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

白鹭的论文

时间:2022-10-26 07:55:10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关于白鹭的论文

  白鹭、百合花、一个深夜的记忆、关于散文《白鹭》、《简单的故事,精致的情节——小说家谈小说》《诗人谈诗——宁静而深沉的意境》(苏教版九年级必修)?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阅读有独特的感受 ↘内容简析及教学提示 本单元以学会在阅读中形成自己的独特感受为主题。

关于白鹭的论文

  围绕这个主题,编排了三组课文。

  每组均由两篇文章组成,一篇是附录的文学作品,一篇是对这篇文学作品的评论;三组课文中的文学作品分别是散文、小说和诗歌。

  这个单元的教学内非常丰富。

  教学中要突出单元的主体要求,同时兼顾几个方面的内容,必须精心设计,力求主体突出又互相融合。

  不妨以三组课文的教学为重点,让学生初步了解如何在阅读中形成自己的感受,表达出自己的见解,并从三篇作品中体会作者是如何发现平常事物和人物的“美”的。

  可以将欣赏诵读的作品作为学生阅读实践,形成阅读感受,学会评价作品的材料。

  本单元的综合学习与探究,围绕单元的主题,从读、写和说等方面设计了具有一定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

  诵读欣赏的内容是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写作的要求是学习发现平常事物和人的“美”,修改文章的专题训练是结构的调整。

  ↘单元学习目标 1.了解《白鹭》《百合花》《一个深夜的记忆》三篇作品不同的特点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把握《关于散文〈白鹭〉》《简单的故事?精致的情节》《宁静而深沉的意境》三篇评论的主要观点,认识它们的共同特点和个性特点。

  3.能把自己的感悟与评论作家的感悟进行比较,有条有理地说出异同点。

  4.掌握鉴赏散文、小说、诗歌的基本方法,能够写出自己对某一具体作品的评论。

  ↘课时安排????共14课时 《散文家谈散文》???????3课时?????????????《小说家谈小说》???????3课时 《诗人谈诗》???????????2课时?????????????《乡愁》???????????????1课时? 《综合学习与探究》?????3课时?????????????《修改文章专题训练》???2课时 十三、散文家谈散文 关于散文《白鹭》 ↘设计意图 在诵读的基础上,师生共同研讨、品味散文《白鹭》。

  着重谈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独到的认识。

  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感悟与晓雪的感悟进行比较,看看差别在哪里。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散文的文体特点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白鹭的美,体会作者在这个形象中寄托的思想感情。

  3.?了解评论的一般写法和《关于散文〈白鹭〉》的写作特点。

  4.?养成勤于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学会发现常见的事物和人物的独特的美。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散文,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

  2.?找出课文中作者对白鹭独特的美的描写,参照评论文章,看看是否把握住了作者的独特感受和独到见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白鹭的美,体会作者在这个形象中寄托的思想感情。

  2.?养成勤于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学会发现常见的事物和人物独特的美。

  ↘重点、难点及突破方法 ◆重点 1.?了解散文的文体特点和本文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把握本文评论的重要观点,学习评论的写作方法。

  ◆难点 1.?认识散文抓住对象“神”的特点加以表现而不拘泥两者之间实在描写的写作特点,并尝试这种写作方法。

  2.?养成勤于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学会发现常见的事物和人物独特的美。

  ◆活动突破 1.?指导学生学会在阅读中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展开丰富联想和想象,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

  2.?学习简单文学评论的写法,让学生用书面或口头的形式表达自己对具体作品的评论。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导入 新课散文是一种潇洒活泼、优美空灵的文学样式。

  在散文的领域里,有匕首、投枪式的战斗檄文,有亲切动人的世态风俗画,也有给人以愉快休息的小夜曲。

  博览散文,我们可以“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鉴赏古往今来的那些出自大家手笔的华章精品,确是一种富有启示而又充满乐趣的精神享受。

  然而,好的品评需要有良好的散文鉴赏知识来支撑。

  这节课,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探讨有关散文的鉴赏知识。

  听教师解说,明确学习的任务。

  聚焦 考点散文的鉴赏知识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就要看我们是不是会用心观察,用心体会。

  比如说,同学们在考场上碰到的散文阅读题就多少蕴涵着鉴赏散文的信息。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经常碰到哪些散文阅读题? 参考答案:理解字词的含义及表达作用;理解字词的感情色彩;理解字词的准确运用;分析关键句的含义及表达作用;分析散文的线索及常见的表现手法;分析散文所蕴涵的哲理;分析领会散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欣赏文中优美、精辟的语言…… 2.这些考点具有普遍性、灵活性、和开放性的特点,能够很好地考查同学们的散文阅读和鉴赏能力。

  所以请同学们从这些考点中探讨一下鉴赏散文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

  参考答案:领悟立意;分析结构;品味特色。

  1.回忆,交流。

  2.联系学习体会,自由发言。

  回归 文本的确,我们在鉴赏散文时可以从领悟立意、分析结构和品味特色这三个方面入手,那么我们在领悟立意、分析结构、品味特色时应该分别细化到哪些方面呢?请同学们回忆学过的散文思考一下。

  1.领悟立意 ⑴要注意不同性质的作品之特点。

  抒情散文的立意往往是一种情感,而叙事散文和议论散文则常常是一种思想、一种观点;此外,不同的文体样式对立意的表达方式也有不同的需求:议论散文要求观点明确突出,不可含糊隐晦;而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则要求思想感情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例如茅盾的《白杨礼赞》,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热情洋溢地歌颂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歌颂了他们的坚强不屈和英勇豪迈,充分表现了作者对于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心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而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则告诉我们生命的长河是生生不息的,让我们深刻感受到生命的伟大与坚韧,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放弃信心,而是扬起生命的风帆。

  前者的立意是一种含有浓郁诗意的情感表现,后者则是一种闪耀着思想光芒的哲理观点。

  ⑵一要“高”,二要“深”,三要“新”。

  所谓“高”,主要是指作品立意的高远,能够站在时代的高峰,俯瞰人生,给人以启迪和教益;所谓“深”,就是指作者对生活,对事物有透辟的了解,从中开掘出生活的底蕴,引申出深刻的认识;所谓“新”,是指立意要有新鲜感,而不能人云亦云。

  例如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曾写过一篇散文《秋声赋》,把秋天描写得肃杀可怕,凄凉阴沉。

  当代作家峻青则写了一篇《秋色赋》,反其意而用之。

  他在铺陈了斑斓的秋天景色、喜人的丰收景象、农民中普遍形成的高尚风气之后,笔锋轻轻一转:“写到这里,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欧阳修把秋天描写得那么肃杀悲伤,因为他写的不只是时令上的秋天,而且是那个时代,那个社会在作者思想上的反映,我可以大胆地说,如果欧阳修生活在今天的话,那他的《秋声赋》一定会是另一种内容,另一种色泽”,这样,作者就由赞扬秋天而转为赞颂社会主义时代,使文章的思想境界得到了升华。

  这一立意既深邃又高远,且不落窠臼,同时具有“深”和“新”的特点。

  2.分析结构 ⑴理清线索 以线索来组织材料,所以文章虽然放得很开,却处处让人感到一种有机的整体结构美,体现了形散而神聚的散文的艺术魅力。

  散文的线索是多种多样的,一种思想、一种观点、一种境界、一种联想、一件事物,或者时间的推移、空间的转换、性格的发展、事件的延伸,都可以作为线索,鉴赏者把握了它们,便有助于理解散文的结构艺术。

  ⑵抓住文眼 散文的“眼”并非指某个字用得巧妙,某句话显得警策,它是主题思想的凝聚点,艺术意境的聚焦点,艺术结构的结合点,作者着力表现的中心点。

  如同散文的线索是多种多样的一样,散文的“眼”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一个事物,如《荔枝蜜》中的蜜蜂;有的是一个画面,如《背影》中父亲的背影;还有的是一个细节、一种色彩等等。

  鉴赏者抓住了它们,分析其中的奥妙和匠心,就能看到不同散文结构的特点和价值) ⑶把握角度 从散文创作实践看一篇散文结构的成功,它的角度必然新颖独特,能够充分地展示立意。

