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

科学小论文

时间:2023-03-23 23:38:45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科学小论文范文(通用24篇)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你写论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科学小论文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科学小论文范文(通用24篇)

  科学小论文 篇1

  生活中,科学无处不在……生活中,也会有许多的奇妙现象,比如:干冰和热水的碰撞的奇怪现象……那这些奇妙现象下,又有什么奥妙呢?让我们一起进入探索飞船,一起探索生活中的奥妙吧!

  今天我们要探索的生活奥妙是:干冰和热水碰撞后,会突然冒出浓浓的烟雾,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让我们做个试验吧!

  首先要准备一些干冰和热水以及一个扎实的手套。我们实验的第一步是:在手套里放入事先准备的干冰,分量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少,干冰如果太多或太少会影响实验的效果。放入干冰后,在手套里,倒入热水。然后,立即把手套捆紧。

  此时,我们会发现,手套开始慢慢的膨胀,越长越大。我们再把手套慢慢地摇动,我们会看见,手套胀得像一个充满的气球,慢慢地,手套爆炸了!为什么在手套里放入干冰后再倒入干冰然后封闭手套,手套会慢慢膨胀最后爆炸呢?让我们再做一个实验吧!

  我们参加婚庆典礼上是,会在里面有干冰的蛋糕上倒入热水(酒),此时,蛋糕会冒出浓浓的烟雾,这又是为什么呢?

  原来,刚才我们做的两个实验会产生如此有趣的现象,是因为干冰是固体二氧化碳,将热水与干冰放到一起,二氧化碳开始升华,干冰就从固体直接变成气态。二氧化碳的温度大约是零下八十度左右,当二氧化碳遇到比它温度高的物体时会迅速的汽化,所以干冰遇见热水才会产生这样的`效果。

  怎么样啊?同学们今天又学到了奇妙的知识吗?同学们,在生活中,会有许多的奇妙现象,也有许多的生活奥妙。让我们一起继续探索生活中的奥妙吧!

  科学小论文 篇2

  一天,我在一本科学书上看到糖水可以制作隐形的墨水,于是,我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做起了实验。

  我先把糖水调好,用毛笔蘸糖水在纸上写了“开门大吉”几个大字,然后把纸门晾干,什么都没有,我开始怀疑书了,最后,我用打火机稍微烧了一下,看见了一个“开”字呈现浅褐色的,我一见,欣喜若狂马上对正看电视的`婆婆说:“婆婆,快来,我给你表演魔术!”于是,我又重新拿了一张白纸,写上“婆婆”两个大字,用吹风器把它吹干,就什么也没了,我赶忙问婆婆:“你信不信,我可以不用笔,用火能写出‘婆婆’两个字来。”婆婆,摇了摇头,显然是不信。

  我找来打火机,烤了一会儿,可是烤得有点儿久,把纸不小心给烧了,婆婆笑了笑,我有点急了说:“别得意,你等一等。”我又在一张白纸在写了那两个字,然后晾干,这次我只是稍微烤了一会儿,字便显现了出来,我得意地笑着,婆婆赶快从我手中夺去纸翻来覆去地看着,就是不明白。

  小伙伴们,你们明白吗,不明白,就让我给你讲一讲吧!

  动动脑筋,想一想除了糖水,还有哪些液体可以做隐形墨水呢?

  科学神奇吧!

  科学小论文 篇3

  保护自己的眼睛,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小学生要保护眼睛不近视,主要是读写的姿势要正确,眼睛与书之间要保持30厘米以上距离,不在强烈的`太阳光下和太暗的光线下看书,也不要在走路、乘车时看书,不要躺着和趴着看书,读写时间也不要太长,我们学校就开展了让孩子在室外有足够的活动时间来保护我们的视力活动,另外还要坚持做好眼保建操,还要向窗外远眺或看一些绿色植物。不要长时间观看电视节目、操作电脑和玩电子的游戏;现在人们工作、学习越来越多的人使用电脑,就连我们小学生写完作业后也要上网玩一会网络小游戏,但最好不要超过一个小时,要保持一个

  最适当的姿势,眼睛与屏幕的距离应在40—50厘米,使双眼平视或轻度向下注视荧光屏,这样可以使颈部肌肉轻松,并使眼球暴露面积减小到最低,电脑室内光线要适宜,不可过亮或过暗,也可以通过设置屏幕色调、饱和度、亮度来保护眼睛。使用电脑的姿势也很重要,最好使用可以调节高低的椅子,使操作者与电脑屏幕中心位置在同一水平线上,坐着时应有足够的空间放双脚,不要交叉双脚以免影响血液循环。

  经常使用电脑的人容易患上“干眼症”,就是我们用电脑时间长了,人会感到眼睛疲劳、视线模糊、眼睛干燥或充血、畏光、酸胀甚至丧失眼睛的聚光能力。如是出现眼睛干涩、发红、有灼热感或有异物感、眼皮沉重,看东西模糊,甚至出现眼球胀痛或头痛,就需要到医院看眼科医生了。

  我在网络上看到电脑操作者在荧光屏前工作时间长,视网膜上的视紫红质会被消耗掉,而视紫红质主要由维生素A合成,多吃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如;动物肝脏、胡萝卜,、西红柿、红薯、菠菜、豌豆苗等,保护眼睛也可以从饮食上下功夫,多吃新鲜蔬菜对保护眼睛,防治眼疾,提高视力也是非常有益的。

  科学小论文 篇4

  科学,如今,它早已是现代人们议论得最热烈的话题了。这扇大门再一次向我招手,我毫不犹豫地走了进去。

  现在,我要讲的一个话题是--------空气。

  空气,大家应该都知道它是什么吧。而我呢也从一些有关书籍上了解到地球上的空气大约1/5是氧气,4/5是氮气,还有少量的其他气体,如二氧化碳、水蒸气等。洁净的.空气是无色、无味的,它维持着地球上万物的生命。

  环绕地球的大气层厚约1000千米,不过只有距离地表十几千米以下范围内的空气又稠密又活跃,风霜雨雪都发生在这儿。离地球越远,空气越稀薄,北京的小朋友到青藏高原,就会感到氧气不够用,要适应一段时间。

  在离地面大16-32千米的地方,有一个臭氧层,它能保护地球上的生物不受太阳中强烈的紫外线的伤害。

  生活在水里的动物,有的常常浮出水面呼吸空气,有的呼吸溶解在水中的空气。人们利用压缩空气可以做许多事情。例如,气垫船是利用鼓风机压缩的空气在船身下形成空气垫,抬起船身,使船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飞行”。

  同学们知道了空气的知识,我长大后要让空气更多的为人类服务!

