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读书的随笔

时间:2023-03-11 10:43:00 随笔 我要投稿

读书的随笔(精选15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大家都听说过随笔吧?有的可能还经常写随笔?随笔通常作者通过修辞手法曲折传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的一种文体。那么,怎样才能写出好的随笔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书的随笔,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读书的随笔(精选15篇)

读书的随笔1

  下午没事到家附近的书店转了一圈,想起同事说她给自己定了每月两本书的目标,我也认真地在书店挑选书籍而且收获颇丰。回家也给自己写下了一个阅读计划,希望能通过这些书体验不同的感情,感受不一样的生活,能让自己沉迷手机的时间更少一些。

  晚上去跑步的时候,回想了一下这个星期的事情。我发现我的态度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个星期只运动了一次,之前一直是保证每周五次。而且工作都堆起来,到不完成不行的时候再动手开始干,事情越堆越多,心情跟着也越来越差。以前找借口的时候,能听到心里有个声音会来阻止自己甚至说服自己继续干,像个“小精灵”一样。这个星期“小精灵”好像被我“流放”了,所以一直偷懒,再回头想其实偷懒并没有给我到来什么好的事情。因为偷懒本来20分钟可以搞定的事情到最后要两个小时才弄得完,搞得自己心情也不愉快。现在要赶快把“小精灵”找回来,不能老是处在这种状态,要让自己的心情好起来,这样才会爱自己的工作。

  真的.是过什么样的生活,取决于自己的态度。想对自己说:“把心态调整好,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好。静下心来,多读书,感受生活,发现美好的事物,多发现美才能越来越爱生活嘛。加油吧!”

读书的随笔2

  近日读了《赏识你的孩子》一书,读后感受颇多。全书用许多生动的案例诠释了“期待效应”试验、“需要层次”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教育理论知识,阐释了实施“赏识”教育的重要性、可行性,通过一个个令人扼腕叹息的教育故事,喊出了教师要善待每一个生命的教育理念。

  一、让人人都享受一份关爱

  德育需要一种宽松、宽容和温馨的环境,对孩子偶然的错误和闪失,不要过分求全责备,因为教师偶尔也会有背离道德的言行。孩子在形成良好品行的过程中,尤其需要教师的关爱。爱,是一种重视,一种呵护。我们要站在珍视每个生命价值的高度去关爱每个生命个体的成长,像呵护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去保护孩子的自主发展权。我们要重视每个个体的存在,每个人都是同样重要的。所有的人都应该得到发展,不管是优秀的,还是发展有困难的,甚至是家庭特殊的,要不带任何功利的

  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说: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和赞美。因此,当教师能够以“赏识”的言行对待孩子,就会激励起孩子无穷的勇气,唤醒他深埋的潜能,鼓舞他向着成功之路大踏步前进。而要让教师拥有“赏识”这一法宝,根本就是要激发起教师的爱,让教师出于爱来工作,而不仅仅把教育当成一个职业或是一种谋生的手段。

  “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中倾注了爱,教师就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欣赏孩子每一个幼稚的想法和行为。教育中倾注了爱,教师就会以宽容之心对待孩子,理解孩子身上存在的不足。教育中倾注了爱,教师就会理解、接受、运用“赏识”这一有效的教育手段,在教育的花园中耕耘

  二、让人人都享有一次机会

  “以人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是新的课程理念。每一个孩子的潜力是巨大的,而发展潜能的金钥匙就是自信心。孩子在形成良好的品行过程中,尤其是后进生特别需要教师的鼓励和表扬。鼓励和表扬的力量大于批评和处分的力量。孩子在校接受教师的表扬和赞扬中,他会自觉地放大自己的优点,对自己表现出强烈的自信,极力使自己变得优秀,一些不良的品行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消除。

  针对孩子的特点进行赏识。“赏识”这个词,《现代汉语词典》给出的解释是:认识到别人的'才能或作品的价值而予以重视或赞扬。这就告诉我们每一个教育者都必须首先认识到孩子的才能,然后再予以重视和赞扬,要有针对性。也就是说并非“拉到篮里就是菜”,胡乱指着孩子的某一言或某一行大加赞扬、夸奖之能事,而是针对孩子的特点进行赏识。赏识是一门艺术、一门学问,是教师的一门必修课。教师要通过不断的钻研、深入的学习,掌握赏识这一有效手段,并在适当的时机、合适的场合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三、赏识不是万能的,但可以接近万能。

  《赏识你的孩子》中无数的成功者的经历都告诉我们:外因并不是决定因素,内因才决定了事物的最终走向。孩子的成长应该是孩子自己的事,唯有调动和依靠孩子自身积极因素才能真正做到。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七八岁时写了第一首诗,母亲对他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父亲的评价恰恰相反:糟糕透了。从母亲的“赏识”声中,他得到了爱的力量,那成了他今后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从父亲的批评声中,他得到了警告的力量,于是不时提醒自己“小心、注意、总结、提高”。

