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随笔作文

时间:2024-01-11 11:39:55 随笔 我要投稿

随笔作文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许多人都写过作文吧,作文根据写作时限的不同可以分为限时作文和非限时作文。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随笔作文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随笔作文

随笔作文 篇1

  柔风轻舞的夜晚。

  我躺着,身旁的窗口有如一幅童话画卷。

  满天星星如鱼儿一般在天河里游呀,游呀,抖着一身金灿灿的鳞光。那可是童年在蓝森林里丢失的小项链?星星那样的可爱,可是,星星是该缀在女孩紫丁香芬芳的诗行里呀!我想。

  月亮呢?我找不到它了,就像赤足走在黑夜里而找不到灯盏一样。哦,我看见它了,它正枕着棉花糖样的云朵儿甜甜地睡哩!

  “孤独吗?”我问。夜笑得透明,说月亮的泪滴成了水晶。

  我还要彩虹桥上的'那株梦幻草。奶奶说,找到它就能见到长着亮晶晶双翅的安琪儿。

  我的心儿继续奔跑,我在寻找童年七彩的梦。

  当夜幕被清亮的泉水冲得快发白时,我的梦儿找到了!晾在天边的缤纷晨霞不就是我昨夜编织的希望吗?

  我枕在黎明中,笑了。

随笔作文 篇2

  弹指一挥间,往事成云烟。对镜望,红颜残,春华变秋霜;一声叹,几分憾,旧梦总难圆。-----题记

  经历了多少个寒来暑往,不经意间,皱纹悄悄爬上了额头,白发偷偷藏入了鬓角。回望走过的路,几多欢乐,几多忧伤;几分感慨,几分遗憾。生命之河永不停息,涔涔流淌,河两岸的景色,时时变幻,有春的绚烂,有夏的火热;有秋的寂寥,有冬的落寞。能够停留于心的,却少之又少,有时候想起来,只是模模糊糊的一片,似乎风一吹,就能吹散。虽说往事成烟,随风飘散,可弥留在心底的那些伤,却顽固地不肯愈合,仿佛时时刻刻在提醒自己那不堪的过往。

  人的一生要走多少的路,永远是个未知数;人这一生要受多少的苦,没有人会告诉你。你唯一能够做到的,就是沿着自己心的方向,一步步去走,接纳所有的好与不好,承担所有的责任义务,无怨无悔地付出,心甘情愿地承受。生命是一个漫长的历程,看不到终点,看不到结局,你把它想象成美好,你的脚步就会轻松,你的笑容就会生动;你把它想象成悲剧,你的心灵就会阴暗,你的天空就失去阳光。

  不是每个人都爱流泪,但我们谁也不能保证自己不会流泪,流泪不一定就是软弱。酸楚的时候,眼泪是一首诗,流淌的是情怀,绽放的是生命的花朵;坚强的时候,眼泪是一条路,经历的是坎坷,清晰的是无悔的追求;伤心的时候,眼泪是一条河,流走的是记忆,坚定的是执着的信念;欢乐的时候,眼泪是一场雨,洒落的是甜蜜,滋润的是干渴的心灵。人累了就休息,不要勉强自己,哪怕只是简单的驻足,拍拍灰尘再启程;心累了就停下,不要委屈自己,该放下的放下,该忘记的忘记。开心了就笑,让别人看到你的幸福;难过了就哭,擦干眼泪再上路。有时候,是眼泪清晰了我们的视线,是困苦拓宽了我们的胸怀。

  不要总是抱怨生活对你不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谁也逃不脱命运的赋予我们的痛苦和磨难,没有谁的生活会永远一帆风顺;没有谁的人生会永远灿烂辉煌;没有一片天空永远会晴空万里;没有一个人的心灵会永远一尘不染。人生祸福相依,笑泪交织,得到的不必太看重,失去的不必太在意。你拥有了一些,必然会失去另一些。挫折和坎坷让我们备尝艰辛,也让我们一天天学会坚强。顺境时,多一些思索;逆境时,多一些勇气;成功时,多一份淡然;彷徨时,多一份信念。只要有一颗沉静淡然的心,就会坦然地面对我们的生活。

