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小学语文教育随笔

时间:2024-09-11 04:16:11 随笔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教育随笔集锦15篇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大家都听说过随笔吧?有的可能还经常写随笔?随笔是一种很灵活随便的笔记或文体。那么,什么样的随笔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语文教育随笔,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教育随笔集锦15篇

小学语文教育随笔1

  一场小雨刚过,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桂花香,踏着下课铃声,我信步走出教室,突然发现教室门口地上躺着一片枯黄的落叶。随手捡起,正准备丢进垃圾桶,又将手缩了回来:“枯黄的树叶在悄无声息地告诉我们秋天来了,可孩子们意识到了吗?”,细细思量之后,我把它留了下来,心里有了主意。

  第三节上课了,我把同学们带到了多媒体教室。当我出示这片枯黄的叶子时,一位女同学问:“李老师,你是捡的还是摘的?”“捡的!”我把刚才的一幕向大家重述了一遍。同学们好奇地观察着实物投影仪展示在大展幕上的这片叶子。我分明看到,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此时正叩击着同学们的心房,一种“生命自然”的情感和孩子的心一起跳动着。我适时地提示:“可以从颜色、形状及叶子的成长变化过程去感受,写一句话也行,想想你最想对叶子说什么?”尽管有两三位同学觉得不知从何说起,可大多数孩子已认真地写起来。

  8分钟很快过去了,我在巡视中也发现了几多精彩,随即,我指名、展示。令人欣喜的是,精美的、富有诗意的语言可谓异彩纷呈。请看耿蓉的“感谢死神吧!你的绿已被刻在春风里,带进了心的海洋。你的黄也将成为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刘晓婷的“黄,也许不是你意愿/绿,才是你的本质”,林杰同学的“你飘到哪里,/哪里就姹紫嫣红;/你走到哪里,/哪里就绚丽多彩。/不要为短暂感到婉惜,/只要你勇于展示个性/展示风采,/你永远都是最美的。”陈晨同学的“黄叶,你好!/您黄了身体,却不会灰了那快乐的时光。/希望你来世再绿,更加丰富昔日的.辉煌。”(学生把形容词“丰富”作动词用了),孩子们那些“枯黄是美的另一种表现。”“枯黄也意味着生命的永恒。”“别伤心,露水依偎过你的身躯,彩蝶曾迷恋你的脸庞。”丁慧慧同学的“因为这份灿烂,你的寂寞旅行才变得温馨、浪漫。”都是诗才横溢……

  孩子们把一片再普通不过的落叶写成了如此多情、精彩的诗句,让我不禁对后面的写作充满了期待。于是,我趁热打铁,让孩子们利用双休日去大自然中去发现、去赞美、去抒情。

  是的,生活化的作文教学不是老师精心“备”出来,而是进行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的,它绝不是一板一眼“正儿八经”的作文指导,而是一场与秋天的美丽约会。

小学语文教育随笔2

  上语文课时,孩子们正准备着朗读比赛,我的眼睛余光突然发现,坐在窗户边的冯磊,正拿着一本课外书,津津有味地看着。当时,我觉得在自己的课堂,每个学生都应该遵守教学常规。于是,我走下讲台,他没有发现我的到来。“把书给我好吗?”他突然惊了一下,条件反射地把书塞进抽屉,埋着头静静地坐在那里。我见他没有拿书的意思,又轻声地重复:“请把书拿出来。”可我连说几遍,他也无动于衷。“那老师就自己拿了?”我有些生气了,欲伸出手去拿,他忙用身体挡在抽屉边,不让我靠近。此时,我感觉自己的`语音似乎缺乏力量。“那我就请班主任来拿吧。”他依旧不动声色。顿时我有些紧张了,没想到借助班主任的威力对他也产生不了效果。于是我步步紧逼威胁着说:“好吧,我现在就打电话给你爸爸,请他来拿这本书。”他还是默不作声,我真有些按捺不住了。

  我火冒三丈,真想狠狠地扇他几巴掌。但理智告诉我绝不能这样做。于是我转向同学们:“冯磊同学为什么不愿把书交给老师呢?你们认为这书该不该交?”同学们都明白,我是作了退让,纷纷劝冯磊,交出书来。这时我趁机说道:“这本书一定很精彩,不然像你们这样听话的孩子不可能不借给老师看的,等你看好后,再给老师看一看,行吗?记住上课可不能再看了!”

  没想到冯磊同学竟立刻站起来羞愧地向我道歉:“老师,我错了!我怕这书被你收走,所以不敢交给你。我应该把书交给老师!”

  “哗!”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小学语文教育随笔3

  在长达一个月的“我的梦想课堂”教学大比武中,为了实施课堂均衡,不让一个孩子在课堂上落下,我专门就孩子参与学习的面进行了长期观察,并做了详细记录分析。

  现象:

  从学生的参与感官看:

  凡是让学生动手做的教学环节学生参与面明显高于让学生动耳听的。

  举例:六年级数学《抽屉原理》,在学生自己摆放“4支笔放到3个文具盒”的教学环节时,学生参与面100%,而当全班交流汇报时,学生的参与面就下降到70%左右,30%左右的学生就不能进入认真倾听的学习状态。

  凡是让学生动口读的教学环节学生参与面明显高于让学生动脑想的。

  举例:五年级语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凡是让学生自己反复朗读的地方学生都能大声朗读,参与面100%,而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说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什么意思”等问题时,学生的`参与面就明显下降。

  从教师的专业情感看:

  凡是教师投入情感多的环节学生参与面明显高于教师情感投入低的。

  举例:两个老师,同样上一年级语文《四个太阳》,一个老师上课激情奔放,始终以自己的情感场吸引同学们,学生的参与面始终在90%以上。而另外一个老师,上课冷漠无热情,讲述得只是干巴的知识点,学生无情趣,学生参与面只在50%左右。

  凡是教师创设情景妙的环节学生参与面明显高于教师不创设情景的。

小学语文教育随笔4

  让我们一起读着书,快跑!