  在这两种力量的鼓励下,他终于成为一个著名的作家。透过这个事例,我们可以认识到,赏识是很多促进孩子成长的催化剂中的极为有效的一种,它能够激励、唤醒、鼓舞孩子内在的积极因素,从而使很多的不可能成为可能。

  很多时候,我们怨天尤人,埋怨孩子不够聪明,埋怨好心得不到好报,静下心来,想想平日里那些毫不起眼的孩子,那些尽惹我生气的宝贝,原来也都有可爱的一面。猛然醒悟: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只是有时匆忙的步履,泥泞的心情遮掩了我们的双眼;繁琐的工作,忙乱的头绪,钝化了我们的敏锐;成绩的镣铐,升学的压力扰乱了我们的心智,所以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孩子的缺点,而忽略了那一双双天真的眼睛,那一颗颗纯洁的心灵。

  他们需要老师的关心和认可,需要老师的呵护和鼓励,即使因为无心犯了错误,也需要我们的老师温和地指出,他们需要的是引导而不是指责,是真诚而不是伪善。他们是成长中的孩子,需要尽情地沐浴阳光,吸吮雨露,需要风雪的磨练,鲜花的簇拥。他们是最为敏感的一个群体,能准确地识别老师对他们的帮助是出于关爱还是仅仅是功利的表现。所以教育应该是牵手,是澄明,是温情,是质朴,是师生间的彼此信任,相互尊重,互相理解。所以要学会赏识你的孩子,先学会从心底去爱他们。

  赏识孩子,将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来看待,挖掘他们的闪光点,理解孩子、相信孩子,不断地鼓励表扬他们,我想我们也一定会得到皮格马利翁效应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这样的话:“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质就是被人赏识的渴望。”无论年龄大小,地位高低,人们都希望得到别人的不同,都不会拒绝别人的赞扬,来自别人的赞扬或奖励,都会令被表扬者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那么孩子也一定会朝着你引导的方向前进的。

读书的随笔3

  弗朗西斯·培根1561年生于一个官宦之家。翻开他的《培根随笔》第一印象便是文章短小精炼。

  五十八篇随笔,篇篇语言简短凝练,最长的文章也只有五千多个字,就像他自己在《谈快捷》里说的“冗长而玄妙的讲话不利于快捷,就像长袍拖裙不利于赛跑一样。”而文学巨匠莎士比亚也说过类似的话“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乏味的枝叶,肤浅的花饰。”这样的简洁在他的文章中便可以看出。短短的五十八篇随笔,却包括了为人、处事、治国、艺术、情感、德行。诸多内容,且要每篇都能与人或国家的利害扯上关系。每一篇都如小说一般布局、结构严谨,却又像诗一般圆滑凝练,精短隽永。也难怪大诗人雪莱会称赞:培根勋爵是一位诗人,他的语言有一种甜美与庄严的节奏,这满足我们的感官。”

  他在官场几经浮尘,历经大风大浪,饱受世态炎凉,阅历丰富,思想敏锐,他笔下的文字发人深省,篇篇名言警句层出不穷。“德行犹宝石,镶嵌在最素净处最佳。”“成人惧怕死亡恰如儿童怕进黑暗。”“美德如同名贵的香料,焚烧碾碎时最显芬芳”用短小的句子讲清了道理,适当摒弃了空洞,肤浅,聒噪,使句句深刻,深入人心。他并没有像一般的随笔一样,文字悠闲,幽默,闲适,田园清新风扑面而来,而是犹如聆听一位德高望重,阅历丰富的长辈的教诲,这不是普通的随笔,也不是故意卖弄的文字游戏,而是饱阅人世百态后的的.喟叹,来自长者的警告。有趣的是,他的那一套治国理念有些相似于中国的法家,且大有法家之气度。

  虽然文中不难看出培根明显的贵族立场,利己之心,热衷于权力,做官的野心,但是“取之精华,去其糟粕”还是很重要的。

读书的随笔4

  曾经听过一则新闻,说一个小姑娘生病了,整天咳嗽,吃了很多药终不见好,但姑娘的爸妈在外地打工,只有姥姥照顾自己。结果姥姥却是个很迷信的人,听了乡邻的话,以为是孙女着了魔,才会久病不愈。她便带着孙女找到了当地一个风水先生求解。那个风水先生听了事情经过后,说孩子的确是着了魔,但只有与自己同房才可以辟邪祛病。在普通人眼里再荒谬不过的言论,却被姥姥相信了。

  小姑娘一再反抗,她的姥姥还是以治病为由,将她送上了道貌岸然者的床榻。正值花季的'孙女在受到侵害后,心如死灰,第二天就选择了跳楼自杀。事情一被媒体曝光,舆论就将锋芒对准了骗子与孩子的姥姥,说他们是害死孩子的元凶。但事实上,真正地凶手,不是他们,是无知。因为无知,所以无法解惑,心中迷茫却又接触不到科学的论据,才会有人利用牛鬼蛇神的幌子行骗,才会有人轻信空穴来风的谣言。

