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阅读四境界

时间:2022-10-05 23:17:11 随笔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阅读四境界

  人生有限,学海无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永无止境,以下的阅读四境界美文,欢迎往下阅读:

阅读四境界

  阅读四境界【1】

  当下许多人都忘记了阅读,中年阅读可以使人永葆青葱岁月。

  “一日无书,百事荒芜”,语出《三国志》作者陈寿。杨绛的故事可做注解:她小时候父亲曾问她,三天不看书怎么样?她答不好过。再问要是一星期不看呢?答曰一星期都白活了。

  阅读,在这个时代,其实是件奢侈的事,太多的人在谈要看书,却没多少人真的在谈书。静心、沉浸、博览、求精,是读书的四境界,希望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静下心来,享受阅读的孤独与快乐。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此乃第一境也。读书,要静心而读,守住心灵深处的宁静和纯真,耐住寂寞,甘于孤独,要潜心铸剑,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心无旁鹜。

  在明媚的春光里,小桥流水,白云悠悠,在树荫下,就是一本书,一把椅子,一杯清茶,读起来,你感到是那样的清静,那样的优雅;在寒冷的冬夜中,夜阑人静、万籁俱寂,在书房里,就是一本书,一个人,一盏孤灯,手不释卷,你又觉得是那样的幽静,那样的惬意。这是一种“板凳甘坐十年冷”的读书境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此乃第二境也。读书不仅要坐下来,还要能读进去。书间如梦,一尊还酹明月。书读进去了,就会沉醉其中,废寝忘食,乐而忘忧,真可谓时光现在最佳,江山如此多娇,风景这边独好。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阅遍人间春色,人与书就会融为一体。这是一种“书人合一”的读书境界。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此乃第三境也。古今中外多少事,一切都付书本中。书籍犹如巍峨的高山,绵延不尽,读书到一定的程度,就会高屋建瓴,对事物的认识就会更深更透,人的心胸就会无限宽阔,显示一种博大的胸怀和宏伟的气魄。

  这是一种超越自我、超越现实、超然物外的“天人合一”的至高至上的境界。让我们的心灵在读书中升华自由之境。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此乃第四境也。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人生有限,学海无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永无止境。

  读书到最后,就深感到自己的渺小和知识的博大精深,要毕生践履,求精图新,倡导一种不断攀登、永远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终身学习,把读书作为人生的内在需求,融化到血液、基因和灵魂中去,成为生命的一部分。天长地久有时尽,此读绵绵无绝期。这是一种“时人合一”的超越空间的至远至臻的境界。

  人生的四种境界【2】

  按照人的自我的发展历程、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人生境界可分为四个层次,即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

  最低的境界为“欲求境界”。

  人生之初,在这种境界中指知道满足个人生存所必须的最低欲望,故以“欲求”称之,当人有了自我意识以后,生活于越来越高级的境界时,此种最低境界仍潜存于人生之中。

  现实中也许没有一个成人的精神境界会低级到唯有“食色”的欲求境界,而丝毫没有一点高级境界。

  以欲求境界占人生主导地位的人是境界低下而“趣味低级”的人。

  第二种境界为“求知境界”。

  在这一境界,自我作为主体,有了进一步认知作为客体之物的规律和秩序的要求。

  有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人的精神自由程度、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就大大提升了一步。

  所以,求知境界不仅从心理学和自我发展的时间进程来看在欲求境界之后,而且从哲学和人生价值、自由之现实的角度来看,也显然比欲求境界高一个层次。

  第三种境界为“道德境界”,它和求知境界的出现几乎同时发生,也许稍后。

  就此而言,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但从现实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角度和实现精神自由的角度而言,则道德境界之高于求知境界,是不待而言的。

  发展到这一水平的“自我”具有了责任感和义务感,这也意味着他有了自我选择、自我决定的能力,把自己看做是命运的主人,而不是听凭命运摆布的小卒。

  但个人的道德意识也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当独立的个体性自我尚未从所属群体的“我们”中显现出来时,其道德意识从“我们”出发,推及“我们”之外的他人。

  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是“审美境界”。

  这是因为此时审美意识超越了求知境界的认识关系,它把对象融入自我之中,而达到情景交融的意境;审美意识也超越了求知境界和道德境界中的实践关系,这样,审美境界既超越了认识的限制,也超越了功用、欲念和外在目的以及“应该”的限制,而成为超然于现实之外的自由境界。

  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的交织在一起。

  很难想象一个人只有其中一种境界而不掺杂其他境界、只不过现实的人,往往以某一种境界占主导地位,其他次之。

  于是我们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区分出某人是低级境界、低级趣味的人,某人是高级境界、高级趣味的人,某人是以道德境界占主导地位的道德家,某人是以审美境界占主导地位的真正的诗人、真正的艺术家……

  人生的境界【3】

  我在《新原人》一书中曾说,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

  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

  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

  如此构成各人的人生境界,这是我的说法。

  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

  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

  若是不管这些个人的差异,我们可以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

  从最低的说起,它们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

  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

  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

  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自然境界。

  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

  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

  他可以做些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己的。

  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

  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功利境界。

  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

  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

  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

  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

  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

  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说的道德境界。

  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

  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

  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

  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

  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

  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天地境界。

  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

  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

  自然境界最低,往上是功利境界,再往上是道德境界,最后是天地境界。

  它们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则需要最多的觉解。

  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

  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特别是达到天地境界。

  天地境界又可以叫做哲学境界,因为只有通过哲学,获得对宇宙的某些了解,才能达到天地境界。

  但是道德境界,也是哲学的产物。

  道德认为,并不单纯是遵循道德律的行为;有道德的人也不单纯是养成某些道德习惯的人。

  他行动和生活,都必须觉解其中的道德原理,哲学的任务正是给予他这种觉解。

  生活于道德境界的人是贤人,生活于天地境界的人是圣人。

  哲学教人以怎样成为圣人的方法。

  我在第一章中指出,成为圣人就是达到人作为人的最高成就。

  这是哲学的崇高任务。

  中国哲学总是倾向于强调,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

  他不可能表演奇迹,也不需要表演奇迹。

  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不同的意义。

  换句话说,他是在觉悟状态做他所做的事,别人是在无明状态做他们所做的事。

  禅宗有人说,觉字乃万妙之源。

  由觉产生的意义,构成了他的最高的人生境界。

  所以中国的圣人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中国的哲学也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

  随着未来的科学进步,我相信,宗教及其教条和迷信,必将让位于科学;可是人的对于超越人世的渴望,必将由未来的哲学来满足。

  未来的哲学很可能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

  在这方面,中国哲学可能有所贡献。

【阅读四境界】相关文章:

人生的境界教案10-07

宽容的境界随笔散文10-09

程序员职业规划的四个境界10-09

语文教案人生的境界10-07

读书的三重境界10-13

让,是人生至高境界感悟随笔10-07

感恩是一种境界的作文10-08

人生的境界教学教案设计10-07

孤独是一种境界随笔11-13

圣墟中的境界怎么分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