出现。同时,事业单位人员出国、出境办公、学习等情况需要进行严格的审核,杜绝出现公款出游、观光情况。落实事业单位在职人员思想道德观念培训工作,从源头上杜绝滥用国家财政经费的现象。事业单位是一个为社会公共服务为主的机构,需要将工作重心放在社会服务领域,全面公开经费支出项目,确保资金注入需要的项目。
事业单位经济管理论文2
一、民营企业的性质和特点
民营企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形式,应该履行受托经济责任。在民营企业集团内,集团公司并不对各控股参股公司直接进行经营管理,也存在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的分离。因此,也存在经营管理者对所有者、下级经营管理者对上级经营管理者的多重受托经济责任。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正是在这种受托经济责任下基于经济监督的需要而产生的。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是由企业内设立的专职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按照法律法规和单位内部的有关规定,对单位内部财务收支、经营管理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等进行审查,评价经济责任,以促使其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
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具有以下特点:
(1)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民营企业规模大小不一,有的已发展成为集团公司,有的还是小型企业;民营企业的生产性质多样化,有的是高科技的IT行业,有的只是生产低值产品的企业。在实施内部审计方面,没有统一的格式。
(2)对于民营企业集团来说,审计企业集团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的一致性、协调性,是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企业集团各成员联合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挥整体协作、分工的优势,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为此,企业集团在投资政策、人事安排、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生产经营、内部控制和发展战略规划等方面都相对集中,以使集团各单位协调一致,顺利实现既定目标。民营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对此应予以充分关注。
(3)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具有服务内向性和相对独立性。内部审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企业内部的经济管理和控制,巩固内部经济联系,提高经济效益。执行内部审计的审计机构也是作为民营企业的一个职能部门,不受外部因素的干扰。同时,审计机构与企业的其他职能部门相互独立,以保证内部审计客观、公正、可信。
(4)民营企业内部审计范围的广泛性。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既包括传统的内部财务审计,又包括现代的经济效益审计;既可进行事后审计,又可进行事前审计;其审计工作既可是防护性的,又可是建设性的。总之,基于企业内部经济监督和经营管理的需要,内部审计可延伸至企业所能控制和影响的所有方面。
(5)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具有针对性和及时性。企业内部审计机构是企业内的一个部门,可以针对企业内随时出现的情况和问题进行审计,及时了解情况,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从而促使企业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实现企业整体目标。
二、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主要内容
民营企业作为我国现代企业组织的一种形式,已逐渐成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经济组成部分,规范它们的经营行为显得尤其重要。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利用自身的优势,根据企业的需要,适时确定其审计的内容,以便为企业管理当局提供有效的服务。
1、经营审计
经营审计是现代内部审计的一个新领域,它是以被审计单位业务经营活动为具体的审计对象,评价生产力的`各要素的利用程度,以挖掘潜力,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审计,是构成经济效益审计的一个重要方面。
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上对企业的环境保护、产品质量保证等提出了强烈的要求,推动了以环保标准和质量论证体系标准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效益审计的实施。经营审计的发展深化了内部审计的内容。