  ──写给我和孩子们的话孩子们,九月份我们就读二年级了,我们又要一起走进语文的殿堂,一起去领略那绮丽的风光,这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啊!每每想到又有一本崭新且带着墨香的语文书要发到我们手里,我们将一起睁大眼睛去发现感受书中那奥妙无穷的知识的时候,我的心就雀跃不止。它让我们耳聪目明,学会做人。这是一本奇妙的会说话的书。它引领我们走进书的海洋,生活的世界,愚者因之而智,昧者因之而明。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打开这本奇妙的书,去探索知识的宝藏吧。

  仙境般的封面

  孩子们,把书捧在手里,我们先来看看这俏皮的封面吧。你们瞧,封面上的字体就有好几种,有黑体字、行楷、宋体等,它们有的豪放,有的严谨,好像在说:“我就是神秘的汉字。”近处,可爱的小松鼠手拿纸船大声地对山上的风筝说着话,猜猜看,它会说些什么呢?远处,小白兔正好奇地瞅着周围的世界,调皮的苍耳跟着它也浑然不觉。这是一个个怎样温馨的小故事呀!所有的曼妙都在这本书里,我们此时正站在起跑线上,不用犹豫,只待枪响,即刻出发。

  会说话的插图

  本册教科书里除了第9课《欢庆》没有插图外,其余的都配有插图,有的还以连环画的形式出现,不看它,不观察它,你会坐失珍宝。画家的画笔能引起我们无尽的遐思,没有任何人能阻止得了你,那就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飞起来吧!先别看文,我们一起来猜猜看!现在,我们走进了一幅美丽的图画,你能知道这是什么季节的图画吗?对,这是秋天的图画,因为树上有黄黄的梨红红的苹果。“不对,不对,”苹果和梨自豪地抗议,“我们这样说的──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比一比,看谁说得好?”现在,我们走进了《识字2》,一个简单的三字词组,画家就能配上一幅生动的画,真是魔力无比呀!所以,我们每预习一篇课文时,一定要先看看课文中的插图,心里想想这幅图说的是什么意思,然后再看看课文,也许你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了。

  像《小柳树和小枣树》一文中,院子里长着一棵柳树和一棵枣树,它们经历了春夏秋冬,模样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柳树春天吐新芽,长得婀娜多姿,秋天则容颜枯萎,形容萧瑟;枣树春天光秃秃的,到了秋天则硕果累累。柳树和枣树之间会说些什么呢?会发生什么故事呢?透过画家、作家的创意,即使毫不起眼的小事,也可以变得新鲜有趣。思维始于惊异。我相信,对你们而言,越是不起眼的小事,越可能为你们带来惊异的喜悦,就好像哪天偶尔在路边发现了一朵盛开的小花一般……你们的理解和想象可能完全跟作者不一样,这有什么,创造就蕴藏其中。再联系现实,看看作者是怎么写的,比较之中必有情的较量,想的搏击,写的分明。书与画,画与书,密不可分,水乳交融。

  “踏花归去马蹄香”成就了千古佳画,孩子们,我们也能行!

  试着画句子:

  猴子大口大口地吃着葡萄。

  湖水像一面镜子。

  试着画段落:

  田野献上金黄的果实,

  枫林举起火红的旗帜‘

  蓝天飞着洁白的鸽子,

  大海奏起欢乐的乐曲。

  试着画连环画:

  《小鸟和牵牛花》还没有插图呢!请你给每个自然段配上一幅插图吧。

  缤纷的识字果

  孩子们,当我们推开二年级语文的窗户,扑面而来的是汉字那神秘的味道。我们只要信手翻阅几页书,你就能发现这册书的课文注音都消失了,生字宝宝都在课后安家了,苹果、桃以及各种各样的树叶就是它们的家。果子成熟了,才从树上坠落下来。叶子成熟了,才从树上飘落下来。这不是普通的果实,这是沉甸甸的识字果,笑盈盈的认字叶。孩子们,你们能俯拾起它们吗?在秋天的山林里,在秀丽的黄山上,在清澈的湖水边,在广袤的田野里……一步一个脚印,一文一串果实。那一个个果子,那一片片叶子,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那是字宝宝的家呀!不信,你就仔细观察,细心的小朋友才能得到它。

  字典爷爷来帮忙。我们在一年级下学期已经学会了音序查字法,二年级我们就要好好利用这种方法来学习生字,而且不久部首查字法也要来帮助我们呢!这学期我们在预习课文的时候,一定要先请出字典爷爷,爷爷的肚子里装着数不清的故事,遇到不认识的字找爷爷准没错。当爷爷告诉我们字宝宝的读音意思后,再玩“词语对对碰”游戏吧,“刺”可以组成“刺猬、鱼刺、刺刀”等,这样会弄清字的用法,以后遇到同音字就不会慌张了。

  多种方法记字形。通过一年的学习,大家已经掌握了很多的记字方法。像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猜谜语等,很多同学都能自觉去运用。不过,万变不离其宗,大家始终要牢记:认识新朋友,不忘老朋友。要利用熟字记新字,利用学过的部件学生字,做到新老朋友一齐走。比如《称赞》这篇课文后面有“板、但、椅”这几个生字,看到它们,你想到了哪些旧朋友呢?“板饭反,排排坐。但和旦,手牵手。椅和奇,肩并肩……”当你的耳畔响起这象征丰收的喜悦的声音,当你的眼前看到这团结的画面,你是不是感到快乐无比呢?

