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大全

哈萨克文化常识

时间:2021-02-16 13:40:54 常识大全 我要投稿

哈萨克文化常识

  哈萨克文化常识是怎么样的?请看下面:

  哈萨克历史悠久,公元前3世纪-前1世纪,哈萨克人建立了烏孫、康居与奄蔡國。

  在公元前500年至500年,塞种人和匈奴人都是哈萨克的祖先。

  哈萨克民族原为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民风强悍。

  哈萨克这个族名在古突厥语中是“自由、无拘无束”的意思,这也充分反映了哈萨克族的民族性格——追求并享受自由。

  哈萨克对世界文明和文化作出了特殊贡献,我们就不说历史记载、考古等、就现在的哈萨克活生生保留的文化足以证明。

  文字、文学、历史人物、习俗、文化艺术、乐器、音乐、舞蹈、饮食、医学等方面可以简要介绍。

  哈萨克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曾先后使用过突阙文、回纥文、察哈台文、阿拉伯文、拉丁文和斯拉夫文。

  哈萨克语在系属上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克普恰克语支。

  哈萨克语的一大特点是保留了丰富的古代突厥语词汇。

  哈萨克语与古代匈奴、乌孙、康居语言有密切的承袭关系。

  后来融合了钦察、阿里钦、阿尔根、克烈、乃蛮及其他部落语言,从部落语言发展到民族语言的过程中,词汇不断丰富,语法日趋完善,现在已成为词汇丰富、语法规范、表现力很强的现代哈萨克语言。

  哈萨克族是人才辈出、智慧、勤劳、勇敢的民族,历史上产生过不少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史学家、科学家、文学家和诗人。

  其中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娴于蹈略的军事家、如汉代乌孙族的昆莫猎骄靡、翁归靡; 唐代突骑施汗国的乌质勒、苏禄; 8世纪的著名哲学家霍尔乎特;;9世纪的世界名人、哲学家、文学家、音乐家、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法拉比; 15世纪的语言家阿山海戈, 16世纪哈萨克杜拉惕部著名历史学家米尔咱马黑麻海答尔; 18世纪的足智多谟、勇敢善战的民族英雄阿布赉;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民主主义诗人,近代哈萨克书面文学的奠基人阿拜库南拜。

  哈萨克的礼仪即有浓郁的草原生活特点又有伊斯兰教特色。

  哈萨克族的人生礼仪极富有游牧文化特色。

  他们十分重视新生命的诞生。

  婴儿出世后往往举行三天庆祝活动,视为摇篮礼。

  哈萨克族的婴儿一般是在摇篮里长大的,所以哈萨克人在婴儿出生7~10天后要举行将婴儿放入摇篮的仪式。

  届时主人家宰一只羊,邀亲友、邻居家的妇女参加,同一天还举行命名仪式。

  来参加这两个仪式的妇女每人都要将一件自己亲手缝制的衣服送给婴儿,还要给孩子起一两个名字供主人选择,或者由毛拉给孩子命名。

  主人热情招待来宾,大家围坐在一起边吃边向孩子祝福。

  如今,这一仪式多在婴儿出生40天后举行。

  在男孩5~7岁时一般还要举行割礼。

  哈萨克非常重视割礼,仪式规模十分隆重。

  除外,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还有骑马礼等。

  哈萨克人以纯朴、诚实、直爽、热情好客而闻名。

  他们不论那个民族,不论什么肤色、也不论认识与否的客人,都热情欢迎,诚心接待,还经常宰羊待客。

  而且,哈萨克人认为,宰羊待客是光荣体面的事情,也是应尽的义务。

  客人临走时,如属贵客,主人就要问贵客:“毡房内是否有你需要的东西?”如果客人看中了某件东西就要奉送。

  如没有,就按一般惯例给贵客送礼。

  经济条件好的,送元宝、马、骆驼、枪和鹰,次者送皮大农、袷袢及狐皮、狼皮等珍贵的兽皮衣服。

  久别的亲友见面时,大辈见小辈亲额头;年岁相当的见面时拥抱;若挚友见面,妇女施拥抱礼,男人行握手礼。

  一般人见面必须热情问候并握手。

  哈萨克族的人们见面时,都要伸出双手握住对方的手,表示尊重和热情,并说:“萨劳玛里肯。”同时还要问七八个“阿曼”(平安的意思),其内容要问到老人、父母、妻子、兄妹、儿女、牲畜等,不然,则被认为不礼貌。