  有时候看到年轻人那种朝气蓬勃,活力四射的样子真的好羡慕,也会忍不住为自己流逝的青春岁月而感叹。时光总在我们还未来得及珍惜的时候就悄然离去,一路走来,似乎也没留下多少美丽的回忆。前一阵看到一篇文章,《谁蹉跎了岁月,谁惊艳了时光》,细细想想,我们谁的岁月不是在迷迷茫茫中成为了蹉跎,谁又为自己的人生留下了多少抹不去的光环。我们只是普普通通的一个人,没有超人的智慧;没有优越的'工作;没有光明的前途;没有辉煌的成就,每天跟柴米油盐打交道,每天为家庭生活奔波忙碌,有时候甚至不明白自己存在的真正意义。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所走的道路不同,想法可能也会不一样。我们只是岁月中匆匆的过客,无论置身于哪一个驿站,都要心态平衡,不失时务,一步一个脚印地走。生命灿烂而美好,不要哀叹岁月无情,那些偷偷溜走的时光,催老了我们的容颜,也丰盈了我们的人生。在属于我们自己的世界里,盈一份感悟,把握住自己的人生轨迹,以人淡如菊的方式,微笑着和过往说别离,做时光最从容的过客,相信最美的风景,一直在路上;最真的情感,一直在心里。

  人生是需要用苦难来浸泡的,没有了伤痛,生命就少了炫彩和厚重。不要在意生活中的委屈和磨难,难过只是心情的一种点缀,而不是生活的全部。学会在困苦中借力,在隐忍中坚强。人生的长卷铺向远方,无论我们多么不舍,都留不住它前行的脚步。独自走在路上,看沿途的风景,经历让我们懂得了感恩,学会了欣赏,明白了现实和自持。

  感谢所有的相遇和离别,就像时光刻在心底的纹路,也曾伤感过,惆怅过,但留下更多的却是温暖。在拥有的时候好好珍惜,在失去的时候坦然放手。人生,总有太多的期待一直失望;总有太多的梦想一直落空;总有太多的话语无人可诉;总有太多的情感没有归依。其实,有些事,轻轻放下,未必不是轻松;有些人,深深记得,未必不是幸福;有些痛,淡淡看开,未必不是历练。坎坷路途,给身边一份温暖,让世界充满阳光;风雨人生,给自己一个微笑,把快乐写在脸上;相信自己,相信明天。

  红尘茫茫,唯心向暖。

随笔作文 篇3

  闲暇无事,煮粥一次,记于此,随笔之意不在叙,只是杂话人生几句。

  知道天寒,明明温水不冻手的,但依旧选择冷水,以其淘米,反复三次,将米静置于一旁。

  记起,曾与人争论,如今我仍固执,所谓正能量,过多也无益。许是我心黑暗,不习惯那阳光。一直觉得,劝积极乐观的话并无用,悲观者并不会被轻易改变。

  实际,精神麻木后,所有言语伤害都会不痛不痒,非得刺激神经,方可清醒。突然觉得,有人厌恶冷水,也许是明知可令自己清醒,才如此。人,活得糊涂点,并不大坏。但我希望能看清世事,也许有人要诬陷心机重,却不必在意了。

  除坚持以冷水冻手外,淘米本也是一种蜕变过程。倘若我们在变化中,抛弃了杂质,也丢失了一部分优势,这太正常不过了,大可不去在意其间得失多少。

  我想,所谓干净与纯洁是不同的:孩子可以纯洁,但未必干净。纯洁,是一张白纸,以童真为塑料膜保护;干净,更像是在旧房间里的草稿纸,无论本身是否整洁,但始终不染世俗的尘埃。纯洁,大多孩子具备,而干净,则是一种人性的馈赠。

