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中国经济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中国经济2010年在全球经济缓慢复苏中保持了稳定增长的态势,增速相对较快,本文是有关于中国经济方面的论文例文的内容!
中国经济方面的论文例文【1】
浅析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对中国经济影响
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是我国在全球化背景下,为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提升国际政治、经济水平所采取的重要决策,实现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健康发展,将促进我国金融市场不断完善,促使我国经济与世界接轨,并更好的参与世界经济调整。
而与此同时,人民币汇率也是一柄双刃剑,如果不加以合理控制,不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将使政府、企业、人民面对遭受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所带来的一系列风险的影响。
然而人民币汇率市场化进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真正发挥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的优势,规避其中蕴含的风险,需要政府、企业、银行业做出积极的努力和大胆的尝试。
而在此之前,充分认识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的内涵与具体影响,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一、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的内涵
所谓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指的是人民币与外汇的兑换比率,由外汇市场上外汇(或人民币)的供给和需求关系决定。
倘若外汇的供给小于对外汇的需求,那么外汇汇率上浮,人民币汇率下浮;相反,则外汇汇率下浮,人民币汇率上浮。
汇率的市场化通常与货币的自由兑换、经济一体化、货币的国际化密切相关。
这四者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在“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汇率的市场化”成为中国这般大国长远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实现“汇率市场化”的基础上便可为“货币的自由兑换”与“国际化”的实现创造重要的条件。
2016年人民币汇市开局动荡,从1月6日开始,人民银行突然下调CNY兑美元的中间价,推动空头在离岸市场上做空人民币。
做空势力来势凶猛,CNH与CNY兑美元的价差在6号创下了1600点以上的历史纪录,形成巨大的套利空间。
人民银行采取相应措施,令CNY与CNH兑美元即期汇率升值、回稳。
1月11号、12号,CNH兑美元即期汇率较1月7日低点累计大涨2000BP。
而从以往的从大国货币崛起的历程看,无一不是走过了一条由“逐渐升值-双向波动-基本稳定”的发展路径。
在经历了这场“双向波动”后,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且日趋平稳。
二、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即有利也有弊,充分认识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对我国经济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对于发挥人民币市场化的积极作用和规避人民币市场化带来的风险有着重要的意义。
1.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的积极影响
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提升金融风险防范能力
按照蒙代尔的“不可能三角”理论,资本自由流动、汇率稳定和独立的货币政策,三个之中只能同时实现两个。
而当前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在国际政治格局和经济发展中均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且就目前我国发展势头来看,要放弃这两方面的主动权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可行的,因此放弃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是不现实的。
而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全面到来和我国加入WTO,国际资本流入我国和我国资本投入其他国家已经成为必然趋势,而要凭借政府的力量干预和限制资本的流动情况的可行性是极低的,因此资本自由流动是必然成立的,由此可见,在“不可能三角”中汇率的稳定是不可实现的。
而换个角度来看,在享由独立的货币政策的基础上,资本的自由流动必将带来一定的金融风险,而相对灵活的汇率政策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消金融风险,提升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性。
(2)适应国际经济一体化趋势
国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关税税率不断降低、贸易自由化政策全面实施,这对我国一直以来受保护的劳动力市场和国有工业造成了巨大的打击,而与此同时,我国资本账户逐步开放。
在此背景下,实施人民币汇率市场化,能够使人民币汇率得到灵活调整,减轻来自贸易与资本账户自由带来的双重压力。
