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教师读书随笔

时间:2023-10-12 07:04:15 随笔 我要投稿

教师读书随笔15篇[荐]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大家没少接触或者看到经典的随笔吧?随笔的创作非常随意,不需要有任何的负担,不需要华丽的辞藻,没有严密的结构,随心写。为了让大家在写随笔的时候更加简单方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师读书随笔,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师读书随笔15篇[荐]

教师读书随笔1

  纪伯伦曾说过“荣誉是热情站在阳光中的影子,花根是鄙弃荣名的花朵”。我想这句话送给朱永新先生一定是最合适不过。他是全国人大会委员,是民进中央副主席,是苏州大学博导,但他却一再说自己是一个力图不让孩子掉队的老师。初听他的名,缘于他连续11年提出建立“国家阅读节”的提案;敬仰他的人,却因有幸拜读他的《教育之旅——教育的承诺》。

  翻阅书籍,会发现全书以一种访谈的形式展开,记述了朱先生近些年和众多媒体关于教育观点的一些对话。在这些对话中轻易就能发现,朱永新先生致力于新教育实验理念的普及和推广,他提倡多角度关注孩子人格的健全与成长。但让我最感同身受的还是他所提倡的“全民阅读”理念。他认为这是新教育实施的最有效途径,也是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他在访谈中提到“一个不善于阅读的民族绝对不会成为一个有精神力量的民族,也绝不会成为一个有竞争力的民族”。朱先生还以犹太人为例,犹太人平均每人每年有45本书的阅读量。这似乎让这个种族的人才辈出、贡献良多变得不那么匪夷所思。

  而作为一个一线语文教师,我深知阅读的重要。他有着发展思维、培养情感、激发兴趣、提高表达能力等诸多作用。正如朱先生所说,学校的教育对于孩子来说如果是必要的乳汁,那课外的阅读就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其他营养物质。但现实操作中,我们总会感到荆棘满路。应试的压力、阅读方式的改变、社会观念的不认同等都让孩子读好书的路径看似越来越窄。由此朱先生便提出“全民阅读”理念。由民众的阅读形成一座城乃至范围更广的书香氛围,去吸引那些离书越来越远的人群。例如,他认为父母如果能和孩子一起阅读,定能形成共同语言,拥有共同生活的密码。他始终坚持,哪怕多一个人爱上阅读,这世界便也多一份书香。

  掩卷沉思,朱先生的理念,我想就现在来看是梦想大于现实的,毕竟太多人认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太多人甚至没有阅读的兴趣。但长此以往,从书香校园影响到书香社会,从推进阅读到撬动中国教育的改造,也并不只有渺茫的希望。低头再看书面上的朱永新先生,我惊讶一个身体力行搞教育改革的人,看起来却温和淳朴、笑声朗朗,我想那一定醉人书香才能浸润出的儒雅气质吧!

教师读书随笔2

  了雷洪、王伟庆主编的《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物理创新教学设计》一文后,我深受启发,知道了物理教学要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学生的探究活动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化。课堂教学要以人为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学习感受到,转变学生学习中这种被动的学习态度,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在探究教学中要立足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他们质疑、调查和探究,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逐步形成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策略。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敢于“放”,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主动积极的学,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但是,敢“放”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而是科学的引导学生自觉的完成探究活动。当学生在探究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予以指导。当学生的探究方向偏离探究目标时,教师也要予以指导。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如何紧跟时代的步伐,做新课程改革的领跑人呢?这对物理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向传统的教学观、教师观提出了挑战,迫切呼唤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师角色的再定位。

  一、转变观念,重新定位角色

  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教育理念革命,要求教师“为素质而教”。在教学过程中应摆正“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正确关系,树立“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教”的'教育观念,完成从传统的知识传播者到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一角色转变。这是各学科教师今后发展的共同方向。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全新观念下,教师的职责不再是单一的,而应是综合的、多元化的。

  二、终身学习,优化知识结构

  物理学科是一门综合程度极高的自然学科,它要求物理教师具有丰富的物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在专业素养方面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新课程对物理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通过不断学习,充实完善自己。随着科技的发展,物理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断涌现,并不断融入到新教材中。所以,教师要学习这些新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新课程注重物理的教育功能,主张通过物理教育对学生进行素质的培养。但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物理教师在人文素养方面普遍缺失,因此,教师要学习人类社会丰富的科学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新课程对物理教师还提出了新的能力要求,如要具有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教学研究能力、信息技术与教材的整合能力、课程设计与开发等能力。

  在新课程内容框架下,绝大多数教师由于知识的综合性与前瞻性不足,难以独自很好地完成对学生课题的所有指导工作,要求教师之间必须建立起协作的工作思想。从仅仅关注本学科走向关注其他相关学科,从习惯于孤芳自赏到学会欣赏其他教师的工作和能力,从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到和其他教师一起取长补短。

  在新形势下,教师第一次处于被学生选择的地位,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知识结构,将终身学习内化为自学行为,时刻保持学习、研究、反思、发现、探究、创新及总结的态度,力求成为一个学识渊博、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现代化信息素质的教育工作者

  三、以人为本,创新教学模式

  俗话说:教无定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获娶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培养,不能单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涉及知识、教师和学生三大要素,教与学是一个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应明确教学过程的复杂性,综合三大要素,权衡利弊,博采众法之长,灵活选择教学方法。既要改革创新,又要着眼实际,积极参与创设启发式、开放式、范例式、合作式的教学方法。

  在新课程改革中,智力因素的开发并不是素质教育的全部,学生的学习目的、兴趣、意志、态度、习惯等非智力因素是推进教学进程与实现教学效果的动力系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起着发动、维持、调节的作用。在授课中重视物理实验和物理知识的讲授,结合介绍物理学家的故事,物理趣闻和物理史料,让学生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体会物理在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的作用;善于对比新旧知识的不同点,引发认知冲突,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引导学生寻找当前问题与自己已有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强化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最后还应通过比较、分类、类比、归纳演绎和分析综合等逻辑思维方法,向学生展示知识的来龙去脉,使之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教师读书随笔3

