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时间:2022-07-23 12:24:42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范文

  在各领域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论文对于所有教育工作者,对于人类整体认识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范文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范文1

  摘要:多媒体教学技术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技术,在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要发挥出其优势,走出多媒体教学的误区,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本文中,作者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实践,就多媒体教学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技术;优势;误区;策略

  语文是初中阶段的必修课,也是学校教育中的基础性学科,做好语文教学工作,不仅能够为学生大好坚实的语文基础,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而且有助于其它科目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但是,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发现语文学习的效率并不高,学生们在语文课堂上表现不积极。这和传统语文教学的模式是分不开的。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以应对考试和升学为主要目的,因此,在授课时单纯进行知识的传授,使语文知识也变得抽象、枯燥,让学生感到厌烦。面对传统语文教学的现状,教师必须做好语文教学的改革工作。随着新课改的深入,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变革带来了机遇。尤其是在进入信息社会之后,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把多媒体技术运用于语文课堂上,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形象,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被激发,思维更加活跃,使得课堂教学的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多媒体教学技术也不是万能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有认识到多媒体教学技术的不足,做到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合理运用。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经验,谈谈自己对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初中语文教学的认识。

  1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初中语文教学的优势

  1.1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语文教学,能够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语文知识丰富多彩,语文课堂也应该妙趣横生。但是,传统语文课堂却使语文教学失去了其应有的色彩。为了做好语文教学工作,教师必须善于为学生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融入到丰富的教学情景中进行语文知识的探究。为了给学生创设更加真实的教学情景,教师就可以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创设出更加逼真的情景。通过借助多媒体教学技术,教师能够以更加新颖的形式、直观的手段进行教学内容的展示,多媒体教学技术下所创设出的教学情景更加赏心悦目,让学生获得身临其境之感,多个感官受到刺激。这样的教学情景无疑会促使学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融入到情景之中,进行语文知识的探究,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之中。例如,在学习《沁园春雪》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先为学生播放《沁园春雪》的MTV,当学生看到大屏幕上美丽的画面,听到雄浑的歌声时,都陶醉了;同时又被歌曲中的磅礴气势和豪迈情怀所折服,从而产生了进一步从课文中进行探究的欲望。

  1.2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语文教学,能够有效地优化语文教学的手段: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上,教师以讲授法作为授课的唯一方法。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述,很难把教学内容向学生描述清楚,有时候经过好几节课的学习,教师也没有把教学内容讲透,学生们也没有对教学内容作出清晰地理解。自从多媒体教学技术出现以来,课堂教学有了明显的变化。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语文教学,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先进性,能够打破时空的界限,把更多的关联内容展示给学生,借助于直观的教学形式,教师不需要再进行长篇大论,就能够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了然于胸。

  2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初中语文教学的误区

  2.1过分注重于教学的热闹:在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语文教学时,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为了使自己的教学课件更加突出、显眼,把多种影音资料、图片、音乐等融入到教学课件中,教师所制作出的教学课件看着热闹,娱乐性强,但是却缺乏文学性,脱离了我们的目的。由于过于丰富的形式,艳丽的`色彩,学生们在教学过程中只顾着欣赏多媒体课件,而对教学内容却没有注意,课堂上看着热闹,却不能受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2.2多媒体教学技术的滥用:自从多媒体教学技术出现以来,就备受教师的青睐。有些教师不管讲解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都要采取多媒体教学技术,而不考虑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在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时,有些教师只顾着播放多媒体课件,而忽略了学生的课堂表现。有些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时,使多媒体课件代替了教师的讲解,多媒体课件播放完毕教学任务就完成了。这种不考虑实际情况而进行的多媒体教学,不仅不能发挥出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反而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

  3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初中语文教学的策略

  3.1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也不应该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只有围绕学生制作多媒体课件,在多媒体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发展,才能够达到课堂教学的目的。因此,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教师要考虑到每个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到学生可能存在的一切问题等等。

  3.2激活学生的思维: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运用多媒体技术激活学生的思维。现在的课堂教学不再是知识讲授的课堂教学,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展开想象,让学生将从多媒体上看到的人、物、景结合起来,从而放飞思维。在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语文教学时,教师一定要基于实际情况展开课堂教学工作,不要盲目选择多媒体教学技术,只有做到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合理运用,才能够发挥出多媒体教学技术的优势,顺利完成课堂教学的任务。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范文2

  一、“曲径通幽”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一)按顺序,有条理,铺“曲径”

  在进行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时,应重视教学练习顺序。在进入初中教学伊始,教师要根据教学要求,做出三个学年内的作文教学规划,再在每个学年内进行学期作文教学规划,具体可按主题、按文体、按学生心理发展阶段进行教学规划。用这样的方式来建立起一个作文练习序列。如针对七年级的学生,其重点在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所以应尽量鼓励学生的思想自由,让学生自由写作。在选题上可以多角度,多方面地进行布置,争取让学生拥有思考不同主题的机会;针对八年级的学生,其重点就应该放在规范写作上,开始有计划地教学生几种主要文体的写作方法,点评其中优缺点;针对九年级的学生,又可回归到自由写作,这时的自由写作不同于七年级的自由,其目的在于让学生用学到的作文技巧与方法来表达自己的个性,表达自己的思想。而教师的作用在于让学生写得更好。当然,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有这样的时间安排,更要有可操作性强的教学方法。例如,让每个学生都拥有一个成长记录袋,把学生所交的每一篇作文都进行统一收藏与点评。如学生在第一个月的写作中,其文章已经可以达到理解作文题意。而到了第二个月的写作中,文章已经开始围绕中心进行写作,并可以凸显出学生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这样的成长记录有利于学生进行总结与回顾,也构成一个写作的层次训练,学生在明确的要求与顺序化的写作中,也就能更好地铺好每一块“通幽”的“曲径”砖。

  (二)重个性,多表扬,会“通幽”

  初中语文作文写作的传统模式是教师给出一个题目,让学生用一节课的时间写一篇作文。在第二节课时教师会对完成得较好的作文进行点评,对表现不佳的进行批评。在这个过程中,写得好的学生实质上并没有得到教师的“点晴之笔”,因为教师不会再说如何写得更好,基本只是说这篇文章哪里好,哪句话写得好。而表现不佳的学生,看到其它学生写得好,受表扬,自己的文章却只有一句或者半句不好的评语,学生不能从这评语里找到提升作文水平的方法,只能知道自己写得不好。长期下去,学生就会默认自己写得不好,甚至开始厌倦作文的学习。当然,从教学层面上而言,作文的批改与讲评是教师的专利。而从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层面上而言,应鼓励学生自己检查,自己品味,再进行改进。但现阶段的作文教学里,一般都跳过了这一环节,作文一交上去,教师改完,基本就已经下了定论了。实质上,所有著名的文学家都是写完之后自己改,几易其稿后才会让他人点评。基于此,要想让学生更好地在作文里表达自己的思想与个性,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就不能少掉学生自评这一环节。然后,在学生自评完之后,可以让教师进行批改,教师的点评是在学生自评的基础上,所以对于基础性的写错字,写别字,引用句子不对等情况已经可以不看,只需要关注学生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表达一句话,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来表达。教师通过学生的自评能知道学生自己对这篇文章的想法以及提出的疑问,此时,教师在批改时无形中就回答了学生的问题,与学生实现了交流。这种批改相比于传统的教师批改也就更富人文情怀,也能让学生更多的明白作文写作的不足之处后再进行改进。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也就得到了自我的表达,潜移默化地学会了如何“通幽”。

  二、结束语

  总体而言,初中语文作文的教学是一个长期性的渗透过程。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多给学生表达自我的机会,才能激起学生对作文世界“曲径通幽”的兴趣,进而主动学习。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范文3

  现行的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能够进行更加灵活的教学实践活动,使学生对初中语文教学加深理解。但很多教学只是为了使用而用,没有产生太多有效性教学,甚至适得其反。那么如何实现课堂教学和多媒体有效整合,形成教学资源的最优化,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呢?