  读书,更重要的就是让一切不解,都有据可依,让一切困惑,都有法可循,让愚昧走向聪慧,让落后的大脑接触到开明的思想。有些东西,物质无法给予,唯有精神可以补给精神。读书的幸运,更在于你从书中汲取到别人的经验,便减少了靠自己撞破南墙来获得教训的可能。

读书的随笔5

  朋友们,你或许读过一本书,是《鸡皮疙瘩》和《草坪矮人精》而今我主要讲的是这一本书上的另一个故事《风干骷髅头》的故事。

  简介:

  一个名叫马克的学生,他喜欢一种电脑游戏的《丛林之之王》,在游戏里他要避免陷进流沙或被藤蔓怪勒死,而且还要攒够十个风干骷髅头就又有了一条新生命,真是又惊险又刺激。马克做梦也没有想到,贝娜姨妈托朋友送他了一个真正的风干骷髅头。而这个风干骷髅头非常神奇,在夜里它就开始发光,而且还飞了起来……更让马克想不到的是,他自己居然到了巴拉多拉岛的热带丛林,贝娜姨妈工作的.地方,然而啊,他的贝娜姨妈却突然神秘失踪了……不过,马克他发誓,一定要找到他的贝娜姨妈。那姨妈送给马克的真风干骷髅头真的有什么神奇无比的力量可以帮助他找到贝娜姨妈吗?这个热带丛林里等待着马克的是流沙、可怕的藤蔓怪,还是什么更加可怕的怪物呢……

  读了这本可怕的书,我看了还真的浑身起疙瘩,只要一到晚上,我的脑海中全是《风干骷髅头》……的可怕影响。使我在夜里要开长明灯才能安然入睡。就连睡觉都要父母们陪我睡着,才能走。有的时候要有人唬我,我也才能入睡,这本书虽然吓人

读书的随笔6

  大量的阅读教育书籍,给了我很多教育实践中曾经历过,却未细细揣摩的教学真谛,我久久的徜徉在这片书海中,深深的懂得教书育人的不易,我们得时时反省自己,时时反思自己,才能将工作更落到实处。

  教师是否愿意花时间反思自己的工作,是教师是否具有专业素养的标志。没有,只有更好。学海无涯,艺无止境。教师的专业追求、专业探索、专业提升,要靠不断的反思,教师要学会在言说和行动中思考,在反思批判中成长。自己的教育生活就是一种学术行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应不断反思。这也许将成为自己需要时时温习的功课。

  我愿把自己一路走来的反思提出来,与广大教师共勉。

  1.读书一生

  好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当由三块组成,即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古典文学修养和哲学修养的不足,决定了我要以为学生生命奠基为追求,必须靠读书学习进行自身的弥补和进修,要像永不干硬的海绵一样不断地吸收和纳取。

  2.激情不老

  这应该成为为师品格的重要追求。马克思说,激情是人追求自己的对象世界的一种本质力量。只要生命在,激情就在。教师的激情就是要点燃学生的情绪,照亮学生的心灵。对教育的激情,应该从现在的外在表象化为内在的精神气质。不因年龄的增长,环境的改变,地位的升降而改变。

  3.宁静致远

  一个好教师不全是靠培训成长起来的,更不是靠检查、评比造就的。教师很苦很累,比如各类名目繁多的学历进修,课改通识培训,市级的、省级的甚至的教学比赛压得教师喘不过气来。教师自由发展的空间,已被剥夺殆尽──整天忙着读人家的“书”,自己的“书”却没有读。这种过重的外在负担将导致“肤浅后遗症”。因此,与其忙忙碌碌,不如围绕自己的特色钻研下去,深化,细化,创造属于自己的心灵财富,在浮躁的现实中寻求一份属于自己的宁静心境,并置身其中朝着理想的目标默默地努力,静静地成长。

  4.以写促思

  写作不仅是积累经验的一种方式,更是逼迫自己勤于阅读和思考的强劲动力。因懂得这些,虽工作辛劳,文笔稚嫩,但我仍坚持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教育生活,让忙碌的我不断与宁静的.我进行对话,让冲动的我不断接受理智我的批判,让实践的我不断接受理论的我的提升。

  5.慎独养身

  个人独处,他人不知,能严格按照慎独去做,没有其他杂念,实实在在按照道德准则去做。面对荣誉,要拿得起,放得下。不要在乎别人的毁誉,而要自信自醒,打击你的力量就是前进的力量。但问耕耘,莫问收获,竭尽全力,就是胜利。

  6.伸展个性

  教师不能没有独特的风格,不能没有鲜明的个性。随波逐流,循规蹈矩是自己成长的敌人。“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也应成为我们为师的座右铭。我想对自己说的是,人云亦云的尽量不云,老生常谈的尽量不谈,要学会独立思考,而不是跟着“风”跑。对自己的教学,不要考虑完美,要考虑最有特色。

