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育随笔(集锦10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说到随笔,相信大家肯定都不陌生,随笔最重要的是是表达出作者的意图,传达心情、感悟、观点...就像与邻家谈心般轻松。为了让大家在写随笔的时候更加简单方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化学教育随笔,欢迎阅读与收藏。
化学教育随笔1
在多年的初三化学教学中,每节课下来,都有不同的经历,不同的想法,不同的感受。有时候可以自己找相关资料解决自己在教学中的疑惑,有时候可以通过同行的讨论对某个问题达成共识,有时候可以通过学生的反馈改进教学,有时候可以通过实验解决存在的问题,有时候可以及时总结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总之,教后反思是每个老师都会经历的一个环节。它完善了每一位教师的学科知识体系,同时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捷径。
有效课堂教学的一个基本条件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果学生不想学,那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空”句。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是要有学习动力。所以,有效的教学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成就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是化学的启蒙教学,要特别注重学习兴趣、学习欲望、学习热情、学习习惯的培养。记得曾经上过这样一堂化学课:在探索现象酸(盐酸)和碱(NaOH)是否反应时,学生会生成提出了很多精彩的观点。有同学说:可以用紫色石蕊试液。具体操作是:将2滴紫色石蕊试液滴入装有NaOH溶液的试管中,石蕊变蓝,然后逐滴加入盐酸。这时如果蓝色变成紫色,说明NaOH已经和盐酸反应了。也有同学说这种方法不好,因为“蓝变紫”分不清楚。而是将2滴石蕊滴入盛有盐酸的试管中,试管变红,然后一滴一滴加入NaOH溶液。当红色变成紫色,证明它们有反应;但是之前的学生马上反驳:难道不能做对比实验吗?学生认同两位同学的回答;第三个同学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用酚酞作指示剂,因为NaOH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红,滴加盐酸后红色变成无色,证明NaOH与盐酸反应。第四个学生也说:可以用pH试纸,从pH >7一直到PH=7,最后到PH<7。
同学们互相补充思路,集思广益,各抒己见,想出很多解决问题的办法。解决集中实验中会出现的新问题,让实验设计更完善,实验更成功,这些方法都是可行的吗?老师不评论,让学生通过亲身实验探索,并做好记录。以下是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
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方案,亲自进行实验探究,交流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判断是否发生无明显现象的中和反应有多种方法:如使用pH试纸,但操作时间长,数据不够准确;根据残渣的潮解情况,不宜用太长时间蒸发。从热量的变化来判断不是最佳方案,因为中和反应是放热的,但是如果浓度太稀或者量太少,热量变化就不明显。如果用紫色石蕊来判断,由于蓝色到紫色的变化不明显,最好的方案是用酚酞作为指示剂。
学生从实验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体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实施实验设计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通过实验设计可以提高学生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能力。
由此我认为,如果能把课堂变成师生共同讨论问题的主阵地,那绝对是一次成功的教学。
化学教育随笔2
新的化学课程改革是以科学探究为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在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基于这种理念,教师转变角色,转变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也要使学生转变相应的学习方式。
1、作开放和谐的课堂氛围的创造者
以往的教学是一味地往学生头脑里灌输知识。这样的课堂常常是死气沉沉,没有活力、没有激情,更谈不上学生自主学习和思维创新。新课改要求教师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宽容的、持久性的、容易接纳的课堂气氛,努力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形成持久性的学习兴趣。
2、主角变配角以往的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行为完全都控制在教师手中,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 都被老师禁锢了。实施新课改后,课堂教学的形势变了,由老师问学生答变为学生问老师答,由学生为教师服务,改为教师为学生服务,教师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所起的`作用是点拨、指导、促进作用,可以是知识的、方法的,或者仅仅是鼓励的语言,让学生感到自己已有进步和收获;明确差距在哪;需要在哪些方面予以加强。在教学中当做完了实验后,我让学生提出一些问题,他们提了很多,有些甚至是我没有想到的,这些问题有些可以让其他学生回答,有些只需稍一点拨就可解决,这样一来不仅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而且对知识的掌握也是在理解的基础上的,所以,也是深刻的,并且我也从中学到了不少的知识。
当然,有时候我也会被难倒,比如,学生会问一些很难正确回答的问题如:航天飞机外壳是什么材料做的它有什么优点,飞行时候要注意什么,纳米西装怎么发明的,还有怎么鉴别好坏塑料袋,为什么有些布料不着火,它的化学成分是什么等等从高科技到生活小问题很多很多。我只能与他们一起上网、查资料,一起研究、学习。所以,现在的我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只能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甚至是他们的同学乃至学生,同学们设计实验,提出方案、实施计划,我只起一个参考作用。随着现代社会信息量的急剧膨胀、信息传播技术和处理技术的飞跃发展,教师要用现代新知识丰富自己、新理念更新自己,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思想要开化。