  一、有效整合多媒体技术,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课堂教学成功的根本是突破重难点,而这关键在于教师应吃透教材,跟文本进行对话。多媒体技术的有效整合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地突破教材的难点和重点内容,通过其特别的形式和独特的效果刺激学生的听觉与视觉,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例如,教师在教授学生《背影》这一篇课文的时候,因为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化,要求很多“小皇帝”理解父子间的深沉感情比较困难。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以标题作为视角,以课文当中几处描写父亲背影作为关键,让学生感受父亲买橘子时候的场景。为了使学生的理解更加深刻,教师制作Flash动画课件,以使学生重复地观看和比较父亲几次爬上月台的场景。因为学生对动画十分感兴趣,所以更加认真,如此学生就能够自然而然地明白了作者对父亲爱的体恤以及父亲对作者的爱。也恰恰是贴近学情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才能够使教学过程变得更加生动而高效。

  二、有效整合多媒体技术,激活学生学习内驱

  内驱是意识、动机、情感等的核心,也是求知的先导。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能够体现多媒体技术艺术性、趣味性、新颖性、多样性的特点,通过优美的.音像、显着的色彩、活泼的图画,对事物的形态改变与运动方式进行描述,从而强烈地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起来,有效地激活学生的学习内驱,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例如,教师在教授学生《范进中举》这一篇课文的时候,先组织学生看有关范进中举的录像片段,且提前设计疑问,迅速凝聚学生的思维场,这样以声音与图像为载体,以问题为导航,增强了学习内驱力。学生通过切实的感官体验,进而领悟到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腐朽以及科举制度的巨大危害,并深刻理解了范进这个人物的“典型形象”,把握住了文章的主旨。教师以这种方式进行整合,不仅仅活跃了课堂教学的气氛,有利于学生智力的激发,更突破了传统意义上板书式的教学模式,引领语文课堂走入新的领域。

  三、有效整合多媒体技术,催生情境教学

  在初中阶段,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在发生着变化,外部因素能够产生比较大的影响,这个时候,有效的情境教学能够让学生加深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最终进一步地学习与把握教学知识。多媒体技术,属于先进的声、光、电技术的有效统一,可以创设具体、形象的教学环境或情境,进而使初中语文教学不再是单一性的。如此,学生学习和掌握的是充满美感的语言文字,而这样的教学方式常常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的教学知识、情感、语言等创设了适合师生阅读、对话、感悟的情境,把这一系列的要素作用于学生的内心深处,能够推动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繁杂的学习活动。这样,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多媒体技术就有着特殊的意义。例如,教师在教授学生《济南的冬天》这一篇课文的时候,能够有效地应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设置配画与配乐朗读能够让学生内在的情感与文章知识有效地融合,而教师借助网络进行下载的图片和资料等制作成济南的冬天的多媒体教学课件,然后加上一些实景的图片,能够使学生在描绘的教学情境当中陶醉,从而加深学生对文章内涵与主题的把握。在课堂教学上,学生的心灵、耳朵、眼睛等在相同的地点与相同的时间都能够被触动,并且在刺激学生感官的过程中,借助声像并茂的方式,将学生从教材当中单调的语言文字带进美丽的济南的冬天中。这样,学生在直观、生动的课堂教学感受当中,能够真正地融入课文所描绘的美丽意境当中,从而加深学生对文章的记忆与理解。

  当然,整合多媒体技术并不是万能的,很多传统的教学手段比如必要的板书、品读、练笔等必须继承,并思考和信息技术的进一步有效整合。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多媒体运用不当往往成了摆设,对语文教学喧宾夺主,对它的新整合恰恰能够改变这种诟病。在课堂教学上重新有效整合多媒体,实现从根本上关注学情,以生为本,突破重点和难点,激发学习内驱,创设生态绿色的学习情境,是深化初中语文教学改革以及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和质量的题中之意。

  参考文献:

  [1]胡沃伦。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导语的设计技巧:以学习兴趣为导向[J]。学周刊,20xx(19)。

  [2]邱焕明。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J]。学周刊,20xx(26)。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方法浅谈初中语文预习方法研究实施方案从初中语文教材中品杜甫诗词的内容和风格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范文4

  【内容摘要】伴随着社会的全面发展,我国教育领域亦不断革新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力争寻找更好的教育路径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初中语文教育作为初中教育中的重点学科之一,其旨在培养学生的理解力和人文素养,无论是在中考升学考试中还是日后其他学科的学习中都起中重要的作用。为此,本文就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的现代教育手段应用可行性进行分析,并论述其具体应用环节。希望能够借此为广大教师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育教学;现代化;教育手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教育体制改革的全面深入,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不断融入到我国初中语文课堂中去,并为初中语文教育的稳定发展做出了诸多的贡献。现代化教育手段是我国素质教育在新时期发展所必须面临的变革,现代化教育手段能够更好的影响当前初中语文教育的推进需求,同时让新理念对学生产生更多的引导,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因此,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对现代教育手段的应用势在必行。

  一、现代教育手段的应用原则分析

  现代教育手段实际上是指借助于现代化的科学技术进行教育工作,其主要特点是通过计算机互联网和多媒体课件等技术将知识以多元化的形式进行传递,学生在新型的信息获取方式中能够激发自己的学习欲望和自主性,现代化教育手段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运用能够丰富学生的视野,并让学生在直观的演示中了解文章内涵,为此,现代教育手段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主要原因在于其尊崇了以下三点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现代教育技术与在初中语文教育中的应用充分根据语文课程的标准要求进行推进,让语文知识得以另一种方式进行传播,这种科学的手段不仅填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空白,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1]。

  2.先进性原则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以来,我国初中语文教育开始注重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素养的培养,即学生口语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文章鉴赏能力等。现代化教育手段有效的将这些传统教育中的“负担”承接了下来,并以更先进的方式保证了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素养强化任务得以实现。

  3.可操作性原则初中语文课堂的时间多数为40分钟,而学生在课堂中能够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时间一般不超过25分钟,而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能够有效的将抽象理论形象化,从而延长学生的注意力时间,并以此提高教学效率。

  二、现代教育手段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1.现代教育手段在初中阅读中的应用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育中的重点任务之一,只有学生阅读能力素养提高才能保证语文整体的阅读质量。要知道阅读能力并非通过教师的指导就能提升,而是需要学生在阅读中不断发挥自身的思考能力,通过自主挖掘文章的隐含内容才能更好的保证阅读学习质量。传统的阅读方式没有切中“要害”,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单一的'带领学生对文章进行逐句分析,对文章的背景深度挖掘不够,从而使得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缓慢。而现代教育手段在阅读教学中能够将文章中所阐述的时间和情形具象化,将作者所描绘的情境通过真实的图片或影响播放进行教学,这样不仅提高了文章的故事性,更便于学生对当时情境的理解。

  如朱自清的《匆匆》文章教学中,为了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时间宝贵性,并身临其境的设身于文章中去,教师便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匆匆》这部翻拍的微电影,学生通过微电影的观看不仅能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更能让学生在直观的感受中形成更深层次的认识,从而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2]。

  2.现代教育手段在古诗词中的应用古诗词教学一直是初中语文教育中的重难点,其不仅在中考中占据着固定的分值比重,更对学生的文言文素养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现代化教育手段以其“化繁为简,化整为零”的独到优势备受广大教师的青睐,古诗词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古文基础,并在对古诗词进行全面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学会融会贯通,这样在日后其他古诗文的学习中便更加容易。而保证古诗文教学的高效性便可借助现代教育手段,通过互联网的搜索和展示能够让学生对古诗文产生更为明晰的认识。

  例如,在《念奴娇赤壁怀古》这篇文章教学中,为了能够让学生读懂这篇文章的基础上更深层次的体会到作者内心的思想情感,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大荧幕对苏轼的生平简介进行视频播放,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来描述作者在写这篇文章时的处境和心情。此后,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这样的全新教学模式便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逐步提高,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3]。

  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对现代教育手段的应用十分必要,其不仅是新时期我国初中语文教育的发展需求所决定的,更是当代初中生对新型教学模式的心理诉求体现。现代教育手段以其新颖、互动性强和直观性强等特点备受广大初中学生的青睐,学生在现代教育手段的指导下更愿意主动探索语文知识,从而让传统语文单一、死板的教学模式得到彻底转变,与此同时,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会得到不断的强化。

  【参考文献】

  [1]伍日理.现代教育手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教师博览(科研版),20xx(11):29-30.

  [2]孙书敏.现代教育手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xx(19):80-81.

