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科英语毕业论文

让人文精神的阳光洒满英语课堂

时间:2022-10-05 21:31:13 人文社科英语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让人文精神的阳光洒满英语课堂

  让人文精神的阳光洒满英语课堂【1】

让人文精神的阳光洒满英语课堂

  摘要:作为教师,要充分贯彻“人文性”的教学理念,让人文精神的阳光洒满英语课堂,让学生得到真正的发展。

  本文着重探讨了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实施方法。

  关键词:英语教学;人文意识;人文精神

  目前高中生的人文精神缺失是不争事实。

  因此,培养高中生的人文精神刻不容缓,它是摆在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

  提高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不仅仅是班主任或德育老师的职责,也是我们每位任课教师的职责。

  高中学生正处于向成年转化的特殊时期,也是人生观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

  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关注高中生人文素养的发展,进行正面和积极的引导,为他们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一、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唤醒人文意识

  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主要来源和途径,同时也是国家实现教育目标,学校完成教育任务,教师实施学科教学的主要媒介和工具。

  英语教师不仅要把这些知识和技能完整地呈现给学生,而且还应该充分研读教材,挖掘教材中生动宝贵的教育资源,领悟教材编写的精神实质,对学生进行全面深刻的思想教育,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领略事件或历史人物的精神内涵,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认识水平。

  《牛津高中英语》教材正是一套围绕人与人,人与学校,人与家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展开的教学工具书,这为我们英语老师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搭建了一个平台。

  模块一中第二单元“growing pains”中父母与孩子间的矛盾,无不体现了一种人文精神,教会我们如何去爱护他人,理解他人;而模块二第二单元通过一次非洲之旅“an adventure in Africa”,展现非洲这片土地的魅力来激发学生探索世界的豪情,同时也教会我们如何去实现自己的梦想;而第三单元通过介绍杨利伟的英雄事迹,来鼓励我们的学生要将他视为努力实现梦想的榜样,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不已。

  我们经常说德育要“春风化雨”,那么这种渗透就是“润物细无声”。

  著名教育家布鲁姆认为:“当提供适宜的条件时,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进一步学习的动机上都变得非常相似。”“只要提供适当的初始与现实的条件,几乎所有人都能学会一个人在世界上所能学会的东西。”

  二、抓住课堂,实行分层教学,体现人文意识

  新一轮的课改强调教师要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客观存在的个性差异要求分层教学,对基础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指导,使各类学生在现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教学相长”,既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又体现了人文关怀。

  分层教学要求教师既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又要兼顾学生的个性差异,有的放矢开展教学工作,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分层教学体现了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的地位,确保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承认了学生的个别差异,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学生分层是分层教学的第一步,也是较重要的一步,教师可以先制定分层目标让学生自主地选择分层之后,教师再结合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学习动机、兴趣、习惯、接受知识的能力和基础程度等各方面情况,按照学生的自我评价进行客观的分层。

  可以将学生分为:

  教师对每一层提出短期所要求达到的目标,向学生说明,如果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了所要求的目标,便可进入下一组进行学习,这样,学生便可以有更多的学习动力。

  分层教学使尽可能多的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减少心理压力,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助于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挖掘和发挥其自身内在的潜能。

  分层教学使教师在备课、上课、作业布置、学生辅导等环节得到优化,更有针对性,同时也减轻了学生负担,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便于提高学生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服务社会。

  杜威说:“要使教育过程成为真正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成为真正合作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三、关注课外,深化人文意识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告诉我们:人的教育离不开社会。

  社会是个大课堂,是一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鲜活教材,它为我们的教育提供了生动丰富的内容,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详尽、感性、富有人情味的环境。

  鲁洁教授说:“我们不能将课程的实施只限定在课堂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而是要自觉地促使课程去追随学生的生活。

