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毕业论文

计算机基础教学探析论文

时间:2022-10-08 07:39:12 计算机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计算机基础教学探析论文

  第一篇: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探讨与实践

计算机基础教学探析论文

  摘要: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优秀综合素质与能力的人才,在信息技术大背景下,计算机已经成为每个人学习、工作、生活不可缺少的工具。本文主要从通识教育背景下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以重庆工程学院为例探索和实践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关键词:通识教育;应用型本科;计算机基础;教学通识

  教育(GeneralEducation)即“非专业、非职业性的教育”;面向所有大学生的教育,同时也是素质教育最有效的实现方式。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承担培养传统的应用领域或技术领域的人才,在工程第一线的技术交叉和复合型人才。在信息技术大背景下,计算机已经成为每个人学习、工作、生活不可缺少的工具。本文主要探讨在通识教育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如何实施才能提升专业教育教学质量,真正达到我们人才培养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目标。

  一、传统教育下计算机基础课程下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

  计算机基础一般都作为各校的公共必修课课程在开设。以我校为例,计算机基础教学在大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按以往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主要存在这几方面问题:一是教学模式陈旧。教师为中心,主导整个课程,教师在不断地讲解,详细地、反复地给学生演示每一个操作步骤,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学信息,机械地照着教师的操作步骤进行练习,抑制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二是师资配备不足。按照以往教学的模式,以2011级4000多学生为例,需要教师专、兼职教师40余人。因专、兼教师人数太多涉及各教学院系及校内外,教师个体课时量较大,对教学回顾及教学质量提高无暇顾及,导致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存在问题;三是计算机技术发展非常迅速,更新换代的速度特别快,学生接触的也比较新,更希望学到前言的技术,而教学内容仅仅是围绕计算机概念介绍、操作理论讲解,office使用步骤演示等,很难激发起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

  二、通识教育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纵深发展,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程都在不断加速。计算机已经成为每个人学习、工作、生活不可缺少的工具,同时已成为衡量大学生专业素质与能力的突出标志,在通识教育背景下为切实提高我校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和操作能力,对我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和教学做了“颠覆性”的改革。

  1.课程资源整合

  我校计算机基础(“通识”)课程由: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组装与维护、C语言程序设计构成。整个课程设计以采取实践项目相结合,以项目、任务为导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强调实用,注重实例操作。培养具有良好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包括office办公软件应用、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应用和操作系统OS的基本知识;以及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知识,包括计算机组装、维护、简单程序开发和调试;以及IntroductiontoIoT和大数据基本概念了解等,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互联网思维,以及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颠覆”教学模式

  在通识教育背景下我们以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点,以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沟通交流能力、能够熟练运用信息化资源能力,我校采用了“网络自主学习+网络项目实训练习(测试)+教师辅导答疑”教学模式。

  三、通识教育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实施

  在通识教育背景下,我校在2014年引进了开放性网络学习平台CEAC(国家信息化计算机教育认证)。以CEAC为载体我校采用了“网络自主学习+网络项目实训练习(测试)+教师辅导答疑”教学模式。在该模式下:1.教师辅导与管理①课前学习指导:教师在开课前要对学生完成课程学习培训,在培训中要给学生讲清为什么要学、学什么(学习目标任务,重难点以及各知识点学习的时间规划)、怎么学(网络平台使用、遇到学习问题如何处理)、怎么考(教考分离)这门课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②课程学习中:一是教师通过CEAC网络自主学习后台查看是否按进度学习、查看那些知识点学生学习耗时较长、查看学生出错频率较高知识点及查看学生提问;针对学生学习进程缓慢等问题教师要积极跟进,督促学生学习;针对性学生学习耗时较长、出错频率较高的知识点教师组织学生现场答疑。二是通过制作每个知识点中的重点难点疑点微课、微视频,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掌握程度控制视频的选择、快慢等等;同时,微课、微视频可以反复播放,使平时反应较慢又羞于提问的学生能够反复观看,全方位解决学习疑难问题。三是建立有效的(线上线下)辅导答疑环境,每周一至周五每天下午安排教师在机房答疑,同时建立了以QQ微信、微博、网络(电话)等在线答疑和现场答疑环境。④课后反馈:教师根据平台学习、测试成绩、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并给出相应的平时成绩。2.学生学习①首先要了解该门课程要学习什么、怎么学、怎么答疑、怎么考等。特别要清楚CEAC平台的使用,如何与教师进行答疑。②“通关”式学习,学生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计算机、手机网络登陆CEAC网络自主学习平台进行自主学习和测试。在平台学习中每个知识点有语言讲解和语言指导完成,通过学完成对应的测试,当测试未通过可返回语音指导下再次学习;当测试通过方可进入下一个模块进行学习。③作业完成,每一个模块学习完成后都有综合项目作业,通过项目作业、教师评价对再次提升专业能力。

  四、总结

  通识教育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不仅仅是传授计算机的知识,更不是片面的追求“学而致用”的职业培训,而是把计算机作为每个人学习、工作、生活不可缺少的工具。因此,通识教育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势在必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迅速适应地方社会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孙少宁,尹宝全计算机通识教育的探讨与实践[J].农业网络信息,2016,(6).

