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

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时间:2024-09-25 17:37:20 晓怡 开题报告 我要投稿

文学论文开题报告(通用12篇)

  充实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大学生们都接到了要做毕业设计的任务,一般我们做毕业设计之前指导老师都会要求先写开题报告,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开题报告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文学论文开题报告,欢迎阅读与收藏。

文学论文开题报告(通用12篇)

  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篇1

  标题:

  论美国梦的破灭--《了不起的盖茨比》和《夜色温柔》

  (Destruction of the American Dream--Analysis on The Great Gatsby and Tender Is the Night)

  1)本选题的研究现状

  美国从它诞生到现在虽只有两百多年,但在这样的背景下却产生了大量的著作,这些著作对世界艺术产生深远的影响,在这些著作中,“美国梦”是当今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但这些著作大部分都停留于研究美国的社会生活,社会问题层面,没有人能全面地研究“美国梦”的从始至今。

  2)选题研究目的

  “美国梦”深深根植于美国文化之中,是美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分析《了不起的盖茨比》和《夜色温柔》中的主人公盖茨比和迪克对“美国梦”的'追求,其理想的破灭和最终的死亡来阐释“美国梦”的本质。

  3)本选题的动机意义、主要观点、内容、重点及难点

  动机意义:弗.斯科特.菲茨杰拉德(1896-1940)是二十世纪初美国著名作家,他所代表的美国人起初对战后的世界抱有幻想,但到头来大失所望,陷入迷惘和悲观之中,显示了未经历战争的一代人对“美国梦”的幻灭,他的作品《了不起的盖茨比》和《夜色温柔》真实而生动的描述了这一时期的美国风貌,并结合了菲茨杰拉尔德的自身经历揭示了隐藏在他内心深处的爱情和美国梦情结以及对美国梦的幻灭感,从而找寻美国梦失落的真正原因。

  主要观点及内容:《了不起的盖茨比》和《夜色温柔》这两部著作却比较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美国梦”,因为它是菲茨杰拉德思想和经历的真实写照,本篇论文通过《了不起的盖茨比》和《夜色温柔》来研究“美国梦”这一主题,揭露了资产阶级文明的虚伪欺诈的本质,能够使人们认识到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美国梦”的破灭是在所难免的。

  重点:本选题重在通过《了不起的盖茨比》和《夜色温柔》这两部著作研究美国梦破灭的原因。

  难点:怎样从两部小说的主人公的角度来分析美国梦破灭的原因。

  4)论文的结构及简要说明

  1.引言

  2.菲茨杰拉德和他的美国梦

  3.《了不起的盖茨比》--美国梦最初的破灭

  4.《夜色温柔》--美国梦彻底的破灭

  5.两部小说中美国梦破灭的原因

  6.结论

  5)参考书目

  Robert E.Long,The Achieving of The Great Gatsby:F.Scott Fitzgerald,1920--1925.(Lewisburg,1979)

  Stavola,Thomas J.Scott Fitzgerald:Crisis in an American Identity.London:Vision Press Limited,1979.

  T.S.Eliot,“Letters to Scott Fitzgerald,”in Fitzgerald,The Crack-up,(Harmonds-Worth,1965)

  Piper,Henry Dan.Fitzgerald’s The Great Gatsby:The Novel,The Critics,The Background.New York:Charles Scribner’s Sons,1970.

  方杰:《“美国之梦”的结构与解构-试析〈夜色温柔〉中的深度模式》,《山东外语教学》第4期

  庄文泉:《一部成功解构美国梦的不朽之作--评〈了不起的盖茨比〉》 龙岩师专学报 ,1999年12月第4期

  6)研究基础与方法

  通过查阅大量资料,了解“迷惘一代”的社会背景及作者的生平经历,认真阅读了两部著作,深刻剖析了两位主人公的性格的相似和不同点,来找寻美国梦失落的真正原因。

  7)步骤

  一,精读两部著作;二,查阅资料,结合作品了解美国梦的破灭过程;三,构思文章,完成论文。

  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篇2

  一、选题研究目的意义

  随着影视产业的发展推动,视听艺术的推进,著名海外华人作家严歌苓成为引导文学与影视剧潮流的代名词。当今的社会是一个充满了大量知识泡沫的快餐式时代。网络的应用和大批量的搜索引擎的

  出现,几乎可以使每个人在几分钟之内变成知识丰富的学者。在这种貌似知识繁荣的“快”时代中,一部好的、具有长久可读性且深具文学意义。作品就显得弥足珍贵了。

  纵观严歌苓三十多年的创作生涯,她绝对算得上是一个多产的作家,但在细品之后,我们却能感受到她创作的诚意。她曾在一次采访中谈到过:“我觉得自己的创作就是厚积之后的瞬间爆发。” 正如陈思和所说,严 歌苓天生有着一副敏感又纤细的心:幼时良好的文化氛围的熏陶为她打下扎实的文学基础;动乱时代的经历和二十多年的移民生活体验,又为她提供了省视历史和自我的独特场所;特别是东西方文化相互杂容和猛烈的冲击,又赋予了严歌苓清醒的写作视角。 平日生活的体验和素材的累积,使移民后的严歌苓的创作相较于国内初期创作的局限性,更具有丰蕴的艺术价值。严歌苓努力地在她的小说创作中实现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移民作家的身份也使她将这两种毫无关联的文化运用自如:她以西方文化自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性”观念来回望母国的社会和文化,又以东方传统文化来建构海外的移民群体。因而,在中国当代作家对传统人性、命运和历史的创作中,严歌苓有着不容被忽视的独特地位。

  基于此,本人选择对近六年严歌苓的小说中的女性研究进行整理,试图透过外在文本,运用文化、历史以及叙事学知识对研究严歌苓的女性的作品进行细致的梳理。

  二、论文写作提纲(研究内容与思路)

  本文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严歌苓是一位充满才气的作家,也是颇有争议的人物。因为边缘身份(局外身份)与双重视角的反观,为中国当代文坛提供了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在中国当代文学版图中确立了自己独特的位置。 论文总的思路是总—分—总的思路,概括起来,本文研究的具体理路具体阐释如下:《近六年严歌苓小说中有关女性研究的综述》一文共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女性形象的.分析研究,主要包括地母式女性、对海外华人女性的书写、女性角色的边缘化等三个方面。第二部分是女性书写背后的深层次意蕴的研究,

  主要包括女性身体书写、女性的身份建构的两个方面。第三部分是其他作家笔下的女性与严歌苓笔下塑造的女性比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严歌苓与不同移民作家笔下的女性比较,另一方面是严歌苓与外国作家笔下的女主人公的命运悲剧比较

  三、主要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吕红(美国):海外新移民女作家的边缘写作及文化身份透视.华文文学 .2007.1. ( 总第 78期)

  [2]朱育颖:河流意象: 大河之女新世纪的跨域书写.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总第233期)

  [3]滕威:怀 想 中 国 的 方 式— — —试析严歌苓旅美后小说创作.华文文学.2002.4(总第51期)

  [4] 陈瑞琳(美国):冷静的忧伤—从严歌苓的创作看海外新移民文学的特质.华文文学,2003.5( 总 第 58 期 )

  [5]并不柔弱的话语:女性主义视角下的20世纪英文文学/刘岩等编著.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10

  [6]流散与回望:比较文学视野中的海外华人文学/饶凡子主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1

  [7]张翎:《金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年版

  [8]Thomas Hardy.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M].珠海:珠海出版 社,2004.

