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t课件

辛亥革命教案

时间:2024-07-05 18:07:42 毅霖 ppt课件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辛亥革命教案(精选10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辛亥革命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辛亥革命教案(精选10篇)

  辛亥革命的成果论证

  对于辛亥革命的成败问题,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失败的,也有人认为是成功的,我赞成第二种观点。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前所未有的政治思想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变革。它在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史册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是一场成功的革命。

  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它以伟大的爱国者和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为首的革命民主派领导人民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被中国共产党称为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此之前的中国人的历次起义都是以一个朝代取代另一个朝代而结束,而辛亥革命却彻底推翻帝制,并试图建立新的政治体制——共和制。尽管后来民主共和制度遭到北洋军阀多次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一度有短暂程度的复辟,同时在此期间颁布的《临时约法》,也因袁世凯称帝而中止,但他们都不能从根本上颠覆众望所归的共和体。诚然在民国初年民主共和制没有真正贯彻实施,但它彻底击碎了帝制的政治价值观,动摇了儒家思想在中国的正统地位,大大地解放了人民的思想,使民主共和观念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使民主共和的价值观得到了确立,致使“民主”与“科学”的口号成为了时代的最强音。三民主义、社会主义也成为了大批中国知识分子的新的信仰。参加过辛亥革命的吴玉章曾说过:“从前皇帝自称为天子,如果有人说皇帝是强盗,可以打倒,别人一定把他看作疯子。孙中山就曾经是一个被人家看作是疯子的人。相反,在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周恩来同志指出:“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人们在精神上获得了空前的大解放,为以后革命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是一个伟大的胜利。”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否,不言而喻了吧。

  有人认为: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所以说辛亥革命是失败的。这种说法是错误的。首先我认为评价重大历史事件的成败不能把眼光停留在一时的得失上,而应该站在整个历史发展的高度去评价。我认为国民革命是辛亥革命的继续。自从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那天起,孙中山领导民主党派和中国人民从未停止斗争,曾先后发动了护法战争,第二次革命,虽未能如愿,但从中吸取了教训,总结了宝贵的经验。孙中山等民主党派深深地认识到要取得一场革命的胜利,一方面,需要充分发动群众的力量;另一方面,需要建立自己的队伍。因此,后来孙中山先生创建了黄埔军校,组建了队伍,进行了国共第一次合作,国共联手发动了北伐战争,取得了北伐战争胜利,推翻了北洋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这一切不正好应证了孙中山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遗嘱吗?

  从辛亥革命的发生到国民革命的胜利,期间出现了多次失利,这正好表明了革命并非一帆风顺,具有艰巨性和曲折性。纵观古今中外历史,这样的历史事件屡见不鲜。例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从1640年爆发至1688年“光荣革命”的胜利,才完成革命的任务,经过了近半个世纪,期间,出现了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和查理二世的复辟,难道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失败了吗?

  其次,我也承认辛亥革命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完成,也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但我不同意辛亥革命是失败。我认为要真正彻底完成这样一个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并非经过一场革命就可以达到目的的,它需要经过若干代人的努力。何况封建制度在中国建立了两千余年,根深蒂固呢。如果据此定论亥革命失败的。那么,1861年俄国农奴制的改革,日本的明治维新,是失败的。因为它们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你同意吗?如果据此定论辛亥是失败的,那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也是失败的,因为半殖民地任务没有完成,如香港、澳门没收回;封建残余依然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尽管中国共产党声称在1949年建立的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真正的人民当家作主”,但在实际运作上,所谓“真正的人民当家作主人”还从来没有得以在中国完全实行。也没有真正完全实现民主化,只能说民主意识不断地增强了。

  综上所述,辛亥革命并非某些人认为是失败,相反是成功的。

  辛亥革命教案 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①掌握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及武昌起义爆发

  ②掌握中华民国成立的主要史实及颁布的法律法规

  (二)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提问、阅读、归纳等方法共同探究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

  ②通过阅读材料、情景再现等方法开阔视野,学会评价对辛亥革命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体会辛亥革命烈士的斗争、孙中山愈挫愈奋的精神

  ②体会法为国根,民为邦本

  ③体会辛亥革命顺应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二、教学重点

  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三、教学难点

  袁世凯篡权、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上节课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导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

  1、武昌起义

  (1)原因:

  ①社会背景:清政府反动本质充分暴露(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人民普遍感觉到清政府腐朽无能,应该推翻)

  ②经济基础:清政府打出“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幌子,进行改革,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③阶级基础:随着新式学堂的博兴和留学教育的发展,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不断壮大。