  课堂教学只是学生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课堂生活并不是自足的、自成目的的,它要不断地从课堂以外的生活中吸取营养,也要不断地为学生其他方面生活提供营养,只有在我们的努力下建构起课堂生活和课外生活之间的良性生态关系时,这样的课堂才在严格意义上称得上是‘生活’,否则它只能是生活之外的什么东西。

  为此,在我们的课程实施中要自觉地、有意识地将学生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生活连成一体,把课程带出课堂,使课程延伸和扩展到课堂之外,让课堂教育的作用辐射到整个生活,而不是仅仅满足于课堂上的效果。”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人文精神渗透【2】

  摘要:初中生的年龄集中在12-17岁,这正值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我们应当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帮助他们在英语课中寻求到对人类文化关注的支点。

  因此,在对当前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人文精神的缺失现状进行分析后,提出了几点对策,从教学目标、教学环境、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方面提出了对策。

  关键字: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人文精神

  一制定人文化的教学目标

  (一)准确把握教材。

  现行版英语教科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它与旧版的英语教科书的一大区别是它将每一单元进行了分类,如:9A有两个模块(Module)、六个单元(Unit),每个模块三个单元。

  各单元话题大多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the students’ here and now),同时向学生周围的世界逐步扩展,既引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又引导学生探索身边的世界。

  在教学中要注意找到教材的不同特点,让学生在教材中感悟到文章的美。

  课堂只有在这种生活的律动和成长中才会显得意味绵长、生机勃发。

  (二)充分理解学生。

  狄尔泰说过,自然需要解释,而人需要理解。

  学生是人,是有着独特个性,鲜活生命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想、观念、情感、成长背景,因而在教学目标中应充分体现这些因素,全面体现这些因素。

  全面了解每一个学生,充分挖掘出他们作为独立的人所具备的与众不同的思想、精神、气质与情感,发现他们内心世界中潜藏的个性和自由精神,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教学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三)注意确定“三维”目标。

  教师在备课之前应该仔细研究教学大纲,研究教材,研究学生,从知识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制定“三维”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目标才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二建构人文化的教学环境。

  (一)建构人文化的物质环境

  (1)班级规模班级规模对课堂教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人际关系和情感交流方面。

  教师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个别辅导,因材施教,活动也更加多样化,但这种小班化的教学方式在现在的中学课堂中却很难实现,人数已经定带45~60人,但作为任教者的老师可以用更多的精力去关注那些学生,以期有不是小班化,胜过小班化的效果。

  (2)座位编排。

  教室座位的选择并不是一个随意现象,不同的作为安排对学生的影响也回不同,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一些小组活动的环节,小组讨论,共同探究,而此时的座位编排就比较重要,适合与该堂英语教学的座位编排,可以大大增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言语和非言语的交流,最大限度促进学生间的社会交往活动,从空间特性上消除座位上的主次之分,有利于课堂教学。

  (二)建构人文化的精神环境

  (1)课堂气氛。

  在教学中,教师应极力创设一种民主、平等、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初中英语课堂应维持好课堂教学气氛,“让情感走进课堂”,以教师的“情”去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体验到一种浓厚的人文陶冶。

  (2)人际关系。

  在师生人际关系方面,教师主要应消除师生的“距离”,教育的“距离”影响了学生投入活动的积极性。

  在初中英语课堂中体现人文精神,必须消除师生头脑中的传统观念。

  在学生人际关系方面,教师不可以“袖手旁观”,在日常生活和课堂教学中都要努力营造平等、合作、交流的班级氛围;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让全体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学会关心、学会与他人交流与合作,从而形成融洽的班级人际关系。

  (三)采用人文化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方法上,人文化的教育把教学过程看作主要是一种情意发展过程,不强调直觉、意志等非心理因素和心理状态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主要运用讨论、谈话、榜样和陶冶等方法。

  英语教学要重视熏陶、感化、重视情感体验,求善,求美。

  1.变“单一”为“多元”。

  要使“人文精神”在英语课堂教学中“闪光”,靠单一的教学方法恐怕难以实现。

  这就是要求教师变“单一”为“多样” ,走出“纯讲授”的误区。

  在初中英语的课堂上,可以使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表演、朗诵、演讲、课本剧……都可以搬进课堂,学生一定兴趣盎然。