  7.爱在细节

  教师要学会爱,爱在细节,因为教育就是一堆细节。比如,对待生活在当今社会环境的学生,教师缺少的不是强力和果断,缺少的是教养和耐心,需要的是更多的等待和细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尤其对所谓的学习、心理有“障碍”的学生,要学会做“寒里”和“雪中”去“送炭”的人,更要成为学生在困难或痛苦中及时送去精神安慰的人。

  8.海纳百川

  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谁走在我的前面,谁就是我的老师,包括学生,尤其是那些老教师──敬业,博学,钻研,激情,严谨,刻苦等教育传家宝,已经成为我们“通向现在和未来美好教育境界的阶梯”,把我们引领到当今课程改革的风口浪尖上。我心中永远铭记他们,并在今后的工作中时时记得向周围的教师学习。

  9.合作同进

  如果说以前的成长靠的是个人奋斗,那么新的时代与环境,强调的却是团队的力量。尤其是激烈的竞争环境,需要真正的合作。没有合作之心的人,内心是焦躁而绝望的,也不会取得什么真正的成功。你有什么样的情怀,就有什么样的处世方式;你有什么样的期许,就有什么样的行为。因此,强调个人发展与竞争,一定要依靠环境和伙伴的合作──学会沟通、学会倾听,同行彼此理解,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经验,以减少由于孤立而导致的个人行为。

  10.海星角色

  教育,不变的永远不会变,改变的必将会改变。创新不是推倒历史,更不是在沙漠上建设大厦。回顾过去是有益处的,如果我们对前人视而不见的话,我们身上的独创性不会很好地保存下来并取得快速的发展。教师要成为一名真正的审视者、反思者、继承者,但应当永远把自己定位在是教育海洋中微不足道的一颗海星的角色──也许这是一种理性状态。

  一路走来,感慨良多。虽然从教18年,但前程漫漫,我将一如既往地跋涉下去。成长的路上,为自己的生命奠基,为学生的生命奠基,仍需要同事的关怀,教育丛书的引领──而这将是我前进的动力

  根据自身学习的需要,我静下心来,脚踏实地地学习了《教育新理念》等书籍。通过新一轮的教育教学新理念的学习与反思,我的大脑又一次的受到了前首未有的洗礼,并对一些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能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奠定了更扎实的基础。

  对创造始于问题的认识

  我个人认为:一是教师的新理念、新教法与学生的实际、课堂教学要求相脱轨;二是在备课的过程中,不能真正体现出备学生的过程,在教师的教案里,更难找到与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和切合学生实际的提问。没有提问,哪有问题;没有问题,哪知学生学得如何?这样做的关键是教师为了图省事或认为学生文化基础太差,根本不值得一问,或借口课堂时间非常有限,怕提问后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所以认为,多一事还不如少一事。通过认真学习,我真正认识到了课堂提问题的重要性,缺少了这一环节,课堂教学无论多完美、多动听,总会让人觉得少了灵性和缺乏现实意义。因为有问题意识、问题能力的课才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素质教育。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提倡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并带着更多问题走出课堂。这就是所谓的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这种教育,教师并不是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积极探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特见解为目的,使学生终身受益为目标。

  对过程教学比结果教学更重要的认识

  在以往的教学中,大多数教师认为,只要课前认真备课、上课环节比较完美、课后布置一些作业就是一节好课。至于学生能否学到多少有用知识、能力能否提高却不在思考之列。若按这种教学,表面上看是素质教育,但实际上仍是“应试教育”的翻版,只不过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号,正所谓拉“素质教育”之大旗,做“应试教育”之虎皮。为此,我通过不断的学习,才真正的认识到过程教学比结果教学更重要的含义。因为知识才是人们真正的认知的结果。而知识的学习和教学无疑是必要的,但大多数教师往往太注重认知结果的教学了。如果在知识发展缓慢的时候,有这样的想法还有情可原,那么,在知识和信息快速发展的今天,这就不能容忍了。因为学生学到的仅是知识大海的一粟,而缺乏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跟不上快速更新时代的步伐。简单地说,智慧比知识更重要、过程教学比结果教学更重要,因为知识才是真正启发学生智慧的手段,过程是结果的动态延伸。教学中能够把结果变成过程,才能把知识变成智慧,才能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对网络时代教师的认识