  ④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⑤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同盟会得成立。

  a兴中会的建立

  背景:19世纪末,中华民族的危机空前严重,同时中国的民族资本主有所发展,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时间:1894年

  口号:振兴中华

  影响:其他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纷纷建立

  b、同盟会的建立

  时间:1905年

  地点:日本东京

  性质: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2)过程

  前奏:黄花岗起义(时间:1911年4月

  意义: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加速了革命发展的进程。)

  四川保路运动(原因:1911年5月,全国范围的保路运动兴起,要求收回被清

  政府出卖的修筑铁路的主权。作用:清政府派湖北新军前往镇压,造成武汉兵力空虚,为武昌起义的爆发提供了有利时机。)

  武昌起义:时间:1911年10月10日

  概况:11日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新军将领黎元洪为都督,

  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影响:武昌起义之后,各省纷纷独立响应。到11月下旬,全国有十几个

  省宣布脱离清政府而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2、中华民国的.成立

  (1)成立

  时间:1912年1月1日

  地点: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内容:

  ①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②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

  ③实行责任内阁。

  意义: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中国民主近代化的一座丰碑。

  (评价《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有革民性、民主性,但仍有局限性,没有规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纲领,没有彻底的土地纲领,带有很大的阶级局限性)

  3、评价

  结果(可以讨论):失败(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窃取革命果实)(失败原因: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②内部原因:资产阶级本身的软弱性,局限性。③外部原因:袁世凯掌握清政府是全,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

  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功绩:

  ①最大功绩:推翻了清王朝两千多年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②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观念深入人心。(从此之后,无人能复辟帝制)

  ③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势力。

  ④有利于促进民族资本的发展。

  (教训: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在两半社会,资产阶级方案行不通。)

  4、课堂小结(利用板书)

  5、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

  辛亥革命

  一、武昌起义

  1、原因

  2、爆发

  二、中华民国的成立

  1、成立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三、评价辛亥革命

  1、结果

  2、性质

  3、历史功绩

  辛亥革命教案 2

  教学目标

  1911年武昌起义;湖北军政府成立;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民国临时约法》;清帝退位;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通过了解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创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伟大历史功绩,是孙中山领导的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使学生明确由于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勾结破坏,以及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失败,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彻底胜利。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高潮阶段的最顶峰,但由于帝国主义各国采取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等手段,对革命政府施加压力,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篡夺。从此开始了北洋军阀对中国的统治。革命的失败证明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重点分析

  1、武昌起义的背景

  一是全国革命形势发展的结果;

  二是四川的保路运动发展成为武装斗争,为武昌起义的爆发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是革命党人在湖北新军中进行了大量的宣传和组织工作。

  武昌起义之所以成功发动,充分体现出革命士兵的英勇首创精神。因为在临近起义的时刻,起义的领导机关被破坏,起义风声泄漏,全城戒严,反动派大肆搜捕,起义领导人或在监狱,或被迫逃亡,有些还不幸被捕,甚至英勇就义。当时如果畏缩退却,延缓起义,则等于束手待毙。湖北革命党人果断地决定:立即发动起义。革命士兵的英勇首创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革命领导机关被破坏的损失,他们主动相互联络,在1911年10月10日晚发动了举世闻名的武昌起义。经过奋战,终于赢得了起义的光辉胜利。

  2、中华民国的成立

  中国在历经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之后,终于迎来了“民国”的建立。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在孙中山的领导下,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和社会改革,颁布了许多有利于发展经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文化教育的法令。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对辛亥革命的伟大的历史功绩的掌握是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作为重点的主要内容: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不仅推翻了清朝的腐朽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而且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难点分析

  1、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的理解的难点主要在于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性:辛亥革命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次革命对近代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也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它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后来无论是袁世凯复辟帝制,还是张勋复辟,都遭到全国人民的唾弃,没有逃出失败的下场。

  然而,从本质上讲,它又是一次失败的革命。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更为重要的是,这场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2、南京临时政府对待帝国主义的政策和态度

  限于认识能力,学生不易理解该政权的对外政策及其与辛亥革命的反帝性质之间的关系。作为资产阶级的`革命政权,南京临时政府在对外政策方面表现得十分软弱。它不敢正面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甚至还不惜以承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和保护列强在华的各种权利、利益等为条件,寻求帝国主义的承认与支持。尽管如此,由于革命党人致力于推翻“洋人的朝廷”,所以,南京临时政策仍不失为一个资产阶级的革命政权,辛亥革命不失为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教师应使学生认识到:南京临时政府的上述对外政策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软弱性、妥协性的典型表现,也是由当时的客观条件决定的。

  教法建议

  关于“中华民国的成立”