2、管理审计
管理审计是以改善企业的管理素质和提高管理水平为目的,审查被审计单位在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决策等管理职能上的表现,促进被审计单位提高管理水平,促使生产力要素的更好配合,以提高经济效益的审计。提高经济效益的手段和方法,大体可分为两大途径:一是向生产力各要素要效益,二是向管理要效益。当代审计的目标不再是局限于查错防弊和为社会提供公证,而是向管理领域有所深入和发展,这也是管理审计的目标,它要求内部审计人员从检查和评价的角度来熟悉和掌握一般管理职能和管理原则,一旦确定有问题,应该从管理的高度而不是从具体业务处理的低层次来提出改进管理过程的建议和措施,从根本上清除因管理缺陷而导致一系列的类似的具体问题,达到治标、治本的目的。
3、经济责任审计
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对承担经济责任的责任人,对其履行责任期间的经营业绩进行评价的一种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在西方企业中是一项重要的内部审计内容。它主要围绕企业设置的成本、费用中心、收入中心、利润中心、投资中心,评价各责任人在一定时期的各项经营业绩。在我国,最早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是国有企业,对承包经营者、
厂长、经理等在任职期限内的经济活动成果,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状况,企业对国家经济政策和财经法规的执行情况,进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不断完善,经济责任审计不仅可在国有企业推行,还可在民营企业推行。
4、经济合同审计
经济合同审计是指对经济合同的签订和执行的合规性、效益性及风险性进行检查和评价的一种审计,其目的是为了保证合同条款的合规和合同的有效执行。经济合同审计是事前审计的一个重要内容,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对合同的审查对合同的内容、可行性进行全面评价,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具体在审计时应注意:审查和评价经济合同的内容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合同条款是否完整和正确;参与签订合同的当事人有无签约资格;合同对方有无履行诚意和经济担保;合同的履行是否正常;违约责任的处理是否符合规定等等。
5、绩效评价
绩效评价是绩效审计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涉及审查和评价经济活动的效率性、效果性和经济性。效率性(Efficiency)指用一定的资源是否取得更大成果,或使用较少的资源是否达到一定的成果;效果性(Effectiveness)指是否实现预定目标和达到预期效果;经济性(Economy)指投入的各项经济资源的利用是否节约,是否合理。绩效评价是企业内部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建立一代企业的绩效评价体系,通过对企业经济效益的评价,分析经济效益高低的原因,指出其薄弱环节,提出改进措施和奋斗的方向,对企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也是企业内部审计的一项重要内容。
6、资产重组审计
资产重组审计是适应我国企业的资产重组活动而产生的,已成为当前内部审计的一项重要的工作。资产重组审计是一项政策性和操作性都非常强的工作,要求审计人员参与资产重组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在资产重组前,对被收购兼并企业的情况进行深入了解,摸清资产价值、资产质量、经营管理和盈亏情况,并对其市场现状与潜力进行可行性分析,给重组决策方案提供有力的数据。在资产重组过程中,应配合社会中介机构组织参与资产评估,正确评价企业的资产现状和价值,尤其是要做好产权界定和产权变动审计。具体来说,应针对资产重组的不同类型确定审计重点。在资产重组以后,应针对产权变动后账务处理的合规性、合法性进行审计,维护企业的正当权益。
事业单位经济管理论文3
在目前而言,我国的经济增速有所下降,处于经济结构转型的阵痛期,新颁布的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规则也都在不断地完善中。针对以前的财务规则中的相关规定主要是按照预算法的相关要去来进行相应的制定,这些问题在新的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办法中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展开探讨。
一、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单位领导对于财务规则缺乏足够的重视
目前的调查情况而言,财务工作中确实存在着一些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仅仅是最后的表征,背后深层次的原因还是事业单位的领导本身对于财务规则相关的重要性缺乏必要的认识,只有正确的认识了这个工作本身才能够更好地做好相关的工作。在现在而言,大部分的事业单位财务人员都仅仅是扮演者一个企业资金流动的记录者的角色,甚至很多人连这个角色都扮演不好,这样的工作现状也就不能够很好地发挥财务管理的重要作用出来,并不能够参与到事业单位的日常决策中去,财务管理的效用被大大地减弱了。