  其一要关心学生的思想,建立师生友谊。苏霍姆林斯基写道:“建立师生之间的友谊,是要付出巨大的劳动,花费很多精力的。有些人认为,要建立师生之间的友谊,只要带领儿童去参观旅行,跟他们一起座在篝火旁烤土豆吃,跟他们一起分享欢乐就行了,这些看法都是错误的。建立跟学生的友谊,必须具有巨大的丰富的精神财富。缺乏这种精神丰富性,友谊就会变成一种庸俗的亲昵关系,而这对教育是一种危险的现象。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谈心,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从中知道学生在想什么,需要什么。

  其二要关心学生的学习。当学生学习上遇到困难,要及时,耐心,细致地辅导,努力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相信我们付出的努力总会有回报,洒下的甘霖总会浇灌出灿烂的花朵。

  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的加以赏识”。詹姆斯还发现:一个没有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至4倍,因而在学习过程中,激励的'存在,至关重要,任何学生都需要不断的赏识。被赏识就是被信任,被希望,就会产生一种被鼓舞,被期待的积极心理效应,就会更加向善向美。可见,赏识教育在学生的学习中是至关重要的。

  不过,我们在赏识教育过程中不应该忽视孩子的缺点和退步,该指出的问题应当及时指出,该批评的问题应当及时批评,该制止的问题应当及时制止,这是不能含糊的。否则,会导致孩子在自我意识的建立过程中产生偏差;稍遇不顺就可能一蹶不振;同时,也会导致他们过于自私,骄横,在集体中很难与别人相处,进而产生一系列问题,这会违背我们“赏识教育”的初衷。

  “知识就是力量”,确实,读《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教育好学生的信心和力量,我也会让我的学生们从知识的海洋中获得力量,帮助他们扬起未来理想风帆。

教师读书随笔4

  书上残留的墨香,对我而言是最大的诱惑,清新淡雅,少了一份俗世负载的喧哗,它往往安静得如同幽寂的湖畔。每翻开一页的不经意,总会带着点涟漪漾漾的欣喜。

  喜欢读书,已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

  记得小的时候,我总是孤僻的,不善言词的我,没有玩伴。看着窗外,那些满街疯跑的他们,心里溢出的是那酸酸的羡慕。无奈,无奈于我的寡言,只能去面对那一本本的书了。说实话,一开始我对书的感情并未是那么的深,甚至有些痛恨。天真而幼稚的思想认为,它们只能如此死死地“躺”着,无法那样放肆的动,放肆的笑,最主要的是无法和我玩……

  不知是何时,开始真正爱上了读书。突然的变,可能是源于我的成长,后知后觉地成长。

  书中的世界是多么的广阔,它不仅容纳了我的感情,更丰富了我的思想。与往不同的是,我理解并体会到了,书存在于世上的.实体的确是不会动、不会笑的,但它不是死物,更甚者,它是一个至圣的天堂,且不同的书,拥有着不同的天堂,或喜、或悲、或荒诞、或现实,诸如此上,无论是哪一个天堂,都令我倍感新奇。不可思意的是,最终放肆地笑的人是我,而制造者却是书。渐渐地,我可以坦然去看待那些依旧在窗外的他们了,也渐渐的懂得了如何去交流。朋友多了,孤僻少了,显著地变化,令自己也惊异于自己的活泼。但清楚的还是自己,是书改变了我,甚至改变了我的性格。

  书墨的浓香还未散尽,朦胧间那缕香意,更加的飘逸了。读书的人,捧着书看,眼中露出的幸福,裹着书香,忘我的境界,好似已在书中的天堂神游。与其说时间淡漠了我,更不如说是我遗弃了时间……

教师读书随笔5

  自从听到你的芳名,我便在茫茫书海中苦苦地呼唤着你,找寻着你―《古文观止》。“看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最终,在我的小屋里,你与我静静地进行着心与心的交流……

  我以前以为“观止”之意为学习古文,看完这本书就能够停止了,或是吴公子季札观赏乐舞时所发的赞叹:“观止矣”(太好了)的意思。但此刻我明白了,你的“止”应当当是语助词,所以“观止”应是“大观”之意。

  你是我读过的书中最经典的一本好书。史学的经典是常新的,她让我们用前人的经验来透当今的纷纭,以选择自我的人生坐标;文学的经典是常新的.,她让我们用前人的审美来捕捉当今的生机,以享受自我的人生乐趣;哲学的经典是常新的,她让我们用前人的智慧来诠释当今的信仰,以培养自我的人生操守。所以,阅读你,使我丢弃那些幼稚与浮华,而给我带来的却是理性和高雅,以及丰富的内涵和无穷的乐趣。

  最让我们印像深刻的当是张溥的《五人墓碑记》。碑文记叙和赞颂了苏州市民反搞权阉的正义斗争,描绘了五位市民领袖慷慨赴义,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慨。

  这五人虽只是最平凡的农民,他们本是默默无闻的。却因为他们有一颗正直的心而名声显扬。他们是: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他们是在周蓼洲被逮捕的时候,激与义愤而赴死的。他们五人临刑时,意气昂扬,喊着中丞的名字大骂,淡笑自若的从容就义。割下的人头悬挂在城头上,神色依然一点没有变。他们对待死亡的从容不近,令我敬佩。和他们成比较的则是一些身居高官要职的人,一旦被治罪,有的脱身而逃,远近的地方都不能容身,又有的剃度闭门念佛,有的装疯卖傻,不知要躲到哪里去;他们这种可耻的人品,卑鄙的行为,真是他们的常识职位成反比。

  他们的付出并没有白费,周蓼州的忠义品节在朝廷上显现出来了,追赠了完美显赫的溢。这五人也所以被后人所敬仰。经过他们墓碑的人没有一个不到墓前凭吊并且流泪的。若是这五人能保住脑袋,老死在家,平平安安的过一生,身份比他们高的人都能够役使他们,怎样能使英雄豪杰们俯首屈身在他们墓前,扼腕痛心,抒发仁人志士的悲哀呢?因为他们也确实是百年一遇的幸运呢!