  [2]徐卫克.以通识教育理念发展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8).

  第二篇: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分析

  摘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且,在计算机技术不断提高的新形势下,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因此,了解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提高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质量,成为推动信息化时代发展的必要途径。本文通过简要分析新形势下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合理的解决措施,以期能够提高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质量,提升学生的计算机水平。

  关键词:新形势;计算机基础教学;问题;措施

  在信息化时代,计算机知识和计算机操作能力,成为衡量高校毕业生能力和素质的一个主要指标,因此,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了解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质量,成为高校提高整体教育质量的重点工作之一。

  一、新形势下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存在着差异

  由于计算机的快速发展的广泛应用,大部分学生在入学之前已经或多或少的接触和使用过计算机,但是,受到地区、家庭背景以及个人兴趣爱好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有的学生已经能够熟练的操作软件和硬件,而有的学生甚至连正确的开机、关机顺序都分不清楚;而且,男同学喜欢网络游戏,而女同学则偏爱浏览网页、购物、聊天等。无可否认的是,在高校里,学生都已经有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即使是偏远、不发达地区的学生都已经拥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这种情况给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带来了挑战,使得在教学过程中,计算机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知识、接受能力以及兴趣爱好等方面,以提高学生整体的计算机水平。

  2.教材内容脱离于实际情况

  高校的计算机教材注重系统性、理论性和知识性,偏重于讲解学科知识背景和历史发展,很少涉及到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技术,而且计算机教材需要经过编写、审批、应用等步骤,会花费很多的时间,但是,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情况下,计算机软硬件的更新、升级速度日新月异,从而造成了教材内容与实际情况相脱离的现象。例如,很多学生在走上岗位后发现原来熟悉的windowsXP系统已经停止升级,而Office2003已经升级到2013,尤其是教材中只是简略的介绍了一下苹果公司的MacOS系统操作系统,而在生活和工作中,Iphone、Ipad和Macbook这三种电子产品已经引起了世界的巨大变化。

  3.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计算机基础教学虽然能够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和操作方法,但是,虽然学生接触的知识面广,却缺乏深度,使得不同专业的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出现所学知识与工作实际不符合的现象。例如,中文系、新闻系的学生需要熟练掌握Word的各项功能,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需要在熟练使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基础上具有图像处理的能力……而在教学过程中,许多高校按照统一的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开展计算机基础教学活动,忽视了学生的专业以及就业需求,从而严重降低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质量。

  二、解决新形势下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问题的措施

  1.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

  学生计算机水平的差异性,会给计算机基础教学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高校计算机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科学性和针对性,以提升学生整体的计算机水平。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计算机教师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让不同基础水平的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以锻炼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和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计算机教师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法,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综合能力。

  2.合理拓展教学内容

  不同专业的学生所需要掌握的计算机技术也不尽相同,因此,计算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需求,合理拓展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以提高高校的教育质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计算机教师可以开设教学博客和教学BBS,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向不同专业的学生讲解各种软件的使用方法和进阶技巧,解答学生的问题,鼓励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计算机能力,以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提高计算机教师的执教能力

  计算机教师是高校开展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首要前提,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计算机教师应该积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的执教能力,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教学过程中,计算机教师应该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工作岗位对学生的实际要求,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合理补充最新的计算机知识和技术,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的计算机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

  三、总结

  总而言之,在信息化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的新形势下,社会对高素质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会越来越大,因此,高校应该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改革计算机基础教学,采用先进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不断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质量,提升学生的计算机能力,满足社会对专业的高素质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以促进学生、学校以及计算机行业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海燕.新形势下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创新[J].电子世界,2014(14)

  [2]王亚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15)

  [3]王雪凤,李丽霞.新时期下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探索[J].福建电脑,2011(09)

  [4]单宇.对新形势下高校计算机教学方法的探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4(14)

