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抄报

电脑的手抄报内容

时间:2023-01-02 15:40:54 羡仪 手抄报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有关电脑的手抄报内容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手抄报吧,手抄报除报头按内容设计、绘制外,每篇文章的标题也要作总体考虑。你知道什么样的手抄报才能算得上是好的手抄报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有关电脑的手抄报内容,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有关电脑的手抄报内容

  电脑的由来

  用电子等部件模拟的具有运算能力的物体,学名计算机。

  最初由约翰·冯·诺依曼发明(那时电脑的计算能力相当于现在的计算器),有三间库房那么大,后逐步发展而成。

  是一种能够按照指令对各种数据和信息进行自动加工和处理的电子设备

  一般来说电脑由二部分组成,即硬件和软件。

  硬件包括:显示器、鼠标、键盘、机箱、电源、主板,CPU、声卡、显卡、光驱(软驱已淘汰)、内存、硬盘,有些还包含网卡、音箱、耳机、打印机、扫描仪、摄像头、手写板等外部设备。

  软件又分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电脑学名计算机,是由早期的电动计算器发展而来的。

  1945年,世界上出现了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ENIAC”,用于计算弹道。

  是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电工学院制造的,但它的体积庞大,占地面积500多平方米,重量约30吨,消耗近100千瓦的电力。

  显然,这样的计算机成本很高,使用不便。

  1956年,晶体管电子计算机诞生了,这是第二代电子计算机。

  只要几个大一点的柜子就可将它容下,运算速度也大大地提高了。

  1959年出现的是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这是电脑发展的最新阶段。

  到1976年,由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制成的“克雷一号”,使电脑进入了第四代。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明,使电子计算机不断向着 小型化、微型化、低功耗、智能化、系统化的方向更新换代。

  20世纪90年代,电脑向“智能”方向发展,制造出与人脑相似的电脑,可以进行思维、学习、记忆、网络通信等工作。

  进入21世纪,电脑更是笔记本化、微型化和专业化,每秒运算速度超过100万次,不但操作简易、价格便宜,而且可以代替人们的部分脑力劳动,甚至在某些方面扩展了人的智能。

  于是,今天的微型电子计算机就被形象地称做电脑了。

  世界上第一台个人电脑由IBM于1981年推出。

  电脑的作文

  电脑,是我们学习的”好帮手“我们遇到不会的题可以上网查找资料,可是有时候,我们玩电脑游戏上瘾了,也是危害性很大,知道为什么吗?就听我慢慢道来吧。

  一天晚上,爷爷去加班,奶奶睡着了,我偷偷地去拿我的电脑,玩起了一个我很喜欢的游戏,一玩就玩了好久,这时爷爷回来了,我没有察觉,当我有一点口渴时,去喝水,我转头一看,爷爷正在我身后,我觉的一个铁砂掌马上要来了,可是爷爷却说:“快睡吧,明天一早还要上奥数课呢。”

  第二天我一看闹钟8:30分来不及了,我问爷爷:“你怎么不叫我起床?”爷爷说:“你的闹钟早响了,可是你没起来。""为什么?”我问:“昨天你玩电脑玩到深夜,所以今天会起晚的。”爷爷回答到。我恍然大悟,原来,我电脑游戏上隐了,不能按时睡觉,第二天早晨起不来,所以上课才会迟到的。自从这件事后,我克制自己,控制玩电脑的时间,没有迟到了。

  电脑是我们的小帮手。可必须合理使用,游戏尽量少玩。让电脑真正成为我们学习上的帮手。

  发展历史

  1946年之前

  计算工具的演化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不同阶段,例如从“结绳记事”中的绳结到算筹、算盘计算尺、机械计算机等。它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了各自的历史作用,同时也启发了现代电子计算机的研制思想。

  1889年,美国科学家赫尔曼·何乐礼研制出以电力为基础的电动制表机,用以储存计算资料。

  1930年,美国科学家范内瓦·布什造出世界上首台模拟电子计算机。

  ENIAC计算机1946年2月14日,由美国军方定制的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ENIAC Electronic Numerical And Calculator)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问世了。ENIAC(中文名:埃尼阿克)是美国奥伯丁武器试验场为了满足计算弹道需要而研制成的,这台计算器使用了17840支电子管,大小为80英尺×8英尺,重达28t(吨),功耗为170kW,其运算速度为每秒5000次的加法运算,造价约为487000美元。ENIAC的问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表明电子计算机时代的到来。在以后60多年里,计算机技术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没有任何一门技术的性能价格比能在30年内增长6个数量级。