3、由师变为友传统的教学中老师和学生的界线非常明确,老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则是接收者,教学过程成了教条形势,老师是传授知识发号司令的先生,这样严重压抑和束缚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不利于他们的成材。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应该是“导师”、“教练”。新课改的实施,要求教师应有充分的民主意识,把学生看成独立的“人”,发展的人,应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知识上是“引导者”。
比如,我们在学习有机物时,以往的做法是老师先讲解他们的性质异同在哪儿,然后再通过实验验证讲解的正确性。这样的结果是限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可能在实验中可能出现的其他一些现象就忽略了,学生在以后遇到新物质就不知从何下手研究,所以新课改下我们是要学生分析他们结构上的异同点然后推测可能的性质差异然后根据推测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在实验中探究问题?老师在学生设计、实验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或出现偏差时,及时出现,点拨、指导、协调,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这样不仅使其掌握了这一节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可以掌握一种学习策略、研究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另外当学生出现错误,或回答问题的学生出现了笑话,这时不应训斥学生,或打断学生回答问题,而是耐心听学生说完,并给予鼓励,然后给予纠正.补充。在分组讨论中,要和学生一起讨论,深入群众,才可了解群众,真正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要在益友的基础上成为他们的良师。
化学教育随笔3
我国的新课程改革已经进入到了全面实施阶段。新的课程标准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在今后的教学实践指出了明确的方向:“改变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改变课程过于注重传授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作为教师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更新观念。观念是思想,观念是生命,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催生新观念的过程,而不是传递现成知识的过程,任何学生都会带着自己的观念进入教学过程,而教师观念是课堂生命力的源泉。因此更新观念就是更新课堂教学。
一、创设宽松的环境,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凸现学生的个性
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互、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环境,营造一个宽松的创新环境。给学生以“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为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应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不同意见,对学生解题有创新的,即使在萌芽状态,都要积极扶持,千万不能有意无意的否定学生大脑中冒出的各种神奇的创新性火花;考试鼓励创新,凡是新颖的解法和独特的见解即使答案不完整、不全面也要给予及时的赞扬;鼓励学生科学探究的冒险精神,树立敢为天下先的思想,强化进取精神,以激发创新意识和创新欲望;纠正“唯分数至上”的评价观念,尤其是肩负高考压力的高中化学教学过程,我们对学生应实行多元、发展性的积极,给予不同发展机会。这样,我们不仅拓宽、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而且还能求异,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例如,学习用焓变说明化学反应的方向时,让学生们自由组合在实验室探究温度对加酶洗衣粉洗涤效果的影响。课前,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动脑思考,得出实验的设计方案;课堂上,学生们畅所欲言,相互之间交流经验,而老师根据具体情景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学习。这样,学生的个性不仅得到张扬,而且教学气氛活泼、民主、平等,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彼此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
二、更新教学设计观念。
教学目标设计和教材处理是教学设计的内容
1、更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对教学过程及教学结果的整体构思,新课程教学目标的确定是以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所确定的课程目标为宗旨的,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的未来发展的需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为根本依据,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更新教学目标是适应新教材教学改革的灵魂。教学目标设计要改变传统教学中的重结果、重书本教材和重现成结论的.不良倾向,重视直接体验和探究过程。在传授知识技能教育的同时,强调“过程与方法”的学习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也就是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把“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摆到“技能与知识”同等重要的位置。