  第三篇: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反思

  摘要:伴随计算机科技的不断发展,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和社会结构越趋复杂化形势下,中职生的就业形势变得更严峻和激烈,人才的培养需要向复合型转变,计算机教育显得尤其重要。中职生更要注重自身的专业素养,尽量缩短与专业学生的差距,这必然引起教育者的反思,探寻适合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最佳路径和方法,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效率。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任务驱动;教学;反思

  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公共必修课,每个学生都必须掌握好这门课程,计算机基础教学有别于其他科目,计算机重在学生熟练操作并能完成教学中相关的任务,如全校或各班学生的成绩管理、毕业论文的排版和打印、会独立制作相对高质量的演示文稿及网络知识的学习,等等。那么,作为计算机教学人员如何使中职生用好计算机基础知识?结合多年教学经验,笔者做了如下反思:

  1.任务驱动型的教学方法

  中等职业教育面对的对象与普通高中生不同,他们普遍基础差,不会很主动地学习各种专业知识,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导致教与学的效果都不好。笔者在每次机房上课前,都会提前准备好相关的上机任务并展示给学生看,在老师用“红蜘蛛教学软件”传授新课后,接着布置操作任务,学生大约操练了15分钟左右,请几个学生上台演示操作。当然,学生在台上操练时一定要有教学软件控制好全部工作站电脑,这样所有学生才能认真听和看这学生在台上操练。老师应该在学生当中巡视观看,针对学生的操作不当之处给予指出。最后,让学生返回座位,解控所有电脑,全班学生继续做老师刚才布置的操作任务,检查无误后,利用红蜘蛛教学软件的提交作业功能按钮,学生提交刚才的电子作业。这样,学生一定会将这布置的任务操作并完成好,并在新课结束前,布置下次要上的新课内容双方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2.讲授与操练相结合

  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好计算机软、硬件知识,掌握一些常用的应用软件,会用计算机完成一些实际相关的事情,从而让学生掌握一门计算机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养,使之毕业后能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能适应当今多变复杂的社会的需要。教师应该在教务部门安排的2节课每周的有限课时下(由于机房紧张,每周课时由原来的4节缩为2节),精心备好课,精讲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老师尽量做到少讲练而让学生多练,老师讲完后,马上布置电子作业,可以是口头布置,也可以通过红蜘蛛教学软件发布提前准备好的电子作业到学生各工作站上,学生打开电脑接收到的作业任务马上展开操作。老师中途询问并四处巡查各学生操作的效果,针对学生操作中碰到的难题,可以采用个别学生调板的形式,因为学生在讲台上调板操作时,台下的学生更容易结合自己的操作问题,集中精力看和听,这样上课的收获更大,再让全班学生把没操作出来的题目再重新操练,反反复复,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其学习动机,培养了其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和自信心。

  3.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每次教师在机房主机上上完课后(如windows操作、word、excel、ppt等),都要发送课前准备好的练习给各工作站,等学生做好保存后,提交电子作业到老师主机,老师通过查找到的作业,挑选好的作业进行广播解释和表扬,作业做得出色的同学给予加平时分或表扬;也可以利用学生上课的积极表现和积极学习或请教,老师可将之作为学期末班级评比优秀学生或优秀共青团员的参考;老师会挑选质量不好作业进行演示播放,让所有同学查找出其中的不足之处,如果时间充足,就会随机让一到两个学生演示讲解,老师在下面倾听学生的演示操作,并适时补充解释。这样,学生之间会比较,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老师对作业做得不好的学生进行减平时分或罚扫一次机房等,这样每个学生都会认真上课,并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电子作业,做得好的同学越学越有劲,做得不好的同学力争上游,尽量请教老师和同学,这样就发挥了榜样示范的作用,长此以往,效果确实不错。

  4.自主学习与兴趣相结合

  要学好计算机基础课,除了学校精心安排好完整的课程体系外,还要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用来弥补课时不足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兴趣相结合的能力。因为计算机基础异于其他学科,前者重在操作中完成任务。计算机日新月异,教材发展和更新太快,专门靠老师讲几节课是学不好也学不通计算机基础课的,学生必须课后自主摸索探究学习,掌握基础课中万变不离其宗的知识,又要不断学好相关计算机知识,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后者(如数理化外语等)重在理解记忆中学习,教材相对更新变化不大,老师今年备课的知识,到明年还都差不多。正因为计算机更新换代如此迅速,所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相当重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兴趣和无限热情,哪怕是再难的练习,也不是问题。兴趣能使学生更自主、自觉、主动地学好知识课程,也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所以,每学期计算机组都会在业余时开办各种计算机兴趣小组学习班,吸引大量学生前来参加业余学习,人机各一台,同时借助网络平台,很多学生在兴趣班中自主学到很多丰富的计算机知识,中专级和大专组学生每年参加省级比赛:如计算机基础操作、组装和调试、平面图设计Photoshop、动漫设计Flash等比赛,都能获得全省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之类的好成绩,成绩可喜可贺,这说明学生自主学习和学习计算机兴趣是分不开的。总之,中职生要学好计算机基础课程,除了要按照学校、老师的安排和积极引导外,还要不断创新,举一反三,利用有限时间自主发展学习兴趣及培养学好计算机素养和技能,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在班级或学校营造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人人都有强烈的再学习和使用新技术的意识,都能学好计算机基础课程,使每个学生都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一专多能的计算机人才。