  [3]范雪玲.现代教育手段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探讨[J].今日中国论坛,20xx(17):198.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范文5

  1.前言

  初中是学生学习知识、丰富知识的最佳时期,初中语文作为一门比较基础性的学科,有利于为中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对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起到关键作用。而外国文学作品是作为初中教学的重要内容,是中学生了解外国文化的直接途径,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强中学生对外国文化作品的学习与解读,不仅能提升中学生的文化素养,还能培养中学生的人文精神。

  2.初中语文中的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现状

  新形势下,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初中语文教学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为适应新课改的教学目标,加强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教学,为语文老师的教学工作带来很大挑战。据相关的数据显示,大部分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比较感兴趣,但由于语文阅读资料有限,导致中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量较低:一方面,部分老师对外国文学作品认识不足,对外国文学作品的解读比较粗略,采用与国内相同的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的学习兴趣,很难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另一方面,外国文学作品的学习和中学生年龄的偏好有关,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比较喜欢学习具有研究性、戏剧性较强的文学作品,这与中学生的思想和个性相关。例如,中学生在学习外国作品《汤姆叔叔的小屋》和《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说》这两篇文章时,会产生不同的兴趣,对《汤姆叔叔的小屋》这中故事性的文化作品学习学习,学生会产生很大的学习兴趣,而对像《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说》这类演讲稿之类的学习,需要学生静下心学习,仔细揣摩作品的意思,这会导致学生缺乏耐心学习。

  3.初中语文中的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策略

  3.1合理讲解外国文学作品

  教师对中学生的培养,不应该只是灌溉学生知识,更多的是培养中学生的文化素养与人文精神。外国文学作品和中国文学作品有很多的相似之处,都是优秀的文化的文化遗产,尽管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外国文学作品只占据一小部分,但同样担负着文学作品教学的任务,老师不能因为外国文学作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内容少、考试分量少就忽视它。经济全球化时代下,语文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学习与阅读更多、更好的外国优秀文学作品,这是让中学生了解、认识世界和文化时代发展的窗口,有助于开拓中学生的文化眼界,增强中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从真正意义上的了解外国文学作品。例如,老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战争与和平》、《荒岛余生》、《悲惨世界》三篇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时,教师可以按照教学的重点,对前两篇作品进行讲解,让中学生充分认识,并了解外国先贤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中学生的正确爱国意识,激发中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学习欲望与学习热情;进而让学生自行预习第三篇文章,并利用开课前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谈谈自己阅读后的感受,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对情感的认同,而且还能促进中学生更有效的理解作品内容,切实提高中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学习效率。

  3.2鼓励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调整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借助有效的奖励与惩罚的方式,这样一来,能够促进中学生从“害怕失败”上升到“获取成功”的转折。此外,科学、合适的学习动机是中学生学习外国文学作品前提条件,同时也是中学生学习稳定的表现所在。初中语文外国文学教学中,教师可通过鼓励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式,巩固中学生对于外国文化学习的动机,端正中学生的学习态度,并协助中学生养成优秀的.学习习惯,使中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实际上,无论是中国文学作品还是外国文学作品,从作品自身的发展情况来看,都是以人为的书写为核心。因此,从外国文学作品的学习角度出发,中学生应该降低功利性的学习动机,更多的是体现文学作品中的人文主义精神,并以此来看待外国文学作品学习,使中学生深入的认识到外国文学作品的真正价值,促进中学生主动投身于外国文学作品的学习中来,更进一步提高中学生的外国文学素养。

  3.3提升老师的外国文学素养

  老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以适应新课程对语文教学目标的要求。语文教学课程有十分明显的人文精神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而中学语文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每一位中学生都接触外国文学作品教育。在语文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积极的引导中学生把握外国文学作品的语言使用规律,培养中学生的文学语感,提升学生对作品的把握力。例如,老师在为学生讲解《威尼斯商人》这一篇外国作品时,老师可以上网先收集相关资料,深入了解作者莎士比亚生平的一些经历与写作意图,关注如何展开戏剧中的冲突变化,感受作者戏剧作品中的语言魅力,并以此来提升老师自身的外国文学素养,进而丰富课堂内容,更好的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4.总结

  总之,将外国文学作品融入到初中语文教材中,对我国语文教学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语文教学者应充分满足中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的学习需求,为中学生了解外国历史文化提供重要途径,使中学生更好的适应市场发展形势。此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增强初中语文中的外国文学作品教学已迫在眉睫,初中语文教师还应积极探寻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进一步促进初中语文外国文学的教学水平,进而为现代化初中语文教育发展开辟全新的道路。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范文6

  新课程实施一学期以来,犹如和煦的春风给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带来了许多新气象,正如一位老师所言,这届的初一比上届的初一要活跃很多。然而新学期伊始,部分教师和学生就出现了新课程实施后的不良反应。有的教师说现在的课不知怎样上了,有的教师说这一学期找不到上学期的感觉了等等。这些现象的产生,笔者认为这是语文教师后续动力不足的表现。如何培养农村中学语文教师的.后续动力,对于新课程实施的深入,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语文教师后续动力不足产生的原因1、硬件设施落后,教学资源缺乏。农村中学普遍存在设施落后,信息闭塞的现象,新课程的教学需要许多的学习资源,不仅是学生的,而且是教师的。教师收集学习资源时间精力有限、难度很大。另外,必要的教师辅导用书的缺少及新课程的教学经验的不足,使一部分教师在设计一堂课时往往感到力不从心。

  2、缺乏现成的、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作指导。新课程如何上,怎样上才算一堂好的语文课,这些问题一直困惑着语文教师,影响了教师后续动力的培养和加强。笔者所在的学校,大多数语文教师采用了开放、自主的课堂教学,但多数教师觉得教学中放与收的尺度把握不好。如有位教师在一节公开课上,几乎整堂课的时间,都放在了朗读这个环节上,对知识目标的探究几乎无暇顾及,这算不算一堂好课?在评课时,就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这堂课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而另一种却认为这堂课没有深入对文本的探究,并不是一堂好课。

  3、缺乏经常性的培训和学习。由于新课程实施时间短、农村学校信息闭塞,使得许多语文教师不能完整系统地吸收、理解新课程实施中的思想、目标及方法,仅凭为数不多的几次课程培训和观摩学习,所得十分有限,无法很好地应用于教学实践。

  4、农村中学的生情非常复杂。学困生量多且转化难度大。理解能力差、对知识和能力感到乏味并且没有兴趣是学困生的共同特点,因此对学困生的转化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另外,优生由于得不到更优质的营养大餐,已不满足甚至开始厌倦语文教师简单的鼓励和表扬,导致部分教师找不到上学期的感觉了。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范文7

  亞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明确指出,人和动物的主要区别在于人善于模仿,并能在模仿的过程中获得最初的知识。在使用的语文教材中,要想学生真正了解文章内容,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唯一的手段就是将学生融于其中。这里所说的融于其中,是指学生将自己作为作者,结合作者的亲身体会来感知文章,在字里行间体味文章中的真情实感。以戏剧表演的形式使学生融于其中,是使学生在实践中感知文本的一种有效方式。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可以将戏剧表演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这三个部分。

  一、课前

  课前作为戏剧表演的准备阶段,倘若教师和学生能做好充分的表演准备,那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前准备环节,要选取和设计良好的主题。目前使用的语文教材中,所包含的内容除了剧本具有戏剧性之外,其他内容都需要进行戏剧化处理。此时,就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深入地分析教材内容,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选择适宜的表演形式,如此才能实现表演效益最大化。在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的时候,不难发现,无论有没有戏剧性,教材的组织结构大都是以人物为中心的`,这为组织戏剧表演提供了方向。即以人物为中心,按照“开始→发展→冲突发生→高潮→冲突解决→结束”这一过程组织表演,如此可以使学生准确掌握某一篇文章的人物关系、事件发展经过,使学生清晰地认知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的发展方向,为学生理解文章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此需要注意一点,就是在戏剧表演中,学生不可能是完全按照以上过程按部就班地进行表演的。因为所学的某些文章具有特殊性,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可以借助以上过程来分析文章内容,把握故事的发展脉络,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对以上过程进行恰当的删减或增补,以此保证表演的可行性。

  二、课中

  戏剧表演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落实到导入、新知讲解和课堂总结这三个环节。一般情况下,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教师会选择在导入环节就使用戏剧表演法,因为在上课一开始使用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为整堂课的开展创设和谐、热闹的氛围。课中主要包括热身、表演和结论这三个板块:

  (1)热身。在课堂教学的开始,大多数学生的注意力还停留在课间休息或上节课之中,这时教师需要根据教学需要采取多样化的热身活动来将学生的注意力从其他地方吸引到课堂中来,以此保证学生的听课效率。教师一般会以三到五分钟为限,来开展诸如身体动作、游戏、想象等简单的活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借此将学生尽早地引入到课堂戏剧表演之中。

  (2)表演。表演作为戏剧表演的中心环节,学生在课前就需要对它的流程有充分的理解和掌握,然后根据文章内容认真揣摩不同角色的言行、神态甚至衣着打扮等,将这些结合起来才能深入地理解该角色,才能在表演中生动地呈现这些内容,如此文章中呆板的人物形象才能生动、直观、有血有肉地得以呈现。而且,学生对人物的揣摩过程其实就是体会角色、理解作者的过程,学生表演角色其中就是与作者对话的过程。

  (3)结论。在这一板块中,需要学生就自己对文章的心得体会和表演进行深入地解剖,分享自己学到了什么、对文章学习有什么心得感悟等。

  三、课后

  课后这一环节其实与结论板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需要学生就文章和表演进行总结。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对自己的引导进行反思,以此实现共同发展。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戏剧表演引导学生利用角色扮演的形式来品读人物,体会文章,与作者对话,以表演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对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范文8

