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随笔合集15篇
在学习和工作中,相信大家一定接触过随笔,随笔的创作非常随意,不需要有任何的负担,不需要华丽的辞藻,没有严密的结构,随心写。什么样的随笔才算得上是好的随笔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母亲的随笔,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母亲的随笔1
故乡的村庄被一片麦田包围。夏初,人们还不习惯夏天的热,但麦子就在这时成熟了。人们对麦子割、拉、碾、扬,每一个过程都需要时间和力气,所以过一个麦天,人们像是脱了一层皮。收获不易,那时人们割麦格外认真,很少有散落在地里的麦穗,母亲想拾,也只是在路上看到颠簸掉的极少的麦穗,哪怕只是一穗,母亲也像看到宝贝一样,再累也要弯腰拾起。
后来,有了割麦机、脱粒机,大大缩短了收麦时间,科学种田也让亩产一年比一年高。
收麦不再累人,粮食也不再显得那么金贵,所以地里的麦穗就多了起来,但除了母亲,很少有人去拾。母亲一有空,就拿着塑料编织袋去拾麦穗。那时我上小学,和母亲一块儿去过几次。我只是出于新鲜,对重复、机械的动作,时间不长就失去了耐性。我想回去,母亲却说既然来了,就再拾一会儿,你看地里的麦穗还不少呢!我一脸不高兴,只挑个儿大穗饱的捡,对小麦穗不屑一顾。而母亲只要看到的,她都不放过。有时候,一块地里她还要走上好几回,争取不漏掉一穗,对于散落在地上的麦籽,只要用手能抓得起,母亲就把它们抓在手心,左手倒到右手,右手倒到左手,嘴里不停地吹气,吹走尘土,留下麦籽。有时我很不耐烦,就说:“差不多就行了,你还能把地里的麦穗拾完?”母亲却说:“看不到就算了,既然看到了,不拾起来多可惜!”“有啥可惜的?又值不了几个钱?”“不是钱不钱的'问题,关键是麦子就像庄稼人的孩子,俊的丑的,能干的没本事的,都是父母一把屎一把尿,辛辛苦苦养大的,丢在地里,它们就成了没娘的孩子,多可怜啊!”
转眼三十多年过去了,昔日的麦田早已建成了高楼、工厂,母亲矫健的步伐也逐渐蹒跚起来了。也许对于母亲,对于我,对于我们的后世子孙,拾麦穗的情景只能成为记忆中的场景了,但我相信,越是远去的,越是经典的……
母亲的随笔2
人间五月轮回,母亲节又至。妈妈,女儿想您了。
想起您的恩情,您的辛苦,您的唠叨,还有您满头的白发……
一直记得您的贤惠,您的善良,您的勤劳,您的坚强,您为全家人差点把身体累垮。
一年四季,从冬到夏,风尘里,雨雪中,您一直忙个不停,做饭、洗衣、喂猪、喂鸭,我们已经酣睡了半夜,醒来时见您还缝补在油灯下……妈妈,一年年,您为我们累白了头发。
还记得,三年困难时期,您总是把很难得的一点干粮留给爷爷,我们在您的监督下只能喝一点稀汤,而您自己总是吃最后的冷汤残饭。我在您身上知道了什么是贤孝!还记得,在家里无米下锅,爷爷和父亲都得了浮肿病,一家人面临绝境时,又是您不畏路途艰难,结伴北上,风餐露宿,讨来粮食救活了全家。妈妈,您让我学会了无畏和坚强!还记得,就是这样讨来的一点点粮食,邻居来借,您也毫不犹豫,您说“家家都难,能借一碗借一碗。”妈妈,我在您身上知道了什么是做人的善良!您是父亲最得力的帮手,菜园里您和父亲一起席菜、弄苗、浇水、种瓜。那泥土和菜根下,不知渗进您多少汗花花。妈妈,您吃苦耐劳的品质是我一生受用不完的财富!
还记得,小时候,饿了冷了找妈妈,肚子疼了喊妈妈,受了委屈叫妈妈,有了疾病累妈妈。忘不掉那一年盛夏,女儿患上了麻疹病,奄奄一息的小生命在死亡线上挣扎。妈妈,每天每天您都不顾劳累,把我抱到院外柳树下的小席子上乘凉,一会喂口水,一会摸摸头,把您的热量传到女儿身上和心里。妈妈,您那担心、忧愁、焦虑的目光一直印在女儿心上……一天天,妈妈,您一直坚持着,坚持着!女儿终于活了下来,终于可以与邻家哥哥姐姐背起书包上学了。可是,妈妈,您受了多少煎熬多少累啊,女儿好想对您说:妈妈,您辛苦了!
还记得,几年后夏末秋初的一个下午,太阳快要落山了,我拾柴回来路过一块庄稼地,庄稼地那边的老圣大爷,喊我帮他驱赶跑进庄稼地的黄牛。我赶快跑进地里帮忙,正吆喝着将牛赶跑,突然,不知何故,我脑后被重重击了一下,便昏倒在一口枯井旁。老圣大爷并没发现我的异常,自顾自赶着牛儿们回家了。我醒来时,天色已经灰蒙蒙的,我提起装柴草的篮子,晃晃悠悠好不容易走回家。一连几天我软绵绵躺在炕上不吃不喝,昏睡不醒。妈妈,您真是急坏了,什么方法都用上了,谁也弄不明白我中了什么邪。迷迷糊糊中,我听到您与二大娘商量,想用“叫魂”的办法试试能不能把我唤醒。我不知道这是不是迷信,但我知道,妈妈,您一定是救我心切。“叫魂”只能由您一个人在深夜里,去我走过的路上呼唤。那一路要穿过坑坑洼洼足有200多米远的大田,还要趟过一条西大河,妈妈,我不知道您哪来那么大的勇气,一连三天,您一个人走进恐怖的黑夜,用高粱秸挑着女儿的衣服,在我来去的路上声声呼唤:“珍啊!回来啊,跟妈回家啊!”回到家里,您又把衣服轻轻盖到我身上,并在我耳边小声念叨:“珍啊,别怕,跟妈来家哈!”不知道女儿的魂魄是不是真的散落在路上,是不是真的被您领了回来,或是徘徊在我身上的死神,被您的伟大母爱吓退了,在您的声声呼唤和煎熬的等待中,几天后,我终于恢复了精神头……
至今我也想不明白,那重击为何物?来自哪里?周围并无人影,我除了昏厥全身毫发无损。咄咄怪事!妈妈,您那么聪明也无法解释我的遭遇,索性就不提了,只要我活蹦乱跳在您面前,您就开心就高兴就笑逐颜开!妈妈,很多次很多次我都在心里默默对您说:您不仅生了女儿,养了女儿,您还一次次用您的辛劳和执着挽救了女儿的生命。您的恩情,您为女儿吃得苦,受得累,全都深深地刻留在女儿的心上!