  参考文献:

  [1]高万萍,吴玉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2]黎建锋,邵杰.计算机应用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第四篇: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任务驱动法的应用

  摘要:当前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法已经无法满足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学生的学习需要,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也存在着多项问题。任务驱动法作为一种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要流程的教学方法,将其应用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进程中有良好效果,而教师在应用过程中也应该多加注意,切实发挥任务驱动法教学的相关优点。本文将针对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任务驱动法的应用措施进行具体论述。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任务驱动法;实施方法

  计算机基础教学是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中一项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提升患者计算机技能的掌握程度、实践应用程度等均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却面临着严重的问题现象,例如学生对计算机基础内容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学生存在较为严重的重理论而轻实践等,对学生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的快速掌握造成不利影响,对学生计算机整体技能的实践也造成一定影响。任务驱动法是当前教学进程中较为新颖的一种教学方法,本文就将针对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任务驱动法的应用措施进行具体论述。

  1.任务驱动法的意义

  任务驱动法本身是一种构建在学生掌握了良好的理论知识基础上、为学生布置相应的实践学习任务并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对理论知识的良好应用来完成任务的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与以往单调的教师教学法相比,其能够更加有效的布置学生周围的学习氛围,将学生的学习时刻、空间、内容不再局限于以往单纯的教室、课堂内,而是要求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自身的理论知识、操作经验去解决问题。任务驱动法本质上来说仍然属于一种探究式学习,能够通过布置任务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最终有效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而在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进程中应用任务驱动法,法,能够创造一个和谐融洽、积极向上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自发去学习知识,激发他们的潜能,同时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打下坚实的基础。

  2.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2.1合理布置学习任务

  教师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任务驱动法的应用过程中首先应该为学生布置一项合理的教学任务,而教学任务的布置应该结合当前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的教学进展以及教学目标,同时结合学生当前计算机的实践掌握水平进行综合考量。教师应该务必保障计算机基础教学实践任务的科学性、合理性,要求学生可以通过个人努力、集体思考、综合讨论等多种方式完成相关教学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师应该注意在教学任务的设置过程中,应该将相关的教学知识点转换成为具体的学习任务,把握好教学任务的难度层次,确保教学任务的设计能够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从而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到任务完成中来,即使有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也能够充分获得满足感。

  2.2引导学生完成任务

  教师在布置好任务以后还应该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通过情景设置、讨论交流等方法来使学生联想到自身学习的理论知识并将其应用到实践操作中来,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教师将设计的任务与自身教学进度保持较好的一致,从而在关键的教学节点上通过任务驱动法来进行总结,使学生充分回味、理解、实践之前所学到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针对学生在任务完成期间可能出现的各项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查阅相关资料、引领学生建立学习小组、为学生透露下一步任务方向、帮助学生分析任务目标等诸多方法,引导学生去思考任务中的相关设置,为学生建立更加系统的学习体系。

  2.3加强学生团结合作

  教师在组织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还应该积极加强学生的团体性,利用学生的集体能力去解决任务中存在的一些难度较高的问题。此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建立具体的学习小组,要求学生能够综合自身考量自发组成小组,同时对小组人员进行优化调整,要求各个小组必须团结一致、互帮互助,告知学生小组成绩在整个任务成绩统计中的重要性。教师在学生小组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应该引导其进行积极讨论,鼓励不同性格、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能够发表对任务的看法,最终进行集体讨论并得出一致共识,同时鼓励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实践过程中还应该积极帮助,与其他小组展开良性竞争。最终教师可以通过建立学生小组的模式,培养学生之间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沟通能力、协作能力等,促使每一名学生在任务实践中均有良好发挥。

