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师随笔集合15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对随笔应该很熟悉吧?随笔通常指一种散文体裁,随手笔录,抒情、叙事或评论不拘,篇幅短小。那么,怎样才能写出好的随笔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师随笔,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数学教师随笔1
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曾说过:“教师应具备进入学生心灵世界的本领,不是站在这个世界的外面观望,更不是站在这个世界的对面牢骚、叹息、愤慨,而是应该在这个心灵世界中耕耘、播种、培育、采摘。”可见,培养自强自立的进取精神和经受成功与失败考验的健康心理素质是何等重要,作为英语尤其需要用爱心激励学生在英语文化世界中扬起自信的风帆,做自己生命航船的主人。
恰如其分的表扬、满怀希望的鼓励,可以帮助学生营造一个愉悦、宽松的学习气氛,给学生创造出一个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的空间,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从而为我们的教育教学创造出一方充满和谐、感情融洽的空间。“发学豆与抽奖”是我这一学期教学过程中最快乐,最甜蜜的时刻。学豆是一起作业上通过努力得来的奖励,孩子可以用积攒的学豆进行礼品兑换。有一次,班级里的一些同学换来了一些定制的书签、足球、鼠标垫,其他同学特别羡慕。后来连续两个月很多同学兑换了礼品,大家对于兑换的热情逐渐高涨。有一天,有孩子发现学豆奖励没有以前的多了,而且礼品需要的学豆也越来越多,很多孩子对于网络作业的兴趣也逐渐减淡。但,网络作业是预习功课的好帮手,可以减轻教师很多课堂教学压力。于是,我决定把老师的金币兑换成学豆奖励给各位同学,这样不仅可以满足孩子对礼品兑换的需求,还可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刚开始只要是完成网络作业就奖励。有一天,我突然想到“是否把学豆奖励与课堂教学管理联系起来呢?”于是,我开始了尝试,为了让我班上的每一个孩子能够在课堂上积极表现,在小组活动体验集体荣誉感;在课堂纪律上能够自我克制积极表现;在作业上实现自我约束,独立、主动、工整地完成;在知识过关上能够积极主动完成。我把我的教学要求进行了详细的分类,每一类进行分值量化体现,通过表现每周一评比,作业每月一积分的'方式进行整体评价。每周评出第一名和最后一名,第一名奖励学豆,最后一名多一项基础作业。作业一月一总结,根据星级数量进行学豆兑换。制度实施的第一个星期,孩子们热情高涨,每天追在老师后面问如何能得到更多的学豆。上课纪律、课堂表现、课后过关、作业质量完全变了一个样子。就这样,慢慢地实施了下去,后来很多老师进班听课后说“你上课全班同学都听得很认真,都积极主动表现”,我笑着说“这里面有小秘密”。一个学期后这个班的英语成绩从原来第三名上升到了第一名。后来,我又把它与英语上的各项活动、比赛、名次进行组合,孩子们在努力争取中得到了进步,在玩耍中形成了习惯和约束能力。
但,一个好的方法得并不能永久有效。一起作业只适合预习,新课结束后就无法继续通过一起作业来进行奖励。复习阶段刚开始,我发现很多孩子已经不再关注学豆和礼品兑换。于是,有大胆宣布,奖励学豆变成积分抽奖,每周五上课前抽奖。孩子们一听抽奖特别高兴,好一阵子欢呼。我们决定,每组第一名抽,组长、班长、服务班级干部每周都可以抽,周五当节课积分最高的也可以抽。大家都很期待第一次,为了后面能够有持续激发力。我决定第一周奖品一定要有诱惑力。第一次抽奖的周四下午,我自掏腰包准备了很多礼品,吃的、喝的、玩的、学习用具等。当周五第一个孩子抽出一大包锅巴时,全班都“哇”的一声。因为,学校不允许带零食,这是老师奖励的,可以大胆的吃。后面每当一个孩子抽出奖品时,大家都会很惊讶很羡慕。课后,孩子们都不敢相信老师会这么大方,都积极追着问下周是否抽奖。从那一刻,周五成了我们班的“幸福日”。第二次抽奖时,一个孩子抽到了一块一毛钱的橡皮,全班都笑他手气臭。这时,李文朝举起手里的橡皮说“只要是老师掏腰包,一毛钱的东西都是宝贝”,然后一脸骄傲的跑下了讲堂。
的确,积极的评价是一种符合学生心理特点、肯定学生为学习成绩所付出的努力,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进心和自尊心,对促进课堂教学质量非常有效。看到获奖时他们洋溢在脸上的笑容,看到他们一天天的进步,我更高兴!
这些物质是对学生过去成绩的肯定,更是对未来学习的激励和鞭策!
