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论文

小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

时间:2022-10-07 14:16:03 计算机应用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小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

  小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1】

小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异,在硬件平台升级的周期不断缩短的前提下,软件技术如虎添翼,飞速发展,智能化技术、自动化技术、集成化技术、自然化技术日趋成熟。

  为突出计算机教学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了几种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 计算机应用; 基础知识�

  1 因材施教�

  计算机课程具有灵活性、实践性、综合设计性较强的特点,在教学中,结合教材,大胆进行教学设计,因材施教,注重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上,加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和创新欲望不同,在教学中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并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材包括了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WORD、POWERPOINT等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应用软件的应用两部分。

  2 因人施教�

  2.1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在每一节课前给学生布置本课时要完成的任务,用完成这个任务作为动力,驱动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达到自主学习和掌握知识的目的。

  2.2 利用技能竞赛来强化能力的培养:争强好胜,使学生对竞赛性的活动很乐意参加,因此,对于文字输入练习这一节,学生学起来枯燥无味,针对这一现象,利用好恰当的契机,组织一次汉字录入竞赛,利用计算机本身的考试软件进行竞赛,人人上机,看谁的速度快,这样一来,你追我赶,促进了键盘操作及汉字录入的熟练程度,有助于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敢于冒险挑战的精神�

  2.3 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手段。

  在教学中运用制作精美的课件,在课堂上演示,从而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的动机。

  3 养成自学习惯�

  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自己学习的人。

  只有具备不断获取信息、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具备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习惯和能力的人,才能适应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

  因此,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知识获取能力,并通过以下途径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3.1 养成自学习惯。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大部分内容是介绍应用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步骤,对于有一定计算机基础的学生,多数操作可依照教材一步一步地完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主动使用教材,养成自学好习惯,教师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和布置任务,将不易产生错误理解和错误操作的部分留给学生自己阅读和学习,让学生带着问题看教材、想办法、找答案。

  3.2 引导学生获取教材以外的知识。

  软件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计算机的教材很难及时更新。

  因此,教师应注意搜集新信息,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并及时补充到课堂教学中,以不断更新和充实教学内容。

  这样,不但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知识面,而且能让学生感到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促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危机感和紧迫感。

  3.3 指导学生学好、用好软件中的“帮助”功能。

  在WINDOWS操作系统中的应用软件都附加了强大的“帮助”功能,它就像一位时刻伴其左右的好教师,通过它用户可以解决软件应用时遇到的问题。

  因此,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在操作中碰到困难时,从“帮助”功能中寻找解决办法的意识。

  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可以深化和扩大教学内容。

  4 加强上机训练�

  计算机是高科技密集型产品,它为用户提供了既可动手又可自学的良好条件。

  如果不动手操作,是很难学会计算机的,而操作技能的形成又是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具体结合。

  因此,要加强上机练习和监督检查,保证实践效果。

  4.1 讲练结合,精讲多练。

  在教学中,从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这一教学任务出发,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专业特点和培养方向等,精心备课,熟练掌握教学大纲和教材、教学方法,精心组织教学。

  为学生多创造上机练习的机会,减少学生在学习中的挫折感和厌学情绪,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2 加强监督检查。

  上机训练是学生形成计算机操作技能的重要环节,但由于学生上机的时候自觉度大,部分学生可能利用上机时间做与上机练习内容无关的其他操作,如游戏、聊天等,导致教学秩序和训练效果不佳。

  为此,在学生上机前发给学生《上机报告单》,要求学生将报告单的内容填写完整,下课时交予教师,教师根据报告中学生操作的内容、演示效果和遇到的问题给予评分并做好记录。

  这样学生在上机时就会集中精力完成上机任务,从而确保上机训练的效果。

  4.3 充分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每学期可定期搞几次单科竞赛活动,对成绩好的学生可吸收进入微机小组进行重点培养。

  对小组成员定期考试优胜劣淘。

  还可进行同专业同学年班与班的微机竞赛活动或不同年级的竞赛活动。

  另外,还可和其他学校进行微机知识竞赛和交流,相互取长补短,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水平,丰富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总之,计算机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模式,其突出特点就是将“教”、“学”和“练”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

