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文化无门槛

时间:2022-10-05 22:53:08 随笔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文化无门槛

  文化无门槛,文化的殿堂,当撤除门槛,任人徜徉,以下的文化无门槛美文,欢迎往下阅读:

  文化无门槛【1】

  《水浒》一书,堪称是一部气势恢宏的农民战争的史诗,可是当初竟然连作者姓甚名谁都众说纷纭,难以考证。

  若问成书的时候作者缘何不敢署上大名?很大程度上怕是要“归功”于那些刻意为文化设置门槛的所谓“精英文人”。

  精英嘛,自然是瞧不上文学界的那些“旁门左道”的,惟有汉赋、唐诗、宋词这类“高雅文学”方可登堂入室。在这些人眼中,似乎总有一道无形的门槛横亘于文化殿堂的大门之外。于是乎,诸如元杂剧、明清小说之类的新兴文学样式便被当年的文化精英们不屑地赶进了勾栏瓦肆之中,只能由那些歌伎戏子、评书艺人去手口相传。

  然而,这些“沉沦下僚”的“没有文化品味”的文人及其创作当真如此不堪?非也。

  试问,自古以来那些被后代称之为“文学”的东西到底缘何而来?还不是从“俗人”们的日常劳动、生活中产生、发展而来。其中瑰宝如《诗经》者,被后世尊为诗歌的鼻祖,传之后人,历千载而不衰。

  其实,这些诗歌中的奇珍当初也不过就是一支支出自大字识不了一箩筐的乡村野老口中的民歌民谣。倘真要为文化筑上一道“去粗取精”的门槛,《诗经》中的305篇作品绝大多数恐怕都要被拒之门外。可以说,正是由于民间俗文化的积淀,才筑起了中国文化这座人类文明的煌煌大厦。

  而所谓的“文化人”又由何而来?“人非生而知之者”,何人不是首先受着俗文化的濡染,再一点点求经问道,才得以脱颖而出?因此,还是吁请我们的精英人士能高抬贵手,鉴定文化的质量和档次时不要将“孩子和污水”等量齐观。

  就通俗文化而言,大浪淘沙后,它或许百不存一,可一旦流传下来,却足以登堂入室,昂首挺进经典文化的殿堂,让后人须“仰视才见”。谓予不信,瞧一瞧四大名着,哪一部当初不是“见不得人”的“俗文学”?

  细想想,我们的精英人士真该拜白居易为师。白居易的诗作清新朴实,据传白香山诗成之后都要读给老媪去听,再作修改。这样一位重量级的文化人如此放低身段恐怕是我们的精英人士绝难做到的。“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和实在。”米兰·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的这句慨叹特别发人深思。

  当年曾有不少的文化人蔑视宋词的媚俗,嗤笑元曲的通俗,鄙弃明清小说的流俗……他们高筑起文化的门槛,拒绝将这些文学样式“扶正”。殊不知,时至今日这些文学样式历千万祀,最终化作文化殿堂中不朽的丰碑。

  正如陶行知所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那些时时处处为文化设置门槛的精英人士们知否:或许你的冷眼下就有苏东坡,你的讥笑里就有关汉卿,你的拒绝中就有曹雪芹!

  文化的殿堂,当撤除门槛,任人徜徉。

  影评可以无门槛但要有底线【2】

  痛批邓超《分手大师》是“近30年来最恶俗电影”后,称韩寒《后会无期》起码要比郭敬明《小时代》深刻一点,作家陆天明在接受某周刊的采访时,接连对三位导演和他们的作品,进行了评价。

  此前,陆天明的一条微博,对邓超进行了激烈的批评。我与某位影评人还针对此条微博进行了讨论,这位影评人朋友觉得陆天明的微博虽语气过激,但并未脱离文艺批评范畴,我的疑问是,像“孙俪,你不能管管邓超吗”这样的话语,算不算文艺批评?

  还有,一位年轻影星,就是因为拍了一部电影,就被称为“下作卑贱”,这恐怕也算不上文艺批评。陆天明在接受采访时也承认,那条微博写的有些过分,但有些话说出去就难收回,评价电影也好,评价人也好,除了坚持观点之外,还需要控制情绪,别把批评搞成了骂街。

  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影评人,电影评论早已走出被几位学院评论家垄断的年代,每个人都可以对看过的电影发表几句评论。

  陆天明频频对电影发言,说明他关心电影、喜欢电影,电影与文学有许多共通性,作为著名作家的陆天明的观点,自然要比一般观众更值得关注,也正是因为如此,当他对电影的评价失去专业风范成为情绪产物和草率论断之后,才会引起各路粉丝在他的微博里冷嘲热讽。

  由这个事情可以引发一个问题,我们究竟应该怎么评电影?