  [9]戴雪红.他者与主体:女性主义的视角[J].南京社会科 学,2007.

  [10]严歌苓.陆犯焉识[M].作家出版社,2011.

  [11]张舒.波伏瓦与女性主义[D].外语与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

  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篇3

  一、选题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从理论意义上,本文把性格作为研究的切入点,深入剖析纳兰词的创作动机和情感基础,充分认识纳兰词的文学价值及其意义,扩宽了纳兰词的研究角度,使对纳兰词的的思想内涵了解得更为透彻全面。

  从实践意义上,本文不同于以往单纯对词的研究方式,从作者的性格分析出发,对作者的文学作品进行映射和渗透,进而得出纳兰词更深层次的解读角度。

  二、研究方向的动态及本文创新点:

  现有资料对纳兰词的研究呈现两种趋势:一是以晚清研究为代表的着重于从词情、词风、词律等传统角度的研究;二是以王国维为代表的在新文化运动引入的西方新的研究方式,在纯审美立场上重视审美的对象以及意境的构造。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运用心理学上的性格分析以及哲学辩证等相关知识,从性格矛盾去透视纳兰词,将作者与作品有机地联系起来,更深入挖掘其思想内涵。

  三、主要研究内容及提纲:

  第一部分:回顾各个阶段对纳兰词的研究的成果以及概述别人眼中的纳兰。

  第二部分:结合纳兰容若的生平事迹以及历史背景分析其性格形成的原因,以及性格特征。

  第三部分:分析纳兰词中意象的`影射及其词的风格特点。第四部分:用辩证法论述性格悲剧与文学风格的联系与矛盾。

  四、研究的方法与手段:

  查阅文献

  心理学性格评定与分析法

  唯物辩证法

  五、应收集的资料及主要参考文献:

  文学资料:纳兰容若的生平事迹及其历史背景资料、纳兰词作品集、传统对纳兰词的研究观点,主要参考文献《饮水集》、《纳兰性德评传》、《人间词语》等。

  心理学资料:影响人性格形成的因素及其性格类型的特征。主要参考文献有《普通心理学》、《行为心理学》等。

  哲学资料: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理论。主要参考文献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等。

  六、毕业论文进度安排:

  1.选题20xx年3月10日——20xx年3月20日

  2.开题报告20xx年3月23日——20xx年3月27日

  3.收集资料及实施研究20xx年4月06日——20xx年5月15日

  4.完成初稿20xx年5月16日——20xx年5月23日

  5.完成修改稿20xx年5月27日——20xx年6月03日

  6.完成定稿20xx年6月07日——20xx年6月15日

  7.论文答辩20xx年7月04日——20xx年7月04日

  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篇4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所有的语言跟社会一样包含着历史,历史中变化是最突出的特征之一。语言在历史中不断变化,不断产生出新义与新词。随着社会的发展,政治制度与经济结构随着世界化而快速发展,原本不存在的事物不断产生,新形成的概念反映在语言中,成为“新词”。“新词”不仅是“新出现的语言”,也是反映社会现实的镜子。汉语的新词反映当时的社会现象和人类的心理现象,因而不断地出现。

  中国的社会语言学家陈原认为,“新词现象是一个很重要的社会语言现象。新词出现是社会生活变化的.结果。”。另一个学者杨振兰指出“新词语是以词语产生的时代为依据形成一个词汇群体,受新时期社会特点的影响和制约,明显带有社会时代的痕迹和烙印;”。这说明新词语除了可以从语言学角度研究以外,也可以从社会学、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因为新词语的出现是一种语言现象同时也是社会文化心理现象。最近 新词语在语言学中成为了一种新的研究领域。

  因为新词语反映着一个国家的历史、社会、文化的背景,所以词汇的意义比较难以理解,同时翻译文章的时候也常常造成错误。本论文进行问卷调查,考察年轻人对新词语的认识,同时考察生活中最常用的新词语及其产生的原因。

  (二)研究意义

  语言反映当时的社会,新词语跟当时的社会现象有密切的关系,不仅具有单词的价值,也反映了背后的语法和语音规则的作用,同时通过新词语的研究可以理解发展中的社会和文化。本论文通过对中国和韩国报纸、网络中出现的以及编辑成册的新词语的调查,比较分析二者的异同,以及背后所展现的文化、语言差异。

  现在在韩国开始了中国流行风,比中国的韩流更热闹。在韩国有许多人愿意了解中国的语言与文化,本论文提示的多样的新词语能够帮助了解汉语与现在的中国。跟韩国一样,在中国也开始了韩国流行风,特别是韩剧的影响,许多的广告、媒体、文献上出现韩语音译词。 比如,“啊拧哈塞哦”是汉语“你好”的意思,其读音与韩语原读音相似。本论文要研究与分析最近在中国社会中相当著名的韩语音译词。

  二、研究思路与内容

  三、研究现状

  四、论文的研究重点、难点

  (一)研究重点

  新词语不仅是从以前存在的一种词汇现象,也是最好表现时代感与大众心理的有趣的语词现象。不过,在语言学系新词语不那么受欢迎,新词语是很快地出现同时很快地消灭,所以许多新词语编入词汇系之前容易消灭。但是,从历时性的角度来看,新词语是在语汇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在社会与文化上集中地反映词汇的动态变化。因此,对研究语汇历时的变化价值非常大。本论文介绍最近在中国社会中相当著名的韩语音译词是什么与韩语音译词的影响。本文重点通过调查问卷考察在中国留学的外国留学生对新词语的理解度和意识度。

  (二)研究难点

  语言是环境变化的产物。出现新的环境,就会出现新的语言成分。在中国开始英语热之后,借用了一些英语的新词语,利用音译、意译或者直接以英语的形式出现在社会生活中,但是新词语的使用者受限于不同的社会圈子,比如年轻人和老年人使用和理解新词上会出现很大差异,尤其是中国有方言的影响,也产生了区域性新词语。作为留学生,这部分是写作的难点。

  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篇5

  一、选题目的及意义:

  目的:在当代散文作家群体中余秋雨是独特的,余秋雨的散文被认为是“重拾困扰着若干代人的重大课题,避开庸俗社会学、政治学的羁绊,直指民族心灵的深处”的散文。本文主要通过分析余秋雨散文中的处处透露出来的寻根,并对其进行详细解析和深入探究,试图通过文学寻找的文化根基来体现和折射民族文化的精神。进而重新审视传统文化对当今社会的影响力和思索寻根意识对当代文明的重要性。