  “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这五人选择了“重于泰山”他们的死是悲壮的,是伟大的,是有重大意义的。经过与你《故观止》的交流我对死生的意义更加明确:即使平凡的人也能对国家发挥重要的作用啊。

教师读书随笔6

  我有幸读了《学学孔子怎样当老师》这本书,深受启发,真是受益匪浅。只感觉自我教学的心旅又多了一份坚定和从容。读完此书,如沐春风,豁然开朗。做教师若不学孔子乃是一种缺憾。孔子不仅仅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政治理论家,而且是我国古代的教育家,曾被评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他所积累的丰富教学经验,构成的博大精深、独具风采的教育思想,是我国传统教育思想中的宝贵遗产。

  孔子的教育思想十分广泛而全面:从教育理念到治学理念,从治学原则到教学目的,从教学态度到教学方法,从教师修养到教育手段,构成一套他独创的、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思想源泉。

  透过读《学学孔子怎样当老师》这本书,我觉得在今后生活、教学工作中就应像孔子一样诚实守信、以身作则、像孔子一样约之以礼、重视自省、做到终身学习、不断进取。像孔子一样诲人不倦,对待学生一视同仁,关爱每一位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像孔子一样学思并重,因材施教。像孔子一样教学相长、重视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潜力。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用心的人生态度,让学生在简单愉快的学习中学到知识,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总而言之,孔子的教育思想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需要取其精华融于现代教育的实践中,这是保证我们的教育,个性是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

教师读书随笔7

  作为一名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有所提高。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受益匪浅,从中选出这几个“建议”谈谈我的想法。

  一、教师,珍惜儿童对你的信任

  “教师面对的是儿童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其实,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融洽的,教师应该学会蹲下来看学生,使他们感觉到你对他是公平的,信任的。每个孩子都有他的可贵之处,在教师的眼里学生没有好坏之分。在学生做好的大时候,我们应该给他们更多的鼓励;在学生做的不好的时候,我们更要关心与指导他们向正确的方向前进,使他们在认识的道路上更进一步。不要加以指责,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很脆弱的地方,孩子也是一样。其实他们也很痛苦,作为教师就是要时刻给他们启发与鼓舞,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使他们有自豪感与尊严感。

  二、教学相长,取长补短

  “如果你发现绝大多数儿童练习本的字迹端正秀丽,错别字很少,那么这就是个明显的征兆:在这个班级里学生可以学到许多东西”

  想一想,我这几个月的教学其实真是这样的,“练习本”就是学生习惯养成的一面镜子,也反映着一名教师的教学效果。对于新教师而言,学生习惯的养成是今后有良好教学效果的基础,我所缺乏的也就是这一点,要时刻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真正得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使得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更省力更有效。

  要对同事们的经验加以研究与观察,并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进修与自我教育。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

  “学习优秀经验,并不是把个别的方法与方式机械的搬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而是要移植其中的思想。向优秀教师学习应当取得某种信念。”

  三、教师的教育素养

  “关于学校教学大纲的知识对于教师来说,应当只是他的知识的事业中的起码常识。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的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可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能手、艺术家与诗人。”其实,要想达到这样的境界,我想,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断地充实自己,完善自己。“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的这个方面正是取决于此”想想自己,在这方面做得确实不好,每天不停地忙于备课、上课、批改,管理班级,总是抱怨没有时间读书,但闲暇时又懒得动,而那些教育书籍却安安静静地躺在书架上,早已落满了灰尘。只有在需要的时候,才想起找一点书来,看看有没有可以借鉴的文章,有没有可以参考的教案,此时,想一想实在是可悲!可怜!现在觉得自己还年轻,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还足以能“应付”小孩子,然而面对飞速发展的今天,可以说孩子们的视野更加开阔了,我们不得不时刻要求自己要走在前面,那么惟有读书才能武装我们的头脑,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的尴尬境地。而读书的这种意识更应该是发自内心的需要与对知识的渴望。

  年轻的我对于教师这个行业还存在着比较稚嫩的想法,而学习对于我来说是补充自己,使自己成熟的一个最好的方法,我要不断地学习,积累经验,使自己能成为一名名师。

教师读书随笔8

  我们是教师,都是些普通人,但我们从事着神圣的事业。我们每天面对的是人,我们的学生,他们天真、可爱、充满生命的活力和幻想,他们对我们无限的信任和敬慕。我们付出了爱,得到的是更多的爱。

  读过《教师人文读本》这本书,感受最深的是爱,对教育,对学生贯穿始终的是爱,最多的爱。

  读过这本书,经常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在人生的大航船上确定自己的位置,是船员还是舵手,是大副还是士兵。每个人在世界上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关键在于定位。冥冥中有双大手在指挥着我,从师范中学习的艺术到工作中教的课好似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但要想教好课不也是一门艺术吗?