  科学小论文 篇5

  上学期秋游时,我们游览了青岛海洋馆,见到了各式各样的鱼类和一些海中生物的标本。其中,我对一种海中哺乳动物—抹香鲸有很大的兴趣,于是我回家查了资料,对抹香鲸进行了更深的了解。

  抹香鲸成体12—18米,体重可达57吨。头大,形如盒子,身体深灰棕至棕色,有18—25个具有功能的`牙齿,有能力潜入1000米以下的深水,持续一个小时不上浮。

  我又查了抹香鲸的另一个神奇之处—龙涎香。龙涎香是一种名贵的香料,有“香料之王”等美誉。龙涎香的香味轻灵而玲雅,有着一种特别的甜气。它可保持其香气长达数百年。龙涎香是怎样形成的呢?原来,抹香鲸喜欢吃章鱼、乌贼,而食物又有“角啄”不能消化,排出体外又会割破肠道。经过长时间的演变,抹香鲸可以把一些物质从胆囊内排出,把“角啄”包裹起来,形成一种物质,排出体外。然而,这是的这种物质不是香的,而是奇臭无比的气味。这种物质要变成龙涎香的话,必须经过日久天长的海水的浸泡、海风的吹拂和太阳的包晒后,才能变成真正的,香味满堂的龙涎香。

  龙涎香很神奇吧!但它只是抹香鲸的一部分。抹香鲸还有很多的神奇之处没被人发现呢!

  科学小论文 篇6

  汽车作为现代化的交通工具,给予了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带来十分方便的同时,可是它的尾气排物到底是否威胁着我们呢?这是我的疑问。为了搞清楚,我便对这进行了一次彻底的研究。

  研究过程:

  第二天下午,我趁着空闲时候,来到一块大草坪上,在表哥的帮助下,我抓了两只身形差不多大小的蚱蜢,把它们各放入了两只透明的玻璃瓶内。现在,两只瓶内都装满着新鲜空气,还各有一只蚱蜢。随后,我由表哥陪同着来到马路上,同时,携带着两只玻璃瓶。我们请了一位驾驶员配合,我拿着其中一只玻璃瓶拧开盖子,那位驾驶员开始发动起汽车来了,汽车管道便往外排放尾气,此刻,我正朝里装汽车尾气,装满了汽车尾气后,我拧紧盖子,谢过驾驶员,迅速从身上拿出早已准备好的两个标签,在装满新鲜空气的瓶子上贴上“研究1”,又在装满汽车尾气的瓶子上贴上“研究2”。这样,便于识别。

  回到家中,我把两只玻璃瓶摆放在阳台上,使它们能受到足够的光照,更有利于我观察它们的动静。刚过十几分钟,我挡不住好奇的诱惑,忍不住去瞧瞧,发现:在贴有“研究1”的瓶子里的蚱蜢还活蹦乱跳,精神充足,而在贴有“研究2”的瓶子里的蚱蜢,精神明显差了点。于是,我更加好奇了。每隔十来分钟,我就去观察一次,发现的结果都是一样。直到第二天的上午,我又去观察了一次,有着重大的发现:在贴有“研究1”的瓶子里的蚱蜢还存活着,而在贴有“研究2”的瓶子里的蚱蜢已不再动弹了。

  汽车尾汽对人的危害程度受汽油成分的.直接影响,汽油的主要成份为辛烷。为提高汽油的抗爆性,人们通常在汽油中添加一定量的四乙基铅。因此,人们常把添加含铅的汽油称为含铅汽油,而不含铅的汽油叫做无铅汽油。

  通过数十年的研究,人们已经知道,使用含铅汽油的汽车尾汽中含铅,它是一种有毒有害的重金属,随空气被人们吸入体内,对健康造成危害,尤其是儿童,可影响他们的智力发育。

  当然,使用无铅汽油并不等于使的是无害汽油,因为其中也有一些有害物质。

  通过做实验、查找资料我知道了:

  汽车尾汽对人类的危害程度很大,危及健康。我觉得也可以做个假设,如果蚱蜢换做是我们,我们吸入的不是空气而是汽车尾气的话,我们也同样会无法生存的。

  科学小论文 篇7

  摘 要: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主动地参与研究过程,给学生一个自由探索科学的空间,帮助学生接受和理解科学知识,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课课有收获”的情绪体验。

  关键词:

  科学教学;实效性;探究能力

  一、巧激趣,促高效。

  创设问题情境,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对所学知识充满探究兴趣,发现并提出问题,积极参与学习过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来获得知识。可以说,教师与其“给”学生十个问题,不如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产生”一个问题。好的情境引入可以产生问题,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兴趣盎然,积极探索,为课堂教学做好铺垫。

  二、注重和加强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在科学课教学中,应当重视学生的.实验操作过程,尽可能多地让每一个学生亲历实验过程,从而获取科学知识,运用观察和实验手段获得科学知识的技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通过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验证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一次次实实在在的科学探究过程,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并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广阔的空间,学生的创新火花往往就在不知不觉的实践研究中点燃了。动手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爱科学的兴趣,有效地帮助学生发展智力,提高学生科学的素养。但是,任何一个实验不是让学生随便动手做一做、看一看、说一说就行了,还需从中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态度。

  三、师生互动合作,打造亲和课堂。

  教师在教学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充分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亲密合作者,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 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在教学中,注重运用多种形式的合作学习,如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织交流、全班交流等,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教师要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堂。将课堂变成展示、交流的舞台,让学生把课下研究的成果在课上充分地展示、交流,使课堂充满亲和力,让课堂更为精彩。

  科学小论文 篇8

  探究---五角硬币的绿色外衣

  昨天,我到小卖部去买零食,小卖部的阿姨找给了我一个五角钱的硬币,我当时没有仔细看,就直接回家了,回到家我一看,呀!这个硬币绿乎乎的,这还能用么?肯定不能用了,我心里这样的断定,于是我来到洗手间。用清水把这个硬币洗了一遍,发现还是绿乎乎的,我决定在多洗几遍。可是不管我用多少水,洗多少次它还是一如既往的绿乎乎,完全不理会我的一番热情。看来旧颜换新貌是不可能的了。

  我终于拗不过这块绿乎乎的硬币。决定放弃它了,就在我准备把这个“顽固的家伙”扔进垃圾桶时,耳边传来了一个熟悉的声音。我转头一看,原来是疼爱我的奶奶。奶奶说:“别把硬币扔掉”,我有办法能够把它清洗干净。我的眼睛一亮,要知道那可是5角钱呢?我可以用来买一个练习本写作业呢,我也不想扔掉它的。但是自己洗了那么多次它都顽固不变。我质疑的问奶奶:“你真的可以么?”,奶奶自信的说:“我的大孙子,奶奶什么时候骗过你呀,你就等着鉴证奇迹吧!”,听奶奶这么一说,我可乐了,睁着大眼睛看着奶奶是怎么把这个顽固分子给降服的。只见奶奶神秘兮兮地向厨房走去。奶奶在硬币上面洒了一些醋,将“顽固的家伙”泡在醋中,过了一会,等待的过程总是那么漫长,我满心的期待着鉴证奇迹的时刻的到来,我就像热锅上的蚂蚁急的团团转。过来一会,奶奶将“顽固分子”取出来了,并且用卫生纸将它擦干净。呀,天哪!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刚才那个绿乎乎的“顽固的家伙”竟然变成了从天上掉下来的小星星。闪闪发光。这是怎么回事呢?我带着疑问来到了我的小书房。打开了少儿百科全书来阅读,试图去找到其中的奥秘。呀!终于找到了,我兴奋的叫起来。原来是因为五角硬币的材质为钢芯镀铜合金,硬币表面的绿色物质为碱式碳酸铜,它是铜与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物质反应产生的物质,又称铜绿,碱式碳酸铜遇到酸性物质就会被溶化,硬币的绿锈就会脱落。这样硬币就会变全新。

