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战国七雄是谁
战国七雄是那几个人物?我给大家整理战国七雄,欢迎阅读。
战国七雄
概述
“战国七雄”指我国东周后期七个强势诸侯国的统称,分别是齐、楚、燕、韩、赵、魏、秦。
定义:战国七雄指历史上东周战国时期七个最强的诸侯国的统称。
春秋时期无数次战争使诸侯国的数量大大减少,到战国时期实力最强的七个诸侯国分别是齐、楚、燕、韩、赵、魏、秦,这七个国家被史家称作“战国七雄”。
别称:七个诸侯国之中,除秦国在崤山以西之外,其余六国均在其东。
因此该六国又称“山东六国”。
都城:
战国七雄都城国土位置一览表
国名:都城
都城现今所在地:国土在今省份
齐国:临淄,山东淄博
山东、河北的一部分。
楚国:鄢郢,湖北江陵西北
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河南一带,后发展至江苏、重庆、广西等地。
燕国:蓟,河北北京一带
北京、河北、内蒙古、辽宁的一部分。
韩国:新郑,今河南新郑
河南、山西一部分。
魏国:大梁,前都城安邑在今山西夏县西北,后迁至今河南开封
陕西、河南一带,极盛时地跨陕、豫、冀、晋、鲁、宛六省
赵国:邯郸,都城在安邑今山西太原东南,后迁至今河北邯郸
山西、内蒙古、河北的一部分。
秦国:咸阳,陕西咸阳
陕西、甘肃、后发展至四川、重庆一带。
【历史】
春秋末年,列国兼并,剩下的大国主要有西方的秦,中原以北的晋,东方的齐、燕,南方的楚、吴、越。
战国早期,上述大国,除吴于公元前473年被越所灭,全都保存下来。
秦 、燕国实力较弱,比较强大的是晋、齐、楚、越四国。
其中晋国经过六卿之间的兼并,公元前453年,形成赵、魏、韩“三家分晋”的局面,号称“三晋”。
三晋在战国初期最强大,常常联合兵力进攻其他国家。
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策命三晋为诸侯。
齐国自公元前481年陈成子陈恒(亦称田恒)杀齐简公,专擅齐政,形成“田氏代齐”的局面。
但战国初期,齐实力暂时弱于三晋。
楚国虽向东方略地扩展,但其北上与三晋争夺郑却遭受失败。
越国灭吴后曾强盛一时,进入战国后因长期内乱,势衰。
公元前333年,为楚所败。
战国中期,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争雄的格局逐渐形成。
最初,魏在各大国中实力最强,但三晋联盟中由于赵国不满魏国的压制,三晋同盟瓦解,兵戎相见,后来居上的齐、秦夹击魏国,魏四面受敌,逐渐衰落下去。
楚国任用吴起变法,国势颇振,称雄江南。
赵、韩亦攻灭周边小国,并于公元前367年,乘周内乱,把周分裂为西周(以王城为都)和东周(以巩为都)两个小国,逐渐占领周的外围地区。
各国中只有燕实力仍较弱,因有赵国作为屏障,亦得以保全。
由于国内变法的成功,齐、秦成为东、西两大强国。
虽然魏惠王在公元前344年称王,但在桂陵之战(前353)和马陵之战(前341)中两次负于齐国,遂被迫在公元前334年,与齐威王“徐州相王”。
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也自称为王。
随后韩、赵、燕、中山和宋也都先后称王。
各大国纷纷拉拢新兴诸侯国,出现合纵连横的高潮。
合纵连横的实质是秦与齐、楚这东西两大对峙集团的斗争。
秦在这一期间基本上居上风,先后制服韩、魏,重创楚国,攻灭巴蜀。
齐因未与秦直接交锋,仍保持东方霸主地位。
赵亦实力较强,赵武灵王曾实行“胡服骑射”,图灭中山和攻略胡地。
战国晚期,各国之间的兼并更加激烈。
楚违背纵约,与秦结盟,但在齐、韩、赵以及背盟的秦国的两面夹击下,一蹶不振。
赵灭中山。
国力强盛。
齐虽挟韩、魏与秦相抗衡,但却难以阻止秦对韩、魏的蚕食进攻。
公元前288年,齐、秦并称东、西帝,旋皆放弃帝号。
次年,苏秦、李兑合赵、齐、楚、魏、韩五国攻秦,罢于成皋(今河南荥阳汜水),秦归还部分赵、魏失地求和。
次年,齐灭宋。
秦遂主谋合纵攻齐。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使乐毅为将,合燕、秦、韩、赵、魏五国攻齐,攻入齐都临淄,占领齐国长达五年。
公元前279年,齐将田单组织反攻,收复失地。
齐虽复国,但元气大伤,从此无力与秦抗衡。
这以后秦的对手主要是赵国。
秦在进一步削弱楚的基础上,向东积极发展,与赵形成正面对抗。
公元前262-前260年,秦、赵在长平(今山西高平)激战,秦将白起惨败赵军(长平之战)。
公元前259年,秦进围赵都邯郸,达三年。
公元前257年,魏信陵君、楚春申君救赵败秦,解除邯郸之围。
赵虽转危为安,但受创惨重。
公元前251年,燕乘赵国新败,出兵攻赵,反被赵国击败。
然而在秦的威胁下,东方六国又结成暂时的联盟。
公元前247年,魏信陵君合五国兵攻秦,败秦于河外。
公元前241年赵庞暖合赵、楚、魏、燕、韩五国兵攻秦,但为秦所败。
从此,东方六国联盟不复存在。
秦乘势各个击破,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统一天下,七国争雄的局面结束。
