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毕业论文经济
2018年的应届毕业生们,你们的毕业论文准备好了吗?以下是关于2018年毕业论文经济,欢迎阅读!
2018年毕业论文经济【1】
我国旅游季节性的区域差异与开发策略研究
第一章绪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高品质的旅游休闲产品要求更高,这就对旅游资源和产品的更加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提出了更高要求。
人们休闲活动和休闲消费的常态化需要旅游业提供更加丰富和更加科学合理的旅游产品和休闲产品,由于假期安排制度性的矛盾及旅游产品结构性的矛盾,
休闲度假的刚性需求难满足,导致需求外溢,送些都给景区的粗放运营方式和管理者的短视行为造成了不小的挑战。
随着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的基本结束,对旅游业如何更好地调整满足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集中式的旅游消费除了与短期内集中的假期制度相关外,还受制于当前的居民消费阶段和消费水平。
伴随收入增长和收入差距的拉开,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消费方式逐渐成为主流,低层次的旅游消费需求将不断演进,填补高层次的旅游消费需求。
其次,人们的旅游消费行为也渐趋理性,错峰出游、反季旅游、选择冷点区域和淡季出游的旅游消费行为目前正受到旅游者的青睐。
第二章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第一节旅游季节性的基础研究
就现有研充来看,学界主要从旅游客流、消费支出、景区运营等维度对旅游季节性涵义、产生原因以及应对策略进行实证分析,
认为旅游季节性是在节气更替变化基础上叠加节假日制度、货币收入、社会文化等因素复合而成的规律性波动,这一变化规律又在旅游产业的不同环节得以体现,对旅游产业的运行产生影响。
例如,资源禀赋、游客属性和企业运营等相关主体的季节性,但最终又归结为需求的季节性表现所产生的系列衍生效应。
就我们实现旅游业内涵式增长的目标来说,旅游产业的季节性表现和波动规律是我们研究的重点。
简单说来,旅游季节性是由旅游资源特性决定的和一系列社会经济因素影响的,表现为游客的时间集中性的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企业游客接待量不均衡性。
2
第二节旅游季节性的应用研究综述
国内外研究发现,旅游季节性的成因表现出从经济变量向非经济变量转变的趋势,节假日制度、空间区位、文化差异、交通条件、文化水平等指标对旅游季节性波动的影响显著1。
冯学钢,黄和平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8种出游动机细分市场的变量弹性进行了面板回归分析后,得出各影响因素变量的敏感程度也不尽相同,
进而在聚类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更具针对性的、符合各省市自治区客源市场自身季节性开发模式和技术路径,为全国范围的客源市场季节性潜力开发提供实施路径和依据1。
而对于出游市场来说,国内外学者应用时间序列计量模型、灰度关联分析以及PanelData模型等对出游决策的成因、测度及其影响进行了系统深入分析发现,
年龄结构、休假制度、文化差异、地理区位、地区发展水平、通条件以及出游意识和文化水平等指标对出游行为具有显著影响1。
吴耀宇测算了1996-2008年江苏入境客流月份数量,并以此156个月度数据检验了入境客流的季节性表现,进而从空间维度对13个省辖市的季节性波动强度进行T比较分析(吴耀宇,2010)1;
卢松对西递-宏村的旅游流时间分布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揭示了其"三峰王谷"的波动形态,验证了相邻景区的联动效应等非常规因素在季节性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余向洋2013)?3。
第三章旅游季节性研究的理论基础及分析框架........46
第一节旅游季节性的概念体系....46
第二节旅游季节性的空间效应分析....59
第三节旅游季节性的区域均衡分析....71
第四章我国游客淡季出游动机与限制的实证分析....93
第一节我国游客淡季出游动机与限制的类型....93
第二节游客淡季出游的内在驱动机制....102
第五章我国省际客源地出游市场的季节性实证研究....108
第一节空间计量模型的实证方法....108
第二节省际客源地出游市场的季节性检验与估计....112
第三节省际出游市场季节性的时空差异....119
第七章旅游季节性开发策略研究
第一节旅游季节性平衡的应对策略体系构建
对于客源地、游客个体属性以及目的地来说,兰者在季节性波动成因、季节性表现、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都具有显著差异,并且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应对策略和季节性开发模式也区别明盈,