  例如柯蓝的散文《写在贝壳上的诗》,此文是作者在青岛海滨疗养时写的。

  作者想写“我”随同青岛海洋研究所的同志参观海上养殖场时的所见所闻,以表现海洋工作者的忘我工作精神和高尚美好的情操。

  如按一般观后感的常规写法来写,那就得按时间和事情发展的顺序,先从参观养殖场开始写起,写自己的见闻,写感动自己的事和人,这样写出来的散文可能也很生动真切。

  但作者不满足这种老套构思的角度,而是反复地酝酿、思索,从更广阔更深沉的角度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和感情积累,采用了时间的倒叙和联想的手法,使这篇题材普通的散文,不仅包含一定的社会内容,立意新鲜深刻,而且结构独特巧妙,具有诗的意境,诗的情趣,诗的韵味,像一首清新隽美的散文诗。

  3.品味特色 ⑴语言的品味 散文作品,很讲究语言的运用。

  纵览古今散文佳品,从语言文字的角度来考察,无一不具有形象、优美、朴实和简洁的特色。

  与小说比之,它多几分浓密和雕饰;与诗歌比之,它多几分清淡和自然,恰恰就在这浓与淡、雕饰与自然之间,透着情韵的美妙,所谓语言的情韵美,就是指作者的感情、心声与客观事物的融合谐和,而暗暗透入文字中的一种美的情调和韵味。

  例如:以下面两段话来比较:①根据埃及朋友的介绍,我在一个夜晚去看金字塔,想多了解一些这个民族的历史。

  ②听埃及朋友说,金字塔的夜月,朦朦胧胧的,仿佛是富有幻想的梦境。

  我去,却不是为的寻梦,倒想亲自多摸摸这个民族的活生生的历史。

  前一段,是通讯报道写法。

  后一段,才是散文的语言,它的特色是富有形象性,从动人的境界中显示出一种特别的情致和韵味。

  朦朦胧胧的月夜,被作者写成“富有幻想的梦境”;了解一个民族的历史,却说成是“摸摸这个民族的活生生的历史”。

  这就显得优美、生动、充满情韵和魅力。

  ⑵风格的品味 散文的艺术手段丰富多彩,白描、象征、比喻、夸张、拟人、对比等等手法的自由运用,使散文呈现出千姿百态的风格;风格是作家成熟的标志,是作家作品经常重复出现的思想和艺术特点的总和。

  一个散文作家的风格,会从他的构思、题材、主题、结构、语言等等方面表现出来,这就形成一种独特的跟别人不同的总体特色。

  如茅盾的深刻严谨,巴金的细腻缠绵,冰心的清婉明丽,杨朔的含蓄深沉,峻青的真切朴实,余秋雨的底蕴丰厚,张承志的沉雄苍凉,贾平凹的清淡古雅,周涛的气势恢宏等等,这一切都值得我们在鉴赏时进行认真细致的品味。

  在教师的引导下逐一发展自己的认识,以加深理解。

  然后整理相关知识并形成技能。

  课堂 总结散文,有如山间的白云,溪间的流水;也似花丛中飞翔的蝴蝶,天宇间展翅翱翔的雄鹰;或是大海深山藏有的“珠宝”;亦或是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式的“袖里乾坤”。

  如此美妙的文体需要我们带着科学的鉴赏观去细细品味。

  希望同学们能带着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去采撷那美丽芬芳。

  作业:阅读散文《白鹭》,运用所学的鉴赏知识做好批注。

  第二课时 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导入 新课提起郭沫若,我们往往会想起他那激情如火的《女神》、《凤凰涅盘》、《雷电颂》等作品,这些作品曾强烈地震撼着读者的心灵,郭老由此而享誉文坛。

  然而,郭沫若先生的散文同样别具一格,清新隽永,情趣盎然。

  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郭沫若先生的散文诗《白鹭》,看他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如画的美妙境界。

  听教师讲说。

  朗读感悟1.?下面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在听读过程中想象文中的“画面”,在头脑中形成总体印象,感受白鹭的美。

  组织学生交流自己听了以后的感受。

  2.?请同学们把课文大家的齐读一遍。

  1.一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读边想象。

  自由发言。

  2.齐读课文。

  细读 课文 ? 理清 思考1.?文章如何起笔,如何收束全文?? 参考答案:本文以“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开头,以“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结尾,首尾呼应,以“诗”作喻写白鹭的美,内涵比开头深了一层,强调白鹭是“韵在骨子里的”诗。

  ? 2.?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描绘白鹭,体现白鹭之美?用简洁的语言勾画出几幅有关白鹭的画面。

  参考答案:作者先通过比较写了白鹭的形体美(2、3),然后再写它的寻常之中的美丽。

  四幅画面:白鹭的形象美,白鹭立于清水田里的一幅画面,白鹭悠然站在小树的绝顶的画面,黄昏中低飞的白鹭等四幅图画。

  3.?在这些描绘中,哪些是静态描写,哪些是动态描写?? 参考答案:前两幅是静态描写,后面两幅画则是先静中有动,后动中有静。

  分小组学习: 先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在班上交流,评价。

  品味 语言1.?文章采取了哪种修辞方法来描绘白鹭,起到了怎样的效果?? 参考答案:比喻,作者抒白鹭比作“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突出了白鹭的美,说明其容易被人忘却,因为相对而言,散文诗不如诗那样容易被人发现。

  ? 2.?文章首尾圆合,赞美白鹭,从哪几个词语上体现出来,如何理解这几个词?? 参考答案:“实在”、“韵在骨子里”,“实在”是对上文描写的一个总结,即突出了作者的认识和感觉,表现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和赞赏;又呼应了开头,使文章首尾圆合,浑然一体。

  “韵在骨子里”指自然而成,平凡而不易被人发现。

  ? 3.?文章选用哪些材料来刻画白鹭?为什么选择这些材料?? 参考答案:水墨,为了突出其清淡素雅。

  本文作者以粗线条的勾勒和大写意的手法表现白鹭,很多地方都是虚写的。

  ? 4.?全文感情基调为赞美,为何作者又说“白鹭不会唱歌”?? 参考答案:进一步说明了白鹭是“优美”而不是“铿锵”,这就使作者心中白鹭的美得到了很充分的表现。

  意图:这几个问题层层推进,由易到难,充分体现分层教学的实施,清晰地而展现对白鹭由外在美的刻画升华到其内在美的具体过程,感情也进一步推进。

  1.交流。

  2.阅读,勾画,交流。

  3.讨论,交流。

  4.小组讨论,交流。

  欣赏 意境1.?文章首尾都提到白鹭是一首诗,那么,文章是如何将“散文的诗”和白鹭形象相融合的?? 参考答案:诗有美的意境,美的语言,美的意蕴,这跟白鹭相似。

  ? 2.?找出能透视全文主旨的句子。

  ? 参考答案: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 教学建议:第一个问题难度较大,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从散文和诗的特点入手分析,把握散文诗这种文体的特点,从而让学生体会本文有形无声却有情的优美意境及淳美的意蕴,在此基础上提炼出主旨。

  在这两个环节上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学会品读文章的方法。

  ? 总之,这篇散文通过对白鹭的赞颂,讴歌了那些“因为它常见,而被人忘却了”的美。

  1.小组内学习,讨论,然后在班上交流。

  2.阅读,交流。

  感悟 美点1.?积累语言:《登徒子好色赋》中的语句转化和富有诗意及哲理的语句。

  ? 2.?学完这篇文章以后,给自己怎样的启示?? 由赞美白鹭美在自然,进一步联想到人,那些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地、无私奉献的人,同样具有美的闪光点。

  温馨指津:借物抒情的散文往往由赞美物到赞美人,对物的感情其实就是对这种人的感情,回答此类问题要注意联系这一点。

  1.理解,积累。

  2.自由发言。

  课堂总结郭沫若先生以粗线条的勾勒和大写意的手法来表现歌咏对象——白鹭,又巧用衬托比较的手法,将白鹭与白鹤、朱鹭、苍鹭等比较,让我们体会到作者在白鹭这个形象中寄托的思想感情,感受到白鹭那种“因为它常见,而被人忘却了”的美。

  听教师讲解。

  作业: 《训练与测评》一、三、四题。

  第三课时 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导入 课文库贝尔说过:“美的东西是在自然中,而它以最多种多样的现实形式呈现出来。

  一旦它被找到,它就属于艺术,或者可算是属于发现它的那个艺术家。

  ”同学们,相信大家在学习了郭沫若的《白鹭》后一定有自己的独特感受吧!不仅我们,著名散文家晓雪对《白鹭》也有着独到的见解呢,下面让我们来听一听他在《关于散文〈白鹭〉》里是怎么说的。

  听教师讲说。

  读评论1.?请同学们先朗读全文,然后请依据你的理解,试给晓雪的这篇欣赏文字重拟一个标题,要求形象生动,能揭示出白鹭的独特之美。

  并谈谈你拟题的理由。

  示例:“一首精巧的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2.?郭沫若先生用优美的文笔写出了白鹭诗一样的美,那么评论家又怎样评价郭沫若先生的这篇散文呢?? 明确:文字上:非常精彩,极其简练;感受上:独特的感受,独到的认识。