  教师应讲清基本历史要素,时间:1912年1月1日;地点:南京;国旗:五色旗(红黄兰白黑——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公元纪年(1912为中华民国元年):成立临时参议院。

  重点讲解中华民国的性质是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革命政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南京临时政府的人员构成、从南京临时政府采取的革命措施以及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三个方面来分析。同时指出,革命政府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建议教师边设问,边讲述:首先,关于辛亥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确定革命性质的标准:由哪个阶级领导?推翻哪个阶级的统治?建立哪个阶级的专政?其次,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可根据教材内容分析,从三个方面:国内政权和政治体制的变化;人民的权力和观念;社会经济的发展;可以适当提示其对国际社会的影响。最后指出辛亥革命的教训:辛亥革命的失败不仅体现在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更主要地表现在它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务,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并没有改变。进而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是行不通的。

  关于“南京临时政府对待帝国主义的政策和态度”

  教师可以补充指出:革命党人所采取的措施中的局限性: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斗争,在《告各友邦书》中,承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可设问:有一个人被称为:(1)中国国民党"国父";(2)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3)20世纪中国三大伟人之一。你知道他是谁吗?教师指出:孙中山领导了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教案 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辛亥革命兴起过程,识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理解其地位以及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2、知道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过程及原因,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史料阅读法分析辛亥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学会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问题探究法,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学会从不同的历史视角评价历史事件,提高对历史问题的探究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了解孙中山和其他民主革命人士的事迹,感受年轻人对时代、社会责任的探寻和勇于担当。

  2、通过感受中华民国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首创意义,感知中国近代化的历程,体会民主共和的内涵。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教学难点:同盟会政治纲领、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三、教学方法

  问题探究法,史料分析法,情景再现法,归纳总结法等。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课件(PPT演示文稿)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一组关于辛亥革命的数字:

  8小时——从打响第一枪到占领湖广总督署只用了8小时

  41天——武汉三镇保卫战坚持41天,迎来全国十余个省区的独立

  80天——从武昌首义到中华民国建立仅有80天

  123天——从起义爆发到清帝退位历时仅123天

  提问:同学们可以看出这是哪一历史事件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导入:没错,这一组数字向我们展示的是辛亥革命的历史过程。大家从这一组数字来看,偌大的清王朝在这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便被推翻。那么这场革命又是如何爆发的,这之后的中国又是怎样一个情况,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一同进入第13课辛亥革命。

  (板书:第13课辛亥革命)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武昌起义

  过渡:一次大的革命行动往往要有一定的时间来积累能量,辛亥革命的酝酿是一个长达20年的较长过程。辛亥革命由武昌起义开始,它又是怎样爆发的呢,我们一起通过一些史料来寻找答案。

  1、背景

  教师课件展示相关历史材料并设问:

  材料一:略

  设问1:你从中图片中获取的主要信息是什么

  设问2: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推翻清朝统治成为大势所趋。在这样的形式之下当时中国的三种政治力量(清政府、立宪派、革命派)都在为挽救危机做出努力。接下来,就请同学们依据课本及以下几则材料,思考下面三个问题:

  ①清政府做出哪些反应坚持什么道路

  ②立宪派有哪些活动立宪派的愿望是什么是否实现有什么影响

  ③革命派进行了哪些斗争革命派的救国方案是什么

  材料二:为了……缓和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慈禧大后感到再也不能照旧样式统治下去了……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内容有奖励实业;兴办新学堂,派遣留学生;改革旧军制,编练新军等。

  材料三:救中国之沦亡,必以君民同治……欲定良法以保长久,非改为立宪民权不为治。——康有为《中国维新报》(1906、12)

  中国出现过立宪派……力图走君主立宪道路,但是,满洲贵族集团的倒行逆施让他们彻底失望。——杨天石《帝制的终结》

  材料四:略

  材料五: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林觉民《与妻书》

  学生阅读材料,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师适时进行引导,并总结。

  教师小结:教师总结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

  (1)政治条件:《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推翻清朝统治成为大势所趋。

  (2)经济阶级基础:清政府推行“新政”、“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力量不断壮大。

  (3)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4)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5)军事基础: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黄花岗起义等)。

  (6)有利时机:四川的保路运动。

  过渡:于是一场革命蓄势待发,接下来我们便简单了解武昌起义爆发的大致经过。

  2、爆发

  教师:出示图片简单介绍起义过程和结果以及各省纷纷独立的情况。

  学生:自主整理武昌起义的过程。

  一、中华民国建立

  1、民国建立,清帝退位

  教师出示图文材料,学生阅读课本完成基础知识填写。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教师:出示节选材料,并给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后教师总结。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谍叛行为时,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可决弹劾之。