  2.4评价学生任务结果

  教师在学生任务完成以后应该要求学生集体参加,并由不同小组对自身任务完成情况分别进行说明,要求小组成员及有发言要求的个人能够在集体会议上分析自身在任务完成中遇到的困难、采取的措施、获得的理解等等,最终由教师结合个人经验、实践理论等评估每个小组任务完成的优良情况,同时针对各个小组在任务完成期间存在的缺点、优点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以优化、标准、科学的方法完成任务。教师还应该针对表现良好的个人及小组进行奖励,对表现较差的个人及小组则给予一定的惩罚,更加有效的激发学生完成下次任务的兴趣与动力。综上所述,本文针对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具体阐述,教师在教学任务的设计过程中务必要遵循实用性、基础性、提高性、层次性的原则,确保所有的学生在任务完成期间均能有良好的发挥,同时又确保任务的布置与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学生理论掌握程度的相符程度,从而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并完成任务,锻炼学生计算机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也提升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程度。而在最终的任务成果评估阶段,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综合水平和进步程度对学生的任务和成果进行评价,要重视学生的努力,多鼓励学生,让他们保持自信心和学习的热情。

  参考文献:

  [1]胥延英.浅析“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2,(5):381.

  [2]胡啸.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软件导刊,2013,12(1):171-172.

  [3]韩秋凤,王伟杰,罗俊.以任务驱动法主导“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J].计算机教育,2011,25(20):79-82.

  [4]蔡文波.基于任务驱动法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市场,2012,(49):131-132.

  第五篇:分层模式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研究

  【摘要】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与要求,然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从分析当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入手,提出基于分层教学模式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进策略,对于推进当前高校信息技术教育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分层模式;计算机基础;教学

  随着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社会对于人的计算机水平与能力要求越来越高,高校也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但受到当前高校实际办学成本、教学环境、设备资源、师资条件等的限制与影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仍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如何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针对当前的人才培养要求,运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质量,成为高校计算机基础课一线授课教师与信息技术教学研究者值得共同研究与探讨的课题。

  1当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

  1.1教学内容单一陈旧,没有考虑学生需求和专业要求

  目前不少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仍然以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考纲要求的考试内容和要求来制定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系统组成、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和计算机网络知识等方面,具体来说计算机基础知识主要介绍计算机的发展简史、计算机的特点、计算机的分类、计算机的应用等方面;计算机系统组成主要介绍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基本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主要介绍windows的常规操作和文件与文件夹的管理,office办公软件则主要学习word、Excel、PowerPoint的基本操作与应用,计算机网络主要介绍网络的发展概况与基本概念,着重介绍局域网的相关知识和Internet的常用操作,教学内容较为单一,且长期固定不变。课堂上讲授的很多概念与基础知识与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的内容重复,讲授的软件版本也较为陈旧,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计算机基础教学主要是WinXP+Office2003的版本组合,到2013年以后才因为计算机等级考试考纲的修订改为Win7+Office2010的版本组合。同样,在制订教学内容时也没有考虑学生的个性需求和专业要求,无论什么专业、什么水平的学生学习的内容几乎没有差别,无法体现各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也不能满足不同水平学生对于计算机学习的需求。

  1.2盛行大班制授课,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总体课时量偏少

  一方面,受到高校办学成本、师资条件、教学资源等情况的影响,很多高校对大学英语、大学计算机基础等公共基础课程实行合班上课,两三个班近百人的学生组建成大班授课。另一方面,当前大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一部分学生来自于较发达地区,中小学已系统地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较高,小部分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编程能力。而一部分学生来自不发达地区,之前没有接触或很少接触信息技术教育,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几乎为零,小部分学生甚至连基本的键盘操作都成问题。最后,随着目前高校课程的不断改革,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的课时量在逐渐缩减,很多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只开设一个学期,周课时一般为2个课时,去掉节假日以后实际教学课时总量只有20多课时,且包含了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导致实际上机操作的课时量也相应减少,达不到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要求的课时量,总体的课时量是偏少的。

  1.3教学模式相对固定,评价机制不全面

  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模式相对固定,一般以实践上机课为主、理论知识课为辅,上课模式主要是讲练结合,教师多采用先讲解知识点再示范操作,然后学生上机练习操作,最后教师点评总结的方式上课。这样的教学方式虽然对于学生的操作能力训练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是长此以后学生就会逐渐厌倦这种单一固定的教师模式,慢慢地对计算机基础课产生倦怠。而且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属于典型的线下教学,需要固定的时间和场所,一旦离开课堂或机房,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也就随之停止了,这就大大约束了课堂教学的可持续性,加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总体课时量偏少的情况,如果不能开辟有效的第二课堂,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课时量和教学效果也就无法保障。同样,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也带来了单一的评价机制,一部分高校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考核简单设定为期末上机考试成绩结合平时表现分作为最终考核成绩,两者之间设定一定的权值。另一部分高校则直接以国家或省级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考试成绩作为最终考核成绩,还有一部分则是以考查的方式,学生完成几次大作业和期末考核作品,教师根据情况给予评分。这些评价方式虽各有特点,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

