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

羌医基本理论论文

时间:2023-04-01 09:27:08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羌医基本理论论文

  传统哲学视角下羌医基本理论的探讨

羌医基本理论论文

  时下研究羌族医药、羌医和羌药的学者及其产出文献都逐渐多起来了,这对于挖掘、传承和发扬羌族医药文化是一件好事。

  可是,在已经发表的成果中,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大多数研究者中都会把羌族医药、羌医药、羌医和羌药这几个概念混为一谈。

  例如在有关羌族医药的多数论文中,里面不过是写羌药的生长环境、地震影响、应用特色,或者是相关的文化传承等内容,根本没有羌医的影子。

  即便是把这些研究的“羌医药”狭义地理解为“羌药”,这也有问题:因为这些研究者并没有交待清楚什么是羌药,只是简单地把盛产于羌族地区的药物理解为羌药。

  所以,要系统而科学地研究羌医、羌药,先要厘清其中的概念。

  我们研究组认为,羌医是羌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中同疾病作斗争的历史中产生的一门有关人体生理、病理、疾病诊断、防治及养生康复等理论和方法的独具特色、独成体系的医学科学;羌药是羌医理论体系指导下用于诊断、治疗、预防疾病或调节人体机能的药物[ 1 ]。

  所以,羌药包括但不限于羌族地区盛产的药物以及羌族人民常用的药物。

  羌医羌药这两概念的基础也是核心为羌族医学理论体系,脱离了这个羌医理论体系就无所谓羌医,也只能空谈羌药。

  由于羌族文字缺失以致自古以来不能以竹简书帛记载、传承羌族医药文化,羌医药理论和临床实践经验、技能唯有依靠家传师承以言传身教、方药易物或对换等方法传世。

  正是由于无字载文、教育落后以及家规习俗、传承方式的保守封闭,导致了许多有价值的医药知识失传,有些还出现了误传。

  我们研究组在长年查阅文献、广泛深入民间走访人民群众特别是与老羌医老释比共同学习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临床实践经验,总结出一部分的羌医的理论,与同行、专家、学者共同探讨。

  一、中周论是羌医的基本哲学理论

  (一)中气本原论

  这里的中,是指基本、本原、核心的意思,中气的意思是说宇宙中万事万物的本原、基元是气,也称中元,这个中气是指气的基本形态,也是宇宙的本原,与中医理论里的中气概念意义不同。

  尽管万事万物都是由气所构成的,但气是极其细微,并不能由肉身俗人所能认识的,所以一般人会认为气是无形的,视为“无”。

  无形之气可化有形之石,精石是构筑世界有形万物的基础。

  不同的物质由于不同的结构而拥有了不同的属性与特点,万物中基本的属性分类是阴阳。

  与中医阴阳学說相类,羌医阴阳论的也包括阴阳交互、互根互用、对立制约、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等基本内容,在说明人体生理功能、解释病理变化、指导疾病诊断与防治等方面有广泛而积极的作用[ 2 ]。

  (二)五周变易论

  五周论,也称五石论、五系论,与我国传统的五行论相似,但不强调五系之间的相生相克规律。

  五石之间关系密切,变化无穷,所以五石论也被称为五周变易论。

  羌人崇石,认为世界上一切有形物质皆由石所化生,白石是石之精华。

  石分五系,分别为黄赤青黑白;对应五行分别是:土火木水金;对应五数分别为四、六、八、十二、二十。

  四尖(尖,也称突,意义相当于多面体的顶)尖石,锐细入微,变化多端,可孕育稼穑,故属土,五名为象。

  六尖长石,尖利有芒,性烈走窜,属火,五名为合;八尖方石,平稳方正,如木之可塑,生长而久远,五名为荒;十二尖圆石,其有二十面,圆润如滴,温和柔软,无处不在,故属水,五名为支;二十尖宝石,其有十二面,十二为自然法数,天生原石,肃净高贵,清静无为,变化无穷,乃石中之尊,其色归白,五行属金,五名为廿——双十圆满,十全十美之意[ 2 ]。