(二)会计基础工作较为薄弱
会计工作基本上是一些基础而重复的工作,这些工作虽然繁复但是在很大的程度上也会影响到财务工作管理中有效性的问题,因为任何复杂的工作也都是由一些很微小的工作组合起来的,在调查中发现有不少的财务专业人员的素质很差,财务素养很低下,职业道德水平也不够,无法很好地承担起自己的本职工作。而且在不少的事业单位的岗位中存在着兼职岗位的事实,也是为了最大的节约成本的需要,所以在公司的出纳、记账还有档案的保管方面也都出现了多个岗位一个人的局面。在实际中存在着不少的财务管理中会计名目不规范、业务的处理不及时、原始凭证的使用不规范等情况,这些细节上的处理不给力最终也就使得整体的财务工作做得并不到位,最终不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
(三)财务的管理方法有待提高
财务的工作不仅仅是账目的记录而已,更多的可以通过对于企业资金的流动而为企业的发展来出谋划策。目前而言行政事业单位中存在着资金不足以及资金利用效率不高双重问题。由于事业单位的资金在很大的程度上都是来自于国家的拨款,在这方面资金的使用不规范的话,就有可能使得国有资产流失的现象很严重了就。调查显示不少的事业单位在使用单位资金的环节中,对于资金的使用随意性很大,这样一来也就使得资金的使用效率不够高,并且在资产的采购环节也都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这样的情况在我国的事业单位中广泛的存在着。
二、完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建议
(一)积极地提高对于财务工作的重视程度
在新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出台之后,行政事业单位的有关负责人需要适当的来树立新的财务规则,自身也要加强对于财经法律法规的学习。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规则需要进行新的改变,向着合理、科学的方向改进,严重的`杜绝领导决策的随意性情况的发生。我们在这个过程中要做好相关工作岗位的权责划分,以此来为相关的负责人进行相应的培训工作,进而更好的对事业单位的机构设置进行安排。财务工作要告别以往的记账式工作理念,要正常的走向管理化的方向上去,如此这般才能够最大的发挥出财务审计与管理工作对于单位经营指导的作用出来,也可以更好的为单位来服务。
(二)积极地对财务管理工作进行规范
在新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下,行政事业单位的有关人员需要综合的来考虑各种可能性,配备好合理的财务会计人员,这些人员需要在专业上精通,在道德上经得住考验,对国家的有关法律和相应的会计制度都有着一定的熟悉。要想做好财务管理工作最关键的就是要正确的财务工作考核的相关规定,这样一来不仅仅是可以更好的让财务人员变得知法守法,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也可以在更好的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进一步的来加强相应的财务会计的核算水平,不仅仅是形成规范的会计电算化的规范制度,更进一步的来建立必要的约束机制。
(三)建立起科学的财务管理办法
新的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规则财政大的程度上也要求可以最大的保障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效率,进而来积极地做好在预算的监督执行等各个环节的相关工作,把以往的财务管理工作从简单的资金的记录中转移到对于资金进行主动地引流上面来。在新的财务制度下可以有意识地建立起新的绩效考核与评价的指标出来,以此来达到提高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效率的要求。相应的建立大的财务观念,帮助国有资产可以在同一个单位的不同部门之间进行流动,以便可以取得资源的最高效的利用,减少资源的浪费现象的发生。对于国有资产也要积极地进行监管,从而保证找到合理的用于核定国有资产的核算的管理办法来,使得国有资产不会流失。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财政事业单位中财务审计工作要想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就需要不断地对事业单位的财务审计工作进行必要的完善,以期可以找到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的有效路径,这已经在很大的程度上成为了事业单位的主要任务。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审计工作,以规范的则务工作行为来帮助企业建立正常的收支平衡,这些对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审计工作有着积极地意义,这也是保证其不断发展的必要保证,如此这般才能够更好的帮助事业单位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事业单位经济管理论文4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计算机已经逐步在我国部分事业单位得到广泛应用,会计电算化在实现了工资管理、往来账目等日常会计工作自动化的同时,不仅提高了财务工作的效率,降低了部分人为工作的不确定性,而且能够实现事业单位对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增强了对财务工作的监控能力。
