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的旅行美文随笔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旅行随笔美文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许多人都写过随笔吧?随笔是散文的一种,可以不受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随笔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旅行随笔美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旅行随笔美文1
刚过去的五一假期,你出去旅游,或者“旅行”了吗?虽然已经是工作日的第二天,但在你的朋友圈,“旅行摄影大赛”大概也还没有彻底偃旗息鼓吧?
放假了出去玩玩本来无可指责。但近些年,“旅行”被赋予了太多意义,它意味着丰富的人生经历,意味着广博的视野与见识,意味着诗和远方……以至于不爱出门的人有被认为无趣、枯燥、了无生气的危险。
但真的是这样吗?如果想要找到自我,探寻生命的厚度与深度,是否真的需要“行万里路”?在铺天盖地的“诗和远方”中,也许我们已经需要警惕,抵达某个城市的火车站、拍下异域风景的照片,并不意味着他的生命比过着单调规律生活的人更丰富、更值得肯定。
真正的远方发生在每个人的心里。行万里者,也许能找到理想的落脚点,也许只是随着风景逐流。
如今,“行千里路,读万卷书”以及“诗与远方”成为令人向往的生活方式,人们憧憬着用这种方式加入浪游者的队伍,成为寻找人生与自我的一员。这个目的地因人而异,或者是西藏,兰州,大理,或者是宁静的加拿大与狂热的南欧,浪游者一边远行,同时不忘阅读手中的书籍,既脱离世俗,追求到了理想宁静的生活,又能满足精神的空缺——看起来理想而美好。
然而,对于是否有必要将两种远行并列而谈,我却抱有深深的怀疑。
虽然有些时候,地图上的旅行和精神远行是相互呼应的,例如松尾芭蕉在慢吞吞的步行中写出的俳句,还有跑到塔希提岛上寻找艺术慰藉的高更,如果没有地图上的旅行,这些艺术家的作品便不会拥有超越自我的艺术魅力,远行是他们灵感的进化之窗。不过,现在我们在面对“远方”这个意义丰富的词语时,却难免会有些本末倒置,很容易误把抵达某个城市的火车站当做抵达另一种形而上的远方的前提条件,如果没有远离尘嚣的逃离路线,没有天涯海角的行程经历,就难以找到自我,追逐理想,相应的创作与阅读便沦为了无生气的书斋生活,丧失了活跃的生命力。
——事实果真如此吗?我想起了吉姆·贾木许最近的电影,《帕特森》,一个生活简单如时钟的主人公,每天按时起床,工作,为小镇的居民开公交车,在生活的间隙里写诗,在地下室发呆,没有发表过一行字,也没有离开过同名为帕特森的小镇。电影的色调是舒缓轻松的,或许与现实作家痛苦的创作过程并不相符,但它起码向我们做出了一种提示:远方,未必真的在远方。
《帕特森》剧照
诗人也好,小说家,哲学家也罢,他们选择各种方式度过一生,最终目的并非为了抵达某个实在现存的远方,而是为了向内在的、永无止境的远方苦行,在这场远行中,有人漫游天下,也有人足不出户,蜗居一隅。
伊曼努尔·康德
几乎没有离开过哥尼斯堡