  二、羌医对正常人体的认识

  内中周论和外中周论构成了羌族医学对正常人体的基本认识。

  (一)内中周

  1.中心元神

  中为元神,溶入人体之内,控于脑髓,通于灵神管道。

  元神亦为气所造,其气者极其细微,不可观见。

  神融汇于人体,赋于肢体感官,使人能视能听、能感能应。

  万物皆有灵,聚灵可成神,散神而化灵。

  灵附于物,能生生不息、代代相传者为生命。

  灵聚越紧,生气越华。

  凡生命皆可修炼聚灵之功,灵越聚,其能越彰。

  意欲聚灵援神者不可以食用有灵之物得以助长,唯有通过修道感化召归;更不可食用有元神之物以期助长其神,因元神相斥,反伤贪食之体,故修炼者忌杀生。

  “离道以善,险德以行,然后去性而从于心。”可见,聚灵强神,以德、善为道。

  养气以壮周身,修德以强元神[2]。

  2.周身形体

  人之周身,是指有形之体,包括四质、六脏腑,八官、十二管道(支道)和二十经脉(廿经)[ 2 ]。

  四质也称四相或四象,五行中属土,包括气、血、精、津(羌语称为莫斯、萨、吉纳、滋),是构成人体组织的基本成分。

  与中医理论相应名词的涵义相近。

  六脏腑包括心与小肠、肝和胆、脾和胃、肺和大肠、肾和膀胱、心包络和三焦,五行中属火,是生命之火的根本原动力。

  羌医中通常所说的六脏学说并不是单指六脏,而是指六脏结合相表里的六腑形成的六脏体系。

  在羌族传统医学中,六脏腑并不与五行一一对应,而是六脏腑整个体系对应五行中的火。

  六脏腑运化的后天水谷精微是人体生命的根本动力,“燃燃乎,令薪火相传生命不息” [ 2 ],故六脏系属火。

  八官是指人体中非常重要的器官,包括脑、脊、髓、骨、脉、蛋(男睾)、乳腺和女子胞[ 2 ]。

  也有学者把八官学说称为八腑学说,但为了与六脏体系的中的六腑相鉴别,笔者认为以八官或八官器称呼更为合适。

  八官在五行中属木,具有生长条达的特性,滋养人体并储存精气。

  支是指地支,共有十二;支字上“十”下“又”,“又”部包含有“二”的意思,故支字之意表示十二。

  支道是指人体中的十二个管道体系,包括灵通道、脑髓道、感窍道、骨肉道、气息道、水液道、食物道、脉管道、肌肤道、腺道、卫体道和生殖道,其中生殖道又有阴阳之别[ 2 ]。

  十二管道可以近似地理解为现代解剖学上的人脑特殊结构系统、中枢神经一般结构系统、感官系统、运动系统、呼吸道、泌尿道、消化道、循环系统、皮肤代谢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和生殖系统。

  廿意二十,廿经是指人体循行分布的二十条经脉,包括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膀胱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阳维脉、阴维脉、阳蹻脉和阴蹻脉。

  二十经的组织结构、循行分布和功能特点与中医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相同。

  但需要指出的是,羌医中的络脉与中医的十五络或十六络不同,而是二十经皆有络脉,其中十四经络脉与中医相同,其余六脉各有络穴。

  冲脉之络乃气血旺盛之脉,有协同任脉之用,源于任脉之阴交;带脉之络具辅助带脉约束另外十九经的作用,源于督脉之命门;阳蹻之络主肢端阳气,源于膀胱经之申脉;阴蹻之络承先天之精而养腰膝,源于肾经之照海;阳维之络汇集后天运化之清阳,源于胃经之头维,亦名胃之大络;阴维之络协助阴维脉维系周身后天之阴精,源于脾經之腹哀[ 2 ]。

  (二)外中周

  外中周理论认为,中是有形的人体本身,而外周是指附于人体周围的五个充满能量物质的热场,称为人五周、五周天、五光、五能等。

  是保护人体自身特别是中心元神的精微物质,由炁所组成的。

  炁是气的能量聚合体,尽管比气的体积大,但仍然极端细微,非俗家所能感知。

  如果说人的肉体是有形之体,那么五周天就是人的无形之体,也是人的构成部分,是客观的存在。

  五周天分别为土、火、木、水、金,环绕人体,与人体直接以“外经”(相对于体内二十经脉而言)连通。

  五周天与人体连通的外经数量多寡不一,土周天之外经有四,连通于四质;火周天之外经有六,连通于身体六脏腑;木周天外经有八,连通于八官;水周天之外经有十二,连通于十二管道(支道);金周天之外经有二十,连通于形体二十经络。

  五周天也与外界大自然相连接,可传递精微物质和能量[ 3 ]。

  三、羌医对异常人体的认识

  (一)病因

  病因大体分内因和外因。

  内因包括内伤四食、内伤六邪、内伤八情、内伤十二瘀、内生二十虚。

  内伤四食包括过饥、过饱、饮食不洁和饮食偏嗜。

  内伤六邪是因为气机失调、运行失和而导致人体生理功能异常而产生类似风、寒、热、湿、燥、火的病理状态。

  内伤八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和恶八种情志在超过调节范围的刺激人本身而导致接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引起疾病产生。