2、更新对教材的处理。
新教材的知识容量大,无论在形式、内容、观念上都给我们全新的感觉,如:增设很多插图、图文并茂等。教材中安排大量的阅读内容和选学资料。如:资料在线、拓展视野等。并融入了大量的新知识,甚至有些知识是老师和学生同在一个起跑线上,这就给我们教师提出了一个新的挑战。因此,作为教师必须以一个全新的观念去审视新教材,要创造性的运用教材。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把握好深度和广度。防止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结合教材内容与自己所处地区的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教材,树立起面向全体学生和使学生全面发展的新观念。改变传统的重视“教教科书”的观念,提倡“用教科书”的新的教学观念。
二、更新实施课堂教学观念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改变过于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化学教育随笔4
在化学教学中,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讲解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多引导、启发,学生自主的找到化学规律,这样不仅减轻了课堂上教师的负担,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启发了学生的思维。下面是我几点教学体会。
1、化学教学中的很多定义、概念学生在掌握和区分时都有一定的困难,因此为了便于学生的理解,在讲解某些定义时采用先举例,再让学生找出共同点,进而得出定义的方法,更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如在讲解物质的分类时,可以让学生举出一些物质,而教师板书的时候有意识的分类书写,把金属单质写到一起,非金属单质写到一起,金属氧化物写到一起,非金属氧化物写到一起,两大类写到一起,再引导学生总结他们的共同点与不同点,从而得出定义。
2、序言的讲授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序言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化学,因此培养其兴趣是关键。在这一部分应多引入一些图片、影像材料等,多介绍一些科技发展史,再通过几个小实验来吸引学生的眼球,培养其学习兴趣。
3、实验基本操作在化学的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加深学生的印象是非常关键的。例如,在讲述如何正确闻气体气味的实验操作时,我采用的方法是先讲述正确的操作方法,再让学生演示,第二天肯定有学生忘记,那怎么办呢?第一天我们闻的是空气的气味,因为空气无色无气味,他们的印象不一定深,那么第二天让他闻氨水的气味(少量氨气毒性不大,不会对人体造成太大伤害,但气味却很大),挑一个学生演示,很可能他直接去闻,那么他一定一辈子也忘不了闻气体气味的正确方法。
4、在做《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时,可以先做一个演示实验,让学生明确结论,再让学生做一个实验,在这里可以做一些手脚,让其不成功,再引导学生找出其失败的可能原因,这样学生自己得出的结论总比我们灌给他们要好。
5、讲解稀有气体和氮气的用途时,应引导学生看书并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总结出他们的用途,并引导学生警醒对比,比较其相同点与不同点(个别题也考其共有的性质),得出其用途相似的原因是“化学性质稳定“,从而树立“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的思想观念。
6、在做《硫燃烧实验》与《铁丝燃烧实验》时,集气瓶底均需留少量水,但铁丝也可以放少量细沙,做完实验可以提出设问:“硫燃烧可不可以也用细沙来代替水?”引导学生放它们的原因:铁丝燃烧是为了防止红热的生成物溅落炸裂瓶底,而硫燃烧是为了吸收污染大气的二氧化硫,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
7、讲解双氧水制氧气实验时,可以顺便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将书中的两个实验增加一个加热双氧水的实验,引导学生猜想,加热双氧水也能产生气泡,那么产生的气体到底是什么呢?学生各抒己见,最终可能有三种答案,即:水蒸气、氧气、两种气体的混合物,那么该如何验证呢?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当然,学生刚学习化学,回答肯定不到位,此时教师的引导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如为了验证到底有没有氧气,该用什么进行检验呢?学生肯定知道是带火星的木条,但事实是木条并不复燃,相反可能熄灭,再进行分析其中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这里要做的是提供一些信息,及时进行引导。
8、讲解元素符号时,为了增加趣味性,可以先不提元素符号,直接在黑板上写一个单词“gold”,问学生的意思,学生肯定都认识,反过来在黑板上写出汉字“汞”或其他的你认为学生不会写的让学生回答,学生肯定不会并期待你的答案,此时你出乎学生的意料,说自己也不会,课堂的气氛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然后趁机引出元素符号的重要意义──通用,那么这节课一定会很顺利的上完,学生的印象也会很深刻。
8、分子、原子是学生学习化学中的难点,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微观世界,因此树立一个微观的`概念是非常重要的,如何才能让他们更好的理解呢?适当的借助于电教手段进行演示可以使微观的结构、变化变成宏观的影像,有利于学生对微观世界的理解。
9、关于符号表示的意义,可以反过来进行讲解,如设问氢元素怎么写?一个氢原子符号怎么写?从而得出元素符号既可以表示该元素,也可以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在通过提问铁的元素符号怎么写?一个铁原子的符号怎么写?铁物质的符号又怎么写?引导学生得出“Fe”,反过来,氢气又怎么写?由于学生学过氢气的化学式,会写其化学式,再通过几组例子进行对比得出结论:分子构成的单质其对应的元素符号只能表示两种意义;原子构成的物质其对应元素符号可以表示三种意义。
