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禅宗哲学人生散文

时间:2022-10-26 09:12:09 随笔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禅宗哲学人生散文

  禅宗哲学人生散文1、随缘人生
  
  作为休闲哲学,禅宗教给我们的,除了是将每一瞬间化作永恒,尽情地去享受生活中之美好,去发现与追求生活中每一时点都可能遇到的生命“高峰体验”,不如说,它是要我们尽可能地去彻悟人生。
  
  佛教,包括禅宗在内,其透视人生与生命存在,是基于彻底的非人类中心主义。佛教的这种非人类中心主义,同它特有的观察宇宙本体及终极实在的独特视角有关,故而,其休闲哲学亦是独特的。
  
  与儒家的休闲哲学奠基于社会功能主义之上、道家的休闲哲学奠基于社会冲突理论之上不同,中国佛教,尤其是禅宗,其休闲哲学植根于一种透视主义。所谓透视主义,是将宇宙终极实在视之为一个过程,否认有绝对不变的本体,因此,一切对于价值与意义的理解,都仅仅是从某一个角度给予的解释。
  
  佛教的透视主义表现为一种“妙有性空”观.所谓妙有性空,是说世间万物都是“有”但同时又是“空”;其中“有”非实有,“空”非虚无,而是“有”即“空”,“空”即“有”,而且宇宙的真实是“即有即空,非有非空,亦有亦空”。
  
  宇宙本体如何可能是这种“即有即空,非有非空,亦有亦空”的存在状态呢?显然,这只能从透视主义的角度才能得以解释。
  
  从透视主义的立场看,世间的一切,都是既存在又不存在,非存在又非不存在。终极实在如此,作终极实在表现的另一形态的生命本体亦是如此。
  
  从这种透视主义出发,中国佛教,尤其是禅宗,提倡一种“随缘人生”。
  
  既然人世间的一切都是“即有即空,非有非空,亦有亦空”,那么,何必再纠缠与斤斤计较于何者为有,何者为空呢?
  
  在佛教禅宗看来,儒家的休闲哲学执着于礼乐、人间伦理等等,这是一种执着,而道家高标超越,以“无”自诩,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执着呢?因此,禅宗强调,要达到“随缘人生”的境界,关键要破执。执包括我执与法执。
  
  人只有在彻底破执、解除一切外部世界,包括内部心理的种种执著之后,才能有“一切放下”的胸襟与气魄。
  
  因此,所谓“随缘人生”,实质上就是一切顺其自然。它与道家的“因任自然”颇有点相似。但在禅宗心目中的随缘则是顺其自然,本来如何就如何,假如为了因顺其自然而有意去效法自然之无为,其实也是一种执。
  
  因此,禅宗理解的随缘,只是一种凡事想作就作,不想作就不作,心目中不要有任何芥蒂,包括“有为”、“无为”的想法而已。用禅宗法师马祖道一的话说,就是“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用天皇道悟的话说,就是“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求尽凡心,别无圣解。”
  
  达到这一境界,一个人尽可以饿了吃、累了睡、想玩就玩,想歇就歇,他感到生活根本上对他不会有任何拖累。总之,一切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生活而已。
  
  看得出,这种“随缘人生”,对于生活不再有任何追求与企盼,它要求的,只是对生活保持一颗无所执著的“平常心”而已。那么,这种“平常心”是否太过平凡和普通谈不上有任何境界可言呢?在禅宗看来,这种平常心恰恰是一种最高的人生境界。
  
  因为它要求的是:在平凡中见道。而人只有能在平凡中见道之后,才能真正做到超越外界一切限制,也包括超越自已。
  
  这时候,世间生活之于他,可以说:“日日是好日”,处于这种境界中的人,他可以随时随地领略人生与自然,无须任何外求。
  
  但是,这种平常心看似容易,其实却是非常不容易达到的。因此它除了要求我们破执之外,更重要的是如何从平凡中看出不平凡,从平常中见道。
  
  这除了是一种主观的心境之外,还同我们观察与看待事物的方式有关。这方面,禅宗要我们用“缘起性空”的观点来理解世界,这就是“山是山,水是水;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山只是山,水只是水”的哲理。按照禅宗,人们看待周围事物,开始只是注意其外表,难以洞悉本质。
  
  但洞悉本质——万物齐一(这是道家的境界),还不是最高的胜境;只有从万物齐一出发又看到事物的差别,以及每个个体生命的独特性,这才达到了最高胜境。这样看来,人生境界的不同,生命的质量不同,并不取决于外部条件与自然的必然,纯粹在乎我们自已。
  