小学数学教师随笔2
培养“说数学”,可以促进学生大胆质疑。俗话说:“学问学问,又学又问”。学问常常起源于疑问,在人们习以为常的小事中发现问题,是优秀科学家的品质。质疑态度在科学发展中上有着了不起的作用,质疑不止于发现问题,还要提出问题。一个问题的提出,它可以成为一个见解,一个研究项目,一个科研目标。发展学生说数学能力,教师必须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观察、思考,并提出质疑,再引起知识的.迁移,问题的解决。
培养“说数学”,可促进学生非逻辑思维的发展。非逻辑思维包括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非逻辑思维能在一瞬间迅速解决问题,或解题思维中迅速定向认清解题方向或途径。
培养“说数学”,能力有利于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对那些数学学习缺少自信的学生,在说数学过程中改进了学习方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说数学的教与学双方都有学生,学生自然多了一份亲近和默契。师生之间,同学之间都无拘无束密切配合,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
小学数学教师随笔3
目前,我认为我们乡村小学数学教师文化素质的高低决定新课程改革成功的主要因素;如果我们乡村小学数学教师队伍文化素养低直接制约数学教育方向的发展;影响着家家户户孩子的前尘;减慢了很多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因为乡村小学必定占小学学校比例的三分之二,可想而知,我们乡村小学数学教师队伍是比较庞大的,而我们乡村小学数学教师不能一味教孩子数学知识,而应考虑为数学教育发展而教,为孩子快乐成长而施教。因此,我们乡村小学数学教师应当不断学习来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的数学文化素养。同时也要关注孩子的文化素养的形成及其今后的发展方向,总之,要顺应新课改的潮流,围绕教育方向的发展,做一切有益于孩子快乐健康成长。
一、抓紧学习,提高自身文化素养。
现在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每天家长自己专门接送孩子,把孩子送到学校教室位置上,还是放心不下,等老师来了又跟老师交流后才离开教室,这就意味着家长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这孩子身上,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情更迫切,那我们教师怎样做到,才不会让家长失望!我必须抽一切时间来学习,以便提高自身的数学文化素养。因为学习对搞教育工作有所创新发展起着桥梁作用,如果一个人不学习,就像鸟儿失去了翅膀一样,就再也无法飞行了,而我如果不学习的话,就不但不能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更谈不上育人了,我作为偏僻边远的农村第一线的数学小学教师,现在能有多少文化素养,因为外出学习机会很少,又加上自己又是女教师,主持家务活多,自己又没太多的兴趣挤出过多的时间来静下心学习,现在能有学习机会,可千万不要错过,如今我有信参加基础教育干部培训平台网络学习可带给我奇迹现象。坐在家里就能知道专家、教授的`直接教育先进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我以后一定珍惜像一切学习机会,除此之外,我作为乡村小学数学教师,自己还应积极主动安排自主学习时间,在自由快乐学习中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在快乐学习中不断前进;使自己工作激情高、教学能力领先、有文化素养,孩子的家长能不满意吗!我能跟不上教育发展的步伐吗!
二、关注学生人文意识的教育。
其实数学学科的人文性不亚于其他自然学科的人文性,理所当然数学人文教育是数学教育的一个方面,因而必须通过数学人文教育来发展学生的数学人文意识,同时有益于对小学生人文素养的渗透,我认为数学人文意识就是在数学实践中的人文因素的具体体现。要发展学生的数学人文意识就得贯穿于数学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之中,尽最大可能渗透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当然数学这门学科也是具有严密的逻辑推理性,学习数学应当持严格要求的态度,否则将会影响孩子今后人生的工作态度。如在课堂教学中可穿插名人数学家的动人故事,可吸引学生注意力,变厌学到想学,再到乐学,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成长,真真感受到数学文化素养的魅力。理所当然应接受数学文化素养的教育。可反映出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同时也促进学生人格品质逐步形成。数学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肯定会出现忘我牺牲的科学家。这勇敢牺牲科学家的精神会永远激励着学生不断刻苦学习。