  意义:本文通过探索余秋雨散文中体现出来的寻根意识,尝试性地揭示出寻根意识对当今社会的重要性。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研究现状:寻根文学是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出现的一股文学思潮,主要是作家们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20世纪90年代的散文把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之根”弘扬光大并且开拓创新,其中余秋雨散文中表现出来的深厚的寻根意识便是寻根文学的代表之一。但是对于余秋雨散文中体现出来的寻根意识方面的研究也有,却没有总结性的研究。

  三、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研究内容:

  1、余秋雨散文中寻根意识产生的根源

  余秋雨的众多作品中之所以体现出浓厚的寻根意识,这也跟余秋雨本人的成长、思想、经历等有关。

  2、“寻根”中的文化人格及其灵魂

  (1)深邃的文化人格

  余秋雨散文通过描写“基于文化良知的健全人格”使得文化人能够“轻够轻常人之所重,重常人之所轻”,透露出中国文人坚韧执着的精神世界。放逐路上显露出来的强健人格与官格。余秋雨作品解析和探索中国知识分子和文人形象,并进行文化反省,体现出深深的人文精神。

  (2)与世俗无关的文学追求和人格修养

  作者渴望人格的自由,我们阅读余秋雨的作品不难发现,实际上他是有意要进入一种现在“中国式文化团体”的自我放逐的状态。

  3、重塑当下文化人格

  余秋雨散文在结合历史的同时,又与现实相联系,在对文化的探索中体现出一种深深地忧患意识,在观看历史的进程中,反省中华民族的现状和前途。

  4、结语

  余秋雨正是在文化与文学中努力实现着一位文化学者的职责。正是作者这颗怀古思今,不断探索民族文化和文化人出路的赤诚之心,使得笔下流泻出来的文章振聋发聩,引人深思。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根据文学寻根的主要特点,在现有文本、研究资料的基础上,从余秋雨散文原文、与之相关的研究书籍、评论等出发,整理分析既有的资料,来发掘余秋雨散文中的寻根意识。

  四、本课题的实行方案、进度

  1、20XX年12月3日前报毕业论文题目和方向。

  2、20XX年12月10日学院安排论文指导教师。

  3、20XX年12月30前由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完成论文开题报告。

  4、20XX年3月7日前完成论文初稿,按时交指导教师。

  5、20XX年4月10日前完成论文定稿并由指导教师完成定稿评语。

  6、20XX年5月中旬毕业论文答辩。

  五.已查阅的参考文献

  书籍:

  [1]余秋雨.《文化苦旅》[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6

  [2]余秋雨.《游走废墟》[M].北京:中国盲文出版社,2007年11月第1版

  [3]杨长勋.《余秋雨的背影》[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1

  [4]余秋雨.《千年一叹》[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

  [7]周冰心、余杰.《文化口红——解读余秋雨文化散文》[M].北京:台湾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

  学术论文:

  [1]杨亮.《文化寻根的现代性焦虑——再探20世纪80年代“寻根文学”的文化策略》[J].文艺评论,2011(05)

  [3]任翔.《寻根文学中的历史意识》[J].社会科学战线,2011(03)

  [4]小耘,马成俊.《对寻根文学的文化思考》[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3(04)

  [5]蔺春华.《中国传统文化对余秋雨创作的影响》[J].甘肃广播大学学报,2001年第11卷第2期

  [6]孙碧平.《试论余秋雨散文的文化人格特点》[J].涪陵师专学报,2000年第16卷第3期

  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篇6

  (一)研究意义

  《古诗十九首》在五言诗的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它以独特的抒情方式表现士子的人生境遇及所带来的处世态度和心灵感悟,抒发的是平凡人最基本的情感,因而可以广泛的引起读者共鸣,长久的感动人。作为五言诗中最早期最成熟的代表作品,《古诗十九首》在谋篇、遣词、摹景、传情等方面都对我国旧诗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尝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适当借鉴其他学者的观点,对《古诗十九首》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情感魅力及其影响几个方面来探讨。在取各家之长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见解,从而更加明确《古诗十九首》在摹景传情、借物抒怀这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及其所形成的独特的抒情风格对后世诗歌创作的认识意义和深远影响。

  (二)研究现状

  《古诗十九首》是中国文学史上早期抒情诗的典范,在五言诗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而对它的研究围绕写作年代、作者、思想内容、艺术特色、修辞技巧、抒情艺术等多方面广泛展开。在情景交融的`艺术领域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古诗十九首》的研究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大致可分为两派:一派继承《文选》李善注的诠释型传统,如陈桂的《古诗十九首解》、钱基博的《古诗十九首讲话》,尤其是隋树森的《古诗十九首集释》,包括考证、笺注、汇释、评论等四个部分,是迄今为止收录资料最多,对于研究者最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另一派是继承元人刘履《选诗补注》的分析型传统,如徐中舒的《古诗十九首考》、朱自清的《古诗十九首释》等。

  20世纪50到70年代,由于国内政治和社会原因,对《古诗十九首》的研究进入空窗期,但海外汉学者和港台学者的研究成果弥补了中国大陆这一时期的“文化荒漠”,如劳节的《古诗“明月皎夜光”节候释》、台湾学者张清钟的《古诗十九首汇说赏析与研究》等。材料丰富,内容翔实。

  20世纪80年代后,《古诗十九首》的研究局面主要表现为研究视野的拓宽和研究方法的多样化,表现出一种可贵的探索精神。如王建华的《论〈古诗十九首〉的抒情艺术》、王亚《试论<古诗十九首>的抒情艺术》等。现代学者对《古诗十九首》的研究多重微观分析,在理论层面的论述很少。此外,还有大量关于《古诗十九首》的论文,如黄凌的《欢愉之词难工,忧愁之词易好——谈<古诗十九首>的感伤情怀》。这一时期的研究触及了一些本质问题,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综上所述,20世纪对《古诗十九首》的情景交融艺术的研究有继承也有发展,有创新也有局限,关于《古诗十九首》情景艺术的研究,仍然有许多的研究空间。本文试图通过收集整合前人的研究材料,结合自己独到的见解,对《古诗十九首》的情与景的艺术作一个整体的关照和全面系统的探讨,希望对《古诗十九首》情与景的艺术特色的研究起到一定的积极推动作用。

  (三)主要参考文献

  [1]刘勰.文心雕龙[M].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

  [2]马茂元.古诗十九首初探[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2.

  [3]王夫之.姜齐诗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3.

  [4]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5]隋树森.古诗十九首[M].北京:中华书局,1955.3.

  [6]杨树增等.盛世悲音---汉代文人的生命感叹[M].河北: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

  [7]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11.

  [8]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3.

  [9]袁行霈.中国文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

  [10]张秉光.漫谈《古诗十九首》的情与景的抒写.[J].佛山:佛山大学佛山师专学报,1990(01).

  [11]孟英.论《古诗十九首》的抒情艺术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12).