  在逐步实现网络教育的今天,我们还有部分教师满足“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的陈旧教学方法。因为这种教学既简单,又省事。但殊不知,这种简陋的、过时的落后教学,是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也就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方可使用。而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哪个学校没有一到几个多媒体教室,可这些配有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多功能教室却完全成了摆设,像装有漂亮鲜花的花瓶,仅供人欣赏而已,没有更多的使用价值。当然,多功能教室也有发挥作用的时候,那就是上级主管部门来现代化验收时,学生才有可能在现代化的教学中快乐地学习、才能感受外面的世界真精彩。导致这种不良现象的原因有多方面造成的,如多媒体上课,制作课件是一件繁而难的事,或部分教师不求上进,不能利用有限的业余时间学习电脑的操作,而是把主要精力用于家教或在“围城”里面酣战,可对课件的制作却一窍不通。导致这种对多媒体教学不感兴趣的现象,造成有限的教学资源得不到合理的充分使用。这种结果要不了几年,设备老化,教学质量低下,学生素质下降,最终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所以,作为一名网络时代的现代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不断创新。要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认真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学习信息化知识,以此适应现代教育教学发展的客观需要。所以,信息技术为现代教育的新飞跃提供了平台,提高了教学质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根本的严峻挑战,信息技术呼唤新世纪的教师,新世纪的教师要有不断学习的意识,最终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飞速发展。

  总之,通过暑期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我感触很深,体会颇多。我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只有在不断的学习、实践中,才能真正体会教育教学新理念对现代教育的重要作用,才能真正关注每位学生的成长和生存,才能紧跟时代教育发展的步伐,才能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读书的随笔7

  最近正在看的一本书,是一本推理小说,尽管就是在我们现实的生活中,发生什么重大的连环杀人事件还是挺少的,但是书中的一些情节一些说法,也确实引人深思。

  就比如说中有这样的一个片段,说在一座安静的图书馆里面。本来是人们安静学习的好地方。可是因为这个图书馆是和饮品连在一起的,因此,就是每到周末的时候,总有一些大人带着小孩去图书馆,一边喝着饮品,一边给孩子选书。

  但是大家都知道小孩生性好动爱吵闹。那就是书店的门口也写着禁止大声喧哗,但是好多家长就是站着自己呀,孩子还小,这个理由,对一些提示视若无睹。

  这其间就有一个男子,站起来提醒了这些家长九次。但是效果微乎其微。好多家长就会告诉孩子,不要大声喧哗之后安静三五分钟再一次喧闹起来。

  这个男子可能真的是性格有问题,最后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杀了两个最大声吵闹的孩子。

  于是大家都是这个男子太凶狠了。毕竟都是孩子嘛,孩子是何其无辜。

  但是让自己思考更多的事,孩子不懂事,可以理解。但是大人们作为孩子的监护人,是不是也有一定的责任呢?

  在对方的提示声中,如果就是家长们也能够合理的'管理自己的孩子。或者带孩子去适合的场合,那么也就不会发生这样痛心的结果。

  因此就是说,好多人会是这个男子的残忍血腥暴力,也会说孩子是无知的。更多的时候作为家长的,我们还是应该反思,当自己的孩子,确实也打扰到别人的时候,自己也实在无法让孩子安静的时候,还是带孩子去别的场所比较好。

  毕竟就是在这个世界上,其实有好多的人,情绪失控的时候,也是比较无辜的。

  但是当一些严重后果发生的时候,我们说谁比较无辜,又有什么意义呢?

读书的随笔8

  说实话,对培根真的说不上有多少了解,知道有这么个人,有这么本书,但什么由来说不上一二。书拿到手的时候,粗粗的翻了几页,以为和罗兰小语一样,就是一个人随感的随写。仔细读了,才发现有所不同,虽然都是就一个话题展开的随想,但罗兰小语更多的是在解读生活,培根随笔则有了更直观的哲学内涵,一个像是夜话般的娓娓道来,一个则好像老师授课,一个更多追求的是心境,一个更多想说明的是道理。

  有的时候,想读懂作者的作品,要首先了解作者的.背景,在看了培根随笔的序和目录后,我觉的应该先对作者有个深入了解。

  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是英国哲学家和科学家。培根是一位经历了诸多磨难的贵族子弟,复杂多变的生活经历丰富了他的阅历,随之而来的,使他的思想成熟,言论深邃,富含哲理。

  他竭力倡导“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论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他推崇科学、发展科学的进步思想和崇尚知识的进步口号,一直推动着社会的进步。这位一生追求真理的思想家,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他在逻辑学、美学、学方面也提出许多思想。著有《新工具》、《论说随笔文集》等。后者收入58篇随笔,从各个角度论述广泛的人生问题,精妙、有哲理,拥有很多读者。培根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著名论断,至今影响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

  在了解了作者以后,我开始随着随笔录入内容的先后进入了培根

读书的随笔9

  在江南莺飞草长的日子里,我在老家的书房里,翻出了一本结满灰尘书的《蒙田随笔集》,机缘凑巧翻到了其中的一页,上面写着一句话:从事哲学不是别的,就是学习死亡。蒙田说,从你出生的每一天都向死亡迈进,而最后一天到达终点,在人的一生中,“我们可以把我们的财物、生命转借给我们的朋友,以满足他们的`需求,但是,转让尊严之名,把自己的荣誉安在他人头上,这却是罕见的。”

