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学毕业论文

浅谈美术心理学的论文

时间:2023-04-01 09:32:37 美术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浅谈美术心理学的论文范文

  美术心理学是心理学在艺术领域中一种具体应用形式,在实践中欣赏美术作品需要借助于一定的美术心理学,这样才可以获得比较好的效果。当前,高校美术教育不断取得新的发展,正在向着市场、世界化进程迈进,其发展进程也逐步呈现多元化趋势。

浅谈美术心理学的论文范文

  浅谈美术心理学的论文篇一

  《从现代美术教育的角度探讨美术心理学与美术教育的关系》

  摘要: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与创新,现代美术教育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具有更高的要求,不仅对学生主干课程的学习具有较高的要求,也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较高的鉴赏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力争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美术心理学的教学方法在美术教育中逐步得到了美术教育者的重视,如何通过作品理解作者的心理,感受作品的社会心理,并且升华自身欣赏水平,已经成为现代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关键词:美术教育;现代教育;美术心理学;鉴赏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7-0070-02

  一、现代美术教育现状研究

  当前,高校美术教育不断取得新的发展,正在向着市场、世界化进程迈进,其发展进程也逐步呈现多元化趋势。

  由于不同国家以及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不同的经济和社会状况,这就使得高校在现代美术教育方向方面有不同的侧重点。

  在这种多元化的市场环境下,现代美术教育也在不断改革,创新教学手段,调整教学目标,为满足不同的社会需求培养更多的人才。

  传统的美术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注重专业知识的教学,使得专业划分较细,导致人才知识相对单一,知识结构不够全面。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有些高校为了片面地与市场接轨,在学科设置和教学内容方面提高了实用性的要求,使得一些高校现代教育更具有了功利性的倾向;

  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当前部分高校学生在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等方面发生了不少改变,受到的冲击和影响比较大。

  有些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了急功近利的思想,希望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较高的回报,却不重视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片面追求实惠化和实际化的目标,学习观念也带有了明显的功利性和倾向性,对于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的学习却有所忽略。

  如何正确引导学生改变这种学习观念和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念,是现代美术教育所要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也是美术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二、美术心理学与美术教育的概念

  美术心理学就是对美术创作过程中作者的心理活动,对美术作品欣赏者的心理活动以及美术作品所反映的社会心理等活动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

  这一研究过程主要是对情绪、认知以及意志等相关情绪的活动规律进行探讨。

  美术教育是通过教师对美术作品的讲解,让学生能够与美术作品的创作者进行无声地对话和间接地沟通交流。

  这种沟通交流不需要学生与美术作品创造者面对面进行,但是却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美术学理论知识和美术学基础,能够领悟到美术作品创作者隐含在作品之中的内在心理活动,能够欣赏美术创造者的心路历程。

  三、美术心理学与美术教育的关系

  (一)美术作品作者的创作心理与美术教育

  任何一个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都是美术家用自己的笔来表现自己心理活动以抒发某种情感的过程,或者通过某种艺术形象来表现自己思想的过程。

  每一幅美术作品,作者在当时的创作过程中,肯定是一个构思过程与一个心理激荡过程的交汇与升华。

  可见,每一幅美术作品中都饱含着美术创作者心中的想法和千言万语,饱含着美术作品创作者的思想情感。

  但是,美术创造者将作品完成之后,还要通过美术欣赏让学生们了解其中的内涵,让学生们能够去挖掘其中的艺术魅力,去发现其中的艺术效果和社会效用。

  也只有通过美术教育,才能使学生能够认识并且掌握发掘美术作品社会价值和社会意义的工具,构建起美术创造者同美术欣赏者之间沟通的桥梁,与社会联系之间沟通的纽带。

  美术作品都有作者在创作时想要表达的内在含义,学习者想要深入了解,就一定要了解美术作品创作者的心理过程、心路轨迹,进而从精神上与美术作品创作者产生共鸣。

  从美术心理学角度来讲,美术创作者在进行作品创作时,总会将自己头脑中的创作冲动通过绘画语言展示给读者和欣赏者,有些可能会隐藏较深,有些可能会比较难懂,

  但是经过美术作品欣赏者或者学生的慢慢领悟和感受,总是能够理解其中的含意,通过视觉美和韵律美以及作品的艺术美去领悟美术创作者的心理动因。

  同时,高校学生在对美术作品创作者的心理轨迹进行探索和追寻的过程,也是对自身欣赏能力和领悟作品内涵能力的提高,可以帮助学生深入到作者的内心深处,与作者在精神上产生共鸣。

