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礼仪小故事
餐桌礼仪小故事1
华夏民族,礼仪之邦;生活美德,世代传唱。如今博小,从小教育,倡导礼仪。良好的餐桌礼仪习惯,应当从小培养。
请您先吃(一)
中午放学回到家,小华按按门铃,奇怪,怎么没人开门呢?他用钥匙开了门,发现爸爸、妈妈不在家,桌上有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小华,奶奶得了重感冒,我们陪她去医院了,一会儿就回来。过了一会儿,爸爸、妈妈带着奶奶回来了,小华赶快过去搀扶奶奶,关切地问道:“奶奶,您好点儿吗?您先在床上躺一会儿,我去给您倒杯水。”奶奶微笑着夸奖小华:“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吃中饭了,小华主动地帮着盛饭,端菜,啊!今天有糖醋排骨,这可是小华最爱吃的菜了,他把这盘菜端到了奶奶跟前,奶奶说:“这是专门为你做的”。小华说:“您是长辈,该您先吃。”奶奶高兴地笑了。妈妈不停地往小华碗中夹排骨,小华说:“妈妈,老师说,素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吃了有利于健康,而且吃饭时要细嚼慢咽。”妈妈听了,对爸爸说:“咱家的小华懂的真是越来越多了。”
您们也一起来吃吧(二)
有一次,明明过生日,请了十多个同学来他家玩。当开饭时,明明第一个冲到了桌前坐下,看着满桌的好菜,正准备大吃一顿。这时一个清脆、悦耳的声音划过他的耳边:“叔叔、阿姨,您们也一起来吃吧!”他抬头一看,原来是他们班的“文明礼仪小标兵”周悦同学,大家也都用赞赏的.目光看着她。这时,他才发觉,只有他一个人坐上了桌,顿时,他的脸立刻变成了“火烧云”。是啊,应该懂礼貌,先让长辈入座,学校老师不都是这样教我们的吗?于是,他立刻站起来,低着头使劲地把爸爸、妈妈推到了桌前,和他们一起吃了来。
不管是在公众场合还是在自己家中,时刻注意自己的吃相是对自己文明形象的一种严格要求,我们理当向不文明吃相等生活陋习宣战。希望我们同学在今后用餐的时候,不仅要吃出健康,吃出营养,更要吃出文明,吃出教养!
我来洗碗(三)
有一天,吃完饭,明明提出要洗碗时,爸爸妈妈担心明明太矮,碗没洗净,衣服倒洗脏了。爸爸则戏言说你会洗碗,妈妈要“失业”了。争论归争论,但明明的积极性要保护这一点爸爸妈妈却是一致的。于是,他们帮明明搬来小凳子,放在水槽前,再给明明套上袖套,围上围裙,一切准备就绪,将一叠油腻的脏碗交给了明明。还没等妈妈嘱咐他“当心”,只听得一声清脆的“哗啦”声,碗打碎了。第二天,买来10只碗,明明主动提出还是由他来洗碗,这回,碗倒是洗得干干净净,可是袖套、毛衣、棉毛衫及围裙上都是水。爸爸妈妈花了好长时间,才把明明的衣服洗净。但是爸爸妈妈没有抱怨,没有批评,而是表扬了明明。明明一高兴,一连洗了好几天的碗。
同学们,其实你们是很能干的,只是爸爸妈妈没有给你们机会罢了。或许,有的爸爸妈妈认为孩子还小,将来长大了自然会做家务;或许,还有的爸爸妈妈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其余的都是小事,不必刻意培养。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小主人,要做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孩子要掌握哪些基本的餐桌礼仪呢?