  这要按群体分开看待。观众评电影,是可以直抒胸臆的,喜欢就夸,不喜欢就骂,他们已经花钱买了票,完全有权利表达不加掩饰的观感,通常,观众的评价是最真实的—虽然观众经常把一部烂片捧出高票房,但对好电影,还是有着出奇一致的评价。在目前的电影评价环境中,来自观众的评论最为可信。

  专家评电影,会站在各自的角度去评判。比如陆天明,是写作圈的,那么他评价电影,不可避免地会使用文学思维。

  而作为以官场小说见长的作家,他的文学审美与《分手大师》的情趣审美,亦不可避免地产生冲突,陆天明的愤怒是真愤怒,邓超粉丝喜欢《分手大师》也是真喜欢,两者之间是无法调和的,那么,这个时候作为专家的陆天明,更应该从《分手大师》为什么票房那么高、为什么年轻人会喜欢的角度来评价电影。

  比如冯小刚、徐峥,他们是电影圈的,且都擅长拍喜剧,让他们来评价《分手大师》,给出的评语可以视为业内声音。

  当然,因为处在同一个圈子里,很多时候同行之间会出现“不方便”评价的情形,或者即便评价了也会照顾同行颜面,只婉转地提出建议,而不会使用尖刻言语。对于新人导演,最需要业内前辈的指点,刘晓庆都已经在个人微信公众号上评价十多部电影了,其他电影人应学习之,勇于对电影作品和演员表现等开口说话。

  还有一种学者型评论家,他们在评价电影时,通常会跳脱电影本身,把电影作品放置于文化、社会层面来进行批评,这样的影评有深度,有营养,也真诚,可惜作者太少,写的频次也太少,无力为电影评价体系的形成奠基。

  数量庞大的影评人群体,能为电影做贡献的,也不过是缺乏建设性的声音,往往会随着电影的下线,影评声音也销声匿迹。

  把指引电影创作的希望寄托在影评人身上,实在是所托非人。

  来自影评人的评论和电影创作者的思维,从来都没有在一条线上同频共振过。除了那些表扬电影的影评,什么时候见过导演对批评性质的影评表示过感谢?

  让民间故事不再失落【3】

  我惊喜于盘古开辟天地的魄力,崇拜夸父逐日般生命的执着,赞叹司马光砸缸的机智果敢。他们是千百年里为人们传唱的民间故事人物,吹尽狂沙,今日仍熠熠生辉。

  当时下科技的浪潮似要将他们拍下,我当然要疾呼:打捞失落的民间故事,让浩瀚世界留下他们蓬勃生长的空间。

  民间故事往往蕴含着沿袭世代的传统美德,也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香九龄,能温席”的孝顺是否也曾让你动容?廉颇负荆请罪于蔺相如,知错能改与深明大义的品质是否也启你深思?

  孟母三迁的慈爱与远见是否也令你感叹?董永与小七虽历经劫难,最终仍修成正果的圆满结局是否也叫你欣慰?

  这一个个民间故事串起了中华传统美德的长河,它们是珍珠,是金石,怎能任它们遗落?它们承载的也是封建压迫下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闪耀的是先人的乐观智慧,怎能任它们飘零?

  故事精彩却难逃失落,与今人的挖掘功夫欠缺有关。

  民间故事,本是许多不朽名着的创作源泉。正因民间话本、传说的积淀,才有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这般鸿篇;正因鲁迅在“博考文献”的基础上,“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才创作出了“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故事新编》;正因卡尔维诺广泛搜集意大利民间故事,才出版了《格林童话》。

  遗憾的是,国人缺乏对民间故事的热爱与挖掘能力,导致西方童话在我国大行其道,我们自己的民间故事却愈发黯然失色。

  文化唯有及时创新,才能更好地传承。

  科技虽冲击了传统文化的价值,但也不失为打捞民间故事的好工具。花木兰的潇洒与孝义已不仅为中国人所知,因为迪士尼将其摄制成电影,推向了世界。熊猫是中国国宝,功夫是中国功夫,功夫加熊猫则又成了美国文化。

  可见中国还不善于以更多样的形式让民间故事焕发生机。如果能搭上科技的快车,赋予贴近时代的新意,定能使中华民间故事更具活力,由此高飞。

  民间故事的“失落”,是中华文化的重大损失,不仅会使我们坐失这一领域的话语权,也浪费了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宝贵资源。

  如果我们放弃民间故事,那么孟姜女之哭将是为遗忘而哭;如果我们让民间故事就此失落,那么我们的民族精神与价值内涵也会就此失落。因此,打捞失落的民间故事刻不容缓!

  某一天,行人议论的更多的是中国元素、民间故事,这一天将是文化真正自信之时。

  这一天终会到来。在那之前,打捞失落的民间故事,让民间故事不再失落,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文化无门槛】相关文章:

门槛的作文03-07

青春的门槛优秀12-11

青春的门槛作文11-24

青春的门槛作文10-08

有关《门槛》的教学方案10-08

青春的门槛作文8篇11-21

青春的门槛优秀作文(精选21篇)10-20

关于记忆和门槛的教学教案设计10-08

豆渣沤肥无臭无虫无翻拌傻瓜方法08-26

门槛上的风景五年级作文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