  如,毕加索的作品《格尔尼卡》,画中的公牛象征强暴,实际在暗喻受难的西班牙人;而画中受伤的马,则象征着光明与希望的灯火;抱着死婴哭嚎的妇人和手握鲜花、

  断剑、张臂倒地的士兵,这些画面,我们从中感受到画家对战争的残酷,法西斯野蛮兽行的谴责以及强烈的抗议,以及对正义战胜邪恶的必胜信心。

  (二)美术作品的社会心理与美术教育

  任何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都是美术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并且结合当时历史情境和社会情境进而升华而产生的。

  也就是说,每一个美术作品都是人类社会对当前世界认识的物化形态。

  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都是以作者生活的社会历史背景为依据的,而另一方面,社会的发展以及社会现实的真实情况也需要通过美术作品来展示,

  社会的真善美需要美术作品来宣扬,社会的假恶丑需要通过美术作品来鞭挞。

  英国著名哲学家科林伍德曾经说过,“没有一个社会完全了解自己的内心,它就会在这一点上欺骗自己,但对于这一点的无知意味着死亡。

  ”所以社会需要艺术家去挖掘,去体会。

  学生如何去正确理解美术作品想要表达的社会内涵,如何去把握美术作品创作者的心理和审美意识等,这些对于高校学生提高自身美术欣赏能力和提高自身理解美术作品的能力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可以通过美术作品让高校学生了解作品创造的时代背景、思想内涵以及创作意图等,进而更好地帮助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另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从本质上理解作品创造的目的,让学生通过作品表面进而看到其背后本质,从而提高自身理解能力和欣赏水平。

  正如美术心理学上所认为的“美术(欣赏)活动还会把观者推向一种类似在海妖的美声中陶醉的动人体验。

  从美术家的创造到意趣无穷的观看,这些都不仅仅是读解式的认知,也是情感的沐浴。

  例如,学生在对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进行学习时,首先看到的是花卷中的各种生活场景,通过这些生活场景了解北宋时期的文化和风俗习惯以及北宋时期工商业的繁荣与兴盛。

  同时,还可以从构图手法、线条勾勒以及虚实结合的韵律感等方面了解到美术作品创作者张择端的高超手法和娴熟的技法。

  每一幅美术作品产生的当时的社会因素都有很多,不可能都包含其中。

  但是,作为高校美术专业的学生还是要学会从作品中感受到其深刻的社会因素和历史因素。

  这也是高校学生提高自身美术欣赏能力的原因,也是美术作品所具有的内在艺术魅力。

  心理学家艾伦・温诺说道:“画家在描绘满头密发时,只是非常逼真地画出几缕而把其余的部分画得很模糊,但是观赏者设想出模糊的部分并且竟然想象自己看到了细微的发丝。

  实际上观赏者并不对实际不存在的头发产生幻觉,他们细心就能清楚地看到,画家仅仅描绘了几缕发丝。

  然而,人们对画的知觉不是一般的反应,因此往往不在意所描绘的景物比真实的景物少了多少。

  ”这种欣赏者在欣赏作品时所具有的心理因素与人们常说的“举一反三”、“见微得着”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学生自身心理感受与美术教育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学习也是对美术作品的一次细致的欣赏,而从其本质上来讲是一种精神活动,是学生运用自身的艺术修养和对美术作品的感知能力去进行体验和感悟,进而对美术作品进行再创造的一个过程。

  这一个过程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因此,学生首先要从自身心理感受上进行提升,进而提高自身艺术欣赏水平。

  就像法国雕塑家罗丹所说的“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每一幅美术作品的作者创作时的审美活动,都充满着突发性与不确定性,而学生对作品进行欣赏时的审美活动同样也充满着即时性,二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从这一点来说,就要求欣赏者不能忽略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而要以之去印证和对比创作者当时创作时的心理心境。

  这也是美术心理学上认为的“对每一幅美术作品的探究,都隐藏着内容以及情感复杂而丰富的主体评价。

  由于这种评价与情感经验相互交织在一起,所以就特别真实自然,因此很强的颉抗性在心灵的提高或塑造肯定一般不会碰到。

  ”然而,美术学习和艺术欣赏毕竟是学生单独个体的精神活动,在学习美术作品和欣赏时需要静观默察、揣摩品味作品的主题思想,体味作品的艺术内涵,并与创作者创作时的心理状态发生共鸣。

  如清代朱耷的《荷花水鸟图》以高度概括、删繁就简、以白当黑、虚实互衬的表现手法,刻画了一支残荷,一只孤立在危石上,缩着身体、翻着白眼的水鸟。

  欣赏者可以从中深刻体味到画家冷漠、孤傲、白眼向人的性格特征。

  再了解其生平以后,又能使人等同身受地体会到他身为亡明皇室后裔对清统治者的抗议以及其在精神上的极大痛苦,那种“横涂竖抹千千幅,墨点无多泪点多”的心境就跃然而现了。

  参考文献:

  [1]高建立.论高校艺术教育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J].艺术教育,2012,(7):120-122.