  3.?请同学们谈一谈《关于散文〈白鹭〉》的文章思路。

  1.朗读,思考,交流。

  2.勾画,交流。

  3.讨论,交流。

  评评论1.?《关于散文〈白鹭〉》第二自然段举出一些作家的艺术风格,目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第二段中,作者以他的博学多识信手举出一些作家为例证,并扼要指出他们在艺术风格上的突出特色。

  指出这些作家风格上的不同,一方面有力地支撑作者上文提出来的观点,同时也为下文概括郭沫若的散文风格作一个铺衬,另一方面也可以使读者在比较中对郭沫若的风格有更准确的把握和理解。

  2.?如何理解《关于散文〈白鹭〉》中引述的姚鼐和莱辛的话的意思,并说说引用的目的是什么? 思维提示:引用自然是为评论服务的,所以理解这两句话,关键是要结合作者对散文《白鹭》的评论。

  参考答案:这段话以一串比喻说明文章的一种很高的境界,也说明了阳刚和阴柔等不同的文章风格,尤其着重说明了一种“柔婉”风格散文的艺术魅力。

  作者引述这段话是为了说明郭沫若的《白鹭》是一篇境界和品位很高的散文,是郭沫若“豪放激越、气势磅礴”的风格以外的又一种“柔婉清丽、含蓄秀美”的风格,意在告诉读者要感受这篇散文的魅力和艺术的价值,必须用心去品味,否则是无法发现水面的涟漪和珠玉的光辉的,是无法听出寥廓天际的鸿鹄鸣叫的。

  莱辛的话的意思是,好文章应该耐人寻味,说明欣赏文学作品不能浮光掠影地粗疏阅读,必须仔细品味,方能进入其艺术境界。

  作者引用这两段话,目的是用来说明《白鹭》达到了一个很高的艺术境界,惟有深入品味,才能知其“味”。

  温馨指津:引用的文字要注意切合作者写作意图,要恰当。

  这对同学们写作也是一个很好的借鉴。

  3.?你觉得晓雪的这篇评论写得怎么样,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看法。

  4.?将你对《白鹭》的感悟与晓雪的感悟进行比较,看看有没有差别,差别在哪。

  1.交流,评价。

  2.讨论,交流。

  3.自由发言。

  4.阅读,思考,发言。

  写评论经过刚才的比较,相信同学们对于文学短评该如何写一定有了自己的想法吧,请同学们也来为郭沫若的《白鹭》动手写一小段自己的评论。

  建议与要求:①要细致地阅读作品,准确地把握评论对象。

  ②可以从思想内容、创作风格、写作特点、语言等方面进行评价。

  ③要有独特的阅读感受。

  ④评论点要集中。

  ⑤引证的材料可以来自作品本身,也可以适当地旁征博引。

  阅读,思考,动手写作。

  课堂 总结通过这节课,我们既看到了晓雪这篇评论优美的文笔和科学严谨的品性,也感受到了作者对《白鹭》的独特感悟;我们不但了解了一般文学评论的基本写法,更明白了文学评论的写法可以不拘一格,但一定要有自己的独特感悟。

  听教师讲说,自己有所领悟。

  作业: 1.修改、完善所写短评。

  2.《训练与测评》第二题及“课外拓展”。

  《训练与测评》一、三、四题。

  ? 十四、小说家谈小说 简单的故事??精彩的情节 ↘设计意图 小说是一种常见的文学样式。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散文的一般特点和学习小说的一些方法。

  学生在阅读和欣赏散文时,能够结合生活体验,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

  从散文优美的语言中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学习目标 1.?了解小说的文体特点和作者在小说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小说百合花这一形象的象征意义。

  3.?理解小说的思想内容,分析其艺术特色。

  4.?学习阅读和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 1.?自主阅读学龄前,指导学生学会在阅读中形成自己的感受。

  2.?体会在小说中表现人物精神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小说中主人公的崇高品质和美好的心灵。

  2.?学习作者在平常的事物和人物中发现美的能力,养成勤于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重点、难点及突破方法

  ◆重点 1.?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作者表达和思想感情。

  2.?把握评论的主要观点,学习小说评论的写作方法。

  3.?学习在阅读中如何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并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

  ◆难点 1.?把握小说的基本特点。

  2.?理解茅盾先生对小说的评论观点。

  3.?学习小说鉴赏的基本方法。

  ◆活动突破 1.?自主阅读小说,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和思想感情。

  2.?学会在阅读中形成自己的感受,学习小说评论的写作方法。

  3.?结合评论文章加深对小说的理解。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导入 新课在天空飘着雪花的静谧的夜晚,坐在温暖的家中,手捧一本小说,与书中的人物共度欢乐时光,是多么令人向往。

  然而,你可知道怎样去欣赏小说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些基本的小说鉴赏知识吧!听教师讲说。

  知识 盘点请同学们回忆小说的有关知识,思考下列问题: 1.?什么是小说? 2.?小说包括哪些要素? 3.?如何阅读小说? 提示:小说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以刻画典型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环境的描写,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

  典型人物、故事情节、典型环境是小说的三个要素。

  阅读小说,与阅读一般的记叙文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同时还应注意几点不同之处。

  指点 迷津1.?我们刚才说到的阅读小说与阅读记叙文的不同之处到底是什么呢?这与小说的三要素有关。

  从三要素入手对小说进行鉴赏是鉴赏小说最重要的方法。

  那么,我们如何从三要素入手来鉴赏小说呢? 明确:⑴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尤其要重点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⑵熟悉并分析故事情节。

  ⑶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以更好地理解人物性格和作品的思想意义。

  2.?知道了这些基本的方法,我们如何落实到具体的操作上呢? ⑴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尤其要重点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分析人物,可从三个方面入手: ①分析人物外貌、动作、细节、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从多方面准确地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征; ②着重分析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的矛盾冲突; ③思考和挖掘人物形象的思想意义。

  ⑵熟悉并分析故事情节。

  ①熟悉情节可采用朗读、编写提纲、复述内容等方式; ②分析情节,要与分析人物性格结合起来,因为小说的任何一个情节都是为塑造人物和表现主题服务的。

  ③分析时既要掌握情节发展的连贯性和完整性,从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全过程来全面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又不能对情节发展的各个阶段平均用力,应当把主要精力放在分析情节的发展和高潮部分。

  ⑶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以更好地理解人物性格和作品的思想意义。

  ①分析环境描写,不应当孤立地进行,而应当与人物形象的分析结合在一起, ②当然,有时为了弄清小说的写作特点,也可以单独抽出环境描写来分析,但那要在分析了思想内容以后再进行。

  1.自由发言。

  2.听教师讲解,掌握方法。

  课堂 总结这节课,我们共同研究了一些基本的小说鉴赏知识,尤其是从小说的三要素入手对小说鉴赏,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有所收获。

  当然,并不是在阅读每篇小说时都要面面俱到,而是要根据各篇小说的特点和读者自己的具体情况可以有所侧重。

  听教师讲解,加深记忆。

  作业:阅读小说《百合花》,运用今天学习的小说鉴赏知识写下阅读感悟。

  第二课时 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导入 新课同学们见过百合花吗?喜欢百合花吗?为什么? 旷野上的百合花,是何等的清新,何等的俊逸!让我们共同欣赏小说《百合花》那传神的细节描写,感人的人物形象吧!自由发言。

  聆听教师讲说。

  感知 情节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百合花》,读后说说自己的感受。

  阅读,交流。

  品味 细节1.?读了小说之后,你觉得哪些地方写得最精彩,挑一处来说说给大家听听。

  提示:大量生动的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栩栩如生。

  2.?小说《百合花》中哪些前后呼应的细节刻画使你难以忘怀?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

  明确:读完《百合花》这篇小说,通讯员的形象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却仿佛历历在目,使人有呼之欲出之感。

  这独特的人物性格,还得益于许多典型细节描写,尤其是前后呼应的细节刻画,在全篇中就有这么几处:通讯员枪筒插的树枝和野菊花,通讯员给“我”两个馒头,通讯员衣服上撕破的大洞,新媳妇的枣底百合花新被,通讯员被门钩撕破衣服等细节描写。

  ①通讯员被门钩撕破衣服这一细节描写,前后用了四次,第一次是抱被子时因慌张而挂破上衣;第二次是通讯员要给“我”开饭是我看到的;第三次“我”看见他安详的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漏着那个大洞,一块布还挂在那里;最后一次新媳妇缝那个破洞。