  如果能做一粒被淘过的米,那淘米水则是我的老酒与故事,我也将以干净、温柔善待世界。

  淘过的米,需要静置片刻,这叫过渡。

  再剥瓜子仁,虽然麻烦,但结局是美好的。做什么事,也许是为享受过程,但现实很多都只是为了一个美好的`结果。我们需要的,是最基本的保障,努力不让自己失望:耕耘,并不一定有好收获。实际是,欺瞒自己,相信世间皆琉璃,好像天空不会暗。

  一小勺食用油,瓜子仁也变得油腔滑调。所谓圆滑世故,在某种程度上,相处的感觉比与毫无处世经验者相处的感觉要好,因为大多人都喜欢跟会说话的人相处,而不是那些情商低的、容易伤到自己的人。将瓜子仁与食用油搅拌均匀后,一股香味飘来,你看,多诱人,正如上面所言吧。

  倒水入锅,送入电饭煲,开始煮粥,时长约一小时。

  不知为何,突然想到孙悟空在太上老君炼丹炉里的情节,那一粒粒米,也在经历同样的高温浩劫。它们将在其中疯狂地翻腾,也会慢慢沉下去佛系地等待。待等时机成熟,它们便会绽开灿烂花朵――软而烂,真正以柔待人。

  因为记挂着我的悟空,我守在一旁,活像唐僧一般,不止地念叨着,偶尔也打开锅盖,问候一声:“众泼猴,休得无礼,早日修炼得道,为师等你。”话音刚落,我便将那碗早已准备好的糖水倒进去:“一定要做碗甜甜的粥。”不久后,我又将带着一股油香的瓜子仁撒进去。

  等待是一门艺术,很显然我并没有学会:时而捻着窗帘线头缠绕在手指上,幻想自己轻弹着琵琶;时而看向窗外冷清清的街道,怀念去年的热闹。

  盛粥一碗,我细细品尝:甜却淡,于我而言近乎无味,那瓜子仁也失了油香。粥稠得刚好,看样子算成功。

  结果与预想不同,思来想去,倒也接受了事实,且悟出了一些自认为颇为深奥的道理:粥者,若社会染缸,其间,圆滑者未必圆滑,甜蜜者未必甜蜜,真真假假,遮遮掩掩,真面目总归要藏匿。

  我们本也如此,戴着面具做人,无法做到完全的真实,但所展现的,一定是尽量能够融入社会某处的形象。就像粥里的瓜子仁与糖,并不能改变这碗粥原本的味道,我们只会是社会中的一份子,个体微不足道。

  但我愿做粥中糖,有自己一份甜;愿做粥中瓜子仁,有自己一份香;愿做粥中米,有自己一份贡献,说不定,还会是最美味的那粒,如星辰点缀夜空般,装饰着某一个人的梦……

随笔作文 篇4

  谈起“流行”二字,不论男女老少,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有人甚至手舞足蹈,喜行于色。

  现在,我们看电视,尽是“流行”广告。街上那五光十色的霓虹灯也成了“流行”广告,什么名车豪宅,炫彩手机,名牌服装,美食华宴等时尚流行的东西,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尤其是青少年们,被那些五花八门的“潮流”影响,虚荣心自我膨胀而盲目购物。

  人都有虚荣心,法国哲学家说过:“虚荣心很难说是一种恶行,然而一切恶行都围绕着虚荣心而生,都不过是满足虚荣心的手段。”

  在现实生活中,走在街上,看到什么“流行”,就想立马拥有,这种人数不胜数。大都是落在了虚荣心上,他们总想借助外在的,表面的或他人的荣光来弥补自己内在的实质不足。

  雨果说过一句名言:“过去的决定未来的。”再过若干年后,这样现在沉溺于物质攀比,缺乏理想的人,不不求上进,不学无术的人,终究会被残酷的社会竞争所淘汰,将会成为一个个真正的“废人”。

  因此,现在的.年轻的心要远离潮流,否则后果便是被汹涌的潮流水卷进去,而到那时再悔恨当初不该随“流行”走,便已晚了。

  我们现在岂能跟着“流行”走?我们一心搞好学习才是正确的选择。

随笔作文 篇5

  孤独,除了心理不健康,神经不正常的之外,便是那些完美人士所能达到的精神境界。

  林黛玉是孤独的,因为她美得无人能配;俞伯牙是孤独的,因为没人能听懂他的心声;放鸽子的泰森是孤独的,因为他没有对手;作家是孤独的,画家是孤独的,心理学家是孤独的,诗人是孤独的,诗便是孤独者的心语......