哲学家康德的思想历程有多么宏远,那么相反,他的生活历程就有多么狭窄。我不确定康德会不会是整个人文史上旅行足迹最短的一位,但他绝对有资格成为一名有力的竞争者,整个后半生,他的哲学生活与个人生活几乎都没有离开过哥尼斯堡。
伊曼努尔·康德(1724 -1804)
康德是个喜欢制订秩序的人——正如他在哲学里做的那样,一位先驱的立法者,一个喜欢条分缕析的人——他也给自己的生活制定了严格的作息行程,哥尼斯堡的外围对康德而言似乎是一堵围墙,挡着他不让他出去,虽然康德自己给出过许多理由,诸如身体不适,过于敏感,对旅行的厌恶等等,但他更恐惧的事情,恐怕还是让秩序以外的因素进入生活,打乱自己的思想节奏。所以,对他而言,最妥当的方式,自然还是留守小镇。
因此,他给自己设计了一份极为精密的生活,每天早晨让仆人定时叫他起床,然后吃饭,在楼下上课,写作,思考,每件事情都有严格的起止时间。到了下午四点钟的时候,康德会准时出门散步,从小镇的这一段走到另一端,每天八个来回,每个来回必须要一步不多、一步不少,每天比教堂钟声还要准时,居民们甚至直接按照康德出门的时间来校对钟表。一天忙碌过后,康德准时在晚上十点钟睡觉,枕头、被子都有严格的折叠方法,一丝不苟,也从来不会熬夜——因为他每天一沾枕头就入睡,和电脑关机一样。就在这样一份机械到令人咋舌的生活中,康德不曾远行,不曾逃离,在绝对封闭的原地创造出了后人难以企及的哲学远方。
阿利斯泰尔·麦克劳德
布雷顿角岛是一切的圆心
哲学上的远行是笔直的,如一根箭,直刺思想鹄的。而文学的远行则是绕行的,一环一环,曲折扩散,每个作家都有不同的圆点和边缘。很多作家便选择将这个圆心设置在自己的故乡,抑或某个与生活经验贴切的体系当中,终其一生不曾远离,所有远大思想亦不过是通过这一圆心而射出的直径;这种古典的理想,我们曾经在托马斯·哈代和威廉·福克纳的身上见过,我们知道他们用一本本著作开拓栖居的荒原,将威赛克斯郡和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变成建筑林立的王国,而在现代,我们依然可以在加拿大作家阿利斯泰尔·麦克劳德身上看到这一复古的风格。
阿利斯泰尔·麦克劳德(1936 -20xx)
在十岁的时候,麦克劳德就回到故乡——加拿大东部的布雷顿角岛,在那里学习、成长。这个地方随之成为他文学生涯的圆心,在麦克劳德的小说中,见不到任何布雷顿角岛以外的景色,所有布雷顿角以外的世界都被他作了封闭处理,拒之门外。在所有了解世界的方式中,他选择了最缓慢的一种:从故乡开始,描画形形色色的居民、叙述小镇生活,而后在小镇的故事中寻找异变的根源,将文学的反思从封闭的地域居民扩散至普遍的人性经验,就像巴尔扎克在房间中研究巴黎社会一样。
同时,古典栖居的方式也让麦克劳德拥有一份与当代世界格格不入的节奏,四十多年的文学生涯,却仅仅写完了三部小说,还全是短篇小说集。不过,并非所有定居一处的作家都是慢节奏的,如果你飞到布宜诺斯艾利斯,你会有机会在某家咖啡馆里遇见塞萨尔·艾拉——他的生活范围或许不会比康德更远——他每天都在咖啡馆里写作,像个爵士乐手,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没有固定风格也没有固定主题,写完后从不修改,灵感如天气般多变又源源不绝,时至今日,他已经写完了几十本风格不同的小说。
弗朗茨·卡夫卡
在布拉格写出世界的孤独
