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分组互动型任务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的论文
一、什么是“分组互动型任务”教学
“分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它以学业成绩、性别、思想品德、心理素质等为依据把学生分成若干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小组,教学过程的所有环节都以小组活动为核心,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和奖励的依据,使每一个成员不仅自己要掌握知识,而且还要关心和帮助组内的其他成员获得成功。
“任务驱动”教学是建构主义理论中的一种教学模式,是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学生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建构既是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
二、合理分组
教师在构建合作小组时,应注意结构的合理性。分组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小组人数要合理
一般以4~6人为宜,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交流和个人才
能的充分展示,人数太少也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助。
2.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
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分组不但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而且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
3.小组成员也可以是动态的
小组成员可以是组间男女生的互换或流动,也可以是组间某些角色的互换或轮换,还可以按活动主题的需要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这不仅使学生有新鲜感,提高协作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改变学生在小组中长期形成的角色,给每个学生提供均等发展的机会。
4.具体任务的分配
对于课堂任务的分工,教师可以给每组安排一个小组长,由小组长根据本组成员的学习情况再安排具体的任务,把权力下放给学生,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每班一般分为9~10个小组,小组长登记每次任务的成绩,并在课堂上负责本组的纪律。每次任务完成后,小组长将完成情况登记表直接交给教师。
三、“分组互动型任务”教学法教学过程
“分组互动型任务”教学法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解决问题。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学生能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学会如何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1.结合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的特点将其分为若干个大任务,再将大任务分为若干小任务。可以按章节来分,也可以按知识点来分。例如,中秋节来临,学生已学习了选框工具及填充,移动工具、套索工具、魔棒工具等操作,教师布置任务:制作一张中秋贺卡来送给朋友。
2.引导学生分析任务并提出问题
学生接受任务后首先思考如何去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将会遇到哪些不能解决的问题。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也是他们想要知道的知识点,此时教师再将新知识传授给他们,这就调动了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
3.根据提出的问题,及时讲授新知识
问题提出后,就需要开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老问题学生自己解决,新问题要通过师生的共同探索解决。在制作课中,新知识点是用画笔工具完成漂亮可爱的月亮、小人物、星星、草地的制作。教师只是简单介绍一下画笔工具的类型和应用,讲课时间大概是3~4分钟,然后让学生动手制作贺卡,以完成任务。
4.各小组互帮互助,同心协力完成任务
在完成任务时,要求学生互助合作尝试探索知识,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和奖励的依据。这样小组成员有着共同的期望和目标定向,“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增强了“利益共同体”的集体荣誉感,从而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乐于学习的动力。成绩好的同学可以帮助成绩差的同学,成绩差的同学也积极地参与进来学习,达到人人进步的目标。
5.教师点评,组员互评,并登记成绩
任务完成后,各小组内进行自评与成员评价,小组长登记小组内的个人成绩。教师对每个小组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同时根据各小组成员的评价以及教师平时的观察或测试对学生个人进行评价,建立小组成绩档案表和个人成绩档案表。
【分组互动型任务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的论文】相关文章:
任务型教学法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论文10-11
计算机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论文10-10
计算机应用基础任务驱动教学法研究论文10-08
计算机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实践论文10-09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古代文学课程中的应用论文10-13
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中的初探论文10-07
谈分层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教学中的应用论文10-08
计算机应用互动式分层教学法的实施论文10-08
类比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教学中的探析论文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