  孤独的'人能透视人生,透视人性,因此,他才会慢慢变得孤独。宽阔的大海表面很平静,却暗流涌动;巍峨的高山不移不动,但没有一个时刻是静止的;淹没于俗世眼光之下的地下森林,更是深沉品格的体现。孤独使失败者奋起,使获得成功者不骄不傲。

  齐白石说:"画者,寂寞之道也"。爱默生说:"有些声音是在寂静中,才能领会到的,在喧哗声中便渐渐消隐"。陈子昂千古独步,唱出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登幽州台歌》。李白说:"古来圣贤皆寂寞"。是啊,黑格尔辞去城里的好工作,苦心钻研学术,最终成为伟大的哲学家;总览爱因斯坦的一生,无不是在别人觉得孤独怪癖的日子中度过。

  "孤独是一种境界,是一种伟大的性格,哪里有伟大的性格,哪里就有伟大的灵魂"!

  孤独犹如一颗子弹,装在枪膛里,等待时机的到来,才会发射!

随笔作文 篇6

  农历二月二十六,庙会,清明,桃梨花开。

  柳绿桃红醉清明,榆钱不甘进蒸笼。人间二月春风渡,轻打梨花烟雨中。回想起来,已经好多年没有回家逛庙会了。今年好了,有大把的时间在家游山玩水,赏花作乐。巧的是,由于气温原因,庙会期间山里的桃花梨花在杏花之后相继都开了,对于漂泊在外的游子来说,清明小假期回家赶庙会同时赏桃梨花是件特别划算又美好的事吧。

  长大了也不再像小时候那样肆无忌惮的满街玩耍了。庙前烧纸烧香的人换了一拨又一拨,还是小时候的香火味道;记忆里大大的戏台现在看来也不过几步远的地方,台上唱着的却依旧是记忆深处的那几段戏曲;摆摊儿卖东西的,除了小时候的糖葫芦、棉花糖、小饰品,又多了好些新鲜的玩意儿;台前看戏的父老乡亲,岁月在他们身上留下深深的痕迹。看着到处玩耍的孩童,不禁把回忆拉长,回到儿时的画面……

  也就六七岁的样子吧。小时候不管什么民俗文化,不懂欣赏什么桃梨花香,只知道有戏看,人多热闹。从下午戏班子开始搭戏台,就跟爷爷拿着马扎小板凳,早早的去占个地方等着。那时候爷爷身体还算硬朗,一直到后来有了弟弟,每年都会跟爷爷去看戏。从让爷爷背着去,到扶着爷爷去。记忆里的片段总有些是跳跃的。家家户户赶早吃晚饭,就见三五成群的人断断续续向戏台聚集,戏还没开唱,台下已经坐满了人。那时候还没有路灯,只有戏台上的几个大灯,就照亮了好大一片天。小孩子听不懂戏词,便只管看热闹。小姑娘们一般就去后台看看人家化妆,羡慕她们看似华丽的衣服和亮闪闪的头饰,然后回家把毛巾搭在胳膊上,披着床单,学人家唱戏的样子。男孩子都是爱调皮的,戏弄一下摆摊买东西的小贩,趁天黑从背后吓唬一个看戏正入神的大娘,然后一群捣蛋鬼笑哈哈的跑掉,只剩大娘的骂声在戏声里渐渐湮没。那时候没有手机更没有相机,所有的快乐,都存放在内存渐渐不足的脑袋里,可以随时翻出来回味一下。