  有句话说:“活在当下”。其实,每个人的命运还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虽然从出生到长大,基本是家长在为自己做主。但今后还有漫长的几十年,仍然有自己选择的机会,是选择努力踏实地度过还是空虚而归,全在自己。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直到现在也拾不起来。工作上的杂事与生活中的事情搅得没有时间,没心情(其实我知道这些都是找借口)。既然经常思考,我想这件事很快会提上我的生活日程的

  每看到书上的某一个片段,总在不停地在反思自己,自己在对待学生的态度,对待家人的态度。我慨叹自己太平凡了,平凡得没有一双慧眼,去发现学生的长处与潜力。平凡得没有一双巧手,把学生引领到更加广阔的天地中去。

  工作几年,能够得到学校领导和家长的肯定,心里自然很高兴,但又觉得自己做得实在是太少了,有点愧对家长的信任,领导的表扬。

  “公平公正”“爱心”“教师的发展”“教师的专业”等等,新教育为教师提出了那么多的努力方向。所谓坚持,所谓勤奋,所谓的所谓。教师自身的前进动力,外在的推动力。不论怎样,都去做一个问心无愧的教师,努力的教师。

  在《教师人文读本》中,还收录了古今中外很多名家的各种类型的文章,每一篇都让我有所获益。《学习的革命》一文告诉我:“做教师首先要相信你所有的学生都是天才,你才会认真地教每一个人。”我领悟到,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育不是要改变一个人,而是要帮助一个人。

  教育的本体性是育人。如何在教育的过程中让一个人具备品德的高尚?我想: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不论他为金钱去奋斗还是为理想奋斗,只要是正常的奋斗,正当的争龋在奋斗的.过程中不忘父母,不忘时时去帮助别人,他都可以说是品德高尚的人。

  《教师人文读本》同时也为我们指明了新的教学观。这就是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品德,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在教学中创设使人思考、激励探索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心智发展的过程。与此同时,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者也应成为实践“终身学习”

  理念的楷模。重视和加强继续教育,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总之,终身学习是我们教师能走在时代前列必不可少的前提。

  《教师人文读本》给了我很多新的启示,我将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努力向上。最后,让我用徐匡迪先生的一句话来结束此文吧!——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

教师读书随笔9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以自主探索是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由“会学”到“创新”的培养目标,传统的数学教学重结果,轻过程,学生不需要自主探索,只要认真听讲和记忆。这种教学方法排斥了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的思考性。而新课程强调的则是:数学学习必须重视建构知识的过程,使学生的探索经历成为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创造。教师要把探索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多开展一些探索性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学习信心。

  学生面对新的计算问题,教师不再告诉他们可以怎样算,而是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去探索,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数学。学生不仅理解了所学的知识,掌握了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而且促进了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

  数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课堂教学之中,促使学生在课外积极主动地探索数学知识的奥秘,并由此体验到数学知识散发出来的魅力,进一步激发其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学生从课内到课外始终处于积极主动、自觉参与的学习氛围中,可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数学创造性思维寓于教学的各个环节,指导学生操作性思维形成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教学活动中,多让学生拼一拼,摆一摆,折一折,画一画,想一想,尽可能地动手、动脑、动口,唤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热情,激起学生创造的“激流”和“冲浪”,学生就能冲出定势,从中发现规律,大胆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和想法,去品尝成功的愉悦。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立足于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起,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作用,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能想,能做,会想,会说,会做,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教师读书随笔10

  余以三年光景,每日晨读,阅毕《古文观止》,虽非正业,却是入职学校以来最大收获,颇有些心得,请略陈陋见。

  古文观止,凡二百二十二篇,先秦至明末文章精选,古人蒙学课本,亦是古人为学入门读物,余在而立之年始读,为生平一大憾事,亦可见当代中国教育之偏颇。

  就其布局而言,各朝以先秦最多,来源以《左传》最多,个人以韩愈最多,取《左传》传承“春秋大义”的宗旨与韩愈“辟道攘佛”的功绩;这与清代学者抱残守缺、空空如也的卫道宗旨比较相符。苏东坡曾称誉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若就“文以载道”论,韩文公逆谏人主,纠治世风,力挽唐代崇佛之狂澜,足可当之;但若就文字论,韩氏文章似未达这等境界,东坡先生的评价多有后人敬畏先贤的溢美之词。

  古今文章,凡入一流者,主题可大可小,但必是一气呵成,余音不绝,令吾辈后学读其书,想见其为人。《观止》所选文章,以单篇论,太史公的《报任少卿书》无疑是独步翰林,堪称天下第一,文章情真意切,沁人心扉,笔尖所及,气贯长虹;余每每读罢,未尝不为之折服、为之太息。至于陶渊明的《归去来辞》、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的《前赤壁赋》这四篇奇文,难分伯仲,全凭诸君喜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醉翁之意不在酒”、“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各有所取,无有高下。非谓“天下忧乐”就高人一等,人生际遇不一样,不必苛求。

  《观止》一书优点许多,待诸君细品,其不足反倒不易察觉,并且不才以为,多为编者有意为之,读者需多加留意。编者吴氏叔侄似以“正统”士人自居,重儒家传统的“立德、立功,立言”,且以立德为本,因而不取赋一类追求辞藻华丽,言不及义的文章;对崇尚清谈之风的.魏晋名士似也有异议,故几乎不取魏晋一代的文章;编者是清代学者,受彼时狭隘的汉宋门户之争影响颇深,故宋代理学一脉文章全不取,是《观止》大缺憾;另外,清代外族入主,这是一件以“士”自居的清代学者不能说的事情,所以元、清两代的文章都不取,乃至明末清初三杰的文章都不在其列。以上诸点,令“观止”黯然失色。

  历朝历代之文,以明代文章最差,宋濂文章多媚骨,阳明心学多偏锋,皆不足法,其余更不足论,其原因仍不得正解。个人以为,或许中华礼貌历经5000余年,至明代已垂垂老矣,国运不济,国势保守,文风英气不足,老态有余,全无汉唐气象。从学术的角度看,中国礼貌自“经重于史”的时代起,即自南宋起,礼貌的自我革新、自我反思的本事就日渐衰退。从武术的角度讲,有宋一代,重文轻武,血性渐失,手无缚鸡之力的白面书生自宋始,愈演愈烈,直至近代不能复兴。可悲可叹!