  [2]宋涛.试论当代大学公共艺术教育面临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高教研究,2013,(10):89-92.

  [3]吕型伟,阎立钦.构建美术教育实践平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0,(2):45-51.

  [4]路家明.素描:通往艺术设计的桥梁―――谈“体验性”素描实验教学[J].北方美术,2013,(1):31-35.

  浅谈美术心理学的论文篇二

  《美术心理学在美术欣赏中的作用研究》

  摘 要:美术欣赏从本质来讲是对于美术作品的一种审美活动,即从接触美术作品而产生的体验、感知以及想象等多种心理活动,也是通过美术形象认识和了解客观世界的一种思维活动。

  通过应用美术心理学来进行美术欣赏,可以使得美术的欣赏者掌握一定的艺术审美理论,提升艺术作品的审美特征和欣赏方法,提升艺术欣赏的水平。

  关键词:美术心理学;美术欣赏;作用研究;美术研究;美术作品

  美术心理学是心理学在艺术领域中一种具体应用形式,在实践中欣赏美术作品需要借助于一定的美术心理学,这样才可以获得比较好的效果。

  通过应用美术心理学来进行开展欣赏,可以使得美术的欣赏者掌握一定的艺术审美理论,提升艺术作品的审美特征和欣赏方法,促进美术欣赏者自身艺术欣赏水平的不断提升,促进欣赏者对于美术作品的体会和理解。

  一幅好的美术作品可以很好地反应出艺术家对于生活和社会的感悟与理解,同时也可以很好的反应出艺术家所处的特殊的历史时代,因此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就是对于艺术家创作背景和创作环境的感悟和理解。

  欣赏者要想深刻的领悟美术作品的内涵,就必须从美术心理学的角度进行作品的分析,读懂美术作用中绘画形式的语言,带着情感追寻创作者自身的心灵轨迹,从而达到充分理解和把握艺术家创作情绪的作用,增强对于美术作品的理解。

  以下主要结合对于美术心理学和美术欣赏的理解,从不同角度分析探讨了美术心理学在美术欣赏过程中的作用,以期能够更好地提升欣赏者对于美术作品的认知和理解。

  1 通过应用美术心理学可以很好地探究美术家自身的创作心理

  在欣赏美术作品的时候,欣赏者首先需要通过感官来感知各种美术作品,如感知美术作品的色彩、线条等,感触美术作品所营造的各种视觉效果等等。

  这个过程也是欣赏者通过美术作品作为媒介,带着情感揣摩美术家的创作意图的过程,了解美术家的创作环境。

  从一定的层面来讲美术家也是心理学家,他们将自身的情感创作心理和情感以美术作品的形式表达出来,并传递给美术作品的欣赏者。

  一件美术作品如果没有注入艺术家自身的情感,就不可能是一件优秀的美术作品,欣赏者也就不可能感受到美术作品的内涵,美术欣赏也就丧失了本来的意义,这样的美术作品也不会被大众所喜欢和接受。

  在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欣赏者通过分析和研究美术作品的情感表达和艺术家的创作心理,会和美术作品的创作者之间产生精神共鸣,增强欣赏者对于美术作品的理解,美术家也将自身的创作心灵以绘画的方式传递给了欣赏者,实现美术作品创作的目标。

  比如我们在欣赏蒙克的作品《呐喊》的时候会感觉到画面中央的人物令人毛骨悚然,让美术作品的欣赏着联想到和骷髅。

  通过对《呐喊》这一作品欣赏者就能够深刻地体会到蒙克自身的恐惧和孤独。

  由此可见通过应用美术心理学可以很好地探究美术家自身的创作心理,使得欣赏者自身能够很好的领悟作品的独特内涵,这对于提升创作者自身的欣赏水平有非常大的帮助。

  2 通过应用美术心理学可以从自身对于美术作品的感受欣赏美术作品

  美术作品是一种比较重要的视觉艺术形式,它要求人们利用眼睛去欣赏,通过心灵去感悟。

  但是在欣赏美术作品的时候,经常会有人出现对于美术作品看不懂的情况,也有一部分欣赏者对于美术作品的外在形式有一定的认知,但是却很难清晰地描述美术作品的内涵,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于美术作品的理解与认知。

