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

中国的饮食文化和特点

时间:2023-04-01 09:32:11 礼仪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国的饮食文化和特点

  民以食为天,小编自然也是一个纯粹的吃货,下面是小编总结的一些中国饮食文化和特点。

        中国饮食文化起源于170万年前,它分为四个重要的发展几段,包括了上万种传统菜点和上万种工业食品。

  国家的历史有长有短,疆域有大有小,实力有强有弱,人口有多有少,民族构成、宗教信仰、政权性质和经济结构也有差异,故而各国的饮食文化是不一样的。

  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从内涵上看,中国饮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开发与利用、食具的运用与创新、食品的生产与消费、餐饮的服务与接待、餐饮业与食品业的经营与管理,以及饮食与国泰民安、饮食与文学艺术、饮食与人生境界的关系等,深厚广博。

  从外延看,中国饮食文化可以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异彩纷呈。

  从特质看,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并且讲究“色、香、味”俱全。

  五味调和的境界说(风味鲜明,适口者珍,有“舌头菜”之誉),奇正互变的烹调法(厨规为本,灵活变通),畅神怡情的美食观(文质彬彬,寓教于食)等四大属性,有着不同于海外各国饮食文化的天生丽质。

  中国的饮食文化除了讲究菜肴的色彩搭配要明媚如画外,还要搭配用餐的氛围产生的一种情趣,它是中华民族的个性与传统,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礼仪的凸现方式。

  从影响看,中国饮食文化直接影响到日本、蒙古、朝鲜、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家,是东方饮食文化圈的轴心;与此同时,它还间接影响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国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酱醋、面食、药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数十亿人。

  总之,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中华文明五千年,饮食文化也随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呈现出极大特点。

  其一,风味多样。

  我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

  其二,四季有别。

  中国人善于根据四季变化搭配食物,夏天多吃清淡爽口食物,冬天多吃味醇浓厚食物。

  其三,讲究美感。

  中国人吃食物不仅讲求味,还讲究欣赏之美,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还讲究食材,食具,以及环境的搭配与和谐。

  其四,注重情趣。

  中国人喜欢给食物取一些富有诗意的名字,例如“炝凤尾”、“蚂蚁上树”、“狮子头”、“叫花鸡”等。

  其五,中和为最。

  《古文尚书·说命》中就有“若作和羹,惟尔盐梅”的名句,意思是要做好羹汤,关键是调和好咸(盐)酸(梅)二味。

  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的审美理想。

  中国人讲吃,不仅仅是一日三餐,解渴充饥,它往往蕴含着中国人认识事物、理解事物的哲理,一个小孩子生下来,亲友要吃红蛋表示喜庆。

  “蛋”表示着生命的延续,“吃蛋”寄寓着中国人传宗接代的厚望。

  孩子周岁时要“吃”,十八岁时要“吃”,结婚时要“吃”,到了六十大寿,更要觥筹交错地庆贺一番。

  这种“吃”,表面上看是一种生理满足,但实际上“醉翁之意不在酒”,它借吃这种形式表达了一种丰富的心理内涵。

  吃的文化已经超越了“吃”本身,获得了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

  通过中西交流,我们的饮食文化又出现了新的时代特色。

  如于色、香、味、型外又讲究营养,就是一种时代进步。

  十大碗八大盘的做法得到了改革,这也是十分可喜的。

  但是,中华饮食文化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碰撞中,应该有一个坚固的支点,这样它才能在博采众长的过程中得到完善和发展,保持不衰的生命力。

  我觉得,这个支点就是优秀传统文化特质,也就是中华饮食文化需要探索的基本内涵。

  因此,对于中华饮食文化基本内涵的考察,不仅有助于饮食文化理论的深化,而且对于中华饮食文化占据世界市场也有着深远的积极意义。

  我认为,中华饮食文化就其深层内涵来廛,可以概括成四个字:精、美、情、礼。

  这四个字,反映了饮食活动过程中饮食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所包含的独特文化意蕴,也反映了饮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

  精: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的内在品质的概括。

  孔子说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这反映了先民对于饮食的精品意识。

  当然,这可能仅仅局限于某些贵族阶层。

  但是,这种精品意识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却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地渗透、贯彻到整个饮食活动过程中。

  选料、烹调、配伍乃至饮食环境,都体现着一个“精”字。

  美:体现了饮食文化的审美特征。

  中华饮食之所以能够征服世界,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美。

  这种美,是指中国饮食活动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是指它给人们所带来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

  首先是味道美。

  孙中山先生讲“辨味不精,则烹调之术不妙”,将对“味”的审美视作烹调的第一要义。

  《晏氏春秋》中说:“和如羹焉。

  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焯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

  ”讲的也是这个意思。

  美作为饮食文化的一个基本内涵,它是中华饮食的魅力之所在,美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

  情:这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社会心理功能的概括。

  吃吃喝喝,不能简单视之,它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媒介,是一种别开生面的社交活动。

  一边吃饭,一边聊天,可以做生意、交流信息、采访。

  朋友离合,送往迎来,人们都习惯于在饭桌上表达惜别或欢迎的心情,感情上的风波,人们也往往借酒菜平息。

  这是饮食活动对于社会心理的调节功能。

  过去的茶馆,大家坐下来喝茶、听书、摆龙门阵或者发泄对朝廷的不满,实在是一种极好的心理按摩。

  中华饮食之所以具有“抒情”功能,是因为“饮德食和、万邦同乐”的哲学思想和由此而出现的具有民族特点的饮食方式。

  对于饮食活动中的情感文化,有个引导和提升品位的问题。

  我们要提倡健康优美、奋发向上的文化情调,追求一种高尚的情操。

  礼:是指饮食活动的礼仪性。

  中国饮食讲究“礼,这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很大关系。

  生老病死、送往迎来、祭神敬祖都是礼。

  《礼记·礼运》中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三礼”中几乎没有一页不曾提到祭祀中的酒和食物。

  礼指一种秩序和规范。

  坐席的方向、箸匙的排列、上菜的次序……都体现着“礼”。

  我们谈“礼”,不要简单地将它看作一种礼仪,而应该将它理解成一种精神,一种内在的伦理精神。

  这种“礼”的精神,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中,从而构成中国饮食文明的逻辑起点。

  精、美、情、礼,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概括了中华饮食文化的基本内涵,换言之,这四个方面有机地构成了中华饮食文化这个整体概念。

  精与美侧重于饮食的形象和品质,而情与礼,则侧重于饮食的心态、习俗和社会功能。

  但是,它们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

  唯其“精”,才能有完整的“美”;唯其“美”才能激发“情”;唯有“情”,才能有合乎时代风尚的“礼”。

  四者环环相生、完美统一,便形成中华饮食文化的最高境界。

  我们只有准确是把握“精、美、情、礼”,才能深刻地理解中华饮食文化,因则也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饮食文化。

【中国的饮食文化和特点】相关文章: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特点09-30

英国饮食文化特点10-26

英国饮食文化的特点10-01

中国的饮食文化08-28

中国饮食文化10-26

中国饮食文化的论文10-08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07-24

对中国饮食文化的感悟10-26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