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毕业论文

区域金融中心建设与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时间:2022-10-26 05:41:53 金融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区域金融中心建设与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文章运用金融中心理论、市场供需理论和教育理论,分析了我国建设区域金融中心带来的金融人才需求趋势的变化及高职金融专业教育面临的问题,提出在建设金融中心背景下,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完善教学课程体系,突出实践教学地位;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拓宽专业口径,夯实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改革考试方法,建立创新的评价体系。

区域金融中心建设与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摘要:金融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支柱产业,在当前我国实施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我国的金融生态和发展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如火如荼。区域中心建设的成败在于人才,这对培养应用性金融人才的高职提出了挑战。树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金融培养目标,创新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就显得非常必要。

  关键词:区域金融中心; 高职; 金融人才; 培养模式; 创新。

  一、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人才需求趋势分析。

  由于金融业具有高附加值、高贡献率和高成长性的特点。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金融有效配置资源、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功能日益显现,金融中心建设已成为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掌握定价主动权的重要战略。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已成为区域竞争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国内许多省市区都纷纷提出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战略构想,并把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列入本地的重要发展战略,以此促进产业升级、提升城市核心功能和竞争力。据不完全统计,截至 2012 年 6 月,我国提出要建立国际、国内、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城市有 32个( 不含非省会地级市) 。

  ( 一) 区域金融中心的主要功能定位及业态趋势。

  这些城市对区域金融中心的功能定位虽有所差异,但内容大同小异。归纳起来包括:

  一是大力发展金融总部经济,吸引金融机构在当地设立法人总部、地区总部和后台服务总部,集中开展金融决策、资金调度、授信管理、集团服务等业务,增强城市金融业的集聚力和辐射力。

  二是服务实体经济。发展风险投资、创业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等机构,建设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的综合性产权交易市场,推进以城市为中心的支付结算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期货经纪业务,引导企业积极利用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规避风险。发展特色金融机构,如村镇银行、专业贷款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

  三是加强财富管理。提高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信托公司、第三方理财公司的财富管理能力。

  根据区域金融中心的主要功能定位,可以得出将会给当地的金融业态和金融格局带来以下变化:

  金融总部增多。目前,金融企业总部集中的城市主要有北京、上海、深圳和广州。为了吸引金融总部的入住,很多城市出台了金融企业总部、区域总部购房、租房及高管人员的个人所得税补贴及奖励等多项政策。

  近几年新增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没有,城市商业银行总部变迁的可能性几乎更小,但是其异地扩张产生了大量的区域总部。保险业近几年新增的全国性总部数量较多,中东部地区基本上平均每个省份达到 2 家左右,随着保险监管思路的变化,未来新增数量会减少。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将会在现有基础上快速发展。金融后台服务中心是指与金融机构直接经营活动( 即前台) 相对分离,并为其提供服务和支撑的功能模块和业务部门,如支付中心、银行卡中心、呼叫中心、数据灾备中心、营销中心、保险出单中心和接案中心等。上世纪90 年代以来,国际金融业分工不断细化,后台业务外包规模逐渐扩大,呈现前、后台业务分离加快,以及后台业务分工细化的趋势,使得后台业务不断被独立出来,外包服务规模不断扩大。这一分离导致了前台和后台的异地化,后者在新的区域聚集为金融产业服务区。

  新型金融机构会大量涌现。为满足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三农”的资金需求,私募股权投资基金( PE) 和创业( 风险) 投资基金( VC) 、村镇银行、专业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融资性担保公司、汽车金融公司、汽车保险公司、消费金融公司。

  金融专业中介机构会迅速发展。顺应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后的金融需求,银行、保险、证券、期货、信托等金融机构之外,第三方理财机构会迅速增加,财富管理业务会快速发展。作为独立机构的第三方理财,不代表基金公司、银行或者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而是站在公正的立场上严格地按照客户的实际情况来帮客户分析自身财务状况和理财的需求,通过科学的方式在个人理财方案里配备各种金融工具,不经手客户的资金,投资决策由客户最终决定。在美国,第三方理财占据理财市场 70% 的份额,在香港,占 30% 的份额,而国内市场,第三方理财占据的份额只有 7%。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的第三方理财机构有几千家,并且有很多是刚刚起步,后续发展空间巨大。[1]。