  原来生活中有那么多的科学知识的存在,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善于发现,我们每个人都会成为一个小小的科学家。

  科学小论文 篇9

  小时候就经常听大人们说,黑色吸热,白色反热。

  当然夏天大人们把白衣、白裤全找出来,冬天人们大都8爱穿深色羽绒服,我一直不懂这是为什么?这不,今天是个大晴天,终于可以证明这个道理啦!我兴冲冲地跑到楼下,找“实验品”。

  虽是隆冬,可雨水不多,所以根本找不到什么冰。

  怎么办呢?物品灵机一动,不如就拿我家正冬眠的小乌龟来当这个实验品。

  我健步跑上楼去,拿着铲子,挖出了在花盆里冬眠的两只小乌龟,这样好像有点不道德,可是心急的我顾不得那么多。

  我知道乌龟在所有冬眠的动物中睡的是最不沉的(至少我家的.是),只要气温升到0℃以上,它就会醒来,如果再到10℃以上,它就可以行动自如了。

  我分别把它们分别放在一个黑袋子和白袋子里,放在太阳底下,静静地等待着奇迹的到来。

  一个小时,两个小时,……看了半天没什么动静,我急切地打开了两个袋子,它们仍像死了一样,理都不理我,我干脆去做别的事了,说不定时间一长,其中一个就会醒呢。

  中午我回来一看,看到的景象让我吃了一惊,黑色塑料袋被划破了,旁边一只乌龟熟睡在那里,这肯定是乌龟干的,塑料袋上的爪印非常清晰,可乌龟又开始冬眠是因为在中午的太阳的照射下,袋子里的温度变高了,乌龟也醒了,乌龟跑出了袋子,可外面气温很低,自然身上的热量支持不了多久,就又冬起了眠。

  另一个白色袋子里的乌龟还在“装死”,实验证明了一切。

  可是为什么黑色会吸热,我跑去问大人,可他们都说不知道是为什么。

  后来我在网上搜寻答案,没几分钟,我便知道了原因。

  原来光源发出的光是一种电磁波,包括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以及其他的一些射线,可见光就是我们平时可看见的红橙黄绿蓝靛紫,除此之外,在红光的那一边没有红外线,是不可见的,具有热作用,在紫光的那一边还有紫外线,具有杀菌作用。

  我们之所以看见物体呈现颜色,是因为它反射了那种可见光,而黑色什么光都不反射,全被吸收了,包括红外线,所以他获得的能量最大,因此感觉比较热了,而白色正好相反。

  原来科学那么神奇,我们有多少不知道的和一知半解的东西等待着我们去探索。

  科学小论文 篇10

  实验器材:凸透镜(放大5倍的放大镜)、蜡烛、白纸做成光屏状、近视镜和一把刻度尺。

  实验一:首先我们把蜡烛放在一边,凸透镜放在蜡烛的右边并离开一段距离,但其距离要小于凸透镜与蜡烛的距离。然后把烛焰,凸透镜和白纸板的中心调节在同一高度上,调节烛焰和凸透镜的位置,使得在白纸板上得到一个烛焰所成的清晰的缩小的实像。此实验中我们用白纸板模拟眼睛的视网膜,能在视网膜上生成清晰的像。

  实验二:把蜡烛向左移动一定距离,此时烛焰的实像不再落在原白纸板上,白纸板上的烛焰的形象变得模糊,用另一张白纸在原白纸板的左边移动,可得到烛焰清晰的像。这个实验可以模拟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物体,远处的物体的像成在近视眼视网膜的前面。

  实验三:在实验二的基础上用一个近视眼镜片放在凸透镜前,模拟近视眼用凹透镜来矫正视力。这时蜡烛发出的光通过凹透镜发散后再进入凸透镜,可以看到原白纸板上又出现了清晰的像。

  通过以上的几个实验,我得知近视之所以不能看清远处的物体是由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所导致的。犹如实验二中的现象那样,当凸透镜成模糊的像时,把近视眼镜片放在凸透镜前,就能在光屏上看到一个清晰的像,这一现象说明凹透镜能矫正近视眼,使远处的景物正好落在视网膜上。其实眼球的前后径可能和照相机的暗箱的功能差不多,在保持物距不变时,先调节暗箱的长度使得到一个清晰的像,然而当暗箱的长度拉长时,照出的景物的像就越模糊,暗箱的长度要恰如其份时,照出景物的.像就越清晰。相对于正常人的眼球而言,若是眼球的前后径越长,近视的度数就越高。看到的景物的景象就越模糊,如果眼球的前后径是正常的话,那人的视力也会较佳,看到的景物的景象也会比较清晰。

  大家一定要保持眼睛清洁,不要让眼睛过度疲劳,要是近视了,就惨了,经常戴眼镜那感觉十分不好受,我也亲身体验过,因为我就是近视的,同学们一定要注意哦!

  生活处处有物理,小知识蕴涵着大智慧,大家一定要仔细观察,勤做物理实验!

  科学小论文 篇11

  我们学习了《铁罐和陶罐》,知道了铁罐放在泥土里容易腐烂,我的脑袋里冒出了一个小问号:那么铁放在哪里生锈最快呢?为此,我反复思考研究做了一个小实验。

  我事先准备了三个小铁片。一个放在温度低的地方——冰箱;一个埋进泥土里;最后一个放在盐水中。看看哪一种会更快使铁片生锈。一天下来。我来到冰箱,小心翼翼地拿出铁片,仔细观察起来,可铁片却一点儿变化都没有。我接着来到花盆前,挖出藏在土壤里的铁片,可结果仍是如此。最后我来到水杯前,拿出浸在水里的铁片,可也是一点都没变。这可让我纳了闷:“难道得时间长一点才能出效果?”我将信将疑地离开了实验地。几天之后,我又来到那儿,惊奇地发现在泥土里的铁片有一点点生锈,而在盐水里的铁片早已锈迹斑斑。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带着这个疑问,我打开了电脑,才知道原来是原电池反应,离子导电。因为两种金属通常是活动性不同的两种。以铁和铜为例。因为空气中有水分,水中通常容有酸性气体,如二氧化碳,铁片遇到酸失去电子成为铁离子,电子则通过金属移动到铜,再还原成氢气,形成一个原电子。这种反应成为析氢气反应。铁的这种腐蚀内称为电化学腐蚀,电化学腐蚀比一般的氧气还原性腐蚀速率更快。

  从实验和资料中证明,盐水会让铁片更快生锈!