  这种情况的存在说明美术作品欣赏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需要借用美术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进行认知,如果仅凭个人感官来欣赏美术作品,很难真正领悟美术作品的实际内涵。

  从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来讲,只有对一件事物充分的理解,我们才能够的深刻了解和感悟它,也才能够对事物留下更加比较深刻的印象。

  美术欣赏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精神活动,是人们在欣赏美术作品中对于美术作品的理解和感知,是认知和感情相互结合的一种较为复杂的精神活动,欣赏者要想能够真正地了解和把握美术欣赏的技巧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掌握美术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了解美术作品的内涵。

  从本质上来讲,美术欣赏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审美活动,是欣赏者通过自身的感知能力和文化修养对美术作品的体验,和精神上的一种再创造。

  通过进行美术欣赏活动,欣赏者可以了解到美术作品的主题思想、美术作品的内容以及时代背景等等知识,从而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在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欣赏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提升自身对于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首先要了解到美术作品的时代特征,特别是美术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产生的原因。

  同时要加强自身的艺术修养,对自身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进行培养。

  最后要加强对于美术作品的认识和思考,将欣赏者自己完全地融入美术作品之中,以作品的中介去体验作品创作者内心的独白,进而形成自己和创作者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更好地把握作品所蕴含的内涵。

  3 通过应用美术心理学可以分析美术作品蕴含的社会心理学进行美术欣赏

  美术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创作者所处的社会生活和社会背景,是美术家将自身对于世界、对于生活的认知,以绘画的形式表达了出来。

  这说明任何的美术作品都有着一定的时代性,都不可能是凭空想象出来的,美术作品总是和艺术家自身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的。

  比如《韩熙载夜宴图》这一幅美术作品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和当时的历史联系起来进行理解。

  作者顾闵生活在南唐时期,当时北宋的势力越来越大,南唐的国事微弱,后主李煜想认命韩熙载作为朝廷的宰相来抵抗北宋的进攻,但是韩熙载本人对于南朝的前途已经彻底的丧失了信心,于是就以放荡奢靡的生活度过自身的余生,画家顾闵正是通过《韩熙载夜宴图》将韩熙载生不逢时、有苦难言的矛盾心态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比如张择端所创作的《清明上河图》中,呈现出了一片热闹繁华的景象,整个画面结构严密、引人入胜、规模非常的宏大。

  画家在《清明上河图》中表现出了大量形象生动的情节,这使得每一个欣赏者都会感受到心灵的震撼。

  通过《清明上河图》,欣赏者可以感受到北宋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城乡关系以及社会经济关系等各个方面的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美术作品不可能完全包含所有的社会关系,欣赏者可以从美术作品中可以感受到一定的社会历史关系,这正是美术作品自身所具备的艺术魅力。

  在进行美术作品欣赏的过程中应用美术心理学分析美术作品蕴含的社会心理学对于美术欣赏者正确的理解美术作品,更好地提升自身的美术作品欣赏能力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4 小结

  美术心理学是分析研究美术作品创作过程以及美术欣赏过程中的重要学科,主要是通过人的心理活动作为重要的切入点把握美术作品的深刻内涵。

  运用美术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开展美术作品的欣赏,要求美术欣赏者不仅仅要具备一定的美术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求欣赏者自身能够从追寻创作者的创作历程。

  本文主要结合自身对于美术欣赏的认识和理解,从不同角度分析研究了美术心理学在美术欣赏中的作用,以期能够更好地提升美术欣赏者自身的欣赏水平。

  参考文献:

  [1] 刘文芳.描绘多彩生活,启迪儿童心智――儿童画生活题材的选择与表现[J].美术大观,2011(08).

  [2] 柳倩.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02).

  作者简介:程芳芳(1991―),女,浙江青田人,丽水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美术学(国画)。

【浅谈美术心理学的论文】相关文章:

浅谈美术心理学相关论文范文10-01

浅谈中学美术课堂的教学方案论文10-08

浅谈美术教学的毕业论文范文10-01

浅谈运动心理学认识论文范文10-07

浅谈中医学与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分析论文10-08

浅谈摇滚文化论文03-24

浅谈艺术的审美论文10-12

浅谈高职院校护理心理学教学中心理学技巧的设计论文10-08

浅谈计算机教学在美术教育中的作用论文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