教师读书随笔11

  “在漫长的人生路上,每个人都会有许多事不能如愿以偿。心理素质好的豁达开朗,沉着应对,于是成功了;心理素质差,烦恼缠绕,难以自拔,于是倒下了。就像一个木桶,它的盛水量,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智商),而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情商)。”好有哲理的一句话,从这句话中我明白孩子的任何一个小改变在你眼中都要看成是珍宝,对他的改变就像发现新大陆一样那么惊喜。孩子年纪小人生的路还很漫长,我们不要给以孩子过高的期望。

  其实,你的孩子就是你的孩子,没有必要总去和别人的孩子比。任何比较都是有害的。每一个孩子都有自我的个性,每一个孩子都就应在他实际的基础上发展,而不是作别的孩子的复制品。所以当他学会写第一个字。讲第一个故事的时候,我们就应从孩子自身的角度出发,把他的过去和此刻拿来进行比较,哪怕是有了小小的进步和改变我们都要真诚地给孩子鼓励和支持。不要吝啬你的那句“你真棒”虽然他写的这个字在你的眼里写得不是很好,远远达不到你所要求的。但是作为爱他关心他养育他的父母,更不就应有这样消极的想法。就应用你的温暖去呵护他成长。

  其实,孩子们每一天都在寻找别人的理解,盼望公正的评价。人对生存价值的需要比生存本身更加强烈。当孩子被贬损得一无是处时,就会表现出明显的抑郁,既影响健康,还会产生厌世情绪,甚至会做出伤害自我或他人的极端举动。就像那些常被列在调皮鬼一类里的'孩子,为什么他们总是在犯错之后还是改但是来?其实他们的心并不是真的很坏!一向想和老师作对!而是我们给了他们认为不平等的“待遇”。他是这么想的:大家都不喜欢我,连老师都说我不听话。干脆坏到底吧谁也不敢来惹我!这样总比闷着好。

  这样的例子我身边也有发生:我班有一个小孩很好动,跟人家接触的时候动作个性粗鲁,常伤害到别人,他的力气也比较大,常喜欢起脚踢向别的小朋友。他的行为在我看来是一种无奈的发泄,因为大家都不跟他玩所以心里很难受。其他老师对他的态度都是很严厉的。有一次,我上课我故意点他起来回答问题时,发现他的答案是最好的,我在全班小孩的面前夸张地表扬他“哇噻!你真了不起!真是太棒了!”接下来他像变了一个人很安静专心地做每一件事。我让让他把教室里的油画棒盒叠好,他一个人忙得满土大汗直到把所有的盒子叠整齐!之后还问我“老师,还有什么事需要我帮忙的吗?”当时我对他的举动感到无比的震惊!确实,我给他的信任让他感到很自信和骄傲,因为老师已经认可他是个能干的孩子了!

  我相信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常告诉孩子们,你真棒!

教师读书随笔12

  一、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传授知识来培养学生的能力。能力包括什么?对此有各种看法,应该说,最基本的能力是学生的思维能力,即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无知肯定是无能的,然而,传授了知识绝不等于就发展了能力,发展能力必须有意识的进行,所以教师应该既是善于传授知识的教者,又是善于培养能力的导者,要培养能力,教师首先要在备课时,挖掘教材里的能力因素。每部分教材中都有培养学生能力的因素,尤其是有关练习,只要我们用心分析研究,通过传授知识与技能训练,培养学生能力的问题是不难解决的。

  例如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好教材,它是根据开普勒定律和牛顿运动定律先推导出太阳和行星之间的引力定律,进而推论太阳和行星之间、地球和月球之间、地球与地面物体之间的引力具有共同的本质,最后得出万有引力定律。严格地说,万有引力定律直到卡文迪许用实验验证以后才最后完成。通过这个推论过程,使学生了解到从已知的知识出发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可以获得新知,认识新的规律。从观察、分析到形成假说,从假说再到理论,这种认识客观规律的辩证思维方法对学生有很好的影响。又如根据物理规律总结解题思路不但能帮助学生加深对物理定律和概念的理解,而且也是培养学生分析总结和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的好方法。例如学习气态方程时,不少学生能够套用公式:,但不能灵活运用它来解决具体问题。教师在钻研教材时不但要选择典型例题给以示范,更重的是研究如何通过例题的分析,总结出解题的思路。即:①明确研究对象即研究的是哪一部分“气”,因为气态方程是反映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的状态变化规律,因此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就必须抓住“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这个研究对象;②分析研究对象的初、末状态,因为方程的等式两边是气体的压强、体积和温度的初、末两状态之间关系;③建立并求解方程;④检验计算结果是否符合物理事实。前三步是利用气态方程解题的基本思路,最后一步是所有解题都应注意的问题,所以简单地说,运用气态方程解题的方面就叫“气”、“态”、 “方程”。可见,解题思路是从物理定律中分析抽象或引申出来的,是规律本身的一种要求,而不是外加的。我们在钻研教材中注意研究这种物理规律和解题方法的关系,并在教学实践中经常用以训练学生,则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方面,必将受益不浅。

  二、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的关系

  教师应该是既教书又育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建设祖国培养人才,而人才必须是全面发展的。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任何一个教师的言行在客观上都会影响学生的思想和世界观,这一点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每一个科任教师应该自觉地以正确的政治观点和高尚的品德去影响学生。物理教材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因素,如爱国主义思想、唯物主义思想、辩证思维方法以及科学家们的勤奋、献身以及创造精神等等。教材中的这些教育因素,需要把它渗透到教学中去,这不但丰富了我们的教学内容,而且所带来的思想教育效果往往是意想不到的。例如,讲到力的概念时,我们可以举出我国古代哲学家、科学家墨翟提出的关于力的观点,在墨翟的著作《墨经》中有这样的记载:“力形之所以奋也。” “形”指物体,“奋”指由静而动或由慢而快。全句的意思正是体现了力的作用在于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远在两千四百多年前(战国初期),墨子就对力的概念做了如此科学的阐述,这个事实将对学生在振奋民族精神,克服民族自卑感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