  语境当中再巩固。我们读这本书的目的之一是为了认字,但不是一个一个地认,不能硬生生地把这些字剥离开来。每个汉字背后都有一个故事,而当它们找到自己的朋友组成词串,词串排队变成句,它们如小天鹅般排着整齐的队伍迈着轻盈的步伐向我们款款走来,你会发现小小课本天地宽了,它是显微镜,它是万花筒。第21课《从现在开始》第一自然段中有一句话:从现在开始,你们轮流当“万兽之王”,每个动物当一个星期。我们可别小瞧这句话,里面包含了“始、兽、之、轮、期”这五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把这句话多读几遍,我们不仅是和生字朋友多见了几次面,再次熟悉这些陌生的脸庞,更重要的`,我们还明白了意思。单独看“轮流”这个词,我们也许会不懂,但把这个词放在句子里读一读,你就能明白其中的意思了,“每个动物当一个星期。”就是在补充说明“轮流”的意思是一个接一个。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这个好方法一定要记牢。再如第27课《清澈的湖水》第二自然段:看,那边的山石像一只正要跳起的青蛙,这边的山石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半山腰的石兔、石龟,好像正在赛跑呢。读着读着,你是否发觉山石真的变成了欲跳的青蛙翱翔的雄鹰?而古老的龟兔赛跑又浮现在眼前?一幅美丽的画卷清晰地展现在你面前,这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舞者,观者,浑然一体。这是世间最绝妙的舞蹈。徜徉山水间,“清澈、两侧、波纹、欣赏、石龟”向你翩翩走来,它们一会进了画里,一会又进了文中,最后走进你的心里。

  迁移当中学运用。真正的思想总是饱含激情的;孩子一旦领略了语言的芳香,他的心就会激动。那么就让那个绝妙的世界在鲜明的色彩中,在嘹亮颤动的音响中,在童话和游戏中,在自己的创作中,在激动他的美景中,在为人们做好事的意愿中展现吧。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谆谆教诲。

  我们来编故事吧!

  一个个汉字宛如一颗颗晶莹的珍珠,拢在一起才能绽放夺目的光芒,大珠小珠落玉盘,那声音清脆,可爱。每学完一篇课文后,我们就尝试着把学过的生字编进故事里。以第一单元为例,本单元主题是秋天的景色,可以《小刺猬旅行记》贯穿始终,在学习了《植物妈妈有办法》后,可以这样编:小刺猬穿上带刺的铠甲离开了妈妈,又开始了旅行。她乘坐蒲公英妈妈准备的降落伞出发了,田野里,苍耳娃娃和她赛跑;山洼里,豆荚姑娘“啪”地炸开,蹦着跳着欢快舞蹈。每到一处,小刺猬都把自己观察到的知识写在信上,请风娃娃把信送给妈妈。如此一课一编,一单元一累计,做到短文天天念,文章越来越长,有时还可请孩子自己创作,学生会很有成就感。

  我们来读一读吧!

  教科书其实是通向课外阅读的桥梁,单读教科书是远远不够的,它是老师,教会了我们阅读方法,要想为我所用,知道要读什么,怎么读,还得借助大量的课外阅读。我们通过和好书交友,便能籍文字谈古颂今,环游世界。阅读,无处不在。阅读,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明亮。没有阅读,就不可能有我们的茁壮成长。每学完一个单元主题后,我们的系列故事也编成了,再从头到尾完整地读一遍,一定令人感到快慰无比。读完《植物妈妈有办法》,我们来读读《蜜蜂树》吧,书中的玛莉爱伦通过追寻蜜蜂最终找到蜜蜂的家,她发现知识、智慧都得来不易,必须透过书本一页页的内容去追求,才能获得。听书中爷爷的话:“快跑!”我们也跟着玛莉爱伦在书页当中奔跑吧。学完《蓝色的树叶》后,我们一起来读读《石头汤》吧,喝喝石头汤,会让我们明白,当每个人打开心胸付出时,其他人会付出得更多。懂得了分享,就有了永远的富足。

  “阅读,永远不打烊!”这是我在购书中心看到的一句宣传标语,贴于大厅中央的柱子上,静静地,却很有力量。孩子们,让我们一起读着书,快跑!

小学语文教育随笔5

  孩子们喜欢古诗,更酷爱诗歌。这不,听说明天学习诗歌《延安,我把你追寻》,孩子们可来了兴致。课下或上网查阅革命圣地延安的资料,或剪辑反映延安现代生活的图片,或搜集诗人祁念曾的著作。

  上课伊始,看到孩子们个个胸有成竹,我突发其想: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既然孩子们已充分预习了课文,我何不大胆放手,让他们在课堂上自主学习这首诗歌呢?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孩子们热情高涨,争论得面红耳赤,下一环节该各组代表汇报学习成果了。

  班长齐强捷足先登,他手捧一叠图片,熟练地打开多媒体,井然有序地在台前展示──这是延安的革命旧址──南泥湾,1932年2月──

  “老师,我剪辑了反映延安现代生活的图片”,号称“小巧手”的田风雷早已急不可待,他手握一张“延安新景观”的剪贴报,兴冲冲地跑向讲台,滔滔不绝地向同学们汇报:“瞧,现代的延安已旧貌换新颜,经济繁荣,环境优美,既有革命圣地的特色,又有现代文明城市的特点──”

  看到男同学争先恐后地发言,女生也毫不示弱:“老师,我查到了祁念曾伯伯的资料。”大文豪柳佳玮激动地说,“祁念曾伯伯现为深圳的一名高级编辑,《延安,我把你追寻》是他八年前的一首新体诗,我从网上下载了这首诗的创作回眸──”

  “老师,我说”“老师,我说”

  看着台上孩子们充满自信的眼神,静静聆听孩子们口若悬河的'发言,我欣喜万分,因为放手,我听到了花儿竞相开放的声音,因为放手,我看到了课堂上最精彩的一幕。“一切为了孩子的需要”新课标的理念要求我们教师要关注孩子的需要,研究孩子的需要,让课标去适应学生,让教学去适应学生,这样的课不正是孩子们最需要的吗?“孩子,你不是老师,却胜似老师”我动情地在黑板上写下这几个字,激情飞扬地说道:“同学们,多少年过去了,党中央在延安的时代虽然随着岁月的流逝渐渐远去了,但在延安这块黄土地上,延安精神却不因时空限制而过失,今日的延安已成为黄土高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作者追寻延安,更追寻延安精神,让我们有感情地来朗读这首诗歌。

  伴着悠扬的乐曲,孩子们读得那么优美,那么动情。

  铃声响了,孩子们意犹未尽,依然沉浸在诗歌的王国里,正当我为这堂课的大胆放手而兴奋不已时,“老师,我想为这首诗歌设计一份特别的作业,行吗”一向爱发言的马巾如急切的喊声打断了我的思绪。

  “不妨说说看,作业怎么特别?

