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培根随笔读后感

时间:2023-06-27 07:30:59 随笔 我要投稿

培根随笔读后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培根随笔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培根随笔读后感

  培根随笔读后感 篇1

  读书汲取系统的知识,有了系统的知识支撑着思想的大厦,在与人辩论时,表面看来是口才的好坏,实质上是思想的深刻与周密;因为思想深刻,故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其见识高超;因为思想周密,则各种细节都予以关照,十分娴熟、透彻了解,辩论的基础很厚实。此时,将辩论与思考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并进行不断地修改,使之变成“艺术”作品,他人阅读时,无不感到“精细”,如同千滤百过的`地下水一般。

  读书的潜力很大,故对人的影响很大。一般说来,人生下来,头脑只是具备被开发的条件,也就是“物质”条件有了基础。如果不读书,从古代传来的智慧也就无法传承,更无法更新。读书究竟有那些潜力呢?

  培根解释道,“历史使人聪明,诗歌使人富有想象,数学使人精确,自然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学和修辞学使人善辩。总之读书能陶冶个性。”这些深刻而精辟的见解,不是读书人无法概括;同样不是读书人也无法理解。“读书可以铲除一切心理上的障碍”,也就是说,知识可以弥补一切心灵上的缺陷,而这正是我苦苦追求读书本意的所在。

  综合起来说,培根的一篇《论读书》,篇幅不长,字数也不过千言,可不失为一篇思想深刻、洞察微妙,知识渊博,富有联想,行文简洁,文采斐然的好文章。不知为何,国内却读不到这样的作品,我深以为憾。

  培根随笔读后感 篇2

  在《培根随笔集》这本书语言简洁,短短的一小篇就可以让人受益匪浅,最适合我这种不喜欢读长篇大论而又想得到多点东西的人看了。虽然只是:“论”“说”“谈”但是,我读起来却觉得有好多地方都不懂啊!可能因为写的都是人生的哲学。所以要很高的悟性吧!

  但是我还是觉得无论是什么时候都可以读这本书。因为《培根随笔集》深受各国读者欢迎,据说有不少人的性格曾受到这本书的熏陶。即使在多元化的.社会生活中,自己没有钱,没有权,只要有文化,有能力,有健康,遭点厄运也无妨。因为厄运当中也蕴含着一份让人亢奋的幸福啊!培根的话语既使人们开阔了眼界,也能使人们顿悟

  我挑一篇来说吧!“谈读书”这篇讲的是读书有三个用处:一为怡神旷心,二为增趣添雅,三为长才益智。又说了有些书可以前尝辄止,有些可以囫囵吞枣,但是少量书则须细细品尝,慢慢消化。

  读史书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透,数学使人精细,物理使人深沉精细,伦理使人庄重,逻辑推理使人善辩,正如古人所说的学皆成性!不仅如此,连心智的各种障碍都可以解开。身体健康之百病皆有相宜的调养运动。

  我觉得这本书就是要细细品尝,慢慢消化的茶。要读透了才能知道,其中的道理,要喝到最后了,才可以尝到甜头。虽然这只是一本随笔集!但是好比一本史书、诗、数学、物理、伦理、逻辑推理般让你明智、灵透、精细、精细、庄重、善辩。

  培根随笔读后感 篇3

  《培根随笔》是一本很有意思的的书,首先便体现在它的每一章的标题上,大多是以“论”字开头,不由得使人一探究竟。二是它涉及的内容之广,几乎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几个自己喜欢或者不喜欢的。论迷信这一章可谓是我最感兴趣的了。我是个无神论者,却对各个宗教的故事多少感一点兴趣。迷信到现在来说似乎与我无缘。

  不论是迷信还是反迷信,培根都认为是不对的。因为反迷信也会促进另一种迷信的产生。而且无神论者的时代大多是和平时代,人们足够冷静,不会冲昏了头脑。迷信也可以说是少部分人为自己的私欲而传播的'一种恶的精神文化,不少愚民会相信。二更可笑的是,智者大多也会追随愚民的脚步。不迷信的人足够冷静、自制,他们不相信神灵的存在,也被称为无神论者。他们相信自己,把自己交给理性、交给哲学、交给天然的亲子之情、交给法律、交给好名之心。二迷信正是将这一切瓦解的根源。