  通过这前后呼应的细节描写,一方面表现通讯员不顾个人安危,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的高贵品质。

  另一方面表现新媳妇对通讯员的关心、痛惜。

  ②馒头这一细节,出现两次;第一次通讯员要去时给“我”留下的两个馒头,说是给我开饭,这是他对同志的关心、体贴;而第二次是当通讯员牺牲后,“我”无意中摸到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

  抚物思人,几小时前,通讯员的音容笑貌历历在目,如今,物存人亡,怎不让人痛心疾首。

  ③另外,百合花被子,新媳妇的五次笑,步枪筒里的树枝和野菊花等也是本文典型的细节。

  有些细节描写不但深刻地刻画了人物性格,而且对于表现主题也非常重要。

  例如:小说结尾对那条百合花被子的描写,它不仅起了刻画人物的作用,说明新媳妇对解放军的真挚情感,而且巧妙地点了小说的主题:我们的战士是高尚的,他得到人民的热爱是当之无愧的。

  战士的高尚情操,人民对战士的赤诚感情,犹如百合花那样纯洁、美好,又如通讯员枪筒里的树枝和野菊花,这一细节,不仅直接表现通讯员的天真质朴和即将参加战斗的乐观情绪,而且说明他对大自然、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热爱。

  1.自由发言。

  2.阅读勾画,独立思考,互相交流,集体评价。

  欣赏 人物这篇小说运用了许多传神的细节描写,塑造了一些非常感人的人物形象。

  细读课文,读后请说说你喜欢小说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注意引导学生从情节的发展来谈。

  1.小通讯员的形象 人物性格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而越来越鲜明。

  开始,从“我”去前沿包扎所而引出通讯员,当初,“我”对通讯员并没什么好感,甚至因通讯员一下“把我撂下几丈远”而对他“生起气来”,进而,对通讯员“总和我保持着丈把远的距离”感到好奇,并且对他“发生了兴趣”;当我与通讯员通过艰难而有趣的对话,便对他“越加亲热起来”;当通讯员和“我”一起把被子借来之后,“我”已“从心底上爱上这位傻呼呼的小同乡”;战斗打响,不断有伤员被送到包扎所的时候,“我”挂念着通讯员的安危,待通讯员身负重伤被送到包扎所时,“我强忍着泪水”,“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

  随着这些情节的步步发展,“我”的思想感情也在发生着变化,通讯员的性格也在不断的展示,从他总和“我”保持着一定的距离,看出他细心地关怀同志;从他的腼腆羞涩,看出他的朴实、纯洁;从他借被子而又想送回去的举动,看出他勇于改正错误的精神;从他掩护群众和伤员,看出他舍己救人的高尚品德。

  正像茅盾在评这篇小说时谈到,这篇小说“人物的形象是由谈而浓,好比一个人迎面而来,愈近愈看的清他的外形,也看到了他的内心”。

  2.新媳妇的形象 另一个人物是俊俏的新媳妇,过门才三天,浑身上下洋溢着喜气。

  她尽咬着嘴唇笑,好像忍了一肚子笑料没笑完。

  这是一个极普通的农村妇女,她善良纯朴,对“同志弟”有着朴素天然的骨肉情深,一旦理解了战争的意义,理解了小通讯员生命的价值,她便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唯一的最心爱的嫁妆敬献出来。

  小说主要写了她在两件事情上态度的前后变化。

  第一件事:对那作为新娘子唯一嫁妆的新被子,开头出于舍不得而不愿借给伤员盖,后来却主动用它来给烈士收殓遗体。

  第二件事:在包扎所护理伤员时,开始又羞又怕,放不开手,后来却庄严、虔诚地给重伤员解衣拭身子,通讯员牺牲后,她以极为深切的哀悼之情,流着泪为他缝补肩上的破洞,并把自己的新被子铺在棺材里。

  新媳妇的性格变化,我们也是逐步认识的。

  开始作者让我们着眼的是新媳妇的娴静、美丽、忸怩、羞涩,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我们越来越深刻地了解了她的内心,她对解放军的热爱。

  作者就是这样一步深入一步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随着情节的发展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越来越鲜明,越来越有光彩。

  温馨指津:在情节的发展中塑造人物,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合情合理,耐人寻味。

  根据阅读感受自由发言。

  课堂 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看到,前后呼应的细节描写不但深刻地刻画了人物性格,而且对于体现人物的思想感情,表现主题也非常重要;同时在情节的发展中塑造人物形象,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耐人寻味。

  听教师讲解,加深理解。

  作业: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为《百合花》写一篇400字左右的评论。

  第三课时 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温故 旧知 ? 导入 新课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茹志鹃的小说《百合花》,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着重从哪些发面来研究这篇小说的。

  2.?我们曾聆听了散文家娓娓谈散文。

  听,我们耳边又传来了小说家朗朗谈小说的声音。

  这是文学泰斗茅盾的声音。

  现在,让我们跟随他的步伐,步入鉴赏《百合花》的文学殿堂,听听他在《简单的故事??精致的情节》里是怎么说的。

  1.交流。

  2.听教师讲说。

  理解 评论自由朗读《简单的故事??精致的情节》,思考下列问题: 1.茅盾先生认为《百合花》的主题是什么?艺术风格是什么? 明确:茅盾认为主题是反映解放军的崇高精神和人民爱护解放军的真诚。

  风格是清新俊逸。

  2.茅盾的《简单的故事??精致的情节》一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评论这篇小说的? 明确:六个方面:第一段先概括情节,然后概括作品“清新、俊逸”的风格。

  第二段明确评论的重点:怎样展开故事和塑造人物的。

  第三段说明作品通过发展的细节,描写人物的精神风貌和精神世界。

  第四段说明作品通过细节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

  第五段说明作品通过细节描写使情节一气贯通。

  第六段概括写阅读作品的感受,并概括作品的特点。

  分小组学习,讨论,归纳;班上交流,集体评价。

  运用 评论读完《百合花》,你一定会被小说的结尾深深打动。

  小说的结尾为什么会这样感人?请你试着运用茅盾的观点,加上自己的思考,来分析这个问题。

  思维提示:文章之所以感人,原因无非是情节出人意料或情感上打动人心。

  分析时可围绕这两方面进行。

  明确:小说的结尾,描写新媳妇为牺牲的战士细细密密地缝着衣服上的破洞,并盖上她唯一的嫁妆——全新的百合花被子,这让我们自然回忆起前文的有关细节:新媳妇起初舍不得借被子,小战士刮破了衣服却死活不让新媳妇缝补,战士给我两个馒头开饭,新媳妇在包扎所的忸怩羞涩……借助这些前后呼应的细节描写,我们不难读出少妇平静的外表下内心翻腾的情感波澜:对起初不借被子的懊恼懊恼,对先前忸怩的惭愧,对小战士献身精神的崇敬……这个极富艺术张力的细节描写折射出少妇纯洁又美好的心灵,这种人性美对读者的心灵也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引起了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温馨指津:写文章讲究“凤头、猪肚、豹尾”,结尾就要有力,能打动读者。

  独立思考,自由发言。

  比较 评论1.?你觉得茅盾的这篇评论写得怎么样?请你评价一下。

  2.把你对《百合花》的评论与茅盾的评论比较一下,然后谈谈你的心得:如何写小说评论? 明确:写好小说评论应该注意:⑴有高度集中的论题。

  紧扣小说三要素,如茅盾先生紧紧抓住小说评论的两个核心内容——展开故事和塑造人物,同时又突出小说最成功的特点——细节描写展开评论。

  ⑵有新颖独到的观点。

  评论是议论文的一种,议论文都必须有明确的观点;好的评论都应该有独到的见解。

  ⑶有有力的分析论证。

  可以运用列举事例的方法来说明自己的见解,并运用小说创作的一些基本原理适当进行理论分析。

  1.自由评价。

  2.比较,自由发言。

  课堂 总结通过对这两篇文章的学习,我们不仅感叹于茹志鹃笔下的《百合花》风格的清新俊逸,《百合花》中细节的精妙传神,百合花般人物形象的感人肺腑,也同样感叹于茅盾先生把握小说风格进行评论的评述思路和方法。

