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湛江随军未就业补助
广东省湛江市出台随军家属就业安置实施细则【1】
12月初,广东湛江还是暖冬。
在许多驻湛军人心里,和冬日里的阳光一样温暖的还有一份红头文件。
长年为随军家属安置发愁的某海防团政委袁熊指着文件说:“有了好文件,定了好政策,往后家属安置就可以省心了!”
4个月前,湛江军地联合出台了《随军家属就业安置细则》,像这样的细则,不少地方都有,但湛江这次出台的文件却给驻军官兵带来诸多实惠。
市长王中丙说,他们盘活了多种安置模式,还提供优厚经济补贴,送去无偿政府扶持,并启动了最严问责机制。
总有一个红包适合你
某海防团组织股股长曹森这两天和女友邓佳倩领证了,他伸出五根手指,笑着对邓佳倩说:“这下放心了吧,总有一个红包适合你,随军过来不用担心工作问题。”
曹森所在部队远离市区。
在以前,一年有几名家属能到县城工作就不错了。
现在,随军家属安置有5种选择:02带导向的指令性安置、国有企业指导性安置、经济补偿安置、优先划拨公益性岗位安置以及自主创业安置。
在这5种安置方式中,曹森倾向于经济补偿安置。
根据《细则》,湛江每年要拿出数千万元,给随军待安置家属每月发放1800元未就业安置补贴。
曹森算了一笔小账:“加上部队1100元的补助,待业收入达到2900元。”
笔者详细研读这份文件发现,指令性安置强了。
除督导执行国家和省级指令性安置的规定之外,随军前是在编在岗公务员、事业单位的,还可不受编制限制对口安置,而且烈士、二等功以上、高危行业和海岛工作5年以上的官兵家属都是安置重点。
指导性安置硬了。
家属在中央、省直属单位工作的,由师以上政治机关与人社局协调接收单位,实行指导式安置。
对不主动、不接受、不落实任务的`单位,由市安置工作领导小组提交军地联席会质询,并督导落实。
经济补偿安置火了。
该市对随军前已失业、就业有困难且本人愿意接受经济补偿安置的家属,发放未就业安置补贴。
军分区政委陈洪说:“补贴经费根据所驻部队情况,按市县两级财政5∶5或3∶7的比例平衡分担,分担财政压力。”
优待式安置变了。
以前,一些技能培训与市场需求不对口,有的学完插花和刺绣等,还是找不到工作。
这次,该市把家属就业培训纳入市“大众创业”计划,作为市职业技能培训内容,每年一次高质量培训,每半年一次专场招聘。
盯着把福利送到家
文件刚出台时,驻海岛某海防营指导员李浩蓝打来咨询电话。
他家小宝宝刚出生,家属想随军有个照应,可他担心:“要是遇上递条子打招呼的,政策成为摆设。”
李浩蓝担心的,也是湛江军地领导考虑的。
湛江市委常委、军分区司令员范新林说,这次他们在保障政策落地上,编紧了制度落实的笼子,就怕福利红包送不到军人家庭。
为此,他们协调市委市政府建立政府总揽、各部门落实、师以上政治机关把关的领导管理机制。
如何落实经济补偿安置?《细则》规定实行申请、联审、接收、备案、复核的标准化发放流程,并且严格监督问责机制,军地联合督查组定期巡查政策落实情况。
对落实不力的,则给予批评教育、冻结人事等严肃处罚;对违纪违规的,则零容忍处理。
海军某部助理工程师周博的妻子刘霞是事业编,周博单位还有几名家属待安置,轮上刘霞还得等几年。
但她现在“心里很踏实”。
原来,《细则》规定,市随军安置工作领导小组会对不落实任务的单位进行质询,督促其及时落实安置任务。
支持军改要来实的
湛江有深水良港,是军事重地。
2001年以来,该市接收军转干部和复转退士兵就达上万人。
以前,一些地方担心安置了这个,还要安置那个,所以就干脆拖着、压着。
有的把安置当包袱,能不安置就不安置,能推迟就推迟。
市人社局副调研员谢树人说,如今政策好了,官兵不用来回跑了,往来市编办的办军属安置的军人明显少了。
5种安置模式,每个都是硬骨头,但湛江市书记、军分区党委第一书记的态度十分坚定:“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当口,市委市政府和军分区要把随军家属安置列为极重要工作,汇聚全社会力量支持和服务军队改革。”
这份《细则》是怎么出台的?军分区组干科科长杨胜其有发言权。
协调出台文件的那段时间里,他拿着收集到的各方意见,到人社、财政和编办等部门商讨具体细节不下百余次。