  迷信者将这些大多归罪到宗教头上,而不相信是自己的错误。毕竟又有几人能做到“酒肉穿肠过,佛祖在心中”、做到如同济颠那般潇洒的?宗教信仰等虽然是迷信的根源,但也不能完全否定其意义。不论是基督教还是佛教的中心主题都是教化人们如何行善做好事,在许多宗教国家,宗教对人们的约束甚至比法律还有用。

  不管是迷信还是不迷信也都应该有个度。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自己清醒的头脑,不要被迷信弄昏了头脑。如果有神,这也许也算是对神的侮辱吧!

  培根随笔读后感 篇4

  身边充满着称赞,热情洋溢的,冰冷刺耳的,干巴巴的,虚伪的,奉承的……等等。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的会体会明白这些语句,我们当然也会有不同的理解。当然我们不能被这些称赞所蒙蔽双眼,称赞是品德的反应,就像培根说的,称赞往往含有虚情假意的成分,一个人完全有理由对它们怀有迟疑态度。所以,要认清身边的称赞,有时候是阿谀奉承,溜须拍马的,那就无需去在意。人总是会有自己的'道路,如果因为这些小小的诱惑,迷住双眼,那么离失败也就不远了。

  当然,如培根所说的:有些称赞处于良好的愿望,也处于尊敬。我相信这往往是出于那些真正的正人君子所说的。与中国的俗语:“忠言逆耳利于行”不一样。人如果总是生活在批评中,那么大多数人久而久之也就失去自信,更不会有所作为,那么适当的称赞,会为人拨云见日,更上一层楼,越有可能成功。

  再者就是培根所说的,一个人不要自我称赞的,那是一件很不体面的事。我们有时会想让自己得到他人的尊重,重视,而过度的去自我吹嘘,称赞。那么往往也只会适得其反,我们可以用自己的行动去获得别人的尊重,因为这往往更有说服力,更高的可信度。

  最后就是,也学会去赞美别人。发自内心的去赞美别人,在适当的时候,鼓励别人,给予人信心,帮助他人。这样也为自己多增添了一份尊敬。

  培根随笔读后感 篇5

  如果奇迹就是超乎寻常,那么它常常是在对逆境的征收中体现的,幸福中并非没有忧虑和烦恼,而逆境中也不乏慰藉与希望。最美好的刺绣都是以暗淡的背景衬托明丽的图案,而绝不是以暗淡的花朵镶嵌于明丽背景之上。正如恶劣的品质会在幸福的边缘中被显露一样,最美好的品质也正是在逆境中释放出光辉的`。

  赏析与分析:事物都有两面性,是好是坏只看你自己是如何做,如何认为的。当然,人人都渴望顺境,因为遇见的挫折困难小,而成功的机率大;在逆境中,挫折困难大,而成功机率小。可你是否想过,在逆境中,逆境有助于我们的潜力,挑战才会激发出我们原来自己从没想像到的这种能力。在逆境中我们会把压力化为动力!

  子女使他们的劳苦变甜,也使他们的不幸更苦。子女增加了他们的生活的负担,却减轻了他们对死亡的忧惧。在子女,不应对他们过于苛吝,否则会使他们变的卑贱,投机取巧,甚至堕入歧途。即使以后有了财富也不会正当利用。聪明的父母在对子女的管教上应当是严格的,而在金钱上则不妨略为宽松,这常常是有好效果的。

  赏析与分析:家。如果比作一项工程,父母则是这项浩大工程的设计师,他们用宽大的胸怀包容着自己孩子的一切错误与不敬,无时无刻不在为子女的生活、成长、幸福、未来而挣扎,奋斗着。