  相信所有这些都会对我们有深远的影响。

  听教师讲说,感悟。

  作业: 1.?运用所学的小说评论方法修改自己对《百合花》的评论。

  2.?《训练与测评》一、二、三题。

  ? 附: 一、《百合花》作品鉴赏? 短篇小说《百合花》是茹志鹃的成名之作。

  作家写这篇小说时,正值反右斗争处于紧锣密鼓之际,她的亲人也未能幸免于此。

  面对冷酷的现实,她不由怀念起战时的生活和那时的同志关系。

  于是,这象征着纯洁与感情的“百合花”便在作家“匝匝忧虑”、“不无悲凉的思念”之中灿然开放,给当时文坛带来一股沁人的清香。

  茅盾评价这篇小说是“我最近读过的几十个短篇中间最使我满意,也最使我感动的一篇。

  ”《百合花》的成功主要在于作家在表现革命战争、军民关系这类庄严主题时突破了当时流行的条条框框,显现出清新俊逸的风格,令人耳目一新。

  首先,作者选择的人物都是普通平凡的战士和老百姓,她们有血有肉、个性鲜明,与通常那种高大全式的英雄形象显然不同。

  小说中的小通讯员年仅19岁,参军才一年。

  他涉世不深、天真质朴,不乏关心战友、体贴群众的爱心,又对生活充满情趣,枪筒里常用树枝和野花来点缀;他憨厚腼腆,与女同志一接触便浑身不自在,但在危急关头却能挺身而出舍己救人。

  另一个人物是俏俊的新媳妇,过门才三天,浑身上下洋溢着喜气。

  她尽咬着嘴唇笑,好像忍了一肚子笑料没笑完。

  这是一个极普通的农村妇女,她善良纯朴,对“同志弟”有着朴素天然的骨肉情深,一旦理解了战争的意义,理解了小通讯员生命的价值,她便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唯一的最心爱的嫁妆敬献出来。

  作者写出这样一个鲜亮的形象是想以“一个正处在爱情幸福之漩涡中的美神”来“反衬这个年轻、尚未涉足爱情的小战士”从而谱写出一曲“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

  同时,小说的表现手法也有许多独到之处。

  从选材上讲,作者将战火纷飞的战斗场面推为背景,将小通讯员壮烈牺牲情景通过民工的叙述从侧面表现出来,就连小通讯员第一次向新媳妇借被碰壁的冲突也是做暗场处理,不做正面描写。

  作品仅仅截取几个极为普通的生活横断面,从几件平凡的小事中深入开掘,展开对军民关系饶有诗意的描写。

  作者的构思巧妙,“她以那条枣红底上洒满百合花的假洋缎被面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以纯洁的百合花象征人物的美好心灵,使小说中的人物联系起来,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揭示解放战争胜利的基础和力量源泉,以小见大,意味深长。

  ”作者还擅长通过细腻而有层次的心理活动来刻画人物。

  例如作品中的“我”在刚刚接触小通讯员时,因赶路不及而“生起气来”,然后又对他奇怪的保持距离的作法而“发生兴趣”,以后是对小同乡“越加亲热”,接下去是“从心底上爱上这位傻呼呼的小同乡”,最后,“我”怀着崇敬的心情,“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就这样,小说通过“我”的一系列心理变化,由远而近、由表及里、由淡而浓地刻画和凸现了小通讯员动人的形象。

  善于运用典型的细节描写也是这篇小说的特点。

  如小战士枪筒中插的树枝和野花,他衣肩上的破洞,给“我”开饭的两个馒头,以及那条百合花被等细节都在作品中重复出现,前呼后应,这些描写不仅渲染烘托出情境气氛,而且极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神态和心理,使作品极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抒情性。

  总之,这篇小说以朴素、自然、清新的笔调抒写和赞美了人与人之间的最美好最纯真的感情,创造出一种优美圣洁的意境,读后令人久久难忘。

  ? 二、《百合花》中对比构建的诗意? 茅盾用古人评诗常用的“清新、俊逸”二词来评价《百合花》的风格,并说它“富于抒情诗的风味”可谓一语中的,而对比手法在小说诗意建构中的重要作用更是不可忽视。

  ? 第一处是通讯员出场时他的枪筒里插着几根树枝作伪装,在他离开作者时,枪筒里又插上了一枝野菊花。

  枪是战争工具,战争中谁也无心赏花,在能射出杀人子弹的枪筒里插着象征自然与和平的树枝与菊花,这本身就是一个鲜明的对比,是一个战地寓言,让我们在无言中感受战争与和平的剧烈冲突。

  ? 第二处对比是通讯员牺牲后新媳妇与医生、“我”的态度之不同。

  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后,默默起身说:“不用打针了。

  ”他是从职业技术的角度来作出这一决定的;对于通讯员衣服上的破洞,“我”劝道:“不用缝了。

  ”这是从理智出发而言;而新媳妇却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此时,她一定想起了通讯员借被子时的腼腆与局促,临走时的狼狈模样宛在眼前,舍身救人的英勇无畏宛在眼前……也许她又什么也没想,只是这样一针一线地缝着,只求内心一片安宁。

  这是情感与理智的鲜明对比,是情感对死亡的战胜。

  ? 第三处对比发生在小说结尾。

  在把通讯员的尸体放进棺材前,卫生员要揭掉他身上的被子,新媳妇却“劈手夺过被子”,将这条洒满“象征着纯洁与感情”的白色百合花的被子盖在通讯员身上,似乎在她眼里,通讯员只是睡着了。

  在这样的对比中,通讯员、新媳妇的形象更臻完美,文章也划上了诗意的句号。

  ? 这三处对比,有如火与冰、生与死的对视,有如现实与理想的遥望,有力地增强了文章的诗意。

  十五、诗人谈诗 ——宁静而深沉的意境 ↘设计意图 抓住诗歌的特点在反复诵读诗歌的过程中,展开联想和想象,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

  然后再对比评论文章,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从而掌握现代诗歌鉴赏的方法。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诗歌的文体特点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味诗歌中“宁静而深远的意境”美。

  ? 3.?理解《宁静而深沉的意境》的思想内容。

  4.?学习作者是怎样私愤自己阅读诗歌的感受和形成的评价表达出来的。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诗歌,展开联想和想象,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

  2.?对比评论文章,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味诗歌中“宁静而深沉的意境”美,从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2.?学习诗人坚强的意志和对光明的渴望精神。

  ↘重点、难点及突破方法 1.?学习并背诵这首诗歌,并能谈自己读诗时的感受。

  2.?理解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诗歌评论的写作特点。

  ◆难点? 1.?分析诗歌中诗句的内涵,体会诗歌的意境。

  2.?学习作者怎样欣赏和评论诗歌。

  ◆活动突破 1.?从背诵入手,熟读并背诵诗歌,然后谈体会。

  2.?把诗歌和评论对照看看,结合评论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导入 新课1.?诗歌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样式,古往今来,为广大人民所喜爱。

  在同学们的记忆积累中,你最喜欢的一首诗是什么?能背诵出来并简要地谈一下理由吗? 2.?同学们所谈的这些,都是我们赏析诗歌的角度。

  当然,我们还可以从自己的阅读感受出发,从更多角度深入赏析诗歌。

  今天,我们就先共同赏析一首现代诗歌——现代作家鲁藜的《一个深夜的记忆》。

  1.背诵,自由发言。

  2.听教师讲说。

  朗读 释义1.?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边朗读边尝试分析诗句的含义,把行与行、节与节之间跳跃的空隙填补起来。

  1.朗读。

  2.朗读,思考。

  描述 意境1.?请一位同学在理解诗歌含义的基础上朗读诗歌。

  2.?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把这首小诗诵读一遍,边听边想像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听完后说说你感受最深的地方。

  温馨指津:从刚才的描述中我们发现,同学们用的语言很生动,也竭力将诗中的形象、图景描绘出来了。

  不过,从大家刚才的评价中我们也发现,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描述虽生动,但似乎少了灵性,难以引起听众的共鸣。

  那么,原因何在呢?我想,这或许与同学们没有考虑到诗歌的意境有关。

  3.?点拨:一首好诗问世,往往会不胫而走,万口争传,洛阳纸贵。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的奥秘历来为人所乐道。

  而诗的艺术真谛往往在可谈与不可谈之间,有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妙处。

  那么,妙处是什么呢?这就应探索诗歌背后的艺术色彩。

  如何去探索诗歌背后的艺术色彩呢?这就得从诗歌语言上如手,从诗歌语言中找寻意象,去体会它给读者带来的某种境界或意境,从而在一种或几种意境的基础上形成心灵的空灵世界。

  1.朗读。

  2.聆听,想象,交流。

  3.听教师讲解,理解诗歌鉴赏的角度。

  引进 概念1.?意象:所谓意象,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

  ? 2.?意境: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事物或画面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意”是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事物或画面。