很多时候,远方是被作为逃离的手段而提出来的,人们想依靠“行千里路”的方式离开这个让自己不满的世界,同时用“读万卷书”的方式远离让自己不满的社会价值,这似乎是一种双重逃离。康德或塞萨尔·艾拉的`生活范围虽然狭小,但都算明朗怡人,因此,他们或许没有太多远行的理由。
而对奥地利作家弗朗茨·卡夫卡来说,他或许是最需要远行疗养的人——但他走不出去,无论是从身体上,还是心理上。
弗朗茨·卡夫卡(1883 -1924)
他生活在一个把自己挤压到异化变形的环境中,父亲如暴君般统治着自己的生活,强迫他放弃文学改修法律专业,在生活中,他的身份是保险公司的见习助理,没有几个人见过他作为作家的另一张面孔,他仿佛生活在“地洞”里的鼹鼠,对外界的一切存有毁灭性的恐惧,所有障碍都会粉碎他,所有人都可能毁灭他的生活。为此,他三次订婚又三次解除婚约,他生活在“城堡”中,绝望地敞开大门,却不知道该欢迎什么样的生活进来。卡夫卡的作品讲述了无数光怪陆离的故事,变异的人,孤独绝望的对话,其实每一件事情几乎都是他日常生活的变形——于是,他生在布拉格,却写出了让全世界人孤独绝望的、超越空间的小说。
卡夫卡把写作视为劈开冰海的斧子,我不认为这是坚毅,勇气,或是什么逃离的象征,我认为这是他内心最深邃的痛苦,布拉格,那片生活的冰海是他劈不尽的,每次劈开一块坚冰之后,都有更多的、成片的冰山围涌上来。这封闭的环境既创造了他,也毁掉了他,最终,当卡夫卡打破足不出户的限制,漫游欧洲的时候,他已经处于肺结核的晚期。因为卡夫卡,整个布拉格都多了一层阴郁色调,或者说,因为那个布拉格的卡夫卡,每个远方的小角落里,都多了些阴郁的影子。
他在所有远方,留下了自己的角落。
艾米莉·狄金森
在二十五岁弃绝社交
在很多艺术家身上,足不出户都与痛苦和孤独联系在一起。
艾米莉·狄金森是一位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女诗人,虽然,人们无从知道这股影响力的源泉来自何方。在二十五岁的时候,艾米莉·狄金森就弃绝了社交,进入完全自闭的房间,剩下的三十年内,她从未离开过马萨诸塞州西边的阿默斯特小镇——无论是足迹还是名声。生前默默无闻的狄金森在别人眼中只是个有些奇怪的女性,没有社交,自闭,终生未婚,公开发表的诗只有个位数,还都被编辑改的面目全非;直到死后,她的亲友才整理出版了狄金森的全部诗歌,让她成为惊艳的女诗人,同时也成为诗歌史上的缥缈谜团。
艾米莉·狄金森(1830 -1866)
进入她的诗歌,我们便会惊讶于其中的贫乏与丰富。蜗居的诗人或散文家并不少——我是指像梭罗或安妮·迪拉德,凯伦·布里克森那样的作家,在大自然的某一处定居,作为观察世界的基点,将某地的特色魅力展现在读者面前。而艾米莉·狄金森并非如此,就地图上的远方而言,她诗歌的范围还要再小一点,比从未离开的阿默斯特镇还要小,甚至比她自己的屋子还要小……她的诗歌中看不到任何与时空有关的联系,所使用的词语极为简单,例如太阳,蜜蜂,酒壶,蜡烛,他或她……没有任何多余的修饰,我们在任何地方都会遇见这些简单的事物,然而狄金森的诗歌却从简单贫乏的事物中酝酿出一股神秘性,她用于构成诗行的物品似乎不属于这个世界,而是来自于另一个彼岸的神秘镜像。
除了强烈的主体性和难以言传的神秘感受,她的诗歌再没有其他成分;有些沉寂,一尘不染,正如她的独居生活,没有任何远方纷扰一样,我们也不知道“远方”这个词对于狄金森来说会有多少份量。
莱纳·里尔克
去哪里,哪里就变成工作室