妈妈啊,还记得,还记得,一年年,您吃尽辛苦,用母爱养大了我们七个儿女。在我心里,您就是遮雨的伞,您就是挡风的墙,您就是参天大树,您就是我头上的阳光……可是,岁月是多么的残酷,当我们一个个如小鸟一样长硬了翅膀,您却老了;我强健了,您却走不动了。您对女儿有了眷眷的依赖,有了说不完的絮叨话,每次离别,您都迈着不灵便的脚步送我到院门口,那视线一直跟着我的身影走,我几步一回头,就看见山风吹起您头上的白发,我心里很是不舍和不忍,脚步变得沉重,可是我有工作,又有自己的小家,不走不行啊。我挥挥手让您回家歇着,可您像家门口的那棵杨树,倔强的站在那里不肯回家。看到我走远了,您才回到院子的台阶上。在河西汽车站,我还能遥望到您坐在高高的台阶上,目送我的身影……这就是伟大的母爱啊,妈妈,您每次的不舍都让我心疼!我特别害怕您送别又巴巴盼归的眼神,您那“哪天再回来?”的声声追问,让我担心又害怕,您毕竟89岁的高龄了,我害怕哪天您一去不再回家,我害怕哪天我会失去妈妈……
自从您离开了人世,我心里有很多温暖的情感被您带到了另一个世界,我有点不敢回老家了。老家的街,老家的院,老家的房,都因为没有了您的身影和笑容,而显得空旷和冷清。走进您住过的屋,摸摸您靠过的墙,一股冰冷从手心传到心里……妈妈,您是否知道,女儿的心有多悲楚,有多零碎,有多疼!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如今,女儿多想再给您洗洗头,再给您泡泡脚,再给您洗个澡,再给您剪剪指甲,再扶您走一程路,再听听您只想说给女儿听的絮叨话。多想再好好尽孝,再好好报答,可是,妈妈,您在哪?我喊哑了声音您也不再应答。惟有眼里的.泪,一次次悄悄的流,一次次湿了面颊……
妈妈,诀别这么多年,您的音容总在我眼前出现,您的笑貌依旧还是那么慈爱、温暖、光华。您一生省吃俭用,总是把温饱暖给全家,把苦难自己吞下。不知道您在那边是不是还是那样先人后己,是不是还是那么强撑着自己娇小的骨架。女儿心疼您啊,隔世九年,仍然把您深深牵挂!
妈妈啊,亲爱的妈妈,母亲节即将来临,女儿又想您了,备下了丰厚的礼品和祝福,还有这篇千言万语的心里话,我不知道把礼物寄到哪,哪里才是您的家?我想您一定会在天堂,好人会得到上帝的眷顾,我借来月亮当船,送去女儿最隆重的礼物和心意,也送去您喜欢的千万枝鲜花……
妈妈,女儿想您了。母亲节之夜您能否走进我的梦里,与女儿叙话?
妈妈,您一定要记住飘过您眼前的月亮船,那上面载满女儿的隆重心意,您一定要收下!
妈妈,女儿还要送上一句深情的祝福:愿您与人间的妈妈们一样,在天堂过一个快乐的母亲节!
母亲的随笔3
母亲具有善良无私的秉性。她是外婆的心肝宝,外公的掌心肉。我母亲的一生,同样是饱经风霜,历经艰辛。她用柔软坚毅的心身支撑那片天地;用执爱守候来之不易的幸福;用热血和真诚融化冰封的情;用大爱赋予人生更多的意义。她每走一步,都是脚踏实地、挥洒汗水;她的每一句话,都是发自肺腑的善意。她与父亲并肩携手,从风雨坎坷中一路走过来的。母亲用娇小瘦弱的身躯,擎住风霜雪雨。她的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她的收获不多,但她很满足。
母亲做好事不言说。有一年,我去吉安考试期间,抽空来到堂哥的家中。那时,大伯患重病,还在调养阶段。大伯大娘、还有堂哥堂嫂说起我母亲的事,问我父亲的健康状况。说到动情处,大伯大娘眼睛滋润,对我说:九兰,你父母很不容易,是非常好的人,我们永远不会忘记的。大娘对金生哥说:儿呀,你真有福分,小时候,我患重病卧床不起,你骨瘦如柴,没有吃的,差点饿死。大伯接着说:是你桂秀婶婶(我母亲),主动把你抱回家喂养。那时候,五德婶婶重度营养不良,久病不起。而她的大女儿红兰,也在你婶婶家喂养。
大娘说,你们想想看,在那个物质匮乏,饥肠辘辘的艰苦岁月,一个营养欠缺,娇小瘦弱的女子,为了施救别人的孩子,而不顾自己瘦的皮包骨的亲生儿。这是一般女人能做到的么事。金凤大嫂眼里闪着泪花说:是的,你母亲这样的人,真的是很难得,叫人终生难忘。我听得一头露水,感到纳闷。心想,这事,我咋就不知道呢。堂哥看出来了,对我说,九兰,这是真的,你那时离出生还早着呢,你母亲或许没跟你说这事。我知道,大伯他们跟他儿子提此事,只要是想让他知道,做人应该懂得感恩,人要多做善事好事。
母亲是个贤淑善良、温存淳朴的女子。村庄谁家有大小事务,她都伸出真诚的援助之手;谁家没有米下锅,只要人家开口,她总是尽量帮助,绝不会让人家空手而归。即使家里米缸里的粮食所剩无几,她也要分出一些给乡亲。实在没有米,下地摘菜也要给一些人家,不会让人家失望。母亲常说:在艰难时期,人家若有办法渡过难关,谁愿意挨家逐户寻求帮扶呢?再说,有人会想到我们,说明人家信得过你,该尽力相帮才是。我和哥哥当时不能理解母亲的善举。为这个,我还埋怨过她,跟她怄过气呢!
母亲有一颗最柔软、最仁慈的心。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缺衣少粮,沿途乞讨的现象,不是少有的事。我们村庄位于105国道旁,依山傍水,风景独好。前来讨饭要粮,索要零花钱的人,频频光顾我们这儿。每到吃饭的时候,老有一些端着破碗,衣衫破烂,灰头土脸的流窜乞讨者前来逐户行讨。母亲究竟施舍过多少次,反正我数不清。记得有一次,我们正在用午餐。门前突然站立好几位要饭的,母亲看见非得依次安顿好人家后,才肯坐下来享用很少的米粥。
寒冬的某天,全家正在吃午饭。我家门前不知道啥时候站着一个年近七旬的驼背妇女。她手里拿着破碗,嘴里叽里咕噜说些听不懂的话。母亲即刻起身,吩咐我们少吃一点,接济下人家。我听后,气不打一处来。立马说:妈妈,你说的是什么话,要施舍也得看时机,我都还没吃饱呢。父亲不吭声,立马腾出半碗饭;哥哥停住了正要夹菜的筷子。母亲不顾我的反对,依然“我行我素”,果断履行她的“热心”义务。我知道,母亲那一餐只吃了几口,剩下的全给我填饱肚子了。完了,我脱口而出:活该,你这叫自讨苦吃!我话一出口,立刻遭到父亲的严厉批评。
母亲乐善好施,富有同情心。平时母亲很宠爱我,我说什么,她一般都会依从。可是她明明清楚咱家过得很清苦,硬要逞强去慷慨解囊,无私接济别人。我跟她发脾气,与她理论,母亲总是不厌其烦地耐心疏导我,倍加关爱我。可那一次,我对母亲的做法异常反感,哥哥也赞成我的观点。事情过去大至半个月,母亲见我玩得兴高采烈,满心欢喜之际,便走过来轻轻对我说:兰儿,我还是要对你说明上次我救济的那件事。我说,悉听尊便!母亲用手抚摸我的头,温柔的对我说:兰儿,那天来乞讨的大娘,是从自安徽那边过来的。人家那边洪灾闹饥荒,无数家庭颗粒无收,不少人活活饿死。你恐怕不知道,她走了那么远的路,碗里还是空空的,难道我忍心让她饿昏不成。我听后无言以对,点头默认。在我的印象中,母亲只要见到贫困的及老弱病残的,不是给人家盛饭夹菜,就是给人家口粮零花钱,尽其所能。