三、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我在教学数学这门学科中,已有16个年头,感到不想学数学的人挺多的,上体育课、音乐课孩子挺开心的,大家一笑,个个都露出小酒窝,而铃声一响,个个都不情愿的走进教室,这就意味着我们数学教育极大悲哀,必须引起反省:我从平时实际中观察到,学生做练习太多了,在累中生厌;其次不懂学数学方法,经常做错被打叉,失去兴趣;再次学生不明白为什么要学数学,学数学留干什么的,都不知道;再次数学课堂枯燥无味,不像语文课上经常听到生动有趣的故事;再次数学题目变化太大,形式多样,换一个字方法就不一样了,学生很难摸索规律,掌握起来比较困难,这就需要数学新课程进行改革,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兴趣为主,兴趣那里来,这是我们乡村小学数学教师最大的职业追求,只要学生喜欢学习数学,好多内容不需要老师讲,自己就会思考,自然就会做。就得从数学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尽量让人人参与,让个个都能体验到成功的成就感。这就意味着我们乡村小学数学教师要在课前备课就应考虑到的事,这是衡量我们乡村小学数学教师的文化底蕴。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积极性是提高学习质量的内在动力。问题是我采用什么方法才能吸引学生学习兴趣,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我就自己平时工作实际来说吧!我们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学内容是《认识100以内的数》,我第一节听一(1)班老师执教第三单元教学内容是《认识100以内的数》,发现老师非常认真讲解,可下面有很多孩子不听,自己玩自己的,我看一(1)班老师只顾按自己的备课思路讲下去,我边听课边着急想,面对这样情况怎么办呢!第二节课我回到我们班也上这节课内容,我利用学校调研考试学生座位号安排考场来组织教学,先给孩子编号,1号,2号,3号。
小学数学教师随笔4
良言如春,仰首为春,俯首是秋。须臾之间,花开花落。蓦然回首,花枝满头。记忆中最美的那一朵,是老师你那一句句良言妙语,让人如沐春风。
那是一堂语文课,课上少有人举手发言,严重拖慢了上课进程,杨老师一气之下,让我们都站了起来,回答一个问题便可坐下。这下,班上几个不常回答问题的同学也都举起了手,而胆怯的我,则还是低着头,看着书本,明明脑中有了答案,却又因为不确定而不敢举手。眼看着同学们一个又一个紧接着做下。简单的问题越来越少,我的心里焦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手心里早已经全是汗,可我越急便越想不出答案,脑子里成了一团浆糊。慢慢地,场上只站着仅有的几个人了,老师又抛出了一个问题,我颤颤巍巍地举起了手,可偏偏又被别人给抢了去,我的眼睛里不知为何,眼泪打着转悠,乱了我的视线,可能我自己都觉得自己太胆小了吧,教室里渐渐只剩下我一个人站着,老师轻轻地走过来,目光紧紧的盯着我“你会回答这个问题吗?”,听到这句话,我眼泪禁不住地掉了下来。至于这滴滴眼泪中包含着什么,我已无从道来,只记得我努力睁开眼睛后,看到老师微笑着,眼里闪烁着期待的目光,让我有些不敢直视这目光,却也重重的点了点头,断断续续的`说:“这篇文章,呃,让我明白了,呃,让我明白了……”我隐隐约约听见坐着的同学中有些议论的声音,这使我本就因窘迫而烧红的脸更加红了,想好的答案又模糊了,这时,只听见杨老师说到:“别人发言时不要说话,要懂得尊重人家。嗯,你继续。”我已经不记得我是如何说完的答案,但只听见杨老师一句:“很好,请坐。”便机械麻木地做了下来。
下课后,杨老师把我叫了过去,我的内心紧张不已,生怕老师批评我,可杨老师却轻柔的对我说:“你以后要再勇敢一点啊,上课多举手发言,就是说错了也没有关系,不要因为怕错就不敢说,你不试试怎么知道自己是不是对的呢?我曾经有一个学生……”老师的一句句良言妙语,让我感觉如春风拂面,醍醐灌顶,勇气从心底渐渐蔓延上来。
杨老师刚走,一只蝴蝶从窗口翩翩飞来,停驻在讲台上片刻,便随着杨老师出去的方向飞去,这蝴蝶定是被杨老师那春风般的良言招来的,这不正是“你若花开,蝴蝶自来”吗?
老师,你的话如春风,吹走了我心中的胆怯,让我走向了人生的春天。
小学数学教师随笔5
在教学复式条形统计图这一课时,我尝试使用了游戏教学,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获取信息,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首先,我让学生猜猜哪种投球方式投得远一些,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
我特别注重学生的自主交流与探索,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尝试完成条形统计图,经历了整理数据的过程,并在相互的评议和交流过程中,不断改善各自的统计图,逐步明确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完成统计图后,引导学生从中发现问题,表述自己的`想法。这一尝试,既激发了学生收集、整理数据的兴趣,又提出了更深层次的问题,对学生的鼓励很重要,可以增加活动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小学数学教师随笔6
一、教学时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将童话、游戏、比赛等融入课堂教学中,同时要注意题目的灵活性、注意练习形式的多样性,从而激发小学生的计算兴趣,提高计算能力。针对小学生只喜欢做简单的'计算题,不善于做或做不准稍复杂的计算、简算、估算等题目的弱点,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小学生的思维障碍,然后对症下药。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如:“趣题征解”、“巧算比赛”、“看谁估得准”等形式培养学生的知难而进、不怕困难的优良品质。
二、持之以恒、打好基础。
小学生做计算题时,往往只满足会做而已,不善于进行必要的练习,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因此,在计算题教学中,首先要向学生讲明计算的重要性,然后提出具体要求,扎实训练好基本功。比如:可以让学生每天一练,及时督促、及时检查。
三、要让学生养成自我检查的习惯。