(3)促进我国参与对世界经济调整过程
我国被列为发展中大国和全球最活跃的经济主体之一,是世界经济调整过程的重要参与者,假如我国在汇率领域态度淡然,对世界各国汇率的变化和汇率市场的发展不管不顾,就势必会导致国际贸易伙伴的不满,进而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受阻。
而采取能够适应世界经济调整趋势的灵活、科学的汇率制度,则有利于我国参与世界经济调整,并优化国际贸易伙伴对我国的态度,进而带来理想的经济利益乃至政治利益,而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恰好符合这一需求,对促进我国在世界经济、政治领域地位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作用。
2.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的负面影响
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利有弊,其中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影响金融市场稳定性
但从金融领域来看,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变化对我国金融市场乃至我国宏观经济都可能带来巨大的冲击。
首先,短时间内实行浮动汇率制的效应可以导致人民币的升值,而这一方面会直接或间接地降低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另一方面还会使我国的商业银行面临许多不可控制的复杂的风险。
总的来说,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增加了国家稳定金融市场的难度,进而导致金融市场稳定性下降,金融市场发育受阻。
(2)增大外向型企业经营风险
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对外向型企业带来复杂的经营风险。
2015年,我国的出口总额高达24.59万亿美元,仍是世界第一出口大国。
而当人民币升值而其他货币不变时,我国作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在外贸出口中所花费的成本将不断增加,相应的,从外贸出口中获得的利润也将不断降低。
进而使得外向型企业由其是出口企业的盈利能力降低,抗风险能力变弱,难以满足经营与发展需要。
(3)增加外汇资产管控难度
人民币汇率市场化背景下,当外汇资本流入速度减缓时,我国的外汇储备量就会缩水,这就使我国外汇资产管理与控制的难度增加,并伴随许多的风险。
我国外汇指定银行拥有庞大的外汇资产,大部分来自于国外的直接投资及来源于我国巨大的贸易出口额。
人民币汇率市场化背景下,人民币弹性增强,波动幅度可能性变大,外汇流入资本受到约束,外汇资本储备量就会缩水,由此所产生的汇率风险有可能给外汇指定银行带去隔日亏空的风险。
此外,人民币弹性增强也会使国际短期资本风险增强,容易引发国际短期资本肆意外流,变相推高国内资产的升值。
人民币弹性增强还可能导致人民币进一步升值的趋势,对作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的中国造成较为沉重的打击,尤其是使出口企业的经营成本进一步加大,抗风险能力与市场竞争力进一步被削弱。
三、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应对措施
为了充分发挥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的积极作用,规避人民币市场化带来的一系列风险,政府、外向型企业与银行业分别应采取以下措施:
1.政府部门积极发挥辅助作用
政府部门要建立完善的人民币汇率市场监测机制,对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发展情况进行监测,在实现人民汇率浮动由市场供求决定之余,全面、及时地掌握人民币汇率波动趋势与幅度。
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人民币升值,而是建立新的汇率定价制度,让市场供求决定汇率浮动。
新制度的建立是一个困难重重的过程,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协调与辅助,对此,专业人员应对目前人民币汇率浮动趋势以及市场环境进行分析、评估,综合相关的数据预测未来动向,从而建立一个健全的人民币汇率风险观测机制。
事实说明,这种风险观测机制在汇率风险控制方面的效果十分明显,它一方面能避免人为因素的影响,另一方能有效的预防和控制风险。
2.提升外向型企业抗风险能力
具体来说外向型企业提高抵抗风险能力有三方面:(1)建立健全的风险防范预警机制,全面的评估、分析潜在的风险,做好防范措施,将可能出现的风险扼杀在摇篮之中,将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或者市场因素对企业的造成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对于已存在的风险,要通过健全的防范预警机制来控制,从而尽可能降低损失。
(2)优化企业产业机构,实现产品升级和企业转型,不断创新新技术、新产品,建立先进的管理制度,引进高素质综合性人才,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促进企业长足发展。
除此之外,企业还可以通过采用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功能锁定汇率,从而在汇率出现波动时,降低损失。
(3)企业领导要时时关注汇率动态,掌握汇率波动趋势,做好应对措施。
3.完善外汇储备机制
外汇局要提高对人民币汇率趋势的重视,积极收集各方面的信息和数据,加强研究,关注国际金融货币走势,提高自身的判断能力。
完善外汇储备机制,将外汇储备风险降到最低,保证国内资本的有效运作,防止国际资本家在国内市场的恶性操控,避免金融风险,实现国内利益最大化。
除此之外,国家外汇储备通常是指国家财政出资购买和管理的外汇资产,然而在我国,是指央行以人民币购买的,并由央行统一存储、支配和管理的外汇。
严格来说,由央行购买、存储并管理外汇,本质上应该是一种货币发行储备物,是流通中货币的抵押物或信托网担保物。