10、核外电子排布:先教给学生如何画原子结构示意图,再让两名学生到黑板分别画金属原子结构示意图、非金属原子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最外层电子数少于四的多为金属元素,在化学变化中容易失电子形成相对稳定结构,表现其金属性;最外层电子数多于四多为非金属元素,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电子形成相对稳定结构,表现其非金属性;最外层电子数等于8(氦为2)是相对稳定结构,不易得失电子,多为稀有气体元素。当然,这些结论都应该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书写、思考而得出得结论。
12、书写化学式应先讲解规律,即根据化合价进行书写,等学生差不多会写了,再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即化合价绝对值交叉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为什么要等到写得差不多再找规律呢?主要目的是为了以后求算化合价打基础。书写练习时要由简到难,如先写氯化物化学式,再写氧化物化学式,再写“几氧化几某”,再写酸、碱、盐的化学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每类书写时教师先演示几个,然后在找学生到黑板写,其他在下面写,让学生对黑板学生进行讲评。
现在我们正在进行着课程改革,在我理解课程改革的精髓就是改掉以往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思想,取而代之的是教师引导,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法,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多将一些,这样即减轻了教师课堂上的负担,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考能力、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意识,何乐而不为呢?
化学教育随笔5
众所周知,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我们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也主要是在课堂上完成的。在这一节一节的课堂教学中,构成了学生成长的人生历程,我们在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总有一些所思、所感、所悟、所获,以下是我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的几点随笔体验,希望与老师们同学共勉。
一、溶液教学的一点体会
在现实生活中,溶液处处可见,这点是激发学生学习溶液知识的情感基础,但是,在学生列举的种种液体中,很多可能并非是科学意义上的溶液,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溶液之前,可能对溶液有一个错误的认识。学习科学知识最忌讳的并非开始一无所知,而是一知半解。鉴于溶液的常见性和学生可能产生的误解,更要让学生坚持科学、客观的`态度,谦虚地学习看似熟悉的知识。溶液学习的突破点在溶解,引导学生比较一些可尝性溶液味道的浓淡,从中自然而然地引出溶质、溶质质量分数等内容,让学生养成不急于求成,踏实分析、谦虚谨慎的学习习惯。
二、燃烧与燃料教学的一点体会
学习燃烧与燃料时,我从学生司空见惯的燃烧和灭火现象入手,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作为学生学习的起点,站在化学科学的角度认识燃烧就是一种化学反应,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就在身边,化学就是生活,激发其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愿望,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从生活走进化学”,让学生知道控制化学反应的条件就能控制化学反应的进行,控制燃烧的条件就能控制燃烧的进行,灭火的原理就是破坏维持燃烧的条件;优化燃烧的条件,就能促进燃烧的进行,从而达到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的目的。了解我国能源和资源短缺的国情,知道化石燃料综合利用和开发新能源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资源意识;通过学习化石燃料及其综合利用,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在人类生活和社会进步中所发挥的重大作用——“化学,人类进步的阶梯”。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又从化学走向了社会、走向了自然,用化学视角去关注社会、关注自然,懂得保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认识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三、化学实验现象教学的一点体会
明确实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准确描述实验现象,注意烟、雾的区别等。做木炭燃烧实验时,要将红热的木炭伸入集气瓶中才能观察到现象,所以“将木炭直接伸入装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可看到木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错误。硫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在空气中燃烧时发出的是淡蓝色火焰,生成物二氧化硫具有刺激性气味,所以“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生成无色无味的气体”错误。红磷燃烧产生的是五氧化二磷固体小颗粒,应叙述为白烟,而不是白雾。所以“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色烟雾”错误。打开浓盐酸试剂瓶瓶口,由于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气体跟空气中的水蒸气接触,形成盐酸小液滴,应观察到瓶口冒白雾,而不是瓶口冒白烟。所以“打开浓盐酸试剂瓶瓶口,观察到瓶口冒白烟”错误。
四、几种物质敞口放置于空气中变化情况教学的一点体会