  它要达到人生既非必然如此的,亦非完全自由的。总之,一切掌握与决定于我们自已。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观察与看待事物的慧眼,我们尽可以在任何时间与空间,随缘任化地展示我们生命的本体存在。
  
  由此,禅宗肯定“有时”。
  
  所谓“有时”,是对“日日是好日”的一种哲理阐发“有时”是说“有即时,时即有”,它强调的是存在与时间的终极一致性,即一切过去、现在、未来时点(时刻瞬间)都彰显它们“永恒现在”性与绝对平等性,既然一切时点都是同一的,我们生命历程的每一分钟、每一秒钟都是“有时之而今”,因此,我们生命的历程,其实每一时刻都在实现自已,超越自已。
  
  既然这样,我们为什么还要脱离现在与当下,去苦苦等待其他时点的到来,才来实现自我与超越自我呢?这种“有时”论,强调的是生命的当下存在即永恒。正因为生命由一个个、一连串的当下所组成,此外无所谓生命的本质,那么,让我们就从当下做起,努力去实践人生,完成生命吧。
  
  而随着我们将生命的实践化作当下的努力,那么,我们就会把握每一个当下,从每一个当下中,去发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从而,每一个瞬间也就变成了永恒。
  
  生命的永恒不是脱离当下的,生命的当下就可以实现永恒。
  
  其实,作为休闲哲学,禅宗教给我们的,除了是将每一瞬间化作永恒,尽情地去享受生活中之美好,去发现与追求生活中每一时点都可能遇到的生命“高峰体验”,不如说,它是要我们尽可能地去彻悟人生。
  
  对于禅宗来说,人生本来是既无快乐、亦无忧患的,甚至生活中,本来也无所谓美好与丑陋。
  
  所谓快乐、忧愁、美好、丑陋,都不过是有执的产物;我们需要的,只是无修饰、无雕琢的人生而已。所以,禅宗提出:“不雕琢即大雕琢”,不经过雕琢的人生才是最美好的人生,不雕琢的生命才是生命的本真。
  
  此外,作为休闲哲学,禅宗还教会我们如何化解生活中种种苦恼与冲突,化解生命过程中遇到种种不幸与苦难。这方面,禅宗显示出对于生活的一种大勇,而且,它的思考问题与应对人生的方式,具有某种“反讽”的风格。
  
  它透彻人生的众生相,善于化腐朽为神奇、变丑陋为滑稽。在它看来,人生就是舞台,我们每个个体生命,既是这舞台上的演员,又是观众,这样来度过我们的一生。
  
  禅宗哲学人生散文2、人生学会随缘,才能活得自在
  
  越多事情你越想得到它,反而往往会远离你,正所谓凡事不要太过强求。在这个世界上,凡事不可能一帆风顺,事事如意,总会有烦恼和忧愁。当不顺心的事时常萦绕着我们的时候,我们该如何面对呢?“随缘自适,烦恼即去”。
  
  其实,随缘是一种进取,是智者的行为,愚者的借口。何为随?随不是跟随,是顺其自然,不怨恨不躁进,不过度,不强求;随不是随便,是把握机缘,不悲观,不刻板,不慌乱,不忘形;随是一种达观,是一种洒脱,是一份人生的成熟,一份人情的练达。
  
  何为缘?世间万事万物皆有相遇、相随、相乐的可能性。有可能即有缘,无可能即无缘。缘,无处不有,无时不在。你、我、他都在缘的网络之中。常言说,“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
  
  万里之外,异国他乡,陌生人对你哪怕是相视一笑,这便是缘。也有的虽心仪已久,却相会无期。缘,有聚有散,有始有终。有人悲叹:“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既然要散,又何必聚?”缘是一种存在,是一个过程。
  
  “有缘即住无缘去,一任清风送白云。”人生有所求,求而得之,我之所喜;求而不得,我亦无忧。若如此,人生哪里还会有什么烦恼可言?苦乐随缘,得失随缘,以“人世”的去耕耘,以“出世”的去收获,这就是随缘人生的最高境界。
  
  “随缘”,常常被一些人理解为不需要有所作为,听天由命,由此也成为逃避问题和困难的理由。
  
  殊不知,随缘不是追求,而是让人以豁达的去面对生活;随缘是一种,可以让人在狂热的环境中,依然拥有恬静的,冷静的头脑;随缘是一种修养,是饱经人世的沧桑,是阅尽人情的,是透支人生的顿悟。随缘不是没有原则、没有立场,更不是随便马虎。
  