  三、理论与实验的关系

  物理学是实验科学,实验对物理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物理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动手的实验在教材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钻研教材时,应在研究实验原理、实验装置以及实验技能技巧上投以很大精力,否则无法完成物理教学的任务。由于种种原因,我国中学目前对物理实验仍然缺乏应有的重视,课堂教学常常侧重于理论和概念上的分析,教学常常是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一支粉笔,一张嘴成了主要的教学工具。我们的中学生物理思维能力较强,解题能力较高,而动手实验的能力很低,与这种教学状况是有极大关系的。这种状况应该及早改变。一方面,应该充分利用现有实验设备;另一方面,也应动手制做一些“土”的、简单的实验仪器,以满足教学要求。例如:为了使学生了解动量定理,就可以利用垂直着的钢笔帽下压一张纸条做一个简单的实验来说明。因为笔帽与纸条之间的摩擦力f是一定的,当以极快速度撤走纸条时,f作用于笔帽上的时间Δt很小,于是笔帽下端的速度ΔV也就很小,当ΔV→0时,笔帽就不倒。若使f作用时间加长,例如在拉动的逆方向留有较长的纸条,则笔帽就会倾倒。当然,这个简单的小实验,还可以引导学生认识惯性、重心等物理概念。总之,备课时,要认真设计实验,尤其是初中物理教师应当用更多的精力来研究各种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因此,学习新的实验技能和自行设计简易实验,应该是物理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尤其是青年教师应该有一个集中的时间深入到实验室工作,这对青年物理教师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四、物理与数学的关系

  实验是基础,数学是工具,实验与数学这是物理教学的两大支柱。高中物理涉及到的初等数学知识面是很广的,特别是方程求解,函数图象、三角函数以及平面几何知识,几乎在高中物理的每个分科中都有应用。同时物理概念和规律要用数学方法来表述,因此,学生要具备正确理解物理知识的数学表达式的能力、运用数学知识进行理论推导的能力、运用数学知识对物理问题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运算的能力、运用数学知识进行理论推导的能力,这些都是物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物理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的重要问题。如果物理教师不具备相当基础的数学知识,这个任务就很难完成。因此物理教师应该力求对中学数学比较熟悉。备课时,应注意研究相关的中学数学知识,而且还要注意熟悉一些高等数学,这对于深刻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也是十分必要的,学生在学习物理时常常是理、数脱节,他们学了不少数学知识,但缺乏应用数学知识联系物理问题的实际的能力,备课时就要注意到怎样促进学生使数学知识向物理问题的迁移。如图所示的力的合成问题,ΔOCE是力矢量的三角形,这是一种物理现象的数学抽象,ΔABO是支架三角形,这是物体的数学抽象。可以证明Δ OCE∽ΔABO,学生常常想不通,也不敢作这种“相似性”的论证,因为两个三角形的实质不同,他们忽视了这实质不同的两个三角形都是一种数学抽象,从数学来看,它们是“同一”的,可见如何使学生善于运用脱离具体事物的数学的抽象来解决具体问题,是物理教学应加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因此,提倡物理教师读一点中学数学教材,并且认真研究物理教材中的数学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五、难与易的关系

  物理这门学科“难教难学”,可能是一个带有国际性的普遍问题,物理学的概念和理论具有较高的概括性和抽象性,学习物理除了要求学习者具有较好的思维能力外还要求有较好的数学基础和实验动手技能。因此,物理这门学科的教和学确有难的一面。物理知识与自然环境、生活实践以及生产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就存在着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极大潜在动力,这也是不应该忽视的。

  物理教材中形成教学难点的原因,其情况是较为复杂的,从物理教材的某一章某一单无或某一部分来看,其“难”大体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客观上比较难,例如静摩擦力、电势、电动势等概念;另一种“难”是人为的,例如把连接体问题搞得很复杂,引入“惯性力”等超纲内容,这就人为地给学生学习造成困难。教师备课,就是要设法化“难”为“易”。我们应该经常总结化难为易的好经验,比如分散难点、多做实验、搭桥过河,进行类比等等都是行之有效的化难为易的办法。例如电磁感应现象中的楞次定律,是一个难点知识,尤其是定律的表述,学生很难领会。我们可在实验基础上,通过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这个定律的核心是研究感生电流的磁场和原磁场之间的关系,由于原磁场的变化而产生感生电流,感生电流又形成自己的磁场,这个磁场又为原磁场产生阻碍或反抗作用。这个物理过程是比较复杂的,但可以看出原磁场的变化与感生电流的磁场之间存在一种互相作用的因果关系,原磁场的变化是“因”,感生电流的磁场是“果”,此“果”又对“因”产生阻碍或反抗作用。这个因果关系好比“父子”关系,不过在这里“儿子”总是反抗“老子”的。这样在实验基础上通过对过程的分析,抓住了过程中的因和果的辩证关系,并对这个困果关系作了一个人格化的比喻。这种分析和比喻使学生不但在思想上受到启迪,而且在心理上产生了趣味感,“难”就化为“易”了。一个物理教师应该学点哲学,还要注意从文学艺术中汲取营养,加强语言修养,广泛阅读科普资料,这对搞好物理教学也是很重要的。