首先,从旅游客源地需求视角,要通过旅游教育和意识培育来提升游客对旅游活动的认知,促使其淡季出游意识的提高和出游习惯的转变,树立淡季出游观念从而破解季节性非均衡瓶颈;
其次,从目的地视角,尽管旅游地的自动禀赋无法改变,但可转变思维方式,对具有地域特征的环境、气候等特色旅游要素进行产品设计和市场开发提升淡季目的地的吸引力,
例如,东北地区冬季虽寒冷,仅从气候舒适度考虑难以形成旅游市场,但其极具特色的冰雪旅游、温泉却需求胚盛;实际上,旅游产业既具有传统行业的属性,出有其自身特点,
例如,旅游产业的资源禀賦具有明显的公共属性,并且旅游业的发展需耍国民经济众多耍素的整合和协同发展,故而在旅游业的季节性应对过程中,政府的角色不可替代,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二节基于产品结构与营销组合的应对策略
季节性的剧烈波动对包括资源开发与保护、区域发展、社区环境以及游客自身等诸多方面都会产生负面影响,也大大增加了目的地管理、企业运营的管理难度,对旅游业发展乃至国民经济增长都会产生重大消极作用。
较为合理的旅游流应该是在时空平稳而持续性的分布,或至少应该具有可控的时空规律性。
现有的季节性的对策大多从多样性的视角对旅游季节性进行平衡。
但这一策略受到了学界和业界的质疑,认为多样性策略并不能缓解旺季的过度需求,虽然可以激发游客的出游热情,但不能保证这一出游需求被控制在淡季的时间范围内。
根据现有研究成果,目前学界普遍认同的季节性平抑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八章研究结论与展望
如前文所述,旅游季节性是一个没有国界、没有地域限制的,对任何一个景区都会产生影响的旅游业的固有属性,因此,对其进行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具有实际意义。
实际上,任何一个景区的承载力是客观而刚性的约束,旅游客流又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变量,因此,要想客流规模刚好等于承载力,
从而杜绝旺季和淡季带来的负面效应是相当函难的,可以说,旅游季节性失衡是常态,而季节性均衡是短暂而难以持续的,彻底的解决季节性波动,实现绝对的平衡是不可能的。
因此,我们可以给季节性波动一个合理的波动范围,使得季节性既在旅游业可承受的范围之内,同时也能利用季节性完成旅游业的弹性调整与自我修复,从而实现对旅游季节性的合理管控。
通过研究可以看出,
国内外学者对旅游季节性波动的探讨分为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
定性研究主要关注三个方面:第一,旅游季节性在不同客体上的表现,如客源地、目的地的季节性表现:
第二,旅游季节性产生的影响,如淡枉季所形成的供求失衡,一方面,在旅游枉季,接待能力不足、生态环境、资源承载力超负荷运转,造成服务质量下降、生态环境恶化、
投诉增多、满意度下滑等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在旅游淡季,资源闲置、企业入不敷出、劳动力外流、企业么间恶性价格竞争等现象同样对旅游产业造成严重冲击;
第?三,政府主管机构、旅游企业、游客针对旅游季节性所采取的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略)
2018年毕业论文经济【2】
美国中小企业集群发展问题研究
第 1 章 绪论
集群内部的链接机制在于每个企业都希望利用更小的成本去取长补短,挖掘彼此的比较优势。
而且,从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现状来看,集群内多以非公有制、规模有限且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为主。
它们大多处于产业链低端,无论在技术含量,还是劳动者素质层面,都趋近于手工作坊的特点。
即便浙江、广东以及长江三角洲等发达地区,中小企业集群仍以低附加值的传统行业为主,无论在产业所处发展周期,亦或产品竞争力层面,都处于初级阶段。
这对于人口红利锐减,人力资本价格激增时期的中国而言,弊端明显。
可以说,我国当前处于成熟阶段的中小企业集群总数少之又少,更多所谓集群的形成,往往单纯基于地缘优势。
同时,对于拉动集群增长的主要动力,也集中在劳动力与资本的大规模投入之上,技术进步对于集群发展的贡献度十分有限,这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企业集群发展模式的非可持续性。
第 2 章 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理论基础
2.1 专业化分工理论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罗默(Romer.P)和卢卡斯(Lucas.R)等一批经济学家,在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了重新的思考,掀起了“新增长理论”的研究风潮。
