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学会独处随笔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对随笔有些了解吧?随笔通常作者通过修辞手法曲折传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的一种文体。你见过的随笔都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会独处随笔,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学会独处随笔1
人,作为社会的一个分子,不能不与人交往,与人群处。社交是我们每个人都熟悉的活动,每天上学、上班,出门与人打招呼,周末与朋友相聚,一起吃饭、聊天……这些都是我们每个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社交,可见,社交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是生存的需要,为此很多人广交朋友,为社交而社交,宁可整天不停地奔走在呼朋唤友的路途上,也不愿意面对一个人独处的时光。
殊不知现实生活中,有一些社交并不是必须的,甚至还是无用的,有些人看似有很多朋友,但当你真正需要帮助的时候,却不一定有人愿意帮你,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例子,就像最近热播的电视剧《欢乐颂》中的樊胜美,作为一个大公司资深人事,又是美女,手上可谓朋友很多,然而,当她家里遭遇意外急需借一大笔钱时,却打遍了通讯录上所有的电话,都被人找各种借口拒绝了,没有一个人愿意帮她的忙。
因为人与人之间的社交,实质上是一种“等价交换”,必须建立在双方都有价值的基本上,如果你只是一个很普通甚至没有什么价值的人,别人凭什么要花时间与你相处?只有当你足够优秀时,才能吸引同样优秀的人与你交往。所以,与其浪费很多时间精力,去结交很多所谓“朋友”,倒不如多花些时间学学如何更好的独处,丰富自己的内涵,把自己变成别人想结交的人,做一个“自带光环”的人,远比去寻找光环的人有意义的'多。
学会独处,可以让自己摆脱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独处能帮我们守住内心,让我们用心去感受生活的真谛,用心去总结生活带给我们的启示,让我们在平凡琐碎的生活中始终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识,不会让自己被杂乱、无意识的生活拖着走,而是主动去掌控生活。
学会独处,可以更好地提升自己。因为人只有在独处的情况下,才能摒弃一切杂念,在寂静中学习、观察、分析和思考,与自己的灵魂相遇,更清晰地认识自己,更全面地观察周围环境的变幻,让自己获得更好的提升机会。所以,人虽然需要有群处的技艺,但更要有独处的勇气,作家龙应台说的好:修行的路总是孤独的,因为智慧必然来自孤独。那种能够成就自我的孤独,才是你摆脱平庸的直接途径。
学会独处随笔2
最近在看刘若英的《我敢在你怀里孤独》,深深意识到学会独处的重要性。虽然我从未在读书期间像有些女孩子那样,上个厕所都要好朋友陪着,但我的确是个害怕孤独的人。
前一阵子去见一个朋友,还特意跟他提到这个问题:一个人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呢?我实在无法想象。他听了我的问题,二话不说,就一直站在窗前发呆。我以为窗前有什么特别的风景,就也凑过去看。
这时,他说话了:一个人生活没什么特别的。如果是白天,我会经常这样站着看外面。我说:外面有什么好看的?不过是几个行人而已。他又说:并不是为了看什么。我只是保持站着的状态,然后冥想。
哦,是这样啊。我回答:看来,一个人的日子不好过,太孤单太无聊。他笑了:其实,这种站在窗前冥想的机会不多。因为白天一直上班,晚上回来看看新闻、用用电脑就该洗洗睡了。并没觉得不好过。
原来如此!估计因为工作忙,他没时间想太多。我又感叹:我觉得人衰老得好快,想想真是可怕。他看了我一眼,说:我们不是衰老,是长大。人不能一直幼稚下去。我觉得你会对独居生活和变老产生不好的想象和恐惧,就是没长大的表现。