  2.变求“同”为求“异”。

  在长期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一直追求着一个“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让学生用自我的心灵构造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让学生用自我的心灵去构造课堂教学这一原本就属于他们的“天地”。

  (四)提倡人文化的教学评价

  1.评价中有激励。

  教育,首先是一种保护。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应注意用心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发言,用目光鼓励他们,切忌简单打断、插话或另请发表者,注意少用或不用否定性的语言。

  评价应该以真诚的情感作为基础,以有效的指导作为后盾。

  2.评价中有交流。

  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特别注意让学生学会交往。

  在学习中有交往才会有合作。

  评价这一环节也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参加进来,让他们相互评价,共同提高。

  但有时也需要教师的“点拨”来促进交流,体现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学生评价教师的形式已经出现,而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例如:学生与老师之间开展朗读比赛,评价教师的朗读表演等。

  这说明,很多教师已经真正向学生敞开了心扉,真正愿意与学生做心与心的交流。

  相信这种平等的交流中,师生都会有很大的收获。

  总之,只有让人文精神在英语课堂中大放光芒,体现“人“的理解、宽容、尊重和爱护,才能使学生在英语课堂中个体精神世界得到充分张扬,开创更广泛的英语学习空间。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3】

  摘 要:教育是人文精神培育的过程,其使命一是培育人文素质,二是培育正确的人文精神。

  无论是把英语看作一门学科还是一门语言,体现极其丰富的人文精神尤为重要。

  新高一英语阅读课教学设计总体思路应以《高中英语标准》中规定的总目标为依据,即在重点发展学生阅读技能的同时,还要兼顾听说及写的技能的发展;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学习策略的培养及人文素养的提高。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挖掘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人文知识,弘扬教学内容中所体现的人文精神。

  关键词:人文精神;高中英语教材;教学活动

  英语是一种语言,也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是一门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学科。

  对于学习者而言,语言既是工具又是文化。

  语言教学应是一切学科中最富有人性、情感、表现力和想象力的。

  中学生具有很强的求知欲和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其思想也正处于发展和定型期。

  因此,人文思想教育应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受到高度的重视。

  在英语教育过程中,我们不仅应注意语言形式的训练,更要贯彻人文思想教育,将人文精神渗透到教学中,让学生具有文学的感觉、艺术的感觉和审美的感觉,提升学生的思想修养、人文素质,最终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

  然而,长期以来,英语教学中忽视人文教育,见物不见人的现象十分严重。

  我国传统的高中英语教学被窄化为一种输入―产出或手段―目标的过程,丰富多彩的语言现象被设计为一道道有标准答案的选择和判断题;生动形象的语言本身被肢解成一个个支离破碎的语言项目。

  整个教学讲究控制和效率,注重接受性的知识灌输和“成才教育”而忽视语言的多元价值、文化内涵及对人的精神的关注,即忽视“成人教育”。

  作为高中英语教师,一方面要传授语言知识,创造语言环境,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另一方面更要抓住教学过程中的各种机会,充分利用课本里的点点滴滴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实现“教人做人”的教学初衷。

  那么,如何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尽可能提升学生的文化知识及人文素质,笔者谈一点自己的体会。

  一、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1. 发掘教材本身的人文精神

  在我们使用的人教版课标教材中,表现人文思想的篇章和材料俯拾即是。

  对这些丰富的精神养料,教师可以通过讲授课文内容直接对学生进行教育;也可以通过语言品味、形象剖析来启发学生思考;还

  可以让学生在诵读中吸取精华化为已有;更可以结合作文教学进行引导,从而达到让学生在获得文本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汲取精神营养,逐渐提高自身修养,最终形成良好的品质和高尚的人格。

  以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1Unit 5 Nelson Mandela―a Modern Hero为例。