有些作家的生活范围狭小,但尚且保留了一定量的户外活动;但对有些人而言,无论去什么地方,足不出户都是他们一贯的生活习惯。奥地利诗人莱纳·里尔克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莱纳·里尔克(1875 -1926)
毫无疑问,像所有德语作家一样,他非常勤奋,在阅读里尔克的传记时,能惊讶地感受到里尔克的这一特点。他并非蜗居一处的诗人,他去过很多地方,去过俄罗斯,西班牙,西西里,在远行途中写过完美的《杜伊诺哀歌》。但无论里尔克去到哪里,那个地方的地域影响对他来说都近似于零,他去俄罗斯,结识帕斯捷尔纳克的父亲,迷上了俄国文化,于是每天躲在房间里没日没夜地学习俄语,读书,写作;后来去了西西里也是如此,每天十几小时地工作,写诗,读书……无论他去什么地方,最后的结果都是窝在房间里写诗读书。
或许,我们可以将此视为一种规律?无论是蜗居的艾米莉·狄金森,还是开启漫长公路旅行的罗伯特·波西格,在宇宙里,地球只有这么大,说白了,哪里都是远方,哪里也都不算远方,当他们在迥异的人生旅途中发现了某些神秘收获,并通过艺术的形式向读者传递的时候,他们便会回到封闭的房间,进入与世隔绝的唯我状态进行创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身在何处,其实都是一样的,那个封闭创作的过程,便是最遥远的浪游。
而且,真正的远方,终极的理想,永远不是依靠“行千里路,读万卷书”这样简单的过程就能找到的,因为无论是在路上还是在书里,都没有提前为每个人准备好的终点与生活模板。
真正的远方发生在每个人的心里,行万里者,也许能找到理想的落脚点,也许只能随着风景逐流;读万卷书者,也许能体验遥远的存在与理想,也许却止步于字里行间。远方,不是逃离与寻找间隙宁静的产物,而是一场狂热永恒的追逐,就像康德,狄金森,卡夫卡他们以足不出户的方式所抵达的精神远方一样。它应该交予每个人的手中去自由选择与创造——我在何处,何处就有远方。
旅行随笔美文2
算上今天,我已经和调丰小学的小朋友们一起度过了5天,课堂时间给他们上课,课间时间和他们一起谈天论地,游戏玩耍。在这期间,我发现了调丰小学学生的一个秘密,那就是他们十分喜欢和逐光社会实践队的支教老师们合影留念。而这也是我的一个哄娃法宝,当他们吵闹,不听老师们讲话的时候,我说那就不和你们合影了,或者说现在要合影啦,大家快过来的时候,他们就会十分迅速地安静或者集中。
因此,在课室,在走道,在操场,在篮球场,在调丰小学的每一处,都记录下了学生们和支教老师们的身影。在我的手机里存满了的是和调丰小学学生们或是微笑或是搞怪或是佯装生气的照片,而这些照片的共同点大概是在我们眼底盈满的笑意和愉快吧。
其实,不仅是他们想和我一起拍照,我也很愿意。我是一名岭南师范学院的大学生,但并非师范专业,换句话来说,这很有可能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以一个老师,一个知识运输者的身份和小朋友相处。只要这样稍微想想我就很想为这段很有意义,很难得的.旅程进行记录。
有人说小孩子的记性不好,可能你现在一起玩得很开心,很融洽,他们很快就会把你忘得一干二净了。但是,就算是这样我还是愿意付出努力,只为给他们带来哪怕只有一点点的影响。这也许是因为我感受到他们很喜欢我,而好巧,我也好喜欢可爱的他们。所以,调丰小学的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来拍照吧!