母亲富有诚心,勇于担当责任。有一次,年幼的我,高烧一直不退,导致重度肺炎,呼吸衰竭。父亲那时在从事社教,通讯设施不好,母亲没法同父亲联系上。半夜三更,母亲拿出看家本领,十八般武艺全部搬上。她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用土方法帮我擦浴,煎芦根水,熬制清热降温的中草药;见成效不大,她心急如焚,强忍泪水,抱着我朝医院奔去。我这一病非常严重,并发症紧随而至。有本族长辈说,我端庄面善,心地纯净,但命运多舛,生命脆弱,需倍加养。否则会半途夭折,另投其主。母亲见我整天病怏怏的样子,心如刀割,恨不得将我的病全部给她。她说宁可自己生病,也不能让她的宝贝女儿有任何的不适。
母亲内秀真诚,凡事不愿落后。她说日子是要经营谋划过,不能邋遢窝囊。她将生活看成是柔软而厚实的质地,每个人都有其复杂而单纯的一面。何去何从,任由自己把握。她像一台超负荷转动的机器,每天忙家务,干农活,夜里边做针线活,边看护我。母亲常常怀着愧疚的心说,我的'疳积(营养不良),生长迟缓,都是由于她的失职导致的。我的出生在父母看来,简直是上苍赐给的珍贵礼物,所以我不能有丝毫的差错和闪失。我的小学时光很多都是在家里,学校,医院,三点一线上度过的。我在父母的悉心关照下,疾病很快治愈。体质虚弱的我,直到小学毕业,终于有了全面的改观,身体也健康起来了。这与父亲的的中草药的调理,母亲的竭尽全力是分不开的。
母亲的言行始终感动着我。所有的农活,母亲样样拿得下,细活也是她的拿手绝活。分田到户前,母亲年年是生产队的劳动模范,多次被评为县市的劳动能手。母亲作为万安县农村优秀技能标兵,去井冈山作过思想汇报呢。年纪大了的她,即使身体每况愈下,她依然忙活劳碌不得空闲。她被当地村民称为品格高尚,仁爱贤淑,开明豁达的好女人。她的坚韧和善意,她的品行和助人为乐的精神,鼓励和启发很多年轻人的思维。
母亲走的那段时间,我心神俱焚、悲痛欲绝,时常以泪洗面、整夜无眠。心底总有一股难以言状的苦楚与辛酸,充斥我的大脑。那种悲恸与无奈,覆盖及困扰z着我。母亲的身影萦绕在我的周围,植入我的心灵。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是天底下普遍劳动人民的缩影,干练大度,温婉热心勤劳质朴,勇敢执着。
母亲的随笔4
双休日回家看望老父母,晚饭过后,就陪母亲和父亲到附近的小公园去散步。自从母亲三年前得了小中风后,步行就成了她每天锻炼的一种方式。
在公园幽静的小路上,母亲踮起脚,一扭一扭地走起来。父亲在后面跟着也同样效仿,两人的举动让我看得目瞪口呆。我好奇地赶紧跟上去,想在旁边扶老母亲一把,她连忙摆摆手。十分钟过后,他们慢慢停下来。老父亲笑呵呵地说:“这可是你母亲发明的,新式养生走路法!”母亲解释道:“自从得了小中风后,我走路感觉脚下无根,磕磕绊绊,老想摔跤。后来经过我循序渐进的.练习踮脚走,长期坚持下来,现在明显感觉腿脚有劲了。医生说了,步行是最简便易行的有氧运动,被誉为“心脏健康之路”。可是散步,这看似简单而普通的事情,里面却含着大学问呢!健步走并不是每天超过一万步,或者五千步越多越好。对老年人来说,达到健身的效果才最重要。我在电脑上查了一下,再结合我自身的身体状况,就发明了这踮脚走,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
母亲在一场小中风突降之后,开始懂得了养生的重要性。她除了注重饮食健康,现在又对这走路产生了兴趣,还真是个爱学习的人。听她这么一说,我也来了兴趣,就问:“你这样踮脚走,为啥会事半功倍呢?”
母亲解释道:“人老了,就会齿摇发落,听力下降,走路上楼双腿无力。中医认为这都是肾气衰退的缘故。而这踮脚走,可以按摩脚下的经络,通过足少阴肾经达到补肾阳的作用。因为垫脚走路时,前脚掌内侧,脚大拇指起支撑作用,而肾经和肝经、脾经都经过这里。每天踮脚走上十分钟,就可以刺激按摩到经络穴位。但这踮脚走也不可过量,患有重度骨质疏松的老人,就不要踮脚走了,以免发生意外。”
母亲可真是个有心人。走路这件简单的小事,被她用科学的态度认真对待,就成了她的养生法宝,难怪她的身体和精神一天好似一天呢!
母亲的随笔5
父亲的朋友送给我们两缸莲花,一缸是红的,一缸是白的,都摆在院子里。
8年之久,我没有在院子里看莲花了——但故乡的园院里,却有许多;不但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都是红莲。
9年前的一个月夜,祖父和我在院里乘凉。祖父笑着和我说:“我们院里最初开三蒂莲的时候,正好我们大家庭里添了你们三个姊妹。大家都欢喜,说适应了花瑞。”
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从窗内往外看时,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小船般散漂在水里。梗上只留个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仍是不适意——徘徊了一会子,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倾斜。在无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
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了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雨点不住地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母亲的随笔6
母亲逢人总要热忱地打招呼,那盈盈的笑脸,热乎乎的话语仿佛一路春风,在人们的心头漾开了花朵。
母亲说:“见人打个招呼,只当吃了肉啊!”
我见过母亲最开心的笑脸是把好的东西,分享给别人。过年的时候,一塆子的乡亲都要请到。平素做点好吃的,也不忘吩咐我们送点隔壁乡亲。
母亲说:“一人吃了一人香,十人吃了十人香啊。”
插秧割麦,母亲要干在别人前面;烧火做饭,母亲要比别人做的香;纳鞋底打补丁,母亲也要比别人做的好看。
母亲说:“树留影,人留名,干啥都要干好。”
母亲六十岁那年,得了脑中风,而后的十六年,离不开拐杖,我常在她的床头落泪,她却笑着对我说:“傻姑娘,生老病死,人皆有之啊。”
她最记挂的小儿子,几年才从外地回来一次,万般不舍的'她还是笑着说:“不要记挂我啊,不要记挂我!”