【各国简介】
韩国
姓:姬 || 氏:韩
韩国先祖为晋公族。
曲沃桓叔生子万,封于韩原,立韩氏。
后晋国称霸,韩氏中衰。
至韩厥,为晋悼公正卿,晋悼公复霸,韩厥之力颇多。
后韩起执政晋国27年,韩氏显贵。
前403年,周威烈王封韩虔与赵、魏同为诸侯,建立韩国。
韩虔位列诸侯,不及魏氏强盛。
“三晋”同盟之时,韩国随之瓜分中原,获利颇多,国势达到鼎盛。
但由于韩国四面受敌,且国人不尚武,屡为列强所攻打。
在残酷的战果烽烟中,韩国不得不先后依靠于魏、齐、楚、赵、秦等大国
至前230年,秦王政首灭韩国。
战国韩国历代王侯世系表
王侯
在位年代
韩景侯
前408-前400
韩烈侯
前399-前387
韩文侯
前386-前377
韩哀侯
前376-前375
韩懿侯
前374-前363
韩昭侯
前362-前333
韩宣惠王
前332-前312
韩襄王
前311-前296
韩厘王
前295-前271
韩桓惠王
前272-前239
韩王安
前238-前230
赵国
姓:嬴 || 氏:赵
赵国先祖造父为周穆王御戎,非常得宠。
后平定徐国之乱中,造父军功显赫,乃受封于赵城,立赵氏。
赵氏大宗的宗主后位列周王卿士。
周幽王时,赵叔带因见周室,离开镐京,来到晋国。
以下七代而至赵衰,辅佐晋文公成就霸业,赵氏因之位居世卿。
至前403年,周威烈王封三晋为诸侯,赵氏正式建国。
三晋分家之初,三家秉承晋阳之战之团结。
韩赵魏三晋经常结成三晋同盟,一起行动,共同进退。
时三晋在魏文侯的领导下,形成一股极强的军政势力,破齐、伐秦、败楚、瓜分中原,天下不敌。
由于魏韩两个的主战场在南方,赵国获利不均。
欲南侵,又遭到魏国排挤,魏赵矛盾升级。
前375年,赵成侯继位,公子朝作乱。
魏武侯公开支持,并帮助赵朝攻打邯郸,魏、赵彻底决裂,宣布着三晋蜜月期的结束。
时魏国正盛,齐、秦、楚悄然崛起。
前354年,魏惠王派上将军庞涓攻打赵国,兵围赵国都城邯郸。
赵求救于齐、楚。
齐威王遣田忌出兵。
田忌以孙膑谋,围魏救赵。
经过各大国与魏国长期的周旋,魏国霸业渐衰,赵国逐步崛起。
魏国比邻秦国,屡次为秦国所攻,魏国不得不采取合纵抗秦措施,与中原诸侯重修盟好。
前325年,魏惠王发起魏、赵、韩、燕、中山的五国相王。
年轻的赵武灵王也兴致勃勃的始称赵王。
时赵孱弱,屡见欺。
赵王曰“无其实,敢处其名耶?”去王号,并终生不再称王。
后赵君奋发图强,巧妙的从中原诸侯的混战中摆脱出来,领导国人,衣胡服、习骑射,史称“胡服骑射”。
赵国实力因此大大增强。
史载“时赵之强,甲于三晋”。
前299年赵君退位,立子赵何为君,是为赵惠文王,称赵主父。
前296年,赵主父剪灭中山国,独吞其地。
又北略胡地,拓野千里。
赵主父死后,赵惠文王继其父之烈,渐与秦成争霸之势,成为秦国统一天下的最终对手。
前262年,秦王龁、赵廉颇对峙于长平,双方形成惨烈的拉锯战。
至前260年,赵孝成王以赵括替廉颇,秦昭王以白起换王龁。
不久白起围赵军长达40余日,赵军全军覆没。
赵国国力大衰。
前228年,秦王政派军灭赵国,俘赵王迁。
魏国
姓:姬 || 氏:魏
魏国先祖为毕公高,后毕国亡,公族称毕氏,流散各地。
有一人曰毕万,侍奉晋献公为车右,因军功封于魏城,立魏氏。
晋悼公时提拔魏绛为卿士,魏氏大宗始入晋国六卿行列。
魏氏发家较晚,较之其余五卿稍弱。
前453年,魏桓子魏驹伙同赵、韩灭智伯,剖分晋国。
前403年,周威烈王封魏斯为诸侯,史称魏文侯。
初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至魏惠王时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故又称梁国。
公元前225年,秦将王贲攻魏,决河沟灌大梁城,虏魏王假,灭魏。
魏文侯时期,魏国独占中原。
公元前445年,魏文侯任用李悝实行变法,较早地实行了社会改革,使魏国成为最先强盛的国家。
军事上,以吴起、乐羊为将,灭中山(魏文侯死后复国),联韩赵,败嬴秦,弱芈楚,攻姜齐,中原地区魏氏独大。
魏文侯死后,魏武侯立,继续着魏国的强盛。
时魏东伐西讨,南征北战。
但魏、赵关系逐步紧张,三晋后院失火。
魏武侯、及其子魏惠王皆没有明确的战略目标,却一味穷兵黩武。
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派大将庞涓率兵进攻赵国。
魏军横冲直闯,如入无人之境,很快逼近赵都邯郸。
在这形势危急的情况下,赵成侯忙派使者前往齐国求救。
齐威王派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帅,出兵救赵。
孙膑说:要想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劝解两个打架的人,不能直接参加进去打。
派兵解围,应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采取避实击虚的策略,造成敌人的后顾之忧。
田忌接受孙膑的意见,领兵杀向魏国都城大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