旅行随笔美文3
今天是来到调丰小学的第七天,听说今天海南有台风登陆,我们调丰这边会受到影响,大暴雨即将来临,搞得我提心掉胆了一天,害怕下雨时小朋友来上学路上的安全问题,害怕下雨到处都是湿嗒嗒的,大家做什么都不方便,但幸好的是今天阳光明媚,一切都顺顺利利的`进行着,使调丰小学充满了欢笑的声音。
在我的课程安排里,今天将是我给a,b班授课的最后一节课,这节课过后,晚上我就可以随心所欲的玩手机,爱多晚睡就多晚睡,白天,我也可以安安心心的赖床,但我心里还是莫名其妙的失落了起来。是的,今晚12点过后,我虽然还会待在调丰三天,我也还可以和小朋友们相处三天,但时间就是这样一点一点的流逝,一点一点……
最后一节课是手工课。我和小朋友一起开展了历史悠久的剪纸课,目标是让孩子们了解我国民间艺术的博大精深,发扬我国优秀民族文化,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课堂中,小朋友们善于模仿,勤有思考,动手做了许多小作品,有小窗花,有小兔子,有可爱的小牛,有蝴蝶……最令我感动的是,有的小朋友竟然在他的作品上写了自己的名字,送给了我。
欢快的笑声,愉快的歌声,小小的礼物,都让我的三下乡充满了满满的爱意……
旅行随笔美文4
早晨起来,鸟儿在枝头上欢快歌唱,悦耳动听。然而我却被楼下的孩子吸引了。他们在干什么呢?我抱着好奇心到了楼下,耳边传来了朗朗的读书声。这就奇怪了,孩子们今天怎么比以往还要积极努力了呢?原来他们在为下午的朗诵比赛做准备呢!看着他们认真的样子自己都不忍心去打扰了,孩子们的天真无邪让我想起了童年时代,他们那样无忧无虑,快乐美好。
下午上了两节课后,小老师和同学开始在教室布置比赛场地:有的同学积极打扫场地的'卫生;有的不吵也不闹,安静地等待比赛的开始;还有的参赛选手在台下努力地在做准备。班长作为主持人在讲台上宣布比赛的开始,我们坐在台下作为评委有耐心地听着孩子们朗诵。我原以为他们都会很紧张,面对台下的老师同学会羞怯。可是却没有,他们都充满自信地走向讲台,大声有感情的朗诵,这让我很佩服他们的勇气,希望他们在面对未来的人生道路的时候也能勇敢坚强地去面对。
很快比赛就结束了,我们评委开始计算总分,并且为前三名的孩子们颁发奖状和精美的奖品,没有获奖的小孩子我们也颁发了小礼品作为鼓励,希望他们不要灰心难过,以后继续努力。
又是美好的一天,望明天与孩子们更加美好!
旅行随笔美文5
生活,本来就不是一场赛跑,而是一次旅行,懂得好好欣赏沿途的风景便是最重要的事。
那个我们用一生去奔波的生活就藏于眼前这个花花世界之中,也就是在这个世界里,对自己笑的人不计其数,真心包容自己的却寥寥无几。所以,生活这趟旅行,看看风景就行了。
一趟旅行,选择了就得坚持,坚持了就要珍惜,然后,千万别去后悔,没什么比你选择了坚持了珍惜了人生更成功。所以,相信生活这趟旅行不会轻易失败。
一个人的孤独,往往不是因为别人不理会自己,而是因为自己百般在乎的人不在乎自己了。亲爱的自己,何须傻得彻底,很多时候彼此都是无助的,上帝告诉我们生活这趟旅行不会太甜,适当加点盐才会愈加美味。所以,生活这趟旅行中的.人,其实自己才是主角,要多多欣赏自己。
生活是一趟来不及准备的旅行,我们怀着忐忑不已的心,迈着好奇的脚步,一步一步走下去。总是在下一站想起上一站的幸福,想说,那个时候真好。然而不管我们走过了多少个幸福的车站,到最后都会渐渐远逝,毕竟没有什么能敌得过时光。所以,生活这趟旅行,一半是回忆,一半是继续。
我能否来得及?是的,我怕来不及。