  十二瘀是指血或津液郁结于人体十二管道导到廿道系统不通畅的病变,主要表现为瘀血、痰饮、结石、癥积、痞块和骨疽等,既是病中产物,也是致病因素。

  石虽为万物本原,但体内成石(绕)也是引起疾病的原因。

  瘀郁成石,体内形成了病理产物积石,患者可有堵、肿、痛、僵硬等症状。

  石病有泥石、沙石、中石、巨石等程度之分,有内脏石(如胆石、肾石)、关节石(如腰石、膝石)等部位之别,还有雪石、软石、硬石、火石等性状之异。

  石病理论(石病学说,RRAOWYJI)以及前面在中气本原论中提到的“气石本原论”,都被认为是羌族医学中最具特色理论,在这一理论指导下的医学实践使羌医药取得了瞩目的成果[ 4 ]。

  二十虚是指人体二十经络功能状态低下的表现,如胎弱多因任脉虚,体劳多成脾经虚,神劳常致心经虚,房劳易成肾经虚,等等。

  外因主要有四伤、六淫、八疫、十二虫、二十毒。

  四伤是指力损伤、热冷伤、铁器伤和虫兽伤。

  六淫是指风(昔比沃蒙)、寒(么呗)、暑热(莫尔唉迪)、湿(也称水湿雨,资木尔唉尼)、燥(干么斯)、火(摸格阿)六种外感病邪,例如自然界的阴寒雨露水湿之气侵袭机体而致外水病[ 3 ]。

  八疫是指八种常见的疫疠之气,包括鼠疫、霍乱、天花、麻疹、伤寒、疟疾、痢疾和脑疠(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十二虫是指常见的十二种寄生虫包括伏虫、蛔虫、白虫、肉虫、肺虫、胃虫、弱虫、赤虫、蛲虫、蛊虫、阴虫和疥螨等导致的寄生虫病。

  二十毒是包括石毒(射线)、烟毒(CO)、铅毒、汞毒、蛇毒、蕈毒、酒毒、食毒、水毒、湿毒、火毒、疮毒、胎毒、梅毒、淋毒、丹毒、风毒、虫毒、兽毒、药邪之毒。

  (二)病机

  1.内中周病机

  1)元神病机。

  人在天地之间,存道修德,高于万物之灵,元神独立。

  凡人体的生长发育、衰老寿夭以及气血精津的充养,喜怒哀乐的调控,对大自然宇宙世界的适应等诸多生理活动,无不赖神所主宰。

  人之中有元神,融于周身各部亦各有其神。

  人体六腑八官器、十二道二十经、百骸千筋和孔窍皮毛皆在神的统摄之下,方能各施其职各尽其能。

  若道之不存德之不修,神混意乱,则四质失充,六脏失运,八官失养,支道失调,廿经失畅,百病丛生[ 2 ]。

  2)四质失常。

  四质失常是六脏、八官、支道和廿经病机的基本前提,而四质失常又往往以体内的阴阳失调以及体内外邪正盛衰的力量对比为先导因素。

  四质的失常一般包括量、质和运动的失常。

  气的失常包括气量不足和运动失调,前者主要表现为气虚,后者包括不动而滞、不上而陷、不下而逆、不出而闭、不收而脱。

  血的失常包括血量、血质和血动的失常,如血虚、血热、血瘀。

  津不足是量的失常,而输布、排泄障碍为其运动失常。

  羌医常称肿胀、分泌物增多类的津病为水病,分为外水和内水。

  内水是由于六脏腑、八器官的水液代谢失衡,导致余水停蓄,常有肺水、胸水、腹水、肾水、胞水(子宫积液)、盆水和关节水等。

  精亏常因年老体衰、久病耗损、或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所致,引起生殖之精、脏腑之精缺乏或功能推敲,可表现为婴幼少青之时生长发育迟缓或过早停止,或青壮之时早衰、性退、精少、齿松耳鸣、腰膝酸软、月经失调、神疲健忘等[ 2 ]。

  3)六脏腑病机。

  六脏腑失调的病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各脏腑生理功能的太过或不及,以及各生理功能之间的失调;二是脏腑本身的阴阳、气血失调。