它的买卖主要目的是控制货币供应量,平抑货币币值,防止发生超过预期的巨大波动,这种情形下外汇储备并不符合其本质,不但使现有的外汇储备机制下掩盖的风险难以被察觉,也不利于人民币汇率真正实现市场化发展,因此,今后应力争使国家外汇储备回归其本质。
四、结论
综上所述,当前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趋势已不可逆转,虽然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是一柄双刃剑,有利有弊,但总的来说,人民币市场化汇率改革的好处远远大于弊端,积极采取合理的改革与保障措施,推进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健康发展是大势所趋。
对此,政府应充分发挥自身宏观调控作用,不断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管理机制;外向型企业应积极提升自身抗风险能力;银行业应密切关注汇率市场走势并积极完善外汇储备机制。
进而实现对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带来的一系列风险进行合理防空,促进国家金融市场秩序,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中国经济方面的论文例文【2】
谈石油能源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石油被誉为现代工业血液,不仅对国家意义重大,而且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因此,石油被广泛运用于交通运输、石化等各行各业,被称为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的“黑色黄金”。
它的流动改变着世界政治经济的格局,只要没有一种新的燃料能取代石油,国际间石油的争夺就不会停止。
一、中国石油分布状况及油量储存现状
石油又称原油,它的分布从总体上看来极端不平衡:从东西半球来看,约3/4的石油资源集中于东半球,西半球占1/4;从南北半球看,石油资源主要集中于北半球;从纬度分布看,主要集中在北纬20°~40°和50°~70°两个纬度带内。
中国石油资源集中分布在渤海湾、松辽、塔里木、鄂尔多斯、准噶尔、珠江口、柴达木和东海陆架八大盆地,其可采资源量17.2亿吨,占全国的81.13%;主要的产油区有大庆油田、胜利油田、长庆油田、辽河油田、克拉玛依油田、四川油田、华北油田等等。
根据新一轮的全国油气资源评价,中国石油可采资源总量为150亿~200亿吨。
其中2020年以前可供勘探利用的资源总量为150亿吨,2020—2050年随着技术进步和领域拓展,可供勘探利用的资源总量有望再增加50亿吨,达200亿吨,石油资源总量列世界第六位,亚洲第一位。
二、中国从国外进口石油渠道
尽管中国油气资源比较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偏低。
中国石油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水平73吨的1/6~1/5。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石油的需求量也逐渐增多,中国石油资源开发和生产已不能满足经济增长对石油的需求,中国自1993年起成为石油净进口国。
截至2009年,中国已成为继美国和日本之后的第三大石油进口国。
而2010年进口的原油数量比2009年增加了17.5%,达到了创纪录的479万桶的日进口量。
石油带来的效益是有目共睹的,也是当今世界各国发展不可缺少的一种能源,为此,中国涉及石油经营的企业积极投资海外业务,在中东市场,中石油主要投资伊朗和伊拉克。
在中亚,中石油除了投资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以外,还正在投资俄罗斯的上游业务和管线建设。
除了中石油、中海油和中石化积极投资海外业务以外,中化集团、国家外汇管理局也开始收购海外资产。
在2009年,中国先后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巴西、厄瓜多尔等国签署“贷款换石油”等重大能源合作项目,涉及金额超过400亿美元。
三、石油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石油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巨大的
能源是国民经济的命脉。
在当代,石油能源消费占世界各国全部能源消费中的比例达到40%以上,而中国的石油消费已占能源消费的25.2%。
中国如果减少了或失去了石油供应,会给人们的经济社会生活和国家的政治、军事活动带来很大冲击而造成巨大混乱和动荡。
石油产品在陆地、海上和空中交通方面以及在各种工厂的生产过程中,都是重要的动力燃料。
在现代国防方面,新型武器、导弹和火箭所用的燃料都是从石油中提炼出来的。
另外,从石油中可提取几百种有用物质,其经济价值远远超过作为燃料燃烧的经济意义。
它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可以制成发展石油化工所需的绝大部分基础原料。
可以说石油的动荡对于国民经济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目前,中国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制造业快速发展使得对石油等能源消费急剧增加。
由于中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得到实质性转变,高耗能产业比重过高,单位能耗的GDP产值过低;并且中国尚未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石油市场体系,定价机制僵硬,市场反应缓慢。
毫无疑问,近年来国际油价不断飙升对中国经济运行和论文联盟http://Www.LWlm.CoM居民生活带来不小的负面影响,不仅增加外汇支出、加大企业成本、增加居民消费支出,而且还会加剧通胀压力。
(二)与石油关联产业众多
因为石油产业以及与石油产业直接相关联的上游产业和下游产业,涵盖了社会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许许多多产业部门、行业和企业,他们加在一起,在整个国民经济构成中占很大比重。