  桃花梨花是年年都开的,尤其是村里那几棵被保护起来的一百多年的老梨树。可是对梨花桃花的情愫,是从前年看到亲朋好友发的照片才有的。所以去年的清明节,在距离放假还很久的时候,就跟家里天天打听花开没开。回家后一天沿着山间小路走好几趟,对漫山的梨花百看不厌,拍不够照片,生怕落下一点美丽的瞬间。忘了从什么时候爱上家乡的一草一木的,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变成了他们口中的文艺女青年。总之,情感细腻之处,都有家乡的色彩。脑海中找不到十几年前梨花遍野的景色,也想不起有没有特意去赏过这些花儿。不过也有些零零散散的记忆。比如,花含苞待放的时候,爷爷会去扯些桃枝梨枝,放在盛有水的酒瓶里,然后看着花开好长时间;村里偶尔来个照相的师傅,他的喇叭里总是单曲循环着那首《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曲子,每次看到那几张小时候的泛黄老照片,妈妈都会跟我讲当时让我拍张照可费事了,所以照片上站在一棵开着花的小桃树后边的`我,看起来都是满满的不情愿。如今小桃树长成了大桃树,小姑娘长成了大姑娘,可是陪着姑娘长大的人呐,或苍老,或离去,只有桃梨年年花香依旧。

  庙会上依旧热闹。看戏的大多数是头发泛白的老人,有的用根木棍挑着装东西的布袋子,有的怀里揽着小孙子小孙女。戏唱的再好,没有人鼓掌,不过每一个观众都看的很入神,众人不时哈哈大笑,继而安静看戏,只有些年轻人拿着手机相机照来照去的。路过戏台,忍不住往台下的人群里瞥几眼,好些个熟悉的身影,看似故人,却不是故人。若故人还在,定满心欢喜。

  清明雨润桃梨开,香火随风思故人。十年前,爷爷去世。也是从那一年,体会到了“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另一种伤感。爷爷或许还能看到桃花开,看桃花开的人儿却再也见不到爷爷。十年之前,心净无尘;十年以后,满心疮痍。时间不会等谁,岁月不会留情。回归自然,回归纯真,让自己的心灵得以放松和净化,是种奢侈的享受。我喜欢这方净土,就像喜欢这里我亲爱的人们。

  热一壶酒,添两三抔土,扯四五枝桃梨,与你。愿天堂的人安好,祝眼前的人安康。

随笔作文 篇7

  第一次杜培根随笔集是刚上初一的时候,那时是因为它是课本指定的课外读物之一。记得第一次读培根随笔集时,可能是由于年龄还小,我并没有领悟到其中的哲理,反而觉得很闷。第二次翻开这本书,是因为父亲,他认为我长大了,是应该学会如何做人的时候了,于是我便再次翻开了这本书。

  为了能更好的理解这本书我还特地查了一下培根的背景:培根于1561年出生于伦敦,是伊丽莎白女王手下一位高级政府官员的次子。他十二岁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但是三年后中途辍学,未获得学位。他从十六岁开始给英国驻巴黎大使当一个时期的官员。由于18岁时父亲的绞死,未能给他留下什么财产,他开始攻读法律,二十一岁时找到一个律师的职业。他的政治生涯就是在此后不久开始的。二十三岁时他被选为下议院议员。伊丽莎白女王于1603年去世,培根成为她的继承人詹姆斯一世国王的顾问。虽然詹姆斯拒不采纳培根的劝告,但是他却赏识培根,在詹姆斯统治期间,培根在政府步步高升。1607年培根成为法务次长,1618年被任为英国大法官,一个与美国法院院长大体相等的职务;同年被封为男爵;1621年被封为子爵。

