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毕业论文

中西音乐专业艺术硕士教育现状比较研究论文

时间:2022-10-09 01:34:25 硕士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西音乐专业艺术硕士教育现状比较研究论文

  中西音乐专业艺术硕士教育现状比较研究论文是小编为研究生带来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中西音乐专业艺术硕士教育现状比较研究论文

  中西音乐专业艺术硕士教育现状比较研究论文【1】

  摘 要:艺术硕士在我国只有七年多历史,教育的各方面问题还有待于今后的经验摸索和总结。

  从我国艺术硕士教育科研状况和国外艺术硕士教育发展状况的分析和比较中,可以较清晰的窥视我国艺术硕士教育中的问题,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关键词:艺术硕士;音乐教育;比较研究

  一、我国艺术硕士教育的出台背景

  为了培养“高层次、应用型”艺术人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2005年决定设置艺术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 Fine Arts,简称MFA),健全和完善了国家艺术专门人才的培养体系。

  “高层次、应用型”具体体现在“学位获得者应具有高水平的艺术创作技能、系统的专业知识、较高的艺术审美能力和较强的艺术理解力与表现力,能够胜任本专业艺术创作领域的各种表现形式。”

  对招生对象的原则要求是“学士学位”和“艺术创作实践经历”,而入学考试则着重考核学生的专业素质、专业能力和专业基础知识。

  这种强调专业内容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在目前我国音乐艺术专门人才结构状况下,具有极强的针对性。

  当时,我国只有9所独立设置的音乐学院可招收音乐表演研究生,但学生毕业后的去向基本上都从事教师工作,真正回到舞台上从事音乐表演的极少。

  “在学校艺术教育方面,建设一支以具备相当艺术实践能力的专职教师为主,数量和质量都能够满足学校艺术教育需要的艺术教师队伍,是提高我国学校艺术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是依据当时的情况看,整个文化系统中,音乐教育从业人员普遍学历偏低、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技能水平低、缺乏系统性的训练,整体素质亟待进一步提高。”

  二、我国艺术硕士教育科研现状

  艺术硕士的诞生,打破了我国艺术教育体系中只有单一文学硕士学位的缺憾。

  艺术硕士在我国是一个新生儿,只有短短的五年多的历史。

  在这五年当中,已经有几十多所院校陆续获得培养艺术硕士的资格。

  从目前教学要求来看,有些院校的音乐专业艺术硕士相比传统理论型硕士研究生的教学方面,不仅仅强化了技术技巧的学习,甚至理论课要求要强过前者;理论课的学分要求还要高过前者,这样对学生提高实践能力的学习,必然造成更大的压力。

  至于课程设置的种类与多样性、生源差别、学术交流活动、学习与就业等等问题,尚没有系统性的经验总结与可供参考借鉴的任何权威性、开放性的资料。

  这五年多发展的经验总结和交流情况,能够见诸媒体的信息,不外乎是一些教师,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陆续归纳出自己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学习与交流提供必要的帮助和学术支持。

  从这些间断性的零星报道和体会文章,透露出一个信息,就是教师以个体为单位在总结归纳教学经验,在有限的传播范围内起作用,缺乏相互交流的平台和渠道,大量第一手资料和数据没有系统性地搜集和整理,急需将这些零散但是具有统计和理论价值的资料,上升到理论高度,成为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的公共财富。

  目前国内几乎见不到就音乐专业艺术硕士教学与学习方面理论研究和探索方面的学术文章和科研论文,缺乏系统的经验总结报告和经验探讨文章,没有后续的科研提供权威、全面、翔实、可靠的资料保证。

  部分原因,是由于艺术硕士学位类别的起步较晚,一切尚处于摸索方向、积累经验的开端。

  艺术硕士源于系统性、专业性地提高艺术专业实际表现能力的要求。

  相对于理论型人才培养,摸索经验、总结教训、对教学现象的分析与归纳、提出具有指导意义的建议等方面,更加需要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科学的数据采集、分类和分析,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因为所有教学行为的个性更强,共性相对较少;教学的即兴性更强,计划性较弱;经验总结方面更困难,更加需要专业的面对面指导,艺术表现和交流的平台作用更强。

