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企业国际贸易融资论文范文
摘要:在内外因素的双重影响下,国际贸易融资是摆在中小企业面前的一道难题。该难题能否得到顺利解决,既关乎中小企业自身的发展,又影响着国内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秩序。本文对相关现状进行初步分析,剖析背后成因,并试着提出一系列对策。
关键词: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体系
近年来,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与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使中小企业的在经济建设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我国中小企业有将近3000万家,占全国企业数量98%以上;其创造的工业总产值在全国总数的比重接近60%,税收比重为50%左右;提供的城镇就业机会将近80%;发明新产品约占全国总数的75%;发明专利约占全国总数的65%;出口总额约占全国总额的60%。以上数据是对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重要地位的有力证明。但与此同时,中小企业的迅猛发展势头已导致其普遍国际贸易融资困难的问题。
1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现状
1.1融资需求极为迫切
对外贸易企业的每一单业务,其所涉及流程的繁琐程度决定了其经营过程的复杂性。而且其对资金的利用和依赖程度也变得越来越高。比如,出口贸易中的报价、组织货源、合同履行等环节的资金花费程度较高,进口贸易中拖慢资金回笼进度的流程包括了货物运输、仓储等,整个贸易程序对资金垫付的依赖性可见一斑。中小型外贸企业原本就缺乏较为强大的财力,因此与其他企业相比,它们靠资金垫付维系经营的需求显得更加迫切。根据某一线城市银行的统计数据得知,批发业客户在中小型国际业务客户中的比重达到50%以上,这是由他们的业务类型决定的:他们主要从事对其他环节资金回笼依赖性高、交易频率高、利润低的业务,如自营/代理进出口等,这也导致了他们资金流动性差,对贷款的需求性极高。对于出口型企业而言,国家实行的外贸经营模式的改革也严重拖低了资金流动性。过去收货款的条件只需满足“货物依照议定的时间和数量抵达仓库,且质量达到既定要求”,而如今,货物运输和到达后卸货的环节非常耗时,把资金回笼的周期增加了数月以上。而进口型企业的运输、到港后的滞港费、仓位费等等方面也增加了资金无法正常周转的程度。上述情况若长期存在,对正常经营运作所产生的冲击是无可估量的,因此,外贸企业融资状况的不乐观程度极有可能影响其或飞黄腾达或坎坷的命运。
1.2融资困难现象普遍
中小型企业获得贸易融资仍具有诸多的障碍:首先,国家根据规模大小对各外贸企业类型进行认定,当中被认定为“中小型”的占了很大的比重;其次,各银行对其小型客户的贷款门槛设定得很高,他们当中能从贷款中获得足够资金以满足和维持自身经营的可谓凤毛麟角;再次,新兴融资方式并没有被纳入到他们可供选择的范围内,他们依然只能选择传统而单调的方式;最后,融资程序的繁琐程度也大大延长了操作时间,一般长达十多天,更甚者会长达一个月以上。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里爆发的金融危机,是过去百年里首次出现的最为萧条的时期,全球经济出现下行趋势,市场紧张,活跃程度无法完全恢复,经济回暖依然是一个未来愿景。中国虽然加入了WTO,但作为世界贸易大国之一,仍无法置身事外,避免受到影响和冲击。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独有的特征,比如资金实力不雄厚、财务流动性差、业务范围狭窄单调、缺乏抗压性、抵抗风险的能力脆弱等,所受到的来自世界市场波动的打击更为明显和突出。一方面,由于资金底子薄弱,他们常常没有强大的周转能力以解决赔本亏折、过度囤货、价格协商困难、成本回收期长等难题,导致信用危机的普遍存在;另一方面,银行也对上述现象加以防范,纷纷通过提高准入条件、设定高标准门槛等方式把大量中小型客户拒之门外。上述情况皆将融资难度大大提升,中小型企业的命运更陷入不堪境地。
2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难的成因
2.1缺乏相应的服务体系
与日本等国家相比,我国相关融资服务体系还非常落后,尚未达到体系化、专业化和整体化的水平,目前国内相关信用担保机构仍然存在诸多弊端,不足以解决当前问题。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日本的52个地方信用保证协会对保证业务的实际代称承担30%的亏损,余下70%则由保险公库负责,这样的分配模式能极大地确保其自身的日常经营运作,促进贸易的蓬勃发展。我国政府对于建立相关服务体系的紧迫程度和显要程度上虽然有一定的认识,并进行了财政方面的扶持和支持工作,但是相关的担保机制仍然尚不成熟,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处于摸索和尝试的时期,留下了诸多有待处理和探究的困境和难题。另外,相关的查核工作、准许标准的要求较高,这也把大部分的中小企业拒之门外。银行在我国当前金融体制中处于非常霸道的地位,其垄断水平之高、操纵程度之大都使中小企业在信贷业务面前只能无可奈何、望尘莫及。同时,因金融机构多倾向于扶持和关照大型国企,对较小规模的民营企业的态度极其轻慢和冷落,这种将宝贵的信贷资源极不平衡地分配给前者的现象,也直接导致后者再一次陷入举步维艰的困境。金融体系也没有建立起专门面向中小企业的关于融资的政策性银行,虽然存在着一些对中小企业提供主要融资帮助的小金融机构,但它们的覆盖范围狭窄,辐射区域狭小,产品种类和服务类型数量稀少,对改变现状所起到的作用也只是杯水车薪。