  [12]王亚.试论《古诗十九首》的抒情艺术[D].宿州: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04).

  [13]王有景.《古诗十九首》与东汉末文人的生命意识[D].重庆:重庆学院学报,2006(03).

  [14]彭庭松.论《古诗十九首》之感伤情怀及审美特征[D].山东:石油大学出版社社会科学版.2003(12).

  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篇7

  课题名称: On Thoreaus Transcendental Individualism in The Walden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背景:

  亨利戴维梭罗是超验主义代表人物之一,《瓦尔登湖》是他的著作,这篇长篇散文是超验主义经典作品,在文学中被公认为是最受读者欢迎的非虚构作品。该作品是亨利戴维梭罗基于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工业化所带来的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梭罗远离尘嚣,记述了他在简单生活中深入思考与重塑自我的心路历程,体现了一种超验思想。超验主义是美国的一种文学和哲学运动。它兴起于1830年代的新英格兰地区,经过不断发展成为美国思想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劳伦斯布伊尔的超验主义文学作品以及亨利戴维梭罗和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的传记中等都有大量记载。本书是梭罗在瓦尔登湖林中两年零两个月又两天的生活和思想记录。它向世人揭示了梭罗在回归自然的生活实验中所发现的人生真谛。

  研究目的和意义:

  超验个人主义赋予了个人主义积极向上的内涵,它提倡对自然的重新审视、对神的看法的全新宗教观以及它推崇的凭直觉超越自我感官认识事物本质的方法。超验个人主义在美国哲学史上扮演者举足轻重的角色,它影响了美国的文化进程,并且为美国独立提供了的思想基础。梭罗的《瓦尔登湖》中梭罗离群索居,实践个人理想追求,从根本上是与社会思潮的一种对抗,按照良心行事,实现自己的生活目标。这个课题研究给美国后代一个借鉴,要以一种积极的态度生活。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现阶段,不乏有研究者们相继提出了关于超验个人主义、生态文明、语言特征、审美价值等一系列的看法。结合研究者们的研究和发现,第一,目前对于超验个人主义思想的研究还不是很完善,他们只是很零散地表达了超验个人主义的概念,并没有更多地结合文章内容做出评价。第二,学者们并没有把《瓦尔登湖》和超验主义思想相结合。因此基于以上两点,希望此课题的研究可以给后来的研究者们一些借鉴的'地方。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及拟解决的问题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一,《瓦尔登湖》国内外研究综述。

  第二,瓦尔登湖中个人主义思想的研究,主要从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生活过程中,个体的生存能力和独立自主的技能。

  第三,瓦尔登湖中超验主义思想的研究,主要从存在超灵到个体的优越性进行阐述。

  第四,梭罗的超验个人主义思想研究,梭罗受其他学者们思想的影响和超验个人主义对美国人影响。

  解决的主要问题:

  瓦尔登湖中超验主义思想的研究。本文将从《瓦尔登湖》中的个人主义思想和超验主义思想进行研究,详细论述超验个人主义的主要体现,并对其影响进行深入分析,对其他相似研究提供另外一个程度的理解。

  三、研究步骤、方法和措施

  1、确定选题阶段:与导师一起确定选题方向,学习文献查阅方法,确定参考书目。

  2、文献查阅阶段:进入中国知网数据库查找相关论文并下载。阅读并整理下载的论文,并从这些论文的参考文献中,选择一些有用的书,并购买或借阅。阅读所有参考书目和论文,并做好读书笔记。

  3、开题报告撰写阶段:介绍选题的背景、意义,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目标,研究步骤与方法。

  4、文献综述撰写阶段:撰写论文提纲,拟定论文标题、基本问题和中心论点。提纲形成以后,就开始撰写文献综述,将看过的资料、论文、专著总结整理,并对课题的研究历史、研究现状等进行准确的分析与归纳,并做出简要评述,最后表达自己的观点与主张,阐述该课题的发展动向和趋势。主要研究方法:文献阅读法

  5、阶段: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对论文主要内容逐渐展开论述。主要采用文献研究、观察等研究方法。

  四、论文提纲

  On Thoreaus Transcendental Individualism in The Walden

  1.Introduction

  2.Literature Review

  3.Individualism in the Walden

  3.1 Survival of Individuals

  3.2 Skills of Independence

  4.Transcendentalism in the Walden

  4.1 The Existence of Over-soul

  4.2 The Prominence of Individuals

  5.Transcendental Individualism as Expressed by Thoreau

  5.1 Thoreaus Thoughts of Transcendental Individualism

  5.2 Influences of Transcendental Individualism

  6.Conclusion

  7.Works Cited

  五、主要参考文献

  Arthur,Chirity.The Orient in American Transcendentalism: A study of Emerson,Thoreau,and Alcott [M].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1932.

  Buell,The Environmental Imagination[M].New York: The Belknap Press,1996.

  Doren,Mark Van.Henry David Thoreau: A Critical Study [M].Boston: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1916.

  Hahn,Stephen.On Thoreau [M].Behnont Calif: Thonson Learning,2000.

  Hoover,Herbert.American Individualism [M].Doubleday Ithaca: DoranCompany,1928.

  Ponald.Words for the Wildness [M].San Francisco: Sierra Club Books,1991.

  Roach,Marilynne K.Down to Earth at Walden [M].Boston: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1980.

  Ruland.A History Of American Literature [M].New York: Penguin Books,1987.

  Thoreau,Henry D.Walden and Civil Disobedience [M].New York: Airmont Publishing Company,1965.

  爱默生.美国的文明[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贺麟.现代西方哲学演讲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罗伯特贝拉赫.心灵的习性美国人生活中的个人主义和公共责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李毅.对《瓦尔登湖》中译本的几点意见[J].外国语,1984(6).

  纳尔逊曼弗雷德布莱克.《美国社会生活和思想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钱满素.读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5).

  梭罗.《瓦尔登湖》[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

  宋祖良.拯救地球和人类未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史蒂夫卢克斯.《个人主义》[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21.

  王锦瑭.美国社会文化[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49-60).