  “党中央在延安战斗了十三个春秋,我们也在母校度过了六年的小学时光,再过几个月,我们就要小学毕业,离开美丽如画的校园,老师,何不让我们以母校为题创作一首诗歌呢?”

  延安──母校

  一石又起千层浪

  下午,课代表匆匆带来了孩子们的杰作,有单独完成的,有小组合作的,《母校,与你分别的时刻》《永别了,母校》《致母校》──呵,就连诗歌的名字也令我刮目相看,住校的张书兵、马巾如等几名孩子合作的《母校,我把你追寻》这样写道:

  像雨后蓬勃萌发的小草

  在追寻阳光的普照

  像刚刚展翅飞翔的小鸟

  在追寻母亲的怀抱

  追寻你,朝夕相处的伙伴

  追寻你,无私奉献的老师

  追寻你,操场上英姿飒爽的身影

  追寻你,校园里琅琅的书声

  一排排高楼大厦拔地而起

  一件件教学仪器飞速安装

  我们将永远告别崭新的校园

  却忘不了开拓创新奋发图强

  啊母校

  如果你是广袤的大地

  我就是一只放飞的风筝

  不论飞得多远

  与您总有一线相牵

  啊母校

  如果您是明媚的春天

  我就是一只翩翩起舞的燕子

  不论飞到那里

  冬去春来

  总要飞回我的家园

  读者孩子们那略带稚气的诗句。尚未平静的心又一次跌宕起伏,因为放手,我又一次聆听了花儿拔节时动听的声音,因为放手,我又一次走进孩子们创作的诗歌乐园,沐诗路校园,看童心闪闪。

  课堂是什么?课堂应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乐园,探究合作的阵地。放手是一种对孩子独立生命的尊重。“给我一次机会,还你一个奇迹”这是卢勤老师《写给年轻妈妈》中的一句话。亲爱的同行们,放手学生吧,相信给他们一次机会,他们将还你一个奇迹!

小学语文教育随笔6

  真的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吗?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似乎成了个性化阅读的一个标签。于是,很多老师奉这句话为圣旨,把它理解为想怎样解读就怎样解读。当然,这一舶来名言与我国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确不谋而和,它打破了传统思维定势,把学生从“标准化”、“一元化”的文本解读中解放出来,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这的确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要了解这句话的含义,我们首先必须知道哈姆雷特这个人物。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笔下的一个悲剧人物。他是一个极其软弱的人,也是一个英雄的复仇者。莎士比亚有意造成一种“清醒与疯狂、伪装与真实的合金”,以便更充分地显示人物的复杂性格。对于这样一个人物,读者自然会读出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受。歌德认为哈姆雷特之所以身负复仇重担而又踌躇,是由于他本身软弱的关系;魏尔德尔认为哈姆雷特的踌躇原因根本不在丹麦王子的软弱性上,而是客观情势妨碍了实现复仇的计划;弗洛伊德则认为恋母情结是哈姆雷特久而未决的原因……但是,所有的文本真的都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吗?

  比如《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中的白骨精是一个诡计多端、残害百姓的妖精形象;《狐狸和乌鸦》中的狐狸就是一个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想方设法吹捧别人的狡猾形象。这些人物形象,并不会引起读者的独特体验。即使是一万个读者,他们心中仍然只会有一个“哈姆雷特”。如果我们一定要让学生去产生独特的体验,其结果只会是把学生引入歧途。

  还是以上述这两篇课文为例,还真有老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读出了新的“哈姆雷特”。

  在教学《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一课时,老师让学生说说对课文中的角色的感受。有学生说:“白骨精虽然它诡计多端,残害百姓,但是挺有孝心的,吃唐僧肉时还不忘记把老母亲接来。”对于这样的理解,老师不是加以否定,还称赞地说道:“我们从来都说白骨精怎么怎么坏,可是经过大家的讨论,我们发现,它的身上也有闪光点值得学习呢!”

  同样的故事也在《狐狸和乌鸦》一课上演。在课堂上,正当教师带领学生对狐狸的卑鄙行为进行批判时,一个学生突然提出了自己的困惑:“我倒觉得狐狸很聪明,理由是狐狸善于察言观色,不断改变说话的内容,直到乌鸦开口。”对于这样脱离文本实际的解读,老师的评价是:“你很聪明,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这样的理解真是让人不寒而栗。如果说学生的理解可以原谅,那么老师的附和却让人感到可笑。白骨精的“孝心”是为了和母亲一起分享唐僧肉,这种“孝”是我们生活中所倡导的吗?狐狸的“聪明”则是用欺骗的手段获取不正当的利益,这种“聪明”是为人们所不耻的。他们的这些行为都是极不道德的。残害无辜的白骨精,狡猾的狐狸都是反面教材,他们永远也成不了英雄。如果老师一定要这样去引导,学生可能会认为不管采用什么方法得到的东西与父母一起分享就是“孝”;“聪明”就是不择手段,只要能达到目的。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好像走入一个误区,解读得越新奇似乎就越接近《课程标准》的理念。“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固然不错,但是大家都不可能回避这样一个基本问题:哈姆雷特到底是谁?不管我们读出多少个千姿百态的哈姆雷特,但是哈姆雷特始终只有一个。他就是那个为父复仇的王子,他就是那个优柔寡断的`王子,这个谁也无法改变。而我们所读出的“一千个”也都是从这“一个”中发散出来的。这就告诉我们,哈姆雷特的本质是无法改变的。

  新课程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但是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必须在尊重作者、尊重文本的前提下进行的。能够多元解读固然是好,但是不能牵强附会,脱离实际。作为教师,当学生理解出多个“哈姆雷特”的时候,我们在给予表扬的同时也要细加分析,这个“哈姆雷特”与文本的价值取向是否一致。如果出现偏差时,教师必须进行正确引导。

