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大全

傣族的礼仪文化

时间:2022-10-26 03:58:10 常识大全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傣族的礼仪文化

  傣族的人们在生活中都是遵守着传统的礼仪文化,比如在重要的日子都是让德高望重的老人来主持,而你们知道傣族的传统礼仪文化中是有哪些吗?现在不妨随着小编来了解下吧!

傣族的礼仪文化

  傣族成长路上的礼仪:

  傣族由于主张行善而不作恶,人际关系是友善的和睦的。

  在傣族内部,抚幼敬老,夫妻和睦,与邻里友爱互助,谁家有困难,全村来帮助,一家盖新房,全寨来帮忙。

  傣族的礼仪教育由家庭教育、佛寺教育和法律法规三个部分组成。

  三者相互结合,相得益彰。

  傣族孩子从懂事时开始,就受到父母的礼仪教育。

  教育孩子从小做好事,不做坏事,对人要有礼貌,要尊重老人,帮助有困难的人。

  孩子们不光接受长辈的教诲,而且从父母身上耳濡目染,受到良好影响,从小开始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

  傣族信奉南传上座部佛教。

  男孩子八、九岁开始都要离家到寺庙当几年和尚。

  寺庙内要求小和尚严格遵守“五戒”、“十戒”,以此作为信徒一切言行的准则。

  “五戒”的内容是:不杀生、不偷盗、不奸女、不喝酒、不抽烟。

  当小和尚时期,八、九岁至十几岁,是一个人礼仪行为养成的重要阶段,佛教的教义教规对他一生的道德礼仪的养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傣族人接待客人礼仪

  到过傣族村寨的远方客人都被傣族热情友好的接待所感动,留下难忘的印象到傣家作客,还会受到主人“泼水”和“拴线”的礼遇。

  客人到来之时,门口有傣家小卜哨用银钵端着浸有花瓣的水,用树枝叶轻轻泼洒到客人身上。

  走上竹楼入座后,老咪涛会给客人手腕上拴线,以祝客人吉祥如意,平安幸福。

  傣族礼仪有哪些讲究:

  重大的节庆和祭祀活动要请老人主持;村舍间出现纠纷,要请老人排解。

  走路也要让老人走在前面。

  老人进屋,年轻人要站起来问好,待老人落座后,才能坐下。

  饭桌上,要让老人坐首位,好菜先敬给老人。

  在傣族村寨,很少发生虐待老人、遗弃老人的现象,家庭中充满一种团结友爱和谐的气氛。

  傣族的礼仪教育,还有西双版纳最高统治者召片领制定的法律法规的强制性约束。

  如《土司对百姓的训条》、《爷爷教训子孙》、《父亲对儿子的训示》、《教训妇女做媳妇的礼节》等,对很多方面的道德、礼仪都有强制性的规范和约束。

  如法律规定:儿子不能告父亲,告了也不能判儿子赢。

  这虽有失法律的公正,但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傣族尊重长辈,爱老敬老养老的良好民风。

  谚语说:“田中土丘是谷魂,村上老人是寨宝。

  ”凡生产生活中的大事,都要首先听取村上老人们的意见 。

  傣族是与其他的少数民族不同,有着属于自己民族的传统风俗特色,比如在爱情方面也是有着独特的特色,而你们想进一步的了解下傣族的传统民族风俗有哪些吗?不妨随大师一起了解下吧。

  傣族的传统民族风俗:

  傣族有哪些民族风俗

  傣族的串姑娘

  傣族的串姑娘

  傣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形式多样,不拘一格。

  串姑娘,傣语叫做“邀少”,是伙子主动追求姑娘的主要方式。

  傣族女青年,一般不主动到男青年家中串访,她们寻求伴侣的方式,主要是借助夜间到寨场上纺线的机会,与中意的伙子幽会谈情。

  按照傣族传统的风俗习惯,青年人公开谈情说爱的时间,是在开门节(傣历十二月十五日)以后,至关门节(傣历九月十五日)以前。

  特别是开门节之后的几个月里,秋收已过,谷物归仓,春耕时间不到,农活较少,是伙子串姑娘,姑娘借用纺场谈情说爱的最好时机。

  每当夜幕降临以后,未婚伙子换上干净衣服,披着毯子,情揣手电筒,握着或琴,三五相约,去寻找姑娘谈心。

  对本寨姑娘无意的伙子,往往会穿越田野到外寨去寻访意中的人。

  串姑娘的伙子一般不贸然登楼,只在姑娘的竹楼下吹竹或拉拉琴,用委婉的琴声倾诉爱慕之情,召唤姑娘下楼幽会。

  姑娘如果有意与伙子相会,便收拾打扮一番走下竹楼与伙子相见,对伙子有意者,会在父母进入卧室之后,邀请伙子登楼,在火塘边倾心交谈。

  无意与伙子相见的姑娘,则走进卧室装睡。

  执意要见姑娘的伙子,遭到冷遇也不灰心。

  他会不停地在楼下转游,吹竹 ,弹舌头,想方设法逗引姑娘。

  有的还会用竹竿木棍去顶撞姑娘床下的楼板,表达不得相见决不离去的决心。

  本来不愿下楼的姑娘,会被伙子顽强坚韧的精神所感动,终于梳妆打扮,走下楼来。

  有的姑娘被逗弄得无可奈何,只好下楼照个面,打个招呼,委婉拒绝伙子幽会的请求。

  有情有意的男女在楼下相见以后,越谈越亲近,渐渐坠入情网。

  两人感到情投意合,便同披一条毯子坐在楼下,不知不觉地度过一夜,真有点“无情之人嫌夜长,有情之人怕夜短”的感受

  傣家人的敬老习俗:

  关于傣族,人们早已熟知的是金孔雀一般温顺美丽的小卜哨和刚健善良的小卜冒。

  其实傣家文化源远而流长。

  娥并与桑洛的故事早已载入诗章,《孔雀公主》已跨入艺术殿堂,孔雀舞已飞上银屏,铓锣与象脚鼓已在海内外敲响。

  而傣家的敬老习俗在其灿烂的民族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虽然这些敬老爱老的规范并无显见的文本,但已潜移默化融入到日常生活行为中,所以这些习俗尤为真实可贵。

  在傣族家庭中,最尊贵的角色正是一家子最年长的老者。

  晚辈们在他面前就坐,没有一个敢跷起二郎腿。

  傣家人眼中,搭二郎腿的人,必是松散懒惰的,在老人面前跷起来,更是大大的不恭。

  久而久之,人人都养成了习惯,就是年龄很大、威望很高、极有资格随便坐卧的老者,也少有跷腿搭脚的行为。

  日常中若与长辈答言,年轻人必在每句话的末尾加个“哈(ha)”字,一如汉语中每个“你”字之下都加了“心”字底。

  如:老人招呼“啷哎”(请坐),就答:“某啷哈”(您者坐);老人问“格巴京毫”答“京哈”,“即吃了饭没有”答“吃过了,您者”;

  问:“公素如哩(你爷爷好吗)?”答“哩哈(好呢,谢您者记挂)”……回答的无不表示出自己的谦恭与卑微。

  座中有老人,家人端茶倒酒皆稍曲着身躯以示敬重;若在老人身旁行走,必定以手轻压裙裾,不让其辟扑拂动,搅扰老人耳目。

  总之,只要有老者在场,就听不到高门大嗓的喧哗,就看不到鬼跳神舞的胡闹,一切都那么宁静平和。

  再看看傣家土屋那洁净如漆的泥巴地面和家堂上简朴的佛教氛围很浓的装饰,让人感觉到的是古典的静谧的祥和气氛,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相容相让的温暖。