物质敞口放置于空气中一段时间后,质量变大且变质,说明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浓盐酸具有挥发性,质量变小,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小,但不变质;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质量变大,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小,但不变质;氢氧化钠易潮解,还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质量变大且变质;氢氧化钙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质量变大且变质;生石灰能与空气中的水发生化学反应,质量变大且变质。
五、复习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的一点体会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感到以下几点比较成功:知识点复习的比较全、比较广,符合第一轮复习的要求;在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中设计的两个题目教好:(1)能否用铁丝代替铜丝?(2)能否用碳、硫代替铜丝?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讨论后做出小结:反应物是固体且能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物是固体;空气的污染问题也是中考的热点问题,设计了两个比较典型的题目。
我感到有以下几点不足:在复习几种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时,应重点强调:镁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照明弹的原理是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红磷在氧气中燃烧,冒出大量的白烟,烟幕弹的原理是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在上这节课时没有复习到这些知识点,这是自己的失误。
教师在培育满园桃李的同时,也体现并提升着自身生命的价值,完善着自身的人格修养,成就着我们的成功人生,所以我以求真务实的态度,认真上好每一堂课,既是对学生生命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生命的尊重。、
化学教育随笔6
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一个好教师应该既是严师,又是良友。教育学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就需要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规律,抓住学生的心理,去激活学生的心。这对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是非常重要的。下面谈一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注重情感教育
人的成才有智商、情商和外界因素几个方面协调进行。其中情商的作用不可低估。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的`掌上明珠。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不惜对子女的财力投资,但许多家长忽略了情感教育;而孩子渴望理解、渴望沟通。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多关心他们的思想、学习愿望,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和引航员。尤其是中等生,他们的智力、能力并不差,在学习过程中主要表现为:心念不专、思想压力小,所以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其它方面都无较理想的成绩。面对他们,我总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老师的辛勤和父母的劳苦来感染他们,增强学习的动力。
二、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教师只要掌握差生的心理变化规律,进行耐心地辅导和帮助,树立他们的学习信心,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差生也是会转变的。课堂提问要照顾差生,让差生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即使答不出来也不要训斥,尽量启发他回答出来,让他享受成功的喜悦,从中得到鼓励,增强自信。
教师的课后辅导是转变差生的一个好机会。教师要多鼓励差生提问题。一旦差生提出问题,教师要热情优先给予解答。这对差生精神上是很大鼓舞,同时也是差生转变的开始。给差生讲问题时,要启发诱导差生积极思考,能考虑出答案的,要给予表扬,说他脑子灵、聪明等,以满足中学生强烈的争胜心理。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经验+反思=成长
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最具有实际意义的心理部分。学生学习兴趣的产生和加强,跟教师生动而善于启发的教学方法有密切的联系,同时也跟教师的语言是否生动、活跃密切相关。教师除认真设计好每节课外,还要注意化学知识和语言美的关系。例如,讲考试经验时 说我们都是经过分子、原子、离子的高速碰撞,一定会临危不乱,考出高水平。化学知识在教学语言中的运用,新颖、别致,既增强学生学化学的乐趣,又让学生提高了文学修养,领悟到学习化学知识的必要性。这种兴趣一旦稳定下来将成为学生学化学的催化剂,为今后的化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化学教育随笔7
由于这一学期时间短,对化学学科来说,教学任务就显得相当紧张,尤其是现在进入复习阶段,怎样提高复习效果,使学生通过复习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一、注重基础知识的复习和练习,把握好复习练习的难度和题量。
根据往年化学中考试卷的试题分析,其中60%都是基础题,因此复习时,要充分利用教材,把握每一单元中的知识点,让知识点与知识点连成线,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通过读课本、随堂练习让学生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规律,以及表示的方法。只要将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常用实验仪器、基本实验和基本实验操作梳理一遍,抓差补缺,确保大多数学生合格,提高整体合格率是没什么大问题的。平时复习和练习以基础题为主,适当选择一些中档题,对难度较大的题目只要求少数成绩好的尖子生练习,且量不宜过多。