1.请长辈先入座,并先给长辈盛饭。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孩子小的时候,家长就要做好示范,吃饭时先请家中长辈入座,并先给长辈盛饭。在长辈还未动筷之前,晚辈不应自顾自地先吃起来。
2.吃完饭之前不要离开座位。除了饭前洗手外,最好让孩子养成吃饭前处理完上厕所的问题,这样可以更安心、放松地享受美食。
3.坐正坐直,保持挺拔的姿势。这样不但好看,而且还有利于消化。
4.吃饭时不要敲打碗筷或大声喧哗。敲打碗筷、大声喧哗是很没有教养的行为,会引起同桌吃饭的人的反感和厌恶。
5.夹菜时避免在盘中翻来翻去。不要为了挑自己喜欢吃的菜而用勺子或筷子在盘中翻来翻去,有的人甚至将自己喜欢的菜从盘中全部调走,而把不好吃的留给别人,这是一种很失礼的行为,并且显得比较自私。
6.吃饭的时候尽可能不要发出声音。用餐时,细嚼慢咽,餐食在口中不说话;吃东西、喝汤不出声。
7.不要一边吃饭一边干别的事情。吃饭的时间是一家人聚在一起的时间,也是加强亲子沟通的最佳时间,孩子也会有很多事情想与爸爸妈妈分享,请珍惜这段时间。提醒孩子,吃饭时不可以玩玩具。
8.吃完饭后若要先离席,要跟长辈打招呼:“我吃好了。”
餐桌礼仪小故事2
谈餐桌礼仪和教养,我有一个故事。
去年秋天我在茅棚小住的时候,一早来了个和尚说想同住,这人虽然算不上威仪自在,一看就是大庙里住过的,颇懂规矩。
当家在后院烧鼎,不见客。差碎催回说,不着急,先用午饭。午饭后当家说,我们这是阴阳丹房,不留佛家清净单,您再往前看看。和尚走后我们问当家为什么不留单。当家说,监斋观察此人用饭,尝用余光四下扫看数次,当知不是精勤行人,故不留单。
一次茅棚清斋,席间宾主无言。只因一个眼神,就被既成圈子摒除在外了。教养的不足,他人的损失都是连带误伤,真正被损害的是:丧失了融入更高级圈子的绝佳机会,也因此失去了学识更加增进的因缘。
世俗阶级对于礼仪的考察也是同样的道理,一个自己察觉不到的失礼细节,足以成为被他人厌恶、团体摒弃的理由。
大学云:定而后能静。世家对于子弟的.教养训练渗透入最为细微的所在。礼仪习惯养成之后,任何的违逆都会被受训者显著觉知,这时礼仪也称为遴选组合圈子的工具。所以爆发户这种样式上的贵族永远不能被上层圈子认可。大学里欠发达地区上来的孩子跟都会子弟玩不到一起,不也是同样道理么?可知教养程度,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一件事情,也是我们追求上进的重要工具。
譬如常人欲参加跛人跑步大会,为尊重故,常人可以伪跛。倘若跛人欲参加常人跑步大会,乃可以装常乎?有教无教亦复如是。为人父母,切望儿女能成龙凤者,岂不慎哉!
餐桌礼仪小故事2
华夏民族,礼仪之邦;生活美德,世代传唱。如今博小,从小教育,倡导礼仪。良好的餐桌礼仪习惯,应当从小培养。
餐桌礼仪小故事3
微博谈餐桌礼仪和教养,我有一个故事。
去年秋天我在茅棚小住的时候,一早来了个和尚说想同住,这人虽然算不上威仪自在,一看就是大庙里住过的,颇懂规矩。
当家在后院烧鼎,不见客。差碎催回说,不着急,先用午饭。午饭后当家说,我们这是阴阳丹房,不留佛家清净单,您再往前看看。和尚走后我们问当家为什么不留单。当家说,监斋观察此人用饭,尝用余光四下扫看数次,当知不是精勤行人,故不留单。
一次茅棚清斋,席间宾主无言。只因一个眼神,就被既成圈子摒除在外了。教养的不足,他人的损失都是连带误伤,真正被损害的是:丧失了融入更高级圈子的绝佳机会,也因此失去了学识更加增进的因缘。
世俗阶级对于礼仪的考察也是同样的道理,一个自己察觉不到的失礼细节,足以成为被他人厌恶、团体摒弃的理由。
大学云:定而后能静。世家对于子弟的教养训练渗透入最为细微的所在。礼仪习惯养成之后,任何的违逆都会被受训者显著觉知,这时礼仪也称为遴选组合圈子的工具。所以爆发户这种样式上的贵族永远不能被上层圈子认可。大学里欠发达地区上来的孩子跟都会子弟玩不到一起,不也是同样道理么?可知教养程度,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一件事情,也是我们追求上进的重要工具。
譬如常人欲参加跛人跑步大会,为尊重故,常人可以伪跛。倘若跛人欲参加常人跑步大会,乃可以装常乎?有教无教亦复如是。为人父母,切望儿女能成龙凤者,岂不慎哉!
