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太姥姥语录散文
所谓“太姥姥”,吾之岳母,妻之亲妈女儿之姥姥,按本地称谓,女儿的孩子,即叫其为“太姥姥”。是年86岁。
女儿于20xx年xx月xx日,产下二子,太姥姥闻讯喜极而忙。因距之百里,就通过电话问这问那,嘱咐这嘱咐那。见孩子不着,便依自己所想准备衣物。三个月后,女儿携子回家过百天,先见太姥姥。太姥姥乐得合不拢嘴。在家三天,每天必上楼照看。
太姥姥腿脚曾摔过,不灵便,右手拄拐杖,左手戴手套扶着楼梯扶手,两步一蹬,进得室内,俯身细观,爱抚搂抱,嘴中唠叨,太姥姥语录由此诞生。因有倪萍《姥姥语录》在前,就加一字曰《太姥姥语录》。文中涉及四代,辈分初感混乱,但无非是我之岳母、女儿之姥姥、女儿孩子的太姥姥而已。故为行文方便,也为叙述简约,皆以太姥姥称之,不再变换称谓,如有疑问,可存疑。故请谅之。
一、有骨头不愁肉。
太姥姥在电话中听得母子平安,揪着的心顿时放下来,问这问那。听女儿说,小宝才三斤八两,还在儿科监护。太姥姥宽慰说:没事没事,三斤多快四斤了,不小不小。又说,人家二斤多的还养大了呢,现在都好几十了。
小宝出院后,与大宝相比,瘦小许多,从重量上差二斤,但从外观看,差一圈儿。看着细细的胳膊腿儿,女儿心里难受。太姥姥打电话来,听说外孙女哭了,就说:我说没事嘛。这会儿瘦不算瘦,有骨头不愁肉。好好喂养,很快就胖了。
有骨头不愁肉,我听了不止一个人说,这是一句本地俗语,意思是只要人在,就不愁胖不起来。反映了民间对抚养幼儿的乐观精神和沉着冷静的信心。果不其然,小宝终于摆脱了瘦小的身材,慢慢长得有模有样起来。
二、蓝衣,拦人。
太姥姥耳朵有聋了,非对上台才能听见;眼睛虽然有点花,但还能摸索着做针线活。女儿怀孕后,就开始拾翻自己的包袱,找出来一块块非常老的蓝布,为两个婴儿准备小棉衣小棉裤。蓝布料发黑,很有年头了。问了才知道:这是老人家结婚时“老成”下来的,老成,意思是节省或者置办, 就是为下一代准备的。看看老人家的眼光看得有多长远。老太太凑在阳光射进室内的光线下,太姥姥一针一线,用了两个月完成两套衣裤。太姥姥说,孩子快出生了,也快到腊月了,要提前准备棉衣棉裤。孩子尿泡又多,要多准备几条。做好以后,就包起来。待孩子出生后以后,托人捎来,并嘱咐:一定要让孩子穿一穿,实在不能穿,也要在孩子身上比划一下。
蓝衣蓝裤捎来,在孩子身上比划,立马成了“蓝精灵”似的小小老头儿。女儿觉得难看,就放置一旁。室内温度很高,根本穿不着棉衣,也就忘了这件事。忽然太姥姥来电话,问及棉衣棉裤的事:穿过没有?女儿忙说:姥姥,屋里很热,不用穿。太姥姥急了说:那不行,一定要穿,屋里热,穿一下再脱了。按说出生三天就要穿,这都十几天了。女儿说:姥姥,为什么呢?多麻烦。太姥姥听了说:为嘛,老辈传下来的,穿蓝衣服,就是拦住了,不让孩子走了。女儿忙说:好好,穿穿,这就穿。
于是,给两个婴儿换上蓝棉衣棉裤,那样子,真如出家的小道士,大家乐了半天说:这下可跑不了了!