  [摘要]语文是展示心灵的学科,基于这个平台开展心理教育,使教育的功能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就要转变观念,挖掘出教材中的心理健康因素去感染学生,开导学生,使其健康成长。

  [关键词]初中语文;转变观念;心理健康

  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承载着丰富学生精神世界的重任。语文教师应在课堂上要展示出学科魅力,利用平等的对话和交流环境,促进课堂和谐发展。同时转变教育观念,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积极疏导学生不良的心理情绪,有目的地进行个别开导,促使学生能够积极、乐观、健康地成长。

  一、转变教育观念,奠定基础

  素质教育实施以来,学生的主体性备受关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没有交流就没有语文学科的发展;没有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就没有平等关系的体验。只有让学生在师生关系中感受到一种平等、一种理解和尊重,教师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才能做到水到渠成。例如,在《紫藤萝瀑布》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问题:“同学们,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你能清晰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和顽强么?下面我先和同学们来讲一讲关于身边真实的故事好吗?……”教师先讲述宗璞以及她的弟弟身患绝症的故事,让学生感受生活的.不幸,接下来再让学生讲述身边的故事,教师认真倾听。在这样和谐的教学氛围中,走进这一课的学习,将会让学生对生命产生新的认识,懂得了自身存在的价值,懂得了要积极地面对生活,懂得了社会上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幸与不幸,要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磨难。学生这样的收获,都是教师为他们创建的课堂环境衍生出来的。教师课堂观念、地位的转变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每堂语文课,教师都应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和沟通,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内心充满阳光。

  二、挖掘教育因素,培养品质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不乏情真意切的、充满着正能量的文章,教师要充分地挖掘出这些正面因素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让他们在人生道路上不断前行,让真善美不断地影响他们的思想。文章中那些坚贞的、积极的、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处事方法等将是对学生进行健康心理疏导的有效途径,让学生在自主的课堂中发现它们,感受它们,学习它们,让它们不断驱散学生内心的阴霾,让学生能在阳光下健康成长。例如《再塑生命的人》这一课的教学,很能激励学生。海伦凯勒,一个盲聋孩子,最终获得非凡的成就,她的成功除了碰上教育有方的莎莉文老师,靠的是什么呢?我设置了若干环节让学生体验、讨论和感悟。课前,我让学生用红领巾蒙上眼睛在黑板和草稿纸上写“我什么也看不见,我很难过”。然后,让学生捂紧耳朵“听”同学和老师讲话……学生看着黑板上重重叠叠的“字”,“听”不到同学和老师说什么的时候,他们真的感到了难过。我又顺势设置了一个关于心理健康的问题:“在面对自己成绩的时候,是不断地超越还是安于现状,甚至自暴自弃?”与海伦凯勒相比,我们是一个健康人,我们有什么理由甘于堕落?学生在这样的问题指引下,逐渐明白了坚持和面对困难的重要意义。教材中有着心理教育丰富的食粮,教师要不断地挖掘出这些精神因素并加以拓展,只有这样,学生们才能真正地受到教育,获得启示,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搭建作文平台,开启心灵

  初中时期是一个很特殊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们极易受到社会外界因素的干扰,而且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成熟,在这个时期面对着升学、早恋、攀比等各种情绪上的压力,心理问题是极其容易出现的。他们的倾诉对象往往不会选择家长和老师,当然有的时候也不会选择自己的同学,而久而久之,这些压抑在心中的苦闷便无从排解,从而形成心理诟病,且治疗起来不是那么容易。作文教学是一个不错的平台,可以帮学生建立一个心灵交织的纽带。例如,在作文教学中,我往往会选择一些易于了解学生心理的话题让他们习作,满足他们倾诉的欲望。比如,面对刚升入初中的学生,我曾以“转折”为话题布置过一篇作文。一个学生在作文中写道:“……我告别了童年最要好的小伙伴;告别了度过六年美好时光的校园……上初中了,意味着人生的一次转折,开启了一段新的旅程,可是,一个月过去了,我却容不进我所在的班集体,我该怎么办呢?……”如果不是作文,我也许很久也不会知道这个孩子心里想什么。但是,在他的作文中我看到了,他完全沉浸于童年的美好时光,留恋曾经的人和往事,而不能融入现在所在的班级。写作文的时候,他毫无顾忌地宣泄了内心的情感,把淤积心中已久的话语在文章中倾泻而出。于是我找到了他,并对其不断地进行心理上的疏导,帮他走出过去,面对现在。慢慢地,他融入了这个班级中,不再产生偏激思想,和班里的同学也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作文教学是与学生心灵进行对话的窗口,教师要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润泽学生的心灵,发现他们的心理问题并及时疏导,使学生走过迷茫的青春期。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范文9

  教学是一个复杂的信息反馈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完成这一过程?笔者认为:注意观察学生听课时的言表等心理反映,同时根据学生的共同心理特点和因年龄不同、经历不同所形成的个性差异,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爱好而采取相应的方法进行教学,就能使教学活动变得和谐愉快,并收到较好的效果。

  初中学生时期从心理特征方面可分为两个阶段,即初一阶段和初二、初三阶段。

  初中一年级学生刚刚踏入中学,从心理成熟角度看,还带着小学时的稚气。而且,由于已习惯了小学时靠死记硬背便能学好语文的学习“方法”,所以无论是对中学的授课方式,还是学习方法,都感到不适应。由此,造成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大大淡薄了,往往教师抓得紧,他也紧;教师抓得松,他也松,他们这时有三大特点:一、课堂上好动,缺乏自制力,抽象思维、创造性思维较差。理解与记忆离不开具体、实在的感性材料。二、他们喜欢向老师敞开自已的胸怀,不加思索,想什么就说什么,显得亲切、大胆、热情可爱。好胜心强,都愿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并且希望教师给他们充分肯定和较高的评价。敢于举手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或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疑难问题,争先恐后,无所故忌。三、这个阶段老师在他们心目中形象特别高大。

  他们的眼睛象一架摄像机。随时摄下老师的喜怒哀乐,甚至每个眼神,他们又善于模仿,因此教师的身教显得特别重要。身教是无声的命令,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针对学生的三个特点,要求教师要把知识性同趣味性、形象性、生动性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兴奋状态下于有意识和无意识之中记忆。教师应使学生感到接受知识是一种享受,而不是受罪。这样就要求教师把所讲的内容进行组织加工成艺术品。教师还要使师生双边活动频繁,尽量在教学设计中多运用些设问句、反问句引起他们的注意和兴趣;运用眼神的威力,用眼睛与学生交流,启发他们多动脑、动口、动手。课堂上教师的语态直接影响着教学课堂气氛,只有面带微笑的启发性提问,同学才能踊跃发言。教师要爱护学生举手发言的积极性,尽量照顾全面以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学生回答的不够准确或有错误时,要从不同角度,尽量给予肯定、鼓励和安慰。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身教,和蔼可亲,使课堂教学在严肃、活泼、轻松、愉快的的气氛中结束。

  初二、初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适应了中学的学习生活,学校开设的科目也多了,不能把更多的`时间、精力都用在语文学习上。这就要求教师“用较少的时间,取得较好的成绩”。教师在课堂上要抓住重点精讲,要言不烦,讲到学生的心坎上,肯出时间进行多方面能力的训练,使学生得到能力的锻炼和提高。他们进入初二后,由于心理渐趋成熟,发言不象以前那样积极了,要经过“熟虑”以后才能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此时,他们的观察与鉴赏能力增强了,他们喜欢老师领路,在复杂中自己探索,独立实践,讨厌老师把一篇文章嚼得稀烂再喂给他们,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法上点到即止,给学生留下回味余地,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让他们做主人,掌握主动权,做演员、当主角。教师当配角、做导演工作,把学生不断从消极状态中引导到一个积极状态中,并最终使他们在不自觉中变为一个积极的知识探索者。此时教师切忌指手划脚,充满说教气息。因为他们已经意识到自己长大了,不愿意老师再把他们当小孩看待,管这管那,希望得到尊重与信任,要求自由,主张“自我设计”,自作主张,显示自己是一个强者,已经是个大人了。这就要求教师要放手发动群众,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支持、鼓励,细心培植及时引导,少责难,少泼冷水。

  总之,教师应该象善知时节的春雨一样,点点滴滴浇在学生的心头,真诚地爱学生,以火一般的热情去进行有效的教育。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范文10

  一位美国教学法专家曾说:“教师教学效率的高低,大部分可以从他们所提的问题的性质和发问的方法查出来。中小学教师若不熟谙发问的技巧,他的教学工作是不易收到成效的。”由此可见,提问不只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教学艺术。这绝不是一篇论文所能涵盖得了的。这里仅浅谈自己平时在阅读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要求使用提问时的一点粗浅的体会。一、重视提问艺术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必要性及意义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我国明代学者陈献章也说:“疑者,觉悟之机也。”可见问题与认识紧密联系,如果没有问题,认识也就停止了。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明确这一点尤为重要。