  我被这句话“击中”了,许多徘徊在心底,欲说还休,或是说不上来的一切问题,被这句话全部概括了。人是要有尊严的,从生到死,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爱和恨,道德和非道德,名和利……都逃脱不了为对“尊严”的追求。也许我们并不一定惧怕死亡,但是,谁也不能保证当死亡来临,还有一种意识可以支撑我们最后的尊严。但是当生命走到尽头,仍然坚持着以“体面”的方式离去,这是作为一个人的最大尊严。

  学习死亡,就是学习如何去面对人生。

读书的随笔10

  “文人语文”重功底,其实是对当代语文教师一个最基本的要求而已。

  纵观千百年来,名著成为人类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磨难而不衰,其重要的一点,源于由名著而产生的民族向心力和人文精神。可以说,名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我们试想一下:中学生都要求阅读名著,我们做老师的不读一点名著,增加一点文学功底能行吗?勤于读书,充实自我,这是成长为一名优秀语文教师的必要基础。读书是教师自身修养和自我完善的一把“金钥匙”,是教师走向专业化发展之路,也是走向“能师”、“人师”的唯一途径。“欲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就是“腹有诗书课自雅”。

  手不释卷,身上就有了书卷之气,心中就有了书生意气,语文课堂也就充满了文学豪气。”正所谓,“吾善养我浩然之气”。教师读书,本身对学生就是一种引领、一种示范。陶行知先生说:“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我非常赞同程先生的文人语文,因为我深知:阅读与写作是成长为一名优秀语文教师的.必由之路。“文人语文”始终是凸显教师功底的教学。

  是的,只有不断获取新信息,补充新知识,吸收新理念,才能“与时俱进”,才能及时把握教学的最新动态,及时掌握一些新方法,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激活教学活动。阅读生成智慧,智慧的教师才能有智慧的课堂。

读书的随笔11

  中午安凡挂电话回来,说午休时在宿舍看悟空传,被没收了。书是班级图书角的,让我买一本赔回去。我笑他,这本书你不是小学的时候就看了吗,怎么又想看了?他说好久没看,挺想的。我当然是一口答应,对于他们想要的书,我一向是极慷慨的。

  放下电话,不禁想,果然叛逆的年纪最是喜欢孙悟空,喜欢这样的书。

  北美豹猫安凡接触悟空传的时间有点早。我一向喜欢孙悟空,喜欢他那种天不怕地不怕毁天灭地的气概。重读西游记只肯看到大闹天宫,等他被如来一把压入五行山下后就不肯往下翻了,太过憋闷!家里的悟空传一直是我时常会去翻起来的.,特别冲着里面一张孙悟空一身盔甲神气至极的明信片。有一回,不知心情为何,我一连读了五遍,北美豹猫安凡一向是粘着我的,不禁颇为好奇,等我看完,便迫不及待地拿去翻了。于他的读书,我一向是由着他去,就连他喜欢的血腥恐怖的我连封面都不想看到的书,我也没禁止他买。当时看完,他大约是一知半解吧?小少年拿了书中的几句到班上卖弄,很是得意,因此对这本书感情不同?但后来他的兴趣主要还是在星际以及悬疑上。没想到如今又重新想起,大约是因了这个年纪吧?

  叛逆的年纪,大约就喜欢看这些打破规则的英雄,喜欢这样的气概。喜欢头破血流依旧百折不回;喜欢明知失败的结局依然一往无前。是的,这个年纪,喜欢的不是大团圆,而是悲剧的英雄。喜欢热血义气甚至悲伤与死亡。

  当初我叛逆的年纪还没有悟空传这样的书,那个时候最喜欢的是庄子,想象瑰奇有趣气势蓬勃澎湃。想着那种神魂在天空遨游,该是何等意气风发的事情呵。以至于我如今基本不看网文,但修真的偶尔碰上还是会翻几页的。想着生亦何欢死亦何恼;想着脱了这累赘的躯壳感受万物的变幻。

  什么年纪读什么书,确实的。

  我以前一直不喜欢论语,总觉得它如同一个唠叨的老者,说着一些明哲保身的话。老子的道德经肯定也是不喜欢的。觉得宁愿生命如烟花般短暂而灿烂。

  前几年重读论语,居然很是耐心了。居然觉得其间真理颇多,孔子不愧是个练达人情的聪明人呵。父亲最近听书,听的是说老子的,拿许多东西来问我,说他对老子极为钦佩,说听了他,整个人都心平气和起来。才觉得,老子与孔子,真的是世界上最聪明的几个人中的呵,他们对人的理解直到今天依然适用。

  一个朋友说他每周给他的俩孩子读论语,他的俩娃,一个小学,一个幼儿园。他建议我说也该给孩子读论语了,言下之意我的娃已经初中,还没开始读有些迟了。

  我只是打着哈哈跳过去。

  我以前也曾想过什么多少岁要给孩子读论语什么的。如今我打消了这个念头。什么年纪读什么书,当年的我不喜欢论语,如今我的孩子估计也不会喜欢。没有一定的人生阅历,又哪里能读得懂老子与孔子?