于是,把那些所有的不快扔给昨天,把所有的希望还给明天,把所有的努力送给今天,因为生活这趟旅行,需要的就是随时启程。
旅行随笔美文6
来到调丰小学社会实践基地的第三天傍晚,只因我踏上了那个小小的滑板,从此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有一群学生在玩溜冰鞋和滑板,我用脚掂了下滑板,我觉得要是双脚一起站在上面,肯定被它颠下来,搞不好还要擦伤膝盖。所以,整个过程我都是小心翼翼,不敢太大幅度去摆动滑板。第一天接触这个东西,我甚至不能在上面站稳,以至于被学生调侃,他们实在是太厉害了,不仅会滑板,还会溜冰。
后来的.每一天傍晚,只要能让我玩到滑板,我都觉得是一件非常让我开心的事情,特别是当我找到诀窍,感受在滑板上那种潇洒,随心而动的感觉,如同光脚站在海边的沙滩时,海浪扑上岸边,把人往岸上推的快感。
旅行随笔美文7
一次旅程归来,很愉悦,很快乐,也有失落。
曾几何时,一颗心的距离有过有过如此的遥远,到了最后,是该有一个交代了,可是,还是接受不了。
沧海,不是跨越不了,而是沧海的那边,早已没了等待。
虽说在之前已有了感觉,可到了真正发生的那一刻,无法言说。
风景真的很美,但那并不是吸引我的理由。唯有你,才是我向往的所有。
我走过许许多多的'路,看过许许多多的景,见过许许多多的人,便以为可以空明万象,放下所有,直到遇见了某些人,才知道自己是那么的单纯。如果有一天,生命纵然交汇,我亦不再期待你实现当初说过的话语,我亦知道你不会。有人说人生就像是一个圈,兜兜转转总会回到最初的那个起点。可我知道不是那样的,因为生命本就是一条直线,勇往直前毫无退路,纵有相会的一天,不为永恒,便成曾经。三年,比以往任何一个三年都要短暂,留下许多不可磨灭的痕迹,关于某个人的回忆。一遍一遍细细的咀嚼,留下欢喜的,剔掉不快的。三年,仅有如此。雾隐深山,却挡不住我们探索的脚步,走过一条条小径,踏过一层层阶梯,登临那绝顶,留下最美的回忆。一段旅程,了断一桩心事,斩断一段因果,不希望,从此以后两不相干,可是,能随我愿吗?旅行?流浪?一个人慢慢的走遍这个世界,孤独的前行着,只有这样,才不会想起。不喜欢将事情藏在心底,可是,又有多少人我可以无条件的相信呢?于是,一件一件的事情雪藏在心底。很多时候,都会不自觉的发起呆来,想想过去,想想未来,想想身边发生的一些事情。很多事情,接受不了,唯有遗忘,故一周之后,我将流浪,去追寻我的天堂,遗忘过去所有的美好。再见了,我的曾经,以及我的朋友们。
旅行随笔美文8
灯是何时亮起的?又是何时熄灭的?
那些苟活在脑海里绰约的影像,在过去与将来的缝隙里被碾成尼罗河底的沙粒。经回流转,悄无声息。
它一向平静。
但我却能清楚地感觉到尼罗河水的哀怨。那些正在生产的,亦或是早已出厂的记忆在侵蚀它的沧桑。
正如它在侵蚀河床。
我曾对你说过,我想去旅行。
后来,我就真的去旅行了。虽然你并不愿意。
你对我说,尼罗河是一条很古来的河,充满着。就仿佛是六七月里的汗水,它们都有一种很苦涩的味道。
我想。若有一天我们能再见的`话,我一定会告诉你,在旅行中我喝过尼罗河里的水,但它并不苦涩。
虽然也并不甘甜。
有人说,即使记忆消失了,但依然会留下。其实这句话是有些道理的,正如有人说记忆是一条河。
人们总是能在爱情来临时,或是爱情离开时精准地引经据典。
对于某些本身就虚幻、缥缈的存在,越深反而越发的模糊。如同深埋在尼罗河底阴影里的沙粒。
旅行中,我曾给你寄过这样的一封信。
所以呢?
