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优秀经典散文欣赏

时间:2022-10-05 22:27:09 随笔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优秀经典散文欣赏

  "散文"一词大概出现在北宋太平兴国(976年十二月-984年十一月)时期,至今有很多优秀的散文作品!以下是优秀经典散文欣赏,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优秀经典散文欣赏

  绝版的乡愁【1】

  午后,秋阳暖暖,我来到长坪石枧村。

  村口古榕树,敞开岁月的入口。

  仿佛是四百年前的一个约定,仿佛是今生必不可少的一种安排,光滑的青石板路引我穿越到明清时代。

  青草摇曳,水井幽深,池塘倒映一帧绝妙的徽式版画。

  耒阳人多从江西迁居而来,石枧村欧阳家族也不例外。

  耒阳古民居,却是另类的徽派建筑。

  岁月如歌,把如梦如醉的江南风情唱进了青砖黑瓦,也把欧阳修的风骨遗韵唱进了史册。

  带路的欧阳警官,是当地人,提起村史,如数家珍。

  这支欧阳修的后裔,是元末明初从江西迁移而来,鼎盛时期有千余人口,有六十多个厅屋,三四百间房。

  四条大门,门口都有石墩、条石门槛。

  站在禾坪上,见到一扇大门的上方写有“天下师尊之第”,两边有一副对联:“欧山造秀,阳宅啓祥。

  ”还有一扇大门的上方写着“八大家之一”,两边的对联是:“家修五世,世经四书。

  ”原来,村中出过六品官员,出过帝王之师。

  步入村中,闲庭信步,曾经的繁华已经风干。

  飞之檐,翘之角,雕之饰,把一段辉煌嵌入了图腾。

  日子与日子叠加,时空穿越时空。

  寂静的是那些粗壮的木柱,梁柱挑头,历经数百年风霜,依然默然挺立。

  品字形的天井,雕梁画栋,所有布局无不透露出汗水和智慧。

  汗水早已消失在时间的脚步里,而智慧一直存在,并不断散发其特有的气息。

  站在天井的中央,仰望那一方规规矩矩的天空,屏声静气,方可体会中国传统文化“天地人”思想的精髓。

  庭院深深,明烛画楼,奢靡的脂粉气已随风飘散,只剩下古老、拙朴、凝重、苍劲。

  大多数屋子人去楼空,不是外出务工,就是进城居住了。

  留在村中的,基本是老人。

  年轻人们带着拼搏的梦想都义无反顾离开了,老人们还执着地守护着这方祖祖辈辈生活过的土地。

  改造不断被植入,古村逐年失去原味,这是发展的趋势,也是怀旧遭遇的落寞。

  村庄往昔的热闹,都留在他们的鲜活记忆里。

  风知道,雨知道,太阳和月亮知道:景象只是为活着而固守。

  石枧村古民居,即将成为绝版的记忆。

  惊回首,我似乎看见禾坪上一群孩童在玩着游戏,蹦蹦跳跳地唱:“早打铁,晚打铁,打把剪刀送姐姐。

  姐姐留我歇,我不歇,我要跟老八学打铁。

  ”这首熟悉的童谣,如此清晰,就像与失散多年的好友猝然相逢,心在瞬间温润如初,我恍惚又回到了无忧无虑的童年。

  石磨,木门,木窗,雕花床,蓑衣,猪槽,排水口。

  岁月中沉积的故事只能深藏于游子心中,在眷恋与伤感中追寻了。

  站在一处幽深的厅屋门口,我对身旁的郭梅说,去拍照吧,去感受穿越时空的乡愁。

  她与王姐分别站立木门两边,背景如此宁静安详,我分明闻到从巷子深处流泻出的书香韵味。

  郭梅是个性格文静的才女,她的静与村庄的静,如此和谐地融合在一起,静成一组唐诗宋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是古诗里的村落。

  而我们面前的石枧却是另一幅场景,到处是断壁残垣。

  淳朴的民风,绵延的民俗,传统的文化,随之消失。

  一个古村落,就是一部宗族的发展史;一个古村落,就是一页丰富的传统文化。

  它直接体现出中华姓氏的血缘文化、聚族文化、伦理观念、祖宗崇拜、典章制度、堪舆风水、建筑艺术、地域特色。

  古民居,正面临着灭顶之灾。

  据统计,最近十多年,我们失去了上百万个古老村落。

  民族英雄岳飞的《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有云:“兵安在,膏锋锷。

  民安在,填沟壑。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假如岳飞穿越到今天,他一定会吃惊,现代文明对于传统村落的摧毁力度,绝不逊于古代的战争。

  返程的路上,我开着车,脑海却浮现一个困惑:一个物种消灭了,我们万般惋惜,为什么我们对一种文化——古村落的消失,那样麻木不仁,无动于衷?文化是需要传承的,保护住了古村落,才留住了乡土文化的根和魂。

  古村落不在,何处觅“乡愁”?