  但是乐极生悲,培根随后便大难临头。作为一个法官,培根当面接受诉讼当事人的“礼物”,虽然此事非常普遍,但是却显然违反法律。他在议会中的政敌正想抓住这个机会把他赶下台去。培根招供了,被判了徒刑,关押在伦敦塔,终身不得担任任何公职,同时,还被罚了一笔巨款。国王不久就将培根从狱中释放出来,免除了对他的罚款,但是他的政治生涯已告终结。现在到处都有高级政客因受贿或以其它手段来践踏公众的信任而被捕的例子。当这样的人被捕时,他们往往起诉为自己辩护,声称每个其他人也都在行骗。如果认真对待这种辩护,看来那就意味着行骗的政客会逍遥法外,除非惩罚事有先例。培根服罪的话却与众不同:“我是这五十年来英国最正义的法官,但给我的定罪却是这两百年来议会所做的最正义的谴责”。有这样一种积极而充实的政治生涯,似乎就无暇去做任何其它事情。但是培根不朽的名气和在本册中占有的名次皆因他的哲学著作,而不是他的政治活动。

  他的第一部重要著作《随笔》最初发表于1597年,以后又逐年增补。伯特兰·罗素说他是近代归纳法的创始人,《培根随笔集》是他的代表作,也是西方名著中的经典著作。历史上位高权重又著书立说的人并不少,但培根的思想在欧洲那个还未结束中世纪的黑暗的年代,已具有自由主义的萌芽。他在《随笔集》里的“论宗教统一”、“论帝王”、“谈革新”或“论有息借贷”等章节中提出的独到观点许多为后来的资产阶级思想者所采纳,吹响了反攻封建制的号角。即使培根本人仍以巩固王权的角度出发想要改良上层建筑存在的弊端,但他的思维却没有仅限制在一个保守的崇奉信条的圈子里,他站在一个评览世事的高度,对涉及社会生活的诸多主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从他优美并且务实的.行文间可以发现,培根对某些主题的分析还残存有贵族化的观念,但已在尽力从一个就事论事的原则狭隘袒陈见解了,时而借用格言警句画龙点睛,令得短小的评论鲜活丰满。碍于时代和阶层的局限,偏颇之处在所难免,然而《随笔集》里处处闪耀尊重本性的光芒,层层流露睿智深邃的真知灼见,使培根的作品仍为今所爱。

  《随笔集》中包含许多洞察秋毫的经验之谈,其中不仅论及政治而且还探讨许多人生哲理。但是培根最重要的作品是论述科学哲学的.可以说克弗朗西斯·培根是一位真正的现代哲学家。他的整个世界观是现世的而不是宗教的(虽然他坚信上帝)。他是一位理性主义者而不是迷信的崇拜者,是一位经验论者而不是诡辩学者。在政治上,他是一位现实主义者而不是理论家。他那渊博的学识连同精彩的文笔与科学和技术相共鸣。

  《随笔集》中有大部分的篇章都是脍炙人口的,如《论友谊》中,“得不到友谊的人将是终身可怜的孤独者,没有友情的社会将是一片沙漠,因此那种乐于孤独的人不是属于人而是属于兽的。”这句话将“喜欢孤独的人不是野兽便是神灵”和“一座城市如同一片旷野”这两句谚语概括起来,而且十分之精湛,令人折服。然而他在《论友谊》中的另一句话也是我们所熟悉的:“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句话将友谊的真正含义描写了出来,而且使我们切身体会到,即使刚刚吵完架的朋友看到了这句话,也回不由自主地想对对方道歉,因为友谊对我们来说,真的是太重要了,然而培根又将友谊的真谛描写的那么自然,无论是谁,都不会否认这两点。

  在《论求知》中,培根说道:“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可见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在我们的一生中是相当重要的。

  在这数十篇随笔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论美》。这是一篇关于“美”的经典之作,语言简洁,内涵深刻,充满哲理。“美”本身是个很广泛的问题,本文着重论述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问题。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内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美德重于美貌,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能真正发出光辉。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形体是一个人的整体形象,体形。颜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脸部,是局部的。而行为之美,指举手投足的动作神态,是后天的,是内在美。