母亲一生不曾识字,数字也只能数到十,她养育了十个儿女,她离开我们已经十年了。
而今我也已走过半生路,读过一些书,见过一些人,经过一些事,母亲那盈盈的笑脸和朴实的话语,依然是我最深的安慰,最信奉的哲学。
母亲的随笔7
我已经不穿母亲亲手做的布鞋好多年了。但我常常记起母亲的布鞋来。
儿时记忆中,农村的妇女都是会做布鞋的。倘若哪家媳妇不会给自家的男人孩子做布鞋,会被村里人取笑其无能。那时村里流行一句俗言:“姑娘十六,针线在手;姑娘十八,做鞋纺麻。”所以,故乡的村姑们,自小便从自己的母亲那里学会了这行手艺,直到自己为人母,为人婆,再一代代相传下去。对于农村中长大的我们而言,那时候物质并不丰裕,能穿着母亲做的新布鞋上学,是一件既体面又荣光的事情。而现代呢,因为有了经济的发展与物质的丰富,年轻的姑娘们大都不会纳鞋底,做布鞋了,这手艺恐也面临失传。
而那时母亲是村里最心灵手巧的人,她做的布鞋,不仅结实耐穿,而且鞋面光滑,纹路清晰,好多村里的妇人都上门请教母亲,母亲也乐意帮助,临了不免还得送人家一两片“鞋样”。
母亲做的布鞋,鞋底全用麻线一针一针纳成,黑色灯蕊绒鞋面,白布包的鞋底,有时为了美观好看,母亲也会在鞋底与鞋面之间再镶上一圈白色的绒线,俗称“毛底鞋”,这鞋在当时的农村,要算是一件奢侈品了。
对于那时代的农村来说,布鞋是一件生活必需而且极为普通的家庭物件,即使这样,许多的乡下人因为穷困,还不一定年年有新的布鞋穿呢。
而要完成一双黑面白底的布鞋,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记忆中,农闲时间,母亲总是针线不离手的。年初农闲时,先做好全家人的.鞋底,后再做鞋面。单这鞋底,做来便是一件十分费力的事儿。那时候,家里穿过的旧衣坏布,从来都不曾丢弃过,因为这些可以用作鞋底的原料。
每年初春时节,母亲总把那些收集好的旧棉布,一张张平铺了,放在大方桌上,刷上浆糊,再铺上布面,刷一层,铺一层,那行为,像极了北方烙煎饼的样子,我们那时称这为“打布壳”,待“布壳”完成后,得在阳光下晒到全部干透,方可用作鞋底。
每一双鞋底都是母亲在“布壳”上一针一针纳出来的,遇到赶紧的事,比如农忙时节,母亲半夜里还帮我们弟兄几个纳当年的鞋底。我曾经很小的时候,见母亲在油灯下,一边用锥子引着线,一边还不停地挑着油灯的灯芯,深夜四周一边静寂,偶尔听见油灯灯芯燃过的“滋滋”声,而母亲却像赶着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一样,严肃而认真。一直到我成人长大,母亲银发腰弯的九十年代末,我才没见过母亲纳过鞋底。
印象中最后一次穿母亲做的布鞋应该是一九九六年,我刚外出求学,母亲帮我打点行装时在我的木格箱子里装了一双新的布鞋,并亲自送我到学校。也是那一次,我第一次离开家乡、离开生我养育我的那弯山村,所以,至今记忆犹新。
上学期间,我曾穿着母亲做的布鞋行走在校园的图书馆、阅览室、教室及学校的每一个角落,母亲的布鞋轻巧平整,走路四平八稳,总给人一种踏实的感觉。
可直到有一天,我去学校的饭堂买饭时,路途遇见了几位时新的学友,他们竟在背后对我指指点点:“看那小子,穿双黑不溜秋的布鞋来上学,好是老土。”说完便嘻嘻哈哈地消失在我的身后,我那时本以为穿双布鞋是十分得体的事,突然听别人这样一说,不觉双面通红,耳根发热,一时间头脑一片空白,耳中仅存人家的闲话来。从此以后,我再没穿过那双布鞋,我甚至已经忘却有布鞋这一物件来,所以直到参加工作,我也从未穿过布鞋。
那还是几年前的事了,我因为去北京学习,闲了总爱去那些文人所述的北京胡同转悠。那还是一个深秋的午后,阳光也异常的和暖,我照例去了一个老旧的胡同,记得名儿应该叫“砖塔胡同”的,因为鲁迅先生曾经在这个胡同的68号住过,写了小说《祝福》的,所以我兴致迥然。及至胡同深处,见一约摸八旬满头白发的老奶奶坐在胡同的街边晒着太阳,她低着头,平静而认真地纳着一双布鞋底子,身边放了一个竹扁头,里面全是针线物件——两双布鞋,三双鞋垫,一些孩子的虎头鞋,花花绿绿的,甚为好看。
我被那些东西吸引住了,俯下身去,竟无意间摸起那一双布鞋来,见那鞋面为黑色灯芯绒,鞋底为白布包裹,麻线纳得均匀而细致。我突然觉得那布鞋是那样的眼熟,就像遇见了多年的老友一样。对的,像极了儿时母亲做的布鞋,我向老奶奶询问那布鞋的价格,便掏了十五块钱,也不管那鞋穿不穿得,便把它买了下来。
当天晚上,我便给母亲打了电话,说起她的布鞋来。母亲说:“人老了,没用了,眼花了,干不了那穿针引线的事儿,所以做不了布鞋了……”我在电话那头默默地听着母亲的念叨,禁不住地两眼模糊。
母亲老了,我此生再也穿不上母亲亲手做的布鞋了。但穿母亲布鞋的那种感觉却常常伴随着我,可能直到终老,也不会忘记的。
母亲的随笔8
淅淅沥沥的雨啊冷冷地敲在花枝上、在刚刚抽出的嫩嫩的绿叶上,是那么地毫无顾忌,哗啦啦.,是那么地不绝于耳。那飘飘洒洒的雨朦朦胧胧地罩住了山头,模糊了我眺望的视线。在深深浅浅的暗夜里,你撩起了我思念的愁绪,隐隐的,这是疼痛的也是温暖的记忆,多少年了,我不曾提起,哪怕是与我最亲近的人,更不愿跟别人谈及,我一直孤寂的把它藏在心底,一直深深地记得,丝毫没有抹去那些曾经的一点点的记忆。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天空还下着冷冷的雨,悲伤中您离我们而去。
19年了,那是多么长的一个时间长河。19年前,我还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女孩,刚刚上初中二年级。而现在的我已经结了婚,有了个淡淡的、安静的、幸福的小家庭,这些都离不开父亲的支持与鼓励。
童年,有你的陪伴,我和很多村里的小女孩一样幸福,快乐的读书。在人前你总爱夸赞我乖巧懂事、自觉、不乱花钱、爱读书、不用大人督促,在家懂得帮父母亲分担家务,洗衣服、扫地、切猪菜、喂猪食、样样家务活都能干。然而,也只局限于这些,你从不让我做重活,不让我去挑水、不让我上山砍柴火。你总是说:过早的做重活会长不高。也许也是因为你如此地呵护,现在的我要比姐姐长得高,比同龄人也都长得高。那个时候,在村落里的那所小学我的学习成绩一直遥遥领先,同学们都很羡慕。在每逢周日的集日,我也可以换上崭新的衣服幸福的和你一起走在那条新修的公路上随着人流赶集去,那可是一个月才有的一次机会啊!虽然赶路很辛苦,但为了满足我的愿望,你心里不是十分的应允,但从你的轻松神态中,我总是可以读懂你已经默许,然后怀揣着平时积攒下来的几角钱迎着早晨的朝阳欢喜地跟在你的后面。