  为什么米饭可以粘东西?

  大家应该早就知道米饭可以粘贴东西了!因为在家时经常看见奶奶爷爷在粘纸或者粘破了的东西。不过时间长了它就会自然地掉下来,所以说用米饭粘东西也有坏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为什么米饭可以粘东西?做个小实验吧~

  这个星期六的上午,我把冰箱里所剩无几的白米饭拿了出来,又去将放在储存柜多年的'破纸掏了起来,实验便开始了。先将米饭磨碎,磨成很细很细的米碎后,在一点一点的放在白纸破损的地方,很快一条破损的白线条就复原了,只不过还剩下一点痕迹。滴答滴答时间过得真快,终于在十五分钟的努力下我将一张破的没法入眼的白纸边的崭新崭新的,这其中的奥妙我也不知道多少!

  据我了解:因为米饭中含有淀粉,煮成米饭后淀粉遇水糊化,有了粘性。小提示:不过淀粉中含糖份,时间过长,会失去粘性。

  怎么样,这个小知识会让你受益匪浅么?

  科学小论文 篇12

  说起科技小论文,我便回想起以前做过的许多小实验和许多奇特的想象,突然会出现在我的大脑里。如做过的液体实验——芦荟酿药的实验;热胀冷缩的实验……。在未来的世界里,我们能否长出一双能飞的翅膀;能否让鱼在天空中遨游;能否发明一个不让我们的手脚起硬茧的机器呢?……。等等。总之,奇思妙想和我做过的补给都在我的头脑中再次出现,特别是水的实验使我记忆犹新。

  回到家,我先拿起一个透明的玻璃杯,然后在杯中倒入一些开水,我轻轻的拧开水龙头,让水一滴一滴的倒到水中,我想:哈哈!第一步就这么顺利,那么下几步不就跟顺利了!接着我打开青油将瓶子斜着让油一点点的倒在杯中,便用筷子把它们搅拌起来,水和油就渐渐的融合在一起了,可是过了一会儿就又会分开,变成了两层:第一层是青油,第二层是开水;我想了想:咦!要不,我再到一些酱油,看看会发生什么?我又在杯子里到了一些酱油,搅拌了一下,酱油和开水便溶合在一起了,可是青油仍然在第一层。我想:蜂蜜?如果我到一些蜂蜜又会怎样呢?然后,我取出一些蜂蜜和这些液体混合在一起搅拌,虽然开始和在一起了,但是多了一会儿还是变成了三层:第一层仍然是青油,第二层是酱油和开说,第三层是蜂蜜。

  我不禁思忖:不同的'液体混合在一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想叫人琢磨不透,为弄明白这样的道理,我便拿到爸爸跟前好奇的问到:“爸爸,你瞧,我不管怎样搅拌这些液体,始终保持三层现象呢?”爸爸仔细瞧了瞧这些液体,然后充满着神秘感对我说:“乖女儿,你好好想一想这些液体的重量有什么不同呢?”

  我把这杯液体拿到面前仔细看了看又想了想:重量?液体与重量有什么关系呢?我带着疑问又跑到爸爸跟前问到:“难道这些液体也有轻重之分吗?”爸爸肯定地回答到:“当然哟!”爸爸的一声肯定地回答,突然解开了我心中的疑团:哦!原来是这样的,液体最轻的总会在最上层,稍重的在中间一层,最重的液体在最下层。

  啊!这杯神奇的水,让我们懂得了油水不相溶的道理,同时让我们懂得了通过实验会让我们增长更多的知识和才华。

  科学小论文 篇13

  刚接触物理,觉得并没有什么的,可由浅到深地进入物理的世界,我发现物理的趣味。渐渐地对物理产生很大的好奇心。因此,对于物理研究与实验,我也想不断地去尝试与探究,寻根问底,获取更多的知识。

  通过学了时间的测量后,我发现生活中其实许多东西是可以用来测量时间。甚至是路程、重量……那么下面我就实验举例给你们看吧:

  实验器材:细沙、两个一模一样的413ml的小水瓶,瓶口直径为2。5cm。两个比这两个更大容积的大水瓶,瓶口直径也是2。5cm。

  实验过程:

  实验一:首先,在一个小水瓶中装进500克的细沙,然后,与另一个小水瓶的瓶口相接,做成一个漏斗似的形状。接着,我经过许多次实验,测出了结果:500克的细沙,在一个容量431ml,瓶口直径是2。5cm的小水瓶中,流完一次需要约3。75秒。

  实验二:根据上面的实验。这次,我把沙子增加到1000克。以相同方法,相同步骤去实验得出的结果是:1000克的沙子,以与实验一相同的条件、方法与步骤,流完一次约用7。52秒。

  实验三:最后,我换了小水瓶,用大水瓶来实验,以相同的沙量,瓶口直径相同,方法、步骤相同,结果是基本一致的。

  最后,我计算在具备以上条件时,每秒流沙量约133。33克。因此,若有8000克的沙,在通过一个直径2。5cm的`瓶口,约需1分钟。而且,从实验三可以得知,容量的大小不影响每秒的流沙量。只要瓶口直径大小不变,每秒的流沙量基本相同。

  另外,我还发现可以粗略测量时间的东西。如:

  (1)人的脉搏与心脏的跳动。当脉搏或心脏跳了七十几下时,那么就等于过了一分钟左右。

  (2)走路也可测量时间与路程。假如我每秒约走一步,每步约0。5m。则一分钟约走了60步,走了约30米。

  (3)呼吸,一个呼吸完成约需要4秒左右。因此一分钟约呼吸15次。

  其实,只要我们平时肯发现,物理有趣的现象也会时常伴随我们,帮助我们,使我们解决一些科学问题。

  前路茫茫,物理趣事间不断,让我们一起去发现,去探究,去追求更多的知识,更多的趣味,为社会作更多的贡献!

  科学小论文 篇14

  蚂蚁的秘密

  我家楼下花坛边的土堆里经常会有蚂蚁窝,我常和妹妹一起看着蚂蚁忙忙碌碌的从水泥地上寻找食物,瞧着蚂蚁它那“幼小”的身躯上背着“庞大”的食物,我和妹妹有时真忍不住想要帮它们把食物“运”回去。

  蚂蚁是如此的团结,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会为自己的朋友卖命。这个发现使我对蚂蚁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了。

  一天我在无意中看到妹妹水杯里的水不小心倒在了蚂蚁的身上,这时的我气愤极了,因为我是绝对不允许让我喜欢的小动物受到一点伤害的!心想:哎~这个可怜的小蚂蚁难道就这样悲惨的死去了么?正在这时候我却看见那只小蚂蚁奇迹般的“走”起路来,我揉了揉眼睛,哇!我大叫起来,我真不相信这是真的。妹妹却不屑一顾的说:“每个科学家在发现某中规律时都不相信是真的。可不是吗?”对啊!这说不定还是个发现呢!于是我和妹妹开始了观察蚂蚁大行动:

  第一次:妹妹倒150ml水;结果:悠闲自在,好的很!