  ( 二) 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带来的人才需求趋势。

  从以上趋势中可以看出,区域金融中心在金融后台服务中心、非银行性新型金融机构和第三方理财机构的建设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现实的可行性。其他的功能定位如交易功能、创新功能和综合服务功能由于政策因素、金融资源的不足等,要想获得长足进展短期内是不现实的。因此,区域金融中心建设所需求的岗位主要为应用性金融人才为主,主要有以下几类:

  高级经营管理人才: 思维敏捷、理论基础扎实、掌握金融理论前沿动态、具有金融创新意识和能力、具有把握全局并能迅速解决金融问题的“高级金融人才”; 掌握金融产品开发、定价、风险管理等核心金融技术,具备会计、法律、投资和信息技术等知识的复合型、专家型人才; 具有国际视野和丰富国际经验、通晓国际金融规则、能够进行跨文化沟通、可以独立开展国际金融活动的国际化金融人才。

  专业技术人员: 既精通金融业务又具备宏观视野的风险评估及预测专家,金融分析、国际会计、保险精算、保险核赔、资产评估、证券投资及经纪、财务总监等重点领域高级金融专业人才。

  金融营销人员: 拥有一定的客户资源和客户开发能力,具备敬业精神、进取精神与团队精神,熟练使用计算机常用办公软件及良好的英语应用能力的营销人员。

  后台操作人员: 具有金融及相关专业基础知识,熟练掌握金融企业各种业务类型操作流程及产品特征,具有良好职业操守,熟练使用计算机常用办公软件的操作人员; 掌握金融及相关专业基础知识,熟悉金融企业产品类型及基本操作技能,具备良好口头、书面表达能力的客服人员。[2]。

  二、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对金融专业毕业生职业素质的要求。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金融营销人员和后台服务人员是区域金融中心建设中需求量最大的岗位群体,也是我国高职金融专业毕业生就业的重要阵地,随着金融生态的变化,这些岗位已非传统意义的金融营销人员和服务人员,而是具有现代金融的理念、素质和实践能力的营销人员和服务人员。

  ( 一) 具有复合的金融知识结构。

  未来的 5 -10 年,中国财富管理将会多元化快速发展。目前我国财富市场总值为 16. 5 万亿美元,已位居全球第三,并以 25%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快速增长。根据福布斯私人财富分布模型测算,中国 11 个省份( 直辖市) 的高净值人群大致覆盖了全国高净值人口总数的 75%,成为财富管理机构竞逐的主战场,它们依次为广东、浙江、上海、北京、江苏、福建、辽宁、河北、四川、山东、湖南。财富安全、财富传承、子女教育、养老保障等财富管理目标越来越受到中高收入人士的青睐与关注。财富管理的专业化、多元化将成为中国财富管理的主流。因此,金融保险专业毕业生有适应财富管理这一潮流,仅有某一类别的金融专业知识是无法胜任的,必须具备综合的金融知识,能够适应金融混业经营的大趋势,综合运用银行、证券、保险等不同行业的金融知识满足顾客的综合金融需求。

  ( 二) 具有较强的营销能力。

  金融业不仅需要根据市场需求设计新型的金融产品或存量金融产品进行整合创新,而且要接触包括企业法人、机构企业、自然人在内的各式各样的客户,可以说金融业兼具产品管理和客户管理的双重职能。随着竞争的加剧,市场营销已成为金融业的经营管理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其重要性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应用型金融人才毕业后主要从事金融领域的各种业务工作,而且大都要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在建设金融中心的过程中,除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等大型金融机构的业务人员外,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特色金融机构和第三方理财等中介机构,需求量最大是客户经理等业务岗位。这些岗位不仅要有一定的经济理论基础,还要具有现代金融的基本业务知识,尤其是营销能力。