  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产生,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临时大总统受参议院弹劾后,由最高法院全院审判官互选九人组织特别法庭审判之。

  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国务员辅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以上材料摘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11日颁布)

  问题:

  ①《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实行哪种政体形式《临时约法》体现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哪些基本原则

  ②《临时约法》对临时大总统的权力作了哪些限定其目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

  ①主要内容: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

  ②目的: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

  ③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④意义: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二、民主进程的丰碑

  过渡:对于辛亥革命我们有不同的评价有人认为他是伟大的胜利,有人认为它使中国更加混乱,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来评辛亥革命,他的意义又如何呢接下来请同学们就这一问题,分小组讨论,5分钟后我们将各组派代表来陈述你们的观点。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

  教师:讨论过程中,辅助引导学生从两大方面多个角度来看待辛亥革命,并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做一定的小结。

  教师总结

  成功:

  ①政治:推翻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打击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②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

  ③思想文化: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对中国教育改革,社会习俗进步具有积极作用。

  失败:(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①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

  ②没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环节三:本课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课文相关内容,并总结:无论辛亥革命是成功也好,失败也罢,它都是近代中国在反侵略求民主进程中的一块丰碑。辛亥革命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奠基石,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激励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而更加勇敢奋斗。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辛亥革命教案 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2)结合史实正确评价辛亥革命。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辛亥革命的过程,认识辛亥革命是近代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伟大历史意义。

  (2)通过探究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及其成因,认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行不通。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的封建反动统治史实的讲述,使学生增强对中国革命只有由无产阶级领导才能取得胜利的深刻认识。

  教学过程:

  一、武昌起义

  1、背景:

  (1)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说明清政府已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的走狗。使人们认识到应该推翻腐败的清政府的统治。

  2)清末“新政”、“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

  2、酝酿

  (1)思想方面:宣传革命思想。

  革命知识分子通过译书、办报、著书立说等形式宣传革命思想,把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革命思想武器。

  ①译书:翻译出版了法国卢梭的《民约论》和孟德斯鸠的《法意》等著作。

  ②办报:创办了《国民报》《游学译编》等报刊。

  ③著书: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猛回头》等。

  ④中心:上海和东京成为宣传革命的中心。

  (2)组织方面:创建领导机构。

  ①革命团体纷纷出现

  1894年,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成立兴中会,决心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其入会誓词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紧接着,国内的革命团体纷纷涌现,如华兴会、光复会、日知会等。

  ②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时间:1905年8月。

  地点:日本东京。

  内容:通过《同盟会总章》,提出十六字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来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它阐发为“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推举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决定创办机关刊物《民报》。

  性质: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意义: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3)军事方面: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同盟会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虽然都失败了,但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

  3、爆发——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10日,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在熊秉坤、金兆龙,率领下首先起义,武汉三镇全部光复。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二、中华民国成立

  1、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告中华民国成立。以五色旗为国旗,以中华民国纪元,1912年为民国元年。

  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时间:1912年春。

  (2)目的:限制袁世凯权力,确保民主政治。

  (3)内容:

  ①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主权在民);

  ②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族平等);

  ③国民有基本的自由;

  ④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⑤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⑥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

  (4)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5)意义:《临时约法》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制度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三、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

  1、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1)、原因

  ①袁世凯掌握了清政府实权后,对革命党人实行反革命两面手法:一面命令北洋军猛攻汉口、汉阳,以武力相威胁;一面向南京临时政府提出停战议和,进行政治讹诈。

  ②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列强对南京政府采取了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等手段,对革命政权施加压力。

  ③立宪派和旧官僚向革命派进攻。

  ④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在各种压力面前,孙中山被迫妥协退让,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可以保举他为临时大总统。

  (2)、过程

  (1)1912年2月,清帝退位。

  (2)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

  (3)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落到了袁世凯手里,中华民国名存实亡。

  2、辛亥革命的功绩和局限性

  性质: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历史功绩:第一、它推翻了清朝的封建反动统治,结束了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第二、它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第三、这次革命也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同时,辛亥革命也对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

  局限性: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也没有得到彻底改变。

  四、本课小结

  辛亥革命教案 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孙中山早期的主要革命活动,掌握同盟会的革命纲领和武昌起义的历史影响等。

  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同盟会政治纲领与三民主义的联系与区别,资产阶级革命派与维新派的历史联系与本质区别,培养学生比较、联系的能力。通过评价辛亥革命的影响,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传统的发扬光大,以此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纲领,武昌起义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

  1、图表辅助法。充分运用教材中的'图片,使学生比较直观地认识当时的历史场景,加深学生对辛亥革命的认识。

  2、谈话法。对三民主义和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分析,可以用此法。

  3、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组织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维新变法时期,社会上有哪些人赞成?哪些人反对?哪些人无所谓?