  在教学《凡卡》一文时,当我讲到凡卡的爷爷也过着很苦的生活时,有一位学生却说:“老师,你讲错了,凡卡的爷爷过的生活很好。”我没有马上指责他,而是让他说出理由。他说:“书中写到爷爷穿着宽大的羊皮袄,说明爷爷穿得很好;爷爷白天在大厨房地睡觉,而凡卡却睡在过道里,说明爷爷过得很好。”他的这一番言论,令我始料不及。细细分析似乎有道理。但是我们又不能忽视文本的价值取向。作者契诃夫是要通过凡卡的悲惨遭遇表现沙皇统治下,城乡人民过着痛苦的生活。如果我们分析出爷爷过得很好,岂不是违背了作者的本意。但是为了尊重学生,我们有马上反驳,而是对全班学生讲了当时的社会背景,然后组织学生再读课文,展开讨论,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当时社会的黑暗,老百姓是不可能有好日子过的。那位学生也自然而然地明白了自己理解的片面性。

  我们从任何文本中读出的“哈姆雷特”都离不开文本的主旨,如果我们偏离了这个主旨,一味地标新立异,其结果只会是得不偿失。一篇文章即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他归根到底还是“哈姆雷特”,永远是作者心中的“哈姆雷特”。他成不了曹雪芹笔下的贾宝玉,也成不了罗琳笔下的哈里波特。“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我们只有循着文章的思路去解读文本,方能准确地把握作品的主旨,找准文章的突破口;也只有找准了文章的突破口,才可能引领学生在语文的天堂里寻求真知,找到真正的“哈姆雷特”。

小学语文教育随笔7

  看到这个题目是不是觉得有点大,对我而言确实如此。论及小学语文教育的得与失,这个话题对我而言太过沉重。我踏上教育征程仅几年而已,对于此,我几乎没有资格和经验去谈论,但在一次次的学习中,我想浅谈一下自己的点滴看法,如有不妥,望大家见谅!

  首先,在新课程方面,都说新课标明确指出,上课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做引导,我们的课程也是按照这样一成不变的进行着,我也强烈的支持这种观点。但是,往往我在运用时,总感觉缺了点什么,课堂总有缝隙,不太连贯,听了一些讲座之后,我觉得师生都应该是课堂的主体,不过在课堂的不同时间段,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比如,教师在讲授新知识点时,肯定是占着主体作用,光凭学生空想,动脑筋也不一定完全就是正确的;而在训练重点、拓展思维时,学生就占了主体,此时的他们就该顺着老师的思维训练自己,获得新的知识。我认为,这样的`课堂会不会更加严密呢?

  其次,做教师者,先要让自己的内心幸福,充满甜蜜,才能将这份快乐洒满教室里的每个角落,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内心充满阳光。尤其是班主任,更应该先确立班级目标,让大家有明确目的,然后用自己的耐心和智慧支配自己,將惩罚蘸满爱意和智慧,然后做一个善于搜集、整理和保存资料的有心人,了解每个学生的喜好,才能让师生共同幸福起来,为班级未来共同奋斗!

  然后,语文的教学评价手段太过“仁慈”也不行。每位教师都想爱自己的学生。无论好与坏,每个学生的优点都很多,但不乏有个别学生一无是处,这会激怒理想性的老师,老师也是人,不可能永远不发脾气,如果真成这样,学生则是在家在校都是混世魔王,无所畏惧,对他们的将来毫无益处。因此,我觉得可以在奖励学生的同时,也将一些小小的惩罚渗入其中,让他们了解是非对错,黑白分明。

  最后,我想谈一谈有关作文教学。本次培训中,收获最大的就是作文教学,也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版块,更是最令人头痛的不认。孩子们以往都只会模仿、背范文,但我认为,作文教学还在于老师,细微之处见真章。如果将具体的情境用孩子们容易接受的方式传达给学生,将丰富的活动纳入教学中,学生们一定兴致高涨,那么成功的作文教学就不在话下了。

  以上所提建议,只是我个人的一些简单想法,能否实现,端看未来的教学方向如何发展,如果真能实施,我真心感到高兴。总而言之,我希望未来的语文教育之路能更宽阔、更广袤!

小学语文教育随笔8

  明天要教《青蛙看海》了,我坐在书桌看着课文和教学参考书。

  课文是一篇童话,写的是青蛙为了看到大海,历经千辛万苦,终于登上了高山,看到了大海的故事。文本再简单不过了,应该是揭示了“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的人生哲理。

  刚想到这儿,儿子回家了,便拿起我放在沙发上的语文书,随手翻了起来。我不禁一瞧,呵,读的就是《青蛙看海》。小家伙,看看你能从这篇文章中读出什么感受来。

  半晌,我忙完了家务活,来到儿子跟前,指着课文的插图中地苍鹰、青蛙和松鼠,问:“坦坦,你认为这三个人中你最佩服谁?”小孩子最喜欢对故事里的人物作评判,这也是他们认识世界的方式。我料想他会说故事的主角──青蛙,可小家伙却语出惊人:“松鼠!”我诧异了,无论是教参还是我自己的对文章的理解,应该都是要让我们孩子学习青蛙的脚踏实地的精神,懂得只有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不懈地刻苦努力,才能到达理想的顶点。想到这里,我又问小家伙:“为什么你佩服松鼠呢?”“因为我想做一个松鼠一样的老师。”孩子眨巴着眼睛说。

  我钻进书房,又捧着书静静地读了起来。读着读着,我也觉得童话留给我们的并不仅仅有人生哲理的启迪,似乎还透露着一种高境界的为师之道。童话中的青蛙就像我们的学生一样,想翻越学习道路上的障隘──高山,去领略知识大海的美景,而苍鹰和松鼠就是他的老师。