新增长理论对专业化分工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卢卡斯通过采用动态模型分析了劳动分工对经济增长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他认为,人力资本的积累得益于知识的积淀和技能的进步,而这一切都受益于专业化分工的发展。
人力资本的问题实质上是从经济组织的发展变化方面来研究其是如何促进经济的不断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技术进步并不是 Solow 模型证明的那样是外生的,而是取决于经济组织结构的演进。
Romer 的研究还得出了另外一个结果,即产品多样化只是从表象上证明了技术进步,而技术进步是实现经济内生增长的唯一源泉(Romer,p.,1987)。
Romer 等人采用知识驱动模型进一步分析了在专业化分工中导致的经济增长过程中,关于报酬递增与内生知识积累的问题。
Becker和 Murphy 在一篇文献中重点研究了分工和专业化的问题,并建立了一个模型用来分析分工和专业化的变化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2.2 外部规模经济理论
宋德勇教授(2001)对克鲁格曼的外部经济理论进行了这样的表述:根据克鲁格曼的观点,地理经济学的形成在于两种理论与运输成本的结合。
一种是新贸易理论中的不完全竞争与规模经济,另一种是区位理论,这两者与运输成本的融合正是克鲁格曼解释区域产业集中化以及区域中心与外围形成的核心。
克鲁格曼 1991 年的模型表明,运输成本的高低影响区位产业集中化的形成。
首先,当运输成本过高时,厂商出于成本的考虑会放弃将工厂设置在高成本的地区,这便阻碍了生产在某地的集中。
其次,当运输成本下降,厂商会想将工厂设置在与上下游及其他同业工厂较集中的地方来实现规模经济。
但是,如果运输成本持续下降的话,企业集中的动力将会下降,这样工厂是否靠近市场就没有多大影响,生产就会分散。
再次,如果运输成本保持在一定的数值及范围,在厂商和市场之间循环和正反馈,那就会导致制造业发展早并且发展良好的地区,会用自己相对的优势吸引更多的工业企业并且得到迅速发展。
那么,那些落后的,没有相对优势的地区就不会得到发展,这样二者之间的差距便会被拉大。
第 3 章 美国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现状........ 24
3.1 美国中小企业的界定 ............ 24
3.2 美国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 26
3.3 美国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现状........ 29
第 4 章 美国中小企业集群发展对竞争力的影响 ................ 47
4.1 影响中小企业竞争力的因素 ................. 47
4.2 中小企业集群竞争优势的形成机理 ................. 54
4.3 美国中小企业集群发展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 57
第 5 章 美国中小企业集群发展对融资能力的影响 ............. 74
5.1 中小企业融资理论 ......... 74
5.2 美国中小企业融资模式 .... 78
第 8 章 美国中小企业集群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8.1 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现状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态势明显,产业集群数量也呈现不断上升。
2012 年,全国 283 个地级市,共拥有大小近 160 余个企业集群,全国各类集群总数更是超过千余个。
表 8.1 为 2012 年我国各主要省市产业集群发展规模汇总表。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的统计,截至 2012 年,我国中小企业集群企业数量超过 90 万户,集群全部销售收入 6 万多亿元,利润接近 4225 亿元。
由此可见,产业集群效应不仅带动了集群内外的企业效益的增长,更促使我国整体经济实力和产品竞争力大幅提高。
从地域特征来看,我国重要的中小企业集群集中在东部发达的沿海城市,其中以珠三角地区、环渤海湾地区和浙江、温州最具代表性。
8.2 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特点
就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发展历史而言,企业集群的诞生可以划分为四类,即,依托技术资源优势形成的企业集群——如北京中关村产业集群;
依托外商投资优势形成的企业集群——珠三角洲产业集群;依托内生工商业传统优势自发形成的企业集群——温州产业集群;依托工业园区优势形成的企业集群——苏州工业园区产业集群。
这四种类型的企业集群,各自具有独特的发展优势。