  第二次:我倒250ml水;结果:慢慢散步,好的很!

  第三次:妹妹倒350ml水;结果:不错

  第四次:我倒400ml水;结果:不错

  经过四次观察我得出了初步的结论:蚂蚁应该不怕水。可我和妹妹还是半信半疑,因为在我们的潜意识里蚂蚁是怕水的,于是我们开始盼着雨公公能下一场大雨,能验证这个发现。我们盼啊盼终于盼来了一场大雨,倾盆大雨从天而降。窗外水泥地上的小坑都乘起了满满的雨水,不一会,雨过天晴,连空气都特别清新,我和妹妹乐颠颠的跑下楼去瞧个仔细,我们俯下身,看见蚂蚁也出洞了,可惜的.是我发现还是有一部分死了,死了的蚂蚁安静的躺在地上像睡了似的。我不怎么高兴,但当我看见其他的蚂蚁还是忙忙碌碌的干活、劳动时,我的心里想:别不开心了,蚂蚁无处不在,又为何因为死了这些蚂蚁而伤心呢?我不禁又快乐起来。

  不过从这次观察看来,我也是有些收获的,我知道了蚂蚁是不怕水的,但是如果水量真的很大它们也会死的,在水量比较小的情况下它们可以生存。

  科学小论文 篇15

  你们一看到题目就会觉得很好笑,想想看,鸡蛋怎么能捏呢?假如一捏,“咔嚓!”一声之后,鸡蛋壳儿就会马上破碎开来,流出蛋黄,黏糊糊的。“那可不一定哦!”这就是我的想法。

  一天早晨,烈日当头,就连纹丝不动的大树都弯下了腰。我实在是无聊的没事可干了,就躺在床上看《十万个为什么》“人为什么会流泪?”……“用手捏鸡蛋为什么永远都不会碎?”我猛地坐了起来。 “用手捏鸡蛋为什么永远都不会碎……”我一字不漏、一个一个字细心的读了下来。我吓了一大跳,书上说:“一个大力士能把砖块打碎。可有个人叫他把鸡蛋捏破,可大力士怎么也捏不破。”我看了半信半疑,决定找个机会试验一下。机会终于来了,一天妈妈买回一袋鸡蛋。我便向妈妈请求要一个鸡蛋做一次小实验。经过我的苦苦哀求,妈妈终于同意了。 鸡蛋小小的,是呈椭圆形状。

  我先拿来了一个碗,防止万一我用力捏捏过度了,甚至捏碎。接着,我把鸡蛋放在手里抓住。这时,我的心里“砰砰砰”的直叫。就怕万一鸡蛋碎了搞得满手是蛋黄。鸡蛋就要破碎了的一幕就仿佛出现在了我的面前。为了弄清楚鸡蛋是否会破碎掉,只好舍一下自己了,“恩!舍己就舍己吧!”我想。我紧闭上双眼,手用力一捏,然后等待着鸡蛋破碎的声音响起……但令我吃惊的是,当我睁开眼睛时,鸡蛋竟然没破。可是我还是有一点儿怀疑,准备在做第二次实验。

  我又把手放在鸡蛋上,(这会儿我可是使用了两只手的力气),然后咬紧牙,睁大眼睛,使出全身的.力气去捏鸡蛋。可是尽管我使出九牛二虎之力,可那只鸡蛋仍然是安然无恙。这件事还真让我既烦恼又惊奇呢!只得去问爸爸了。

  爸爸听了我的话以后,笑着对我说:“这其实是一个科学原理。鸡蛋虽然很薄,但它是一个椭圆形的,当你去捏它时,它就把你使出的力量全部均匀地分布在鸡蛋各个地方,所以它能承受很大的力量。一些薄壳形建筑物就是运用这个原理建成的呀!”听了爸爸的话以后,我还真相信了书上的故事了。

  啊!世界真的是很奇妙的呀!

  科学小论文 篇16

  当看到这个题目,有的同学可能会付之一笑:地球上有那么多的江、河、湖泊,还有那一望无际的大海,可以说,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那么明天,人类喝的最后一滴水,又怎会是自己的眼泪呢? 打开水龙头,自来水就哗哗地流了出来,不论白天黑夜,水,总是有的,似乎我们都不需要担忧和发愁会缺水。水,难道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

  人类第一个乘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的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说,人类给地球起错了名字,它应该叫做"水球",因为从太空中看到的地球,是一个蔚蓝色的星球,它的表面大部分被海水覆盖着。概括的说,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

  水,是生命之源。人的生命离不开水。人体中所含的水分约占体重的65%,如果人体损失10%以上的水分,就会导致死亡。

  人不吃东西一般能活两周,如果三四天不进水就难以生存。

  目前,用水还有许多浪费现象。在城市里,特别是在学校、机关、工厂等公共场所,自来水管"常流水"的现象并不少见,没人用水的时候,水也在哗哗地流,白白地浪费了。据调查,我国目前正在使用的水龙头、抽水马桶都在日夜不停的漏水、滴水,水的浪费数量相当的惊人。所以说,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节约用水,是可以迅速取得成效的'。资料上说:有人作过估算,如果全国城镇每户居民每天节约1公斤水,一年就能节水1000万吨。

  原来,水在流动过程中,细菌能够利用氧气去分解污染物,产生二氧化碳;浮游植物则吸收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在这个不断循环的过程中,污染物减少了,水也就变清了。

  这,就是水的自然净化。

  然而,"流水不腐"只是事物的一个方面,水的自然净化能力是有限的。当超量的污水排放到江河湖泊里,使水体严重污染,超过了水的自然净化能力,那么,被污染的水就难以由污变清,死而复生了。所以,解决水的危机,一方面要注意节约用水;另一方面,则要高度重视水污辱的预防与治理工作。

  多少教训给了人们一个启示:人不能没有水,但污辱了的水对人的生命、健康将产生更严重的威胁,防止水污染,关系着人类的未来。

  科学小论文 篇17

  叮铃铃,上课铃一响,陆老师就神秘地告诉我们,今天要做一个小实验。

  老师准备的材料一点儿也不复杂:一个玻璃杯,一个蓝色小纸环,一枚银光闪闪的硬币,一根筷子。我想:这么简单的的几样东西,能做什么实验呢?老师的葫芦里又装着什么药呢?同学们都很好奇。