  在教学设计上,笔者与同组老师经过再三讨论,最终都把目光聚焦在挖掘纳尔逊曼德拉的人文精神这一层面。

  Warming up部分没有完全按照教材部分设计,而是选取了其中的部分内容。

  在导入部分设置了竞猜游戏环节,由教师用英语描述,学生猜测甘地、林肯、毛泽东等几位伟人,最后才是曼德拉――主角出现。

  此时,学生对曼德拉已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他是一位伟大的领袖,他的影响力绝不亚于前几位领导人。

  教材阅读部分文本内容描述了南非人民为争取自由和公平的曲折道路以及曼德拉为了人类和平做出的巨大贡献。

  阅读中有一段话鲜明地体现了这一主旨。

  “At that time, black people couldn’t vote or choose their leaders. Mandela organized the ANC Youth League. He led black people to attack the laws and fought against the white people with violence. Their dream was to make the black and the white equal.” 学生在阅读完文本之后,认识到争取世界和平,尊重其他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反对任何霸权主义压迫的重要性,也由此联想到我们国家各民族更应团结,共同维护国家领土完整,热爱我们的祖国。

  通过这些热烈的讨论,使得曼德拉的形象在学生心中变得高大,触发学生对榜样的崇拜,最终达到净化自己的心灵,提高自身人文精神的目的。

  2. 通过课文背景知识突出人文精神

  随着多媒体、网络在学校的普及,让多媒体介入英语背景知识教学中,简洁鲜明地导入新课,使口语、文字与声像结合,创设语言环境,从而使学生轻松掌握与教学内容主题相关的背景知识。

  同时,由于声音、图像、图片等的综合运用,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和课堂参与的兴趣。

  曼德拉在当代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和人格魅力,但是学生对曼德拉却知之甚少。

  为了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曼德拉,笔者设计了一个电子相册,选取了曼德拉一生当中的几个重要时刻:出生、设立律师事务所、领导黑人运动、入狱、出狱、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成为南非总统、成为世界总统。

  曼德拉曾经因为领导黑人运动而被白人宣判终身监禁,在监狱中他饱受折磨近三十年。

  即使是在狱中,曼德拉也在为民族平等与西方势力做着斗争,最终曼德拉获得了释放,曾经被囚禁的监狱罗本岛也成为了如今的旅游胜地。

  曼德拉不屈不挠的精神激励了所有学生。

  1993年曼德拉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这是对于曼德拉精神最好的回报。

  学生在了解了这些背景知识之后,对曼德拉肃然起敬。

  曼德拉在当选南非总统后发表了精彩的演讲:“We know it well that none of us acting alone can achieve success.

  We must therefore act together as a united people, for national reconciliation (和谐), for nation building, for the birth of a new world.   Let there be justice (正义) for all. Let there be peace for all. Let there be work, bread, water and salt for all. Let each know that for each the body, the mind and the soul have been freed to fulfill (实现) themselves.

  Never, never and never again shall it be that this beautiful land will again experience the oppression (压迫) of one by another and suffer the indignity (侮辱) of being the skunk (讨厌鬼) of the world. The sun shall never set on so glorious (光辉的) a human achievement! Let freedom reign(统治).

  God bless Africa!"

  观看之后,曼德拉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思想境界感染了所有人。

  最后,再让学生谈一谈此时的感悟,进一步通过加深对伟人的精神世界和人文世界的认识来涤荡自己的心灵。

  那么,怎样拉近曼德拉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呢?香港风靡一时的乐队Beyond创作了一首《光辉岁月》,黄家驹以这首歌向黑人领袖曼德拉致敬,歌颂了曼德拉伟大而辉煌的一生,充分地表达了自己对种族歧视的厌恶与憎恨!“肤色斗争中,年月把拥有变作失去,疲倦的双眼带有期望,今天只有残留的躯壳,迎接光辉岁月,风雨中抱紧自由。