  韩愈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流行了一千多年,也影响了我们教师一千多年。现在重新审视这句话,它的局限性愈来愈明显。让我们先来看看童话中的苍鹰老师。他对青蛙学生的.如何能看到大海的问题,他谨记“师道尊严”,用平实的语言“传道”:只要登上前面那座山,就可以看到大海。于是青蛙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天哪,这么高的山!”“我没有一双像你一样有力的翅膀,也没有四条善跑的长腿,怎么上得去呢?”而此时,苍鹰老师又用平实而又冷漠的语言“解惑”青蛙:不过你不登上山顶,怎么能看到大海呢?其后,他便展翅飞走了,不再关注他的学生。而此时青蛙已失去了登山的信心。很显然,像苍鹰这种仅仅“传道授业解惑”而不关爱学生,不关注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和信心的老师,早已追赶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早在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对未来教师角色作了这样的描述:“教师的职责现在越来越少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让我们再来看看童话中的松鼠老师。青蛙学生失去了信心,但在他极富激励性的语言中,重拾自信,更绝妙地是他深知如此高大的山对于小小的青蛙意味着什么,因此设计了“跳一跳,够得着”的青蛙的“最近发展区”──一级石阶。“你想看海吗?”“这石阶你能跳上去吗?”当青蛙毫不费力的跳上一级石阶后,他又用极具诱惑力的声音──“再跳一下!”“好!你一定能看到大海的。”然而更可贵的是我们的松鼠老师并未就此“功成隐退”或退在一边闲眼观看,让青蛙独自登山。“就这样,青蛙跟着松鼠一级一级地往上爬,累了在草丛中歇一会儿,渴了喝点山泉水。不知不觉,它们已经跳完了石阶,到达了山顶。啊!大海就展现在它们眼前。”他和他的学生同行,同甘同苦,共同领略美景,共同成长!

  反观我们的现实,我们的学生已失去越来越多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他们往往是孤独地艰难地走在求学的道路上,肩负着老师抛给他们的知识背囊,稍有松懈,便会引来监工式的老师的苦口婆心的说教。然而我们的松鼠老师巧妙地激发学生的自信和兴趣,然后和学生一起学习,共同在勇攀新课程高峰。

  孩子,我也想成为一名松鼠式的老师。

小学语文教育随笔9

  下午的作文课,我要带领学生完成习作2,习作内容是写出老师不在场的时候,班级里发生的故事。习作要求是要写清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心理活动等,要把故事内容写具体,情节尽量写得生动。

  要完成本篇作文,我得营造老师不在场的时候的情境,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他们才能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

  为此,在班里,我来了个暗度陈仓。

  上课铃还没有打响,我进入了教室。教室外跳绳踢毽子的同学,赶紧跑进了教室。我等同学们都坐定以后,告诉他们,校长要班主任去开个小会,我得离开一会儿。我借故走出了教室。

  四分钟以后,我往教室走去。刚到走廊上,我们班的一个男同学,提着已经倒空的垃圾桶,摇摇摆摆地朝教室走。一看见我,他的脚步陡然加快,飞也似的进了教室。有了这个“通风报信”的同学,估计班级里立刻得鸦雀无声。

  果不其然,我刚走到教室窗口,就感受到了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学生个个正襟危坐,表现得乖巧无比。

  “刚才怎么样啊?”这是我的开篇第一句。

  “什么怎么样?”学生如坠五里雾中,个个脸上写满了纳闷,那呆愣愣的表情,分明不知道我刚才的圈套。

  “今天下午的作文是写老师不在场的时候,同学们的表现,刚才我故意离开,你们在我走后,都干了啥?”

  几个机灵鬼立刻恍然大悟,知道老师故弄玄虚,就是为了马上要写的作文,嘻嘻嘻地笑了。

  学生还是不敢回答我的问题,各个坐得规规矩矩,就是不举手说自己刚才的表现。也难怪,我平时对他们要求太严,只要是老师不在教室,就得全神贯注写作业,不准交头接耳窃窃私语,凡是违反纪律的事儿,一概不准发生。

  要想完成习作,我必须打开他们的话匣子,开始点将。

  接连点名几个同学,都不敢实话实说,怯生生地望着我,众口一词:“我在看课外书。”有两个同学还煞有介事地举了举课外书向我示意,旨在证明自己没有说谎,老师不在时,自己的'表现是多么符合要求。

  我在黑板上写下了四个有力的大字:实话实说。接着又进行了补充说明,老师不是向你们兴师问罪,调查谁的表现不好,是要你们说说刚才老师不在时,你或者是其他的同学的真实表现。

  再提问,情况有了好转。小手举了起来,有的说,刚才文帅和语训趁你不在时,到后面清扫垃圾了;有的说,乐乐同学在纸上画七仙女了;有的说,龙同学讲了个笑话,大家前仰后合了……

  真正的作文课,在学生绘声绘色的讲述中,开始了。

小学语文教育随笔10

  小学低年段的习作是要让同学有话可说。但,实际上,同学除了对自身印象深刻的事乐于动笔外,其他的事或物如同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即使写出来也是干瘪无味。究其原因,是因为小同学的观察能力较差,无法细致、全面的观察事物。他们对感兴趣的东西也只是浮光掠影,不感兴趣的东西就更是一扫而过了。为了让同学习作时不害怕、不躲避,对习作逐渐发生兴趣,老师必需教会同学观察的方法。

  老师先要给与同学一个明确的观察目标,这个目标尽量是同学感兴趣的东西,他有兴趣才可能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细致的观察。比方让同学观察新华书店里的情景,就不如让他们观察才进入电影院时看到的场景。

  确定好观察目标后,先让同学对目标进行一个整体的观察,比方:大象给人的感觉是高、大、粗壮、蠢笨,而小猫则是小巧玲珑、可爱而温柔。整体观察后才进入局部观察。当然也可以先局部再整体。

  进行局部观察时,不能让同学笼统的观察,也不能只让他观察他感兴趣的局部,尽量每一个地方都观察到。也即是要细分观察目标。比方观察小狗,总体观察之后,老师要引导同学观察小狗的脑袋、身子、腿和尾巴。脑袋又可以细分为眼睛、鼻子、嘴巴和耳朵,一样一样的观察,找出目标的特点来。观察顺序不要强求,同学对那一局部感兴趣,就可以先观察哪里,他花的时间多,观察的也就越仔细。但同学叙述和写作时一定要依照正常的顺序,不能东还没介绍完,,就介绍西,回想起东还没介绍完,又来介绍东。