二、联系社会、生产、环保、生活实际。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置于实际问题的情景中是中考题的特点。
化学是应用性强的学科,教学和检测都要渗透新课程标准的思想,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密切联系社会、生产、环保、生活实际,所以,在复习中要联系生活实际,要能从化学的视角去留心观察周围发生的事件,用学过的化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释,从而达到复习、巩固知识和学以致用的目的。近年中考试题中这方面的题型很多,可适当借鉴。
三、课标和考试说明不要求的内容和题型就不要再花力气,有些内容和要求已降低的就不要去拓展,更不要去提高,“站得高,看得远”的思想对提高中考的整体成绩作用不大,甚至可能适得其反,使大多数学生望而却步,复习效果不佳。练习要精选,抛弃那些偏题和怪题。
四、是巧记化学常识,注意解题技巧。有些化学常识,可编成顺口溜,或有趣的语句,让学生巧记,如地壳中元素含量多少的`顺序,可编成“氧硅铝铁钙,钠钾镁氢它(其它)”;常见元素化合价可编成“一价氢氯钠钾银,二价氧镁钡钙锌,一二为铜二三铁,三铝四硅五氮磷,二四六硫二四碳,单质零价要记清”;实验室制氧气的操作步骤可编成“茶(查)庄(装)定点收利(离)息(熄)”等。对信息题、推断题审题时要划出关键字词和重要信息。基础一般的学生对有难度的试题要学会放弃,重点放在基础题和中档题上,做到审时度势,量力而行,要不不动笔,动笔必得分。
在复习的训练中,一要限时,提高解题的速度;二要准确,提高答题的质量;三要注意解题的规范性,描述的准确性,做到会的不失分;四要坚持做题后小结,归纳出同一类习题的解题方法,让学生学会找破题的关键,其目的是使学生做一道题会一类题,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总之,在整个复习过程中,要让学生感受到进步与成功,努力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自信心和源动力,使学生的学习产生质的飞跃。
化学教育随笔8
一、在教学中要掌握新课程的特点
新课程下的高中化学特点有:一是鲜明的时代性,新教材中增加了一些对大家发展有用的化学讲究中的新成果、新进展。突出的时代特征还体现在“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上,师生的关系将构建为一种新型的民主、尊重、教学相长的关系,同时还体现在对我们“终生学习意识”的培养上,新课程要求学生更主动、更积极地投身到化学学习中,多实验、多思考、多探究、多开展研究性学习应该是高中化学学习的最鲜明的'时代特征,二是坚实的基础性,高中教育已转变为面向全体的大众教育,学习的目的是通过化学教学全面提高大家的化学学科素养。
二、在教学中教师要树立新的教育观念
教师要不断增强自己的课程意识,加强教材研究和教法研究,教师要正确认识自己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自觉实现角色的转变,即从单纯的课程的执行者和使用者,转变为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同时,还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要改变那种只有考上大学才是人才的狭义的意识,树立多样化、多层次的新的人才观,要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和潜能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即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充分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从偏重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转变,从偏重教法研究向学法研究转变,从重视单一认知向重视全面发展转变,从重视学习结果向重视学习过程转变,从重视成果继承向重视发展创新转变。
三、在教学中尽量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把一些活的动态知识总结为现成的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让学生注重对知识点的识记,而不让学生去探究、去思考。新课程要求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探究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创设科学的探究活动。
四、在教学中要注重贴近实际,贴近生活
新课程标准明确了化学课程改革的重点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为学生终身学习和适应现代化社会提供必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在这个理念下,我们的化学课堂教学,要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学习化学,帮助学生从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联系的视角去认识化学。
化学教育随笔9
美国的心理学家波斯纳指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反思可以使存在的问题得到整改,发现的问题及时探究,积累的经验升华为理论。通过教学反思可使教师的教学工作不再是简单的循环或重复,而是在不断提高和升华。教师在反思中学习,在反思中探索,在教学反思中改变自我,这样教师的教学能力可在教学反思中不断地提高,并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和风格。目前新课程正在全国各地蓬勃进行。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本文以“元素周期律”实际教学为例,就教学反思谈些看法。
一、做好教学前的前瞻性反思,提高教学分析能力。