  听教师讲解,了解相关知识。

  再造 想象1.?请同学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意象是入诗的必经之门,意境是诗的灵魂。

  请同学们穿过必经之门去把握灵魂,再次发挥想象,将诗歌描绘成一幅统一而重放异彩的画面。

  1.朗读。

  2.想象。

  体情 悟理追求“意境”——这诗歌的灵魂,同学们的“再造想象”较之前动情多了。

  所谓“意境”的“意”就是指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

  “诗言志”,“诗缘情”,这首小诗宁静而深沉,既有理,又有情。

  请同学们结合诗歌相关内容以及“再造想象”时的感受来谈谈你体验到的情或是悟到的理。

  可根据学生发言情况适当引导学生理解下列内容: 1.在诗的第一节中,诗人这样写道“月光流进门槛/?我以为是阳光”。

  诗人看到月光,以为是阳光,这是一个“美丽的错误”,写出这种“错觉”,更显示他对光明的殷切期待的心情。

  这充分看出诗人内心对光明的追求;看出了诗人对黎明的渴望。

  2.诗的最后一节中,“河岸被山影压着”中的“压”字,给人一种很沉重的感觉,让人喘不过气来。

  既写出了现实的黑暗,又表现出诗人盼望黎明不到的压抑心情。

  3.“我感觉到,万物还在沉睡/?只有我是最初醒来的人”这两行诗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强烈地盼望黎明以后发现夜还正深(河岸被山影压着/?有星流过旷野去)以后的失望,但只是失望而不是绝望,这是看清现实以后的一种冷静和成熟,从“只有我是最初醒来的人”也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执着。

  独立思考,自由发言。

  探析 特点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各种文学体裁都不能脱离语言而存在。

  小说、戏曲还有故事和人物,但诗歌(抒情诗)甚至连故事和人物也没有,它唯一给读者的就是语言。

  我们已经体悟到了《一个深夜的记忆》这首诗歌的意境,触摸到了诗歌艺术深处的灵魂。

  那么,这首诗中作为构建诗歌材料、诗歌意境的物质外壳的语言有何特点呢?请同学们结合诗歌探讨一下。

  明确:1.精练:第一节的十八个字里,诗人却蕴藏着多么丰富的内涵。

  这就是语言精练所具有的艺术魅力。

  2.准确:第二节中的?“仿佛”,就是把想象合情合理的表现出来了。

  可见准确的使用词语对增强使诗的艺术表现力之重要。

  3.寄寓深刻:这首诗的寄寓也是非常丰富而深刻,诗歌通过精练准确的语言,营造了特定的意境,使读者感受到了诗人丰富而敏感的内心世界,难以言述的思想内涵。

  集体讨论,交流。

  课堂 总结领略了诗的意境之美,今后在赏析的过程中就可以与作者近距离接触,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也许是宁静深沉的、也许是冷清肃杀的、也许是喧闹盎然的,我们要通过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优美意境。

  感受诗人丰富而细腻敏感的内心世界。

  听讲。

  作业: 《目标与测评》第二题。

  第二课时 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导入 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诗歌《一个深夜的记忆》。

  今天,让我们来读一读曾卓——这位极具影响力的诗人是如何以诗人的身份写下这篇对《一个深夜的记忆》的评论的。

  这篇评论虽然只有五六百字的篇幅,却以其精练明晰的文字,深刻独到的眼光,为我们如何阅读和评论诗歌,学习诗歌评论的一些常识做出了榜样。

  听讲,明确学习内容。

  赏析 写法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 2.这篇评论虽然篇幅短小,但却堪称精华。

  请同学们探讨一下:它在写法上有何特色?? 明确:⑴篇幅短小,结构严谨。

  ⑵见解独到、新颖。

  3.你能结合课文内容对写法上的特点进行分析吗? ⑴篇幅短小、结构严谨 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诗歌评论。

  文章的开头,作者就表达出自己对《一个深夜的记忆》这首诗的“偏爱”,表现了自己独特的眼光、独特的感受,以及独特的理解;文章最后一段,表达了对这首诗的总体评价,简练而准确地概括出这首诗的特点,同时也表明了作者的见解“宁静而深沉的意境”;文章的中间几段,都对诗歌的意境进行了阐发,探索了诗文内在的情感世界,同时又进行了合理的想像和分析,为最后得出结论打下坚实的基础。

  ⑵见解独到、新颖 思维提示:如果仅仅是复述一番诗的意境,他的评论就等于把诗改写成散文,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而曾卓进入了诗的意境,并进一步丰富了诗的意境,这是难能可贵的。

  首先,他指出“划破夜的流星,被风吹响的月亮的弓弦,既反衬了夜的沉静,又使夜有了动态感”,这里对“夜的沉静”和“动态感”的评说,就是他的独到见解。

  流星和风声,一有形无声,一有声无形,但是曾卓用自己的联想丰富了诗的意境,使动者成了反衬夜的沉静的参照物,而夜则因它们的存在而变得有动态感。

  其次,在曾卓笔下,“夜在沉静中行进,黎明即将到来”,这是原诗在字面上没有出现的意蕴,是曾卓对它的发挥。

  这个发挥可以说恰到好处,使诗的主题意蕴进一步深化了。

  最后,他特别指出了诗中“感觉到”这个词的双重含义。

  一方面指诗人生理上的感觉,即对黎明到来的“光感”;另一方面则是暗示诗人是“对于时代最敏感的人”。

  而这个诗人“不仅是指他自己。

  ”这就把诗人个人的感受同时代的脉搏跳动,同广大人民的殷切期待融合在一起了。

  温馨指津:写文章就要写出自己独特的东西,这样才有生命力。

  如果人云亦云,恐怕就不会有什么价值。

  1.朗读。

  2.同桌讨论,班上交流。

  3.独立思考,班上交流。

  取长 补短1.将自己整理的关于读《一个深夜的记忆》的感受或困惑与同桌交流,记录要点。

  2.将自己的想法与曾卓的感悟进行比较,找出自己不够深入、不够准确的地方,加以纠正。

  3.结合曾卓的评论以及自己的阅读经验,谈一谈鉴赏现代诗歌要从哪些方面入手。

  ⑴诗歌的语言 诗歌艺术形象的塑造,意境的营造以及情感的传达,都要借助语言。

  诗歌语言富有凝练、含蓄、跳跃性强的特点。

  所以,鉴赏诗歌要反复朗诵,尽力揣摩,抓住饱含作者深情的词语来仔细品味其深层含义。

  ⑵诗歌的形象 鉴赏诗歌必须准确把握诗歌中的艺术形象。

  要把握诗歌的形象,就要抓住形象的特征。

  有些诗歌描绘的形象较多,我们应该对众多的单个形象进行组合加以想象,构成整体形象;有些诗歌描绘的形象并非实指,而是有比喻或象征的内涵,把握这类作品的形象就不能从字面上理解而应结合时代背景、作者遭遇等,通过想象、联想来挖掘形象的内涵。

  总之,理解诗歌的形象应立足于深层理解和整体把握,不能望文生义,浮于表面。

  ⑶诗歌的情感 诗歌是抒情言志的文体,鉴赏时,须深切体会诗歌的感情内涵。

  可以从诗歌的形象、意境中把握它所要暗示和启迪读者的东西来体会作者的情感。

  一些诗歌的思想情感是通过诗歌形象的比喻、象征意义来体现的。

  理解这类诗歌的思想感情,首先要准确把握形象的内涵,进而展开联想和想象,加深对感情的理解,要避免形象把握上的实指性。

  理解诗歌的感情还要顾及诗歌的体裁、风格、流派等因素。

  ⑷诗歌的艺术特色 艺术特色主要指抒情手段、用典、构思和表现手法。

  在诗歌鉴赏中,要能掌握诗歌常用的表达手段与艺术技巧,如拟人、比喻、借代、夸张、对比、象征、以动写静、小中见大、虚实结合、衬托、托物言志等。

  4.用学到的方法在原诗旁边加上批注。

  教师注意巡视指导。

  1.同桌交流,记录。

  2.比较,修改。

  3.自由发言。

  4.动手写旁批。

  课堂 总结中国是诗歌的国度,有着悠久的诗歌传统,然而,诗歌是高度凝炼的语言,鉴赏时,要从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入手,进而把握关键词句的深层含义,品味诗歌所抒发的情感,分析其多种艺术手段,把握并深刻理解作品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感受诗歌的优美意境。