读书的随笔12

  多年来,阿丽克西斯发现母亲总是过分守护着自己的过去,不仅掩埋了自己的根,还把上面的泥土踩得结结实实。

  阿丽克西斯决定打开母亲尘封的过去。

  她来到爱琴海的布拉卡,登上一座叫斯皮纳龙格的荒凉小岛。这是一处禁地,一处令布拉卡、爱琴海,甚至整个欧洲都谈虎色变的禁地,更是母亲的禁地。

  禁地打开,一个融合爱恨纠葛的凄凉故事缓缓铺展,一曲令整个欧洲潸然泪下的生死悲欢徐徐打开。

  阿丽克西斯的母亲是索菲娅,索菲亚的母亲是安娜,安娜有个妹妹叫玛丽娅,安娜和玛丽娅的母亲是伊连妮、父亲是吉奥吉斯。

  故事从伊连妮说起,伊连妮是一名教师,她很爱她的家,很爱她的学生。伊连妮慷慨无私,无论是对自己的血肉,还是对学生们,全都倾注了足够的心血。当时的生活像田园诗般美好。不仅伊连妮被一个隐藏了病情的小男孩传染上了麻风病(后来证实不是被小男孩传染)。吉奥吉斯亲自把妻子和男孩送到斯皮纳龙格岛。斯皮纳龙格岛是麻风病人生活的小岛,除了医生和送货人来过,它与外界隔绝。以前,吉奥吉斯为了赚点钱弥补一下做渔夫的微薄收入,经常运送物资到斯皮纳龙格岛。但这次的行程让他那样的痛苦。伊连妮尽管哀伤,但克制的很平静。那时安娜12岁,玛丽娅11岁。吉奥吉斯做家务、照顾女儿。长期的离别是痛苦的,吉奥吉斯渴望着与妻子短暂的见面,那深情地凝视和轻轻地问候为他那疲惫的身躯注入了活力。伊莲娜经常给女儿写信,传递着那份被隔离了的母爱。

  斯皮纳龙格岛在两任岛主佩特罗斯和帕帕蒂米特里的努力下,岛上的设施有了很大的改善。那里建起了商店、教堂、学校、理发店,他们可以观看电影、跳舞、过复活节、举办婚礼、印刷报纸。伊连妮积极投入到孩子们的教育中去,同时像妈妈一样照顾着那个男孩。友好互助的风气、和谐温馨的环境、尽职尽责的医生都激励着患者更加热爱生命。即使外界饱受战争之苦时,这个小岛依然那么平静。

  五年后,伊连妮去世了。对吉奥吉斯的家庭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似乎伊连妮死了两次,五年前的痛苦又全回来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长大了。安娜嫁了一个富有的丈夫—安德烈斯。幸福的生活持续了四年。当安德烈斯的堂弟—马诺里出现后,安娜的心里不再只有丈夫。后来他们的隐情被安德烈斯发现,安德烈斯开枪杀死了安娜,自己被捕入狱,最后死于狱中。留下了一个年幼的孤儿—索菲娅(许多人怀疑索菲娅的亲生父亲是马诺里)。

  玛丽娅在家照顾父亲。她曾经接受过马诺里的求婚,但在婚礼前,检查出了麻风病。这又是一个残酷的现实。吉奥吉斯亲自把玛丽娅到了斯皮纳龙格岛。无休止的残酷现实没有摧垮吉奥吉斯,他一如既往的为那座小岛运送物资。虽然有时他也想留在岛上,陪伴着女儿,陪伴着妻子。

  玛丽娅像母亲一样热情、善良。她用中草药帮许多病人减轻了痛苦。她的善良赢得了医生克里提斯的好感。在克里提斯和拉帕基斯的努力下,许多病人痊愈了,过上了正常的生活,当然也包括玛丽娅。后来,两人结婚并收养了索菲娅。在索菲娅18岁那年,她得知了整个事实后,愤怒的离开。她对所有的人隐瞒这一切。她认为这是可耻的,她的至亲血肉,是麻风病人、通奸犯、谋杀犯。她也痛恨自己,背弃了养父母。

  在故事中,有令人不齿的人和事,但也有许多美好的记忆。伊连妮与吉奥吉斯、玛丽娅与克里提斯,彼此爱的那么强烈,经历了疾病与健康、顺境与逆境,到死才能分离。在亲朋好友的眼中,没有对麻风病的恐惧与绝望,只有无穷尽的关心与祝福。

  如果你对生活疲倦了,如果你对前方的路迷茫了,如果你轻易不被感动了……

  请你静读此书。

读书的随笔13

  《培根随笔》是英国作家弗兰西斯.培根的作品集.培根是一名哲学家,对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