  ”这部分歌词是对曼德拉的一生最好的诠释,这让我们对于曼德拉这位伟人多了一份理解和感动。

  总之,在这节课中,不但要引导学生全身心地去体悟教材的内容,更要引导学生对教材之外所表达生命的意义、求知的满足、人生价值等人文精神的思考,从而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二、利用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1.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所谓主体性即中学生作为主体者在进行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中的特性。

  中学生的主体性主要表现为:独特性、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和整体性。

  主体性是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特性。

  它集中了人的一切优秀品质和个性特征,是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和谐发展的表现。

  学生是否有自觉行动是能否培养其人文精神的关键,也是能否通过中学英语教学来成功渗透的关键。

  中学生的特点,从角色定位看是学习者和创造者;从思想特点看有双重人格,是矛盾人。

  他们观念更新快,思想更前卫;他们敏感度高,心理承受力弱;他们自我反思意识不强,更不够客观冷静;他们的价值取向日趋务实;而社会责任感却急剧退化。

  这是英语教师对症下药的基点。

  愉快、和谐的教学环境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基本前提。

  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一种平等互动、相互交流的过程。

  因此,在整个英语教学过程乃至整个学校生活过程中,教师要努力营造自然、和谐、民主的气氛,使学生愉悦、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

  本节课设计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当中学习知识,领悟知识,掌握知识。

  首先,在热身部分设置游戏环节,引导学生去了解曼德拉伟大的人生,为学生树立了一个正面的形象,正是这种轻松自然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没有了紧张情绪,与教师和谐的配合。

  许多学生表示要向曼德拉学习,学习他宽容、忍耐、不卑不亢,遇到挫折挺起胸膛,不向困难低头。

  其次,在结束部分播放《光辉岁月》,学生再一次感到愉悦与亲切,积极同教师互动,热情高涨,达到了本节课的高潮。

  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学习既是教学目标也是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

  教师应将学生从被动学习中引导出来,通过设计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将主动权交给学生,尽量多给学生一点选择,鼓励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

  在用中学、在学中用、边用边学、边学边用,让学生将语言的学习与社会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自由、主动地进行交流,以便启迪思维、陶冶情操、升华情感。

  课堂活动是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最为重要的阵地,是培养学生从被动到主动学习习惯的关键所在。

  其方式方法很多,需要教师开拓思路,积极探索。

  例如,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在本次教学课中教师抛出了一个有争议的讨论问题:“Do you agree with Mandela’s answering violence with violence?” 学生积极表达了自己不同的观点,讨论异常热烈。

  在此过程当中语言得到充分的利用,甚至得到拓展的效果。

  有些同学还引用了毛泽东、鲁迅等名人的言论来辩证自己的观点,这启发了其他同学,还有人主动要求补充自己的观点,学生们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3.尊重学生的个性

  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学生个性化的人格。

  只有发展“个性化教育理念”才意味着教育本质的回归。

  英国大历史学家汤因比曾指出,教育的正确目的不能只图利益,教育应该是一种探索,使人理解人生的意义和目的,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

  今天的学生不应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乖孩子”;也不应是“一切都要反叛”的“坏孩子”。

  我们要培养的是身心健康、人文修养丰厚、具有独立人格精神和思考能力的“新生代”。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我们不能要求所有的孩子都是一个模样。

  因此,教师要意识到自己的学生会有各种各样的兴趣、爱好和需要。

  应加强与学生的沟通,要乐于倾听学生,欣赏学生,要看到他们各自的长处和优势,要尊重他们的需要。

【让人文精神的阳光洒满英语课堂】相关文章:

让人文精神的阳光洒满英语课堂论文10-08

路上洒满阳光作文02-27

成长路上洒满阳光作文12-13

写作的路上洒满阳光作文02-19

阳光洒满斑马线作文10-09

阳光洒满篮球场作文02-18

【推荐】路上洒满阳光作文4篇03-12

关于路上洒满阳光作文三篇03-13

英语课堂设计中的人文精神教育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