  实验开始了,我们瞪大了眼睛,有的甚至还站了起来。只见老师先把蓝色小纸环放在了玻璃瓶的口上,然后将硬币放在了蓝色小纸环的上面,老师问:“你们猜猜,如果我快速地把纸环挑到一边,硬币会跑到哪儿去呢?”同学们交头接耳,七嘴八舌地猜着。有的说:“应该会落在讲台上。”有人自信地说:“肯定会稳稳地落在瓶子里。”也有人说:“会落到地上。”还有人说:“老师力气大,硬币肯定会飞到窗外去。”大家议论纷纷,莫衷一是。陆老师见我们有许多的答案,微微一笑,说:“答案即将揭晓。”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同学们屏息凝视,像一位狩猎者盯着自己的.猎物那样。只见老师小心翼翼地把筷子穿过纸环,然后迅速用力一挑,“叮当”一声,硬币居然稳稳地落进了玻璃瓶里。猜对的人欢呼雀跃,而其他的人还没缓过神来,嘴巴都张成了“O”形,大得可以塞进一个鸡蛋了。大多数同学还是觉得不可思议,觉得老师不是在做实验,而是在变魔术。陆老师决定让一位同学再来做一次。这位同学认真地按照老师的方法做了起来,硬币同样落进了瓶里,教室里沸腾了。

  我们在老师的引导下,终于明白了:原来硬币落到玻璃瓶里是因为惯性的作用。其实生活中处处有惯性存在,例如:我们快速跑步冲向终点时,人往往不能一下子站住,而会继续向前缓冲几步。再有我们乘车的时候,有时司机踩刹车时,乘车的人会不由自主的往前冲。这些都是惯性在起作用。老师还告诉我们其实生活惯性的现象有好的作用,也有惯性 “惹祸”的时候。像乘车的时候,如果不抓好扶手,人就会因惯性的作用跌倒受伤等等。老师的讲解让我们不住地点着小脑袋。

  通过这次科学小实验使我认识到了,科学的道理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要好好学习科学知识,将来把学到的科学知识发扬光大,服务社会。

  科学小论文 篇18

  上课了,这次上课和以往不同。老师拿出了一个杯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有的同学说:“我看到了一个铁做的透明杯子,上面还印有五彩的小花,美丽又不失淡雅。”我也默默地想:刚写完了闹钟和冰箱,这次不会又让写水杯吧?想着想着,老师又拿出了一瓶水,有的同学问这瓶水是用来干什么?水是冷的还是热的?用他们来做实验?“对了!就是做实验。”老师说。我们带着一大串疑问,观看老师做实验的全过程。

  老师首先拿出这瓶水倒入杯中,先是大胆地倒,后来又小心翼翼,生怕水溢出来,最后甚至又一滴一滴地倒,直到把杯子盛满。之后,老师拿出一盒回形针,说:“如果我把一个回形针投入水中会怎么样?”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地回答:“回形针会沉到水中,水会溢出来。”“我们来试试吧”,老师微笑地说。说着,一个回形针被投入水中。可是,水竟没有溢出来。同学们一下炸开了锅:这怎么可能?回形针能吸水吗?回形针不是铁的吧?老师仍然笑着,说:“要不我们再投几个?”说罢,四个回形针又快速投入水中。这时,老师问:“你们猜一猜,到底投多少个回形针可以将水溢出来?”有的同学说20个,有的`同学说40个,有的说60个,有的还大胆猜测无数个!老师又开始投了,随着同学们那“6个、7个……20个”,20个的希望破灭了;“21个、22个……60个”,水还没有溢出来。就这样,40个和60个的希望也这样破灭了。其中,有的同学还不时发出“太神了!”“怎么可能?”“不会永远也溢不出来吧?”这样的连连疑问。就这样,70个……80个……一直到164个,一滴水才忍不住跳了出来。这中间,我们小小的脑瓜充满了大大小小的问号。带着这些为什么,老师为我们解答了这其中的奥秘:水中有无数个水分子,在一根根回形针落入水中时,它们不想失去一个伙伴,就紧紧地拉着手。到了164个的时候,它们无法再握紧了,才失去了一个伙伴。

  我们在同学相处时也要这样。我还做过一个实验,一个人拉断一根线很简单,但一个人拉断几根线却无法完成。如果有很多人一起拉,线一定会断的。团结就是力量,一个人无论有多少大的力量也比不过团结的力量。只有团结,才能取得成功。通过这次实验,我领悟了这个道理。

  科学小论文 篇19

  前不久看过这样一篇报道:某省一位历史老师向教育部门申请要求高中以前取消物理化学等科目,增加文艺、体育、道德素质等项目的课时,这个建议自然不会被采纳,但这位老师的行为却在网络上引起一阵热烈的争论,围绕的核心自然是人文与科学孰轻孰重的问题。

  一些人认为人文要重于科学,在以后的发展中要侧重人文。在他们看来,国家要强大,发展科学没有错,但不能舍本逐末,人们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还是不能放弃的,发展科技的问题不能让利益泯灭了良知。在小悦悦事件以及跌倒老人不敢扶事件发生后,比残酷的死亡更加抨击人们心灵的是人们对自身的反省,究竟这个社会还有没有良知存在?我们一直在倡导的科教兴国真的是对的吗?是否应该在发展科技的同时遗落人文?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当然,也有一部分人认为科学要重于人文,俗话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由此可见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是道德高尚的基础,小偷出现是由于物质的缺乏,他如果是个亿万富翁还会去偷别人的钱吗?只有国家富了,人民富了,才会令道德素质更上一层,而这一切自然是要依靠科技的发展,人文素养的培养可以暂时放放。

  其实,在我看来,人文与科学是相辅相成的,谁也离不开谁,它们对生活有着同等重要的作用,从小我们就背"人之初,性本善",也就是说后来我们所谓的这些坏人的出现都是政治、环境等各种因素导致的结果,我们需要用爱来包容他们,而不是冷眼相对、冷嘲热讽,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提高人文素养,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变得更加和谐,而只有社会和谐了我们才能更加团结,经济才能发展的'更快,我们更加专心地去探索科技领域。同样的,在科技领域取得成就,像在医学方面的发展则又利于人民的生活,从而使人们的心态更加积极向上,以此循环往复相互促进,失去人文素养的科学只会让我们变成机器的奴隶,而失去科学的人文会使我们成为强国的奴隶。

  总而言之,科学与人文必须同时发展,共同进步,共创我们美好的明天。

  科学小论文 篇20

  ——警惕全球变暖

  最近这几年,大家觉得天气一下子就变热了,原本凉爽的秋天现在几乎要到10月下旬才开始,8月份最热的天居然达到了40度以上。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是人类自己惹的祸。

  随着人类高科技发展进程越来越快,科学随之产生的副作用逐渐体现出来,全球变暖就是一个例子。天气炎热,在酷暑里泡空调成为了一项新的“业余爱好”,但人们可曾想过,空调会带来什么负面影响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空调排放的气体中含有大量的甲烷,输送到外面,甲烷也是导致全球变暖的气体。同时,空调还会浪费掉许多电,所以要尽量避免用空调,适当即可。