比如,我们检查孩子的作业时,发现了错误。这时,只告诉他这一页中有问题,让他自己去找哪里出了错,并让孩子讲讲如何出的错,找到错误的根本原因。有些时候,并不一定就是粗心。同样是计算,它也有方法,养成做计算题先观察的习惯,根据式子的特点选用简便方法或者是一些小技巧,都可以减少错误的出现。
小学数学教师随笔7
上课铃响了,我夹着作业本,迈着轻快的步子走进了教室。教室里特别安静,我习惯地把教室扫视了一圈后,笑了笑,说:“同学们,这次作业许多同学都全对,我非常高兴。”边说着,我边举起了一叠作业本,稍作停顿,我接着说:“告诉同学们,今天老师还发现了一份最满意的作业,他是谁呢?”不待我讲完,同学们就一下子把目光投到班长身上。我再一次停顿一下,激动地大声宣布:“陈辉阳——!虽然这次作业中还有两个小失误,但老师相信这份作业是他最努力,也是他最优秀的。”从同学们的眼神和小声的嘀咕中,我看出了他们心中的疑惑。于是我翻开作业本,把上面的“优”和一颗鲜红的“星”展示给大家。“请同学们用掌声向陈辉阳表示祝贺!”我带头鼓起了掌,随即,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要知道,这个“优”对于陈辉阳来说可是“放卫星”的大事了。刚接班时,我就曾听说陈辉阳是个“有嘴没手”的孩子,课堂上夸夸其谈,课后作业邋邋遢遢,在接下来的几周中,我也真正领教了他的作业:钢笔描红笔画不到位,田字格写字歪歪斜斜,双线抄里的字更是“上天入地”,作业中错字连篇。我很快就熟悉了他的字体,不用看名字,就能一下认出。
此刻,我望了一眼陈辉阳,平时很能说的他,这时就像旗杆似的,坐得笔直,脸上有些疑惑与不解,然而,我还是从他的眼神中捕捉到了兴奋与激越,这一切来得太快了,他还没有从课间的那一刹那中回来……课间十分钟,我埋头赶批着作业,一路打钩,批到陈辉阳的作业时卡壳了,我叫同学把他“请”到我的身边站着面批,他的作业本上有两个错别字了,我用红笔重重地圈了出来,一脸严肃地说:“千叮咛,万嘱托,不要写错别字!要仔细检查!”声音不高,分量却很重。说完,我抬头冷冷地看了他一眼,想从他脸上找到悔过的表情。他没有说什么,眼睛睁得大大的,眼神好特别,我蓦然发现一种从心底流淌的渴望,一种对学习的热情正在悄悄地消逝,他的整个表情变得木然,我的心为之一颤。
等他走后,我又重新审视这份作业:字的“个子”缩小了许多,在双线抄里排得很匀称;一笔一画写得重重的,十分清晰有力;他还默写了整整两页词语,哦,相当于做了两天的作业呀!我着实吃惊不小,不觉翻看起他前阵子的作业,他的作业整洁了,字迹端正了,每天的默写总是别人的两倍,却看不到一个“优”。记得前两天我发作业的时候,他老是悄悄地翻看优秀作业的名单,而我当时还曾不屑一顾地阻止他……噢,我对他做了什么?猛然间,我仿佛看到了他那带着期盼的眼神了,仿佛一下子明白他所有的含义……这份作业好沉,这是一个孩子用“心”写的,一个简单的对错符号只能来判断作业的正误,而面对一份真正有质量的.、蕴涵着特别价值的作业,必须以自己的一颗真诚的“心”去发现、去触摸、去呵护……
因为懂得了,所以也特别珍惜,我在他的作业本上工工整整写上了一个“优”,盖上了一颗鲜红的“星”,还特意画上一张迟到的笑脸。
此后,这样的“特批作业”多了起来,作业本上又多了许多丰富的内容:一面面鲜艳的小红旗,一个个可爱的笑脸,一句句我与学生的悄悄话……每每看到这些,感觉是甜甜的……
小学数学教师随笔8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播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创设具体生动的课堂教学情境,正是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一种教学艺术。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课堂教学应从问题开始,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要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把学生作为一个整体发动起来。
问题情境趣味化,就是以境生趣引入新课,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激活探究欲望因此,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他们熟悉的感兴趣的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引入学习主题,展开教学探究如在教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时,我故意穿着扣错扣眼的上衣走进教室,顿时引起学生的哄堂大笑我装作莫名其妙的样子问学生:你们笑什么啊?一个胆大的学生站起来说:老师,你的上衣扣错扣子了我追问:你们为什么觉得这样穿不好看?因为衣服上的纽扣是配对的,像老师这样乱扣就会很难看,谢谢你们的指正,要想好看就要扣在对称的位置上。接着我就引出轴对称图形,再引导学生观察人体正面,说出哪些是对称的,并指出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类似对称特征的图形如此创设教学情境,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小学数学教师随笔9
数学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积极的非智力因素可以推动和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培养好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能使数学教学得心应手。就此,本人想谈一点浅见,以待指教。
一、实践教学,创造成功条件,激发学生兴趣
要使学生一拿到数学新书时就爱不释手地翻来覆去浏览,学生的兴趣是它的基础。积极的兴趣的倾向是朦胧兴趣的开始,那么如何把这种积极的心理倾向设法转化为一种积极的兴趣,这在第一课尤为重要,特别是在布置第一课的作业中尤为重要。