  妇女们见面时,一般是点头、问候,若两人较长时间没有见面,那么见面时就显得格外热情并要拥抱,表示亲昵和思念。

  哈萨克族的游牧文化在哈萨克族的游牧、迁徙过程中吸收周围民族的文化内容,创造出了颇具特色的哈萨克民族文化。

  哈萨克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

  哈萨克文学包括书面文学和口头文学,后者的地位十分重要。

  牧民们在相互交流与联系中,将不同部落的有杰出文才的口头民间文学加以传承和发展,使之日益丰富。

  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叙事长诗、爱情长诗、民歌、谚语等,其中尤以长诗所占地位突出。

  据统计哈萨克族约有200多部长诗,代表作如《英雄塔尔根》、《阿勒帕米斯》等。

  史诗有《萨里海与萨曼》、《阿尔卡勒克英雄》等。

  长期生活在草原、高山、森林、绿草环境中的哈萨克人以无限的情感、彪悍豁达的气质,融合富饶美丽的大自然的养育,迸发出无穷的智慧,创造了绚丽多彩的草原文化。

  “歌和马是哈萨克人的两个翅膀”。

  当草原上传来冬不拉的琴声,传来高亢嘹亮的歌声,那是哈萨克族人在歌唱。

  诗人阿拜说“歌声伴你躺进摇篮,歌声伴你离开人间。” 他们 歌唱美丽的草原和富饶的家乡,抒发对情人的思念,表达对朋友的欢迎,往往是自编自唱、自弹自唱。

  哈萨克族将那些有才华的民间歌手尊称为“阿肯”。

  哈萨克族的音乐曲调流畅,节奏鲜明。

  《故乡》、《黄骠马》、《黑云雀》等都是在草原上盛传不衰的优秀歌曲。

  哈萨克族人的一生,始终是在诗歌的海洋里度过的。

  比如:婴儿一降世,青年男女就聚在他家,通宵达旦地轮流唱三昼夜“希里德哈娜”即祝福歌。

  目的是让刚诞生的婴儿在诗歌中连续迎接三次晨曦。

  因为,按传统的说法,在“希里德哈娜”中度过的婴儿,一生将是幸福和出众的。

  男孩就成为民族的歌手,女孩就成为欢唱的百灵。

  在人生旅途中的各种仪式和活动里,又如,婚礼、节日,聚会,游戏等等,无一不是诗的海洋,歌的世界。

  祖辈深受诗歌熏陶的每一个哈萨克族人,都是大大小小、才华不等的诗人。

  他们每年盛夏,在草原鲜花盛开、绿草如茵的时候,纷纷背起冬不拉,到各个美丽的牧场上去举行盛大的阿肯弹唱会。

  哈萨克族爱好音乐,能歌善舞。

  哈萨克族能歌善舞,其舞蹈反映哈萨克族人民的生活,具有浓烈的草原生活气息。

  动作刚健有力,优美动人,舒展豪放,也不乏中亚舞蹈风格。

  有山的胸怀,水的.温柔,雄鹰的凶猛矫健,骏马的忠诚勤劳,天鹅的优雅神韵;也有突厥人的骑马步法和蒙古人的摇身抖肩动作。

  内容以反映牧业生产的较多。

  随着文化艺术的日益发展和繁荣,哈萨克族编演的新舞蹈也更加丰富多彩。

  哈萨克民间乐器,既独具特色、种类繁多、又丰富多彩,是哈萨克宝贵的精神和艺术财富。

  哈萨克能歌善舞,乐器便成了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伙伴。

  许多哈萨克人不仅会弹奏一到两种乐器,而且家里还拥有冬不拉、库布孜、杰特肯、霍步子。

  这些乐器可分为弹拨乐器、拉奏乐器、吹奏乐器、打击乐器和摇晃乐器。

  哈萨克族喜闻乐见、世代相传的娱乐活动很多,其中具有代表特色的主要有姑娘追、叼羊、赛马和马上摔跤等,这些活动一般都在喜庆日集体进行。

  姑娘追是哈萨克族男女青年非常喜爱的一项传统游戏。

  凡年龄相近的同辈人均可参加这种游戏。