  而另一个原因就是:二氧化碳!汽车尾气与工厂废气中含有大量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最可能导致温室效应(即全球变暖)现在汽车逐渐增多,据有关方面统计,到21世纪,汽车在全世界已有7亿辆,大量的尾气严重影响着我们,咳嗽,喉咙发炎……最重要的是全球变暖。有人统计,美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已达到了20吨一年!中国每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人均排放量也有2。51吨一年!我们周围的环境在恶劣地变化。

  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森林锐减,水资源破坏,生态链严重被破坏,大量土地贫瘠,水污染严重,据统计全世界10%的河水被污染,新鲜的淡水供应成了问题,同时由于矿物质被大量使用,燃烧出的CO2气体导致了大气污染,同时臭氧层被严重破环,南北极出现臭氧层洞,加剧了环境的恶化。这样恶性循环的话,最终会导致人们的生活被严重影响。

  这样一来的悲剧是什么呢?当然是显而易见了!天气加热,海平面上涨,南北极冰川融化,海滨城市,岛国被淹。这一切,都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实验证明,以后300年,海平面将上涨半米多,这还是最乐观的数据。再过7年,全球变暖将会无可逆转地持续。更可怕的是,由于北极冰融化,降雨量加强,大量淡水汇入北大西洋,破坏了墨西哥暖流,一旦墨西哥暖流被切断后,欧洲西北部温度将会下降5—8度之多,从而造成的影响,很可能引发新的冰河时期!想必大家一定看过《后天》这部电影,剧中的情景正是几百年后对我们地球的一个真实写照:龙卷风,冰层断裂,温度急剧下降,冰风暴,冻雨,地震,洪水,海啸……这并不是疯狂的幻想,如果人类不停止毁坏环境的话,这将成为现实!全球变暖不仅仅是天气变热,更会牵连出许多负面影响!

  科学小论文 篇21

  这个星期六,阿姨从钱江市场买回了两只乌龟,一只大,一只小。阿姨告诉我,大的是雌龟,小的是雄龟。我和弟弟趴在玻璃缸上,仔细观察这两只乌龟。

  两只乌龟长得可像啊,背上驼着个椭圆形的大盔甲。“盔甲”中间高,两边低,像个小山包。上面有十三块近似菱形的格子,最中央的三块比较大,排列也比较整齐,其余的十块均匀地分布在四周。

  两只乌龟长着像蛇头一样的小脑袋。小脑袋大约占了身体全长的六分之一,两只圆溜溜的“黑豆”似的小眼睛长在脑袋的两侧,一眨一眨的,特别机灵;正前方是嘴,嘴上方是两个针孔大小的鼻孔。

  产生疑问:小的是雄龟还是雌龟?

  “看看非常像,比一比不一样。”我发现两只乌龟背部的颜色不一样。大的乌龟,颜色是黑褐色的,小的乌龟是棕黄色的。咦?我忽然记起,一次在书上看到,可以根据乌龟背部的颜色来分辨哪只是雄的,哪只是雌的。我清楚地记得,颜色黑褐色的才是雄的,颜色棕黄色的是雌的。难道阿姨说的这只小的乌龟是雌的,大的才是雄的?难道它们不同岁吗?如果不同岁,那我们就不能简单地根据它们的大小来辨别哪只是雄龟,哪只是雌龟了?我的心中出现了一连串的问号……

  查阅资料:辨别雄龟和雌龟的方法

  我马上把自己的疑惑告诉阿姨,阿姨听我这么一说,也觉得有道理。到底两只乌龟是不是同岁,我们无法找到确切的答案。既然不能确定是不是同龄龟,我们就不能肯定地说,个儿小的是雄龟,个儿大的是雌龟。对,查查资料。我和阿姨一起上网查找了有关辨别雄龟和雌龟的方法,结果正如我想的那样,如果根据颜色来辨别,那只大的是雄龟,小的才是雌龟。为了进一步证实我们的判断是正确的,我们又对照了另外几种辨别雄龟和雌龟的'方法,如雄龟的尾柄细、尾长,雌龟的尾柄粗、尾短,雄龟有特殊的臭味,雌龟无异味等等。又如雄龟的腹甲略为凹陷,正好可以卡住雌龟突起的背壳;但是雌龟就不需要这种构造,因此腹甲是平的。所以只要把乌龟翻过身来,用手指触摸腹甲的幅度,就能很快分辨出雌雄了。我根据搜集的资料,制作了一张雄龟和雌龟的对比表。

  真相大白:小的是雌龟大的是雄龟

  我们一边观察,一边把这些辨别的方法进行一一比较,得出结论:果然不出我所料,这只小的是雌龟,大的才是雄龟。原来这两只乌龟不是同龄龟,所以我们不能根据它的体形大小来分辨雌雄。因为只有对于同年的成年龟,我们才可以根据它们的体形大小来辨别:雄龟体形较薄而小;雌龟体形圆厚且大。

  科学小论文 篇22

  终于到周末了,可以看电视了,我开心极了,只听“嗖”的一声,我就躺在床上看电视了。

  电视的频道忽闪忽现的,这时妈妈正好进来打扫房间,我把这种情况告诉了妈妈,妈妈无能为力地说:“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让开让开,我要擦电视了。”“好了,好了。”我欣喜若狂的说。“什么好了?”妈妈用疑问的眼神看着我。“还能什么好了,当然是电视好了。”妈妈说:“哪呢?”“恩,刚才还好好的,怎么?”“又好了。”对于这个问题,我总结了一下:妈妈一碰天线,电视就好了;一松手,电视又坏了。

  我的小脑袋里冒出了一个问提:人体为什么会导电?我上网查了许多资料,才知道人体里有电流,因此有电解质像钠、钾、钙等在,电解质便在人的体液中。人体里含有的大量血液、淋巴液与脑脊液主要是用水组成的,人体中的每个细胞全充满着水,之中溶解着各类电解质,所有这些,构成了人的体液。体液存在人体中,占的分量十分大,是体重的70%。电解质溶解于人的体液中,便形成了带电的离子,这些离子在外电场的作用下,于体液内作定向移动,便形成了电流,人体同样就有了导电性,成了导体。

  铁片的`秘密

  我们学习了《铁罐和陶罐》,知道了铁罐放在泥土里容易腐烂,我的脑袋里冒出了一个小问号:那么铁放在哪里生锈最快呢?为此,我反复思考研究做了一个小实验。

  我事先准备了三个小铁片。一个放在温度低的地方——冰箱;一个埋进泥土里;最后一个放在盐水中。看看哪一种会更快使铁片生锈。一天下来。我来到冰箱,小心翼翼地拿出铁片,仔细观察起来,可铁片却一点儿变化都没有。我接着来到花盆前,挖出藏在土壤里的铁片,可结果仍是如此。最后我来到水杯前,拿出浸在水里的铁片,可也是一点都没变。这可让我纳了闷:“难道得时间长一点才能出效果?”我将信将疑地离开了实验地。几天之后,我又来到那儿,惊奇地发现在泥土里的铁片有一点点生锈,而在盐水里的铁片早已锈迹斑斑。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带着这个疑问,我打开了电脑,才知道原来是原电池反应,离子导电。因为两种金属通常是活动性不同的两种。以铁和铜为例。因为空气中有水分,水中通常容有酸性气体,如二氧化碳,铁片遇到酸失去电子成为铁离子,电子则通过金属移动到铜,再还原成氢气,形成一个原电子。这种反应成为析氢气反应。铁的这种腐蚀内称为电化学腐蚀,电化学腐蚀比一般的氧气还原性腐蚀速率更快。

  从实验和资料中证明,盐水会让铁片更快生锈!