  人与蛙声隔不远【2】

  村庄,动听的音乐有两支,一支在树梢上,一支在水塘中。

  树梢上的是鸟儿婉转的鸣唱,水塘里的是青蛙噪夜的欢歌。

  两支曲子,一支是天籁之音,一支为地籁之响。

  我坐在天籁和地籁的中间,用人籁的合声回应,于是天赋我以空,地赐我以灵,天地之间最美的乐章就鸣响起来。

  记得小时候,村子东面一千米的地方是一片沟塘,沟塘里面五个大的水泡子连在一起。

  夏天到来,特别是夏天的晚上,水泡子开始热闹起来。

  但那可不是细水长流的淙淙声响,更不是大浪滔天的滚滚气势,蛙声一片,叫声如潮,宁静的水面像是蒸煮的大锅,咕嘟咕嘟地沸腾了起来。

  白天属于鸟儿和家畜家禽的欢歌,夜晚就换成了青蛙的交响。

  夜晚,鸟儿栖在陌上的杨柳上,鸡跳在架上,鸭子鹅子趴在窝里,猪睡在圈中,牛伏在棚内,羊圈在围栏,马卧在槽旁,宁静的小村庄只剩下了三种声音,一种是知了的鸣唱,一种是狗的吠声,一种是青蛙的鸣叫。

  夜晚躲在泥草房的两侧山墙,星星满天,凉风挂在树梢上,如水拂过。

  乘凉的人们三五一群,坐在巷子口,一边唠着闲嗑,一边听着呱呱呱的哇鸣。

  一千米的距离,隔不开声音的传递,万千的蛙声还是打着鼓点般地传来。

  那是独属于一个小村的交响,那曲交响乐里面,没有精心的设计,没有刻意的编曲,随心所欲地演奏,月月相似,却又年年不同。

  有人说:“蛤蟆呱呱叫,必有大雨到。

  ”蛤蟆成了天气的预报专家。

  唠嗑的人儿七言八语,说着说着就说到了年成上去。

  勤劳而质朴的人民虽吟不出“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样绝美的诗句,但是那带有着乡音乡调的话儿,却把对丰收的期待注满了每个人的憧憬。

  夜深了,大家聊得有些累了,陆续地散去,人们都相继回了屋。

  闷热的夏季,漆黑的夜幕,只剩下星星眨巴眼睛,呱呱的蛙鸣让村庄更加宁静。

  敞开的窗子,把星星和一季的蛙鸣邀请到我们甜甜的梦乡。

  如今,与那段美好的岁月隔着山重水复的时间——我不听蛙声好多年。

  故乡成了看不见的一绥炊烟,故乡的声音成了听不到的一声蛙叫。

  但我们的心常在梦中守望和静听,守望炊烟缭绕,静听青蛙欢鸣。

  川端康成说过:“一听到雨蛙的鸣声,我心田里,忽地装满了月夜的景色。

  ”这就是每个远离故乡的人的共同心声。

  蛙声好像故乡的一抹夜色,那里唱着童年的歌谣,给人一次思念故乡却回不去的安慰。

  因此,每每想念故乡,就在梦里呱呱地叫起一片哇鸣,在那无章无序的曲调里,一片白云飘过,一缕炊烟绕过,一幕星光闪过,一池水塘沸腾过。

  蛙声,是一份故乡的怀念,蛙声,是童年的一份眷恋。

  蛙声在,故乡就不远。

  老船【3】

  是摄影家刻意导演的道具么?是诗人画家刻意设置的意象么?每次驱车经过长江故道,总会远眺洲滩上的那只老船。

  黝黑而斑驳,孤独而寂寥,仿佛穿越了岁月的风浪,历经了世间的沧桑,身心疲惫,苍老憔悴,搁浅在这故道边。

  茵茵绿草沿洲滩极尽铺展,直到天际。

  远远望去,船犹如漂泊在长满绿草的水面上。

  故道就在老船的不远处,静静地流淌,把蓝天白云拥入怀,任鱼虾嬉戏水草间。

  没有往来的船舶,没有夺目的航标,没有汽笛和涛声,故道就这样平静,如一幅古画,一首梵乐。

  他也曾是主航道,千帆竞发,惊涛骇浪,一路壮歌,茫无际涯。

  然而,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太神奇了。

  曾经波澜壮阔的大江,如今成为月牙形的明净的湖,左边是洲滩,防浪林铺陈;右边也是洲滩,芦苇漫天。

  遥远的芦苇滩的那边,才是浩浩荡荡的主航道。

  只有到长江主汛期,故道才会与主航道握握手,叙叙旧。

  老了,走不动了,老船就这样搁浅在洲滩上,与故道厮守、相伴。

  日复一日,冬去春来,老船耐心陪着故道,倾听流水的絮语,唠唠叨叨。

  老船一定也有鲜为人知的故事,只有故道才知道的故事。

  老船的故事,温情亦或忧伤,壮烈亦或寻常,但总是会与故道有关。

  想象有一天我也会老去,如老船一样。

  是否身边会有这样一条故道,相互作伴,絮叨或者倾听,打发寂寞的残阳。

  长江故道,一款适宜怀旧发呆、写诗作画的布景。

  而没了老船,故道风光就少了一份意境,一丝遐想。

【优秀经典散文欣赏】相关文章:

关于散文精选优美散文欣赏10-26

名家散文经典欣赏10-26

关于朱自清经典散文欣赏11-15

抒情优美散文欣赏10-26

短篇优美散文欣赏10-26

配乐散文朗诵欣赏经典11-15

年末总结_散文欣赏10-09

春日心语散文欣赏10-09

夜市散文随笔欣赏10-07

优美散文摘抄欣赏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