教学前的反思应具有前瞻性,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并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在以往的教学经验中,教师大多关注教学后的反思,忽视或不做教学前的反思。教师在教学前对自己的教案及设计思路进行反思,不仅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设计的再次查缺补漏、吸收和内化的过程,更是教师关注学生,体现教学“以学生为本”这一理念的过程。本节课属于化学基本理论,缺少直观、形象的实验,比较枯燥。根据化学新课程基本理念,结合本节课课程特点,本节课的教学设想为: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和网络资源,组织学生开展交流、讨论,增强互动,避免枯燥的讲授;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原子半径、元素化合价等数据,让学生进行活动探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发现元素周期律,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课堂中又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等师生互动的方法来完成教与学的任务,达成教与学的目标。若能经过这种教学前的反思,那么形成的教学方案一定是具有个性化的,也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元素周期律这节课三维目标方面有这样的设想,在知识与技能方面:使学生初步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元素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周期性排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在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元素周期律的推出及其应用,初步培养学生抽象归纳以及演绎推理的能力;结合元素周期律的推出,使学生初步掌握从大量的事实和数据中分析总结规律,透过现象看本质等科学抽象的方法。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结合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由量变到质变以及客观事物本来是相互联系的和具有内部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重难点是认识元素周期律及其实质。
二、及时抓好教学中的调控性反思,提高课堂调控能力。
调控性反思就是及时、自觉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课堂教学的对象是活泼可爱的学生,因此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并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以及达到的效果,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设计思路和方法,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这就需要教师能及时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调整教学策略。本节课中,在完成活动探究的表格内容后,要求学生对表中的各项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寻找其中的规律。这个环节是为了培养学生抽象归纳以及演绎推理的能力,需要学生开放思维,积极应对。但是刚开始学生反应并不积极并且思维仅局限于对1-18号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元素的主要化合价的变化规律。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及时调整了教学策略,不停的启发和引导,让学生分组讨论充分交流,使学生充分挖掘表中各种数据所表现出来的规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三、进行教学后的.批判性反思,提高教师评价能力。
教学后的反思——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在课堂教学实践后及时反思,不仅能使教师直观、具体地总结教学中的长处,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而且将实践经验系统化、理论化的过程,有利于教师找出问题的症结,探索出改进的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评价能力,提高教学水平。
在元素周期律这节课中,通过学生进行分组活动探究,对于元素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排布、电子层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相对原子质量、元素最高化合价和最低化合价的规律自我总结和归纳,从而对元素周期律进行初探,然后引申得出元素周期律这个规律。这个环节不仅落实了“知识与技能”目标也培养了学生抽象归纳以及演绎推理的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从大量的事实和数据中分析总结规律,透过现象看本质等科学抽象的方法。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使学生树立由量变到质变以及客观事物本来是相互联系的和具有内部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在此环节中也有没有处理好的地方。在观察图表里的数据得到规律时,过快得让学生从直观图形中得到结论,没能充分认识直方图和折线图的图形特征,节奏过快。这时应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图表是整理数据、发现其中规律的一种重要工具。在进行元素周期律的实质的环节教学中,由已知元素性质如原子半径和主要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规律推导出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也就是元素周期律的实质。在认识元素周期律的实质过程中,对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这一知识点进行了适当的拓展:让学生尝试用原子结构的知识解释原子半径的变化规律;让学生学会比较同周期和同主族元素的原子半径的大小。这个环节较好的穿插了知识点的学习,学生接受的比较自然。但在教学过程当中,较多的采用教师讲解授课的方式,没能让充分发挥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这段教学处理上,如果让学生在元素周期律的定义和元素的性质等已有知识基础上,让其自行分析得出结论,充分体现知识的生成性,教学效果会更好。在历史回眸环节中,让学生了解认识元素周期律的漫长的过程,创设情景,以史为鉴,让学生接受了化学史教育、人文教育、德育。课后习题应可能丰富些,这对于巩固这堂的知识点非常有帮助。