  沃浓路易帕灵顿.《美国思想史》[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杨金,浦立昕.《美国思想史》[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篇8

  一、选题背景

  季羡林先生在谈及胡适时,曾评价胡适是一个大人物,一个享有盛名而又充分争议的人物,一个无论如何也回避不了的人物[1]。的确,胡适既是五四的领袖人物,又扮演整个文学、教育史的领军角色,还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语文教育历史潮流之中,发挥了引领性作用。由他首先掀起的的新文化运动,刻下了整个中国历史中都有着永不磨灭的痕迹,不仅使中国语文教育实现了改头换面,让传统的理念、内容、形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崭新变化,又将白话文运动的成果以国家意志的形式体现在了语文教育中,1923 年,由胡适负责高中语文课程纲要的制定,直接参与了相关政策、纲领性文件的草拟。胡适对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研究、主张,是从指出传统古文教授方法的种种弊端开始的。留美期间,便发表文章,旗帜鲜明地一一指出具体的问题与漏洞,并相应地提出了具有创造性改革意义的想法与思路,这是他对语文教学的最初探讨。1917 年,他又作成一篇《文学改良刍议》,最先唱响了新文化运动序曲,并得到一大批先进人士大力支持,从此便开始大力宣传推行新文化运动,抨击旧文化、旧文学,很快成为了中坚人物。三年后,他又应邀作了一篇关于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演说,即《中学国文的教授》,紧接着 1922 年,又针对其中某些问题进行过一定修正与完善,题作《再论中学的国文教学》,在这两篇文章中,胡适对中学国文课程与教学问题作了全面而系统的阐述,提出了许多崭新的理论主张。胡适的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主要通过他参与并主持制定的政策性文件、发表的相关著作和演讲中表现出来。胡适关于语文教育的著作有很多,从留美期间写过的札记中就可以找到许多相关的文章,如《记兴趣》《专精与博学》《发表与吸收》《作文不讲文法之害》等等。除此之外,在五四以后,胡适也发表了很多相关论著。在这些论著中,胡适多是从教育的实情出发,运用科学的观念和方法来研究探索中国语文发展的'规律,既有宏观也有微观层面,不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是推动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巨大的推动力量。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方面从理论意义上来说,本课题在参考了胡适大量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分别从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阅读教学、写作教学以及口语交际教学等课程与教学的各个部分,来阐释其主体内容,既能深入、客观地进行探究,更能极大推动当代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理论研究的发展与革新,同时也可以为当前语文课程改革与实际教学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理论指导。另一方面从实践意义上来说,本论文将胡适系统的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与现实的语文课改、教改密切结合,深入探究胡适语文教育思想中具有先进性、建设性与高度预见性的观点主张,对当前语文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启示,同时也为我国推进教学革新,提供强有力参考和指导。

  三、本文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论

  杜威,是在哲学、思想、教育等领域都有着卓越影响力、威慑力的美国学者,实用主义思想流派的权威领袖。在西方留学阶段,胡适就曾在他门下求学,受到其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深刻印记,其教育理念也发生了意想不到的改变。1919 年,由胡适为首的学者提议,由北京大学、江苏教育学研究会等组织进行联合,对杜威教授发出巡回演讲的邀请,进行来华讲学。而胡适作为他的学生,理所应当地担任了最合适的翻译、秘书职位,进行了大部分演讲活动的设计、组织,同时还作了大量关于他演讲内容中先进思想理论整理汇编,形成极为珍贵的材料与文献。可以说,胡适是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最忠诚的信徒,并将其思想深深融入到了中国的语文教育、教学的改革之中,极大地促使了中国现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革新进程。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哲学思想的核心,即“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长”,同时他还针对传统教育流派提出的“旧三中心”,创造性地对应提出了“新三中心”[13,6]。其中,对胡适课程与教学理论有着极具震慑力的方面有两部分内容:一是“儿童中心”论,反对压抑学生个性,主张教师应积极关注学生心理、能力、性格和兴趣,着力培养与发展学生各不相同的个性心理,并以此来确定最适合的课程内容、手段,其教育效果必定事半功倍;二是主张生活教育,根据“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自然发展”[13,18]等主张,曾指出最好方法就应该是到真正现实中学习、磨练,“从做中学”,反对教育是为未来做准备的观点,因此,在课程内容上应该注重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法上,应抛弃传统的“静听”“单纯地学习书本上的课文”注入模式,提倡以平等、公正方式进行。

  个人主义理论,顾名思义就是主张“以个体为中心”,而胡适的个人主义思想理论曾在多篇文章中有着比较集中的阐释。胡适主张首先是独立、自主的人格魅力,充满质疑与否定的理念,其次是积极、充满责任感的态度,这本质上也是一种人本主义理论,的“个人要高于所有”“个人的充分发展就是社会发展的根本所在”的人本主义理论[16]。个人主义理论,在胡适一生中所有课程与教学理论思想中拥有着绝对核心的地位,他著书立作、待人接物,几乎全都在这个理论影响下进行的。以至于,“中国式的文艺复兴运动”,也是以个人主义理论为基础,表现出一种作为“人”的再生。而胡适便站在了一种作为“人”的角度与视野里,重新进行评估传统中国的所有思想观点,重新创造出一种新的文明境界,试图能与世界先进的思想文化相接轨。我们也可以在他曾编辑的各类著作、杂志中发现这种理论的明显的痕迹,比方说,《竞业旬报》“从新做一个完完全全的人,做一个完完全全的国民,大家齐来,造一个完完全全的祖国”[17];胡适不仅这样提倡,更是以身作则。个人主义理论成为胡适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最坚实的基础,在更高的高度进行审视,以是否符合学生充分发展要求为根本标准,在实际的课程与教学中提出系统、彻底构想。在课程性质与目的的定位上,胡适主张要积极掌握白话文的知识与应用,由于古文已经成为学生进行培养自身独立个性的严重障碍,因此说要想树立这种独特的个性,最基本的就是能够自由表达、善于自由表达内心想法,但是传统古文确实是无法满足这一基本的要求,因此,胡适主张在语文课程与教学方面,都尽量能做到使用“国语”;教学方法上,他主张大胆改革,抛弃传统、落后的模式,积极推行自觉、主动的模式,这同样基于这种先进的个人主义理论思想。当然,这种个人主义的思想理论,也的确能作为是中国语文教育思想自身理念的内在要求。中国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在于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去理解、善于去使用语言文字,而这种能力当然也是需要与人本身的思想、情感、品格、经验所紧密相连。因此说,基于这种个人主义理论,胡适在语文教育思想中就站在了“立人”的高度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与人文精神。

  四、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首先,综合探究胡适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形成的背景和理论源头,这与胡适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的形成发展、内容特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要最先从胡适身处背景与教育历程出发,探究其语文思想形成之源头所在。其次,深入剖析其语文课程、教学理论,本论文第二块,就从课程论、教学论各要素上,详细进行阐释与论证,这是本论文的主体部分。最后,针对实践教学中出现的具体问题,结合胡适相应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思想观点,挖掘出其先进性与科学性的内容,以求对当下实际教学的创新提供一定参考建议。

  五、写作提纲

  摘要 5-6

  Abstract 6-7

  目录 8-10

  绪论 10-14

  (一) 胡适与我国 20 世纪 20、30 年代的语文思想主张 10

  (二) 国内研究胡适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的现状 10-12

  1. 有关胡适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的研究 11

  2. 胡适在语文课程与教学领域作出相关贡献的研究 11-12

  (三)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四)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12-14