  培根随笔读后感 篇6

  读完《培根随笔》它教给了我很多哲学、伦理、处世之道的知识,它告诉我们做事要善于当机立断,迅速行动。

  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常常抱怨机会太少,觉得自己空有一身本事却无用武之地,其实机会就在身边,只是你没有抓住。时机不等人,从来只有人抓时机。把握时机要又快又准,要抢在别人前面把握住时机,否则,只能跟着他人后面吃别人嚼过的剩菜了;要看准时机再出手,不要随大势所趋,人云亦云,也不要盲目地乱出手,这样往往是南辕北辙,使自己犯下错误。

  放眼古今中外,就有许多成功人士他们的成功正是因为把握住了时机。

  世界酒店大王希尔顿,早年追随掘金热潮到丹麦掘金,他没有别人幸运,没有掘出一块金子,可他却得到了上天的另一种眷顾。当他失望地准备回家时,他发现了一个比黄金还要珍贵的商机,也迅速地把握住了它。当别人都忙于掘金之时他却忙于建旅店,他顿时成为了有钱人,也为他日后在酒店业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中国首富李嘉诚想必人人都知道吧。他的成功在于对时机的把握。改革开放初期,社会还相对落后,土地也没有现在这样的“寸土必争”。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李嘉诚把握住了商机,在自己并不富裕的情况下借巨款购买了大量的地皮。这样的举动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智慧啊。也正是这次常人想都不敢想的投资使他发家起业,成为了亚洲地产大亨。扣动扳机需要智慧,扣动扳机是胜负的关键。让我们为扣动扳机者而喝彩,也扣动自己人生的扳机。

  培根随笔读后感 篇7

  《培根随笔集》的许多篇目都是催人上进的,他在教导父母怎么对儿女时,颇有见地地指出:“父母对子女在管教上要严,在钱财上宜松,这才是上策。”他在教导父母怎么教儿女最好时告诫人们:“人们(父母、教师或仆人无不如此)往往不够明智,怂恿子女在年幼时互相攀比,以至成年时兄弟失和,家无宁日。”培根认为,孩子的可塑性最大,家长宜及时为他们确定将来从事的.职业并加以培训。也不可过分

  迁就儿女的心愿,以为他们会为早年的爱好而奋斗终生。如果子女有强烈的爱好和超人的天赋,则不妨顺其自然。培根还说“子女是父母的辛劳苦中带甜,也给他们的不幸雪上加霜。子女加重了父母对生活的忧虑,却也减轻了父母对死亡的恐惧。”只用了两句话就把父母与儿女的关系说得那么透窃,难怪雪莱评价他,“培根的文字是一种优美而庄严的韵律,给感情一动人的美感,他的论叙中有超人的智慧和哲学,给理智以深刻的启迪”。他在指导人们怎么读书时,颇有见地地指出:“有些书可只读其章节,有些书可大致浏览,有少量书则须通篇细读,并认真领悟。”他在指导人们读什么书最受益时告诫人们:“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透,数学使人精细,物理学使人深沉,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培根认为,读书可以使人心旷神怡,增趣添雅,成才益智,就连身体上的各种痛苦,都可以通过读适当之书而令其开豁。

  培根随笔读后感 篇8

  培根是英国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科学家,他也算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他出生于伦敦一个官宦世家,父亲是朝中重臣,母亲是有名的才女,良好的'家庭教育使培根成熟较早。培根在剑桥大学深造期间,培根对传统观念和信仰产生了怀疑,开始独自思考社会和人生的真谛。培根的父亲突然病逝后,培根的生活开始陷入贫困。

  他一面攻读法律,一面继续求职。经过一番努力,他终于取得了律师资格,并当选为国会议员,但他还是没有任何职位。这一时期,培根在思想上更加成熟,他决心把脱离实际,脱离自然的一切知识加以改革,把经验观察,事实依据、实践效果引入认识论。

  这一伟大抱负是他科学的伟大复兴的主要目标,是他一生为之奋斗的志向。而后培根得到新帝王的赏识。因此平步青去,但培根的志趣不在国务活动上,而在于对科学真理的探求上。这一时期,他在学术研究上取得巨大成果。培根死后,人们称他为“科学之光”“法律之舌”。

