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职报告

幼儿教师个人述职

时间:2023-06-01 14:39:06 述职报告 我要投稿

幼儿教师个人述职通用

  一、生态学理论的概述

幼儿教师个人述职通用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本文将运用生态学的相关理论来探讨如何缓解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

  1.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1)生态学。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周围环境的辩证统一,包含人在内的一切生物和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成为了生态关系。生态关系反映了生态系统内部的结构和规律。

  (2)生态链。生态链起初指生态系统中生物间营养关系的复杂网络关系,指自然界中生物与生物间相互作用、相互依存,以实现彼此的循环运作。

  (3)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是指自然界中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成分和阳光、土壤、空气等非生物成分的一个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如果打破了这种平衡,就会招来大自然的惩罚。

  2.和谐教育的生态规律。教育生态环境是根据生态学原理提出的,教育生态环境按照一定的生态规律彼此联系、彼此作用,处于连续的有序运动之中。

  (1)整体效应。整体效应是指在各层次的教育单元和各种生态因子中,各个单元和因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从而形成复杂的结构,组成统一的整体,最终产生整体效应。

  (2)花盆效应。“花盆效应”在生态学上称为局部环境效应,花盆是一个包含人工和自然的小型生态环境,花盆中的个体或群体一旦离开这个小型的生态环境就没有了生存能力,所以在空间上具有很大的局限性,需要人为创造适宜的环境。

  (3)耐度。“耐度”是1911年美国生态学家谢尔福德提出的,他认为:“如果要使一种生物消灭或绝种,或将其任何一项因子改变,或将其含量予以增减,使其量达到生物耐力的界限之外,就可出现上述结果。”如果人为地超出了最适度的范围,主体同化环境生态因子的速度就会减慢,甚至产生负面效应,导致生态环境的整体失衡和功能失调。

  二、职业倦怠理论的概述

  关于职业倦怠的理论比较丰富,在进行理论探讨时,有几个主要概念需要明确。

  1.职业倦怠与幼儿教师职业倦怠。

  (1)职业倦怠。职业倦怠(burnout)一词是由美国临床心理医生Herbert Freudenburger在1974年提出的。对职业倦怠的界定,目前引用最为广泛的定义是:“职业倦怠是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感耗竭、去个性化和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症状。”

  (2)教师的职业倦怠。美国社会学家Schward和美国教师评鉴学者Iwanicki专门界定了“教师职业倦怠”,他们认为当教师自身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不能有效地完成份内的工作时,就会产生职业倦怠现象。可见,当教师不得不在资源缺乏的情况下去做更多的工作,而得不到社会的肯定时,职业倦怠就产生了。

  (3)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是指幼儿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的一种极端心理反应,是幼儿教师在长期的高水平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在不能得到适当缓解和帮助的情况下,会产生较强的压力感、挫折感和沮丧感,对幼教的职业生活感到疲倦,甚至萌发退出幼教行业的想法。

  2.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具体表现。国内很多幼儿教师都存在着职业倦怠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情绪衰竭。情绪衰竭是指因为工作带来的疲倦感觉,表现在个体的情绪和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完全丧失了工作热情。在忍受职业倦怠的困扰下,幼儿教师经常会紧张不安、易怒易燥、神经过敏。很多幼儿教师在家里经常会为一点小事对孩子和家人发火。

  (2)去人性化。去人性化表现在用消极的态度和冷漠的情感去对待同事或学生,躲避社会交往,不愿与学生接触。个别幼儿教师还将幼儿看作没有感情的动物,对幼儿贴标签,侮辱幼儿。

  (3)个人成就感降低。个人成就感降低即个体对自己工作意义和评价的下降,导致自我效能感降低,丧失工作热情,感到无法胜任工作,无法体会到工作带来的成就感。幼儿教师在对职业缺乏热情的条件下,消极对待工作,呆板教学,教育能力降低,对幼儿的管理也经常出现偏差。

  综上所述,以生态学视角,将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缓解置于生态学视域,研究如何缓解幼儿教师职业倦怠,能够提供一些新视野、新思路、新方法,对缓解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生态学视角下缓解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

  缓解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生态策略是生态学原理在教育上的迁移,根据以上对生态学和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相关理论概述,本文从生态学视角,对如何缓解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提出了以下建议:

  1.构建全社会的和谐教育整体效应。从生态学的角度看,整个教育事业是一个生态系统。综观现实,我国0~6岁的儿童占世界同龄儿童数量的五分之一,而我国教育资源在整个教育体系内存在着配置不均衡的现象,对幼儿教育不够重视,幼儿教育发展存在着诸多困境。然而,要想促进我国教育的健康和谐发展,就必须遵从教育发展的整体效应,重视幼儿教育,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障幼儿教师的合法权益,以提高幼儿教师的待遇,从而提高幼儿教育的经济地位,让幼儿教师的付出与回报逐渐平衡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幼儿教师职业倦怠感的产生。

  2.营造幼儿园的和谐生态环境。

  (1)强化幼儿园环境的生态链法则。幼儿园的制度建设、精神建设和文化建设构成了幼儿园生态环境系统中的生态链,有效地协调好这三者关系,将有助于缓解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

  制度建设对于幼儿园十分重要,管理的重要任务应重“理”,而不重“管”,要让幼儿教师在工作中感到心里放松,人格平等,工作才有积极性。但幼儿园即使有着完善的规章制度,也需要幼儿教师去贯彻和落实,所以幼儿园的精神建设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在“教师节”、“三八妇女节”中,幼儿园以教师为本,真诚地关心教师,让幼儿教师感到被尊重和被信任,激发了工作热情,使之真心地为孩子服务,为幼儿园服务,从而达到提高工作效率,消减职业倦怠感的目的。

  同时,如果幼儿园长期注重文化建设,那么全园教师努力工作就成了乐趣,提高素质就成了需求,工作创新就成了渴望,服务奉献就成了荣誉,幼儿园成了孩子的乐园、教师的家园。在这种氛围下,教师又怎么会产生职业倦怠感呢?

  所以,在幼儿园这个生态系统中,加强外显的制度建设,注重内在的文化建设和精神建设,有助于缓解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感。

  (2)重视幼儿教师的性别生态平衡。在幼儿园生态环境中,男女性别教师的比重应该基本平衡,如果一直是女性教师处于主导地位,男性教师数量不足或者缺乏,那么这种生态平衡就会被打破,对教师自身和儿童的未来发展都将造成不利影响。如果一个幼儿园没有男教师,就如同一个缺少父爱的“单亲家庭”,不容易培养孩子们的勇气、胆量,不利于儿童性别认同、性别角色观点的形成。此外,男、女教师经常性地交流与合作,将起到性别优势互补的效果,俗话说:“男女搭配,干活不累。”这也能缓解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感,形成幼儿园和谐、健康、生态的幼儿教师队伍。

  (3)把握幼儿教师的工作耐度。幼儿教师不像中小学教师,只是书本知识的讲授,而是要求保教结合,以保育为主。幼儿教师的教学主要通过游戏的形式开展,让孩子在游戏中懂得相关的知识,学会与人交往,形成初步的责任感,等等。但是,由于幼儿年龄小,幼儿教师要随时应对幼儿的一些突况。同时,家长和社会对孩子的期望值又高,加上幼儿教师工作任务的繁重,就会造成幼儿教师工作超载的现象,导致幼儿教师产生职业倦怠感。所以,幼儿教师要实现好的发展,就不能超过自己能承载的度。

  3.消解幼儿教师的个人发展 “花盆效应”。在幼儿教师的个人发展中,首先要消解“花盆效应”,坚持终身学习,不要把自身局限在封闭、半封闭的环境中,以免使幼儿教师产生局部生态环境效应。其次,幼儿教师要认识到幼教职业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平时应注重同事间的互动、个体与环境和社会之间的互动,从而建立全方位、动态、开放的生态环境系统,只有这样,才能改善幼儿教师个人发展过程中的“花盆效应”。

  幼儿教师是我国教师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值得我们全社会高度重视,要从生态学的视角出发,寻求缓解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希望幼儿教师能提高适应能力,保持和促进身心健康,真正构建和谐、生态的幼儿教师成长环境。

【幼儿教师个人述职】相关文章:

幼儿教师的个人述职报告04-28

幼儿教师个人述职报告07-27

幼儿教师个人述职报告11-05

幼儿教师个人述职报告03-23

幼儿教师的个人述职报告04-24

幼儿教师个人述职报告02-19

幼儿教师个人述职报告集锦05-23

优秀幼儿教师个人述职报告05-22

幼儿教师个人述职报告范文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