三、老布,成人。
太姥姥一共做了两套棉衣棉裤。其中每人一条的黑色棉裤很惹人注意。棉裤是黑缎子裁剪而成,裤腰是蓝缎布镶成。据说,黑缎子是太姥姥结婚时穿的旗袍,乖乖,有100多年了呀;蓝缎子是从别人“老了人”(本地方言,称人死去为老了人)的蒙头(死人身上盖的布)上取下来的。
本地风俗,逝去的老人,寿数70以上的,且寿终正寝的,皆为喜丧。其身上盖的蒙头,一般是蓝色的缎子布料,逝者躺在棺材里,就有需要者,扯下一段来,为未出生或刚出生的婴儿做裤腰带。据说这样孩子好成人,小鬼不拿。我思忖可能是沾上了死人的气息吧?
还有逝者身下压着的钱币,也成为婴儿的饰物。过去都是清代的制钱,什么乾隆、嘉庆、同治、光绪年代的“通宝”,一个个发着亮光,铜钱中有方孔,在棺材封盖前,从逝者身下摸出,穿上红绳,让婴儿戴在脖子上。现在那些通宝都成了文物,被人们收藏了,很少有那玩意了,就置放现代的硬币。这也不影响人们摸取。去农村就会看到很多孩子脖项上戴着钱币。人们认为,穿戴这些东西,孩子好成人,小鬼不拿。我思忖可能是沾上了死人的气息吧?
两个宝宝当然穿过了,戴过了。一角的硬币,用钢钉钉一个小孔,穿上红绳,戴了几天,后来忘记放哪儿了。
孩子长得太快,随风长,棉衣棉裤转眼之间,就不能穿了,也不能再穿了:百年老物,还能架住孩子小腿的踢腾?没几天,就出现几个破洞,瓤子白花花暴露于外,若再穿,就与不能走路的小叫花子一般无二。棉裤就成为记忆,棉衣的回忆成为家中的一级文物,那缎子,那破洞。虽然无用了,但无用却承载着老一辈的期盼。
四、换地方换水。
处在两地,孩子在车子的运输中转换着家。太姥姥就嘱咐,老换地方,孩子会水土不服。过去,人们出门,就会包一撮家乡的泥土,到了外地,烧水的时候,捏一点放进去,防止水土不服生病。孩子更娇气了,一定要结记着,先准备一个瓶子,走的时候灌满水,到了新地方,给孩子喝水的时候,先倒点带着的水,搀和着喝,就能防止水土不服。
真假谁也不知道,本地风俗似乎有这个说法。人云亦云咱也云。反正不费事,就依太姥姥的嘱咐,换地方先准备水,孩子喝水必掺好后才喝。
效果怎么样?真的不知道。
五、早竖抱脑袋直。
太姥姥虽然抱不动孩子了,但护理孩子经验丰富着呢。看人们抱着孩子不对劲,脑袋歪着,就说:你们抱得不对。要想让孩子脑袋挺直,就竖着抱。抱得越早,小脑袋就越直。
所以我们抱着孩子,只要太姥姥在,就不自觉把孩子竖抱起来,一只手还托着孩子的后脑勺。
太姥姥说:我看孩子好几个,都这么着,你看,哪一个都壮壮实实,脑袋瓜直溜溜的。人们跟着笑。太姥姥说:你们笑什么?这是规矩,老辈里都这样。
六、盖被子不能太厚。
太姥姥对孩子睡觉很在意。每天晚上九点前,就会到孩子床前亲自看看,摸摸被子,伸进被子里试一试温度。嘴里不住唠叨:“若要小儿安,三分饥和寒。孩子饿点不怕,抻着脖子要吃的,就好。就怕给嘛不吃嘛,你着急,没法。多喝水,多喝水就不会生病。流点鼻涕也不要紧,有点感冒没大事。
“要紧的是,穿衣戴帽,盖被子,不要太厚,捂着了也不行。小孩子本来温度就高,薄一点没关系。看看,孩子都捂出汗了,把压风被去掉。”
就赶快揭去压风被,太姥姥这才放下心,拄着拐杖要走,回头还不住嘱咐:不用盖厚喽。盖那么厚,捂也会捂出病来。