  《培根随笔》涉及政治、经济、宗教、爱情、婚姻、友谊、教育和伦理等等,几乎触及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一名学识渊博且通晓人情世故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培根对他谈及的问题均有发人深省的独到之见。读《培根随笔》就像听一位睿智的老人侃侃而谈。

  培根随笔读后感 篇9

  《培根随笔》在政治、人生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辩证的讨论,面对身边的社会问题,他尖锐直率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字里行间表现出他对高尚品格的追求和急于改变黑暗的梦想。一个爱国、平等、正义、热爱生活的形象在我们眼前逐渐高大着,我们的内心也强大起来。

  其中有几篇文章对我有较大感触。在《论帝王》中,面对这个崇高而不可触犯的人,他并没有畏惧,也没有花言巧语。他用客观公正的态度谈论了帝王的原则与做法。他主张约束君王权力,限制帝王欲望,同时对帝王的下属进行了分析阐述。他的侃侃而谈无时不让人为他的智慧所屈服。

  在《论美》中,培根的看法更是独特。不管是当时还是现代,人们对美的追求从未消退,不少人对外貌不满,甚至为此失去信心,但培根说:“天生容貌胜过粉黛胭脂,而优雅之举又胜过天生容貌。”培根喜欢一切自然的`事物,认为做善事使人更美。这对处在青春期的我们有很大启发。

  厄运是人类最恐惧最厌恶的东西,但培根在《谈厄运》中却提到厄运的好处。“厄运中也不乏种种慰藉和希望”,经历了一生大起大落的培根,被挫折磨练得更加成熟勇敢,厄运会给一个人带来好的一面,与厄运斗争过的人,善的德行更显著,被打磨后的人生才会露出生命最璀璨的光芒。

  培根随笔读后感 篇10

  一本《培根随笔》,穿越了数十年的58篇短文,语言真实朴素,却完美的概括了“生活”二字,一切生命中的旅程,都会在书中得到答案,每一个字都在闪耀着智慧与理性的光芒,闪耀在人们心中。

  文章短小,却是将冗长的文章精炼,提出精粹,在政治角度上,对生活中所能遇到的一切进行解剖,分析。而他谈论的,不仅仅是正面的,还有一些负面的,潜藏在内心深处的`,需要我们自己去掌握、控制的东西。不过对于它们,我们应该去正视,而不是压抑在内心。培根是位伟大的学者,他用如此短小精悍的文章,就将一切完美诠释,所有文章几乎句句是金,都可以独立出来成为新的格言警句,无不体现出培根的风采。

  在这些文章中,我最喜欢的一篇是《谈友谊》。文章开头便将没有友谊的人视作孤独的野兽,是与世界格格不入的人。我们将朋友当成是可以交换心声的人,这才是真正的朋友,当你收获了友谊时,你才真正远离了孤独。培根认为友谊的一个主要成效就是宣泄各种激情引起的心中的憋闷。非常直率的说法,没有一点花哨,但对于我们这些热血青年来说,我们都会和真正的朋友们一起同甘共苦。我们不一定有一样的地位,一样的生活;但我们可能会有相同的目标,相同的兴趣使我们走到一起。可我们为何如此呵护这一份友谊呢?周国平曾经写到“人人都是孤儿”“我们偶然的来到这世上,有必然的离去。正是因为这种根本性的孤独境遇,才有了爱的价值。”同样的,对于友谊,更是两个偶然的碰撞,就更值得我们去珍惜。所以找到一个知音朋友,才需小心谨慎。我们要将朋友当做明镜映照自己,如果能找到你自己有“衣冠不整”的地方,你就应该整理好。

  没有朋友就是一种食人的生番。所以,把握好机会,找到自己!

【培根随笔读后感】相关文章:

《培根随笔》随笔05-17

关于培根随笔05-15

培根随笔摘抄11-10

《培根随笔》随笔5篇05-17

《培根随笔》随笔(5篇)05-17

培根随笔经典语录02-04

培根随笔阅读心得02-11

关于培根随笔11篇05-15

关于培根随笔10篇05-15

培根随笔读书笔记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