  《培根随笔》的内容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语言简洁,文笔优美,说理透彻,警语频出,引经据典。培根学识渊博,通晓人情世故。对谈的问题有发人深醒的见解。

  就拿对我来说,我认为读书很没有意思,不想读,不愿意读,看这本书是看到了一名为“谈读书”的议论文。文中说到了读书的作用:“一为怡神旷心,二为曾趣添雅,三为长才益智。”读书的方法:“读书不可存心吹毛求疵不可尽信书中之论,亦不可为己言掠词夺白。而应斟酌推敲,钩深致远。”以及各种体裁的书的作用,如:“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人人灵透”等等。这篇文章,从各个角度分析。分析的深入透彻,使人信服。别的文章也是分析的深入。不带有个人感情色彩及宗教色彩,完全以第三者的客观角度进行审视和考察各种现象和行为。运用各种事实进行论证。不得不让人信服。

  然而,每个人都不是完人,每本书也不一定是“完书”,在他的文章中也不乏贵族立场。正如语文书的导读所述。

  “读经典作家的作品,最正确的态度也许还得用那句老话:‘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笔记摘抄:

  1.诚然,总有人喜欢朝三暮四,认定固守信仰无异于枷锁缠身,所以无论行为思想均追求随心所欲。虽然此类哲人俱已往矣,但仍有巧舌如簧之士跟他们一脉相承,然而气血之刚烈已远逊于古人矣。

  我的赏析:人们总是追求思想上的随心所欲,更多的体现了现代人的思想受着前人的影响,越来越低级。这样的现象在我们身边时时存在着,没有多少人在反省。我想,思想也决定着优良传统文化的传承。

  2.静观死亡,将他视为罪恶的报应,看作曲另一世界的必经之路,当属神圣虔诚之见。然而,惧怕死亡,将其视为应向自然交纳的贡品,则是愚陋之谈。

  我的赏析:这应该是赞美在离开人世之前,反省自己的人吧。我还想起了玛雅文明。人们总是像大自然祭祀,他们没有科学,相信神灵,从而丧生了无数无辜的`人,也许,在哪些无辜的人中,也有心甘情愿的,认为将要去自己的极乐世界。

  3.一无所长的人总要嫉妒别人的长处,因为人的心灵不是靠自身的善的滋养,就是以别人的恶为食。

  我的赏析:一无所长的人什么事情也做不成,他们会嫉妒别人取得的成就,从社会上来说,也会做一些影响社会风气的事情。光嫉妒得不到什么好东西,我们只应该好好努力,打出自己的一番事业。

读书的随笔14

  在这个寒假,我阅读了伊所寓言这本书。

  我知道了寓言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体栽之一——在一个个小故事中说明着某个道理或是给我们小读者的一些经验。

  在阅读着本书之前,我已经对(龟兔赛跑)。(农夫和蛇)。(狼和小羊)非常熟悉了。在这许多小故事中,另我记忆深刻的是:旅行者和命运女神。内容是:一个旅行者很累,就在一个很深的井边睡着了,他里井口很近,就快要掉下去了。刚好命运女神经过,叫醒旅行者说到:”远离危险吧,如果你掉进了这口井,被责怪的就一定是我了。“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不能习惯把一切坏事儿都推卸于别人。

  在每个寓言中,都有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伊索寓言中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故事中非常广泛和灵活的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无论是植物或动物,都在给我们浅显易懂的道理和教训。而这些道理和教训都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

  我很喜欢这本伊索寓言。

读书的随笔15

  骆驼祥子善良淳朴,对生活具有骆驼一般的积极和坚韧精神,他的唯一愿望就是买一辆自己的车来拉,做一个独立的劳动着。

  后来,经过3年的努力,他用自己的血汗钱换来了一辆崭新的洋车,但是没过多久,却被大兵抢走,接着反动政府的.侦探又骗去了他所有的积蓄,虎妞对他那种推脱不开的“爱情”又给他身心都带来磨难。用虎妞的钱买了一辆车,很快,又不得不卖掉以料理虎妞的丧事。他的这一愿望在经过多次挫折后,终于完全破灭。他所喜爱的小福子的自杀,熄灭了他心中最后一朵希望的火花,他丧失了对于生活的任何乞求和信心,从上进好强而沦为自甘坠落。这个悲剧有力地揭露旧社会把人变成鬼的罪行。深刻地揭示了生产这个悲剧的原因。这个故事,反映了北平当时劳动人民的生活,命运与遭遇。

  祥子本是一个对生活充满希望的人,他热爱生活,热爱北平,但系列的挫折使他恨透了整个世界!

【读书的随笔】相关文章:

读书的随笔03-22

读书随笔09-13

读书的随笔06-06

读书感想随笔08-28

读书高中随笔10-14

简爱读书随笔11-04

读书随笔散文03-30

读书随笔作文03-05

论语读书随笔01-12

名著读书随笔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