小学四年级那年暑假,正是农忙的季节。往常的农忙季节,重活都是你和姐姐、还有爸爸忙乎,我顶多也就是和弟弟协助奶奶在家晒稻谷。然而,那一年,还没尝试过劳动强度那么大的我也开始和大人一样,头戴一顶草帽,整天在田地里劳作,收割、插秧。中午的阳光火辣辣地直射,晒得后背直发烫。累了一天,太阳落山的时候还要挑着一担稻谷吃力的爬上高高的长长的陡坡,那种气喘吁吁、吃力与辛苦真是无可名状,中途只好几次停歇在半山腰。(感恩励志 )也是那个期间的一个早晨,阳光微露,父亲已早早的赶着水牛去耕地了,我匆匆吃过早餐,把碳素、磷肥等化肥和在一起装在两个苯基,要把它洒到田间去准备插下秧苗。30千克左右吧,以我那时候的年纪与俏瘦的身材,还要走那么远的山路,挑着这担东西确实是一个挑战。摇摇晃晃的挑着便离开家,穿过村里弯弯曲曲的小路往田地赶去。我不知道,当时,你是站在家门口一直看着我这小小的背影渐行渐远,一直消失在村头。晚上,看着我满身的疲惫回到家,你心疼地说:玉儿,今天,妈妈一直看着你挑着担走出村头,想着你走那么远的山路,不但要上坡下坡,还要迈过潮湿泥泞的田埂,跨过小溪,那些路也早已坑坑洼洼,因为人行走的多,牲畜也是来来回回的踩。想着想着,妈妈的心很疼啊,真的很不忍心你那么小的年纪就去干那么重的农活。那一刻你的嗓音有些嘶哑。暗夜里安静的小村庄,屋里微弱的煤油灯光下,我惊奇地望着您:心理充满了无限的温暖,母亲一身的疾病,痛苦不堪,为何还能如此细心地关注我?我酸涩得不知道如何宽慰母亲。但是我知道这是你对我最真挚最朴实的情感,是无限的关怀与怜爱。你沉重的心思、你的伤心、你的忧虑、你的不忍、你的无奈都齐集在这里,深深地烙在孩子心灵深处。乃至今天,这么多年过去了,我还是清晰的.记得。
母亲,在没有你的日子里,我也学会了坚强也很独立,然而,我也伤感。在师范学校读书时,每每节假日,同学们回家,总是能带回来母亲亲手做的家乡特色小吃,五色的糯米饭,香香的粽子,年糕..,叙述着欢乐相聚的情景,每每看到龙州的兰牵着她母亲的手逛街,我无声无语地静坐,没有人知道我此时在想什么。师范毕业,踏入社会,懵懂无知,同宿舍的青待我却是很好,在周末、在空闲时间,常常跟着她蹬着那辆新买的自行车沿着弯弯的河岸穿过那一片田园回家吃晚饭,她跟母亲的关系如朋友般的亲密,那种母女间的亲昵与温暖是人间无限美的亲情,于我却有着多多少少的艳羡与落寞。那是一个节日,青递过来一包吃的,她说:这是我母亲稍我带来给你的。我知道,那肯定是节日里做的特别小吃。她说:我告诉我妈了,说你家里也做了。可她却说:嫂子不同于母亲。我被青母亲的这份读懂,了解通透我此时的内心再次感动得一塌糊涂,站在母亲的角度总是能这么的理解每一个女儿。这份深深的懂得,我渴求的理解已经寻不到,已经失去了多少年?此时此刻,品尝着青的母亲制作的爱心小吃温暖着也感伤中。
我婚礼那天,穿着红色喜庆的旗袍,携手爱人,接受众亲朋好友的声声祝福,当我看见哥哥他们时,内心再次涌动,泪水不自觉地哗哗往下掉,冲淡了我美丽的容装,我知道那是幸福的泪、感动的泪,可是为什么我这人生最重要的时刻、幸福的时刻,你却等不到?那个空缺的位置藏着多少深深的遗憾与悲凉。
现在我也成为了母亲,也更能体会做母亲的心情,还有那份爱。我以坚强赢得了自己,护我自己,以母亲的情怀温暖心灵,温暖我身边的亲人。
深深的夜,临立窗前,再回忆,泪水再次悄悄盈满了我的眼眶,任你肆无忌惮地流淌吧!这一路走来,工作学习、生活、情感,我都努力的付出,寂寞过、孤单过、失望无助过,也收获了许多,更让我学会了独立与自强。
那滴滴的雨声清脆而又有节奏,渐渐地渐渐地远去,消失在浓重的夜色中,夜空已静谧又安详。十指翻飞的我弹奏的是曾经的欢笑、曾经的怀念、曾经的感伤、曾经的渴盼,已随那一阵风,那一阵雨远去,收获的是一份情怀,母亲的情怀,教我坚强的飞翔。
母亲的随笔9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在这个古老而优秀的民族中,早在数千年前就曾有人吟诵出过如此美丽的句子.感动,感动于人间这份绝美的爱恋,它可以使一个胆小懦弱的女性变得临危不惧,它也可以使一个平凡的女性变得崇高和神圣.
夜阑人静的时候,总是会想起许多关于母性与本能的故事:如跪拜的藏羚羊,反身冲向猎人的母兔以及油锅中努力躬起腹部的鳝鱼等等。如果说这只是生命的一种"本能"的话,那么我觉得这种"本能"尊贵得足以让我们肃然起敬。这种爱,爱的无形,但却高过巍峨的山峰;这种爱,爱得无声,但却胜过铿锵的赞颂!
人类的繁衍也许正是得意于这种爱恋的伟大和永生吧!机械运转的寂寞的地球,也许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爱恋,才变的`如此的繁荣和美丽吧!然而,这是一种质朴而纯粹的情感,像空气一样的布满各个角落,如果你不用心去寻找,你就不会嗅出它芬芳的味道。
也许是习惯,也许是惯性,生活在幸福中的我们常常会将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忽略。整日奔波于世井之中,无暇观景,无暇放松。更无暇去感悟母亲的一片眷眷之心。是生活的琐碎蒙蔽了我们的双眼,是美丽的景色吸引了我们的步伐,使得我们忘了去关怀母亲,去思考母亲。直到有一天,看见院落里的母亲已被岁月雕琢的不再如从前那般高大时,我才发现:原来是我长大了,原来是母亲用自己的衰老让我长大了。突然之间,感觉我与母亲就是那么一个用时间装载而成的沙漏,她在上面毫不吝啬,毫无保留地将血液和生命漏给了下面的我,而自己年轻,强健的资本却日益枯竭。我就是这样贪婪地接受着,享受着,成长着。蓦然间,心里有些疼,眼前也变得灰蒙蒙的一片,模糊了,也阻隔了视线,使得我在那一刻间,心里宁静,安稳得只想像儿时那样,立刻扑进母亲的怀抱.可是,很显然,被岁月镂弯了脊背的她,已经单薄得无法再像从前那样轻松地拥我入怀之后,再抱着我转上两圈了……
鼻子酸酸的,似乎汹涌在眼帘中的潮水马上就要泛滥了.可是,可是是谁让母亲的恩泽如山般坚毅;是谁让这恩泽如海水般广博;又是谁,将这浩瀚的恩泽在不经意间就轻而易举地忽略甚至忘却?夜色如水,冰凉冰凉地淹没了风的呢喃,也淹没了我的啜泣……
该以怎样的心情去面对母亲呢?定格在脑海中的,只是母亲端详自己时的欣慰与满足;只是自己随意的一句话,就被母亲奉若圣旨般全力去做的消瘦身影。可是在此之前,我却从未觉得这有何不妥。而她,一个柔弱的普通女性,却一直以一位母亲的宽容呵护着我,娇纵着我。
也许,这份无以回报的真情,只能是在时间里慢慢的酝酿之后,才能让我们品味到它的香醇,才能让我们想到它的高贵,才能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向母亲朝拜吧!记得曾有人说过:每一位女性都是平凡的,但每一位母亲都是伟大的。不错,一个优秀的女人可以被历史所掩埋,而一位优秀的母亲却能与时间一同永生。就像孟母三迁,岳母刺字一样,她能以一种卓绝的姿态,带着一个民族的倔强与坚强,穿越久远的时空来噬咬我们心中最柔软的部分。
怎能不昂头仰视这横亘一切物欲之上的精神呢?又怎能不珍视与思索母亲手里的那一餐一饭中所饱浸的母爱呢?这种平凡的伟大,贵在它能表露得毫不张扬,也贵在它能持久得站穿岁月。这样厚重的深情,简直无法让我用笔描述出他的精深,所有的语言在这样的恩泽面前,都是脆弱与卑微的。尽管历尽了沧桑与变换,可是一个古老民族的民族气节和灵魂是永远都不会消磨的。因为,他有一辈辈伟大的女性做擎空玉柱,而这一辈辈的伟大女性则足以引领我们人类的飞升!
