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短篇名家励志文章
梁秋实(中国近代著名文学家)
最令人怵目惊心的一件事,是看着钟表上的秒针一下一下的移动,每移动一下就是表示我们的寿命已经缩短了一部分。
再看看墙上挂着的可以一张张撕下的日历,每天撕下一张就是表示我们的寿命又缩短了一天。
因为时间即生命。
没有人不爱惜他的生命,但很少人珍视他的时间。
如果想在有生之年做一点什么事,学一点什么学问,充实自己,帮助别人,使生命成为有意义,不虚此生,那么就不可浪费光阴。
这道理人人都懂,可是很少人真能积极不懈的善于利用他的时间。
我自己就是浪费了很多时间的一个人。
我不打麻将,我不经常的听戏看电影,几年中难得一次,我不长时间看电视,通常只看半个小时,我也不串门子闲聊天。
有人问我:“那么你大部分时间都做了些什么呢?”我痛自反省,我发现,除了职务上的必须及人情上所不能免的活动之外,我的时间大部分都浪费了。
我应该集中精力,读我所未读过的书,我应该利用所有时间,写我所要写的东西,但是我没能这样做。
我的好多的时间都糊里糊涂的混过去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例如我翻译莎士比亚,本来计划于课余之暇每年翻译两部,二十年即可完成,但是我用了三十年,主要的原因是懒。
翻译之所以完成,主要的是因为活得相当长久,十分惊险。
翻译完成之后,虽然仍有工作计划,但体力渐衰,有力不从心之感。
假使年轻的时候鞭策自己,如今当有较好或较多的表现。
然而悔之晚矣。
再例如,作为一个中国人,经书不可不读。
我年过三十才知道读书自修的重要。
我披阅,我圈点,但是恒心不足,时作时辍。
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我如今年过八十,还没有接触过易经,说来惭愧。
史书也很重要。
我出国留学的时候,我父亲买了一套同文石印的前四史,塞满了我的行箧的一半空间,我在外国混了几年之后又把前四史原封带回来了。
直到四十年后才鼓起勇气读了“通鉴”一遍。
现在我要读的书太多,深感时间有限。
无论做什么事,健康的身体是基本条件。
我在学校读书的时候,有所谓“强迫运动”,我踢破过几双球鞋,打断过几只球拍。
因此侥幸维持下来最低限度的体力。
老来打过几年太极拳,目前则以散步活动筋骨而已。
寄语年轻朋友,千万要持之以恒的从事运动,这不是嬉戏,不是浪费时间。
健康的身体是作人做事的真正的本钱。
短篇名家励志文章【2】不及时成功就是失败
作者:刘墉(知名华人作家、画家)
由于后院紧邻着被列为鸟类保护区的森林,使我经常能观察到鸟类的生态,尤其是在屋檐下挂了野鸟的喂食器,躲在百叶窗后,更可以近在咫尺地看它们的小动作。
最爱仲春、山茱萸花盛开的时节,红雀、蓝坚、斑鸠、麻雀,都携家带小地来进餐。
其中阵容尤其庞大的要算是麻雀了,一对父母,足足领来五只小宝宝,不知是否因为怕冷,宝宝紧紧地挤在同一枝上,等着父母喂食。
大鸟总是先飞到喂食器里卸取谷子,然后飞到地面咀嚼,再回到枝头哺育孩子。
而每当大鸟飞临的时候,小雀都极力地抖动翅膀,张大了嘴巴,并发出叫声,别看那些小鸟不大,它们的嘴巴张开了可是惊人,似乎整个头,就只有一张嘴的样子。
而且小雀的嘴跟大鸟的颜色不同,色彩较浅,边缘呈淡淡的黄色,变得非常显眼。
观察久了,这些小鸟的生活,竟使我产生一种惊悸,我发现在那一窝初生的小鸟之间,居然也存在着激烈的竞争——生存的竞争。
至于那张大嘴巴、高鸣、乃至抖翅的动作,则莫不是为了吸引大鸟的注意。
鸟毕竟是鸟,那做父母的居然不知道算计每个孩子的食量,它们可以来来回回地,喂同一、两只小鸟,只为了那两只的嘴张得特别大、声音特别响、翅膀抖得特别凶。
有时候看到最瘦小的一只,半天吃不到一口,真是让我发急,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只怪它的父母太蠢,更怪它自己不知道争取表现哪!
几乎是一定的,那不知道表现而吃不到东西的小鸟,后来都不见了,剩下壮硕的两三只,被喂得更结实,终于能独立进食。
我常想:这是否就是自然的定律呢?因为大鸟的体力有限、食物有限,在成长过程中。
当然有些子女要被淘汰。
于是那抖翅、张大嘴、高鸣的的表现,就值得我们深思了。
因为鸟的社会正反映了人类社会,生物间生存竞争的道理是相同的。
我们常说人才不怕埋没,迟早会被发掘出来。
但是,今天这句话或许不对了!
一百年前,你可以靠科举考试而一举成名天下知;三十年前,你可以大学毕业而雄纠纠、气昂昂;十年前,你可以混个硕士而不愁找不到好工作,但是再过十年,只怕你拿到博士学位,都还可能失业。
因为你一心读博士,“出道”落在别人后面,等学位拿到时,只能给国中毕业的老板打工。
在这个极端竞争的时代,你不但要成功,而且要及时成功,否则就是失败。
甚至你要嫁个理想的丈夫,再也不能凭自己天赋的外在或内在来吸引异性,而要主动地展示给你中意的人看。
否则你可能只是一本封面无比精美的书,由于出版商少了炒作、宣传和疏通,而被束之高阁。
也可能是内容无比深入的精品,却落得一本也卖不掉的命运!