  ( 三) 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

  金融服务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是专门与资金财富打交道的行业,金融市场的安全与稳定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这就需要金融工作者具有高尚的道德素质。金融是建立在信用的基础上的。没有信用就不会有金融的发展。一个金融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与人文素养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其工作的水平和能力。高职金融保险专业的毕业生首位要学会做人,再学会做事,而且肯做、能做、并能做好,要能善于从顾客的需求出发而不是从产品出发来为顾客提供金融服务,善于把专业的金融知识、复杂的金融产品转化为普通群众能够理解的东西。

  ( 四) 有熟练的业务操作技能。

  区域金融中心建设会给所在城市带来大量的后台服务岗位,这些应用型岗位上岗就要能胜任工作,这就要求在校期间就要培养出有一定的业务素质、较强的动手能力、较好的上岗适应能力,毕业生毕业就都很快能够进行各项金融业务操作,熟知各项金融产品,熟悉、了解金融市场的总体情况,并能够根据金融市场的情况变化做出有利于客户的自身独立判断。熟练操作、熟知产品、熟悉市场,有一定的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与判断能力,对微观金融活动的洞察能力和实务操作能力是高技能人才的基本要求,也是适应各地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最重要的目标之一。

  三、我国高职金融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 一) 课程设置体系脱离市场需求。

  高职金融保险专业的课程设置大多是按照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模式,把系统的理论知识传授作为主要目标,注重宏观经济分析和专业理论知识,应用性、实务性、操作性的课程较少,尚未形成以微观金融、实用金融课程为主体的课程体系,导致学生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较弱。专业选修课的比重过小,实用性强、紧贴市场前沿的专业选修课程少之又少,无法有效构建具有丰富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的课程体系。我国金融业态在不断变化,尤其是各地在争相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环境下,需求量最大的是从事业务操作的应用技术人才和金融营销人才,目前的课程设置显然无法满足现实的需求。

  ( 二) 教学方式落后。

  理论教学多,实践教学少,导致教学效果与目标偏离,人才培养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证。我国高职金融保险专业教学大都以理论讲授为主,以灌输式为主,较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模拟教学等教学方法。

  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化、主动性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重视对知识点的应试型的简单记忆,缺少实验教学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环节。

  ( 三) 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金融保险专业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而言,在知识结构、梯队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上还不尽合理,对国内外的金融理论与实践认知不够,对金融学科的先进教学经验与学术动态、前沿发展等很难有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不能适应国际化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更重要的是,绝大多数教师缺乏行业的从业工作经验。不能够根据金融相关企业对于工作岗位能力的要求进行实践教学计划的设定,不能够科学合理地安排实践课程内容,也不能够在实践教学环节中予以及时准确的指导。

  ( 四) 缺少实践基地。

  校外基地是高职院校整个实践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认知社会、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的最佳场所。实践教学进程必须体现出时代要求,符合专业实际,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目前,高职金融保险专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还比较少,有的也流于形式,无法满足学生提高实践教学能力的需要,不能为学生提供一个与未来的工作岗位零距离接触的机会,学生对自己以后即将从事的工作没有概念,也就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实现与更多的金融保险相关机构的合作,是高职目前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目标之一。

  四、金融中心建设背景下的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在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背景下,高职金融专业的目标要围绕这一主题进行转变,课程设置贯彻大金融、全金融概念,改变目前分业和细化的专业课程设置; 教学模式上以金融机构的后援中心、营销中心为载体,通过多渠道引企入校、定岗实习等方式增加全真环境下的教学,增加学生的适应能力。

  ( 一)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首先在培养目标的定位上,应坚持有利于培养出具有大金融视角的金融人才原则,以经济的国际化、一体化,金融混业化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为背景,明确各层次金融人才的培养目标。在高职高专层次上,要培养市场急需的应用人才为目标,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发挥企业实习基地的作用,尤其在各地建设金融后台服务中心过程中,大力促成学生定岗实习,将学生成建制的置于金融企业的培训和管理之中,使学生的岗前培训前置,让学生一毕业就成为金融企业的合格员工。