孩子要掌握哪些基本的.餐桌礼仪呢?
1.请长辈先入座,并先给长辈盛饭。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孩子小的时候,家长就要做好示范,吃饭时先请家中长辈入座,并先给长辈盛饭。在长辈还未动筷之前,晚辈不应自顾自地先吃起来。
2.吃完饭之前不要离开座位。除了饭前洗手外,最好让孩子养成吃饭前处理完上厕所的问题,这样可以更安心、放松地享受美食。
3.坐正坐直,保持挺拔的姿势。这样不但好看,而且还有利于消化。
4.吃饭时不要敲打碗筷或大声喧哗。敲打碗筷、大声喧哗是很没有教养的行为,会引起同桌吃饭的人的反感和厌恶。
5.夹菜时避免在盘中翻来翻去。不要为了挑自己喜欢吃的菜而用勺子或筷子在盘中翻来翻去,有的人甚至将自己喜欢的菜从盘中全部调走,而把不好吃的留给别人,这是一种很失礼的行为,并且显得比较自私。
6.吃饭的时候尽可能不要发出声音。用餐时,细嚼慢咽,餐食在口中不说话;吃东西、喝汤不出声。
7.不要一边吃饭一边干别的事情。吃饭的时间是一家人聚在一起的时间,也是加强亲子沟通的最佳时间,孩子也会有很多事情想与爸爸妈妈分享,请珍惜这段时间。提醒孩子,吃饭时不可以玩玩具。
8.吃完饭后若要先离席,要跟长辈打招呼:“我吃好了。”
餐桌礼仪小故事4
我曾经有一个商业往来上的朋友,名叫巴伯,他来自德州。
某天傍晚,巴伯清楚的告诉我:
「把你的经理、秘书,还有所有曾经帮忙过的人一起带来。」
这个邀请再明白不过了!所以我就照著巴伯说的,
邀请了很多同事,他们也都高高兴兴的出席。
我并不知道就在晚餐之前,巴伯接到来自德州总公司的电话,
通知他预算被删减的消息。
当美味昂贵的晚餐结束后,竟没人伸手接过侍者送上来的帐单。
巴伯的`手臂好像麻痹了一样,动也不动的垂在旁边。
经过了一段非常尴尬的沈默,最后侍者只好把帐单交给我,
因为我和这家餐厅最熟。
当时我还妄想巴伯会突然清醒,然后说:「喂!我来付。」
但他并没有这做,而我,著实的付了新台币19,000元的帐单!
从那天开始,巴伯在我公司变成不受欢迎的人。
当时巴伯应该怎做呢?他应该先打个电话给我,
就算是最后一分钟的通知也好,让我知道发生了什事。
那我就可以决定要不要取消这顿饭,或是减少参加人数,
还是不要到这贵的餐厅吃饭
餐桌礼仪小故事5
餐桌礼仪方面的小故事:
去年秋天我在茅棚小住的时候,一早来了个和尚说想同住,这人虽然算不上威仪自在,一看就是大庙里住过的,颇懂规矩。关于用餐礼仪的小故事 当家在后院烧鼎,不见客。差碎催回说,不着急,先用午饭。午饭后当家说,我们这是阴阳丹房,不留佛家清净单,您再往前看看。和尚走后我们问当家为什么不留单。当家说,监斋观察此人用饭,尝用余光四下扫看数次,当知不是精勤行人,故不留单。
一次茅棚清斋,席间宾主无言。只因一个眼神,就被既成圈子摒除在外了。教养的不足,他人的损失都是连带误伤,真正被损害的是:丧失了融入更高级圈子的绝佳机会,也因此失去了学识更加增进的因缘。关于用餐礼仪的小故事 世俗阶级对于礼仪的考察也是同样的道理,一个自己察觉不到的失礼细节,足以成为被他人厌恶、团体摒弃的理由。
大学云:定而后能静。世家对于子弟的教养训练渗透入最为细微的所在。礼仪习惯养成之后,任何的违逆都会被受训者显著觉知,这时礼仪也称为遴选组合圈子的工具。所以爆发户这种样式上的贵族永远不能被上层圈子认可。大学里欠发达地区上来的孩子跟都会子弟玩不到一起,不也是同样道理么?可知教养程度,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一件事情,也是我们追求上进的重要工具。 譬如常人欲参加跛人跑步大会,为尊重故,常人可以伪跛。倘若跛人欲参加常人跑步大会,乃可以装常乎?有教无教亦复如是。为人父母,切望儿女能成龙凤者,岂不慎哉!