  这就决定了在总结经验、分析问题、提出建议、归纳成果方面,全面、细致科学化的数据采集和分析,是必不可少的方法,这又涉及到数据采集方式、采集时间、分析模型的建立、分析方法、结果归类等等一整套系统的作业程序。

  三、国外艺术硕士教育的发展现状

  目前,艺术硕士在美国、英国以及原英联邦主要国家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台湾和香港地区,发展得比较成熟。

  涉及的专业非常广泛:电影、戏剧、美术、音乐、艺术设计、舞蹈、广播电视和新媒体制作等艺术创作领域。

  然而在美国,MFA通常授予戏剧相关的专业。

  美国的音乐专业“艺术硕士”研究生,却大都不使用MFA这个称谓。

  表演演奏专业和作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通常叫“音乐硕士Master of Music(MM)”;音乐理论和音乐史方面的研究生则授予“文学硕士Master of Arts(MA)”;音乐教育专业则授予“音乐教育硕士Master of Music Education (MME)”等等。

  从艺术硕士教育的发展模式上看,美国的艺术硕士教育体系十分成熟,影响力也最大。

  这种成熟并非是僵化套路的程式化。

  开放性和多样性,是保证教学内容与教学理念不断更新与进步的机制性措施。

  美国开放的教育体系和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吸纳人才的发展模式,形成了发达的教育体系和先进的科研理念。

  哥伦比亚大学、波士顿大学、伊阿华大学等院校的艺术硕士培养体系非常完备。

  师资、课程、课外专业活动、学术交流都有机地穿插在一起,学校的教学和学习内容丰富多彩,并且给学生充分的表现和交流机会。

  对于音乐艺术硕士的培养方向来说,最大可能地满足了学生的成长空间。

  在相应的科学研究方面,他们往往针对非常具体的项目提出针对性极强的项目建议、可行性分析,并且给予任课教师以充分的自主决策空间,充分发挥艺术的个性。

  在总结评价中,也是以学生艺术表现的个性价值作为首要条件。

  这一切看似随意、以“个性”为前提的判断标准,背后是强大的资料数据分析和科研体系作为支撑,将庞大的数据量通过科学的归类进行统计分析,最终作为科学证据,指导教学和科研工作。

  美国艺术院校协会(The College Art Association, CAA)和美国专业艺术和设计学院联合会(The Association of Independent Colleges Art and Design)对于艺术硕士(MFA)设有明确、详细的规定。

  艺术硕士专业学位(MFA)以实践性、创作性为主,强调应用性,同时,也要求必要的艺术素养和理论知识。

  入学考试着重考察学生的创作才能和表演天分。

  教学计划强调课程的实用性和表演作品的广泛性,同时兼顾理论修养的提升。

  学位授予标准主要看学生创作实践过程中所体现的艺术创作技能和表现力。

  毕业汇报以演出和作品展示为主要考察标准,同时完成专业艺术分析、总结文章或论文。

  德国的音乐教育体系具有悠久的历史。

  音乐专业的设置从一开始就目的明确。

  比如历史最悠久的艺术大学之一“柏林艺术大学UDK”,音乐专业分为音乐表演专业、音乐教育专业和音乐继续进修学制。

  音乐表演专业就是以培养表演艺术家为宗旨,针对那些准备成为职业乐团、乐队演奏员以及独奏演奏者的学生设立;音乐教育专业就是为培养教师,课程以教育理论为主;而音乐继续进修学制是在以上专业基础上继续学习,已获得不同的文凭。

  与艺术硕士同等学历的学习,就在表演专业的学习当中,毕业授予Diplom(硕士学历)。

  法兰克福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的音乐艺术硕士的培养模式也大致相似,专业设置直指培养目标。