  为加强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授之以鱼”,更重要的是要“授之以渔”。

  这样才能达到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目的。

  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2】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计算机教学已经成为职业技术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职业技术教育是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如何针对职教学生进行计算机教学,提高计算机教学的效果,是我们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职业中专;学习兴趣;任务驱动;创新能力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各类职业中专为了满足信息社会对应用性人才的需求,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实用知识和操作技能,相继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程。

  职业技术教育中的计算机教育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我们有必要对职业中专的计算机教学进行总结思考,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使职业中专的计算机教学走上一条更加专业化,更加适应人才需求的路子。

  我在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对此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与尝试。

  1.加强师资力量,保证师资队伍的质量

  师资力量是保证教学质量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中职教育的教学目标是培养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这就决定了中职院校的教师队伍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过硬的工作能力。

  中职计算机教师的知识储备要全面,要广,交际能力和专业知识的实践能力要强。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计算机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要有效地进行中职计算机教学的改革,就必须引进既有实践能力又有较高理论水平的高素质人才来充实中职院校师资队伍,合理完善师资结构。

  除此之外,还应积极寻找有效地师资培训方式对计算机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知识结构和科研能力,促进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2.舍弃传统教育模式,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

  由于长期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中职院校只注重笔试考核的通过率,这对计算机这种需要很强的实践性的学科来说是非常不合理的。

  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是引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内在动力的有效手段。

  由于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普遍下降,无论是采用低要求、低起点还是抓中间、带两头的教学模式,都只能面向一部分学生,而使其他学生得不到应有的进步。

  中职院校不要只注重笔试考核的通过率,还要注重学生计算机平时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因此,中职院校也应该在这点上进行改革,打破传统的以考试为主要目的的应试教育,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加强计算机课堂教学。

  同时,教师应该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对学生的计算机成绩进行客观的评价,及时有效地肯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的进步,以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

  另外,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自我检测的能力,让学生在自我评价的过程中不断发现自己的问题,进行反思,完善自我。

  3.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教育技术

  现在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已全面过渡到Windows平台,包括AutoCAD、3ds max等辅助设计课程均以图形方式呈现出来,对于上述教学内容,若仍采用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学手段,根本无法完成教学任务,也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而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投影仪等信息媒体,能够直接演示教学内容所涉及软件的屏幕界面,直接显示操作运行结果和屏幕反馈信息,使课堂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由此可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教学手段和实践方法、开发多媒体软件、建设交互式多媒体计算机室,提高上机效率和实验教学质量,对整个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4.任务驱动法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条捷径

  任务驱动,就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

  “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任务驱动”法的基本特征。

  运用任务驱动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运用“任务驱动法”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可以互相学习不同的技术处理手段,扩宽知识面,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造能力都得到锻炼与提高。

  在任务驱动教学中,“任务”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起点,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合适的任务,任务选取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整体效果的好坏。

  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任务中所涉及的知识点与近期所学的知识要有一定的衔接性,尽量使知识的掌握符合螺旋式的上升,即掌握了新知识,又复习巩固了旧知识,更好的帮助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

  ②把握好任务所涉及的知识范围和难度,一个任务涉及的新知识点不能太多,以利于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的信心。

  ③在每一章节结束后所设计的任务,尽可能把本章节的内容进行一个整合。

  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又是对学生学习方法的一个很好的引导。

  总之,计算机基础课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方法、理念等,均已经到非改革创新的时候了。

  它们都已不适应现代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变化的需要,也不适应社会企业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必需更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改变教学理念,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真正让学生愿意学,学得好,学得轻松愉快。

【小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相关文章:

临床免疫学检验基础知识及应用10-05

临床免疫学检验基础知识与应用10-05

计算机应用与技术10-26

计算机应用论文09-30

计算机应用与分析09-30

计算机应用基础10-26

计算机及应用简历09-30

计算机应用的简历10-02

计算机应用简历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