因此,我国越来越多的行政事业单位开始展开会计电算化项目。然而,一个项目的顺利实施不仅仅要看到其所带来的效益,还应该在项目实施之初考虑项目可能产生的风险,并通过对项目风险的把控,保证项目的顺利开展。作为还未开展会计电算化的事业单位,应该在什么时候开展,在开展中需要遵从什么样的管理步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避免什么样的风险才能保证会计电算化项目的顺利实施则是财务管理人员所必须了解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
项目风险是在项目管理活动或事件中消极的、项目管理人员不希望的后果发生的潜在可能性。由于项目的一次性、创新性和独特性等特性,任何一个项目都是有风险。
目前,通用的项目风险管理系统模型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即风险规划、风险分析、风险应对和风险监控。
(一)风险规划
风险规划主要是对项目实施过程中风险管理工作的整体计划和安排,是后续工作的基础。
(二)风险分析
风险分析包括风险识别、风险估计和风险评价。即通过风险识别找出影响项目质量、进度、费用等目标顺利实现的主要风险,然后对风险发生的概率和产生的影响进行估算,最后对风险度进行评价、排序。通过风险分析可以确定项目的关键风险、主要风险,以便项目管理者能够集中精力和资金对项目的风险进行应对。
(三)风险应对
风险应对是指项目管理者采用多种措施和方法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减少风险发生后造成的损失。目前,传统的风险应对的措施和方法包括:风险回避、风险转移、风险自留等。
(四)风险监控
风险监控是通过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可能出现风险的监视,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包括重新规划、在此分析等。项目的风险管理不是一次性工作,通过风险监控将风险管理构成了闭环控制,更满足项目的实际实施环境。
以上四个部分中,风险的分析与应对是项目风险管理系统的核心。因此,本文就以风险分析与应对为基础对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项目的风险管理框架进行探讨。
二、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项目的风险管理框架
(一)会计电算化项目的风险分析
1、风险识别
找到风险是风险分析和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因此风险识别虽然多采用定性分析,但却尤为重要。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项目中的风险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种类:
会计电算化实施中制度不健全的风险。制度建设是任何工作正常开展的必要保证。如果内控制度薄弱,普通操作人员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就能对财务数据进行篡改,则必然会造成管理上的混乱,不仅使会计电算化不能得到高效、有序的使用,而且还可能导致作假舞弊等更大的潜在风险,给单位和个人造成巨大的损失。
会计电算化实施中软、硬件配置不当的风险。由于自主开发的成本过高,目前,很多事业单位各自从市场上购买会计软件并配置相应的硬件设备。这样,可能产生由于过分追求低成本,或项目组成员考虑问题不周全而购买了质量和后续服务都较弱的软、硬件产品,而造成很多重要财务功能无法实现,电算化目标无法达到等风险的发生;相反,如果忽视单位自身需求,而盲目追求软硬件产品的新、贵、全,则会导致购买的产品很多功能没有必要,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2、风险估计与评价
目前,传统的风险估计的方法包括:主观评分法、决策树法(Decision Tree Analysis)、层次分析法AHP (the Analytiwal Hierarchy Process)、模糊风险综合评价(Fuss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故障树分析法FTA(Fault Tree Analysis)和蒙托卡罗模拟法(Monte Carlo Simulation)等,事业单位可以根据自身的业务特点,对开展会计电算化项目的风险进行评估。
(二)会计电算化项目的风险应对
根据项目风险分析的结果,本文提出了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项目的风险应对措施。
健全会计电算化的各项制度。包括资料管理制度,强调专人专管,确保会计电算化项目的顺利开展;安全管理规范,确定不同使用人员的权限,避免财务数据的不正常浏览和篡改;
培训会计电算化的重要人才。包括本单位相关人员对会计电算化的认识的普及型培训;包括对电算化项目使用人员的专业化培训;通过培训提高人员电算化的意识、态度和实际操作技能。
合理配置会计电算化的软硬件环境。全面分析本单位的业务流程和发展的趋势,广泛调研省市内相关单位会计电算化使用情况,结合未来几年计算机及软件发展的可能,采取内部邀请招标的方式配置单位的会计电算化的软硬件环境。
三、总结
项目的风险管理是项目成功实施的重要保证。通过对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项目的风险管理框架的探析,能够为准备开展会计电算化的单位成功实施并完成项目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事业单位经济管理论文5