如果减少或失去了石油供应,就会受到严重冲击甚至造成极大的混乱和动荡,从而给国民经济带来严重损失。
石油与国家经济安全的关系是复杂和多方面的。
既对主要产油国经济安全有影响,也对主要消费国经济安全有影响。
从产业组织的角度而言,石油产业是指勘探、开发、储运.、炼制加工和销售石油及其石油产品的企业集合。
它包括石油开采业、石油加工业及石油化工业。
石油产业就是以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发为上游,以它们的储运、炼制、化工、销售为下游的一条石油长河。
在国民经济的社会发展中影响极广,发挥着重要作用。
石油产业链绵长,各个环节相互依赖、联系,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整个产业链的发展。
所以要保证各环节有序进行,保障产业链的健康发展。
(三)石油对中国经济影响多元化
石油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石油的价格经常伴随其供应的短缺或过剩发生大幅度的波动。
石油价格的暴涨或暴跌,都是经济的不稳定因素,会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发展,国际油价上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表现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个方面。
直接影响表现为:一是外汇支出增加、加大外汇平衡压力。
2010年,由于国内经济较快复苏以及汽车销量大增,中国石油消费量增幅较大。
前十个月中国成品油表观消费量累计达到1.9亿吨左右,同比增长10.6%;进口原油1.98亿吨,同比增长20%。
国际原油价格上涨将直接导致中国全年购买石油外汇支出增加,给中国贸易平衡带来较大压力。
二是加大企业成本,压缩利润空间。
随着石油价格上涨,必然引起与石油相关产品的价格上涨,造成中国企业成本提高,直接给交通运输、冶金、渔业、轻工、石化、农业等相关产业带来程度不同的影响。
三是增加居民消费支出。
个人消费者将直接成为高油价的承受者,由于国际油价不断上涨,中国多次上调成品油价格,明显增加了部分消费者在这方面的支出,并导致部分消费紧缩或消费转移行为的产生。
四是加剧潜在通货膨胀压力。
国际油价持续上涨,将抬升国内能源价格,并使以石油为能源或原材料的相关行业的价格上扬,形成新的涨价因素。
中国多次上调成品油的价格,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潜在通货膨胀压力。
间接影响主要表现为产品出口面临着下降的潜在危险:一是以石油为主要燃料、原料的产品,因生产成本上升导致产品竞争力下降,从而使出口面临下降的潜在危险。
二是出口对象国因油价上涨使国际收支出现困难,进而降低其进口能力。
另外,石油作为一种商品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价格的波动不仅影响企业的运营和盈利,也会增加中国经济走向的变数,加大中国宏观调控的困难。
同时还会恶化中国外部经济环境。
四、中国应采取的石油能源策略
(一)有效的保护本国石油能源、合理利用海外资源
中国是能源生产大国,同时能源消费量也是巨大的。
为了提高中国油气供应的保障程度,建立健全的石油安全体系势在必行。
要在继续保持国内石油产量稳定增长、天然气快速发展的同时,大力开发利用海外油气资源,建立经济、稳定的油气供应渠道和石油安全保障体系,满足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利用海外油气资源支撑本国经济发展,是多数石油消费国的共同做法,也是保障中国油气安全供应的必然选择。
利用海外油气资源一般是通过发展石油贸易和积极参与海外石油开发两种途径实现的。
由于海外石油开发与贸易竞争激烈,加之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的时间不长,经验不丰富,因此,要提高中国石油企业进军海外石油市场的成功率,需要政府和企业双方积极创造条件。
对于中国政府来说,应为石油企业跨国经营提供外交、法律、制度和政策层面的支持,甚至通过发展军事力量,强化海权意识,为中国海外石油竞争和中国石油运输安全提供最后的保证手段。
中国石油企业必须充分研究其跨国经营的国际环境,实施科学的发展战略,按国际市场规则和惯例参与国际竞争,制定符合中国国情和自身条件的具体策略。
(二)合理利用资源促进中国经济发展
要坚持把节约放在首位,努力提高石油利用效率。
中国石油利用效率低,这种高能耗、高投入、高资本积累带动经济增长和工业化的方式必须转变。
石油是中国供需矛盾最突出的紧缺资源,必须在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把节约放在首位,采取有效措施,努力降低消耗,提高利用效率。
加强国内石油的勘探和开发,使国内基础供应得以保障。
要加大勘探投入,增加储量,夯实发展的资源基础,特别是依靠技术进步提高采收率非常重要。
政府企业应坚持“加快西部、深化东部、发展海域、探索新区”的方针,加大勘探力度,努力寻找新资源,利用先进技术,更好的获得石油资源。
同时也要积极开发利用新能源,增加新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改变中国能源消耗结构,逐步降低国际经济对石油的依赖程度。
(三)石油安全战略
建立和加强战略石油储备。
战略石油储备是政府应付大规模战争和进口来源供应中断等突发事件的应急石油库存,关系到能源安全和战略地位,是能源消费国应对石油危机的重要手段,所以要把建立石油战略储备作为保障石油供应安全的首要战略。
还要建立石油价格机制和石油风险采购机制,防范石油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
积极开发替代能源,建立专门研究机构培养专门人才。
【中国经济管理毕业论文】相关文章:
经济管理毕业论文10-01
函授经济管理毕业论文10-01
经济管理硕士毕业论文10-08
经济管理毕业论文提纲10-08
经济管理硕士毕业论文精选10-08
经济管理毕业论文300010-08
经济管理系毕业论文10-08
专科经济管理毕业论文10-01
农林经济管理毕业论文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