2.2直接融资渠道不畅
直接融资即股权融资,即可以不通过金融中介机构而直接与融资机构进行协商,确定购买有价证券的交易协议以获取资金。我国对新股发行的监管机制并不宽松,通过上市公司的数量控制来达到监管要求。各地政府对当地的大型公司新股上市发行的支持力度远远高于资金问题捉襟见肘的中小企业,致使后者能通过有价证券的发行进行融资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虽然中国人民银行在近些年来为中小企业分配了一部分直接融资的平台和途径,可惜该举措只能对极个别的产业起作用,例如新型科技和先进技术产业,其他的产业仍然继续处于望洋兴叹的境地。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企业总数中,中小企业所占比重将近90%,然而,每年在深交所通过上市的中小企业数量不足300家,以其他方式进行直接融资的中小企业数量也不足100家,两者金额总数也不足0.4万亿元人民币。总之,中小企业对间接融资依赖程度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直接融资渠道不通畅造成的。
2.3中小企业管理粗放,缺乏信用
这一方面的具体表现包括:第一、企业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和系统,缺乏完整化、体系化的内部结构;第二、财务管理方面不完善,会计信息不透明、滞后性强,精确性方面也达不到银行的要求,致使银行难以对其财务、经营等方面的实况进行前期调查;第三、资产负债程度高,资金缺乏足够的周转能力和流动能力,导致自身的业务风险、运作风险大大增加,从而在申请融资时,时常被银行拒于门外;自身素养堪忧,拖欠账款现象普遍,信用危机严峻。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工业企业的应收账款余额高达1.2万亿元,海外应收外汇账款余额高达200亿美元,其中新发生的海外拖欠达数10亿美元,有68%的中小企业曾经因财务信用问题遭受损失。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了市场经济建设的举措,此后,只有拥有良好信誉和高信用度的企业才能求得生存和获得发展,信用度低下、自我监管能力堪忧、拖欠款项现象普遍的企业不仅会使市场金融秩序混乱,还会使我国贸易业务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力受严重波动,而且还会断送自己的发展前途。
3建立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体系的对策
3.1构建相关信用担保体系
目前,国内出口保险公司所起到的积极作用较为明显,其提供的保单质押或其他担保服务有利于一些缺乏其他质押的中小企业拓宽其融资渠道。但是一些固有弊端还是不容忽视的:因其提供的承保功能有限、种类狭小,对出口方的风险免除程度比较低,导致最近银行对该种融资方式的警惕程度提高,对准入条件也实行了严格的限制处理。据此,该业务所起到的难能可贵的积极作用,对于真正意义上的问题解决,只能以“杯水车薪”来形容。因此,国家应构建起健全的信用担保体系,为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服务,以改变其因无担保无抵押而难以融资的境地。我们应当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各方面国情,参考与学习英国、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的相关成果和经验,例如:德国政府在财政方面支持担保机构的成立,担保机构的建立给中小企业融资带来了福音,可提供的贷款担保总额达申请额的60%~80%。具体的对策如下。第一,建立政策性的信用担保机构。一方面,国家应加快相关立法的完善和建设的脚步,既能使该举措获得制度上的足够支持,又保障相关法律障碍的排除和清扫;另一方面,政府可以参股的方式参与该机构的出资过程,提高和壮大该机构的信用程度和权威性。第二,构建中小企业融资信用担保体系。以工信部作为主要的监管机构,以全方位、多层次的方向为发展目标,在全国各地级市或县区建立中小企业融资信用担保机构。商业金融机构也可以参与到建立过程中,即它自身既可以单独建立该种机构,也可以以合作的方式建立该种机构。第三,建立健全的相关信息披露机制。杜绝财务管理方面不完善、会计信息不透明、滞后性强、精确性方面差等等问题,加强数据的完整程度,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相关数据信息处理系统,从制度监管层面有效防范融资信用危机。第四,完善相关信用监督机制和约束机制。这方面的工作应由政府负责。政府应负责促进奖罚分明的监督机制的建设,构建失信应受惩罚、守信应受嘉奖的信用评级体系,将企业表现与评级体系挂钩,供金融机构参考,也可以调动媒体和公众参与到监督活动来,对相关企业的失信行为进行举报、披露,这样一来,多种监督方式相结合有助于调动起中小企业守信用的自觉性与积极性。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制定行政法规来明确相关的奖罚机制。这种做法不仅能强调信用的重要性,使中小企业清楚信用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更能加强行业秩序的规范性和有序性,促进良好贸易环境和贸易市场的形成。