在我国以内生工商业传统优势自发形成的企业集群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和江浙地区,便利的货运条件以及率先推行的市场化交易机制,使得当地中小企业数量急剧增长,成为地方经济的重要支撑力量。
通过市场这双―看不见的手,集群内部企业之间的交流互通,上下游产业间的协调联动,均自发完成,在适者生存的竞争浪潮中,企业集群无论在成长性亦或稳定性上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以广州莆田为例,截至 2009 年,该地便拥有大小规模不等的制鞋企业近两千五百家,从业人数超过三十万,总
产值高达四百亿元人民币。
第 9 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相关或支持产业的市场表现、企业所在地市场的需求规模、市场需求结构变化、市场需求品质、政府机构等是影响中小企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不同类型的生产要素对企业竞争优势的贡献有所不同,一般性生产要素能提供最基本的优势,但效果却不甚显著,专业型生产要素则能够提供更具决定性和持续性的竞争优势。
影响美国中小企业竞争力的因素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彼此作用、相互强化,作为一个整体共同决定了中小企业的竞争优势。
当中小企业形成产业集群后,从事相同或相关活动的中小企业在空间上高度集聚,可以借助集群内部的网络关系,有效地利用、协调和整合资源要素,产生一系列降低生产者成本的地方外部经济,从而获得成本优势。
市场需求是企业生存与展的根本动力,然而,中小企业自身实力较为薄弱,市场需求往往并不稳定,所占市场份额相对较小,难以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参考文献(略)
2018年毕业论文经济【3】
重庆某保税港区基础设施项目经济评价
第1章绪论
1.1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就在于适应本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形势,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遵从国家与行业规范,充分应用项目管理知识论证本项目的经济评价,得出项目是否可行的结论作为项目建设的依据。
通过本文的研究,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能够得出本项目经济方面是否可行的结论;
2、可以使项目决策者更清楚地看清本项目的建设目标和市场环境;
3、帮助项目管理人员充分了解项目涉及的主要影响因素及控制环节;
4、促进项目的顺利开展与项目目标的成功实现。
1.2项目评价的一般理论
对基础设施投资项目的评价必须基于一个更离、更宏观的视阔,否则就很难得到一个科学、准确的结论。
一个基础设施投资项目包括多个具体二级项目,通过对项目的二级项目进行评估,其结果包括是否可行的结论及二级项目之间存在差异,即使"可行"或"不可行"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异。
对于前者总体结论比较容易得出,而后者总体结论的得出并不容易,需要加以分析论证。
一个建设投资项目整体上的评估主要涉及经济效果和社会效果两个方面,其中经济效果评价包括具体项目的财务评价和国民经济评价。
(1)具有明确的评价目的
在进行具体综合评价时,第一步是要给出评估的理由,也就是弄明白评价的初衷和目标。
如果这一点都没有弄清楚,评价就成了无的放矢,没有准确的目标,也很难得出有意义的结果。
(2)全方位的综合评价
综合评价主要是都要从过个不同角度、不同层面,采用一系列指标对评价的目标项目进行系统分析。
这种全方位的评价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更具评价层面的不同分析相关的要素,确定具体评价标准和指标,用不同的指标来对应具体的评价层面;
其次是综合评价体系中所确定的评价指标要尽可能多的反映信息;;最后是多个指标之间要具有协同性。
第2章保税港区基础设施项目总介绍
2.1项目概况
2.1.1项目背景和概况
鉴于绪论所提,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空港综合配套区的配套设施己经越来越不能满足该保税区的日常生产、办公、学习及生活各方面的需求。
为了大力发展保税港区综合配套设施建设,根据建设单位的建设计划安排,拟启动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空港??综合配套区(北区)基础设施项目。
1、区位关系
规划范围位于渝北区空港工业园以北,规划范围现状主要依托国道210线实现对外交通联系,未来可通过规划建设中的空港大道、快速路五纵线、六横线实现对外交通联系。
2、地形地貌
本规划范围内整体地势北高南低,呈两槽三脊的丘陵特征。
最高点高程427.68,位于用地西南角,最低点高程262.28,位于用地东南角,相对高差约165米。
规划范围南部及山脊局部区域坡度较大。