  村寨之中若有红白喜事,长者们更是被邀请的首要对象。

  被邀请的长者到来之后,即为上宾,其座次被排在家中最尊贵的地方———家堂附近。

  烟酒糖茶饭菜水果,样样优先,一天到晚,享受无尽的款待。

  若是娶亲嫁女,还将有新人长跪于前,聆听老者们的谆谆教诲指示人生。

  傣家的高寿老人不仅在世时极受敬重,就是仙逝了,也会备受后人景仰。

  一到发送上山时,会有很多的人前来参加仪式,后生们都会踊跃争抬送葬。

  寿数极高的老者去世后,以往从未抬过棺木的人,也一定要争取扛上一肩,送上一程,称做“开肩”,图个大吉大利,一生顺顺当当。

  傣族家庭,以家中能奉养老人尤其高寿老人为幸事,老人的寿元问题是里巷之间津津乐道的话题。

  这户人家有老人健康长寿,那就说明他的后人孝道善修,他的子孙在村中、族中都将获得极高的评价。

  所以,这户人家有个高寿老人,就必定人丁兴旺,必然就会有许多亲戚朋友,往来就热热闹闹,让人感到十分康乐如意红红火火。

  因此,傣家人更爱讲究几代同堂。

  傣族的丧葬习俗

  在傣族村寨,凡是人死了,要根据死者的不同年龄、不同身份和不同死因而采取不同的丧葬仪式。

  丧葬方式有火葬、土葬、水葬和四种。

  火葬是西双版纳很早就有丧葬习俗。

  寺庙里的佛爷、领主、僧侣和德高望重的人死后,多用火葬;土葬是西双版纳傣家人的主要丧葬方式,过去在临江河居住的西双版纳人,曾有水葬习俗,无论是病死、凶死、暴死,均用水葬,现已渐渐废弃。

  是应极少数人生前的嘱咐,采取仪式,以求灵魂升入天堂。

  按照傣族的风俗,人死后,要把死者抬到房屋中央,由亲在或子女用温水洗尸,然后穿上新衣服。

  洗脸时,要由下往上,上衣要反穿,即衣扣扣在背部,以示与活人区别。

  穿上衣服以后再用白布裹尸,并停放于屋内。

  这时,全家人就开始放声痛哭。

  寨子里的人听到哭声以后,就要赶来吊帮忙。

  同时,要及时通知附近的亲友到场。

  死者家的主人一般还要杀猪宰鸡招待。

  按照过去的风俗,村寨里无论谁家死了人,全寨就要停止生产劳动一天,不舂米,不纺线,由寨外砍回的柴禾,也不准背进寨子。

  停尸的新期间,要请佛爷来念经,人们可以喝酒、跳舞作乐,史籍称为“娱死”。

  行土葬的要制棺材。

  棺材是在停尸期间由村里人帮忙备制,制作比较简单,有的用木板钉成,有的用竹子编成。

  出殡时,由佛斧波占(即宗教活动的主持者)在前引路,后跟随直系亲属中的一男子,手执长刀和白布口袋,送殡亲友不时跑上前来,让这男子将自己所带的叶子包饭挑破,意思是让死者吃到亲友的斋饭。