3.2拓宽直接融资渠道
中小企业采用直接融资的方式获取资金,与间接融资相比,其优势是非常明显的,因为前者不需要如后者那样通过中介(即金融机构)来取得贷款,不仅省去了中间繁琐而复杂的环节和流程,更能避免以往融资过程中的最大障碍对其的阻碍,所谓的最大障碍,则是指金融机构的高门槛和高要求,它通常是把中小企业拒之于门外的“拦路虎”。由此可见,直接的方式会比间接的方式更省时和省力,有着莫大的有利因素与优势。这方面的相关对策包括以下方面。第一,构建多层级的资本市场。具体而言:首先,应为中小企业的上市扫清障碍,提高相关核查和审批的效率,完善相关上市制度;其次,推进法人财务体制和治理结构的完善,发展和开拓多种投资方式,如股权投资等。第二,完善债券市场。推进债券市场的完善,促进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有序性,建立良好的金融市场环境,有助于为中小企业提供良好的融资途径和平台,促进其抓紧机会发展自身、茁壮成长。亚洲国家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纷纷提高对债券市场的重视,据相关数据显示,韩国和马来西亚的公司债余额占GDP的比率从1997年的29.4%和16.6%迅速上升到2001年的38.1%和31.8%。第三,注重相关金融产品的革新。努力研发多种相关产品,如集合信托、私募债券等。其中对于面向小型企业可以推荐例如票据贴现、典当融资等新方式,因为他们需要资金的数量较少,流转周期也不长,以上方式则能很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由此可见,无论是我国还是发达国家的实践和经验都表明,构建直接融资体系和托管相关的渠道,不仅对企业的发展有着关键性的作用,而且还能促进贸易环境和贸易市场的健康发展。
3.3加强财务管理建设
第一,提高企业管理层的决策水平和管理能力。公司管理团队应重视自我素质的提升,不断学习,接受先进的经营理念;完善自身监管和约束机制,树立诚实守信的观念,不杜撰假报表、假合同,不从事欺诈行为;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调整人员结构,重视人才引进与培养。第二,规范企业财务管理。健全相关管理机制,使财务结构朝着系统化、完整化、体系化的方向发展;杜绝会计信息不透明的现象,注重提高信息的及时性和精确性;与银行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积极协助银行关于财务、经营方面的前期调查。第三,不断整合企业的内部结构。摒弃落后的粗放管理模式,积极接受先进的国际经营理念,整治企业内部控制机制,重视信息的公开化,提升科学化管理的程度,以做到产权清晰,权责分明。
3.4注重市场秩序的维护
21世纪第一个十年里爆发的金融危机,对作为进出口贸易大国的中国市场的冲击程度不言而喻,国内外商品市场波动不断,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也遭受了强烈的震荡。为了求发展、谋生存,构建维护良好市场秩序和科学规避风险已成为中小企业自身未来发展必不可少的课题第一,规范行业市场,杜绝恶性竞争。把经营战略的眼光放长远,改变以垄断形式、价格斗争等不良方式竞争的观念,注重提高技术水平和产品革新力度,增强自身的综合竞争能力,努力促进和谐、健康的贸易市场的形成。第二,提高对国际市场的关注程度。提高对价格信息的掌握的灵敏度和及时性,选择恰当稳健的交易方式;加强对国内相关政策的变动状态和调整活动的实时关注,以做好相应的调整工作,做到未雨绸缪;提高对整体行业风险危机的警惕性,设计科学合理的避险方案,以保护自身、最大化地减低自身承受的风险。
参考文献
[1]李光耀,李冰琨.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对策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5(06).
[2]李琳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及对策研究[J].时代金融,2014(32).
[3]曹菲菲.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原因探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商贸,2012(04).
[4]胡振虎,夏厚俊.国外中小企业政策比较及政策借鉴[J].商业研究,2005(02).
[5]林源.欧盟发达国家中小企业融资体系及经验借鉴——以英、法、德、意为例[J].开发研究,2008(06).
【企业国际贸易融资论文】相关文章:
新企业融资准则下如何加强企业融资管理论文10-08
企业资金管理与融资能力探析论文10-09
中小企业融资优化及对策分析论文10-08
中小企业融资法律制度的完善论文10-08
谈联网金融下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论文10-09
地方财政缓解企业融资难题对策分析论文10-08
后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论文10-11
分析中小企业融资的四个妙招经济论文10-12
中小金融机构发展及中小企业融资探究的论文10-08
企业融资合同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