二、培养学生情感,促进师生感情
积极的情感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活动能量,从而提高思维和学习潜能。学生听课也伴随一定的情感,而学生的情感往往同他对知识的领会程度,对教师教学的兴趣密切相关。
三、情感倾斜,关注学困生
对于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如果教师在情感上多一些倾注,在课堂多一些关注,课后多一些帮助,他们在学习上可能会有所提高,学习的兴趣、积极性也会随之提升。所以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不但要有一颗爱心,更要有一颗耐心。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困生”转化工作越来越受到关注,为此,广大教师已经从不同角度探索出很多可行的转化措施,促进“学困生”转化工作的开展。但本人觉得,在教育应张扬学生有个性、应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今天,采用鼓励表扬方式,来引导促进“学困生”的成长,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法。鼓励表扬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要让阳光哺育每一个学生们快乐地成长,就需要有“六心”。
1、爱心。爱是教师的一把金钥匙。真挚的爱,可以填平师生之间的鸿沟,取得学生的信任。教师要真正了解学生,充分信任,以平等、愉快、友好和鼓励的方式对待“学困生”,才能轻松与他们进行沟通和交流,使“学困生”感受到爱的阳光,让他们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
2、信心。信心是“学困生”成功的基础,在对待“学困生”方面,一是教师自身要树立起信心,要相信每一个“学困生”不仅有进步的心态,也有进步的渴望,老师只要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全身心地投入一定能取得好的效果。二是要树立起转化“学困生”的信心,“学困生”身上虽然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也蕴藏着一些不引人注目的“闪光点”,老师应选择有利时机,适当加以表扬、鼓励,循循善诱,唤起其积极向上的心灵火花。
3、细心。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学生都有有缺点和优点,作为教师绝不能紧盯着学生的缺点不放,以致于看不到他的优点。特别是对“学困生”,他们很少受到人们的关注,更需要教师细致观察,全面了解,从而发现挖掘在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让一个“闪光点”在爱的阳光沐浴下变成更多的“闪光点”。
4、耐心。“学困生”的个性特点,素质天赋以及其它形成原因的不同,导致了在转化他们的过程中的差异性和复杂性,往往花费了艰巨的劳动却收效甚微。作为教师,要切忌烦躁和蜻蜓点水,应一个知识点、一道习题耐心地讲解,作个别辅导,指点学习方法,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不厌其烦地指导,直到让他们掌握为止。因此,教师需要有耐心,更要“导之以行,持之以恒”。
5、宽容心。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宽容,会给“学困生”撑起一片自尊的天空。老师对犯错的“学困生”不要动不动就批语、斥责,这样会使“学困生”变得消极自卑,尤其对个性倔强的“学困生”,无休止的批语、斥责会使他们产生强烈的不满情绪,产生叛逆心理,使“学困生”从感情上疏远教师,不愿意按受老师的教育。因此,教师要包容“学困生”的所有缺点,从感情上亲近他们,兴趣上引导他们,学习上启发他们,生活上关心他们,让“学困生”体会到老师时时刻刻都在爱护、关心他们。
小学数学教师随笔10
作为一名新教师,踏上工作岗位后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担任五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这对我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两个班的男生调皮的较多,所以在管理上比较困难。特别是因为我是一名新教师,初来乍到,总会有些同学表现出”不买账”的态度。经过一个多月的磨合,通过不断的找同学谈心,主动去了解他们的情况,慢慢的我和学生之间开始互相了解了。
经过细心的观察和实践,我发现了这样一种教学方式,那就是作为一名新教师,对等学生不应总是摆出教师的.架子,把自己摆在高高的位置上,这样很容易造成学生的不服,从而不愿听教师的课。我们应该让学生感到学生和教师是平等的,我们要多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这样他们才能接受你,从而去听你的教育的指导。认真备课对教学十分重要,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能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课效果显然就好在各位老师的帮助和支持下,很顺利地完成了第一次在学校的亮相课,接着就是一次又一次的公开课,体会到了做一个老师真的不容易。我深深体会到,教育确是一门艺术,一门大学问。
我们常说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时代在不断的发展,知识也在不断的变化,为了使自己的这一桶水不会陈旧、不会用竭,我要努力学习,给自己充电,相信自己只要不断的坚持一定有所收获,对自己说声加油!