  2基于分层模式下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进策略

  根据当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当前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实际情况,提出“教学内容模块化”、“学生水平分层化”及“教学方法混合化”的分层教学模式,对传统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进行改进。

  2.1建立“教学内容模块化”的分层教学模式

  当前的高校人才培养更加注重学生的专业化技能和水平,更加注重将计算机实践操作与本专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相结合,传统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内容陈旧单一,已不能满足高校人才培养的需求,例如传统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内容中的windows操作在中学、小学的信息技术课中已经成为固定教学内容,一般的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对于windows中的复制、移动、粘贴、删除、重命名等基本操作已经非常熟悉,大学阶段再次开设类似的教学内容而没有加以深化,让学生感觉是内容的简单重复;又如传统大学计算机基础课中的office办公软件教学,除了Excel电子表格软件外,在小学阶段就已经开设了Word和PowerPoint课程,中学阶段部分学校就已经开设了Access数据库课程。因此,当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基本教学内容中有不少内容都是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内容的简单重复,没有体现各专业的专业特色,不能满足各专业的人才培养需求。针对当前这一状况,高校应当大胆改革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与结构,建立“教学内容模块化”的分层教学模式。将传统教学内容和专业知识技能进行有机结合,构建“必修课”+“选修课”的两级教学模块,以传统大学计算机基础课基本教学内容中的“windows基本知识与操作”、“Word”、“Excel”、“PowerPoint”、“计算机网络”五个主要内容作为“必修课模块”,以“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网页设计与制作”、“Photoshop图形图像处理”、“Flash动画制作”、“小型数据库应用”、“微课设计与制作”、“文秘应用基础”、“程序设计入门”等内容作为“选修课模块”,并根据专业需求动态增减对应选修课模块,要求学生必须通过所有必修课模块,并根据个人兴趣和专业需要选修一到多门选修课模块,例如教育类专业的学生要求完成五大必修课模块,还要求至少完成“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一门选修课模块,如此一来,既符合零基础学生的基本学习要求,又能满足不同专业、不同能力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

  2.2建立“学生水平分层化”的分层教学模式

  对于有条件的高校,可以采用全员“学生水平分层化”,即对所有授课学生在开课之前进行系统的问卷调查或者全面的摸底测试,通过问卷分析或摸底测试结果对授课学生划分等级,通过等级划分重新设定授课班级,学生上课不再以原来的行政班级为单位,改由能力和水平高低划分授课班级,能力水平高的学生划为高等级班,能力水平低的学生划为低等级班,高等级班级的授课方式和教学内容更加灵活丰富、更有深度,根据不同高级班的学生专业特点和集体需求开设高级的计算机应用课程。而低等级班级的授课方式和教学内容需做一定的规定和要求,除了完成必修的教学模块以外,还应当有一定的考核标准,例如通过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等。对于条件受限的高校,无法实现全员“学生水平分层化”的,可以由授课教师对授课班级进行班级“学生水平分层化”,利用小范围的问卷调查或摸底测试,对班级授课学生进行水平划分,将不同水平学生编组,在上机操作时对于不同水平组的学生发放的上机练习题量、难度和标准都有不同,以满足不同水平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2.3建立“教学方式混合化”的分层教学模式

  传统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基本上以老师的讲解、操作示范和学生的上机自主练习为主要模式,学生和老师的互动、学生的学习答疑都在计算机课堂上、计算机机房内完成,而在课余时间则没有相关的安排,老师对于学生课外的时间无法监控,学生课外时间也很难跟教师就学习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加之本身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课时较少,导致整个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效果得不到保证。而随着慕课教学、微课教学、SPOC教学模式的不断发展成熟,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完全可以有机融合慕课、微课、SPOC新型教学模式,构建“教学方式混合化”的分层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混合化”是指将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相结合,平时的日常教学仍然采用线下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在计算机机房完成师生互动和学生的上机学习。而课后时间可以采用线上学习的教学方式,开设慕课、微课、SPOC等新型网络学习课堂,将课堂上无法完成的内容和任务,将课程目标需要拓展的内容,将传统课堂上无法开展的活动全部转移到线上课堂,老师和学生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在线上完成授课、听讲、研讨、答疑、练习、作业和考试等,不但解决了总体课时量偏少的问题,还大大拓展了学生的学习深度与广度,也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了整体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魏丽.基于模块选修的高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J].当代教育科学,2015(03).