  四、艺术硕士教育应关注的问题及启示

  目前我国艺术硕士研究生培养类型、培养模式相对单一,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主要集中于公共课、必修课、选修课和学位论文写作等理论方面,音乐艺术表演还需有更多的时间去提高他们社会最需要的艺术实践能力。

  在校学习期间的艺术交流活动应当更加丰富,加强校际之间的艺术交流活动。

  教学体系尚应体现重视艺术实践的特点,与艺术人才成长规律。

  艺术硕士教育体系、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和培养方向的调整等一系列问题,还有待于今后的经验摸索和总结。

  基于此,笔者开展了“音乐专业艺术硕士教育记录与比较”科研项目研究,这一项目具有单一的针对性和明确的实用性――为音乐专业艺术硕士的培养教育整理出第一份全面、细致、可信的第一手资料;基于此资料的数据统计分析结果;为音乐专业艺术硕士的教育在现有内容的基础上,提供授课方式、课程类别、课程内容、课内外相关交流活动的建议;毕业生就业跟踪及反馈建议;如何体现艺术硕士培养的“高层次”和“实用性”。

  增设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是为我国艺术人才在职攻读艺术硕士学位、全面提升艺术技能和素质提供了新的渠道。

  同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立为我国艺术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中等和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刘伟冬.关于高等艺术教育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改革的几点思考[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及设计版),2000(02).

  〔2〕欧春生.高师院校非美术专业美术史课程设置的必要性[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5).

  高师舞蹈硕士人才培养模式【2】

  摘 要:本文通过对高等师范类院校舞蹈硕士人才培养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深入剖析,融合个人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感受,明确高师舞蹈教育的特色性,为高师舞蹈人才模式的建立与发展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革建议。

  关键词:高等师范院校 舞蹈硕士 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当代社会对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提高,艺术教育本身也不断向更高的学术层次发展。

  进入二十世纪以来,我国各高校纷纷扩充对艺术类硕士人才的招收和培养。

  作为高等师范类院校中舞蹈类硕士人才,并没有形成有字可循的的人才培养流程和模式,尤其是作为在高等师范类院校的层面上进行研究,更是很难找到规范的模式性的范例。

  对此,笔者通过深入思考,结合日常学习感受,提出几点高师舞蹈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希望能对此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尽微薄之力。

  一、高师舞蹈硕士人才培养应注重“教”,更要注重“全面”、“多专多能”

  当前高师艺术教育应从实践出发,使社会需求与艺术教育相得益彰。

  而所谓高 师范类院校,其培养重点在于广大的师资群体,所培养的人才是未来中国教育的师资储备。

  高师硕士人才培养更是如此,要注重“教”,更要注重“多专多能”。

  培养高师舞蹈硕士人才的过程,是从“学”升华到“教”的过程。

  同时,在保证对本专业扎实学习的基础上,兼顾声乐、指挥、灯光、舞美等相关学科的基础了解和掌握,也是当代社会综合型发展的必然要求。

  所以,多专多能的舞蹈硕士培养趋势将不断形成和发展,对舞蹈硕士人才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二、高师舞蹈硕士人才培养体现在课堂教育中要“推陈出新”

  高师硕士培养不可能离开课堂教育,如何使之更加丰富、新颖、有益于教育成果,也是目前高师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难题之一。

  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舞蹈专业技能表演与舞蹈理论研究并进。

  舞蹈是一门注重舞台表演的艺术,舞蹈硕士本身首先应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表演能力。

  所谓“会跳才会教”,在艺术实践过程中进行不断的技能练习和舞台表演练习,从中积累对舞蹈产生的理解,对舞台掌控能力的培养,及对舞台表演能力的提高。

  正所谓“只有体会才有发言权”。

  与此同时,在硕士人才培养这个阶段,理论研究要从被动的学习向自主的研究升华,在本科时期基础理论积累的平台上,向纵横与纵深两方面不断加深理解与充实,最终达到自主的创新研究。