  语文课通常被人们称为“豆腐课”或“弹簧课”,采用“发胖式”的分析或“题海式”的战术,这种情况的出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教学中课堂提问的艺术性的忽略。有位教育家曾说过:“教师不谙熟发问的艺术,他的教学是不容易成功的。”说明课堂提问是教师整个业务功底、全部教学经验的公开亮相;又是对参差不齐,瞬息万变的学情的驾驭。因此注重课堂提问的艺术性是一项不可拖延的任务。

  语文教学实践表明,能否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是决定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传统的语文课,教师的教学步骤常常作如下安排:介绍作者——范读课文——齐读课文——正音解词——教师分析——布置作业,一节课中教师不由自主地唱了独角戏,课堂气氛往往显得沉闷,缺乏高潮,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根本没调动起来。这样的一节课只能说是以失败告终,而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师没有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来。优秀语文教师的实践表明,教师提出问题的水平越高,教学效果越好,越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比如特级教师于漪在教《孔乙己》一课时,问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作品的主人公姓甚名谁?”特级教师钱梦龙在教《愚公移山》时,在解释“孀妻、遗男”两个词语时,问学生:“这个孩子去帮助老愚公移山,那孩子的爸爸让他去吗?”类似于这样的巧问、曲问极大地调动了学生阅读课文的积极性,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课堂教学的高潮的出现。

  这说明了课堂上艺术地发问对于教学来说是多么重要,因为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每开始一次学习时,都不是从零开始,往往在一种似懂非懂的状况下,错误地认为自己已经读懂了,学明白了,这时教师于无疑处生出疑来,引起学生的思考,就会刺激学生的探究欲,激发研读兴趣。并且通过提问,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各自的作用:恰当的提问,使教师的教学目的明确地被学生掌握,教师也能凭此有效地控制课堂的进程;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仅仅是被“填喂”的鸭子,更是有了自己的问题,自主地思考、品味、感悟,成为学习的主人。二、怎样艺术阅读教学的提问。

  教师的提问要能围绕重点精心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要有针对性。正如射箭打靶要瞄准,设置问题的目标也要对准中心点。设计课堂提问要根据教学目标,扣住重点,抓住难点。这样也就抓准了方向,重点解决了教学的任务也基本落实了,扣住重点引导点拨,可谓事半功倍,难点主要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易攻克而教学上又必须落实的地方。它是教学过程中的拦路虎,也是教师解疑的一个靶心。抓难点,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它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教师针对重点、难点,设计问题,犹如写文章之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比较干脆利落。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文末的“但少闲人始悟两人者耳。”中的“闲人”一词是文章的文眼,如何使学生正确理解“闲人”为教学中的难点。注释中译为“清闲的人”,但更应从中去领悟苏轼身遭贬谪仍有如此闲情雅致的情怀,体现其乐观旷达胸襟这一深意。教学中提出“从苏轼自比闲人中我们读出了什么?”学生从相关注释资料中明确了这一点。

  (二)问题的提出要有启发性。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因此要针以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调动他们思考的积极性。课堂上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使他们思维活跃,思路开阔,能根据自己的知识辐射开去,还是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文中对景物的描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尽管只此一句,但正是作者惜墨如金的体观。假如只是单纯的语句翻译理解,一则学生不容易准确地把握,二则无法体会其意境。于是教学中采用了增删法来理解(1)原句改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行吗?(2)在原句后增上“远处蝉鸣鹊啼,近处蛙声阵阵”你以为合适吗?这样一来,学生马上从问(1)明确了原句中比喻的妙处:把月光比作碧水,把竹柏影比作藻荇,从问(2)体会到了作者从中营造了一种幽远空明的意境。这个问题的解决就加深了学生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这样的提问,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的积极性,使他们自然地了解到作品的内容与主题,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问题的提出要有曲折性。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所谓的“曲问”,就是变提问的角度,让思路“拐一个弯”,从问题的侧翼或者反面,寻找思维的切入口,朱熹说过“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此方是长进。”阅读教学中,有时学生初读课文后就说“全懂了”,“没问题”,那么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此时就需教师能提出出人意料的的问题,使教学平中见奇。如教学《我爱这土地》时,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同样是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为什么作者的眼里常含泪水,而我们却面带微笑呢?学生在思考回答这个问题时,必须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这样不仅能体会到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感之“真”,更会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同时也懂得如何去鉴赏一首诗,品味诗句,这一曲问的妙处,与直接问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是不能比的。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时,全文学完了,但教师提出了这样一问“老师认为文中有一处交代不清——我的父亲又怎会知道我被困小悬崖呢?”于是学生先对当时的情形作了想象。接着教师又提出“文中没有交代这些你认为是作者的失误吗?”学生在思考后明确了这是文中结构上的详略取舍。这样的提问与教师对文章详略得当的写法分析相比,其效果不言而喻。

  (四)问题的'提出要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师应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型思维能力。教学中要善于把课本知识与课外有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教学《桃花源记》时,学生认识到作者抨击社会离乱,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教师提问“你愿做陶渊明这样的人吗?”很多学生都认识到“假如人人如此,那么社会就谈不上发展。”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陶渊明消极避世的一面。在以

  “追求”为话题的作文训练中,有学生提出具体化为流水,因其一生都奔流不息,始终追求着自己的梦想。很多学生都对这一提法表示赞同。教师在这时候提示“流水的这种追求必须以何为依托呢?”学生明确了“地势上从高往低”后马上有学生提出了不同看法:流水尽管永不停息的追求着,然而它每况愈下,失去自我,所以它谈不上有高远的目标与理想,只是对现实的一种无奈的臣服。

  (五)问题的提出要有创新一般的课堂教学中,教学过程的延伸是靠提问来进行支撑的,提问的繁杂细碎,是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提问设计的不周,实质上是课堂教学改革没有力度的表现。树立改革提问设计的意识,就该提到“创新”的高度上来认识。这就要求教师进行课堂教学“主问题”的设计研究,用少量具有牵引力的“主问题”来代替数量众多的“碎问”,“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那些零碎的、肤浅的、学生活动时间短暂的应答式提问而言,它指那些对课文阅读教学起主导作用、起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重要的问题或提问,它有着自已鲜明的特点:

  1“主问题”是经过概括、提炼的,是教师精细阅读课文与精心思考教学的思想结晶,是一种行动整体性阅读的教学问题;

  2“主问题”在教学中出现的顺序是经过认真考虑的,一节课中几个重要的主问题,其出现的先后是一种科学有序的安排,它们各自在教的过程事发挥自已的作用,不具有一般提问的随意性;

  3“主问题”对课文内容和教学过程都有着内在的牵引力,每一个问题都结合起课堂上一个教学活动的“板快”。“主问题”在课文阅读教学中能减少无效、无谓、无用的提问,节省出一定量的课堂教学时间;能一线串珠地整体地带动课文的理解品读;能形成学生长时间的深层次的课堂学习活动。于是,课堂气氛将以学生的读、写、说、思为主要成分构成,课堂气氛因此而显得生动活泼。教学《故乡》一课,学生在预习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背景之后,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故乡产生了哪些变化?在学生边读边拟发言要点15分钟后,课堂上开始闪现学生思考的结果:故乡的面貌变化了,故乡的人也变化了(闰土和杨二嫂)。教师以此为基准进行调控,要求学生继续深入比较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前后的变化并思考产生变化的原因。分析完毕后追问:作者写这些变化的用意何在?这样就引出了全文的主题所在:作者一方面批判革命的不彻底,一方面对光明未来满怀信心。这节课的教学中,主问题就是“故乡产生了哪些变化?”这个问题在教学主导着、牵动着教学进程,表现出“执一而驭万”的一系列智能训练活动,更由于这一问题而形成明显的长时间的学生活动板块。