  1. 基本思路 12-13

  2. 研究方法 13-14

  第一章 胡适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形成的背景及理论源头 14-19

  (一) 胡适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14-16

  (二) 胡适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的理论源头 16-19

  1.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16-18

  2. 个人主义理论 18-19

  第二章 胡适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概述 19-38

  (一) 胡适的语文课程观 19-29

  1. 论中学语文课程目标 19-22

  2. 论中学语文课程设置 22-24

  3. 论中学语文课程内容 24-29

  (1) 国语文教育 24-26

  (2) 古文教育 26-27

  (3) 语言知识教育 27-28

  (4) 反对读经讲经 28-29

  (二) 胡适的语文教学观 29-38

  1. 论阅读教学 30-32

  (1) “看书代替讲读” 30-31

  (2) 养成自修能力 31-32

  2. 论写作教学 32-35

  (1) 令学生自己命题 33

  (2) 让学生抒发自己的真挚情感 33-34

  (3) 作文的形式与训练 34-35

  (4) 作文的批改 35

  3. 论口语教学 35-38

  第三章 胡适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对当前语文教学的启示 38-46

  (一) 教学理念方面的启示 38-39

  (二) 教学方法论方面启示 39-46

  1. 对改革阅读教学方法的启示 39-42

  (1) 课内阅读中,自主感悟与自读讨论 40-42

  (2) 课外阅读中,积极“泛读” 42

  2. 对改革写作教学方法的启示 42-44

  (1) 缺乏兴趣,不想写 42

  (2) 与生活脱轨,不知道写什么 42

  (3) 拘泥形式,不知道怎么写 42-43

  (4) 忽视修改,写不好 43-44

  3. 对口语交际教学的启示 44-46

  结语 46-47

  参考文献 47-50

  致谢 50-51

  六、目前已经阅读的主要文献

  [1] 张光璘.季羡林先生[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132.

  [2] 黄苏芬.20 世纪 50 年代胡适史学思想批判研究[D].安徽硕士学位论文,2009.

  [3] 顾黄初.语文教育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254-258.

  [4] 吴树仁.试论胡适的国文教学思想[J].上饶师专学报,1995,15(1):41-45.

  [5] 陈本源.论胡适对国文“教授法”的构想——20 世纪中国语文教育史散论[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1999,16(4).

  [6] 李侠.朱熹、胡适作文教学观之比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2,43(增):288-290.

  [7] 曲英杰.胡适教育思想与当代语文教学[J].辽宁师专学报,2003,5(4).

  [8] 温建萍 . 论胡适的语文教育观[J].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21(1).

  [9] 张瑜.胡适语文教育对当前语文教学的启示[D].天津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10] 瞿海燕,易武.胡适与中国现代语文教育[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2(1):62-64.

  [11] 郑国民.胡适对白话文教学的贡献[J].教育研究,1999,21(5):65-67.

  [12] 韩立群.胡适对语文学科建设的贡献[J].东岳论丛,1998,19(3):97-100.

  [13] 刘正伟.杜威教育哲学与胡适语文教学观[J].淮阴师专学报,1996,18(3).

  [14] 胡适.胡适文集卷十一[M].对新学制的感想.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507-510.

  [15] 胡适.胡适文集卷二[M].中学国文的教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6] 胡适.胡适文集卷五[M].介绍我自己的思想.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511-518.

  [17] 胡适.胡适全集卷二十一[M].本报之纪念.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1500-1568.

  [18] 胡适.胡适文集卷三[M].再论中学的国文教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9] 胡适.胡适文集卷二十[M].国语运动与文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1578-1632.

  [20] 张哲英.清末民国时期语文教育观念考察——以黎锦熙、胡适、叶圣陶为中心

  [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21] 吴晓峰.国语文教科书中的文言白话之争[J].学术论坛,2005,28(10):200-203.

  [22] 赵静.胡适语文教育思想研究[D].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113.

  [23] 赵娜娜.胡适文言文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46.

  [24] 胡适.胡适文集卷二[M].文学改良刍议.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08-111.

  [25] 邹贤敏.近 20 年语文教改理论与新课程标准[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312-340.

  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篇9

  一、选题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美狄亚》是公元前五世纪及公元前四世纪希腊最富盛名的悲剧作家欧里皮得斯的代表作。被称为欧洲最早的“问题剧”。小说围绕美狄亚为追随爱情而进行的一系列反抗斗争,描述了当时妇女的从属地位,展现其悲惨的命运。是最早为妇女鸣不平的代表作。揭示了父权制对母权制的胜利,表现了具有民主精神的法律裁判代替了家庭仇杀。虽然作品描述的题材源于古希腊神话,但其中包含的却是欧里庇得斯所处时代的妇女问题,因此有很强的写实性。

  通过对小说的研究和当今社会的.结合,显示了人不再是盲目的任命运所随意摆弄的玩偶,而是更自由的人,是对于自己的行动和感情富有重大责任的人。

  二、研究方向的动态及本文创新点:

  选题的研究现状:许多人著文分析和评价剧中女主人公美狄亚这一鲜明、独特、极具个性特点的人物。并分析造成美狄亚这种性格和个性的社会原因和自身原因。揭示了当时社会制度的不平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本文创新点:通过研究小说中美狄亚的人物形象和社会背景分析美狄亚爱情悲剧的成因和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这一问题,就现代社会来说,虽然社会和假体地位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美狄亚的反抗和斗争精神,对今天的女性仍然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三、主要研究内容及提纲:

  一、美狄亚和伊阿宋的爱情

  二、美狄亚的多重身份

  (一)父亲的女儿形象

  (二)丈夫的妻子形象

  (三)儿子的母亲形象

  三、美狄亚爱情悲剧的成因

  1.美狄亚自身性格来说

  2.美狄亚所处的时代背景

  四、结语

  五、研究的方法与手段:

  1)文献分析法

  2)运用比较、归纳的方法,总结出相关的结论

  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篇10

  一、选题的理论、实际意义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自号石湖居士,平江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以田园诗蜚声文坛,《四时田园杂兴》组诗尤为人所称道。所以人们常常将范成大归为田园诗人,这种看法有失偏颇,因为其爱国题材的诗也颇值一提。其中最令人瞩目的,当属他出使金国时所写的72首“使金诗”。使金诗是范成大诗歌创作的有机组成部分, 带有其一贯的特点。作为范成大出使金国这一特殊经历的出色见证, 这组作品从头到尾读下来又有其鲜明的个性。

  二、研究动态、见解

  关于范成大研究的论著方面有以下一些:

  于北山先生和孔凡礼先生各著有《范成大年谱》;

  傅漩琼先生汇编的《杨万里范成大资料汇编》;

  孔凡礼先生著有《范成大佚著辑存》;

  周汝昌先生点校的《范石湖集》,后又订成《范成大诗选》;

  顾志兴先生携余冠英先生、俞平伯先生等编写了《范成大诗歌赏析集》。

  有关范成大研究的论文已发表数十篇。

  其中,大部分都是研究范成大的田园诗。比如谢桂华的《范成大悯农诗及其创作缘由探论》、曾玉章的《本色的田园诗人一一诗中解读范成大》、张坷的《挑花源里可耕田?一一浅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诗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高红梅《读石湖田园诗心解》、张福勋《生命的自然诗化与哲学诗化》、钱桂兰《田园风光好宜堪入画图一一谈范石湖田园杂兴的风景画面》等。