回来后,我一直在想他的话,的确是这么回事。作为一个30+的人,我的很多想法始终很幼稚。所以,当看到刘若英写道,她从很小的时候就自己住一个房间,并且把自己关在房间的衣柜里面,自顾自地玩游戏,甚至一人分饰多角,编织自己感兴趣的故事时,我感到很惊讶。
刘若英的成长过程中,没有父母陪伴(他们早就离婚了),也没有同龄人相伴(跟她共同居住的'祖父母平均年龄比她大60岁)。虽然学校里有同学可以相处,但毕竟时间短,而且大家都认为“父母离婚的小孩很可怜”。但刘若英从小习惯了自嘲,并不觉得自己可怜,反而发自内心地说“我比其他人幸福”。
之所以觉得“比其他人幸福”,是因为她认为“别的同学经常抱怨父母吵架,或者动手揍他们”,而刘若英则洒脱地写道:他们(她的父母)几乎不会同时出现在我的面前,所以我不可能因为他们彼此间的恶言相向而感到紧张和苦恼。至于被打就更不可能。父母不在身边,祖父母特别疼她,所以她觉得“很幸运”。
刘若英说,需要应对苦恼时,她从不跟别人说,而是跟自己对话,试着自己找答案。特别是当感到寂寞,或必须忍耐某些嘲讽时。因为她觉得:不管别人怎么说,不管周遭的环境怎么样,她都得找到一种让自己舒服的方式,开心地生活下去。
我想,这种智慧只有善于独处的人才能掌握吧。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整天呼朋引伴的,心中一有什么不平之事,肯定会向朋友们诉说,然后你一言我一语地发表意见、出主意,也不管有没有道理,最后不把我们的脑子给搞糊涂才怪。
所以,刘若英这种习惯孤独、乐于自己寻求答案的生活方式,很值得学习。一个人住、没人聊天怕什么呀?我们可以自问自答。一个人吃饭怕什么?我们可以有更多自由和选择。冬天一个人怕冷,有电热毯、暖宝宝;夏天怕热,有电风扇和空调。写到这里,不禁要跟着刘若英欢呼了:我们多么地幸运,有选择的权利。
刘若英还说:就算待在家里,我的心也能天南地北到处遨游。因为我的心思始终都只跟自己一起。多么通透的活法呀,这又让人想起了张德芬的话: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所以,别再流连外面的花花世界啦,练习独处的能力才是正道呀。
学会独处随笔3
内向的我喜欢一个人在绿树白路的校园里散步,喜欢骑一辆自行车在大街小巷游荡,喜欢在超市里看来看去,也喜欢在图书馆或是房间里静静地看书、看电影、码字……总之,不喜欢交流,不喜欢聚餐,不喜欢去一进门就被介绍来介绍去的私人小店,我喜欢与自己相处,静静的、漫无目的的、轻松的和自己相处。
我曾以为只有内向的人才会如此,内向的人也应该如此。后来,我发现内向的人也有高谈阔论的时候,外向的`人也有沉默不语的时刻。现在,社会上有越来越多的宅男宅女,越来越多人有社交恐惧症,难道都是内向者吗?显然不是。
为什么人们越来越喜欢独处,我比较赞同一篇文章的说法,人们在不断追求群居和独处的平衡。从前人们倾向于群居,由此有了一村一镇,那是因为那时地广人稀、交通不便,亲朋好友相遇交流难得,与自我相处容易,所以追求群居。而如今,楼上楼下、来来往往都是人,电话语音文字视频,各种方式联系他人,除了亲朋好友同事还要联系客户打理各种关系。人们和自我相处的时间空间都前所未有的少,所以便追求独处。
况且,这个世界也在追求独处。从一家人看的电视到电脑再到更为私人的手机,从餐馆到咖啡馆再到外卖,从公交到面包车再到小型轿车、共享单车。
为什么不和自己好好相处呢?当你迷茫、焦虑、浮躁、无措时,有没有想过可能是因为忙于和外界相处而忽略了自己的内心呢?独处让自己更舒服,不也有益于与外界的交往更舒服吗?
独处不难也不枯燥。你可以看一本书读一篇文章引出内心的想法,也可以散步、跑步,听听自己的声音,还可以喝一杯咖啡或是一杯茶,享受自我,拿起笔写写画画、或是轻声哼唱,甚至只是关掉手机、电脑,坐着发呆。
当我们学会了独处,能够很愉快地和自己交流,不也就没那么多迷茫和焦虑了吗?
【学会独处随笔】相关文章:
享受独处随笔12-19
学会适应随笔09-02
学会放弃随笔08-14
学会感恩的随笔05-21
独处的作文05-29
学会理解的随笔04-05
学会爱自己随笔09-04
教育随笔:学会谦让12-04
教育随笔-学会倾听08-05
让孩子学会赏识随笔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