  姑娘追的过程是先选择一个众人目所能及的指定点。

  参加游戏的男女骑手在前往指定点的过程中,男子可以随意向女子说俏皮话、开玩笑,按习俗此时怎么戏谑女子都不算过错。

  到指定点后,男子要机敏地想法甩掉女子往回跑,这时姑娘会放马追赶。

  一边追,一边会用皮鞭抽打前面的男子。

  当然这要看女子是不是喜欢这男子了,若是心中喜欢,只会虚晃几下,或轻轻打在背上。

  若是不喜欢,也会重重打上几皮鞭,来惩罚刚才说过了头的俏皮话。

  许多哈萨克族青年在这一游戏中产生爱情,最终结成伴侣。

  叼羊是哈萨克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

  起源于中世纪。

  当时游牧部落十分痛恨在草原上逞凶的恶狼,一旦捕获了狼,牧民们便将狼驮于马上奔跑,争相抢夺,以示庆贺。

  后来逐渐发展成了一项专门的娱乐活动,并由刁狼改为刁羊,多在喜庆的日子举行。

  有分队和不分队两种形式,大家骑马争夺一只割去头的小羊,有时为了方便也用一张羊皮代替,以最后夺到羊并放到指定地点者为胜。

  这项运动争夺激烈,对抗性强,体现了草原牧民勇猛豪放的性格。

  叼羊比赛一般按两组进行。

  每组先出一人,在角力过程中出场人数逐渐增多,最后谁把羊抢到手谁获胜。

  叼到羊的人把羊扔到哪家,就表示给这家带来幸福吉祥,这家人当晚宴请所有参加叼羊的骑手。

  祝愿吃到羊肉的人能除病消痛,交上好运。

  赛马是哈萨克人十分喜爱的一项传统体育活动。

  赛马有赛走马和赛奔马两种。

  赛走马,是比马的速度、耐力、稳健。

  骑手一般都是成年人。

  比赛时,即要使马走得快、稳、美,又不使马跑起来。

  赛奔马,是比马的速度和耐力,以先到达终点为胜。

  参加赛马的骑手大多是十二三岁的男孩。

  参加比赛的男孩,身穿红色、白色或其他颜色的衣服。

  赛马的鬃和马尾必须用各种颜色的布条辫起来或绑扎在一起,马上大多不配鞍具。

  赛程一般为20到30千米。

  摔跤一般都在地面上进行,但哈萨克族还有马上摔跤。

  两人各自骑着马,相互交手,要把对方拉离马鞍,摔倒地上。

  摔跤手不仅要有力量,而且要和自己的坐骑配合默契。

  马上摔跤采取打擂台的方式,一人败阵,另一人上来。

  有的连胜数人甚至十多人。

  套袋摔跤是哈萨克族的又一项十分普及的运动,大人孩子都很喜爱。

  比赛者把双腿套在麻袋或羊皮袋中,袋口用绳子系于腰间。

  这种摔法,限制下肢活动,只靠上肢用力把对方摔倒。

  既要保持自身平衡,又要摔倒对方,姿态各异,妙趣横生。

  这种摔跤,多在草地或松软的沙土地上进行,以防摔伤。

  驰马拾物把手绢或元宝扔在地下,骑手纵马上前,展施马上技术,看谁拾得快、准,马上技术娴熟、成功次数多者为胜。

  几千年来哈萨克族都有发达的畜牧业,他们培育养殖了马、牛、骆驼、绵羊、山羊等生畜。

  他们的日常主要是面类食品、牛、羊、马肉、奶油、酥油、奶疙瘩和奶酪等。

  平时喜欢把面粉做成包尔沙克、烤饼、面片、面汤、那仁等,将肉、酥油、牛奶、大米、面粉调制成各种食品。

  肉食中羊肉占有较大比重。

  最主要的吃法是手抓羊肉,即清炖羊肉。

  将宰杀后的羊肉切成大块,放进锅中,清水煮熟。

  吃时放些洋葱,味道清香可口。

  熏肉也是哈萨克族十分喜爱的食品,哈语称之为“索古姆”。

  按传统,每年十一二月时,将膘肥体壮的牛、羊、马宰杀后用松柴烟熏干,可以保存到来年的六七月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