  第一代计算机

  第1代:电子管数字机(1946—1958年)

  电子管数字计算机硬件方面,逻辑元件采用的是真空电子管,主存储器采用汞延迟线、阴极射线示波管静电存储器、磁鼓、磁芯;外存储器采用的是磁带。软件方面采用的是机器语言、汇编语言。应用领域以军事和科学计算为主。

  缺点是体积大、功耗高、可靠性差。速度慢(一般为每秒数千次至数万次)、价格昂贵,但为以后的计算机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代计算机

  第2代:晶体管数字机

  软件方面的操作系统、高级语言及其编译程序应用领域以科学计算和事务处理为主,并开始进入工业控制领域。特点是体积缩小、能耗降低、可靠性提高、运算速度提高(一般为每秒数10万次,可高达300万次)、性能比第1代计算机有很大的提高。

  第三代计算机

  第3代:集成电路数字机

  硬件方面,逻辑元件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MSI、SSI),主存储器仍采用磁芯。软件方面出现了分时操作系统以及结构化、规模化程序设计方法。特点是速度更快(一般为每秒数百万次至数千万次),而且可靠性有了显著提高,价格进一步下降,产品走向了通用化、系列化和标准化等。应用领域开始进入文字处理和图形图像处理领域。

  第四代计算机

  第4代: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硬件方面,逻辑元件采用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LSI和VLSI)。软件方面出现了数据库管理系统、网络管理系统和面向对象语言等。1971年世界上第一台微处理器在美国硅谷诞生,开创了微型计算机的新时代。应用领域从科学计算、事务管理、过程控制逐步走向家庭。

  由于集成技术的发展,半导体芯片的集成度更高,每块芯片可容纳数万乃至数百万个晶体管,并且可以把运算器和控制器都集中在一个芯片上、从而出现了微处理器,并且可以用微处理器和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组装成微型计算机,就是我们常说的微电脑或PC机。微型计算机体积小,价格便宜,使用方便,但它的功能和运算速度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过去的大型计算机。另一方面,利用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的各种逻辑芯片,已经制成了体积并不很大,但运算速度可达一亿甚至几十亿次的巨型计算机。我国继1983年研制成功每秒运算一亿次的银河Ⅰ这型巨型机以后,又于1993年研制成功每秒运算十亿次的银河Ⅱ型通用并行巨型计算机。这一时期还产生了新一代的程序设计语言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和网络软件等。

  随着物理元、器件的变化,不仅计算机主机经历了更新换代,它的外部设备也在不断地变革。比如外存储器,由最初的阴极射线显示管发展到磁芯、磁鼓,以后又发展为通用的磁盘,现又出现了体积更小、容量更大、速度更快的只读光盘(CD—ROM)。

  主要特点

  运算速度快

  计算机内部电路组成,可以高速准确地完成各种算术运算。当今计算机系统的运算速度已达到每秒万亿次,微机也可达每秒亿次以上,使大量复杂的科学计算问题得以解决。例如:卫星轨道的计算、大型水坝的计算、24小时天气算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而在现代社会里,用计算机只需几分钟就可完成。

  计算精确度高

  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尖端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高度精确的计算。计算机控制的导弹之所以能准确地击中预定的目标,是与计算机的精确计算分不开的。一般计算机可以有十几位甚至几十位(二进制)有效数字,计算精度可由千分之几到百万分之几,是任何计算工具所望尘莫及的。

  逻辑运算能力强

  计算机不仅能进行精确计算,还具有逻辑运算功能,能对信息进行比较和判断。计算机能把参加运算的数据、程序以及中间结果和最后结果保存起来,并能根据判断的结果自动执行下一条指令以供用户随时调用。

  存储容量大

  计算机内部的存储器具有记忆特性,可以存储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不仅包括各类数据信息,还包括加工这些数据的程序。

  自动化程度高

  由于计算机具有存储记忆能力和逻辑判断能力,所以人们可以将预先编好的程序组纳入计算机内存,在程序控制下,计算机可以连续、自动地工作,不需要人的干预。

  性价比高

  几乎每家每户都会有电脑,越来越普遍化、大众化,21世纪电脑必将成为每家每户不可缺少的电器之一。计算机发展很迅速,有台式的还有笔记本。

【电脑的手抄报内容】相关文章:

雷锋手抄报内容09-20

航天手抄报内容08-01

德育手抄报内容08-27

阅读手抄报的内容07-09

开学手抄报内容08-18

电脑手抄报图片07-12

雷锋手抄报内容汇总11-04

有关雷锋的手抄报内容09-15

雷锋日手抄报内容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