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教育技术课堂研究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教学工具和教学手段被引入到课堂当中,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1】教育技术学未来课堂研究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未来的课堂教学必然会有一番新的面貌。
未来的学习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而目前的教学方式还无法应对这样的需求。
本文将从教育技术学的视角对未来课堂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
教育技术学;未来课堂;研究
一、前言
21世纪的技术革命已经给教育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不仅仅是教学内容,也称为了教学的载体和工具。
随着信息获取越来越容易,未来课堂的主要能力已经不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为了进一步培养创新型人才,我国教育界要从现在开始对未来教学加以研究,从而建立人才竞争力。
二、未来课堂的定位与特性
(一)未来课堂的定位
未来课堂指的是未来主要的教育形式,传统的课堂是学生接受知识和技能的场所,教师是知识和技能的来源,而未来的课堂是学生和教师交往的平台,是探索知识的的地方。
未来课堂与传统课堂最大的不同就是互动性。
传统课堂当中,教师单方面的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没有向教师反馈的畅通渠道,而未来课堂中,师生之间的交流才是主要的授课形式。
另外,未来的课堂上,人、环境、资源、技术等要素都更加和谐,越和谐的课堂教学效果越突出[1]。
(二)未来课堂的特性
依托先进的技术,未来课堂将显示出与传统课堂并不相同的特性。
首先是人性化的特性。
未来课堂对学习者的情感和个人诉求更加重视,在所有的环节都体现出以人为本。
比如教室和教具都是用可持续的再生材料制成。
第二,未来课堂具有混合性,多种教学形式将在课堂上共同存在,比如真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的交叉,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交叉,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的交叉等。
第三,未来课堂具有开放性。
比如桌椅的摆放更加灵活,可以随时根据需要调整布置,许多目前教师中原有的设备都将不必设置,便携式设备就能满足要求。
第四,未来课堂具有交互性,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互、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将是未来课堂的主要内容。
三、未来课堂的设计与开发
(一)未来课堂的设计理念与原则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课堂教学终于可以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移动智能终端给教师更多的教学工具和教学方法的选择。
在未来课堂上,教学应当是围绕着学习者来进行的,环境、技术都是辅助工具,互动是课堂的核心。
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和设计原则,才能充分发挥出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提升教学质量[2]。
(二)未来课堂的设计
未来的课堂将更加注重空间的利用,所以空间设计的原则对于未来课堂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未来课堂的主要设计重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课堂将无时无刻不处于网络连接中,通过互联网与外界连接将是课堂授课的基础。
第二,桌椅的组合将有更多的变化,所有的桌椅都将是可调节的,用以满足不同的教学要求和不同人的个体需要。
第三,教师在教学中将更加依赖电子屏幕,一个课堂上将有多个电子屏幕用于教学。
信息的表达倾向于图片和视频这样的直观形式。
(三)未来课堂的开发
开发未来课堂需要多种技术的成熟。
首先,云端技术是未来课堂的基础,云端泛指网络,指的是将所有移动设备随时随地接入到互联网的技术。
典型的云端技术就是目前已经投入使用的虚拟桌面技术,学生可以在云端平台上交互先实现被,分享资源获得个性化的服务。
四、未来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
(一)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
早期的教学使用的基本载体是黑板和粉笔,随着视听媒体的发展,电视、收音机也成为了教学工具。
再后来计算机成为了教学不可或缺的工具。
随着移动信息终端的发展,未来的课堂将逐渐打破时空的限制,教学活动也将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3]。
(二)信息化教学模式
信息化教学指的是使用信息化手段来完成教学任务。
具体的信息化应用方式有六种:信息技术支持视觉化学习、信息技术支持建构现实的学习、信息化支持探究性学习、为创建学习共同体提供技术支持、信息化支持反思性学习、信息化支持建构主义学习环境。
(三)未来课堂的教学模式
在未来的教学中,教和学之间没有清楚的界限,学生者通过交互终端自主学习、互相交流。
教学活动在多个屏幕上同时展开,共用屏幕和个人屏幕同时产生信息[4]。
五、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应当加大对未来课堂的研究力度,及时进行教育技术、教育方法的转型。
对未来课堂的定位与特性、设计与开发已经模式的建构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作者:翟凤敏 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叶新东,陈卫东,张际平.未来课堂环境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电化教育,2014,01:82-87.
[2]王麒,许亚锋,张际平,陈卫东.未来课堂云支持系统模型设计与功能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4,06:69-76.
[3]许亚锋,尹晗,张际平.学习空间:概念内涵、研究现状与实践进展[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5,03:82-94+112.
[4]岳欣云,董宏建.现象学技术哲学视野下的教育技术观[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68-72.