小学数学教师随笔11
现行的数学教学大纲中,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这两条走向成功的腿都已经提高了相当重要的程度。笔者几年的教学实践也证明,积极的非智力因素可以推动和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培养好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能使数学教学得心应手。就此,本人想谈一点浅见,以待指教。
一、注重实践教学。
创造成功条件,激发学生兴趣刚拿到数学新书时,总爱不释手地翻来覆去浏览,积极的兴趣的倾向是朦胧兴趣的开始,那完全如何把握契机,把这种积极的心理倾向设法转化为一种积极的真正兴趣,无疑这当中上开始的课尤为重要。
二、设计育人情境,内化学生情感,使生亲师信道
积极的情感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活动能量,从而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学生听课也伴随一定的情感,而学生的情感往往同他对教材的领会程度,对教师教学的兴趣密切相关。
三、教学内容的最佳呈现,需要教师读活教材
多年来,我总是努力使每一个40分钟的教学,成为学生掌握知识的一种认知过程;努力把教师的外部指导内化为学生的能动活动;总是在怎样才能唤起学生更深层次地思考和如何才能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新知识上下功夫,适时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努力使学生不仅长知识,能力也得到训陈和培养。而且从小就能受到一些简单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这对提高学生的素质无疑帮助很大。要做好以上这些,我认为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准确地理解教材,驾驭教材。否则,都是空话。这是因为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教科书不同于一般参考材料或其他一些课外读物,它是按照学科系统性结合儿童认知规律,以简练的语言呈现数学知识的。知识结构虽存在,但思维过程被压缩。学生看到的往往都是思维的结果,看不到思维活动的过程,思想、方法更是难以体现。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呈现进行精心设计和加工,通过教学实践,体现数学本身那种令人倾倒的丰满的内容,体现思维过程和思想方法。为此,作为数学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书本上看得见的思维结果,更要让他们参与那些课本上看不见的思维活动过程。因此,我的体会是教师必须熟练地掌握教材。通过教材,使自己先受到启发,把教材的思想内化为自己实实在在的思想,把教材读活。让自己从书本中精练的定义、公式以及叙述等的背后,看到数学本身本来丰满的面容,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弄清它的形成过程。这样,我们才能使学生不仅获得真理的条文,而且更能使我们的教学过程真正成为人与人、前辈与后代、数学家与学生之间的活生生的思想与情感的交流。否则,教师自己头脑里没有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没有思维过程,把课本当成一本死书,照本宣科,那么就不可能把知识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不可能把知识的形成过程很好地展现开来,那学生也只能是死记硬背、机械模仿。这样的教学也一定是既没有生机,也没有深度。不可能使学生的知识形成网络,更谈不上让学生主动建构了。因此,教师熟练地掌握教材,把教材读活,是使数学教学成为思维活动教学的前提,也是提高我们教学水平的前提。
教师理解了教材,了解了教材的思想,有了一个完整的认知结构(暂时),并不等于学生也理解了、了解和有了。学生不是靠我们头脑里的数学思想方法就可以掌握新知识的,而是靠我们教师把自己的`思想变为行为。学生是通过我们的语言、我们设计的教学过程、创设的思维空间到达知识彼岸的。同时,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能否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完全依靠教师的主导。
不论我们教师对教材挖掘得多深,理解得多么透彻,把教材读活到什么程度,但如果不能对教材进行很好地加工、处理,不能把理解的落实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很好的设计,那么,对学生学习来说,都等于零。教师也只能是哑巴吃汤圆自己心中有数。因此,我认为:教师还必须遵循教学规律,紧密结合实际,选取恰当教法和教学手段,把教师的思维内容转化为学生的思维内容。教师先受到启发后,再通过老师去启发学生。如果教师只停留在自己理解,而不善于教学,那教学效果一定不好。因此,我非常重视在提高自己驾驭教材能力的同时,提高课堂教学的设计能力,努力使自己的思想方法很好地体现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努力使自己真正成为课本与学生之间的活生生的中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通过老师的课堂教学,掌握该掌握的知识,具备该具备的各种能力,提高应有的素质。因此,我认为教师熟练地掌握教材,把教材读活,设计出合理的教案,并在实际教学中灵活地加以运用,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根本保证。
总之,教师读活教材,熟练地掌握教材,是我们备好课、上好课的前提和保证。有了这个前提和保证,我们才能把知识的形成过程弄清楚,讲清楚,才能给学生设计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为他们主动构建认知结构奠定基础。有了这个前提和保证,我们才能了解知识形成过程中所运用的思想方法,才能有机地渗透给学生,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全面完成小学数学教育任务。
小学数学教师随笔12
刚教学完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为了了解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我进行了一次小测验,通过测验发现大部分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都不错,特别是计算,班上学生整体的计算水平还不错,计算错误很少,但在批阅试卷的过程中,有两个学生的情况引起了我的注意,计算部分的24分,只对了一、二题,是粗心,还是不会?当时,边批阅试卷我就在想,计算应该都会做,因为平时他们的作业我都一个个过关,只是有几个学生试商的速度慢些而已。
为了能了解这两个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我专门找来这两个孩子来我身边订正,可这次订正真的让我发现了问题,原来他们俩商是二位数的都会做,而商是一位数的全都不知该怎么办,我只好重新教他们算,让他们比较二者的区别,半节课的时间过去了,两个学生似乎都懂了,我以为没有问题了,也就放心了。虽然是有点放心,但心还是放不下,今天早晨,我又叫来了这两个孩子,随手出了几道计算题,这里面有商是二位数的',也有商是一位数的,可接连出了几道题,发现他们俩只对了一题,速度特别慢,连最起码的试商基本都不会,这是怎么啦?在前一段时间的学习中,我几乎每天都要检查他们的作业,他们也曾经在我身边做过作业,当时他们只是速度慢一些,但计算方法还是会的,这是怎么啦?