进行全面的反思是从不同的视角和新的方式看待已经习以为常的教学实践和隐藏在实践背后的各种假设,审视自己的一些根深蒂固的教育观念和假设是如何限制了自己的实践,也意味着寻找一些不同的视角看问题。通过教学反思,教师可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育理念、教学行为和工作方式,重塑自我,重构课堂,重建教学,促进自身专业发展,不断提升专业水平,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化学教育随笔10
所周知,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我们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也主要是在课堂上完成的。在这一节一节的课堂教学中,构成了学生成长的人生历程,我们在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总有一些所思、所感、所悟、所获。
一、巧妙设计问题,引入学习目标
学习动机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强烈的学习动机是由学生高层次的学习需要和成就感激发的。在教学目标的引入上,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挖掘教材内涵,巧妙设计能引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利用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有助于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引发生疑质疑。问题设计要在“巧”上下功夫,要有中心,有重点,有启发性、挑战性和研究性。如在学习化学反应时,针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我设计的探究性学习问题是:面粉可以爆炸吗?面粉的爆炸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面粉可以燃烧吗?等等。在初中学生的常识中,面粉是不会燃烧和爆炸的,这种“违反常识”的问题,可以强烈地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激发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变得积极主动。
二、教师要勇于探索,为学生树立榜样
课堂上,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在学生的思想上留下印象,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产生影响。我们要求学生在学习上勇于探索,多思、多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体现出这样的行为素质,这样你的思想你的要求才能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
例如,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新教材中的[实验2—5](2),给过氧化氢溶液微热可看到有较多的气泡冒出,按教材上的操作看不到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这就没法让学生得出过氧化氢溶液在加热时能放出氧气的结论。此时,教师对出现此现象的各种推理都显得苍白无力,亦有武断的嫌疑。于是我故意提出问题:该试管中放出的气体是不是氧气?我们该怎么办呢?学生们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有学生说,把气体收集在集气瓶里,再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我说为什么?答:如果是氧气的话,气体会多一些,容易看清现象。大家说得不错,那我们用什么方法收集该气体较好呢?这一下教室里又炸开了锅,争吵不休。我叫两个代表讲明观点,甲方说因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所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操作简单、省时;乙方说因加热时可能产生大量的水蒸气,用排水法可以使水蒸气冷却变成水,收集到的气体校纯净。双方的辩论使我感触颇深,只要教师给学生机会,善于引导,学生的智慧随处闪光,有时他们的见解会令我们吃惊,禁不住为其喝彩。最后,我亮明自己的观点,支持乙方,因为他们的观点更科学,更严谨。在学生的配合下我们用大试管代替集气瓶,用排水法收集了气体,经检验该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剧烈复燃(学生操作),教室里发出“哇”的惊叹声,此时披开被加热的试管口的单孔塞,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木条亦复燃。此时,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该实验通过如此探究及改进具有如下的积极意义:①能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过氧化氢溶液在加热的条件下能放出氧气;②可直观地观察到气泡在水槽中冒出的速度很慢,对介绍二氧化锰对过氧化氢的催化作用有很好的帮助;③让学生体会到对待实验要科学、严谨、勇于探索,得出结论一定要有科学的推理和充分的证据。
总之,新课程改革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我认为,凡是学生能够探索出来的,教师绝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绝不暗示,让学生从生活、活动、思索、合作交流中学习;尽可能多给一点思考的时间,多给一点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多一点创造的信心,多一点成功的体验。
【化学教育随笔】相关文章:
化学教育随笔05-16
化学教育随笔09-14
化学教育随笔(通用)09-15
化学教育随笔10篇05-16
化学教育随笔(10篇)05-16
化学教育随笔必备[11篇]09-15
化学教育随笔大全[11篇]09-14
[精品]化学教育随笔11篇09-15
化学教育随笔(集合10篇)05-16
化学教育随笔精品(11篇)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