  三、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评价定型的问题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问是否能成为启发学生的思维,传授基本知识等重要手段,与对问题答案的评价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评价定型呆板,那么提问要艺术化就只能是一句空话。有则寓言说,一只猴子摘桃子,往前走,看见地里有西瓜,于是丢掉桃子抱西瓜;再往前走,看见一只兔子,于是又丢掉西瓜去追兔子,最后兔子也没有追到。猴子一无所获,某地一道考题就是让学生就上述寓言写一篇议论文,多数作文的立论就是批评猴子见异思迁以至劳而无获,另有一篇则赞扬猴子永不满足,虽受挫而精神可嘉,可谓新颖、独到。但评分先生不给后者及格,因为后者偏离了标准答案。传统的考试题目中,有些题目不是鼓励死记硬背,就是刁钻古怪,近乎智力竞赛和文字游戏,答题时稍有不慎,就受骗上当,作出错误的判断。这类题目要考查的其实不是实实在在的语文读写能力。由于这些试题的答案标准统一,也就异致了课堂上唯一标准答案是求的阅读提问设计。有人戏称“诱使学生就范”,如果学生不肯“就范”,那教师就只好尴尬地将自已的或教参的标准答案和盘托出了。提问的动机应指向了解和优化思维过程而不是指向思维结果,因为思维结果并不是考虑思维质量的唯一指标。教学《在山的那边》,“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教师提出了“山顶为何能诱惑我”一问。有学生认为因为爬上了山顶就能望见海,这一思维的结果尽管尚有些偏差,但它同样是学生认真思考的结果。这个时候教师并没有单纯的以对错来评判,而是继续引导:那么为什么是一座座山顶呢?学生思考后明确:我以为爬上山顶就能望见大海,所以每座山都有诱惑力。这样提问与评价是教师切切实实与学生对作品同其怀抱,品味咀嚼。学生是凭自已的审美经验在感悟作品。

  (二)难题中的问题教师设计提问要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过大、过深、过难的问题,全班站起来一大片谁也回答不了。最后只好教师自已回答,这虽然在形式上完成了提问过程,但只是在学生的陪衬下表演了一下教师的高明,而过小、过浅、过易的问题又养成了学生浅尝辄止的习惯。课堂提问的“度”,应该是既不能让学生高不可攀,也不能让学生唾手可得,最好是让学生开发大脑积极思维后获得准确答案。古人云“学走于思,思起于疑”,创新源之“好奇”与“质疑”,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千呼万唤始出来”使学生终感觉到知识的“活水”源源不断。受降镇中学王琳玲

  参考书目:《语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宁鸿彬著、教育科学出版社《聚焦新课程》李建平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成功教学的策略》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问是最有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说它常用,是因为它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从新授到练习巩固,各个环节都可以运用;说它有效,是因为它利于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活跃学生思维,使学生养成敏捷的思考、迅速地回答问题的习惯。另外,它还有利于训练口语,培养表达能力,对学生巩固知识和发展智力有一定的益处。本文就教学中怎样使提问更艺术化提出一点自己粗浅的看法。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范文11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育的目标体系中,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尤其是随着新课改理念的深入发展,语文课程的人文教育功能更加凸显,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更加重视人文精神教育的渗透。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应试导向,过于看重学生智力素质的培养,导致课堂上人文元素相对缺失。因此,要积极探索人文精神教育的渗透路径,促进中学生人文素质的不断健全和完善。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策略

  一、深度发掘语文教材中的人文精神教育元素

  初中语文教学中对人文精神的渗透,需要语文教师具备人文教育的良好意识和能力,能够对语文教材体系中的人文元素进行深度发掘和整理,找出可以贴近和适应初中生人文精神教育的内容,并将其渗透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具体实践当中。在初中语文的教材体系中,无论是现代文学,还是古诗词,其中的人文元素都是非常丰富的,只要语文教师进行深入发掘和有效整理,这些人文元素都可以成为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有效素材。例如,在讲授《背影》这篇课文时,文中的很多内容都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有效素材,语文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导入《父亲》这首歌,并引导学生将课文学习与自己的生活实践有效对接起来,在潜移默化中渗透父爱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家庭观。这样一方面有助于学生领悟和体会文章中的人文情感,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对学生人文精神素质的有效培养。

  二、贴近生活实际,促进学生的人文体验

  初中生的生活阅历和生活经验相对有限,所以对人文精神的认知能力和认同能力也相对有限,对语文教材中的很多人文情感的领悟能力相对较弱,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将语文课堂教学与人文精神的渗透,积极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减少学生对人文精神的学习障碍,促进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人文体验,这对学生人文精神素养的发展将会大有帮助。同时,初中语文教材体系中的很多内容,本身就与现实生活存在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所以语文教师在设计语文课程的教学方案时,就应当有意识地强化语文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生活经验,对文中的人文精神元素开展反思性体验,这样往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中,如果让学生直接体验菲利普夫妇的心理变化历程,学生很难对他们虚荣、虚伪、唯利是图、金钱至上等价值观形成相对理性的认识,这时语文教师不妨引导学生积极反思自己生活中存在的类似人物或类似事件,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反思中学生应该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讨论金钱与亲情之间的关系,如此一来,学生不仅可以实现对语文知识的有效学习,还可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金钱观,实现个人人文素质的有效培养和发展。

  三、丰富人文精神教育渗透的方式与方法

  初中语文教学中对人文精神教育的渗透,需要语文教师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加强语文教学与人文教育之间的融合,在语文课堂上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为学生的人文体验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例如,在讲到《愚公移山》这篇课文时,文章中的`内容具有神话色彩,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也有着很大的差距,但是教师如果具备人文精神教育的创新意识,就可以取得良好的人文教育效果。

  四、语文教师要展现良好的人文精神风貌

  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教师不仅是开展人文精神教育渗透的重要组织者、实施者、引导者,自己本身也是重要的人文教育资源。可以说,语文教师自身在教学过程中展现出“言行举止”“人文形象”,本身就是一个实施人文精神教育的过程,所以教师要在学生面前展现出良好的人文精神状态和风貌,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模范引导教育。一方面,初中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责任心,对学生的学习倾注个人的爱心、耐心与情感,多与学生进行课堂交流和互动,同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另一方面,教师要对学生实施公平、公正的教育和评价,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发展。总之,初中语文课程的教学本身就非常重视人文素质教育,所以教师在课堂授课过程中,要不断拓展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空间,丰富人文精神教育的方式和途径,让初中语文课堂闪耀人文精神的光辉,激发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实现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人文素质的有效培养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敏爱.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xx(11).

  [2]王密芬.浅谈多媒体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xx(6).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范文12

  在新形势下,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不仅仅停留在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上,还更加注重于人才是否具有口语交际能力,是否能够将自身所学知识表达出来和与别人进行交流。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很多孩子的知识储备较好,学习成绩很高,而在回答问题和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往往词不达意,这些都是忽视口语交际能力培养造成的后果。那么,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做好初中语文口语教学工作呢?

  一、结合教材与生活提高孩子的口语交际能力

  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有专门的口语交际内容,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这些内容的作用,促进孩子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提高。首先,教师要激发孩子的说话兴趣,让全体孩子参与到口语交际中来,实现人人想说的课堂局面。例如,教师可以让胆子较大、口语能力较好的孩子进行口语演示,让胆子较小、口语较差的孩子进行评论,这时再对评论孩子展开鼓励和表扬,久而久之,提高口语较差孩子的说话兴趣。其次,教师要模拟口语交际环境,调动孩子的口语交际热情,将生活融入课堂教学中,增强孩子的表达欲望,提高孩子的口语交际能力。例如,在口语交际练习"与家长对话"内容时,教师可以模拟生活情境,针对家长不让孩子上网这一话题,让孩子分成两组,一组扮演家长,一组扮演孩子,让他们在课前做好准备,通过这样的模拟,孩子不仅能锻炼口语交际能力,还能站在父母的角度体会父母的心情。

  二、结合口语与写作教学提高孩子的口语交际能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好口语交际训练与写作训练结合的作用,全面提高孩子的口语交际能力。首先,教师可以让孩子在写作之前讨论写作素材和写法,提高孩子的`口语交际能力。针对作文,很多孩子往往感觉找不到可写以及不知道怎么写,这就需要孩子积累写作素材,掌握写作方法。教师可以组织孩子开展收集素材比赛、好词好句欣赏比赛、讲故事比赛、辩论赛等等,还可以让孩子针对同一作文话题,让孩子将自己的想法交流出来,看看自己在立意、布局谋篇方面存在哪些问题等等,以提高孩子的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孩子参与作文评改、口语作文训练等等,让孩子及时交流,锻炼孩子的思维敏捷性,这对于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是非常有益处的。

  参考文献:

  邹林花。如何让初中语文课程绽放活力.文学教育:中,20xx(04)。

  周建新。五勤:初中语文必须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 才智,20xx(08)。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范文13

  一、引言

  审美活动或行为是人类的高级精神活动之一,在全球文明演化中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具有恒久价值的历史文化景观。华夏美学哲学是人类文化景观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在长期历史演化过程中,先民在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和长期的农耕文化环境中,形成了具有显著民族特色的美学哲学思想和理论,建立了相对独立的哲学思想体系。这些思想和理论对于构建个体生命的精神世界和民族的文化传统具有重要价值。美学教育是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美学哲学在型塑人类精神结构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对于美学的教学和训练,一直是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内容。从现实层面来讲,良好的美学素养不仅能够改善人的身心状态,而且在具体工作中能够激发创造性思维,实现创造更高价值的目标。