母亲的随笔10
丈夫有兄弟姐妹四个,公公早早就去世了,是婆婆一个人将四个孩子含辛茹苦地抚养成人。母亲老了,儿女大了,眼看着孩子一个个都飞往外地打拼,母亲无奈中又有欣慰:毕竟自己辛苦的目的就是希望儿女们有所作为。四个孩子有三个都在很远的省城安居乐业,只有最小的我们留在老家附近的县城。
虽然说我们离家不远,但因工作太忙,有时也好长时间不回家一趟。也曾将婆婆接到城里住,但是因我们都忙于工作,很少能在家陪她,大多还是她一个人,也还是孤单。所以,老人嫌整日无事可做,往往住不了几日,还是坚持回了老家。
前几天是端午节,难得放假几天,我便带孩子一块回家一趟。刚到家门口,就看见一群小鸡正在草地上捉虫子吃,小狗则乖乖地卧在大门口,婆婆正端着一盆水去喂小鸡。婆婆见我回来,高兴得不知说什么好。她指着这些鸡说是她自己买的小鸡仔,现在长大了,专门散养着,这样鸡肉有营养,说是就等哪天孩子们回来,给孩子们好补一补身子。
第二天一大早,婆婆就为我们炖好了鸡汤,喝着美味的鸡汤,心里真不是滋味,她自己肯定不舍得吃,但是为了孩子她却什么都舍得。
刚吃了早饭,婆婆就拿个锄头去她的小菜园了。我说:“妈,您怎么就不能闲一会儿呢?”“我呀,一闲着,浑身都不得劲!”婆婆说。照理说,我们几个都寄钱给她,她根本不用再干什么。可婆婆就是闲不住,就她的话说是一天不下地看看,就觉得闷得慌。于是,我也跟她去了菜地,一路上,一群小鸡跟着她,到了地里,婆婆每动一下锄头,每松一下土,那些小鸡便一拥而上,争相用小爪子抓土觅虫吃。一块小菜地被这群小鸡捣乱得半天才锄完。
我问婆婆:“你让它们跟着干啥,这多慢啊,把它们留家里多好,干活还快。”婆婆说:“我是专门让它们跟着的,反正平时自己一个人在菜地里,也没人说话,好在有它们在旁边‘咯咯’地叫着,反倒觉得挺好的。”
听了婆婆的.话,心里不由一酸,这几年,年轻人都外出打工,稍年长点的也是在周边干些杂活,平时村里人也少,而我们又不在她身边。婆婆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想必也是孤单寂寞的,只不过是她心疼孩子,从不把她的苦对我们说,所以,我们回家来她都是乐呵呵地,让我们觉得她在家挺幸福的。
傍晚,我跟着婆婆到鸡窝里捡鸡蛋。她把鸡蛋都拿出来,挑了挑又拿几个放进去,我问她是什么意思,婆婆说:“这些鸡都是我从小就买回来一点一点养大的,白天,它们出去觅虫子,晒太阳,傍晚回来时我再撒些玉米和小麦喂它们,然后才把它们赶回鸡窝。时间久了,这些小鸡就跟自己的娃娃一样,现在这些鸡都能下蛋了,我每次捡蛋都会给它们留几个,不然,它们这么辛苦下蛋,如果每次都捡光,它们也会难过呀,也会以为自己下了这么多蛋,连一个也没留在身边,所以,每次我都留几个,让它们有个念想。”
婆婆说这些,岂不是在说她自己呀,在她眼里,那些鸡蛋就像是她远方那些不愿回家的儿女。孩子大了,都走了,也意味着离开母亲,离开家。她是心有体会才会这样做的,这也算是一种精神寄托吧。
当初,婆婆看着她的孩子一个个高兴地离开家时,她的心里充满着甜蜜,又伴着忧伤和失落,可她不说,她会永远把她的坚强展示给孩子。“女本柔弱,为母则刚”,这就是要强的母亲所表现出的无私的爱啊!每次孩子回来说留下来陪陪她,她又会急着催孩子离开,让去各忙各的,不用操心她。而做儿女的又往往粗心大意,叫走就走,走后忙起来就把老人给忘了,全然忘了在老家还倚在门口等孩子归来的老母亲。
听了婆婆那些话,我沉思良久,每个母亲都是这样“儿行千里母担忧”,时刻想念着不在身边的儿女们,儿女永远都是母亲最幸福的牵挂。可我们做儿女呢,有时间在电脑前玩游戏一坐就是半天,玩起手机聊起天来都不吃饭,也想不起给远在家乡的父母打个电话。周末了,宁愿在家里睡懒觉也不愿回老家看看想念我们的父母。有时候很细微的小事,我们做起来又很容易,却能让父母得到莫大的满足和宽慰,可是,我们多少人又会想到去做呢?