本项目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空港综合配套区(北区)地块的开发建设、出让,可使保税港区获得一定的±地整治出让收入,大大缓解保税港区建设的资金压力,
加快保税港区的开发建设,更好的为重庆市的经济社会增长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2.2项目整体规划
2.2.1本项目规划的指导思想、原则和范围
11、规划指导思想
(1)整体性
按照《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及规划区所处地理位置和发展潜力,确定功能与规模定位,配置相应的设施与空间,同时注重于周边片区的联系,做到空港新城协调发展。
(2)结合自然
从保护和营造城市生态环境的高度,尊重自然环境,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合理分配城市空间,整合用地结构,
确定开发建设模式并组织绿地系统,逐渐将本规划区建设成为与自然生态环境共生、共荣的山水型现代化新区,实现社会和谐、经济島效,生态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要求。
(3)特色与创新
结合地域资源优势和地理条件,因地制宜,从整体上考虑城市建设风貌,结合山水城文化营造具有特色的现代城市。
(4)经营城市与可持续发展
与城市建设步骤相结合,建立在±地储备制度下有计划招标、成片出让、综合开发的经营城市新模式,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提供现代化的城市经营管理机制,有计划、有目的地控制±地市场供给,使城城市开发有序地滚动进行,为后继的发展留有一定的空间和动能。
第3章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33
3.1投资估算..............33
3.1.1编制依据..............33
3.1.2估算编制说明..........33
第4章经济效益评价.............39
4.1评价分析依据、原则和假设条件............39
4.1.1评价分析依据.............39
第5章社会效益评价............56
5.1社会影响分析.............56
5.2资源环境影响分析...............57
第5章社会效益评价
5.1社会影响分析
1、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空港综合配套区(北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建设是为重庆空港新城提供商业配套、居住配套服务,属于两江新区基础设施建设,
将为重庆空港新城的建设打下良好基础,为招商引资提供良好的条件,从而优化投资环境、吸引国内外投资,有利于重庆市的经济发展。
2、对所在地区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本项目在承担实现移民安置、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重任过程中,项目所在地现有的居民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将发生根本变化,本地居民将由原来的农业人口转型为城镇居民,
并同三峡移民共同生活和生产在自己曾经的家园,在未来基地的建设中,使自己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根本的改变和提高。
3、对所在地区居民就业的影响
项目的建设、运营将对当地居民产生正面和负面的影响。
第6章结论及建议
6.1建议
1、因工程投资较大,工程施工制约因素较多,建议政府主管部门及项目建设业主加强领导和管理,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2、在资金允许的条件下,力求将道路交通、综合整治、景观建设融为一体,成为一条美丽的城市风景线。
3、在工程设计、施工、监理、材料采购等各环节,严把质量关,为争创造优良工程。
4、建议主管部门尽快组织规划并协同相关单位进行研讨、协调,便加快下阶段研究工作的进展。
5、建议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可进行相关市政配套设施的建设,及搞好项目所在区域的城市景观。
6、建议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同步进行本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参考文献(略)
【毕业论文经济】相关文章:
经济的毕业论文10-08
经济毕业论文10-08
经济的专业毕业论文09-30
经济毕业论文模板09-30
经济模型毕业论文10-08
经济金融毕业论文10-01
经济毕业论文题目10-01
区域经济毕业论文10-11
浅谈本科经济的毕业论文10-08
硕士毕业论文发表经济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