近年来,我们在对事业单位的审计实践中发现,一些事业单位应收账款数额大且长期挂账,形成呆账、滞账,最终造成国有资产的损失和浪费。因此,事业单位应把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作为财务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以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和增值。
一、事业单位应收账款呆滞损失形成的原因
1、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的管理缺乏足够的认识。财政部令第36号《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赋予事业单位对本单位国有资产实施具体日常管理的重任,要求其负责对本单位出借资产等进行保值增值。实际工作中,忽视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现象却普遍存在,尤为突出的是单位资金随意大量借出,且只管借出,不管收。
2、对应收帐款缺乏应有的风险意识。审计中我们常遇到这样一些单位,只要领导同意签了字,不管对方的信用状况如何,也不管是否合规,就可以将大量资金借出。而领导出于各种原因,或因上级打招呼,或因亲朋好友关系,或从利益出发等,只顾签字,财会人员只顾付款记账,其结果是长期挂在账上无人过问。某一仅有4人的事业单位1997年至1999年借出资金138万元,至今挂在“应收款”中无人问津。
3、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变动频繁,新官不理旧账。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负责人随着当地政府换届而不时地变动更换,有的调走了,有的甚至成了上级,导致新任不愿管在前任领导任职期内发生的债权债务,于是,一任交一任,其结果是活账变呆账,呆账变死账,一大笔空数字永久摆在账面上。某教育主管部门下设的一个二级单位,由前任转下来的应收账款竞达到上百万元,由于时间长了,许多债务人不知去向,即使现任领导想管也是难上加难。
4、事业单位财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财务管理缺位。我们在审计中发现,部分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不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更无从谈财务管理。这与单位领导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不够有关,有的单位将老弱病者安排到此岗位,有的则将关系户和领导干部家属安排担任此项工作,财务人员不具备相应的资格和技能,政策不熟,业务不懂。在这种状况下,少数单位应收账款长期不对账、不催收,出现账账不符、账实不符现象,财务管理混乱也就不足为奇了。
5、行政事业单位“一支笔审批”一把手说了算。我们曾向部分单位的人员了解成因,回答竞如出一辙,反正是一把手说了算,一把手说借给谁就借给谁,借出多少就多少,收或不收,何时收?也由一把手定夺,反正是国家的,不借出去或借出去收不回来都一个样。这里所指的一把手,有事业单位的,也有主管部门的。在这种认识状态下,国有资产岂能安全完整?
6、监督缺位,监督不力。按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审计部门是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但实际情况表明,有些主管部门不但没起到监督指导作用,反而把所属事业单位当成自己的“自留地”,随心所欲地发号施令,不少呆账死账因此而形成。财政部门和审计部门则因事业单位“小”、资金量少,受人力、时间所限,使不少事业单位成为被监督遗忘的角落。
二、对策为了规范和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对策:
1、事业单位应根据财政部令第36号《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制定本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具体办法,明确职责,责任到人,过错追究,同时自觉接受主管部门和同级财政部门的监督和指导。
2、增强风险意识,加强国有资产利用行为的风险控制。一是事业单位及其主管部门的领导应首先重视国有资产的管理工作,增强国有资产利用行为的风险意识;二是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在绷紧风险意识这根弦的同时,还要为单位领导当好管财理财的参谋。
3、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纳入党政领导和部门负责人政绩考核、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以增强主管部门和单位负责人管好用好国有资产的责任心。
4、提高财会人员的业务素质,增强有关财经法规、财务制度的约束力。
【事业单位经济管理论文】相关文章:
宏观经济管理论文11-03
经济管理毕业实习报告05-16
经济管理自查报告04-16
大学生经济管理报告02-23
经济管理软件实践心得11-29
应聘经济管理简历中的自我评价06-10
事业单位聘书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