  也有相当一部分研究者注意到了“不论从内容讲或从艺术讲,都可成为杰作”的使金纪事诗。如姜逸波的《范成大“使金”诗的爱国思想》、景宏业的《范成大出使金国所作诗艺术》、徐新国的《论范成大的爱国诗》等等都以爱国为中心从不同的角度谈到了范成大使金诗。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里选取了七首使金诗作分析,他中肯而言简意赅的分析基本成了使金诗的定论。

  本文拟从分析范成大的72首使金诗的艺术特色入手,初步探讨诗人的思想,并从诗中感受其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分析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三、研究思路;

  第一部分:引言(提出论点)

  第二部分:分析并论证观点

  一、使金诗中的爱国主义思想

  二、使金诗中记录的北方女真民族的风俗文化。

  三、使金诗反映的女真文化和汉族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第三部分: 结论

  研究方法:

  资料分析法;归纳整理法。

  四、总体安排、进度计划

  此次论文写作按“资料收集——开题报告——完成初稿——论文修改——论文定稿”顺序进行:

  20XX年12月15日——20XX年1月10日 收集资料,完成开题报告

  20XX年01月11日——20XX年1月30日 归纳、整理、分析资料

  20XX年02月01日——20XX年3月12日 撰写初稿

  20XX年03月12日——20XX年3月25日 论文修改

  20XX年4月5日前: 论文定稿

  五、主要参考文献

  [1]范成大.范石湖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2]吕慧娟 刘波 卢这.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M]:第三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 9 8 4.

  [3]韩愈.韩昌黎文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4]胡传志.论南宋使金文人的创作[J].文学遗产.2003(5).

  [5]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二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篇11

  一、选题的意义

  《美丽新世界》是二十世纪最经典的反乌托邦文学之一,与乔治奥威尔的《1984》、扎米亚京的《我们》并称为反乌托邦三书,在国内外思想界影响深远。反乌托邦主题描绘的是反面的理想。《美丽的新世界》矛头主要指向所谓的科学主义,描绘了科学主义的乌托邦。其中乌托邦种种不合理的制度,是对现代人类发展趋势的反讽。赫胥黎通过三个层面的人物经历揭示了乌托邦文明的虚伪,成功地瓦解了乌托邦的神话。该书不仅在思想上反映了赫胥黎对人类发展趋势深刻独到的见解,在艺术上也突破了传统乌托邦流于说教的弊病而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二、简述选题在该领域的水平和发展动态

  长期以来,对于《美丽新世界》的评价有许多。无论是从作品结构、主题、创作手法、语言特点都有很多相关的评论。在这部小说发表之初,各方就对其反应不一。威尔斯认为这部作品是对科学的背叛,赫胥黎没有权利背叛未来。还有一些评论者认为这部作品缺乏想象力,赫胥黎是在借小说发泄对社会的不满。他说:美丽新世界是赫胥黎先生的老的原理的颠倒。厌恶今天的世界,他想象了一个遥远未来的科学的完美的世界,并且发现它同样令人不快。与许多评论者对这部小说失望的观点相反,维斯特看到《美丽新世界》在政治上的讽刺意义。她认为这部小说是对苏俄和美国社会的讽刺,同时她认识到这部小说的人道主义主题。虽然评论家对这部小说褒贬不一,作为一部优秀的反乌托邦题材的小说,还是很值得我们去研究的。

  三、论文所要研究的内容和理论依据

  本文主要通过乌托邦文学和反乌托邦文学的理论基础,对该书进行深刻的分析。

  在该书的情节构筑上,介入了三种不同价值层面的文化:以印第安部落为代表的原始文化,以约翰为代表的现代文化和以乌托邦为代表的未来文化。这三种文化在相互交叉,相互对立的矛盾冲突中,逐渐使乌托邦的神话瓦解,实现了对现代文化的反讽,树立了该书的反乌托邦的主题。本文的冲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个是在琳达脱离了乌托邦社会闯入野人居住区之后。乌托邦的价值观念被置于原始价值层面上接受检查。另一个就是约翰的出生方式就是对乌托邦文明的一个挑战。经过分析之后我们可以发现未来的新世界并不美妙,而一步步构筑这个未来的现实也不容乐观。读者在对乌托邦感到失望的同时能熬不费力地发现现实世界正以多快的速度向这个乌图邦演变。而作者在100多年前的.预言在今天有些已经成为了现实。通过这部作品看当今社会不得不引发我们对高科技日益成熟的今天的深刻思考。

  四、论文的研究特色和创新之处

  本文主要从社会背景,作者生平,以及人物几个方面分析,揭示人在高科技面前自然属性消失人的理性泯灭和人造世界替代自然界所产生的严重后果。由此我们可以预见当今人类物质享乐至上,盲目崇拜科学技术,精神生活匮乏的处境与走向。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结合社会背景、作者生平、具体情节,深层挖掘人们内心深处渴望回归自然的愿望以及人们现在的处境。使得分析更全面、透彻。虽然在此书中新世界所带给人们的是失去自我,完全受控于高科技技术,但是现实生活中证明了现代科学技术是自由的推动者而不是枷锁。在这一点上赫胥黎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及科学技术给社会结构带来的巨大变化和对社会发展起到的积极作用。

  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篇12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一)课题研究来源

  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类型相关的题目,本人很感兴趣,于是确定选择该题。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

  本文通过对中象征主义,来叙述中文明与自然的冲突。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艾米莉勃朗特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著名小说家和作家,是著名的勃朗特姐妹之一,也是三姐妹中最具天赋的一个。她一生只写了一部小说,但是这部伟大的作品却使她扬名于世。通过,艾米莉勃朗特以维多利亚时代为背景,通过写两个截然不同的家族,三代人之间的爱恨情仇,充分表现了维多利亚时期文明和自然之间的冲突以及怎样反映了艾米莉勃朗特对自然的偏爱。小说中自然和文明冲突不断,艾米莉勃朗特在小说中多次运用对比和象征来表现此冲突,例如,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的冲突,凯瑟琳两种不同的爱情观的冲突。这种冲突正是基于艾米莉勃朗特对自然异于常人的热爱和当时现代文明盛行的背景。英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三姐妹从小生活在荒原上,自然在她们心中是神圣之物,这点很像新英格兰超验主义的观点。并且英国浪漫主义时期沃兹沃斯和柯律利治等著名诗人影响,自然,情感和哥特式元素在艾米莉勃朗特的作品中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艾米莉勃朗特生活在物欲横流的维多利亚时代,当时的人们以自然之情为基础的生活受到现代文明的激烈冲击。作为维多利亚时代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艾米莉勃朗特看到了现代文明带来的种种罪恶,内心更加执着于对自然的喜爱。因此,要想真正读懂这部伟大著作,就必须要了解小说中艾米莉勃朗特对自然和文明的观点。只有了解艾米莉勃朗特对自然和文明的态度,才能真正明白在这爱恨情仇下有着更深刻的寓意-人类生活应该顺应自然和本x。通过中自然和文明的从图矛盾,由此来叙述中回归自然的观点。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1、陈茂林从艾米莉勃朗特所受的自然的影响来分析,他的认为是一部自然颂歌。小说中自然有着独特的作用,它使人精神放松,包容所有人,它似乎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灵魂,分享着人的痛苦和换了。作品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深深热爱,同时也反映了自然和文明的冲突和矛盾。叶利荣则在其一文中提出:艾米莉勃朗特在小说中塑造的两个富于x和叛逆的人物形象——希斯克里夫和凯瑟琳,展示了他们在迷失之后寻找自我回归的艰难历程表现了处于自我冲突中的人的内心世界。他们充满抗争的一生是生命个体追寻自我历程的真实写照。