你这样回信着。没什么能比这更简单的了,正如我知道你会这么回信一样简单。
所以。我始终都没能理解你口中所说的深爱。
而这一次,你没有回信了。
而我,也依然继续我的旅行。
甚至于忘记了有多久。
那些所谓的记忆早已融入过去的阴影里。一片阴影融入另一片阴影,正如一滴水融入另一滴水。
诚如是。
记忆是一条河,由死去的时间所形成的河。那些尸骸的幻影在河底低语,诉说着若隐若现的真实。
其实,我也曾去寻找过你口中所说的深爱。
在那片充满阴影的河底。一具具骸骨早已脱离了原始的形态,反射着慑人的寒光。我甚至分不清
哪一具是属于我的过往,哪一具又是柏拉图亦或是苏格拉底的魂牵梦长。
或许,真的已经很久了。久到我们都在不知觉中偏离了原本的路线。久到即使没有你,我也能过得很好。
我的脚步依然伴随着那些骸骨。
我想我还没有厌倦。看着那些所谓的爱从天荒地老到转瞬即亡。
我想我迷恋上了这种血腥。
或许,某天。我会再次迷恋上一具美妙的躯体,然后亲自将她扼杀,把她的尸骸丢进那充满阴影的尼罗河底。
或许,我也会陪着她一起腐烂。陪她一起诉说前尘忆梦。
而你。
从此便没有了消息。
旅行随笔美文9
不知怎的,我突然意志非常坚决,想在清明时回一次老家。不管同时朋友们怎么拿去哪里哪里玩来诱惑我,我都坚决的回答:我要回家!也许是想念家乡的粽子,也许是想念家乡的土房子,又也许是想念家乡年过古稀的奶奶了吧!
时节,回家的人还是很多的,毕竟在我们家乡农历的节日都非常重视,不是非得什么习俗,哪怕只是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顿饭,老人也倍感安慰。所以不管子女在多远的他乡,不管子女在外面忙什么,每逢节日都会回家吃顿饭,和家人聚一聚。经过三个小时的排队,我终于坐上了回家的汽车,看着周围那些面孔,我知道这些都是老乡,都是节日回家的旅徒。望着窗外钢筋水泥铸成的高楼大厦,怎么也感受不到家的味道,心里期盼的是将要到达的老家,那里或许才有自己熟悉的感觉。
颠簸了一个小时左右,我挣来惺忪的双眼,顿时没有了一点瞌睡,因为我看到了青山绿水,看到了红砖素瓦,看到了炊烟袅袅,看到了流水人家。望着路边成荫的树木花草,屋前嬉戏的`垂髻孩童,塘里划过的白羽鹅鸭……隔别家乡几个月的我,心里却涌上了激动。看着熟悉的风景,想着马上就能到家了,汽车椅子上仿佛都长出了针毡。
家里树木都没有变,奶奶仍屋前屋后的忙着,看到孙子孙女回来了,眼睛笑的眯成了一条缝,然后就琢磨着琢磨弄些好吃的给我们吃。家里被奶奶打扫的一尘不染,菜园里还有奶奶的很多“成果”,用奶奶的话说一个人在家不干这些干什么呢?总不能一天到晚闲着吧!
清明时节雨纷纷,在清明的早晨就下起了蒙蒙细雨,奶奶吩咐我帮她打伞,和她一起到池塘变清洗衣服去。池塘边我为奶奶打伞,不经意间就痴情于身边的风景。早晨的池塘变是安静的,没有了蛙的叫声,在这乡村里叶没有什么高的建筑物,一眼能望到很远的田野、山川。近处小桥流水人家清晰可见,池塘四周长满了郁郁葱葱的草木,和池塘里因雨水而泛起涟漪的水面相映成趣。这些都仿佛被这雨水冲刷干净了似的,让人看的清晰,却又那般的赏心悦目。倏然间,奶奶已经清洗玩衣服了,当她站起身来时,却又骂我傻孩子,因为不知何时,我的后背已经被雨水浸的湿透了。
和家人一起吃顿饭,在家里享受着家里的温暖,我突然觉得我的坚决是正确的。城市里没有这乡下的细腻,没有乡下这淳朴,没有乡下这家乡的味道。时间总在不知不觉中逃走,恍然间假期已经过去了,我也要离开家去工作了。临行前我还深深的吸了口家乡的气息,仿佛想带走这里的一口空气。我发奋要努力工作,或许期盼以后能常回家来,因为这里是我爱的地方!
【旅行随笔美文】相关文章:
清明的旅行美文随笔10-11
美文随笔10-08
美文的随笔11-22
夜,随笔美文随笔10-11
随笔美文推荐10-26
轮回美文随笔10-11
渴望美文随笔10-11
黄豆美文随笔10-11
断线美文随笔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