  [2]吴宁,房琛琛,任燕飞.大班教学环境下基于SPOC的混合教学设计与效果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6(05).

  [3]薛云,郑丽.基于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反思[J].中国电化教育,2016(05).

  [4]张金玲.基于SPOC模式的高校文科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有效性提升路径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6(05).

  [5]曾明星,李桂平,周清平等.从MOOC到SPOC:一种深度学习模式建构[J].中国电化教育,2015(11).

  第六篇:计算机基础微课程教学模式分析

  摘要:近年来,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在高校教学中,要求学生充分掌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相关知识。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微课程”教学模式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因此,笔者对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微课程”教学模式进行了详细分析。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微课程;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给我国教育事业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这种挑战不仅包括教学内容方面,还包括教学方式方面。所以,在现代高校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转变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先进技术的作用,将“微课程”教学模式应用到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中,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基于此,本文详细分析了“微课程”教学模式在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应用,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学生对高校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有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的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学生之间存在差异,不能采用统一的教学模式。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基础知识和相关概念,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知识处理相关问题的能力[1]。但是,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前,他们的信息化水平不尽相同,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如果仍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会阻碍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其次,课程容量和课时分配不合理。目前,计算机技术已在各行各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高校增加了计算机的知识点和课程容量。现阶段计算机基础课程主要分为理论知识和上机实践两个方面,但是因为课时分配不合理,导致学生没有充分掌握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相关知识,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2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微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

  2.1学习内容导读中“微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

  在“微课程”教学模式中,微视频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它起到了引导课程、知识导读、实际演练等作用。高校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学习内容导读的作用非常显著,它能够细化学习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在这个过程中应用“微课程”教学模式,就能清晰呈现出其中的知识点,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另外,在“微课程”网络平台中还能详细设置学习内容,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和目标,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究,切实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2]。比如,教师在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时,可以将自己要传授给学生的相关内容制作成微视频,也可以在网络上面搜索相应的视频,然后下载,围绕学生学习兴趣和课程教学目标对视频进行针对性的处理,从而充分发挥“微课程”教学模式在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作用。

  2.2学习任务和问题中“微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

  在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为了能够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可以在教学时应用“微课程”教学模式中的微视频、PPT以及HTML网页等,在任务驱动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重要知识点,要设计相应的问题,巩固学生所学知识点。另外,在设计问题和任务时,一定要考虑到学生认知能力,难易得当,确保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从而起到增加学生自信心的作用。

  2.3学习活动中“微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

  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微课程”教学模式起到了关键的协助作用,教师可以将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重点知识点以及典型习题等制作成相应的微视频,认真讲解每一个步骤,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并且能够按照微视频中的步骤和流程一步一步操作。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设计问题情境也是非常必要的,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欲,还能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进而解决问题[3]。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探讨解决问题时用到的技巧和方法,学生之间还可以互相评价,虚心接受其他学生的批评,在以后的学习中改进,提升自身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

  2.4综合评价测试中“微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

  教师可以在网络教学平台中设置多层次的、难易程度多样化的实践练习,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练习相关知识点,从而掌握相应的知识点,及时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在以后的学习中改进。教师也可以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其进行公平的考核。另外,在解决相应的问题时,也可以寻求其他同学和教师的帮助。学生还可以创建课外学习小组,将自己的问题提出来,全组学生共同讨论,进而促进小组学生的共同进步。

  3结语

  综上所述,“微课程”教学模式在现代教育领域中属于一个全新的教学方式,它只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补充,并不能代替传统教学方式。在教学中应用“微课程”教学模式,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钟琦,武志勇.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微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26-33.

  [2]高杨.浅谈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微课程”教学模式[J].知识经济,2014(15):152.

  [3]程星晶,蒋学勤.“微课程”教学模式在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应用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11):11

  第七篇: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微课程模式的应用

  本文在分析了我校目前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教学模式的基础之上,重点探究了“微课程”教学模式的运用,通过实施效果总结了该教学模式方法对推进大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积极作用。