  2、造成什么后果?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失败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变法运动也失败了,但是,一些从维新派转化而成的革命派继续展开挽救民族危机的活动,他们把斗争的矛头直接对准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清政府,最终结束了在中国存在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当年孙中山曾上书李鸿章请求维新变法但遭到拒绝,由此,他认识到了清政府卖国苟存的实质,就毅然转向革命立场,坚决从事反清斗争,终于迎来了武昌起义的胜利。由于发生这件大事的1911年是旧历辛亥年,历史上就把它叫做“辛亥革命”。

  (二)自主学习

  1、同盟会成立:

  2、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包括—————、—————、——————。

  3、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发动起义

  4、————————年———月—————日,孙中山在———————宣誓就职,宣告——————正式成立

  5、辛亥革命推翻了—————,结束了———————是民主共和———————。辛亥革命果实被———————窃取了。袁世凯建立了————————的统治。

  (三)展示汇报

  学生交流展示,教师给予点评

  (四)合作探究

  1、请几位学生根据36页插图,表演当年兴中会会员宣誓的情景。(教师提示学生抓住“反清志士”的特点构思对白)

  2、10多年后,中国同盟会怎样建立起来?

  3、“三民主义”是从同盟会纲领阐发而来的,两者之间有哪些相同?有哪些变化?(可参考下表进行启发分析)

  辛亥革命教案 6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中华民国成立的史实。掌握公元纪年和民国纪年的换算方法。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和意义。

  【过程与方法】

  分组研讨,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提高思辨能力、综合分析问题能力与合作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是无数仁人志士的鲜血铺垫而成的,这种敢于牺牲自我,勇于促进社会进步的精神是一个民族得以存续和发展的重要源泉。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和意义。

  【难点】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和意义。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采用复习式导入法,引导学生复习回顾上节课所学的辛亥革命的背景和武昌起义的爆发相关知识,并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提问:武昌起义之后,全国十几个省宣告独立,清政府的统治瞬间土崩瓦解,接下来中国的政局将何去何从呢?由此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中华民国成立

  过渡:1911年底,孙中山从海外回国。各省代表聚会南京,推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那么,中华民国成立的基本概况是怎样的呢?

  1、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中华民国成立的视频,提问: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是哪一年?国旗是什么?国旗有什么内涵?

  学生看完视频后,回答: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是1912年1月1日。国旗是“五色旗”(红黄蓝白黑)。红黄蓝白黑代表汉、满、蒙、回、藏五族,有共和之意。

  2、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史料,提问:中华民国采用什么纪年?民国纪年和公元纪年如何进行换算?

  史料如下:

  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

  ——《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

  学生思考回答: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年。民国纪年=公元纪年—1911。

  (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过渡:一个阶级获得政权之后,往往都要颁布宪法来巩固政权的稳定。那么,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颁布了什么宪法呢?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内容

  (1)初步感知

  教师展示《临时约法》主要内容,请学生阅读,总结归纳其主要内容。《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五条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六条国民享有人身、言论、著作、集会、结社、选举以及被选举等自由权利。

  第十六条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二十九条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

  第五十一条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第四十五条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学生回答后师生总结: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享有人身、言论、著作、集会、结社、迁移等项自由和请愿、诉讼、选举及被选举等项权利;按照三权分立原则构建政治体制;实行责任内阁制。

  (2)深入理解

  过渡:既然我们了解了《临时约法》的内容,接下来我们通过历史情景剧的形式来加深对这一内容的认识和理解。

  教师下发事先准备的历史情景剧剧本,让学生自愿选择想饰演的角色,充分准备后请学生表演。

  学生表演后教师根据其表演进行点评,并根据表演内容详细解释《临时约法》的内容:

  ①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用“主权在民”代替了“君权神授”,从根本上否定了主权在君,否定了君主专制。

  ②国民享有诸多自由和权利,体现了自由和平等的理念。

  ③三权分立,借鉴美国的做法,可以防止个人专权现象的发生,将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权选举临时大总统、弹劾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指国务总理和各部总长)行使行政权。法院行使司法权。实行责任内阁制。

  2、意义

  过渡:颁布这部宪法是为了巩固政权,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部宪法的性质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教师展示《临时约法》的相关材料,请学生结合材料和所学内容分析颁布《临时约法》的意义。材料内容如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作为辛亥革命的成果之一,具有很大的历史进步性,但同时也存在缺陷,其最明显的缺陷,就是“因人立法”及由此导致的责任内阁制政体设计下总统、内阁、国会之间分权的`混乱。