  科学小论文 篇23

  如果说光是一群人的狂欢,那么影便是一个人的孤单。深情相聚后的离开,发现很多人都转向了孤单,工作,学习,生活都如此。

  从小到大,几乎没有一个人生活过,唯独有过两天晚上一个人在家,也是灯火通明了一整晚。那时身边总会有一群人,在家时有家人,在学校时有同学。所以,我害怕孤单,害怕孤单的阴影。放假时,我总会早早的离开,不是为了早早回家,而是为了不被一个人丢在寝室,做最后一个离开的人。那时的时光,总会有温暖的阳光,懒洋洋的洒在我身上,心情总是一片光明,生活中也是一片光明。

  骄阳似火的六月,我们就那样匆匆踏上了离别的征程。这一切实际上是四年前已经注定了的,但是仿佛又都是在梦里,一切来得那么突然,那么让人猝不及防。没有时间板着指头历数离别的日子,直到车辆载着我停在下一站的目的'地,每个工作日不能够再在那条熟悉的梧桐树下的柏油路上闲逛时,才恍然大悟,离别是真的,那些最熟悉、最依赖的人是真的离开了。此后,便是山长水阔,相隔多地。想念时,只有孤影相伴。

  离别的痛苦,离别之时那个艰难的转身,那滴晶莹的泪花,远不能表达。思念,不舍,往往是后知后觉的。无论离别时说的有多么难舍难分,哭的有多么肝肠寸断,等到离开以后才明白,这只是万千难过中的一刻。曾经舍不得扔的东西,历经千辛万险,悉心呵护才能随身带走的东西,这一刻,看着却透出几分凄凉。或许当初应该什么都不带走,什么都换上新的,此刻也不至于会如此伤感。可是,没有人能够这么做,因为孤单的阴影是曾经相聚的光明留下的。

  热切盼望的雪天,再不如往前那般吸引人的眼。就算是抱着暖手宝,三两个人蜷缩在教室痛苦地看高数,心中也对室外的雪充满了向往与喜爱。然而,眼前闲暇时光甚多,每天除了七个多小时的上班时间外,都是空闲,特别是周末来临,一整天一整天的闲暇,以前从未有过。可是,此刻窗外飞舞地正起劲的雪花,对我来说却又视而不见。我说,怕冷,其实还不如说是害怕孤单。

  光与影是不是会有一种和谐的旋律,或许会有,就如相聚和别离。时间久了,习惯了,适应了,就是一片和谐,但这是一种无奈。或许最理想的状态是这样,相聚的光明想要的时候都在,孤单的阴影需要的时候出现。每天都是一群人热热闹闹的在一起,时间久了会失去自我;每天都是一个人独自思考,时间久了会成为一名患者。而在自己想要和需要的时刻出现的光与影,大抵是最幸福的。

  科学小论文 篇24

  加盐煮出来的鸡蛋更容易剥壳

  ——三种不同处理方法的效果对比

  上个星期天,因为二舅的儿子满月了,我们一家人都高高兴兴地去他家吃喜酒。吃饭还有一段时间,我就四处闲逛,厨房里香气扑鼻、热气腾腾,舅母忙里忙外,我迎上去喊了她一声,她嗯了一下,正端着一大锅冒着热气的鸡蛋往盆里倒呢!盆里装满了水,我好奇地问:“舅妈,煮这么多鸡蛋干嘛?为什么要把鸡蛋放在水里?”舅妈笑了笑:“这是专门送给客人们的,浸过冷水的熟鸡蛋带回家后更容易剥壳呀!”我又追问:“为什么浸过冷水后,就容易剥壳呢?”舅妈含糊地回答:“可能热胀冷缩的原因吧!具体道理我也说不清!”,这时旁边城里来的一位客人插了一句:“听别人讲加盐煮鸡蛋也是很容易剥壳的,不过我也没有试过!”,他们的说法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我决定回家去实践一下。

  第二天,我把我的想法跟妈妈说了一下,妈妈很赞同,并且很快为我准备了实验材料:六个鸡蛋。我把六个鸡蛋分成三组实验来对比效果。第一组两个和第二组两个鸡蛋同时加水煮15分钟,取出后第一组两个熟鸡蛋放入冷水中3-4分钟后,取出剥壳,结果很顺利,无破损;接着取出第二组两个熟鸡蛋沥干水后自然冷却20分钟后,剥壳也很顺利,无破损;一二两组实验效果差距不太明显,有一点值得注意:就是两组鸡蛋剥下的鸡蛋壳都是又碎又小的,没有大片。第三组两个鸡蛋我加了两勺盐在水里煮15分钟,沥干水后自然冷却20分钟后,剥壳异常顺利,三两下就剥干净了,而且剥下的鸡蛋壳碎片很大!

  通过三种不同处理方法,我得出结论:煮熟的鸡蛋冷水浸泡后剥壳和自然冷却后剥壳,效果差不多,人们之所以认为熟鸡蛋浸冷水容易剥壳,可能是与熟鸡蛋趁热剥壳相比较而言,这里的确也有热胀冷缩的因素,而且农村办喜事煮的鸡蛋数量大,难免有一些半生不熟的,自然冷却后也很不容易剥壳,以至于有这些误传。加盐煮的.鸡蛋剥壳很滑溜,剥下的碎壳只有几大块,而且加盐后的口感更佳,盐又有杀菌作用,因此这是最佳的一种方法。冷水浸过的鸡蛋似乎有点容易剥了,可水中的细菌,病毒很容易进入鸡蛋内,很不卫生呀!

  通过以上三组实验,我郑重向大家推荐,煮鸡蛋加盐是最佳的选择,其中的好处大家都清楚了,至于为什么剥壳更容易,谨请专家帮我解答,谢谢!

【科学小论文】相关文章:

科学小论文作文11-25

科学小论文的精选范文09-29

科学小论文作文范文10-06

科学小论文优秀范文11-15

科学小论文(通用23篇)02-21

小学科学小论文作文10-08

科学小论文300字范文10-07

关于科学的小论文范文10-07

科学小论文范文八篇10-06

生活中的科学小论文范文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