  ( 二) 完善教学课程体系,突出实践教学地位。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要突出前沿性、前瞻性。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国内金融市场的国际化,我国高职金融保险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应及时调整。在课程的内容安排上,要顺应金融市场发展变化,及时增加新内容,以保证教学内容能与时俱进。目前,高职普遍采用学分制,理论学科占比大,实践教学学分很少,限于毕业实习和短期社会实践。毕业前的实习,学生自发行动,各自为政,缺乏有效监督,这种模式容易流入形式,走过场,实践效果不会理想。首先,从教学模式上看,应重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构建课程实验、综合实训和校外实习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模式。当前经济形势下,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金融形势日新月异,金融保险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而应该构建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教学内容上,应以专业为基础设计相应的实验内容和实验项目,应根据各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和要求设置相应的实践课程体系,强化专业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 三) 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实训基地是实施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场所,可以根据金融部门实际岗位的需要,在校内外两方面加强建设。一是设置金融模拟环境。在校内建立金融企业的业务流程模拟实训室,开展银行业务模拟、保险业务模拟、证券业务模拟,配备模拟软件对学生进行专业岗位群基本技能的训练、模拟操作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实现课堂无法完成的技能操作,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应突出真实的职业环境,应具有适用性强的特点,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学生不出校门即可模拟金融专业的各种操作。二是进入金融全真环境。在校外建立实训基地,利用区域金融中心建设中各类后台服务中心和各类营销中心,让学生进入真实环境中从事顶岗实习,学校派指导老师入驻企业,统一按照企业的管理制度和流程进行管理。这不仅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使符合企业要求的学生得到了就业机会,减轻了学生的就业压力。[3]。

  三是引企入校。金融企业可以在学校建立后台服务分中心和营销分部,与金融企业的系统相连接,企业派驻负责人和骨干人员,学校派专职老师配合指导和管理。此外,还可以根据企业的需求,学校为入校的分中心定向培养专门人才。这种致力于培养学生在某一岗位的工作能力和特定的技能水平的“订单式”培养模式,不仅可以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还能为企业的人才储备奠定坚实的基础,实现双方的互利共赢。

  ( 四) 拓宽专业口径,夯实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随着国内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国际金融集团的进入,我国的金融混业经营已是大势所趋。而我国高职专业划分过细,过分强调金融专业培养而忽视金融通才教育,培养出的人才知识面窄,由于忽视能力和素质培养,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更欠缺。因此,必须拓宽专业口径,适当扩大专业知识面,提高学生的专业适应性。同时,还要立足夯实基础知识,开展通识教育,促进课程设置的综合化,构建金融子行业交叉、互相渗透、专业口径全方位覆盖的课程体系。

  ( 五) 改革考试方法,建立创新的评价体系。

  从改革考试制度入手,继续完善对金融专业学生学习效果检验的评价体系。我们可以尝试如下做法: 一是文化课抽查考核必须掌握的内容,专业课强化实践考试; 二是取消单纯以考试成绩为主的评价方式,改为考试与综合测评、多元评价、多证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三是实行弹性学制,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或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实践,半工半读; 鼓励学生选修其它专业课程,掌握多门技能,参加技能实践。在新的评价体系中,应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黄解语,杨再斌。 金融集聚论: 金融中心形成的理论与实践解析[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薛 波,杨小军,彭晗蓉。 国际金融中心的理论研究[M]。 上海: 上海财大出版社,2009.

  [3]徐高峰。 高职金融保险专业“新三明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J]。 职业技术教育,2011( 17) .

【区域金融中心建设与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相关文章:

高职院校现代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论文10-08

对构建区域金融中心的理论探究10-05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1221”人才培养模式10-08

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10-05

区域金融创新与区域金融风险控制09-30

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践研究论文10-08

大型主机专业方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论文10-09

关于旅游管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10-08

创新型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研究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