你的内容再美,人家翻都不翻,又有什么用?尤其现实的是:在这个时代,一过时,就没人要了!
所以,不如学学我窗外那两只聪明的小雀吧!
短篇名家励志文章【3】林巧稚一生只做一件事
作者:东方小四
人的一生,原来可以这样浓缩定格:因岁月久远而泛黄的帮病人缴费的单据,与她少年时代几乎全优的成绩单,静静陈列在小小的玻璃柜里。
此外还有一生各个阶段的证件证书,只是,没有结婚证。
她是林巧稚(1901-1983),离开这个纷扰世间,已经32年。
雄秀的鼓浪屿上,游人如织。
林巧稚纪念馆毓园,如一朵花儿,静美绽放在这个以钢琴、以步行、以故事等等闻名的小岛上。
而我也因为那尊美好的汉白玉雕像,以及园外以翻开的书籍状呈现的金属上镌刻的一些林巧稚的生前语录,渐渐对她生出了几分好奇。
身为历史学者的爱人对我说:应该思考一下,为什么从来没有人对林巧稚有微辞?
是啊,对身为名人的她,几乎查不到任何有人说她坏话的文字记录。
这无论对名人还是普通人,都是“不可能实现的目标”,但林巧稚毫不费力地做到了,为什么?答案在一些零零碎碎的叙述与小事里,徐徐展开。
即便在春节假期,鼓浪屿的图书馆也是开放的,而且对我们这样随性的游人也不设门槛,不需任何证件就可以自由阅读。
我在一本有关鼓浪屿历史的书里读到了一个细节,此事折射了林巧稚无私奉献的品格,即当年林巧稚与一个师范女同学一起远赴上海考点去考协和医学院,在考试进行中同伴突发急病,林巧稚毫不犹豫地搁笔救人,放弃了考试。
考官感于巧稚的忘我与奉献精神,经过一番曲折,再加上林巧稚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终为她争取到了破格入学的机会。
林巧稚一共在协和医学院学习八年,直至拿到博士学位(她当时拿的是协和医学院的毕业证书与纽约州立大学的博士学位证书,两者应该类同于如今的“联合办学”)。
毕业那年,林巧稚获得了那一届协和毕业生的最高荣誉“文海奖”。
这是一个外籍教会医生捐出全部财产设立的奖项,也是协和当时的最高荣誉,每届毕业生只有一人可获此殊荣。
林巧稚不仅学业极为出众,且在课余热心公益,为人无私忘我,故获得了众口一词的赞誉和当届的获奖资格。
在很多事情上,金钱确实是一个试金石,可以试出一个人的价值观与品性。
林巧稚及其家人的可敬,也在这方面得以体现。
当时协和医学院的学费较为昂贵,学程又长,而巧稚的父亲在她读到漫长八年中的一半多的时候辞世。
巧稚的兄长继承了家业,同时也继承了父亲对于巧稚的责任,继续供她上学直至拿到博士学位。
巧稚在工作后,自然而然地予以回报,尽管自身的职位和单位历经变化,甚至在协和医院一度关闭期间还曾自开诊所等等,她都毅然决然负担起了兄长的四个孩子在北京求学的所有费用。
一生未婚的林巧稚还坚持多年做了许多令人感佩的事。
她从工作开始,就请人列出了鼓浪屿需要资助的亲朋名单,她按人头每月寄生活费,一直到辞世。
如果说这些事情还与亲缘相关的话,她为不相识的贫穷病人付医药费的事例则难以计数。
另外,她辞世时的遗嘱有三项内容,“三万元积蓄捐献给医院的托儿所。
遗体供医院作医学解剖用。
骨灰撒在故乡鼓浪屿的海上。
”
林巧稚是一个真正美好的人,若用图景形容,恰如“海上生明月”。
我其实不太相信那个“经她亲手接生的孩子超过五万个”的传扬已久的数字,但因她而得到平安与福报的人,则何止千千万。
在事业上,她倾其一生只做一件事,那就是在医学上孤心苦诣、好学不倦、不断精进;在精神方面,她也只做一件事,舍一己私利去救助与帮助他人,一生通透完美如琉璃。
说句实话,林巧稚年轻时的照片,面容姣好、明眸善睐,真的很美。
可以想见,当年她的追求者不会少。
但她没有选择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
我想我们其实不够了解她,这个受过良好的西式教育、睡前读物几乎全为英文书籍的大夫,她将一生的使命定位为治病救人,豁出了全部的自己。
这样的人是天使,即便是内心最黑暗的人,也难以找到她的人性弱点,因此我们也几乎找不到旁人说她是非的言词记录。
不过我想,至少会有一个灵魂为她难过心疼吧,为她一生奋斗不息、忘记了停歇也忘记了自身而悲伤,那就是她那因患宫颈癌而早逝的母亲。
每一个母亲,内心深处都不愿儿女单方面去燃烧自己温暖世界,活成一个完美的雕塑,却没有可以小声叹一口气的小小家园。
鼓浪屿上的鲜花常年盛开,图书馆里的陌生人拈花微笑,而生于斯长于斯的林巧稚,永远不会再回来。
【短篇名家励志文章】相关文章:
名家经典短篇散文(精选23篇)11-20
名家短篇散文(通用15篇)07-20
名家短篇经典散文(通用10篇)11-21
关于成长的名家文章(精选18篇)09-21
名家写关于亲情的文章(精选22篇)09-19
短篇文章文笔(精选19篇)07-12
名家励志美文(通用28篇)09-23
励志名家散文精选(通用36篇)04-03
名家青春励志散文(通用22篇)09-19
校园励志文章作文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