  技能与理论两者不能分离开单纯发展,应结合起来共同发展,才能为硕士舞蹈人才培养搭建一个稳固的发展平台。

  (二)“交流式”教学与导师“指导性”教育。

  进入硕士人才培养阶段,死板的“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式已经很难满足这个阶段学生对知识的多元化需求,这时,“引导式”、“交流式”教学就成为更加适合这个阶段的教学模式了。

  所谓“交流式”教学即导师与学生在互相讨论和辩证中互相汲取富有新意的理念和想法,将原本死板的书面理论内容“活”起来,集思广益。

  同时导师应从单纯的“教授”角色转为“指导者”、“引导者”。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课堂气氛轻松热烈又不偏离理论研究和严谨的学术风格

  (三)课堂教学中知识的捕捉点要明显。

  在硕士人才培养过程中,切记广义的泛泛的知识点铺洒,应着重捕捉其中有研究价值的知识点进行深入的讨论研究,从中发掘出新的理念和知识点。

  从“小”到“大”,由“浅”到“深”,注重自主研究和思维创新。

  三、高师舞蹈硕士培养体现在实践教学中要“丰富多彩”

  当前的高师舞蹈硕士培养绝不能拘泥于单纯的课堂教学,而是要将艺术实践作为举足轻重的一部分,与社会需求与时俱进,从各个方面入手,使其呈现“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

  (一)高师舞蹈硕士讲座的开展。

  之所以要定时定期召开舞蹈硕士讲座,其一是锻炼硕士人才自身整理思路、整合资料的能力。

  其二是使其敢于发表不同于他人的言论,提高口头表述能力,培养创新性思维。

  其三是在众多硕士人才齐聚一堂、言论自由的平台上,让每个人的思维得以扩充和整合,在讨论中学习与创新。

  同时也有利于紧跟舞蹈发展趋势,走在思潮前列,避免思维陈腐,被时代所淘汰。

  (二)高师舞蹈硕士交换生政策。

  高师的舞蹈硕士不但需要充分了解本地区舞蹈教育发展现状,定期到外校进行学术交流与学习也是很有必要的。

  学习其他院校硕士教育中的优秀教学手段与创新性的教学模式,看到其在硕士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利于审视我们自身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不足,从而避免这些教学问题的进一步发展,防患于未然。

  (三)建立研究生听课机制。

  所谓研究生听课机制是指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大量的广泛的看课或听课,从中积累学习经验与教学经验,从而丰富自身的表达能力和教学能力。

  (四)大型艺术实践活动的参与与编排。

  高师舞蹈硕士不但要会“教”,更要会“编”会“排”。

  这时,大型艺术实有意识的锻炼自身践活动的参与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亲身经历这些活动的过程中,有意识的锻炼自身对大型排练的掌控能力,认真学习不同活动组织及编排者的排练手法,积极参与编导的创编过程,最大程度的汲取“实战”经验,弥补课堂教学中不能涉及到的实践锻炼。

  总之,高师舞蹈硕士人才培养应与高师特色的教学特点相协调,关注当代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特定要求,准确定位富有高师特色的办学方向,大胆尝试,在不断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反思,在科学的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及时更新观念,总结经验教训,从而促使高师舞蹈硕士人才培养形成有迹可循的科学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左兵等.《研究生教育模式的发展及其启示》理工高教研究,2004.

  [2]何云坤.《研究生教育模式的变革趋势与改革对策》上海高教研究,1996.

【中西音乐专业艺术硕士教育现状比较研究论文】相关文章:

中美教育技术硕士培养方案比较研究论文10-06

学前教育专业艺术教育研究论文10-09

艺术教育研究论文10-09

宁夏法学教育现状研究的论文10-09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现状问题及对论文10-08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艺术硕士教育的思考论文10-11

浅谈艺术教育研究的论文10-06

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现状调查研究论文10-08

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特点与现状论文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