  ——《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存在的缺陷》

  教师布置讨论任务,学生以历史小组为单位,自主讨论、交流意见,之后各组派代表发表各组结论。

  教师归纳总结:

  (1)《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2)它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3)《临时约法》是在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已成定局的形势下制定的,改总统制为内阁制以限制袁世凯的权力,结果引起袁世凯的强烈不满,最终将《临时约法》废除,企图建立个人专制独裁统治。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课主要内容。

  作业:课下查阅辛亥革命的相关史料或专著,加深对这一历史时期的理解和认识。

  四、板书设计

  辛亥革命教案 7

  【课标要求】

  了解武昌起义,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

  1、了解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镇南关起义、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等史实。

  2、认识到革命志士的不懈奋斗推动了革命高潮的到来,最终实现了辛亥革命的胜利。

  3、通过学习辛亥革命,让学生体会辛亥烈士愈挫愈勇的精神,认识到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是由无数的仁人志士的鲜血铺垫而成的,因而要倍加珍惜。而且,这种敢于牺牲自我、勇于奋进的精神是一个民族得以存续和发展的重要源泉。

  【教学重点】

  辛亥革命的经过和影响。

  【教学难点】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新课导入】

  教师:(诗歌导入)世间万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百年前的中国,帝国主义耀武扬威的占领着我们的土地,贪婪而蛮横的掠夺着中国的财富,而统治中国的又是一个封建专制腐朽软弱的满清政府。中国人民承受着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中华民族处于濒临灭绝的境界。正是这个时候,无数仁人志士用血的代价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开启了中国进步的闸门和“振兴中华”的道路……这节课我们走近孙中山,学习辛亥革命,重温辛亥精神。

  【新课探究】

  一、革命志士的奋斗

  教师:请大家阅读教材,说一说革命志士掀起武装斗争的概况。

  学生:(阅读教材,归纳整理)

  教师:(补充)秋瑾是中国近代杰出的女革命家,她的事迹激励着许多人走向革命。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和即将被处死的事实,她挥笔写下这样的遗书:“虽死犹生,牺牲尽我责任;即此永别,风潮取彼头颅。壮志犹虚,雄心未渝,中原回首肠堪断!”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是中国近代著名的革命烈士,就义前他所留下的《与妻书》字字泣血,情感充沛,读来令人心痛不已又热血澎湃,“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表明了“为国牺牲百死而不辞”的悲壮情怀,惜哉!痛哉!

  二、武昌起义

  教师:革命志士掀起的一次又一次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它们推动了革命高潮的到来,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

  教师:(展示《武昌起义形势图》),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和形势图,叙述武昌起义的时间和经过。

  学生:(阅读教材,整理叙述)

  (1)时间:1911年10月10日。

  (2)地点:湖北武昌。

  (3)主力:湖北新军。

  (4)结果: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黎元洪为都督。

  教师:(总结)武昌起义取得成功不是偶然的',他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十几年来不断奋斗的结果,同时也和人民群众的支持密切相关。总的来讲,武昌起义取得成功的原因主要是: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不断传播、革命派武装起义对革命形势的推动、文学社和共进会的长期工作、湖北新军的革命首创精神、人民群众的配合等。

  如果说武昌起义是出乎意料地爆发,并出乎意料地取得成功,带有极大的偶然性,那么武昌起义后不久,全国一半以上省份的纷纷独立就是一种必然。这是对清政府腐朽的、愚昧无知的反动统治的一种唾弃,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从10月22日湖南首先响应,到11月底四川宣告独立为止,全国共有14个省先后宣告独立,脱离清政府的统治,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教师: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它具有怎样伟大的历史意义呢

  教师:(展示材料)

  材料一 辛亥革命形势图。

  略

  材料二 民国初年,全国报纸总数高达500余家,不少报纸以“民主”“民权”“民国”“国民”命名,全国报纸发行总数达4200万份,“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但报纸发表之意见,有公众的或私人议论,几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

  学生:(观察材料一中形势图,体会辛亥革命后清王朝的土崩瓦解。阅读材料二体会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

  学生:(讨论,归纳)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教师:(提问)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推翻的是封建君主专制而不是封建制度。

  教师:(讲解)封建制度包括封建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思想文化等各方面制度。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只是封建政治制度的一种形式。辛亥革命推翻了皇帝的统治,仅仅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教师:大家算一下封建帝制的起止时间,即从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到1911年辛亥革命的胜利,存在了2000多年的时间。