课余和同事闲聊,聊到了这一话题,同事告诉我,可能是负迁移对他们的影响,这一句话提醒了我。这两个孩子,当初学习由商是一位数的除法过渡到商是二位数的除法后,我就发现前者他们就有点把不准,老是出错,但经过几次辅导以后,情况有了些好转,因为考虑到商是一位数的计算比较简单,又是基础性的知识,前期的教学已经非常扎实,后一阶段就没有强化训练,谁知问题就出现了。
对于大部分部分学生来说,出现这种负迁移的可能性很少,但这是两个特殊的孩子:一个接受能力很差,每一个知识点都要反复炒好几遍才能掌握简单的基础知识;另一个上课从来就没有办法让自己停下来,一旦停下来就可能会进医院。面对这样的群体,避免负迁移对他们影响的最好方法只有让他们在每一个知识点上都要反复训练,形成技能,再利用迁移学习稍深一些的内容,又通过不断训练,形成技能,长此以往。可这样一方面会增强他们学习的负担,使他们的学习压力更大,另一方面他们自己的学习时间不允许教师这样做,这样做势必影响他们其它知识和学科的学习。
面对他们俩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我真的束手无策,唯一的方法只能重新再炒一遍,我别无选择,只希望可恶的负迁移离他们远远的!
小学数学教师随笔13
所谓铺垫,就是“陪衬,衬托”。铺垫是教师在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种策略。在一节课的开始,教师常常通过适当的铺垫,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所谓“适当”铺垫,意指时机恰当,坡度适宜,追求不知不觉、水到渠成的效果。比如,教学二年级(上册)《认识乘法》。教材第二道例题是提供4张课桌,每张课桌上有2台电脑的情境图,让学生计算一共有多少台电脑。如果仅仅“教教材”,我们通常会分三步走:一是出示情境图和问题后,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说说这些电脑是怎样排列的;二是让学生列式解答;三是问学生这里是几个几相加,在明确是4个2相加后,告诉学生“4个2相加,可以写成4×2=8或2×4=8”,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乘法。
这样教学,学生固然也能学会乘法,但是在新接触一个数学概念的时候,我们有必要让学生了解概念的来由。特别是在这里,学生很可能会产生一种困惑:已经可以用加法解决问题了,为什么还要学习乘法?当然,教材在接下来的“试一试”中通过5个4相加的情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同时揭示写成乘法比较简便。不过,由于学生的困惑是伴随着例题而生的,因此我总觉得,这样的体会还是在例题中有所铺垫更好。也就是,为了让学生体会用乘法表示相同加数的连加比较简便(铺垫的目的),我们可以在例题解决的基础上及时铺垫(铺垫的.时机)。
接下来,我们思考了铺垫的具体教学安排。由例题的情境继续出示问题:“电脑教室有20张电脑桌,一共有多少台电脑?”让学生说说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结果,用加法计算的学生说着说着就不记得到底说了多少个2,而用乘法计算的学生一下子说出了乘法算式。当时我们觉得,学生对乘法写法的简便已经有所感悟了,因为用加法计算的学生没有把算式说清楚吗,这不正说明加法算式不够简便吗?
但是,学生会有怎样的想法呢?他们真的都能体验到乘法的简便吗?有的学生只是听别人说20个2相加,自己并没有经历如此烦琐的相加过程;有的学生仍是对加法计算情有独衷,对乘法的简便并没有深刻的体验。因此,就这一点而言,我们觉得改说为写比较好,同时还要求学生用两种方法写,在比较中增强体验。实际上,这样的想法恰恰与教材“试一试”中的意图不谋而合。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直接出示20张电脑桌,想一步到位让学生体验写成乘法比较简便,似乎事与愿违。这样的铺垫,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显得比较突兀。由于没有对这一铺垫加以“铺垫”,学生的体验很难水到渠成,而是教师告诉的成分更多一些。因此,可以在出示20张电脑桌之前,出示数量稍小些的问题:“电脑教室一组有6张电脑桌,一共有多少台电脑?”让学生用两种方法计算后,问问学生有什么感觉。此时,并不急于点破玄机,但是学生势必会产生对算式烦琐与简便的初步感受。继续出示20张电脑桌一共有多少台电脑的问题,学生在两种算式的比较中,自然会生发写成乘法简便的感慨。
教学是讲求时机的,铺垫的时机往往应把握最需要的某个时刻;教学是讲求坡度和节奏的,铺垫的过程往往不能急于求成,最好在不知不觉间完成。
小学数学教师随笔14
今天上的是《圆柱的认识》,从整节课的教学效果来看,自我感觉不错。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就想让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多种感官参与新知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自行探究与合作交流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但上课之前,又一直忐忑不安,教学任务能完成吗?带着这种不安开始上课,随着教学内容的进行,我这种不安也随之消失,学生给了我不一样的感觉。