古今中外礼仪小故事六则
【古今中外礼仪小故事一】千里送鹅毛
“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发生在唐朝。当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戴,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
路过沔阳河时,好心的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出来,想给它洗个澡。不料,天鹅展翅飞向高空。缅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几根鹅毛。缅伯高急得顿足捶胸,号啕大哭。随从们劝他说:“已经飞走了,哭也没有用,还是想想补救的方法吧。”缅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
到了长安,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并献上礼物。唐太宗见是一个精致的绸缎小包,便令人打开,一看是几根鹅毛和一首小诗。诗曰:“天鹅贡唐朝,山高路途遥。沔阳河失宝,倒地哭号啕。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唐太宗莫名其妙,缅伯高随即讲出事情原委。唐太宗连声说:“难能可贵!难能可贵!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这个故事体现着送礼之人诚信的可贵美德。今天,人们用“千里送鹅毛”比喻送出的礼物单薄,但情意却异常浓厚。
【古今中外礼仪小故事二】玉帛成干戈
公元前 592年,当时的齐国国君齐顷公在朝堂接见来自晋国、鲁国、卫国和曹国的使臣,各国使臣都带来了墨玉、币帛等贵重礼品献给齐顷公。献礼的时候,齐顷公向下一看,只见晋国的亚卿郁克是个独眼,鲁国的上卿是个秃头,卫国的上卿孙良夫是个跛脚,而曹国的大夫公子首则是个驼背,不禁暗自发笑:怎么四国是使臣都是有毛病的。
当晚,齐顷公见到自己的母亲萧夫人,便把白天看到的四个人当笑话说给萧夫人听。萧夫人一听便乐了,执意要亲眼见识一下。正好第二天是齐顷公设宴招待各国使臣的日子,于是便答应,让萧夫人届时躲在帷帐的后面观看。第二天,当四国使臣的车子一起到达,众人依次入厅时,萧夫人掀开帷帐向外望,一看到四个使臣便忍不住大笑了起来,她的随从也个个笑得前仰后合。
笑声惊动了众使者,当他们弄明白原来是齐顷公为了让母亲寻开心,特意做了这样的安排时,个个怒不可遏,不辞而别。四国使臣约定各自回国请兵伐齐,血洗在齐国所受的耻辱。四年后,四国联合起来讨伐齐国,齐国不敌,大败,齐顷公只得讲和,这便是春秋时著名的“鞍之战”。
【古今中外礼仪小故事三】杨香扼虎救亲
杨香扼虎救亲是一个中华传统礼仪故事。
杨香是一个十四岁的女孩。有一天,她跟着父亲杨丰到田间去收割庄稼。两人刚走到半路上,突然跃出一只大老虎,咬住杨香的父亲便往回跑。当时杨香手无寸铁,但她临危不惧,一心只想着被老虎拖走的父亲,而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她拼命奔上去,抓住老虎的脖子便往死里掐。起初,老虎用力反扑,可杨香硬不松手,老虎渐渐元气大泄,磨着牙齿,终于断了气。杨香的父亲终于脱离了险境,免于老虎的伤害。
后人为赞扬杨香写文记曰:
杨香,年十四岁。随父丰往田中获粟,父为虎曳去。时香手无寸铁,惟知有父,而不知有身。踊跃向前,扼持虎颈,虎磨牙而逝,父因得免于害。
【古今中外礼仪小故事四】孟子休妻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被后世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孟子一生的成就,与他的母亲从小对他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孟母是一位集慈爱、严格、智慧于一身的伟大的母亲,早在孟子幼年时候,便位后人留下了“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富有深刻教育意义的故事。孟子成年娶妻后,孟母仍不断利用处理家庭生活的琐事等去启发、教育他,帮助他从各方面进一步完善人格。
有一次,孟子的妻子在房间里休息,因为是独自一个人,便无所顾忌地将两腿叉开坐着。这时,孟子推门进来,一看见妻子这样坐着,非常生气。
原来,古人称这种双腿向前叉开坐为箕踞,箕踞向人是非常不礼貌的。孟子一声不吭就走出去,看到孟母,便说:“我要把妻子休回娘家去。”孟母问他:“这是为什么?”孟子说:“她既不懂礼貌,又没有仪态。”孟母又问:“因为什么而认为她没礼貌呢?”,“她双腿叉开坐着,箕踞向人,”孟子回道:“所以要休她。”“那你又是如何知道的呢?”孟母问。
孟子便把刚才的一幕说给孟母听,孟母听完后说:“那么没礼貌的人应该是你,而不是你妻子。难道你忘了《礼记》上是怎么教人的?进屋前,要先问一下里面是谁;上厅堂时,要高声说话;为避免看见别人的隐私,进房后,眼睛应向下看。你想想,卧室是休息的地方,你不出声、不低头就闯了进去,已经先失了礼,怎么能责备别人没礼貌呢?没礼貌的人是你自己呀!”