这次回老家,直到上班前一天,才在婆婆的催促下,带着大包小包婆婆给拿好的东西,才坐上了回县城的汽车。
回到县城,我打电话给那几个远在外省的兄弟姐妹,说了婆婆和母鸡的事。说完后,人人都哽咽着说不出话来。最后约定,无论多忙,都要轮流回家看望母亲,像那群鸡一样多陪陪老人,把我们的爱留一点给母亲,让老人有个快乐的晚年。
母亲的随笔11
兰花在北方难养,每每让人想起胡适先生的那首“我从山中来,带得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开花好”。采兰种兰,本是希望它开花,如果总是不开花,让人感到扫兴是肯定的。但兰花的好,我以为是即使不开花,叶子疏疏落落的亦很好看。养兰最好是用那种古陶盆,很大的盆子疏疏落落种几株,让它慢慢长起。如果有好的太湖石,再一拳两拳地配在兰的旁边,无事对坐,手捧一卷线装本,看日影慢慢移动,方是岁月静好。
我的.母亲喜欢各种花,早上起来会去前边的院子看花。母亲个子不高,看蜀葵要仰着脸。蜀葵真是开花好看又极其好养,没人怎么照料它,不知不觉,它长起来了,不知不觉已经开花了,花色也真是多,从白到粉,从粉到大紫,从花株的下边渐渐往上一路开起,一直会开到霜降。母亲喜欢这种花,每每采一朵两朵放手上看。再就是草茉莉,还有那种开花浓黄、花朵甚小的雏菊,母亲会把它移回来,但每每死掉。
母亲还喜欢大丽菊。这真是一种花瓣重复再重复的花,圆圆的像个大馒头,我的一位好朋友写文章就把它叫做馒头花。而民间之所以把它叫萝卜花,是因为它的根子太像萝卜。人们种花养花,总是要看它的花开得如何、叶子和枝干长得如何,一般都不会留意花的根子,唯有大丽菊,一年一度总是让人把它的根子从地里掘起来藏好,否则就会被冻死,所以人们才会格外注意它的根子。大丽菊是极其普通而且到处都可以看到的花。曾看一张照片,蒋介石和他的夫人坐在那里说话,两人之间的茶几上放有一瓶插花,细细一看,那花竟然是紫红色的大丽菊,别是一番富丽随意。这真是让人感到很亲切,随意的繁华才是真正的繁华,世间的事,只随意便好。想想,可能是院子里正有此花,便采来插在那里,真不知道是他采来插还是夫人采来插的。因为这花极为普通,便又让人觉得是真心真意。不像日本花道,处处机关。我的老岳母,年年都要种两盆大丽菊,用那种大肚子红陶瓶,一左一右地摆在门口的高台子上,此花入夏后真是十分的能开。
早晨起来,忽然想要画吊兰,吊兰和兰花有关系吗?应该没有。但有一点可以说说,吊兰比兰花更入画,更有笔墨味道在里边,一丛一丛地长起来,抽出长长的花茎,然后垂下,然后又是一丛丛一丛丛地长出来。吊兰的花是小小的,小到要让人去怜爱,花蕊又有一点点娇黄。鄙人从小到大,眼前总是有一盆两盆的吊兰挂在那里。有时候远远看它,它又真像是瀑布流水。母亲去世后,我把她亲手种的那一大盆吊兰搬了回来,随着它一长再长,我把它一分再分,家里现在左一盆右一盆的,到处都是吊兰。那年去加拿大,去别墅餐厅里吃饭,忽然就看到了吊在那里的吊兰,想想也是好笑,觉得亲切,非要站在那里和它合影。那吊兰正在开花,一小朵一小朵,一小朵一小朵,不免又多看它几眼,而在心里忽然想,再看它一眼,这一眼就当是替母亲看也好。
母亲的随笔12
母亲节如期而至了。
和以往不同的是,今年的母亲节,我的母亲已经不在了。
早上从家里去父亲那边,小区的电梯停电了,只好从九楼慢慢走下来。一个人走在窄窄的楼梯上,不由自主的吹起了《母亲》的口哨,略带丝丝声的口哨声在楼梯间盘旋,经由回声自然的放大,婉转而悠扬,我完全投入在曲调和歌词之中,等到了一楼时,才发现自己泪流满面。
是的,母亲永远不在了。
突然很想回老家,去母亲的坟前看一看。我是一个无神论者,但自从母亲离开后,我总觉得母亲就在坟墓里面,虽然只是一个骨灰盒,但母亲就在那边。能听得见我说话。
我很想一个人,去母亲旁边,坐在坟边,和母亲说些话。我有很多的话,想对母亲说。
前几天去泗水青龙山,早上在山脚的'山庄起来时,忽然有了想爬到山顶的冲动。一个人沿着石阶路慢慢往上走,走了一小段,看见左侧有一段开阔地,信步走进去,几十米后是一个墓碑,墓碑上方是六十度以上的斜坡,杂草树木丛生。几乎想都没想,我沿着斜坡的野路往上攀爬。走了一段,才发现这段路越来越陡峭,很不好走,且有滑落的危险。我需要仔细观察,抓住上方的山石、小树或杂草,每走一步都要想好下一步的路线,越走越难。扭头向下回去已经不可能了,只能硬着头皮往上爬。一会到了一处满是山枣树的地带,山枣树上满是枣针,一不小心,腿和胳膊都被枣针挂住了,手上也被扎了几个。强忍着疼痛,把山枣树慢慢移向一边,用脚踏住,从荆棘遍地的枣丛中爬了出去。
心里很有几分后悔,这不是自讨苦吃吗?明明有好路,非要走野路。不过没有回头路了,也不知道还要走多久,只好一边给自己打气,一边仔细选择路线,慢慢往上爬。
如此又爬了十几分钟,终于看到石砌的台阶路了,我像翻墙一样,努力攀上去,大口喘着气。
接下来不走野路了,走石阶。
手背上扎了不少枣针,一个个拔下来。走在宽大的石阶上,感觉轻松而惬意。
青龙山不太高,一路小跑着,一会就到了一个小山顶。
站在山顶往下眺望,云雾蒙蒙,郁郁葱葱。对着空旷的山谷,我忍不住大声喊着,“妈……”
回声在山谷间盘旋激荡,绵绵不绝。
母亲,您听到了吗?
爬山,走野路,呼喊母亲,所有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发生的。
生活依然继续,我和往常一样,每天忙碌于工作中的大事小情,每天也读读书,听听英语,抽时间打打球,也和朋友经常聚一聚。生活中依然还有欢笑。
一个人静下来时,我却总是想起母亲。手中时常拿着母亲用过的顶针,轻轻摩挲,很有几分温润,如同轻握着母亲的手。
我还是忍不住想起母亲最后的时日,想起我照顾不周之处,想起医生的种种失误,十分的懊悔和惋惜。我甚至写了一封申述信,准备和医生讨个说法。那封信一直没有发出去。
母亲毕竟八十岁了,很难把责任完全推给医生,医生的失误很明显,但也不是主观故意。我不想要经济赔偿,母亲更不能死而复生,那投诉的意义又在哪里?
今天是母亲节,我很想去母亲的坟前,和母亲说说话。我想知道母亲的想法。
魏晋时期的王裒,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
以前觉得上面的故事不可思议,现在我明白了,也理解了。
我也很想这样做。
远在天堂的母亲,您过得还好吗?
母亲的随笔13
妈妈,十载的光阴好漫长啊,我熬过了每个思念的夜晚!多么祈盼您每个夜晚都能走进我的梦里!哪怕牵一下您的手,看您一眼啊!
每个想您的日子,儿子都倍觉孤单,泪水模糊了我的视线。
您走的'很急,无情的病魔夺去了您的生命;您走的很安详,是上天呵护着您的善良。慈祥的妈妈啊,您没有给儿子床前尽孝的机会,是我一生的痛啊!
妈妈,您操劳一生,抚育我们三个儿女。在那艰难的岁月里,您吃尽了苦头,把我们拉扯成人。等到我们一个个自立成家,日子渐渐好了起来,您却离开了我们,成为我们永远的痛!
妈妈,您和所有母亲一样勤劳,善良,慈爱,忍让。用您的善良品质耳濡目染地感染者我们,这是我们一生的财富啊!
我还清楚地记得,在我小的时候,由于家里生活很贫困,您为了维持家里正常的生活,不得不每天背着我去上班,我是在您温暖的背上长大的,谁能想象到那时的您是多么的艰难啊!每当我想到这些,心都在震颤。
妈妈,虽然回忆是件美好的事情,我觉得很幸福,但我真的不愿提起,因为想到您一生的辛劳,我的内心好像被什么东西在撕咬。
妈妈,母亲节就要到了,看到别人家的儿女都在为自己的母亲尽孝,而我只能对着天堂里的您说:妈妈,感谢您给予我们生命;感谢您把我们培养成人。您一生一世的恩德我们都报答不尽,寄托来世吧,如果真的还有来世,我们还做您的儿女!
妈妈,愿您在天堂里,再也没有病痛之苦,操劳之忧。妈妈,我想您;妈妈,我永远爱您!