  观察小目标时要看清颜色、形状、大小,它什么时候给你的印象最深,比方吃饭时,小狗粉红色的舌头快速的伸缩,同学觉得最有趣,就可以在写舌头时加上介绍它吃饭时舌头的动作。老师在引导同学叙述时,一定要用各种方法让同学运用到学过的优美词语。比方,小狗的眼睛长的黑、亮,而且圆。老师就要同学想一想,你们学过关于眼睛的优美词语吗?看谁记得多。于是,“又黑又亮”、“亮晶晶”、“圆溜溜的”等等词语就可以顺手拈来了。

  当同学观察完了目标,这只是机械的观察,介绍的内容也是枯燥的,就像我们看到了家用电器的说明书。要想让同学的.文章充溢趣味,就必需让同学对观察的每一个目标进行想像。小狗的眼睛像什么?它的耳朵的形状又像什么?它跑起来像什么?它身上厚厚的毛又像什么?想像的对象一定要是大家所熟悉的,只要一说出来大家就能立即联想到实物。但要提醒同学,想像的东西最好是既熟悉又比较美的。有同学在比喻海中的海参时,曾说它远看起来像一堆牛粪,全班哄堂大笑。我先褒扬了他善于想像,然后反问他:“牛粪给人什么感觉?假如大家对牛粪不喜欢还恶心的话,谁还愿意欣赏海参呢?海参不只不美,而且爱成了丑陋的化身了。”

  观察完目标的静态,就应该观察它的动态了。假如把静态比作是一幅油画的话,那么动态就是让油画中的人和物走出油画,走近我们。比方,小狗吃饭、喝水、做游戏的时候会动,那么它是怎么动的?我们三年级学过的一篇文章《吹泡泡》清楚具体的写出了怎么做泡泡、怎么吹泡泡的,文章用了一系列动词“放”、“加”、“和弄和弄”、“蘸”、“吹”、“提”等,这些动作也是作者观察的结果,我们可以让同学运用同样的观察方法观察小狗。这种观察要反复多次以后,同学才会掌握。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就经常让同学观察动作,比方上课了,我轻轻推开门,再转身关门,接着扫视一遍全班,微笑着走上讲台,大声的说:“上课!”这个过程中有六个动作,但同学大多只能说出三四个,经常训练,他们的观察能力才可能提高。

  总之,同学观察的越仔细,文章才会写的更生动、更具体,他们写作文的兴趣才会越来越浓,也为高年段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语文教育随笔11

  工作以来,因为离家太远。生日的事就渐渐淡忘了,再加上工作的繁忙,也就没有了过生日的感觉。但是,在我生日的那天,孩子们却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和感动,让我终身难忘。

  那一天,因为临近期末考试了,孩子们进入紧张的复习阶段,照例,我拿起书急匆匆的走向三(2)班教室,刚走到门口,一个平日里调皮的让我头疼的叫张旭小男孩拦住了我:“老师,你能闭上眼睛进去吗?”我好奇的想:“这是为什么呢?难道他们有什么鬼花样?或者,他们知道了我的生日?不可能,我从未说过。”看着他急切的眼神,我还是照做了。睁开眼的一刹那,我热泪盈眶,孩子们满脸灿烂的微笑唱着“祝您生日快乐…”。并把一个贴满照片的相册送给了我,我满心欢喜,谢谢同学们的祝福。开始上课了,我们又投入到紧张的复习中,但我的心里甜蜜蜜的。当我转身想在黑板上写习题的刹那,又一个惊喜而至。只见黑板上写着大大的“曹老师生日快乐”旁边写满了同学们的祝福语。看到我感动的`笑了,同学们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孩子们,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我如何对得起你们灿烂无瑕的笑脸?我如何对得起你们热情如雷的掌声?我的付出实在是太少太少了。

  下午放学时,三(2)班的学生来办公室叫我“曹老师,来一下我们班里吧。我们有些事想要麻烦你”。“好啊”。我立刻答应了,也许他们有难题要问吧。走进教室的瞬间,我再一次被同学们的热情征服了。只见教室里的桌子被摆放在中间,上面摆满了水果,饮料。在同学们的生日歌中一位同学将点燃蜡烛的生日蛋糕端到了我面前,我欣喜的不知道说些什么,眼泪缓缓流下眼角。孩子们,曹老师仅仅教了你们两年的语文,我怎能对得起你们如此深沉的爱?“老师,许愿啊。”现在,我能做什么呢?唯有祝愿同学们在以后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那一天,我和同学们聊了很多。也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在语文课快要下课时,课堂气氛变得那么凝重。原来,那是同学们感受最深一堂语文课。细心地他们正是从学校墙上的“教师登记表”上看到了我的生日。他们的小脑袋瓜里,原来装着这么多丰富的感情,而我,是多么的幸运,能够拥有你们的爱。

  回想起,我们相处的日子。我刚踏入马庄小学,便成了他们的语文老师。我们一起幸福的笑过,遗憾过,也流过泪。而今天,他们就要远走,将要奔赴新的旅程,我有万般的祝福与不舍。

小学语文教育随笔12

  最近,学生的随笔中都出现了我的身影。每当批阅“我自己”时,我总是要细细地读到每一句话,心情很紧张,我的孩子会写些什么呢?我在他们的心目中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呢?