一席话说得孟子心服口服,再也没提什么休妻子回娘家的话了。
【古今中外礼仪小故事五】汉明帝敬师
汉明帝刘庄做太子时,博士桓荣是他的老师,后来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他曾亲自到太常府去,让桓荣坐东面,设置几杖,像当年讲学一样,聆听老师的指教。他还将朝中百官和桓荣教过的学生数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荣行弟子礼。
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进门后,往往拉着老师枯瘦的手,默默垂泪,良久乃去。
当朝皇帝对桓荣如此,所以“诸候、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衣服,亲自临丧送葬,并将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古今中外礼仪小故事六】张良拜师
张良,是西汉高祖刘邦的军师,他的祖先是韩国人。在秦灭韩后,张良立志为韩国报仇。有一次,因刺杀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张良在下邳闲暇无事。有一天他到下邳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旁边,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桥下。然后回过头来冲着张良说:“孩子!下桥去给我把鞋子拾上来!”张良听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个老人,就强忍着怒气,到桥下把鞋拾了上来。那老人竟又命令说:“把鞋子给我穿上!”张良一想,既然已经给他拾来了鞋子,不如就给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给他穿鞋。
那老人把脚伸着,让张良给他穿好后,就笑嘻嘻地走了。张良一直用惊奇的目光注视着他的去向。那老人走了里把路,又折回身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孩子是能培养成才的。5天以后的早上,天一亮,就到这里来同我会面!”张良跪下来说:“是。”第五天天刚亮,张良到了下邳桥上。
不料那老人已经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就生气地说:“和老人约会,怎么迟到了?以后的第五天早上再来相会!”说完就离去了。到第五天早上,鸡一叫,张良就赶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又生气地说:“怎么又掉在我后面了?过了五天再早点来!”说完又走了。到第五天,张良没到半夜就赶到桥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来了,他高兴地说:“这样才好。”然后他拿出一本书来,指着说道:“认真研读这本书,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过十年,天下形势有变,你就会发迹了。以后13年,你就会在济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儿有块黄石就是我了。”老人说完就走了。
早上天亮时,张良拿出那本书来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辅佐周武王伐纣的姜太公的兵书)!张良十分珍爱它,经常熟读,反复地学习、研究。
10年过去了,陈胜等人起兵反秦,张良也聚集了100多人响应。沛公刘邦率领了几千人马,在下邳的西面攻占了一些地方,张良就归附于他,成为他的部属。从此张良根据《太公兵法》经常向沛公献计献策,沛公认为很好,常常采用他的计谋,后来成了刘邦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师。刘邦称帝后,封他为留侯。
张良始终不忘那个给他《太公兵法》的老人。13年后,他随从刘邦经过济北时,果然在谷城山下看见有块黄石,并把它取回,称之为“黄石公”,作为珍宝供奉起来,按时祭祀。张良死后,家属把这块黄石和他葬在一起。
【餐桌礼仪小故事】相关文章:
餐桌礼仪小故事10-08
餐桌礼仪小故事大全10-09
古代餐桌礼仪的小故事10-09
餐桌礼仪小故事4篇11-22
餐桌礼仪教育小故事推荐10-09
餐桌礼仪的故事10-06
英国餐桌礼仪小知识10-05
中国餐桌的礼仪小知识10-05
中国餐桌礼仪小知识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