  听讲。

  作业:《目标与测评》第一题。

  推荐阅读 窗???下?????(洛夫) 当暮色装饰着雨后的窗子/?我便从这里探测出远山的深度/?在窗玻璃上呵一口气/? 再用手指画一条长长的小路/?以及小路尽头的/?一个背影/?有人从雨中而去 发??现?????(闻一多) 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我来了,不知道是一场空喜。

  /?我会见的是噩梦,那里是你?/?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 七里香????(席慕容) 溪水急着要流向海洋??/?浪潮却渴望重回土地?/??在绿树白花的篱前??/?曾那样轻易地挥手道别??/?而沧桑的二十年后??/?我们的魂魄却夜夜归来??/?微风拂过时?/??便化作满园的郁香? 雨???巷??????(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 ? 诵?读?欣?赏 ——《乡?愁》 ↘设计意图 全课的教学分四个步骤: 1.深情地诵读; 2.细腻地品读; 3.优美地解读; 4.丰富的联读。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节奏、重音、较有感情的朗诵。

  2.理解诗歌的特点:音乐美、情感美。

  ???? 3.理解诗人以独特的意象抒思乡怀亲之情的手法及借助时空变化来推进抒情的特色。

  ◆过程与方法 1.加强诵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

  2.自由探讨诗歌深刻的主题、精巧的构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人思念故乡热爱祖国的感情,培养健康的艺术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 1.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节奏、重音、较有感情的朗诵。

  ???? 2.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把握其内在感情基调。

  ◆活动突破 学生对“乡愁”这种情感的认识相对比较薄弱,在教学中应采用多种形式造境,并且注意学生的参与度。

  引导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总结这首诗的意象和构思对表达乡愁的作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创设 情境 ? 导入 新课同学们,初中阶段我们学过哪些表现乡愁的古诗词?是啊,乡愁就是游子想家时那种牵肠挂肚的思念。

  自古以来有多少文人骚客抒发过这种美好的情愫。

  余光中的《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一首脍炙人口的现代抒情诗。

  回忆,交流。

  资料 平台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现居台湾。

  当代诗人和评论家。

  《乡愁》《听听那冷雨》是其诗歌和散文中流传最广的。

  回忆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的情景,余光中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互相交流。

  欣赏 诵读播放朗读录音。

  欣赏要求: 1.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2.把握诗歌的语速、节奏和重音。

  聆听,感受。

  朗读 诗歌1.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和语速。

  2.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体会节奏和重读音。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并以第一小节为例,划分节奏并标出重读音。

  学生回答并解释理由,整合信息。

  节奏:按音节或意义单位来划分; 重音:能突出对象的特点,能体现中心、突出主题,是段中的关键、句意的重点或情感强烈的地方。

  3.指导朗读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4.让学生再读诗歌,请学生范读,并作评价。

  5.?让学生齐读诗歌。

  1.讨论,交流。

  2.朗读,体验,交流。

  3.理解,感悟。

  4.朗读,评价。

  5.齐读。

  我来 评论我们学习诗歌,不光要会读,更要会评。

  请同学们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主题、诗歌的结构、诗歌的用词、修辞手法和想象联想等方面任选其一来评论。

  参考: 1.诗歌化抽象感情为具体形象,感染力强。

  乡愁本是一种难以表现的情绪,诗人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四个意象,借助它们把乡愁表现得深刻感人。

  这四个意象运用得典型而贴切,联想丰富而合理。

  如“邮票”让人联想到寄信、写信,联想到母亲在家对儿子的惦念,母亲捧读儿子来信的情景,总之联想到母子天各一方彼此的思念。

  2.诗句简练,用语明白但意味深长。

  如“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中“浅浅”一词的运用:“浅浅”意味着台湾与大陆山水相连,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浅浅”意味着隔着的海峡再深也隔不断台湾同胞对祖国的思念;“浅浅”意味着造成台湾同胞和大陆同胞之间联系不上的不是这海峡,而是其他的原因;“浅浅的海峡”表达了台湾同胞对祖国的深深思念。

  3.形式整齐,节奏感强,结构精巧。

  四个诗节句式完全一致,形成了诗歌的形式美和节奏美。

  而从内在情感的角度看,四个诗节之间又有着时间的推进和情感的加深的变化,即四个意象按照时间顺序来写,概括了一代华夏儿女的经历,并使个人的命运和祖国的命运相联系,思想爱国之情逐步升华,颇具牵动读者心弦的艺术魅力;写过去的三种乡愁衬托了“现在”的乡愁,使“现在”的乡愁(思乡爱国之情)更为突出。

  分小组阅读,思考并注意整理记录;然后在班上交流。

  超级 链接同学们觉得余光中先生这首乡愁诗写得怎么样?很多同学还是意犹未尽。

  为了满足同学们的这种需求,下面我们进入“超级链接”环节,一起来欣赏由余光中作词,罗大佑演唱的《乡愁四韵》。

  一边欣赏《乡愁四韵》,一边思考歌词中将乡愁化作哪些具体可感的意象? 明确:长江水、海棠红、雪花白、腊梅香欣赏后交流。

  才思 比拼这些意象用得很形象很贴切,一定也点燃了同学们创作的灵感。

  我想同学们肯定还有其他形象而又贴切的意象来诠释乡愁。

  1.选择一个你喜欢的意象,完成句子“乡愁是??????????????”并简述用这个意象的理由; 2.分男生和女生两组,以举手方式进行; 3.意象合理,句子表述准确,理由恰当者可加100分; 4.每个人均可当裁判,只要反驳有理,对方便不能加分。

  互相交流,集体评价。

  教师 寄语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远不会老去。

  愿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更爱自己的家乡,更爱自己的祖国!让我们共同祝愿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听讲。

  作业:把《乡愁》改写成一篇500字左右的抒情散文。

  附: 《乡愁四韵》歌词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给我一掌海棠红啊海棠红 那酒一样的长江水???????????????????那血一样的海棠红 那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那沸血的烧痛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给我一掌海棠红啊海棠红 ??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那信一样的雪花白????????????????????那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那家信的等待是乡愁的等待????????????那母亲的芬芳是乡土的芬芳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综合学习与探究?? ——发现那被忘却的美 ↘学习目标 1.能找出三篇评论的独特观点,认识它们的共同特点和个性特点。

  2.能掌握简单的文学评论的写作方法,并对具体作品进行评价。

  3.能挖掘父母、同学、老师身上“被忘却”的美,并以此写一篇作文。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导入 新课读一篇文章,理解作者写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写,好在哪里,这些都很重要。

  但是,一篇好的文学作品传达的不仅仅是这些一般的信息,更为重要的是,它是作者人生状态的沉淀,是社会思想价值的体现。

  因此,读一篇文章,需要我们全身心地投入,独立地思考,品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本单元学习的三篇课文,作者从自身创作的实践体验出发,说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在领略完三位名家的风采之后,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们“从平凡中发现美”的独特视角,做一个会读书、善发现、懂生活的人。

  听讲。

  重温 课文 ? 学会 评论1.?思考下面两个问题,并带着问题再次阅读三篇课文,然后形成自己的观点,并与同学讨论、交流。

  ⑴三位作者从各自的创作体验出发,写出了自己对作品的独特的感悟。

  请找出作者对三篇作品的独特评论。

  明确:“这篇散文,用非常精彩、极其简练的文字,抒写了作者对白鹭的独特的感受和独到的认识,绝妙地描绘出白鹭‘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的美”(《散文家谈散文》);“作者把这两者(指‘展开故事和塑造人物’)结合得很好,而且尽量让读者通过故事发展的细节描写获得人物的印象……不但描写出了人物的风貌,也描写出了人物的精神世界”(《小说家谈小说》;“诗人是对于时代最敏感的人,是盼望黎明最迫切的人,这里的诗人不是指他自己,至少不仅是指他自己”(《诗人谈诗》)。

  ⑵请结合各篇作品的内容,分析三位作者为什么能写出这样独特的评论。

  明确:①三位作者都对作品进行了反复、专注、投入的阅读,并开展独立、深入的思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感受、独到的见解。

  ②三位作者都选择了恰当的角度,以此集中、具体地展开评论,如散文重在寄托的感情和思想,作者就对白鹭进行“形”和“神”两方面的把握和理解,认识白鹭“被人忘却的美”;小说重在情节和人物,作者就从人物的言行入手,抓住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的性格;诗歌重在意境的体味,作者就结合背景,展开合理的想像和联想,透过诗的意象去把握诗人的内心世界。

  2.结合本单元的三篇课文,你能说说该如何评论一篇文章吗? 3.借鉴本单元三篇评论文章的写法,阅读下面鲁藜写的《泥土》,写一篇250字左右的简短评论。

  注意: ①带着诗歌的感觉认真阅读,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②评论抓住恰当的切入点,中心集中,有条理,不偏离话题。