  其后又跟随一直系亲属中死者的录魂到另一个世界去跟在棺材后面的是送殡的亲友。

  沿途要扔出一些死者生前用过的东西,作为死后的需用。

  葬地的选择方法有这样几种主要形式:其一,用一个鸡蛋在尸前祝告,然后将鸡蛋掷于地上,鸡蛋在那里破碎,就在那里下葬。

  其二,用一根点燃的的蜡条触地。

  火在那里熄灭,就在那里下葬。

  其三,用一只瓷朝地上掷,瓷碗在那里破缺,便是死者愿意留宿的地方,大家就把他安葬在此地。

  每年的开门节、关门节和过年时,死者亲属要到佛寺滴水,为死者超度。

  傣族的每人村寨都有公共墓地,称为“龙林”。

  并分为成年人与未成上人、“善死”与“凶死”的墓地,封建贵族和僧侣也有他们的专有墓地。

  有的村寨,每到清明节那天,就全寨出动,集体上山扫墓、祭拜。

  在西双版纳傣族中,夫妻双方如有一方先死,在举行葬礼时生者要举行与死者断绝关系的仪式。

  传统的做法是:用绳子拴在棺材上,由老年人把绳子割断,或带一串槟榔、或带一对蜡条到坟地,用刀将槟榔或蜡条砍断。

  作了这些仪式后,即表不生者与死者断绝了一切关系。

  佛爷、僧侣大都用火葬,骨灰用一瓦坛盛着,葬于寺后。

  按照傣族的风俗,凡是在外被烧、杀、溺等凶死的尸体,不能挹回本寨本家。

  在寨内凶互的要在当天埋葬。

  属凶死的都不举行葬仪。

  妇女因怀孕难产死亡,要从死者体内取出婴儿尸体,然后分别埋葬。

  傣族传统民族风俗

  

  傣族禁忌:

  傣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傣族有其独有的禁忌。

  宗教禁忌。

  傣族村寨立有寨心(高约三、四尺的木台子,中间装土)。

  此乃村寨的心脏或生命。

  故忌在其上坐、脚踏或挂马。

  德宏州傣族祭寨时,忌外人进寨,寨人外出,须等祭寨完毕方可出入。

  进佛寺者须先在门外脱鞋,方可入内。

  忌随便敲打佛寺里的鼓;忌摸神像及做赕用的戈矛等。

  忌摸小和尚的头顶;走路时忌踩佛爷、和尚的影子。

  佛爷、和尚忌与一般人住在一起或住楼下。

  忌外人进入寨神庙。

  婚姻禁忌。

  从进洼(关门节)到出洼(开门节)(傣历九月十五以后的3个月)期间不许谈情说爱,不许结婚,否则,被视为如同牛马不懂季节,死后会变成狗。

  如今,有青年男女因爱情深厚或婚前有孕而突破禁忌习俗成婚者,亦仍须婚后以酒肉祭寨,请全寨人吃一顿饭。

  否则会被认为触犯寨鬼,寨内将有疾病或其他灾害。

  丧葬禁忌。

  村寨若有人死,全寨人停止生产,妇女可外出砍柴、搜集饲料,但不可背进寨,待葬完死者后,方可将置于村边的木柴、饲料拿进家中。

  妇女禁忌。

  妇女不许犁田,否则要遭雷劈;盖房时,女子不许站在高处;女子不得跨过男子的头;筒裙不能往高处晒;妇女进佛寺只可到规定可去之处,

  忌任意起动;经、产期妇女,不得入佛寺;妇女不得参加集会跳舞,不能打击乐器;在公共场合,男人说话,妇女(老妇例外)不能插嘴;家有客人,妇女不能同桌共餐。

  生活习俗禁忌。

  进傣家时,忌到楼口不脱鞋;进屋后,忌用脚跺地板。

  忌倚靠室内中柱上,亦忌挂物于中柱上。

  傣家火炕旁一般是家长的床铺,禁忌随便乱坐,也不可乱动床边的"圣水瓶"。

  思茅等地傣族居处中厅所设的床,禁忌悬挂蚊帐。

  忌在家中剪指甲、吹口哨和玩响乐器,以为口哨及乐器声可唤鬼入室。

  忌在整齐的旱地、菜园里大小便。

  衣服破了,忌用裤子补,认为会受穷;反之,被破可和衣补。

  衣服不可用作枕头;枕头不可坐。

  佩挂刀时,忌刀口向内,否则,认为居心不良,是"刺客"。

  傣族每月属牛日禁忌使役牛,属马日禁忌使役马。

【傣族的礼仪文化】相关文章:

餐桌礼仪文化12-28

泰国礼仪文化10-26

韩国的礼仪文化10-11

日本的礼仪文化08-27

美国的礼仪文化10-26

餐桌礼仪文化09-30

饮食礼仪文化10-26

傣族的作文05-01

法国餐桌礼仪文化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