  “缘”需要很多条件才能成立,若能随顺因缘而不违背真理,这才叫“随缘”。
  
  生活中,常有人会有这样的感慨和迷惑:“为什么有的人不我?”“为什么有的人不理解我?”“为什么会是这样?”若从随缘的角度看,不不需要任何理由,也不需要任何理由;理解不需要任何理由,不理解也不需要任何理由。缘分就是缘分,不需要任何理由。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可谓是有事必有缘,如喜缘,福缘,人缘,财缘,机缘,善缘恶缘等。
  
  万事随缘,随顺自然,这不仅是禅者的,更是我们人生所需要的一种。
  
  随缘是一种平和的生存,也是一种生存的禅境。“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放得下宠辱,那便是安详自在。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
  
  凡事不妄求于前,不追念于后,从容平淡,自然达观,随心,随情,随理,便识得有事随缘皆有禅味。
  
  在这繁忙的名利场中,若能常得片刻清闲,放松身心,静心体悟,日久功深你便会识得自己放下诸缘后的本来面目:活泼泼的,清静无染的菩提觉性。人们获得缘不是靠和创造,而是用本能的去领悟去判断。
  
  佛家多讲随缘,有“随缘不变,不变随缘”、“随缘,莫攀缘”等说法。“随缘”不是随便行事、因循苟且,而是随顺当前环境因缘,从善如流;“不变”不是墨守成规、冥顽不化,而是要择善固守。随缘不变,则是不模糊立场,不丧失原则。就在世间上做人,要通情达理、圆融做事,这样才能够达到事理相融。
  
  随缘不变,则是不违背真理。
  
  庄子妻死,他知道生死如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运行,既不能,也不可抗拒,所以他能“顺天安命,鼓盆而歌”;陆贾《新语》云:“不违天时,不夺物性。”
  
  明白宇宙人生都是因缘和合,缘聚则成,缘灭则散,才能在迁流变化的无常中,安身立命,随遇而安。生活中,如果能在原则下恪守不变,在小细节处随缘行道,自然能随心自在而不失正道。
  
  随缘,是一种胸怀,是一种成熟,是对自我内心的一种和把握。
  
  读懂随缘的人,总能在风云变幻、艰难坎坷的生活中,收放自如、游刃有余;总能在逆境中,找寻到前行的方向,保持坦然愉快的。
  
  随缘,是对现实正确、清醒的认识,是对人生彻悟之后的自由,是“聚散离合本是缘”的达观,“得即高歌失即休”的超然,更是“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从容。拥有一份随缘之心,你就会发现,天空中无论是阴云密布,还是阳光灿烂生活的道路上无论是坎坷还是畅达,心中总是会拥有一份平静和恬淡。
  
  禅宗哲学人生散文3、不公平是世界真理,不公平是世界发展的动力
  
  很多人抱怨这个世界不公平,而成功者则是利用不公平来成就自己的。
  
  因为商业的本质就是不公平,如果公平就不应该有利润。如果公平就没有服从和被服从。
  
  不平等的对立面的存在不断地驱动着人类社会的变革。试想,如果人人都平等,谁还会去努力呢?
  
  穷人为了摆脱贫穷成为中产者就得不断努力,像蚂蚁一样辛勤地工作;中产者为了成为富人,得不停地努力;富人为了变得更富有,成为上层社会的一员,成为世界级的富翁,也得不停地奋斗。
  
  不平等产生了驱动力。所以高低落差使得财富发生流转,流动的财富才能产生效力,才能够真正地为人服务。我们看到的大多数穷人的孩子都比富人的孩子更努力,道理就在这儿。
  
  财富驱动穷人努力,同时也让富人变得懒惰。这就是富不过三代的道理。
  
  这一点是非常有意思的。它确定了财富流动的本质特点,也确定了财富不可能被某个人永远拥有的本性。不公平才是这个社会发展的驱动力。
  
  因为不公平就有落差、有等级,就如同水有落差才会流动一样。

【禅宗哲学人生散文】相关文章:

哲学就是人生的形式论文10-08

庄子的人生哲学10-07

日本中世禅宗对文学审美10-01

母亲的人生哲学论文10-08

人生励志哲学名言警句10-01

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哲学10-01

人生随笔散文10-09

关于人生的散文09-30

人生感言散文10-04