军分区干事夏祥也很有感触,他说,军地组成的联合工作组,4个月内15次走进9个县(市、区)的26个乡镇,30多个驻军单位,开了35场座谈会,下发问卷800多张,征询了飞行、潜艇、航海、特战、海岛等特殊岗位官兵的166条意见建议。
少数随军家属学历低,就协调公益性岗位优先安置;家属在央企,则协议驻湛央企指导性接收;家属有编制,则采取单列方式落实编制;家属愿意创业,则协调工商、税务部门给予优待……最初提出经济补偿安置时,也有不同声音,有人还建议降低补贴。
经过军地数10次研讨,最终找到了市县两级合力分担的优化解决办法。
拿到被军地50余家单位反复修改的文件初稿时,市长王中丙动情地说:“拥军优属是我们的优良传统,只要是对驻军有意义的好事,困难再大,我们也要下决心、甩开膀子干,创新着干,就没有翻越不了的山。”
军改福利,全国各地随军家属就业安置政策权威发布【2】
“军嫂”,人民群众对男性现役军人配偶的亲切称呼;已办理随军手续者,各级政府称她们为“随军家属”。
在拥有13亿多人口的中国,这是个数量很小的群体,全军现有随军家属仅34万多人,但是,她们的就业安置问题牵动了党和国家的神经,不仅多个“红头文件”给予了她们特殊政策,国务院、中央军委2013年还批转了有关部门联合制定的《随军家属就业安置办法》,对安置军嫂就业提出了明确要求。
一直以来,各地陆续出台了随军家属就业安置相关政策,为军属谋福利,让军人安心。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邢台市一次解决62名随军家属工作难题
古城邢台素有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
如今,河北省邢台市驻军部队军人军属不必再重复牛郎织女的故事。
12月上旬,邢台市党委、政府一次性解决62名随军家属工作难题,其中13名随军家属完成工作调动,49名随军家属得到及时安置。
随军家属安置涉及地方部门多、触及利益广。
此前,该市每年的随军家属安置指标满足不了军属调动安置需要。
“家门连着营门,军属牵动军心。
做好随军家属安置是保障改革顺利推进的一项政治性工作,对提振军心士气尤为重要。
”今年以来,邢台的军分区党委“一班人”下决心推进解决这一难题,为驻军官兵免除后顾之忧。
军改福利,全国各地随军家属就业安置政策权威发布
军分区党委的提议得到邢台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
该市主要领导表示,军队的事也是地方党委、政府的事,地方再困难也不能让子弟兵为难。
在市委议军会上,邢台的军地出台了《邢台市军人随军家属就业安置实施细则》,对调动安置的程序、标准要求、时限及落实责任等进行明确,要求两年之内对符合要求的随军家属进行安置。
为督促工作落实,邢台的'军地把落实随军家属安置作为改进作风、检验作风的平台,市政府督察室联合军分区政治部,严格按照时间节点搞好督导。
并将工作交予军转办处理,确保不仅要用制度办事,更要带着对军人的特殊感情办事,将好事办好,让实事落地。
市委、市政府还将随军家属安置情况纳入领导班子和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内容,对不按规定完成接收任务的单位给予通报批评。
笔者了解到,此次随军家属中有6名教师需要异地调动,市教育局专门建立微信群,及时通报审查档案、定岗定位、工资关系办理等进展。
目前,6名家属已全部安置在市属中小学和幼儿园。
平乡县人武部原副部长陈寿华去年年底确定自主择业,为了支持改革,地方党委、政府对其家属进行了安置。
和陈寿华情况相同的,全市共有5人。
邢台市党委、政府对随军家属安置支持力度之大,给驻军部队官兵吃了一颗定心丸,他们表示,面对改革,相信党和军队,进退走留听组织、一切行动听指挥。
【湛江随军未就业补助】相关文章:
北京随军家属补助10-20
最新广州市随军家属就业安置规定06-14
广州市随军家属就业安置规定全文06-18
关于广州市随军家属就业安置规定06-23
未就业证明11-13
保管未就业毕业生档案合同10-05
未就业毕业生户籍挂靠协议书10-05
未落实就业单位毕业生户籍挂靠协议01-24
保管未就业毕业生档案协议书02-09
未就业毕业生户籍挂靠协议书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