母亲的随笔14
本节课不是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是根据现实生活安排的写作教学,我总觉得写作训练除了课本上所安排的每学期六次的作文训练之外,更要随时结合社会现实生活调整写作训练,尤其是值得纪念的日子和突发性大事,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感悟生活,挖掘体验,抒写真情实感。
这节课前半部分是讲评母亲节练笔,是体验式写作;后半部分是当堂情境式写作。学生由体验到感悟到写作再到上升为写作经验理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引导学生明白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写作是心灵泉水的自然流淌。从而提高写作水平,培养健康心智。
初中生正处在成长叛逆期,有的学生对母亲毫无感恩,甚至反感对立,有的妈妈着急、伤心又无奈。母亲节练笔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劳动体验中获得对母亲艰辛操劳的亲身感受,理解母亲为孩子、为家庭的付出,理解妈妈的唠叨,体谅妈妈、孝敬妈妈。通过这次体验式写作活动,学生会发现妈妈太累了,自己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还抱怨,太不应该,我欣喜的发现学生长大了,懂事了。并且学生发现写作原来很简单,只要用文字记录亲身体验就可以了,无需生编硬造。
汶川地震的写作则是将生活中的突发事件纳入写作范围。当时电视、报纸、网络铺天盖地全都是关于地震的.报道,全中国以至全世界人民都在密切关注着灾情报道和救灾情况,学生也很关注,所以我及时安排写作地震感受。课堂上播放抗震救灾音乐,展示地震照片和文字资料,创设情境激发情感。地震所造成的巨大的破坏,造成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以及废墟下灾民顽强自救、军人奋不顾身救灾、全国人民倾心救助、世界各国人民热情援助,都冲击着同学们的视听,震撼着同学们的心灵。当这种感情灾同学们心中涌动时,我提议大家当场写出自己的心声,让情绪喷薄而出,宣泄为文字。学生在环环相扣的教学中不断的感动、感悟,在此起彼伏的成功体验中进一步提高了认识。
教学环境改变,教学手段创新,是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在网络教室上写作课,是第一次,学生很新鲜,过去写作讲评课,一个人读范文大家听,听过后所记住的有限。这次人手一台电脑,看着自己的作品变成文字,成为范文,对学生的鼓励是巨大的;学生可自由选择想读的本班同学的作品,更灵活更便捷,容量大,效率高。地震话题写作环节,学生用电脑写作,边输入边上传,即时发表,学生很兴奋,同学们的写作内容相互感染,激荡起更大的情感浪潮,沉浸灾写作情绪中,并用文字表达出来。这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这节课有两点遗憾之处,一是太仓促:由于母亲节已过去一周,得尽快讲评,可当时地震余震时有发生,晚上外出躲避地震,甚至白天的课堂教学也会随时因为余震而中断,这节
课就是在这样的时刻进行的。另一方面第一次在网络教室上课,我自己对网络教室设备操作还不是很熟练,部分学生的汉字输入速度不够快,或者习惯于用纸笔写作,对电脑写作不适应,造成内心感受不能完全表达出来,留下了遗憾。这有待我们继续努力,为最终能够熟练上网络写作课而努力!
我们的地震话题写作并没有随着下课铃的响起而结束。除了上课写片段之外,要求学生下课写一篇完整的地震作文,并且利用暑假去四川地震灾区,实地考察感受。后来有九个学生在家长带领下去了四川灾区,耳闻目睹,用心感受,用相机拍摄记录民族灾难,写考察报告、日记、诗歌和札记,并在开学后办了宣传板报。使学习由个体走向了群体,由课堂走向了大社会。
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要爱自己的妈妈,爱亲人,还要爱社会、爱受苦受难的人,在危难的时刻伸出援助之手,有民族责任感和爱国心。我们的写作课也不只是要写作片段、一篇作文,还要培养学生对有价值的事情全力以赴去做好,从小事件中培养大品质,培养身心健康的、大写的人。
母亲的随笔15
母亲,于中国人而言,是心底最柔软的那个地方;母亲,是我们的泪腺,一经回忆,便泪流满面;母亲,为了子女,都活成了坚强的模样。
我的母亲,是一个苦命而坚强的人。
三四岁的时候,姥姥便永远地离开了母亲。小学二年级,母亲每天背着弟弟妹妹上学。那时候她的老师点名说她“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强烈的自尊心迫使母亲从此离开了校园。而实际上,母亲哪有时间去安静地坐在教室里学习呀?
从小嗓子就好的母亲特别喜欢唱戏,当时县文工团破格让母亲去。可动荡的社会,飘摇的家庭,母亲被迫留在了家里,成了家里的主劳力。
母亲的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幸运的是,父亲极爱母亲。我们从小就看到父亲对母亲的体恤,看到父亲对母亲的宠溺。所以,那时候家境虽然很贫寒,可我们的精神世界却很富足。这都缘于父母之间的爱。
不幸的是,母亲进了一个“重男轻女”的封建家庭。因为生的是女孩儿,受尽了冷眼、谩骂。弟弟终于出世了,可因为我们姊妹多父母的负担更重了。
母亲因为自己是文盲,拼了命地供我们几个上学。我们几个是那么懂事,努力地学习,只是不想负了父母。可父母从未要求过我们非要考到多少名才行,这或许是我们能够在以后走自己想走的路的最大的原因吧,父母给了我们充分的自由。
大三放寒假,我坐在火车上,怀着激动的心情回到故乡。可迎接我的',是冰冷的医院。父亲躺在病床上,我看到母亲。那一刻,我才真正看懂母亲,这个日夜为我们操劳的人。
不知母亲祈求了多少次上天,可父亲还是在他53岁时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母亲垮了,视力模糊了,白发是那么刺眼。在家里,我们都变得暴怒无常。因为我们心中都有一个痛,不敢触碰,只是用这样互相伤害的方式,来掩盖自己内心的悲伤。
那时,我们只顾自己伤心,却从未想到,其实最肝肠寸断的人,是母亲。
还不清的债,四个还在上学的孩子,家里还有几十亩的田我不知道,一个羸弱的女人,是如何撑起了这一切。
什么是活着呀?是为了活人呀!母亲说的让我最痛心的话“如果不是为了你们姊妹几个,我早就活不下去了”
毕业后,我义无反顾地回到了母亲身边。那些天,我躺在母亲的脚头儿,不知流了多少次泪。我可怜的娘啊,我们身为子女的,能替你承担苦难吗?
熬啊,熬啊,母亲终于熬到了我们几个成家立业。我们终于可以尽己之力去回报母亲,可母亲又开始为了我们的下一代奔波。这奔波里充满着她认为的生活的甜蜜。
母亲几乎从来没有跟我们说过家里的困境,可我们几个都懂。我们从小就比同龄人懂事,我们明白父母的负担很重,我们从来不问父母要可有可无的东西,我们谁在学校里发了好东西,都会留到回家,和全家人分享;我们过年的时候,从不主动要新衣服,我们说“我们不喜欢穿新衣服,喜欢穿以前的衣服”;我们珍惜全家人在一起的那些节假日;我们从未因为出生在这样的家庭自卑过,而是满满的自豪和幸福因为,父亲爱母亲,父母爱着我们这群孩子,这在我们眼里,才是家,是最好的家。
今天是母亲节,母亲又下地干活去了,她觉得应该抓住周末的时间,只是为我们工作时腾出更多的空闲。
【母亲的随笔】相关文章:
写母亲的随笔01-05
母亲的教育随笔04-12
对母亲的爱随笔08-28
感恩母亲的随笔05-11
母亲感想随笔11-18
母亲感想的随笔12-02
有关母亲的随笔01-11
母亲杂文随笔03-22
母亲的微笑随笔03-24
感谢母亲教育随笔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