  六、局部与全局的关系

  有人说,教学也好比下围棋,只有全局在胸才能下好每一个子,这的确是很恰当的一个比喻。这个局部与全局的关系问题,在备课中不可忽视。若以整个中学物理为一个全局,那么力、热、电、光、原子诸部分就是组成这个全局的各个局部。中学物理以经典物理基础知识为主,力、电是两个重点局部;若以力学为全局(主要是质点力学),则牛顿运动定律、动量定理和动能定理就是重点局部。教师只有胸中有全局,处理好各章各节教材内容之间的关系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才能知道把主要力量应下在何处。为此教师要通读全部教材,然后对全部教材的知识结构作出分析。对每一节教材的处理,要从全章这个全局出发,在对全章知识结构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全章重点、难点,并对全章作出一个整体安排。全章设计得好,重点就能突出。从课堂教学的总体来看,每一节课是一个局部,但对教师备课来说每一节课又要把它作为一个全局来考虑。从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来看,要研究如何做到讲好基础知识、突出重点,培养能力,思路清楚,密度适当。从每一堂课的教学方法来看,要做到启发引导,有讲有议,动手动脑。总之,课堂教学的45分钟要精心设计,全面安排。局部会影响全局,尤其是那些关键性的局部更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上好每一节课不但是一个教师的责任心的表现,也是教学客观规律的要求。

  七、新与旧的关系

  物理学各部分知识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例如,中学物理的力学体系具整体性就较为突出内在联系很强。在教学中如何揭示这种内在联系,使学生根据已有知识通过推理来获得新知识,这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问题。要深入研究这个新与旧或未知与已知的关系,力求处理好这个关系。从“旧”中如何引出“新”,如何利用“新”来巩固和深化“旧”。这个新、旧的辩证关系,是我们课堂教学中应注意掌握的一般原则。以上所述是从物理知识的内在联系的角度,分析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新”与“旧”的关系。其实就学生本身头脑中的知识结构来看,对于学习物理来说,他们并不是白纸一张,他们从自己的生活实际中,从对周围自然环境的观察中,从课外阅读中,总之从社会的各种信息传播渠道中,他们已经具有不少与物理有关的知识,不过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表象的,有的是错误的。但对教学过程来讲,这些都应该成为引入新知识或正确理解新知识的参照条件,我备课时注意研究学生,其根据之一就在这里。

  研究一章教材时,应该把这章知识里学生的已有知识排列出来,研究如何利用已有的知识,如何加深学生已有的知识。例如,动量这一章,冲量、动量、动量定理以及动量守恒等均为新知识,而牛顿运动定律、矢量的和差计算、机械能守恒定律等都是旧有知识。这些旧知识有利于本章新知识的学习,又在研究动量等新知识、新问题时得到巩固和深化。

  例如,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就可以直接导出动量守恒定律。但牛顿运动定律只适用于宏观低速情况,而动量守恒适应的范围更为普遍,不论是宏观物体还是微观粒子,低速运动还是高速运动,也不论相互作用是什么性质的,都遵守动量守恒定律。也就是说动量守恒是反映了比牛顿第三定律更为普遍而深刻的互相作用规律。可见通过牛顿定律得到了动量守恒定律,而动量守恒定律使我们对牛顿定律的认识更深化了。所以,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上多下功夫,是十分必要的一件事。

  八、初、高中物理与普通物理的衔接关系

  初中物理、高中物理、普通物理都是物理学的基础理论部分,初中物理的教材内容大部分属于感性认识,高中物理的概念性和理论性比较强,而普通物理就具有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了。对于高中物理来说,下有初中物理,上有普通物理,教师如何处理好这个“上”“下”之间的衔接关系是值得研究的。高中物理教师应该钻研初中物理和普通物理,以便了解学生的基础和普通物理要求,很多物理概念和定律,在初中、高中、普物的不同阶段的要求和提法是有差别的,是根据学生接受能力逐步深化的。例如,质量的概念,在初中定义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这是牛顿关系质量的最初定义,这个定义是牛顿的机械的原子论观点的产物,牛顿认为物质都是由完全相同的、不可再分的基元粒子——原子构成的。而所谓物体的质量就是整体物体所包含的这种绝对原子的多少。这个定义存在明显的缺陷。其一,完全相同的绝对原子根本就不存在;其二,无法通过测定物体所含原子的数目来测定物体的质量。那么,为什么至今在初中物理中仍然沿用这个定义呢?原因之一就是初中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其次是人们凭经验知道了物体所受重力与其质量成正比,从而用比较物体所受重力的方法可以测定质量。牛顿正是根据自己对质量的理解和这种量度质量的方法,建立起了牛顿第二定律。牛顿定律的建立使人们对质量的认识深化了,产生了惯性质量、引力质量等新概念。高中物理把质量定义为物体(质点)的惯性大小的量度,这个定义和初中的定义并不矛盾,而是深化了。只有学习普物时才去深入研究引力质量问题以及质量的相对论效应问题。可见,钻研教材时要注意沿着物理学发展史,去研究一些概念的不断深化的过程,解决好不同教学阶段的不同要求之间的衔接关系。

  九、讲与练的关系

  讲与练的关系,一般提法是“精讲多练”,即用“精”和“多”解决这一对矛盾。其实“精讲多练”是我国广大教师在继承、借鉴的基础上,通过教学实践形成的一种新的教学思想,也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方法,它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也符合教学过程双边活动的特点。它克服了教学中单纯“先生讲学生听”的弊端,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谓精讲,即把精华的内容,不但讲得深刻,而且讲得精彩,研究精讲的教学艺术,不但使学生学到知识,而且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心理上得到一种美的满足和享受。物理教师要把学生必须掌握的,特别是不容易理解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以精炼的语言,准确地讲授给学生。精讲不是少讲,而是好与少的结合。这是我们在备课中最为耗费心思和要着实下功夫的地方。所谓“多练”,是学生的练习要多一些,只有通过反复练习,学生才可能真正学到一点东西。多练的含意有三:一是指一定数量的练习;二是经常性练习,即“学而时习之”;三是多层次、多形式、多种方法的练习。“多练”实质上是使学生对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反复实践中巩固、深化。根据心理学的遗忘规律,新旧知识的前后干扰现象等,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练习,才能保证学生灵活而牢固地掌握知识。