  不知是奉承还是拍马屁,我的学生把我写得都让我有点难为情了。我不禁要问自己:我有那么好吗?我没有那么好。我的白头发很大原因不是为他们愁的,我疲倦的面容也不是为他们而操劳的,我的腰酸背痛也不是为他们而累的……

  随着年龄地增长,我的肝火不旺了,而多的是耐心和温柔。这一点我明显地感觉到自己在变化,我已经脱去了年轻那会的冲动和焦躁,面对我现在的学生,我真的是由衷地喜欢。不管他是个怎样的孩子,我都一视同仁。但我还没有做到真正深入地去了解每一个孩子的想法。尤其是让我很放心的、内向的,不善于表达的孩子我可能真的关心太少了,而相对调皮的、成绩不理想的',我与他们的交流就多一点,关爱也多一点。而我在他们的眼中仍是很关心他们的,看到他们这样写,我很惭愧。

  孩子的每一句话都是对我的期望,我要好好地对待孩子的每一句话,成为孩子心中的好老师。

小学语文教育随笔13

  语文是珠珠的强项,这次期末考试语文这么难,她还考了90多分,除了作文,其余的几乎没有失分,对语文的喜爱是超级的,对语文老师的崇拜那是没法比喻的。

  关于语文课,她又向我爆料一个小秘密“舅妈,上语文课时,看着我手里握着笔装作写字,其实我早睡着了,我同桌还有我后面的学生都知道,不过他们不会告老师,因为我们关系很好,有时我会给他们带点好吃的。”

  看她得意的样子,还有她心里的那点小九九,还竟然会贿赂同学了。看似老实巴交的孩子还如此狡猾,大大的狡猾!

  “那妈妈知道吗?”,我担心我姐知道,就她对珠珠的严格肯定又不会轻饶。“我告诉妈妈了,妈妈说我再上语文课睡觉就打我,可是,老师讲的我都会了,我还有必要听吗?”

  的确有这样的孩子,自己会了,就不听老师讲了,就按照自己的套路开始学习,他那管你老师吐沫满天飞了,你讲你了,我学我的,遇到不会的.、没有听过的,抬头听你讲讲。还有这样的孩子,老师布置的作业就是不写,但考试又不差。但也有个别眼高手低的孩子,感觉自己会了,其实是不完全理解。每接一届孩子,这样的学生都是少数。处理这样的孩子我是这样做的:会但不听型:让其自由发展,偶尔指导,因为这样的孩子自主学习能力都特别强!作业不写成绩好型:规定不写作业可以,但必须制定每次考试的目标。眼高手低型:这样的孩子,其实就是学习习惯不好、自负的一种的表现。这样的孩子最好的办法是逮着一次成绩不好的机会,狠狠批评和刺激(但要把握好度),激起其内心的斗志。

小学语文教育随笔14

  杰杰是我们班一个典型的“学困生”,他上课睡觉,睡醒了就发呆,作业不做,不喜欢背古诗文,写作文,对学习产生极大的厌烦情绪。面对这样的“学困生”,你该怎么做呢?批评、训斥还是逼着他背书学习写作业呢?

  我是这样做的:我没有急切地要他背诵古诗文,也没有强制他写他认为无聊的作业,而是专门给他编了一本特别的习题集。习题集里约有100个小故事,(主要是从网上下载下来),这些故事都是名人小时候的成长故事,他们小时候都和他们有着共同的经历。起初,孩子只是简单地读读这些小故事,就像读关于武侠、神魔等有趣的故事一样。而不久,杰杰就从这本妙趣横生的故事集中找到了兴趣、启发和自信。杰杰开始整天地抱住那本习题集不放了,每理解解一个故事,他都感到是一个巨大的胜利。我还专门为他搜集大量的资料,有针对性地搜集关于我所教课文内容相关的实践训练题,到了八年级,杰杰的学习成绩终于赶上了一般学生。在八年级,杰杰对语文产生了极大兴趣,由一个沉默寡言好睡觉的“学困生”,很快成了班级的活跃人物。

  从杰杰的变化可以看出,在面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时,给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从阅读中逐渐提高,远比急功近利地“对症施药”、“让学生学会在课上没有掌握的`教材”要奇效得多。所以,教师的作用在于: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教会他们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教会他们阅读。面对后进生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

小学语文教育随笔15

  一天半的溧阳学习,见到了许多网友,也学习了不少新的东西。又意外遇到了几年前一起学习的同学,真是高兴,从她那里,我又学到了很多。

  本次习作论坛,让我对习作教学有了较为明确的方向,刚好也应合了我下来教一年级的目的,想从一年级开始就以阅读与习作并进的方法,引领学生走进习作、乐于习作,蓝山咖啡的做法给我很大的启发。于是边听边学边构思着自己的教学计划,决定分步进行。一年级以激发兴趣为主。

  一、乐于表达

  一年级的孩子是非常天真可爱的,让他们说出自己所做所想,应该不成问题,所以决定从先从引导孩子们乐于表达着手,分两步进行:

  1、以活动为基础,活动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我当场记录,再让学生读读。以提高他们的`成就感,让学生觉得说出来是快乐的,写下来,留下记忆更好,让他们初步明白习作其实是以满足自己的需要为基础的,它是为了留住快乐,留下回忆,以此引导学生乐于表达。

  2、班级循环日记也同时并行,以家长记录为主,让循环日记在每个家庭里传递,传递孩子们的心声,家长的期望,老师的引导,以此形成一个和协的教育氛围,良性的循环,激发孩子们说、写的兴趣。

  二、阅读储备

  引导孩子从童话读起。这也从两个方面着手,

  1、教师引导学生读书,先以师读为主,以激发兴趣为主。

  2、家庭阅读,也是先让家长读带动学生读,以激发兴趣为主。让家长带动学生读起来,需要一些引导。主要告家长书的形式让每个家长明白阅读的好处,也以自己带读开始,激发起兴趣后,让孩子们自己阅读,阅读的内容目前以带拼音的童话故事为主,让童话故事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孩子们离电视、动画片略远一些。

  如此再配合班级的活动,如小小故事会,看我读故事,等等来激发孩子们读书的兴趣。

  这样读写结合,步步推进,我想孩子们的阅读习作的兴趣,应该会被调动起来。先说到这里,以后的计划看实施的情况再定。

  但愿不要被那些无谓的东西挡住了我的脚步。

【小学语文教育随笔】相关文章:

语文小学教育随笔12-28

[必备]语文小学教育随笔02-25

小学语文教育随笔(精选)08-02

语文教育小学随笔05-26

小学语文反思教育随笔10-16

小学语文教育随笔10-10

小学语文教育随笔(精选)08-02

小学语文新教育随笔02-25

小学语文工作教育随笔06-29

小学语文新教育教学随笔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