【2】教育技术学发展解决方案
摘要:
本文开篇对教育技术学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做出解读,尔后逐步分析其成因,最后根据经验提出了一些个人建议。
一纸管窥,分享同仁,旨在祈望对教育尽微薄之力,同时期待形成对自己的促进。
关键词:
教育技术学;问题;解决方案;人才培养;教学实践
在我国教育技术学发展过程中,成绩喜人,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也存在着一些健康发展的问题,因此很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总结。
一、教育技术学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我国,教育技术主要的实践领域是教育领域,具体的说是基础教育领域,教育技术的理论能否受到教师的认可并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应用是制约教育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反过来,教育技术的研究成果具有多大程度的现实指导意义是其能否顺利应用推广的关键。
通过对这两个问题进行分析,我们不难看出问题的实质是教育技术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应用发生了脱节。
人才培养上没有着眼于我国的教育实际,培养的毕业生缺乏教育、教学的实践经验;理论研究过程中充斥着过多应然的话语,从而在解决实际的教育、教学问题时显得软弱无力。
二、问题归因分析
AECT于2006年10月10日至14日在达拉斯召开年会,大会主题即为“加强联系”。
其中“联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理论和实践的联系”。
下面,笔者从三个不同角度对我国教育技术学科发展中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脱节的问题进行归因分析,以期给出一个较为完整和清晰的解释。
(一)人才培养脱离了教学实践
我国的教育技术的研究人员大多出身于技术领域,教育哲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学术背景不够丰厚。
这就决定了我们的人才培养缺乏底蕴。
同时,一个奇怪的现象是我们的本科毕业生的主要职业去向是中小学,而我们的大学教师却大多没有实际的中小学教育教学的经验,这种经验的缺乏使教学往往处于理论描述的阶段,缺乏实践的支持。
美国教育技术硕士、博士毕业生的去向主要是软件公司、企业的培训或绩效部门,抑或回到原来的教学岗位。
美国大学的教育技术院系一般都与公司、企业,甚至军事和医疗部门有着良好的合作,而且某些教师就在企业担任培训或绩效方面的顾问,所以在其教学中并不缺乏实践工作经验的支撑。
(二)教育技术的理论研究主体和教学实践主体存在“实践”隔阂
在此有必要对标题中的理论研究主体和教学实践主体以及“实践”的概念做一番说明。
教育技术理论研究的主体,在我国主要人群包括教育技术专家、教育技术专业学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为主)和其他领域对教育技术予以关注的学者。
这三类人群构成我国教育技术理论研究的主体。
教育技术实践主体是指教育、教学领域的教师、远程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以及少数的企业组织(主要与培训的教学设计相关),主要人群为广大中小学教师。
此处的“实践”一词并非践履某种观念或者理想意义上的那种实践,而是“我们平常进行的日常的,普通的实际行动”。
三、基于促进教育技术实践场中主体发展而提出的问题解决建议
普遍意义上的教育技术实践活动既包括理论研究主体和教学实践主体的活动和交往互动也包含理论和实践的争鸣。
只有在现实的实践活动中,加强研究者和教师的沟通、互信和理解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理论成果和实践应用相脱节的问题。
而如何使教育技术理论研究者和教师各自的发展形成合力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上面笔者曾将教育技术的实践场分为研究者(理论主体)的教育技术、教育者(实践主体)的教育技术、管理者(行政主体)的教育技术、学习者(学生主体)的教育技术四个子场域。
(一)加强教育技术理论研究中的问题意识
此条建议是针对我们的教育技术研究者而言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教育技术的理论研究要立足于教育、教学中的“实然”状况;二是要着力于解决实际的教育、教学问题,并且这种问题是在教育技术的框架内可以解决的。
(二)加强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
清华大学张建伟博士认为,技术在教育中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效能,一个原因是它未能被群众充分掌握,也就是对教育者的培训没有做好。
注意“充分掌握”这个字眼,它不是指一知半解或操作形式的掌握。
只有深度理解教育技术方案的操作原理,才能在实践中活学活用,而不至于僵化地套用技术解决方案。
(三)加强教育技术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支持性策略研究
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效果不佳同时存在培训组织、制度保障上的原因,这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在促进我国教育技术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过程中,教育技术领域的管理者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此处的管理者主要指我国的各级电教部门、教研室和其他对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推广有主动权和主导权的教育行政主体。
他们对教育技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起着重要的支持作用,要着力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消除研究者和教师交流的体制性障碍,并提供各种各样的机会和平台促进二者的合作。
其次是消除研究者、教师、相关行政机构之间的为学生发展托词掩盖下的利益纷争,提供宽松的教育技术应用环境,杜绝功利化的教育技术研究和实践行为。
综上所述,教育技术学发展中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不一而足,需要我们不断总结经验,取长补短,再接再厉,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找出相应的对策,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创新,使得教育工作更上一层楼。
作者:雍进 单位:淮安市文通中学
【教育技术课堂研究】相关文章:
小学教育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论文10-08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游戏研究论文10-09
中美教育技术硕士培养方案比较研究论文10-06
现代教育技术创新改革研究本科论文10-08
数学新课堂中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论文10-08
创建高效课堂研究中期报告11-24
研究高效课堂的实施方案10-07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研究论文10-09
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的培养研究回顾论文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