  “练”的目的是利用一些练习题来让学生正确理解概念,掌握规律以及训练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巧。因此,如何精选或设计一些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的练习题,是备课中应认真研究的问题。有经验的教师都十分明白,精选,尤其是设计习题是一项既费精力又需要有业务水平的工作。每道题目从内容到形式,都要具有科学性,题目中所设置的物理情境,既要符合物理实践又要有新颖性和针对性,还要符合教育心理学要求,在修辞方面和使用标点符号上都要规范化。总之,适量的有针对性的精选或设计一些习题让学生练习是很重要的。只有如此,才能检查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正、误、漏、缺,进一步引导学生总结分析解题思路,并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扩展和活化,这种“练”和那种盲目地、机械地、大量地、毫无选择地搞题海战术的“练”是有原则区别的。所以“精讲多练”的“多练”是相对于精讲而言的。

  总起来说,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三个方面处理好各种关系,这就有可能从多层次、多角度上理解和把握教学过程,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建立基础。

教师读书随笔13

  卢梭的“寓教于乐”总让我困惑,我常常思考:究竟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快乐,在快乐中学习呢?纵观今天背负着“升重点,考大学”沉重包袱。

  孩子们,他们哪还有心思去玩,哪里还有时间去乐呀!

  “一个人在求学时代最宝贵的财富就是自由支配的时间”,虽然减负已不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我们仍能听到许多学生埋怨的声音,细问起来,原来,每天做完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回家还得完成家长的若干作业。邻居家的小男孩,放学回家很少出门活动,就连寒暑假也不例外,每天都关在小房间里做妈妈布置的什么《江苏正卷》、《课外补充阅读题》等习题集,碰到难题(特别是些联系生活谈感受的题目)必过来问我,细看一下整本习题集,无非是些常见的题目,好些题目与学校统一的练习册雷同,甚至一模一样,而真正能开发智力的题目寥寥无几,孩子就在这样每天练了又练的习题中荒废了自己美好的童年时光。“最宝贵的财富”也在不知不觉中浪费了。

  在社会要求学校给学生减负的同时,我们也呼吁各位家长给孩子减负。现在正是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年纪,正是他们好动好玩的年纪,如果每一位家长都能正确对待他们稚嫩的问题,欣赏他们童趣十足的举动,多给他们“最宝贵的财富”,我相信每个童年在记忆中都会是五彩缤纷的。

教师读书随笔14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而我们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尽的时候。“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所以,读书吧,老师们!

  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写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共谈了一百条建议,读着此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与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让我充满信心……

  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一看着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谈论“我忙,没有时间啊。”平时我也经常这样地抱怨。一昼夜只有24小时,每天在单位工作的时间只有8小时,而且这8小时是排得满满的:备课、上课、批改学生的作业、辅导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学生、还要时常接待家长、处理学生之间发生的摩擦,另外搞好班级的环境布置,完成大队部的工作等等,已经是有点应接不暇,更何况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搞科研;晚上回到家还要忙着家中琐碎的事情。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带着这个问题与烦恼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与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着作。

  对啊!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我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应当在自己所教学的语文这门学科中,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成为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明白了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抛到了一边。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与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教师读书随笔15

  纪伯伦曾说过“荣誉是热情站在阳光中影子,花根是鄙弃荣名花朵”。我想这句话送给朱永新先生一定是最合适不过。他是全国人大会委员,是民进中央副主席,是苏州大学博导,但他却一再说自己是一个力图不让孩子掉队老师。初听他名,缘于他连续11年提出建立“国家阅读节”提案;敬仰他人,却因有幸拜读他《教育之旅——教育承诺》。

  翻阅书籍,会发现全书以一种访谈形式展开,记述朱先生近些年和众多媒体关于教育观点一些对话。在这些对话中轻易就能发现,朱永新先生致力于新教育实验理念普及和推广,他提倡多角度关注孩子人格健全与成长。但让我最感同身受还是他所提倡“全民阅读”理念。他认为这是新教育实施最有效途径,也是教育改革必由之路。他在访谈中提到“一个不善于阅读民族绝对不会成为一个有精神力量民族,也绝不会成为一个有竞争力民族”。朱先生还以犹太人为例,犹太人平均每人每年有45本书阅读量。这似乎让这个种族人才辈出、贡献良多变得不那么匪夷所思。

  而作为一个一线语文教师,我深知阅读重要。他有着发展思维、培养情感、激发兴趣、提高表达能力等诸多作用。正如朱先生所说,学校教育对于孩子来说如果是必要乳汁,那课外阅读就是孩子健康成长其他营养物质。但现实操作中,我们总会感到荆棘满路。应试压力、阅读方式改变、社会观念不认同等都让孩子读好书路径看似越来越窄。由此朱先生便提出“全民阅读”理念。由民众阅读形成一座城乃至范围更广书香氛围,去吸引那些离书越来越远人群。例如,他认为父母如果能和孩子一起阅读,定能形成共同语言,拥有共同生活密码。他始终坚持,哪怕多一个人爱上阅读,这世界便也多一份书香。

  掩卷沉思,朱先生理念,我想就现在来看是梦想大于现实,毕竟太多人认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太多人甚至没有阅读兴趣。但长此以往,从书香校园影响到书香社会,从推进阅读到撬动中国教育改造,也并不只有渺茫希望。低头再看书面上朱永新先生,我惊讶一个身体力行搞教育改革人,看起来却温和淳朴、笑声朗朗,我想那一定醉人书香才能浸润出儒雅气质吧!

【教师读书随笔】相关文章:

教师读书随笔12-22

教师读书随笔05-15

教师的读书随笔06-17

【热】教师读书随笔06-27

教师读书随笔笔记07-10

教师读书随笔(优秀)07-13

教师读书随笔[合集]08-08

教师读书随笔(通用)08-08

[荐]教师读书随笔08-26

教师读书随笔宽恕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