  2、王宏洁则在中认为,自然和文明的冲突矛盾也就是中的其中一个重要主题。自然,要求人们生活需要顺从内心情感和自然本x,得到自然错给予的舒适和自得。而文明,则是不同于自然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要求人们生活遵从道德和理智。文明由此带来了物欲横流的社会以及追逐自身利益的人类,因此纯净自然之人被文明所污染。而自然不会随着文明的出现和进步消失,自然会一直存在。所以自文明诞生开始,文明和自然的冲突就不断。

  (二)国外研究现状

  1、英国著名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在一九一六年就写过一文。她写道:当夏洛蒂写作时,她以雄辩、光x和热情说我爱,我恨,我受苦。她的经验,虽然比较强烈,却是和我们自己的经验都在同一水平上。但是在中没有我,没有家庭女教师,没有东家。有爱,却不是男女之爱。艾米莉被某些比较普遍的观念所激励,促使她创作的冲动并不是她自己的受苦或她自身受损害。她朝着一个四分五裂的世界望去,而感到她本身有力量在一本书中把它拼凑起来。那种雄心壮志可以在全部小说中感觉得到——一种部分虽受到挫折,但却具有宏伟信念的挣扎,通过她的人物的口中说出的不仅仅是我爱或我恨,却是我们,全人类和你们,永存的势力这句话没有说完。

  2、英国进步评论家阿诺凯特尔(arnold kettle)在一书中第三部分论及十九世纪的小说时,他总结说:以艺术的'想象形式表达了十九世纪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的精神上的x、紧张与矛盾冲突。这是一部毫无理想主义、毫无虚假的安慰,也没有任何暗示说x纵他们的命运的力量非人类本身的斗争和行动所能及。对自然,荒野与暴风雨,星辰与季节的有力召唤是启示生活本身真正的运动的一个重要部分。中的男男女女不是大自然的囚徒,他们生活在这个世界里,而且努力去改变它,有时顺利,却总是痛苦的,几乎不断遇到困难,不断犯错误。

  三、课题研究内容及创新

  (一)课题研究内容

  艾米莉勃朗特在中多次运用象征主义,例如,呼啸山庄和西斯科拉里夫与儿时的凯瑟琳代表自然,他们崇尚自由,顺应自然和暴风雨似的生活原则而与呼啸山庄对立存在的画眉山庄以及林顿家庭则代表文明,他们彬彬有礼,服从一切社会原则。自然和文明表面风平浪静一直到西斯克里夫和凯瑟琳偶然闯进画眉山庄,于是冲突不断。凯瑟琳的自然之情开始受到文明的真正挑战,她开始背叛自己的内心情感,越来越像淑女,最终她舍弃对西斯克里夫的真爱嫁给埃德加林顿,表面上文明占取了绝对优势。但是婚后的凯瑟琳被内心的自然之情折磨致死。而西斯克里夫也因为凯瑟琳的背叛自然x扭曲到极端,他变成了复仇的恶魔。文明的侵犯使人x扭曲,约束人的真实自然之情,造成了悲剧。尽管文明带来了进步,但是文明却扼杀了人x。最终,艾米莉勃朗特让西斯克里夫在死前打开阻碍之窗-文明,让两人的游魂在荒野间游荡。种种表明艾米莉勃朗特对两人爱情的同情以及要求人顺应人x,重返自然的思想。本选题拟从三个部分加以阐述:

  1、自然和文明的定义

  2、自然和文明的较量:

  a、自然和文明的象征: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西斯克里夫和林顿及其哈的顿

  b、自然和文明的斗争:凯瑟琳的爱情选择和西斯克里夫的疯狂报复导致人x的扭曲

  3、结论人应该顺从自然,归顺自然。文明的侵犯使人x扭曲以及给人带来毁灭x的灾害。

  (二)课题研究创新

  本文主要通过对中象征主义的运用,来解析自然和文明的冲突。艾米莉勃朗特不仅塑造两个截然不同的庄园,分别代表自然和文明,还赋予住在两个山庄中类似他们山庄的x格,通过他们的对比以及他们交织时所产生的矛盾分歧来说明自认和文明之间的对抗。

  四、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选题拟采用多种研究手法,然后再结合定x分析研究法、综合查找法、归纳法、翻译法、文献综述法、文献检索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加以详述。主要包括:

  1、定x分析法:根据主观的判断和分析能力,推断出事物的x质和发展趋势的分析方法。

  2、归纳法:通过许多个别的事例或分论点,然后归纳出它们所共有的特x,得出一般x的结论。

  3、文献法:即历史文献法,就是搜集和分析研究各种现存的有关文献资料,从中选取信息,以达到某种调查研究目的的方法。

  4、文献综述法:即针对某个研究主题,对与之相关的各种文献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对所负载的知识信息进行归纳鉴别,清理与分析,并对所研究的问题在一定时期内已取得的研究状况,取得的成果,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的趋势进行系统而全面的叙述,评论,建构与阐述。其中,确定一个研究主题,收集整理专题文献,阅读与挖掘文献内容,清理与记述专题研究状况,建构与阐明专题研究发展趋势。

  五、研究计划及预期成果

  (一)研究计划

  4月15日-4月18日:指定论文指导教师,学生选定题目

  4月19日-4月25日:完成任务书部分和开题报告

  4月26日-5月12日:完成论文第一稿

  5月13日-5月22日:完成并上交论文第二稿

  5月23日-5月31日完成论文三稿(5月31日上午11点之前上交,以便答辩老师阅读),指导教师分组阅读论文,师生做好答辩准备

  6月1日-6月9日:论文答辩(答辩后,学生对教师提出的意见要及时修改,以便装订论文终稿)

  6月10日-6月12日:二次答辩及论文装订、成绩评定。

  (二)预期成果

  按照规定的时间和进度提交一份具有一定的理论或应用价值的,字数在5000英文单词左右、英美文学方向的的学术论文。

【文学论文开题报告】相关文章:

2017英语文学论文开题报告03-06

文学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03-22

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03-25

外文学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03-27

最新英美文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03-09

有关古代文学硕士论文开题报告04-01

英美文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03-18

英美文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本03-25

英语文学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