  中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学生在此阶段接受的思想文化教育,将会对其终身生命历程产生直接影响。目前,由于应试教育模式及经济社会转型环境的影响,中学生中存在诸如价值观缺失、人文素质低下、在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之间不能很好地平衡等现实问题,因此,有必要通过一定措施来切实解决这个问题。本文从提升学生整体人文素养及传统文化的角度,就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推行华夏传统美学哲学教育问题进行分析,以下内容的安排是,第二部分讨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推行华夏传统美学哲学教育的可能性,第三部分讨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华夏传统美学教育的基本内容,第四部分讨论推进华夏美学哲学教育的具体措施,最后是总结与讨论。

  二、加强华夏美学哲学教育的必要性

  (一)提高学生基础人文素养的需要

  人文素养是一个人的软实力所在,是增进生命个体生存与发展质量的重要能力要件之一。通过华夏美学哲学教育,学生可以认识先民理解美、创造美和追求美的历程,更好地理解和感悟生命、自然和宇宙世界,从而将个体生命放在与宇宙万物共生的高度来理解生命的价值,培养一种大气磅礴的精神境界。

  (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需要

  有研究表明,人类右脑和左脑具有不同的功能分区和功效,而对于右脑开发则对于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具有显著作用。美学思维及鉴赏美、创造美的活动,正好是右脑的功能所在,经常性地持续地推进美学教育和训练,能够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从而有助于克服各类现实困难,取得创造性成果。

  (三)传承传统文化和美学哲学的需要

  中华美学是和西方美学具有显著区别的哲学体系,其显著的整体思维、气韵为先、刚柔并济等美学哲学理论和特点,和西方美学具有内容和形式上的'差异,反映了华夏先祖的精神风貌。这些精神气质和风貌,应该通过美学哲学教育传承下去。

  (四)为跨文化合作奠定能力基础的需要

  在当今世界,跨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是学生毕业后走进社会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也是全球文明发展的主要潮流。良好的美学哲学素养和美学哲学训练,能够在文化交往及合作活动中发挥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能够增进不同文化主体之间的合作和信任,降低经济社会活动中的各类不确定性和效率方面的损失。

  三、语文教学中华夏美学哲学教育的基本内容

  根据现行初中语文教材,选择其中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作品,主要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作品,结合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等知识来推进美学哲学教育,是较为可行的选择。笔者认为,根据华夏美学的发展历程,可以适度给学生介绍如下美学哲学的内容。

  (一)远古图腾

  远古先民的巫术礼仪和图腾活动,是理解人文先祖美学精神的源头。华夏人文始祖“伏羲”和“女娲”在远古人们的观念中,实际上是巨大的龙蛇,这可以看做是中华先民“龙”图腾的开端。“龙”因其变化莫测、气象万千的形象和气质,能伸能屈、进退自如的活动方式,成为中华先民主要的精神寄托和审美意象。

  (二)先秦理性精神

  先秦时代是华夏文化发展的特殊时代,也是古代社会最大的急剧变革时期。其理性主义一方面摆脱原始巫术宗教的种种观念传统,一方面开始奠定汉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这主要表现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儒道互补一直是两千多年来中国思想的基本线索。从艺术形式来看,主要是充满厚重的北方文化特色的《诗经》,这也成为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三)楚汉浪漫主义

  这主要是指在中国南方发展起来的和北方文化具有显著区别的文化精神和艺术形式,其主要代表便是屈原的《离骚》。通过感悟生命、自然和历史,又通过超越生命、自然和历史,屈原的艺术世界是一个既鲜艳又深沉的想象和情感的缤纷世界。美人香草、百亩兰芝、菱荷芙蓉、方泽衣裳,望舒飞廉、巫咸夕降,流沙毒水……屈原把最为生动鲜艳、只有在原始神话中才能出现的那种无羁而多义的浪漫想象,与最为炽热深沉、只有在理性觉醒时刻才能有的个体人格和情操,最完满地融化成了有机整体。这是抒情诗歌的真正光辉起点。

  (四)魏晋风骨

  魏晋时代的文化艺术以“人的觉醒”为主要特点。“生年不满百,长怀千岁忧。”“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万岁更相送,圣贤莫能度。”总之,魏晋时期的精神风貌摆脱了对外在的权威追求,开始了内在人格上的觉醒和追求。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

  (五)唐代的诗歌、书法和绘画美学

  唐代是华夏诗歌艺术的高峰时期。其表现出的朝气蓬勃、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酣畅淋漓、汪洋恣意的想象,一泻千里的表现手法,等等,构成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基本内容和创作方式。同时,颜真卿等的书法将楷体书写发展到新的水平,表现出一种刚正廉直、大义凛然的美学境界。在绘画上,精密严整的工笔画得到较好发展,为宋代书画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六)宋代的长短句、山水画艺术美学

  在文学艺术上,苏东坡将宋词推向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度,主要是追求一种质朴无华、自然平淡的情趣韵味,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人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并将其提高到了某种哲理的高度。“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在绘画艺术上,山水画和花鸟画成为宋代文人和艺术家表现的主要题材,并和佛教等哲学思想产生了某种融合,追求一种“无我之境”。

  (七)明清戏曲、小说及园林美学

  明清时代,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市民社会逐渐繁荣起来,产生了具有扎实生活基础的市民化艺术形式。如吴承恩的《西游记》、汤显祖的《牡丹亭》,这些作品更多来自民间艺人的加工和普通百姓的传播,主要内容更加生活化、大众化,也更容易被普通民众熟悉和欣赏。而曹雪芹的《红楼梦》,更是将市民社会的全貌给出精湛的艺术表现,也将古典小说艺术推向了高潮。同时,体现传统文化精神的建筑艺术进一步发展,皇家园林就是其中主要代表,其整体上仍然注重天人合一、注重等级秩序、注重人文思想和建筑艺术的融合,形成了和西方建筑发展截然不同的路径。

  四、推进华夏美学哲学教育的若干措施

  (一)制定推进华夏美学哲学教学的课程教学计划

  根据现行语文教材的内容,在初级和高级中学阶段,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切实的教学计划来推进美学哲学教育。

  (二)适度增加或调整语文课程中的美学哲学内容

  在教材改革过程中,应该适度增加或调整美学哲学教学内容,让华夏美学哲学教育成为贯穿整个语文教学过程的内容之一。目前,可以通过引入经典诗歌、绘画、戏曲等作品的形式来增加美学哲学内容。

  (三)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种形式加深美学哲学体验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念诵艺术哲学经典著作等形式来推进美学教育,这也是提升学生文学功力和文化涵养的重要方式之一。

  (四)定期检测和评估美学哲学教学效果

  采用《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些测评方法,对学生在接受美学哲学教育前后的心理状态和精神结构进行评价,发现有利于促进精神境界提升的积极做法,逐渐积累并上升为常态化的做法,改正其中的不足和缺点,不断推进教学模式创新,增强美学哲学的教学效果。此过程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来进行,以学生身心状态的变化为评价教学效果的主要标志。

  参考文献:

  [1] 李泽厚.美学三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2]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3] [法]丹纳著,傅雷译.艺术哲学.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4.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范文14

  【摘要】

  写作能力是评价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有效手段。在传统的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注重对学生们写作内容的教学,而忽视了写作技巧的教学。在应试教育的氛围下,学生们的作文出现了很多的模板,由于学生们不合理的套用,导致语文作文出现了“空”“假”“大”等缺陷。

  【关键词】

  初中语文 作文教学 有效性 实施策略

  古语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句话强调的是事物发展的本质作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想提高学生们的写作水平,必须从作文根本出发,让学生们主动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将生活经历提升到写作层次中。文章是作者最真实的情感体验和抒发,学生们的作文也是如此。学生们只有在文章中融入自己的个性和真情实感,他们的作文才会博得阅卷教师的欣赏,拿到高分。在本文中,笔者将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对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语文作文的有效教学进行讨论。

  一、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

  1.畏难情绪严重,缺乏作文兴趣

  对于语文作文教学来讲,首先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们摒除作文畏难情绪,激发学生们语文作文兴趣。为什么语文作文会成为初中生语文学习的难点呢?我想,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由于作文的综合性强,考察的是学生们语文综合素养。对于语文作文的教学,应该包括字、词、句、段等等众多的语文基础教学。如此一来,学生们的写作功底普遍不好,学生们渐渐就丧失了语文作文学习的积极性,也就难以写出优秀的文章。