  附:??????????泥土????(鲁藜) 老是把自己当做珍珠 就时时怕有被埋没的痛苦 把自己当做泥土吧 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 组织学生交流,评价。

  1.分小组学习,问题⑵在班上交流。

  2.?自由发言。

  3.阅读,创作。

  交流。

  第二课时 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练就 慧眼郭沫若说:“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

  ”事实上,高明的作家总能从“常见”的事物中发现它的美;优秀的文学作品总能写出“常见”事物未被人发现或“被人忘却”的美。

  这是因为高明的作家具有一双发现美的慧眼。

  《白鹭》《百合花》《一个深夜的记忆》这三篇作品的作者,都以自己的独特眼光,从“常见”事物或人物身上发现了美,你能说出他们发现了怎样的美吗?自由发言。

  挖掘 美其实,不仅作家有慧眼,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发现美的慧眼。

  让我们睁大“慧眼”,找一找生活中“被人忘却的美”,并用美的语言告诉大家。

  我们与父母、同学、老师生活在一起,对他们身上的“美”本来应有独到的发现和深刻的感受,可是他们的“美”却常常“被忘却”。

  因此,在作文中,写父母,往往只有生活上对自己的照顾;写同学,只有刻苦学习;写老师只剩下带病工作之类。

  你能分析出这样“老生常谈”的原因吗? 明确:对他们太熟悉了,认为他们所做的事情是理所当然,没有好好地观察过他们,更没有用心去感受过;缺少发现美的“慧眼”和敏感的心灵,不能从平平常常的事件和细节中发现美的心灵和美的情感,人云亦云;写作文缺乏真情实感,为了完成任务…… 点拨:“慧眼”在心中,只要我们用美好的心去发现,用感恩的心去体会,用激情的心去感悟,你会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有美。

  就让我们从最熟悉、最亲近、最值得我们去探索的父母、同学、老师开始吧,挖掘他们身上的美,你会有丰厚的收获的。

  听讲。

  自由发言。

  书写 美写作练习(《综合学习与探究》第五题1)动手创作。

  作业:完成写作训练。

  修改文章专题训练 ——结构的调整 ↘设计意图 本次活动意在从大处着眼,斟酌文章全篇结构是否合理,从而帮助我们掌握结构调整的一般方法,并且能够在写作中对自己的文章结构进行调整或对结构有问题的文章进行修改。

  在具体操作中要重视段落顺序的安排、段与段的衔接、开关结尾的照应、详写略写的调配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调整修改之后,力求做到条理清楚,前后连贯,首尾呼应,详略得当。

  ↘学习目标 1.能说出文章结构上常见的毛病。

  2.能运用列提纲、改大局等方法修改文章中结构方面的毛病。

  3.养成写作文列提纲和修改文章的习惯。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故事 导入相传唐代贾岛初赴京师时,在驴背上得到两句好诗:“鸟宿池中树,僧敲月下门。

  ”后又想把“敲”字改为推字,正当他吟哦不定时,撞上迎面而来的韩愈车骑,韩愈问明原委后,不仅不怪罪他,还帮他一起斟酌,许久后说:“敲”字佳,这就是有名的“推敲”故事,可见古人对修改是何等的重视。

  俄国19世纪的作家果戈里,规定自己的稿子起码要修改八次;托尔斯泰写过一篇《为克莱塞尔乐章而作》的文章,全文只有五页,可手稿却有800页;海明威《永别了,武器》的最后一页修改了三十多遍,《老人与海》的手稿读了近两百遍才拿出付印;曹雪芹写巨著《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我们如果能养成修改自己的文章的习惯,那么我们的作文水平也一定能很快提高。

  听讲,感悟。

  热身 运动1.请运用修改符号修改下面的短文。

  ⑴换用号:?????????????⑵增补号:?????????? ⑶删除号:?????????????⑷调位号: 人?生?是?无?法?回?头?再?来?的,然?而?做?每?件?事?都?要?细?心?瑾?慎、?小?心?翼?翼。

  有?时?也?许?就?是?因?为?一?个?不?留?神?的?错?误?,?造?成?无?法?挽?回?的?一?个?遗?憾。

  ? 朋?友?:珍?重?地?走?好?每?一?步?,不?要?对?小?事?就?吊?以?轻?心?,希?望?你?稳?健?地?走?完?自?己?的?旅?程?。

  参考答案:①“然而每件事都要细心瑾慎,小心翼翼。

  ”句中,“然而”改为“所以(因此)”;“瑾”应改为“谨”;“细心瑾慎”与“小心翼翼”重复,删去其一。

  ②“有时也许就是因为一个不留神的错误,造成了无法挽回的一个遗憾”,欠通顺,改通即可;“有时”后可加“,”;“一个”调到“无法”前。

  ③“朋友:珍重地走好每一步,不要对小事就吊以轻心”句中,“:”改为“,”;“珍重”改为“慎重”;“吊”改为“掉”。

  ④“希望你稳健地走完自己的旅程”欠通顺,改通即可。

  ) 2.你能说说常见的语病类型吗?1.动手实践。

  2.?自由发言。

  学习 调整1.让我们来看这篇习作,请你帮它修改。

  (见课本《要苦练基本功》) 2.一篇文章的语句要通顺,用词要准确,写字要正确,但如果忽略了整体的谋篇布局,那么再流畅优美的语句也只是“表面文章”。

  通过刚才的短文修改,你觉得要安排好文章的结构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明确:合理组织语段、段落顺序的安排、段与段的衔接、开头结尾的照应,详写略写的调配。

  3.结合我们平时的写作实践,你认为怎样才能避免犯结构上的毛病,提高谋篇布局的能力。

  明确:养成写作前列提纲的习惯;修改文章注意从大处着眼,斟酌全篇结构是否合理。

  4.完成《想一想?做一做》习题。

  1.动手操作。

  2.阅读材料,交流。

  3.自由发言。

  4.动手练习,交流。

  第二课时 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实战 演习1.?小亚同学写了篇作文投到语文报社,编辑老师发现,文章写得很美,但还有一些语病。

  以下是她的习作片断,请用规定的符号,按照文后试题的要求,直接在原文上帮她修改。

  一天的熙熙攘攘结束后,世界归于宁静。

  躺在床上,想好好看看美丽的星空,细雨却像一位久别的朋友,打破了这难得的静谧。

  这倒使我想起了家乡的雨。

  家乡的雨,也总在夜晚不期而至,或温婉儒雅,或豪气万丈。

  倘若没有碰到撒野的风儿,雨总会来得那样轻,那样静,那样有气势。

  碰到风儿捣乱,“冷雨敲窗,”乡人们有时会起身推窗而望。

  细雨如丝般飘下,不一会儿,空气中便塞满了泥土的味道,深深吸了一口气,呵,真让人陶醉啊!慢慢地,屋顶便奏起了低低的交响乐章,滴滴答答,滴滴答答,让人烦躁。

  先是和风细雨,继而滂沱淋漓,渐而缥缈迷茫。

  品着、听着、看着,好不惬意。

  ⑴第一段中的比喻句与上下句表达的情感不协调,请加以改正。

  ⑵二、三段中也存在着不协调等语言表达及标点使用问题,请选4~5处加以修改。

  参考:⑴“永远的好朋友”与作者表达的情感不协调,可改为“不速之客”或“不受欢迎的人”“捣蛋的家伙”。

  ⑵①第二段中?“那样有气势”与上文矛盾,可删去;?②“冷雨敲窗,”标点用错,把“,”放到引号外;③“空气中便塞满了泥土的味道”,把“塞满”改为“充满”;?④“屋顶便奏起了低低的交响乐章”中搭配不当,可去掉“章”字;⑤“让人烦躁”与上文表达的情感不一致,可改为“煞是好听”。

  ⑥第三段中“品着、听着、看着”词序不当,可改为“听着、看着、品着”;?⑦“品着、听着、看着,好不惬意”中的“看着”可以删去。

  2.?修改本单元自己的作文。

  教师巡视指导。

  1.分小组练习,在班上交流,评价。

  2.四人一组修改一篇,有疑问向教师请教。

【白鹭的论文】相关文章:

关于白鹭10-05

白鹭作文范文11-28

白鹭教学教案11-25

白鹭优秀作文03-03

关于白鹭的作文05-08

《白鹭》仿写02-20

关于白鹭的词语10-26

描写白鹭的诗歌11-13

关于白鹭的诗句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