七、老习俗,传家宝。
要说上面说的,还有点道理,那么下面的语录就有些邪乎。
太姥姥在电话里嘱咐说,新生儿的口腔有脏东西,要用黑布蘸上香油和盐,慢慢擦幼儿牙床,说这样就不会发炎。这必须要做的。医生没有好办法,就只能用民间的土方子。
你会问,黑布?为什么是黑布?用白布就不顶用?医用纱布不是更干净?不得而知。莫非黑布的布丝里有特殊的化学物质?没有追问根底,只能听之任之。
还有生了男孩让撞南墙,这样不会“妨爹妨娘”,就是抱着孩子,头冲墙,虚势做势,口里念道“生了男孩撞南墙,不妨爹不妨娘。”说这样,爹娘就平安一生。
太姥姥特别重视老习俗,有用的无用的,有道理的无道理的,都要讲着听。比如,孩子夜哭,就会让你写帖子:天惶惶地惶惶,我家有个夜哭郎,过往君子念一念,一觉睡到大天亮。。。。。。逼着你去贴。说,路人都是好心人,多念几遍,孩子就不哭了。你反驳:这是迷信。太姥姥就会生气:嘛迷信?都这么办,传了多少年了,灵验得很。你们不信,为嘛不信?都信,信不信,也得这么做。当然,这俩宝宝没有彻夜啼哭的习惯。但是,太姥姥常说,不要让孩子头朝南睡觉。问为什么,太姥姥冒出一句:头朝南,万事开头难。哈哈,你不得不佩服老人家的想象力。因为,从古至今,都是这么传下来的。所以,你要装模作样去执行。谁不希望孩子的未来一顺百顺呢?
快到端午了,太姥姥就忙着让为孩子准备红肚兜,这红肚兜还要有五毒虫:蝎子、蜈蚣、长虫、蜘蛛、壁虎。说:带着五毒虫肚兜辟邪,不会招虫叮咬。见到我们就问,买了没有?做了没有?怎么还不做?有那么难吗?年轻时候,我找块红布,一天就做好了。盯着你没办法,就去集上转,没有。
那天,姨姥姥来了,一说红肚兜,就说:家里还放着两个,新的。我去拿来。拿来后一看,好漂亮,不但有五毒虫,还有两个红萝卜。姨姥姥说,那叫宝贝疙瘩。正好是双胞胎,一对宝贝疙瘩!
太姥姥还有一条,那就是如果孩子晚上回家,睡着了,一定要叫着孩子的名字进家门。这一点,我们都会领会并认真执行。当孩子在怀里睡着了,就轻轻叫着宝宝的名字说“回家了,进家了。”如果太晚了,还要照个亮,过去有火柴,就划一根火柴,让亮光照亮家门,或用打火机。现在晚上出门都带着手电,微型的,很方便。要问为什么,就是怕鬼祟跟着进门。鬼祟怕火,看到亮光就跑了。而叫孩子的名字,是怕孩子丢魂。叫名字,就是叫孩子的魂,魂听着跟着就会进家。
太姥姥语录就闲话到此。我觉得,不必苛求老人家的作为,因为爱之深,必然会有一些过时的不能让人理解的说法。谁不愿意为下一代多做些什么呢?哪怕这是不科学的。但你不得不承认,隔辈亲,是天南海北所有老人的共性感情。
【太姥姥语录散文】相关文章:
倪萍姥姥语录12-31
灰太狼的经典语录11-17
姥姥家的四合院随笔散文10-10
人不能太善良经典语录11-24
古风经典语录 古风经典语录太经典了霸气11-24
姥姥02-17
《姥姥语录》读书笔记 15篇06-14
求职简历不要太简单太随意!10-26
人不能太善良经典语录8篇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