  2.作文评讲失误,忽视重点

  学生们从小学到初中,写过的文章可能不下百篇了。可是,发现学生们的文字功底进步甚慢,这与教师的作文评讲效果息息相关。在传统的语文作文评讲中,教师只是一味注重对文章写作的引导和批改,没有教授学生们写作技巧。教师只是强调学生们能够写出文章,对学生进行思路引导。学生们写出的文章教师却很少过问,重视对作文的批改,而忽视对作文的评讲。每一篇作文都是学生情感和心血的付出,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和建议。所以,只是对作文进行批改还是远远不够的。

  3.作文教学手段落后,脱离本质

  在目前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主要采用的是针对性、个性的作文讲解,缺乏写作体系教学。随着语文考试中作文分所占比例的提高,教师也是注意到了作文教学的重要性,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也是增加作文教学的时长。但是,教师的语文作文教学更多是停留在作文表面,强调对作文的形式教学。教师缺乏对作文的深入分析,学生们也就难以获得想要的写作手法训练。每当语文考试后,教师总是会针对每篇作文进行评讲,但是,缺乏体系性的作文教学时难以取得显著效果的。

  二、有效作文教学的途径

  1.阅读训练,培养学生写作兴趣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要想学生们写出优秀的文章,必须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教学。学生们在文章上,只有有了量的.积累,才会产生质的飞跃。所以,要想学生们的写作得到改善,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强学生的阅读训练。结合社会上的大家可以发现,那些写出一手好文章的作者,他们的写作兴趣和文章积累都是他们取得成功的关键。教师在对学生们阅读作品的选取上,可以是课本中的补充文章,也可以是学生的优秀作品。总之,只要是对学生们写作有提高作用的作品,都可以采用。()语文阅读的最终目的是作文教学,语文作文评讲的目的也同样如此。所以,语文作文的评讲教学与语文阅读密切相关。教师在语文阅读的讲解中,注重对文章写作构思、写作技巧、写作亮点的教学。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学生的语文作文教学,帮助学生们做到文章的活学活用,讲别人文章中的精髓融入自身的文章之中,实现活学活用。

  2.理论结合实际,采用实例教学

  在传统的语文教材中,不乏作文理论教学。但是,这些理论都过于枯燥,难以激发学生们的共鸣,导致语文作文教学效果不佳。笔者结合多年的语文实际教学经验来看,理论联系实际的作文实例教学是语文作文教学的有效手段。教师在语文作品评讲的过程中,要注意将语文作文理论与作文实例相结合,提高语文作文课堂的教学效果。在作文教学课堂上,将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融入其中,实现综合性的语文教学。针对学生们写出的优秀作品,教师可以将其选作教学案例,在作文课堂上进行点评。同时,可以选取作文反例,将学生们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展现在学生们面前,帮助学生们认识到自己的水平和优缺点。但是,教师需要尊重学生们的自尊和隐私,不可一味的鼓励或批评,做到褒贬有度、适可而止。在作文点评上,可以采用学生互评的策略,实现高度针对性的语文作文点评,帮助学生们共同进步。

  3.鼓励学生创新,激发学生原创作品

  在语文作文的教学中,教师会给学生树立对应的模板。看到作文题目后,学生们需要及时敲定文章类型,记叙文、议论文是首选,至于散文之类的文章,是教师明令禁止学生们写的。如此一来,在阅卷教师眼中,学生作文就只有文章类型之分。加上教师选定的议论文格式、记叙文格式,初中作文就变得无比单调。在新课程理念中,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培养成为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在语文作文的教学中,教师必须积极鼓励学生创新。 “想别人之不敢想,为别人之不敢为”,只有这样,学生们作文才会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但是,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学生的扎实语文功底之上的。此外,学生们的生活感悟和情感体验也是优秀文章素材的来源。教师需要鼓励学生敢于融入生活、体验生活。只有学生们获得最真实地感悟,才会写出见彩的文章,学生们的创新能力才会得以养成。

  总之,对于学生们的作文素养教育不是一两天的功夫,需要教师的不懈努力和默默付出。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关键,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需要注意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和生活体验,帮助学生们积累丰富的作文素材。同时,我们初中语文教师也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只有高水平的教师才会教导处高素质的学生,最终实现师生的共同进步。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范文15

  摘 要:人的发展的核心是个性的和谐发展,教育提出了培养多样化的新要求。在吸收西方心理学、接受美学等研究成果精华的基础上,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成为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个性化阅读教学是一种教育理念,强调做人与阅读同步发展,强调差异教学,以人为本,尊重人的权利,多元发展。关于个性化阅读的研究尚欠深入,难免带有某些矫枉过正的倾向。本文从学生和教师两个角度来探讨了个性化阅读教学这一问题,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促进学生健全个性的发展。

  关键词:个性化阅读 初中语文 教学 研究

  一、个性化阅读的本质探析

  个性化阅读是阅读主体根据自己已有的认知框架,自主地对书面符号进行感性理解探究。它与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区别在于强调教师个性化的教为学生个性化的读服务,在目标上强调语文素养提高和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个性化阅读是读的方式与教的方式的统一体,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内涵,至今还没有能够得到普遍认同的概括和总结。所谓个性化阅读教学,是指在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中,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自主。

  二、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本意

  阅读教学关注人的精神和人的情感,必须在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交往关系,这些都需要教育具有自我实现的能力,形成情感融洽、气氛适宜的学习环境。人本主义心理学论证了这种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上尊重学生的人格,它为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要充分尊重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人所应有的权利、尊严、思维方式和自身发展方向,人本主义强调“以人为本”,必须尊重学习者,尊重而不能无视学生的个性存在。必须把学习者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要变教师中心为学生中心,必须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需要和价值观。无论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还是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上,必须相信任何正常的学习者都能自己教育自己,都要以能够发挥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展自己的潜能,以发挥学生的潜能为前提,并最终达到“自我实现”。这样,才是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尊重人、发展人为教学宗旨的个性化教学的本意。

  三、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

  1、给学生选择自主阅读的机会

  (1)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学生因知识水平不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并加以适当的引导,让学生用自己认为最佳的方法进行学习。当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阅读时,会把学习当作一种享受。如《三峡》一文,当学生选择学习“山”的壮美时,提出了好多好办法,有的读文看图欣赏,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去欣赏三峡“山”的特点。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读书效率也高了。(2)让学生自主选择交流方式。个性化阅读中会有各种各样的体验,学生必然希望和别人交流,和别人分享自己的见解。教师要给学生创造交流的空间,尊重学生自主选择交流的对象,学生可以选择和老师交流,自己写读后感交流,学生在不同的交流方式中,观点相互碰撞,实现了对课文全面、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的感受,可鼓励其选取喜欢的方式交流。如《岳阳楼记》,愿意口述的可以口述,喜欢绘画的也可,有的绘制出了晴明之景。个性化的交流方式激活了学生独具色彩的智慧,让个性尽情展现,潜能从容释放。尊重学生的个性,这样,课堂上生机盎然,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张扬,潜能得到了充分发挥,能真正实现自我发现和发展,语文课堂就会成为学生个性化阅读的乐园。

  2、给学生发表独特见解的空间

  没有激情的教学是苍白无力的,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动力和源泉,而“情境”的创设则是激发兴趣的.最好途径。教学情境的设置,一般有运用实物演示情境、播放音乐渲染情境、用意境悠远的画面配合文章主旨,触发创意,促进个性化阅读,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学。教学中可以依据文章情境创设教学情境,以文章情感为基调,进而产生和谐的教学共鸣。传授知识,培养能力,随着优美的旋律,云裳羽衣飘逸着,色彩艳丽精美绝伦,同学们兴奋不已,交头接耳议论着,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创造一个宽松、自由和开放的学习环境,以支撑学生积极的学习活动,为学生搭建一个自由构建意义的平台。

  3、尊重体验,鼓励多解

  尊重体验,鼓励多解,对它的探究、揣摩是一个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无阻开放的过程。倡导学生对作品进行多元解读,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教师就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感受,核心是解放学生的大脑,让学生反复阅读、琢磨、品味,然后让学生思考,所得到的个性化见解既忠于文本又新颖别致,富有创意。

  四、总结

  个性化阅读作为一种科学的阅读观,强调了阅读过程中读者与文本的对话,这种新的阅读观势必给我国传统阅读教学带来一次新的冲击。以先进的阅读理论为指导,明确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本质,那么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素养的提升是大有希望的。我们相信,语文教师定能用一种新的视野来审视当前的阅读教学改革;我们相信,学生定能在阅读中学会用自己的眼光看待世界和人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问题。语文课堂将不再死气沉沉,它会变成学生言语真实表达的场所,学生的个性和思想将在这里得到尽情放飞。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精]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范文07-20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论文(精选6篇)09-14

(合集)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范文11篇07-20

数学教学论文11-03

初中语文教学随笔05-15

初中语文教学随笔04-22

初中语文教学教案12-12

(经典)初中数学教学论文07-20

提高数学教学论文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