  4)八官病机。

  中心元神融汇于整个机体,与整个躯体紧密结合,并且与外周天相通达。

  但在有形的躯体中,外在表现的中枢在于脑,在那里进行着视、听、嗅、味、触、温等信息的输入,言语应答、表情眼神和举止动作等信息输出,以及信息存储(记忆)和信息综合(思考)等活动。

  脑功能失常则可表现出五觉迟钝、肢体痿弱、失眠健忘和智力减退等症状。

  脊、髓、骨功能失常,则通常会出现脊柱弯曲、颈腰失利、骨髓空虚、关节软弱、骨质松脆等。

  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失调,主要表现为经、带、胎、产的异常。

  5)支道病机。

  十二管道(支道)学说也称为赛米管道学说,支道主要病机的特点是全身气化失常和水液代谢功能障碍。

  另外,管道系统贯通了人体这一个有机整体,因而某一部分或某一脏腑器官的病变,可以通过支道向其它部位传变,引起疾病的发展变化。

  6)廿经病机。

  经络是运行四质、联络六脏腑八官、沟通十二管道、调节内外上下的路径。

  致病因素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二十经络系统可引起其生理功能失常,出现四质虚实、滞留、逆乱等病变。

  廿经病机突出表现有二,一是经络病变时的四质变化为核心的基本病机,即经络之四质盛衰偏倚甚至热极、衰竭,或者经络之四质运行不畅乃至逆乱;二是二十经及其络脉各自的病机。

  2.外中周病机

  人是自然人,人通过土、火、木、水、金五大周天与外界相通。

  这里的周天与中医传统的大小周天概念不周,这里“周”是指人体形体之外的“气周”(能量场),“天”是指大自然、宇宙,“周天”是指人之有形躯体与外部世界的沟通结构,它是人体本身的部分,是由中心元神中非主动意识所主宰。

  羌人认为,邪如利石,破人周天,非道公(羌族巫师,亦称端公、释比、许)不可解[ 3 ]。

  四、养生、预防和治疗的原则与方法

  (一)养生、预防的原则与方法

  中周理论的养生原则包括:注重中神,形神兼修;保养周身,脾肾共济;强调周天,顺应自然。

  基本的方法有悟道修德、清静养神、调摄情绪、起居有常、劳逸有度、节欲保精、饮食得当、运动适宜、亲近自然等。

  预防的中心思想是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病后防复,做法的关键是中神有意识、有信念,强化有形周身,修养周天潜能。

  对于调摄中神尤为重要,因为它同时也是有形之周身和无形之周天的主宰[ 3 ]。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指出:“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不管视物角度如何不同,但事物的本质只有一个。

  所以,无论是羌医,还是传统中医,在本质上都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治则与治法

  治疗的原则首先强调中心元神的作用,主张加强患者对治病的意识和意志。

  第二是补充和调理气血精津四质,包括补气养血填精益津、调理气机血运、固精、祛水湿化痰饮等,扶正以祛邪;第三是调理六脏腑八器官,根据病情缓急确定治标治本之优先或同治,调整脏器阴阳平衡;第三是通調支道与廿经,维持周身条达舒畅;第四是调整外周天与自然的和谐,治疗讲求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在治法上,羌医有许多独特的治法,如羌医骨科手法(压部捂)、醋坛熏蒸法(箕夸波尔)、羊皮疗法(波尔得)、打通杆(娃柳知)等[5]。

  羌族民间的中周论是羌医的基本理论,但我们相信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家族流传下来的羌族医学理论可能是有区别的,我们综合许多羌医世家祖传理论整理出来这一基本体系以供商榷。

  既然是传统理论,肯定会有其一致的地方,可以求同存异;但传统理论也不应该是墨守成规、一成不变的,也会有发展与创新。

  羌医理论中也有许多与中医理论相通的地方,这并不是什么羞耻的。

  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同体系的传统医学理论已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们没有必要因为故作特色而臆造异论、画蛇添足。

  再说,中医也是多民族智慧的共同结晶,其中必然吸收了包括羌族在内的少数民族优秀文化成果。

  所以,并不能说那点理论是中医,那点理论是羌医;同一个思想,放在中医体系里是中医理论,放在羌医体系里便是羌医理论。

【羌医基本理论论文】相关文章:

基本理论的论文10-01

与基本理论相关的论文范文10-07

财务会计基本理论论文10-01

会计基本理论研究论文10-09

企业人力资源风险管理基本理论的简要分析论文10-12

神奇的羌寨古堡09-30

蒙医医院蒙药房药学服务论文10-09

预算会计若干基本理论问题研究论文10-11

浅论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教育论文(精选6篇)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