  【课堂小结】

  随着时光的流逝,历史的硝烟已经散尽。这节课我们把思绪拉回到那百年前神州大地的武昌城,我们耳边仿佛又响起那场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中隆隆的炮声,一副副英雄的面孔仿佛又出现在我们的脑海里,是他们为真理与民主自由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行动,才有了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年代,他们是革命的先驱,我们应该永远缅怀他们。先辈们留下的宝贵精神遗产和丰富的思想资源,成为激励后人继续探索民族解放道路的精神动力。辛亥革命的先辈们为国家为人民,不惜流血牺牲奋斗的理想,今天已成为现实。辛亥革命的先烈们开创的伟大事业,正由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继续前进。

  辛亥革命教案 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武昌起义的背景,兴中会、同盟会,武昌起义。临时政府的法令和措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辛亥革命历史功绩。

  2、过程与方法:

  过程:教师利用视频资料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生的学习方式有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不同观点间的辩论。

  方法:

  (1)通过对“辛亥革命的爆发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的探究,学习分析背景、原因的方法。

  (2)通过对“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的探究,学习历史事件评价的基本思路。

  (3)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使学生学会寻找资料,探究历史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辛亥烈士的鲜血、孙中山愈挫愈奋的精神,是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的极好教材。《临时约法》的制定体现了“法为国根,民为邦本”的理念。

  教学重点:

  爆发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教学难点:

  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教学过程设计:

  一、辛亥革命的兴起阶段(1894、11—1905、8)

  1、清政府的腐朽统治

  2、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3、建立革命团体

  4、传播革命思想

  5、发动武装起义(1895年广州起义、1900年惠州起义等)

  二、辛亥革命的发展阶段(1905年8月——1911年10月)

  1、中国同盟会的建立

  2、发动武装起义(1906萍浏醴起义,1911年黄花岗起义等)

  三、辛亥革命的高潮阶段(1911年10月——1912年春)

  1、武昌起义

  2、中华民国的成立(1912年元旦)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春参议院制定

  主要内容:主权在民、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等等意义P534、南京临时政府的法令和措施

  (1)政治方面

  (2)经济方面

  (3)文化教育方面

  (4)社会生活方面

  四、辛亥革命的结局

  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A、辛亥革命的成功:

  1、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的权利推翻了“洋人的朝廷”,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2、经济:解放生产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思想文化: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为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创造了条件;对中国教育的改革和社会习俗的`进步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4、世界影响:它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成为这一时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力的推动力量。

  总之,辛亥革命是二十世纪三大巨变之一。

  B、辛亥革命的失败:

  1、为什么说辛亥革命失败了?

  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它没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2、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1)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强大。

  (2)主观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板书设计

  客观条件:《辛丑条约》后,中国人普遍要推翻清政府;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

  主观条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思想基础);兴中会与同盟会的建立(组织基础);一系列的武装起义的兴起(军事基础)

  时机:四川保路运动。

  小结:近代以来社会矛盾的激化和人民抗争探索的必然结果。

  辛亥革命教案 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孙中山成立兴中会;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性质、纲领、三民主义;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利用有效的课程资源,培养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三民主义的评价,培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分析、对比,掌握通过现象找出本质的学习方法。通过分析本课与前后相关内容的内在联系,掌握广泛联系的历史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表现,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精神;三民主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革命派倡导的民主革命是顺应历史潮流,符合民族利益的。

  本课重点

  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纲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本课难点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设备

  多媒体

  学生课前准备

  1、收集、整理有关孙中山的故事

  2、编排历史课本短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出示一组图片)这些图片和哪一人物有关

  生:孙中山

  师:据统计,全国仅以孙中山名字命名的大小地名就有数千处之多。孙中山是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人物,被尊称为“国父”。“国父”那一定是缔造这一国家作出杰出贡献的伟大人物。哪位同学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孙中山,讲一讲有关孙中山的故事?(幻灯片显示孙中山图片)

  生:讲述收集的故事。

  师:孙中山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的最大功绩和主要贡献是领导了一场伟大的革命,这场革命结束了一个旧时代,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场革命就是辛亥革命。

  讲授新课:

  1、兴中会的成立

  师:19世纪末的中国是一幅悲惨的景象,中国人民承受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中华民族处于濒临灭亡的境地。一心救国图强的孙中山于1894年上书李鸿章提出变法自强的建议遭到拒绝,使他开始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朝封建专制制度,才能够拯救中国。同年11月,孙中山联合一些反清志士共20多人,在美国的檀香山建立了兴中会,从此开始了他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历程(幻灯片显示)。

  师:兴中会把誓言“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作为革命纲领,这是中国第一次提出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合众政府的.主张,因此,兴中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继兴中会之后,革命团体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幻灯片显示表格)。

  2、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师: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已经形成,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已经成为时代的必然。这时怎样做才更有利于革命的发展?