在本节课中,我从问题入手,组织学生围绕观察感知圆柱的有关特征后,展开验证性的操作活动(主要验证两个关键问题:“底面是面积相等的两个圆”和“侧面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学生以活动小组为单位进行验证。方法由学生自定,完成后全班交流。从活动后的反馈来看,活动效果较好。如在验证“两个底面是面积相等的圆”这一知识点时,学生不但验证成功,而且方法也较多。一种是说量一下底面圆的直径,直径相等,他们的周长、面积相等。第二种用线围,量圆柱的`底,量出底的周长,再用此线量一量另一底面周长,用的线长度相同,说明两底面相等。还有学生想出了个相当简单的方法:把圆柱的底面画下来,然后把圆柱的另一底面直接与画在纸上的圆进行比较。体现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对“侧面展开后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这一特征进行验证中,效果也相当不错,有的小组沿高剪,得到长方形;有的小组斜着剪,得到平行四边形。由于我准备的疏忽,剪开的图形没有出现正方形的情况,这时,有的学生就提出了沿高来剪,还有可能出现正方形的情况。并说明如是正方形应具备的条件。学生的验证,使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领会展开后长方形的长、宽与原来圆柱的底面周长、高之间关系的教学变得顺其自然了。
小学数学教师随笔15
陶行知先生在《教育与科学方法》一文中说:“现在的教育有两种,(一)如一个新学生坐在洋车上,叫车夫拉着拼命跑几十里路,结果自然是学生逸,车夫苦。但让学生自己再回来恐怕还是不能。(二)如一去不坐车,不认识路就问警察,自然是辛苦一点,但走到回来时,包管还能回来的”。第一种情况车夫很累,但学生恐怕还是不认路,也就是说他没有学到东西;第二种情况学生虽然累,但真正学到了东西。
从这例子联想当前的数学教学,有时教师教得很累,但学生仍然不会自己学,一切等着教师给,我们不正是扮演了这个吃力不讨好的车夫角色吗?在新知教学前,生怕学生掌握不好知识,想方设法铺设台阶,让学生踏着小碎步地接近新知识。例如,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为了促使学生能实现新知向旧知的转化,我们复习了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计算方法,又复习了商不变的规律这一转化的依据,这样还不够,还顺势抛出关键一问:怎样才能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呢?有了这些铺垫,学生自然毫不费力地得出转化的方法,接下来教学的重点就放在如何把转化的过程落实在计算过程中,以及训练计算技能。这样教学,转化思想及转化的方法,都是教师告诉学生的,恐怕以后他们还不能运用这样的思想和方法。学生坐在“洋车”上,会有严重的依赖性,等着有人给他“拉车”。长此以往,学生就不会独立走路了。
我们为什么要铺设那么多台阶呢?无非就是为了“分散难点”,让学生能够轻松地掌握新知,从而达到人人都“会”的教学效果。不可否认,从眼前来说,这样的做法教学效果可能会很好,但从长远角度来考虑呢?“教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所以教与学的中心也应是“学”。知识是掌握了,但却是我们“教”出来的,而不是他们“学”来的。过多的铺垫,让学生朝着教师既定的方向前行,学生只是被动地照做就行,并非自主地追求新知。学生十分容易地就到达了目的地,难以体会到“跳起来摘果子”的`乐趣,对知识的理解很难深刻,对学习能力的培养也是不利的。
如果撤掉某级阶梯,学生就不会“跳起来摘果子”了吗?如果不给学生复习商不变的规律,学生就都想不到这个在小学数学中极其重要的规律了吗?如果不通过计算复习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学生就不能计算除数是整数的除法了吗?陶行知先生提出“六大解放论”的前提就是认识小孩子有力量,“我们加入儿童生活中,便发现小孩子有力量;不但有力量,而且有创造力。”正是因为我们过多的顾虑,把“教”凌驾于“学”之上,轻视了孩子的潜能,抹杀了孩子的创造力。多给孩子一些空间,让他们有发挥个性的舞台,让他们少一些依赖和惰性。在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教学中,我大胆抛弃了过多的铺垫,做了两件事:一是在新知开始前渗透转化思想,二是提出问题:今天学习的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让你想到学过的什么知识?可以借助什么把新知识转化成已有的知识?
应该说,在数学教学中,铺垫是需要的,因为有些旧知时隔久远,学生可能一下子不能再现知识,适当提示、再现是需要的。但过多的铺垫,面面俱到,严重削弱了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不利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陶行知先生提醒我们: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我们想得太多,为学生做得太多,无疑对学生创造力的发挥是一种束缚。相信学生的能力,不要“看扁”他们,他们可以自主地寻找知识源,提取相关的经验,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建构新知。台阶可以适时帮助学生铺一点,但更多的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找材料、自己想办法。要点到为止,不能过于深入,把进一步深入的权力还给学生。
自主探究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的“学”是自主的,教师的“教”重在指导。学生自主的前提是教师要本着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态度,多给学生留些空间,敢于放手。不做吃力的车夫,做一个站在十字路口给学生提供帮助的警察,事半功倍,何乐而不为呢?
【小学数学教师随笔】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师随笔05-18
小学数学教师随笔07-28
小学数学教师的教育随笔04-28
小学数学教师教育随笔04-28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随笔05-06
小学数学教师课堂随笔11-14
小学数学教师个人教育随笔05-23
小学数学教师随笔15篇11-12
小学数学教师随笔(精选22篇)06-08
小学数学教师随笔精选15篇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