  《培根随笔集》的许多篇目都是催人上进的,他在教导父母怎么对儿女时,颇有见地地指出:“父母对子女在管教上要严,在钱财上宜松,这才是上策。”他在教导父母怎么教儿女最好时告诫人们:“人们(父母、教师或仆人无不如此)往往不够明智,怂恿子女在年幼时互相攀比,以至成年时兄弟失和,家无宁日。”培根认为,孩子的可塑性最大,家长宜及时为他们确定将来从事的职业并加以培训。也不可过分

  迁就儿女的心愿,以为他们会为早年的爱好而奋斗终生。如果子女有强烈的爱好和超人的天赋,则不妨顺其自然。培根还说“子女是父母的辛劳苦中带甜,也给他们的不幸雪上加霜。子女加重了父母对生活的忧虑,却也减轻了父母对死亡的恐惧。”只用了两句话就把父母与儿女的关系说得那么透窃,难怪雪莱评价他,“培根的文字是一种优美而庄严的韵律,给感情一动人的美感,他的论叙中有超人的智慧和哲学,给理智以深刻的启迪”。他在指导人们怎么读书时,颇有见地地指出:“有些书可只读其章节,有些书可大致浏览,有少量书则须通篇细读,并认真领悟。”他在指导人们读什么书最受益时告诫人们:“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透,数学使人精细,物理学使人深沉,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培根认为,读书可以使人心旷神怡,增趣添雅,成才益智,就连身体上的各种痛苦,都可以通过读适当之书而令其开豁。

  培根的话语既使人们开阔了眼界,也能使人们顿悟.全书立意高远,描述了培根先生一生的种种经历,不得不看。

  它就是我们人生这本书的“卷首语”。

随笔作文 篇8

  从集市上回来。

  路旁绿油油的树叶被太阳镀上了一层金边,就像在油锅里咕嘟咕嘟地煎炸后形成了薄薄的金灿灿的脆皮。

  手里拎着长豆角和西红柿,还有几根黄澄澄的香蕉。

  西红柿红彤彤的,确是玲珑剔透,恰似娃娃害羞的笑脸。

  在很多年以前的盛夏,知了在柳树上不厌其烦的聒噪着,强烈的阳光烤得大地热气蒸腾。风扇整日没头没脑得转啊转啊,那声音使我直起鸡皮疙瘩。

  那时候我还扎着两个羊角小辫,酷爱粉嫩嫩的纱裙,可爷爷总是给我买粗麻布的裙子,他说这样的面料穿起来舒服。

  爷爷常常给我做白糖西红柿,他总是把西红柿切丁,然后使劲捣碎,每次听到“咚 咚 咚”的声音,我都光着小脚丫跑进厨房里,看他把西红柿捣得皮开肉绽,翠绿的种子像裹着一层透明的'睡袍,在红红的汁水里静静地躺着,哦,那是开屏的孔雀的羽毛。

  然后,爷爷会添一大勺白糖,在乳白色的瓷碗里搅拌均匀。我仿佛已经尝到了这甜甜的美味。爷爷说,每次我看他添糖,眼睛就瞪得圆圆的,睫毛眨巴眨的,抿着小嘴。

  今晚,我想做西红柿蛋花汤。

  回到家中,却发现自己仅仅走了一小段路,四肢却是生疼的。

  躺在沙发上,不想动了。

  不再做汤。晚餐是两根香蕉,一杯酸奶,一杯速溶橙汁。

  喜欢喝冒着热气的橙汁。总是舀一小勺田橙粉,用刚刚煮好正在沸腾的热水冲,觉得这样比较甜。喝咖啡时却恰恰相反,一次冲两包雀巢,这样会香,味儿浓。

  七点十分。天空惨白。

  我等着夜幕降临。

【随笔作文】相关文章:

随笔的作文06-27

随笔作文09-29

随笔作文09-29

随笔作文09-29

随笔作文09-29

随笔作文09-29

随笔作文09-29

随笔作文09-30

随笔作文09-30

随笔作文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