  一、目前我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现状

  “计算机基础”是高校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课,是进行后续程序开发设计、数据库设计课程的基础。课程授课始终坚持遵循“以人为本,差异教学”的课堂教学思路,重视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因材施教,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近几年,在国家和省教育部门对深化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大纲的指导下,我校为促进计算机基础教学及考试方法改革的需要,进一步加强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缓解师资及教学资源紧张局面,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及期末考试进行了全方面的改革。首先,课程授课方式由现在的多媒体教室教学+实践教学更改为全部实践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要按照课程大纲及授课计划要求,采用投影教学方式,教师投影讲授和学生上机操作学习同步进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强教师的实践辅导作用。其次,大学新生入学时所具备计算机知识差异性很大,少数学生在高中时代已经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而有的学生连电脑什么样都没见过。针对这种情况,为了保证计算机教学质量、我们将改革课程的考核手段,成绩的评定由现在采取的期末上机统一考核更改为期中、期末两次考核,取消学生的平时成绩,如果期中考核成绩合格,可终止本门课程的学习,并且把期中成绩作为本门课程的最后成绩,如果学生期中考核成绩不合格或学生对此成绩不满意,可继续学习参加期末考核,取得本门课程成绩。总之,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能够积极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调动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全面提高学生计算机的应用能力。

  二、“微课程”新型教学模式的引入

  在改革应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基础之上,我校还积极探究引入新型的教学模式。以网络信息技术为载体的微课程(microlecture)被正式引入公共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环节。微课程主要是指通过完善的网络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法,辅助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技术元素,在不超过10分钟的时间内将课程内容的重、难点部分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与讲解,有效的将书本知识点包含到小问题、小项目中,通过对它们进行分析、整理、使相关知识潜移默化的地渗透到学生的脑海中去,便于学生进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微课程教学模式优势突出。首先,传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主要以授课教师讲授为主,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同时辅以少数的课堂提问、互动环节时间有限,知识点有时又枯燥无味,学生注意力有限,很难一节课集中全部的注意力用于学习思考,授课重点环节往往一瞬即逝,这种情况下,教师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最理想的教学状态。而微课程模式更加注重强调短小精练的教学特点,将信息技术大量融入课程教学环节,授课教师针对课程的教学重难点设计开发精美的、简洁的、配有图片、文字、声音等信息的教学视频,让学生通过观看这些图文并茂的视频资源来完成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学习内容具有知识点片段性,内容情景性,学习空间开放性、学习时间零散性等特点。其次,传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是课堂理论教学和实验实践教学(总学时分配为1:1)两部分完成的,围绕授课计划安排开展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学习时间固定、学习地点固定。而以网络微学习方式开展的微课程教学模式,作为一种辅助教学资源,微课程的所有相关资料、音频、视频影像等被上传分享到校园网中,可以有效打破学习时间固定、学习空间优先等等的一切限制,学生既可以选择在课堂上吸收书本内容,还可以自由的选择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计算机课程课程。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获得所需知识,充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力,获取信息知识的能力,实践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合作研究能力,在整个视频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职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不再是课程的主导者,而是课程内容的设计者,这是传统教学过程所不具备的,是微课程教学模式独具的优势。

  三、微课程教学模式的实施及效果

  计算机基础课程开始授课之前,授课教师根据课程知识点的要求,参阅整理相关资料,制定课程授课计划、授课课件,并根据每节课的主要的知识点设计此次课节的导入微课。在课堂授课时先安排学生观看本节的微课程内容,让学生更加形象、直观的了解本节课的主要知识,进而掌握内容的重难点知识,做到带着问题听课,分析问题,找到解决答案,这样做的好处是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以后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在课后时间里,授课教师及时上传微课程内容到校园网络,学生可以随时针对课程章节中的难重点以及自身的学习掌握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内容整理、复习及为下次课做预习准备等。此外,学生如果有不理解的知识也可以通过观看这些微课程并提出疑问,教师可以进行在线一对一或集体答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更频繁,效果更明显,教师和学生彼此可以进行深入了解、互相探讨学习,进而增强对知识点的巩固提高。从微课程教学模式实践情况来看,效果比较显著,表现如下:1、学生对课程的评价满意度大大的提升,微课程授课模式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一致认可。2、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在线学习能力普遍提高。3、差异化、分层次教学使得学生的学习动力更足。

  四、小结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移动设备的普及和发展,微课程将成为我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是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微课程这种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教学模式展示的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思想,是课程教学的一种重要辅助资源,它的实施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拓展了空间范围,可以大大满足在线学习的需要,它的应用将使得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更加突出。

  参考文献:

  [1]刘名卓,祝智庭.微课程的设计分析与模型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13(12)

  [2]曾文婕.微型化:校本课程开发的深化之路[J].教育发展研究.2009(04)

【计算机基础教学探析论文】相关文章:

计算机基础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析论文10-09

计算机应用方向探析论文10-09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之我见论文10-12

高校计算机基础的课程教学论文10-12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论文10-09

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析10-26

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学质量探析论文10-10

计算机专业公开课教学误区探析论文10-10

计算机基础教学法研究的论文10-11

计算机应用基础迁移教学现况论文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