  生:作答,由学生评判谁答的更确切。教师引导得出正确答案:由于革命运动的不断深入,分散的、地方性的革命团体已经不适应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为了集中革命力量,有必要互相联合、共同斗争。于是,孙中山积极奔走,着手建立全国性的革命政党,于1905年8月联合主要革命团体的成员建立中国同盟会(显示中国同盟会成立情况)

  师:(解释同盟会政治纲领的具体含义)“鞑虏”是指满族统治者,而不是指整个满族。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反满”就是反对民族压迫,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的走狗清王朝,这也就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建立民国”就是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平均地权”就是改革土地制度。因此,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适应当时历史的发展,符合人民的要求,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拥护。

  3、三民主义

  师: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号《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对同盟会政治纲领的进一步阐述和完善,也是同盟会革命纲领的另一种表达方式,二者并无实质上的区别。在当时他就是一面鲜明的民主革命的旗帜,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显示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和三民主义的关系及三民主义的具体含义)。那么我们如何评价“三民主义”呢?

  生:(探究讨论,回答)

  师:点拨:“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是孙中山先生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与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的共同愿望。但“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以及试图在不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前提下解决土地问题,这些局限是民族资产阶级软弱性的体现,也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的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幻灯片显示)

  生:自主学习、知识提炼,用表格的形式比较兴中会与同盟会的成立情况。(幻灯片显示)

  4、武昌起义

  师:同盟会的成立和三民主义的提出,对革命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革命党人发起了一波又一波武装起义(幻灯片显示),他们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毫不气馁。一场声势浩大,波澜壮阔的革命爆发了。

  师:让我们一起回眸历史,看一看,1911年10月10日晚八点,武昌新军工程八营营房里发生了什么?掌声欢迎学生上台表演。

  生:(表演课本剧,重现金兆龙等新军领导人与×××军官的斗争)

  师:小演员的精彩表演,使我们好像回到了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让我们继续关注革命进程。(播放录像《武昌起义》)

  师:为什么武昌起义又称为“辛亥革命”?

  生:(回答)

  师:(简单解释广义与狭义的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胜利,在全国产生了连锁反应,革命形势席卷全国。(出示幻灯片《武昌起义后形势图》)

  生:(看图找出独立的省名)

  师:在一个多月里,共有14个省先后独立了,表明清政府的统治已陷入土崩瓦解的局面。建立全国性政府的时机成熟了。

  辛亥革命教案 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兴中会创立、中国同盟会及其纲领、“三民主义”、武昌首义、中华民国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清帝退位、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等基础知识;概括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归纳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阅读教材,掌握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以及革命党人前仆后继、浴血奋斗的史实,树立刻苦学习、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和与时俱进、追求真理、百折不饶的奋斗精神。

  [教学要点]

  重点:

  1、通过同盟会成立过程及其纲领,正确理解辛亥革命的性质。

  2、掌握中华民国建立前前后后的斗争历程,正确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3、掌握中华民国建立前前后后的斗争历程,正确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难点:正确理解

  “三民主义”的含义;辛亥革命既然己“打倒”了皇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却为什么未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辛亥革命既然己“打倒”了皇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却为什么未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请学生说出生活中用“中山”命名的地名街道或物品。中山市、中山路、中山装、中山公园、中山大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孙中山以及他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

  新课探究

  一、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1、孙中山简介

  2、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

  3、孙中山早期创立的革命组织

  名称成立时间地点领导者目标或纲领刊物性质或地位兴中会1894年檀香山孙中山推翻清朝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同盟会1905年日本东京孙中山(总理)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三民主义”《民报》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4、“三民主义”

  内容: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民族主义就是以暴力革命手段,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民权主义就是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生主义的核心是“平均地权”。

  评价:三民主义是当时中国最完整、最进步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是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局限性:没有明确提出反帝任务。

  二、辛亥革命

  武昌首义

  1911年,湖北革命党人蒋翊(yi)武、孙武等人准备发动武昌起义,但计划泄露,形势危急。1911年10月10日,熊秉坤首先鸣枪起义,占领军械库,11日占领武昌,控制武汉三镇,武昌起义胜利。武昌起义标志辛亥革命的开始。

【辛亥革命教案】相关文章:

辛亥革命教案10-06

辛亥革命事件作文10-09

辛亥革命手抄报图片09-01

辛亥革命纪念日主题活动简报02-27

辛亥革命近代化的探索PPT课件09-30

《辛亥革命》观后感10-09

辛亥革命观后感08-21

辛亥革命观后感02-22

辛亥革命观后感左右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